说课稿

《美丽的西双版纳》一等奖说课稿

2023-09-05 13:11:33

  《美丽的西双版纳》一等奖说课稿

《美丽的西双版纳》一等奖说课稿

1、《美丽的西双版纳》一等奖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美丽的西双版纳》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美丽的西双版纳》,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游记。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过《小石潭记》、《阿里山纪行》,对游记的学习有了一些基础,且游记属于散文的一种,这类散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因此我的目标设置为:

  知识与技能:1、通过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2、了解运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的方法。3、学习通过对照手法表现西双版纳神奇秀丽自然风光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结合文中相关注解,理解文章内容。2、倡导学生课前查找收集关于版纳的资料增加感性认识。3、课堂上鼓励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体会傣族人民独特的人文风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难点:1、通过对照手法体会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的神奇秀丽和人文景观的质朴意深的特点。

  2、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学法

  教法

  教学中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欣赏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感受当地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而文章中所反映出的人文思想,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多想才能体会得出。

  对照手法的运用是难点,在问题设计中我用了填空题的格式做引导。为了帮助学生赏析语言,我提供了示例和赏析格式。这样,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教学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所采用的教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如下学法:

  ①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学会快速阅读,并掌握在快速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②学会赏析优美语句和语段,学会赏析语句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对文句的赏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教学程序

  本课两课时完成,下面我具体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本课时有两个目标:1、通过欣赏自然美和人文美感受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2、体会对照手法的运用,深层次感悟“美”的内涵。

  一、故事导入

  上课开始,我讲述了关于泼水节传说的故事,目的之一:激发兴趣:之二:为后面讲解傣族人对待水的态度蓄势,提供铺垫。

  二、感受美(浏览课文,探美)

  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第一次读课文之后的感受牵出神奇秀丽心驰神往这条明线后,再要求以"《西双版纳》美在……"说说版纳的美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了解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

  三、品读美(朗读课文,寻美)

  这一环节设计了小组合作,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体会西双版纳的美。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通过问题由浅入深地体会热带雨林的特点,其中穿插对照手法是为了点明西双版纳的神奇的特点。如果说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则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傣族质朴意深的民风民情。让学生阅读课文从文中提供的信息中去考察人文景观的美,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傣族的风俗文化,进一步感受西双版纳的人文景观的美

  人文美是重点,在问题的设计上与前面一致,先概括在整理表达,对“妩媚”一词含义的理解是难点,目的想点明作者对这幅风情画的喜爱之情。概括,西双版纳的风俗美美在互助友爱、善良虔诚、乐观从容、质朴意深……

  四、表达美(神游图片,悟美)

  出示西双版纳代表性景观图片,配葫芦丝乐曲。增加感性认识,结合课文内容深切感受西双版纳之美。

  畅游西双版纳回眸那个金孔雀飞出的地方,那片神秘珍贵的热带雨林,那颗我国西南部边境线上“璀璨的明珠”,那片地球北回归线上唯一的绿洲,那被冠以“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物王国”的美丽的西双版纳……

  美就大声赞:西双版纳美在……美在……

  示例:美在山,一年四季总是浓的化不开的碧绿。

  美在水,无论是江是河是泉是溪都清一色软软地淌,娇娇地流。

  五、内化美

  在我看来,西双版纳之美,美在神秘、美在包容、美在和谐、美在自由、美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图片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对比播放,为了唤醒同学们善待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提示:你从傣家人对待水的态度中感悟到了什么,我们如何看待人与自然这个永恒的话题。

  表达:亚马孙热带雨林已经遭到破坏,美丽的`西双版纳未来的命运如何?(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一段感悟性的文字表达你对“美”的理解。

  设计意图:我认为一切的美都先源自人的心里,美先在心里才会在眼里。真正的美是心灵美,是善良,是真诚的态度。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是我上完可以后的深刻体会。课堂最后以不圆满结束,前一节课安排见学生时我已预料到。反思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客观原因:1、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课文,对内容较陌生对西双版纳没有一点积累和印象。2、由于对信息把握不准,我按第二课时准备的学案。3、我所抽的班级没有固定的小组,上课前才临时分的导致课堂效率过低。

  主观原因:1、个人驾驭课堂的能力有限。2、对学案式的精神理解不到位,没有坚持在课堂上使用。3、备课过于注重实效,对学生能力估计不足。

  总之,这次任务完成了,无论结果如何我尽力了。在这过程中我收获的不只是失落更有深深的教训,有对今后教学的思考。至少,这个过程中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净化,我完成了一次“寻美”的历程,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也许这就是语文的魅力所在,也是做语文老师的幸福。感谢这次公开课的洗礼,致敬!

2、《美丽的西双版纳》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美丽的西双版纳》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美丽的西双版纳》,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游记。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过《小石潭记》、《阿里山纪行》,对游记的学习有了一些基础,且游记属于散文的一种,这类散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因此我的目标设置为: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了解运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的方法。

  3、学习通过对照手法表现西双版纳神奇秀丽自然风光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文中相关注解,理解文章内容。

  2、倡导学生课前查找收集关于版纳的资料增加感性认识。

  3、课堂上鼓励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体会傣族人民独特的人文风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难点:

  1、通过对照手法体会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的神奇秀丽和人文景观的质朴意深的特点。

  2、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学法

  教法

  教学中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欣赏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感受当地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而文章中所反映出的人文思想,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多想才能体会得出。

  对照手法的运用是难点,在问题设计中我用了填空题的格式做引导。为了帮助学生赏析语言,我提供了示例和赏析格式。这样,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教学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所采用的教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如下学法:

  ①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学会快速阅读,并掌握在快速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②学会赏析优美语句和语段,学会赏析语句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对文句的赏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教学程序

  本课两课时完成,下面我具体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本课时有两个目标:

  1、通过欣赏自然美和人文美感受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

  2、体会对照手法的运用,深层次感悟“美”的内涵。

  (一)故事导入

  上课开始,我讲述了关于泼水节传说的故事,目的之一:激发兴趣:之二:为后面讲解傣族人对待水的态度蓄势,提供铺垫。

  (二)感受美(浏览课文,探美)

  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第一次读课文之后的感受牵出神奇秀丽心驰神往这条明线后,再要求以"《西双版纳》美在……"说说版纳的美.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了解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

  (三)品读美(朗读课文,寻美)

  这一环节设计了小组合作,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体会西双版纳的美。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通过问题由浅入深地体会热带雨林的特点,其中穿插对照手法是为了点明西双版纳的神奇的特点。如果说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则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傣族质朴意深的民风民情。让学生阅读课文从文中提供的信息中去考察人文景观的美,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傣族的风俗文化,进一步感受西双版纳的人文景观的美.

  人文美是重点,在问题的设计上与前面一致,先概括在整理表达,对“妩媚”一词含义的理解是难点,目的想点明作者对这幅风情画的喜爱之情。概括,西双版纳的风俗美美在互助友爱、善良虔诚、乐观从容、质朴意深……

  (四)表达美(神游图片,悟美)

  出示西双版纳代表性景观图片,配葫芦丝乐曲。增加感性认识,结合课文内容深切感受西双版纳之美。

  畅游西双版纳回眸那个金孔雀飞出的地方,那片神秘珍贵的热带雨林,那颗我国西南部边境线上“璀璨的明珠”,那片地球北回归线上唯一的绿洲,那被冠以“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物王国”的美丽的西双版纳……

  美就大声赞:西双版纳美在……美在……

  示例:美在山,一年四季总是浓的化不开的碧绿。

  美在水,无论是江是河是泉是溪都清一色软软地淌,娇娇地流。

  (五)内化美

  在我看来,西双版纳之美,美在神秘、美在包容、美在和谐、美在自由、美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图片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对比播放,为了唤醒同学们善待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提示:你从傣家人对待水的态度中感悟到了什么,我们如何看待人与自然这个永恒的话题。

  表达:亚马孙热带雨林已经遭到破坏,美丽的.西双版纳未来的命运如何?(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一段感悟性的文字表达你对“美”的理解。

  设计意图:我认为一切的美都先源自人的心里,美先在心里才会在眼里。真正的美是心灵美,是善良,是真诚的态度。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是我上完可以后的深刻体会。课堂最后以不圆满结束,前一节课安排见学生时我已预料到。反思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客观原因:

  1、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课文,对内容较陌生对西双版纳没有一点积累和印象。

  2、由于对信息把握不准,我按第二课时准备的学案。

  3、我所抽的班级没有固定的小组,上课前才临时分的导致课堂效率过低。

  主观原因:

  1、个人驾驭课堂的能力有限。

  2、对学案式的精神理解不到位,没有坚持在课堂上使用。

  3、备课过于注重实效,对学生能力估计不足。

  总之,这次任务完成了,无论结果如何我尽力了。在这过程中我收获的不只是失落更有深深的教训,有对今后教学的思考。至少,这个过程中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净化,我完成了一次“寻美”的历程,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也许这就是语文的魅力所在,也是做语文老师的幸福。感谢这次公开课的洗礼,致敬!

3、《美丽的西双版纳》一等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 说教材

  这节课是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的第二节。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地理位置、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多样性的文化民俗、支柱产业旅游业。从教材来看,前四个属自然和人文范围,最后一个属经济地理范畴,但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区域地理的思路,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下一章《认识跨省区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对以后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章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具体特点,依据新课标中对区域地理学习的要求和“知、过、情”三个维度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1. 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

  2. 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德育目标

  1.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 , 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

  2. 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①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②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①分析西双版纳的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②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

  四、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以学定法,科学合理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教法上,我主要根据导学练教学法、设计活动教学法和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学生自学、探究的基础上利用图片、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在学法上,我主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有自主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分析归纳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

  好的课堂导入能使学生一开始就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课前我展示西双版纳的相关图片如:人过的泼水节、热带雨林、孔雀舞、竹楼……,然后提问:“他们让你想到了哪个地方呢?”从而引出本节课——《西双版纳》。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自主、合作、探究

  本课的第一个重要内容是“丰富的旅游资源”。组织学生阅读课本57-60页,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①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②西双版纳的气候类型及成因;③西双版纳有哪些热带雨林景观、热带动物、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

  设计意图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和地图,有针对性,二是掌握分析区域地理的步骤——依次是分析地理位置、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

  关于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我首先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西双版纳在中国的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并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读图;最后总结出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特点,从而突破本课重点。

  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影响着西双版纳的气候类型,我又出示“景洪市年内各月的气温和降水量”图,引导学生认真读图,根据对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分析,判断西双版纳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然后提问“西双版纳的热带季风气候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思考、探究、讨论;接着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对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和景观进行演示讲解。

  设计意图:直观形象,具体生动,让学生认识到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从而突破难点。

  正是这样的温润多雨的季风气候,造就了迷人的热带雨林景观,也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环境,同时也孕育了以位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接着展示“多姿多彩的热带雨林植物”、“活泼可爱的雨林动物”和“以为主体的多样性的民族风情”等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西双版纳具有丰富美丽的自然资源和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源;也让学生懂得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也为下一框的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将以上内容予以小结——优越的旅游资源是优越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

  设计意图:从而让学生明白这些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也了解当地的特色风俗受自然环境影响和制约,又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

  3、主题交流

  本课的第二个重要内容是“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我在教学设计上采用“我能行,西双版纳州长让我干”为主题。并围绕三个问题展开教学:①西双版纳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②西双版纳发展旅游业的现实状况;③西双版纳发展旅游业的有效措施。

  关于西双版纳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我引导学生从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进行分析,在国家和云南省有关政策的鼓励下,西双版纳大力发展旅游业。

  关于西双版纳发展旅游业的现实状况,我引导学生看课本图7.15和图7.16进行总结,旅游业是西双版纳支柱产业,但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呈下滑趋势。

  关于西双版纳发展旅游业的有效措施,我引导学生围绕带动作用、下滑趋势、建议看法三个方面进行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由于提出的是开放性的问题,主要培养学生提炼观点的能力,调动学生的激情和热情,给学生创设探究的更大空间。

  4、课后拓展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以“为西双版纳的旅游业献计献策”为题,给西双版纳政府写一封信。

  设计意图:目的是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巩固知识点,做到学以致用。

  5、本课小结

  让学生结合板书自己总结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的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的设计突出重点,也体现了自然、人文、经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部分,其中有不成熟的地方期待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谢谢大家

4、《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并书写“砍、蚊、塔、箭”4个字。

  2.理解课后12个词语,积累“美丽富饶、耸立云霄、悠然自得、五彩缤纷”等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读课文,收集“西双版纳还有怎样的植物和动物?”,并在小组里交流。

  5.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1.出示西双版纳风景图,师:先请你们看几张照片,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交流。(美丽、漂亮、风景优美等)

  2.这个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地方就是我国的西双版纳。出示课题,齐读。

  3.今天,就让王老师当向导,带领我们二(1)旅行团一起到美丽的西双版纳去游览一番。各位游客,旅行开始咯!

  4.出示图片及第一小节(改编)。

  (1)生看,师范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你听到了些什么?

  (2)生交流。

  (3)齐读。

  过渡:西双版纳居住着14个少数民族,可书上只给我们介绍了三个少数民族,你们还想知道另9个少数民族是什么族吗?走一走,看一看。

  (4)出示:14个民族的图片及族名。师生配合读。

  (5)你能记住多少呢?请你用:西双版纳生活着族、族和族。说说看,边说边填写评价表。

  过渡:西双版纳不仅居住着那么多的少数民族,而且那里原始森林无边无际,所以也是――生:植物的王国。那么,课文究竟为我们介绍了哪些植物呢?

  二、学习课文:

  1.请你自己读读课文2、3小节,用括号括出植物名称,用小圆圈圈出它们的特点。

  (1)自己准备。

  (2)指名答。

  植物名称 植物特点 望天树 耸立云霄 箭毒木 见血封喉 古茶树 1700年前 草 会跳舞 花 会吃蚊虫 扁担藤 能解渴 海芋叶 能遮雨

  (3)师生配合读板书。

  2.课文为我们介绍的这几种植物中有两种特别奇特,那就是扁担藤和海芋叶,请你自己读读这段话,说说你觉得这两种植物奇特在哪儿?

  (1)自己读。

  (2)交流说。

  (3)选择你认为奇特的植物,读出奇特的感觉。

  (4)分别齐读写扁担藤和海芋叶的句子。

  3.西双版纳这植物王国中奇特的植物多得是,看,这是――;这是――;这是――;这是――,你能仿照课文的第三节,选择其中一种植物来为大家作介绍吗?

  (1)自己准备。

  (2)指名交流。

  (3)小组交流,评价。

  (4)大组交流。

  过渡:西双版纳的.植物多,动物也多,所以也被称为,生――动物的王国。游客们,接下来,就要请各位游客自己去找一找这些动物了。

  4.读读第四小节(出示第四节)。

  (1)请用“谁在哪里干什么?”来告诉我这个导游。

  (2)多可爱的动物呀!让我们一起读出可爱的感觉。齐读第四节。

  过渡:看到我们这么多游客的到来,还有些小动物也出来了,看,这是,生――;这是,生――;这是,生――;

  5.猜猜,它们都在干什么呢?也请你用“谁在哪里干什么?”说一说。

  (1)同桌互说,评价。

  (2)集体交流。

  过渡:当你欣赏完了植物和动物,走进西双版纳的村子时,你会看见,生――,西双版纳的人民与动物们和平相处,与自然和谐共处,其乐融融,他们的确是这块土地上最美的风景。

  三、总结拓展:

  1.经过了西双版纳一课游,相信各位游客已经对西双版纳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看,这是上海春秋旅行社的一则招聘启事(出示)。

  (1)指名读。

  (2)请想要应聘的同学根据你们手中的《西双版纳游记》评价表,准备一段简短的介绍。自己准备。

  (3)“应聘”交流,去听课老师处。老师评价并根据情况颁发导游证。

  附评价表:

  西双版纳游记

  作者:

  一、少数民族:(自评)

  西双版纳生活着_____族、_____族和_____族等。

  说出三个:☆( ) 说出两个:△( ) 说出一个:○( )

  二、植物介绍:(组长评)

  我介绍的植物是__________。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绍得详细,而且流利: ☆( )

  介绍得简单,但是流利: △( )

  无法介绍出: ○( )

  三、动物介绍:(同桌评)

  “谁在哪里干什么。”

  句子完整,有好词: ☆( )

  句子完整,无好词: △( )

  句子不完整: ○( )

  四、导游应聘:(师评)

  态度大方。( )介绍详细。( )语言流利。( )

  你被录取了!祝贺你!( )

  你暂时不被录取!请继续努力!( )

  补充资料:

  植物:老虎须,鸡蛋花,山牵牛姜黄

  动物:猫头鹰,水鹿,池鹭

5、《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等奖设计

  内容预览:

  19.《美丽的西双版纳》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对照手法的运用。

  3、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是泰国、越南的近邻,土地面积近2万平方千米,边境线长966千米。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

  西双版纳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的一大自然奇观。

  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西双版纳的风光图片,如:景真八角亭、空中走廊、曼飞龙塔、望天树、竹楼、泼水节等。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说说你心目中的西双版纳是怎样的?(学生交流)

  三、学习课文,掌握内容

  1、文章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

  2、文章五个部分,具体写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文章开头一段是全文的引子。概括了全文的内容,点明了题目,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全文除开头一段文字外,由五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高高望天树

  这部分由4段文字组成。第1段简介望天树的价值及其高度。第2段描述热带雨林中的藤状植物。第3段,写作者想拍摄“完整的热带雨林照片“的一段有趣经历。第4段,是用简笔交代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二部分:竹楼映蓝天

  这部分主要写傣族的人文景观。竹楼是傣族人民所特有的建筑,它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这部分由两段文字组成。第1段写竹楼的地理位置、构造及其作用。第2段主要写傣族人的热情好客和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三部分:悠悠野象x。

  这一部分由3段文字组成。第1段写热带雨林中的野象x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第2段写大象表演的有趣场面。第3段写大象的最后一个表演动作。

  第四部分:妩媚傣寨水

  这一部分着重写傣族的民俗风情,属于人文景观。这部分由3段组成。第1段写打谷子,第2段写泼水节,第3段写水中嬉戏。

  这一部分主要写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富有浓浓的佛教意识。共有4段文字。第1段是总写,仿佛浸游在一幅民族风情的画卷里。第2段写民族风情--修行与还俗。第3段写“关门节”和“开门节”,这也是一种崇信佛教的民族风情。第4段写“生与死”,反映了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

  四、小结

  西双版纳是我国的风景胜地,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可写的材料实在太多太多了。但本文作者却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做到重点突出,以斑窥豹,条理清晰,给人鲜明的印象。五个片段,用五个小标题来表达。每个小标题都由五个字组成,句式整齐、结构匀称。五个小标题从五个方面突出了总标题“美丽的西双版纳”中的“美丽”二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找出文中运用对照写法的地方,并分析其作用。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学生收集西双版纳的有关资料,小组交流。介绍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

  [示例]

  在我国美丽的西双版纳,有一个“望天树”景区。这里有种做香料的望天树,在世界上也被列为保护树种,望天树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傣族人居住在竹楼里。竹楼,顾名思义是以竹木为材料建造的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存放农具杂物。西双版纳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热带雨林中的野象x,虽野象难得一见,但那大象表演却十分有趣。五月份,傣族收获谷子的季节,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精心创作的男女打谷子风情画,还可以看到女人嬉水的妩媚风情画。傣族人笃信佛教,每个男孩都要出家,然后还俗,这使他们成为“除苦积善,受过教化”的人。他们笑对生与死,表现了他们的乐观人生。总之,西双版纳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着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它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合的风景名胜区。如果有机会,你可一定要去西双版纳包餐那里的秀色啊!

  二、品味语言

  探究:从下面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吗?你能讲一讲这些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吗?

  1、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

  2、将竹席铺在割完的地里,田地就成了打谷场。男人先用自制的农具把割下来的谷子粗粗打一遍,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的女人们,手中挥舞着木锤再细细地打谷子。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作者采用剪影法,雕塑式地描写了人物的固定姿势和特定姿势的轮廓,集中而突出地显示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从而使老爷爷的形象在平面上如同雕塑,在静态中呈现动态,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活像一尊塑像”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傣族老人尊敬和崇拜的感情。

  2、作者浓墨重彩地勾勒了傣族人民打谷的风情画。打谷场由竹席铺成。男人“粗粗打一遍”与女人“细细地打谷子”,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粗一细,先粗后细,分工合作,相辅相成。女人们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手中挥舞着木锤”,在“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这个比喻贴切而生动,颇有诗情画意。这幅风情画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妩媚动人。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这幅风情画十分喜爱和赞赏的感情。

  总之,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

  三、学习对照手法

  思考:找出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并分析。

  明确:

  “悠悠野象x”中野象的恐怖和大象表现的乐趣形成鲜明对照。

  “妩媚傣寨水”中男人粗粗打谷子和女人细细打谷子的对照;

  “打谷子”的风情画与“水中戏嬉”的风情画的对照;

  最后一段中“生”与“死”的对照。

  本文就是运用这种对比的艺术手法,成功地把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出来,突出其“美丽”的特征。

  四、小结

  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

6、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复习

  一基础知识

  1、西双版纳位于省境内,它地处山脉最南端,南部和、接壤。

  2、西双版纳是除海南省之外,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地方。

  3、本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业一度成为这里的重要经济支柱,其旅游资源主要有:

  (1)独特的植物,如高大的、气势磅礴的、巨大的、残忍的。

  (2)有很多珍惜的热带动物,如、等,而被称为

  (3)多样的`民族风情,主要有族的泼水节、孔雀舞、竹筒饭等。

  二、能力练习

  1、读下面两幅民居图及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所表示的房屋多出现在我国地区,乙图所表示的房屋多出现在我国

  地区。(填写区域序号)

  (2)写出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地理区域名称:①②③④

  (3)图中界线Ⅰ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界线Ⅱ与毫米等降量线大致吻合。

  (4)区域①中,由A→B→C的景观变化依次是:→→。

  (5)区域③中,有我国沿海著名的

  工业基地和工业基地。

  2、读“珠江三角洲略图”,完成下列要求

  (1)把图中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天在下面相应的空格内

  经济特区① ②

  铁路线③ ④

  海域A 岛屿B

  城市C

  (2)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这个地区每年7~9月常受 侵袭,给农业生产和其他经济部门造成巨大损失。

7、《西双版纳设计》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特点。

  (2)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

  (3)分析西双版纳的案例,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4)以西双版纳为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发展状况,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加深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

  (1)旅游业作为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2)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旅游业是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

  四、教学准备

  教师:(1)雨林动植物图片、民族风土人情的资料和图片。

  (2)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成果的投影资料。

  学生:收集西双版纳民族风土人情的资料或实物。

  五、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认识西双版纳的特色旅游。学生通过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进行小组讨论,认识西双版纳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探究旅游业迅速崛起并成为支柱产业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领会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老师: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颇具特色。在云南众多的旅游景区中,西双版纳就像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云南的南部,熠熠发光。今天,我们就走进云南,走进西双版纳,认识这个们于祖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在课前创设情境:在教室四周摆满绿色植物,教室墙壁上贴上师生收集的西双版纳景观图片,播放傣族乐曲,身着傣族服装。)

  进行新课

  一、丰富的旅游资源

  教师:优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西双版纳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屏幕出示“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图,引导学生从纬度、海陆、交通、与周边国家的联系等方面思考本双版纳的地理位置特点。并结合屏幕出示“景洪市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了解西双版纳的气候类型及特点。探究西双版纳地理位置的特点及其对旅游发展的影响。

  (提问)西双版纳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是什么?

  学生:热带植物、傣族风情、边境旅游……

  投影“多资多彩的雨林植物”,播放热带动物的影像资料,学生交流热带雨林的独特景观。

  教师:西双版纳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丰富的人文资源同样是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播放西双版纳主要少数民族服饰、节庆及其主要节日泼水节的资料及影片。)

  各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构成西双版纳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民族文化习俗的形成,往往与其生存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联。

  学生:讨论傣家的竹楼、孔雀舞、竹筒饭与他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表演孔雀舞)。

  二、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教师:西双版纳凭借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国家和云南省的有关政策的鼓励下,大力发展旅游业,开发了大批的国家级旅游景区和旅游精品线路。并补充国家和云南省对西双版纳旅游业的扶持,及近年来东南亚旅游热的兴起对西双版纳旅游发展的影响。

  学生:观看大屏幕“西双版纳旅游景区和跨国旅游线路的分布”图,说出西双版纳境内的主要旅游景区和开发的旅游线路。

  教师:随着旅游业的不断民展,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大幅度地增长。

  学生:观看“1991—2001年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图,分析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的变化。并进一步探究1994年起西双版纳旅游业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原因。

  师生总结:1994年开始,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过30%,旅游业已成为西双版纳重要的支柱产业。(播放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成果的相关资料)。

  教师: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多个部门的发展,并增加了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促进了西双版纳的经济发展。

  结合“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图片,学生交流西双版纳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学生:角色扮演,从不同角度分析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教师:旅游业的发展还改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

  学生:阅读“今日橄榄坝的傣家人”电子资料,讨论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人民的生活影响。

  教师: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呈下滑趋势。

  学生:阅读活动材料,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的下滑与哪些因素有关,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课堂小结:

  (略)

  拓展学习:

  联系实际,探究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对本地经济发展的借鉴作用。

8、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等奖

  西双版纳是傣族人聚居区之一,在云南南部。西双版纳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它的突出特点,就在于两种优势的融合,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

  2、学习本文运用的对照手法,并加以运用。

  3、培养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游记,在作者的笔下,展现了西双版纳美丽、富饶、神奇的一面。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从他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本文紧扣“美丽”二字描写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之美和人文景观之美,五个小标题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美丽”的鲜明的特征,教学本文着重引导学生先从总体上寻找美丽,再围绕小标题带领学生欣赏、感受美丽,和作者一起身临其境,体验、享受美丽,在体验中带领学生去了解享受着自然之美和创造了人文之美的傣家人的生活情趣、宗教信仰、人生态度,去欣赏本文饱含感情的、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了解作者,解决字词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说说文中西双版纳的美丽体现在何处?

  2、文中的五个小标题从五个不同的角度突出了“美丽”二字,给人印象鲜明。前四个小标题是名词性短语,你能否将第五个小标题也改成含有“庙”字的短语?

  从这五个小标题也可以看出:文中所写的美丽包括自然景观之美和人文景观之美。

  四:研读课文

  (一)研读“高高望天树”“悠悠野象谷”体会自然之美;研读“竹楼映蓝天”“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体会其中展现的民风民俗以及傣家人乐观向善的人生态度。

  1、“高高望天树”

  该部分描绘了一副全景的热带雨林图,望天树有什么特点?在这幅图中还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有怎样有趣的经历?

  2、“悠悠野象谷”

  野象谷的环境怎样?通常野象给游客怎样的感觉?而野象表演时的场面如何?该部分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3、“竹楼映蓝天”

  哪位同学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傣家竹楼的特点?傣家人热情好客,他们待客的饮食有什么特色?

  4、“妩媚傣寨水”

  这部分写了傣家人的几件事?傣家人有怎样淳朴的民风?请体会傣家人对水的不一般的感情。请描述水中嬉戏的美丽画面。

  5、“笑对生与死”

  傣家人对佛的虔诚体现在何处?傣家人因何能笑对生与死?由此可见他们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二)感悟情感

  自然风景、民俗风情交织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令人心驰神往。身临其境,作者的心情如何?感悟全篇,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品味语言

  找出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说说句子的表达效果。

  例:望天树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写望天树之高,用“插”字写出其笔直的挺拔雄姿。,

  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于蓝天绿地之间。

  (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竹楼的'外形,点明了小标题,突出了竹楼“映蓝天”的特征。)

  (四)活动体验

  如果你有机会去西双版纳,你最想奔向哪处景点?如果去傣家做客,你最想和他们聊些什么?

  五、小结

  六、板书设计

  高高望天树

  悠悠野象谷 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景美)

  竹楼映蓝天

  妩媚傣寨水

  笑对生与死 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人美)

  美丽的西双版纳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1、重点: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教学设想: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播放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展示图片,创设情境,介绍西双版纳。

  优美的旋律引起我们无尽的遐想,美丽的画面能让我们身临其境。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一起畅游一番。

  二、正音正字

  傣族 雪茄 狼狈 村寨 贿赂 祈求

  三、整体感知,感受美

  1、组织学生自读课文,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西双版纳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

  2、说说课文写了哪些美丽的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幅图画的特征。学生思考、发言。

  四、再读课文,表现美

  1、西双版纳因为其美,成为大家旅游度假的首选。对傣族人民来说,这是很大的机遇,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导游紧缺,决定到全国海选导游。今天来到我校招募导游,希望同学们积极应聘。

  认真阅读,结合文章的所写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然后以导游身份介绍西双版纳。

  2、其他同学评价刚才几位小导游的导游词,说出其中的优缺点。

  3、根据以上讲解,我们了解到西双版纳的美景可以分为哪几种景观?它们有什么特点?

  自然景观神奇秀丽

  人文景观质朴意深

  五、品味语言

  我们跟随李舵领略到了西双版纳的美,这主要还要归功于他那美丽的语言。现在就让我们来仔细欣赏这些优美的片段。

  例:(1).“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提起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的一个梦。这次,我终于飞到了西双版纳,在那醉人的暖风中,观热带雨林,涉澜沧碧水,登傣家竹楼,拍下了一张张珍贵的图片,留下了一串串彩色的记忆……

  赏析: “神奇秀丽”概括了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 “心驰神往”写出了人们对西双版纳的神往。“观、涉、登、拍、留”用得十分准确传神,表现旅游观光行程之紧凑,方式之多样,心情之愉悦。“一张张、一串串”又表明拍下的珍贵照片数量之多,收获之大及留下的彩色记忆印象之深。(默看)

  从文中任选一个词语、句子或片段进行赏析,品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自荐“赏析片段”,同学互评)

  六、探究

  文章有五个小标题——《高高望天树》、《竹楼映蓝天》、《悠悠野象谷》、《妩媚傣寨水》、《笑对生与死》,这是对刚刚欣赏过的版纳风光习俗的概括,你觉得这五个小标题用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好,又是为什么?你能拟一个比它更好的标题吗?

  示例指导:“高高望天树”这个标题有好有不足,好在“高高”二字指出了望天树的特征,更隐含了作者的喜爱、仰慕等感情,不足在这部分内容似乎只有第一段写了望天树,第二、三、四段都与望天树无关,不足以概括这部分内容。

  学生选择一个小标题自己先思考,再四人小组简单讨论交流一下,推荐代表发言,教师巡视指导。

  七、总结

  《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的完美结合,整个一节课我们共同穿梭于美丽的热带雨林,感受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大家都陶醉在美丽的氛围之中,在老师的眼中同学们个个都显得很美。

  如果大家都拥有发现美的眼睛,鉴赏美的心灵,创造美的言行,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八、布置作业:

  同学们,相信你们也去过许多美丽的景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一处,也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展示它的美丽。(字数不少于300)

  板书设计

  美丽的西双版纳

  望天树——高高

  自然景观 神奇秀丽

  野象谷——悠悠

  竹楼——映蓝天

  人文景观 傣寨水——妩媚 质朴意深

  生与死——笑对


9、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设计一等奖

  ⒈课前布置预习要求:

  ①收集云南西双版纳景观的有关材料

  ②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同学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观。

  ⒉通过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引出导游词的基本要求。

  ⒊在学生对导游词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选择文中的画面,用导游词的形式把它介绍给同学。

  ⒋以同学们都熟悉的南山竹海为对象,选择一处景点,用导游词的形式介绍,以加强对导游词的训练。

  教学目标:

  ⒈了解文章中介绍的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⒉学会用导游词向别人介绍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⒈体会文章中有感情的语言的作用。

  ⒉用自己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点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评价为主要方式,配以幻灯片和背景音乐。

  教学内容和步骤:

  ⒈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提起神奇秀丽、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粗犷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民风,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现在,让我们随着这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音乐,一起走进这美丽而神秘的地方,来亲身感受一下西双版纳独特的韵味。

  幻灯片展示:西双版纳的一幅画面,并配以民歌作背景音乐。

  ⒉交流预习情况:

  ①学习小组交流收集的材料。

  ②学习小组推荐代表上台做导游,向同学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观。

  ③学生点评。

  ④教师提高评价层次并引导学生明确导游词的一些基本知识要求。

  幻灯片展示:

  ①口语化;②注意口语和身姿语言相结合;③语言生动形象;④串联词要自然有序。

  ⒊幻灯片展示本课教学目标。

  ⒋研读新课: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幻灯片展示:

  请选择文中你认为最美的一幅画面,你自己做导游,带领大家去看一看作者笔下那美丽的景观吧。

  (本文共五幅画面,每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二幅讨论、交流,编写导游词。学生上台讲解时,幻灯片展示相应的画面,并配上背景音乐,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⒌引导学生小结课文,幻灯片展示文章结构,加深学生印象。

  ①文章共写了哪五幅画面?

  ②这五幅画面可以分为怎样的两大类?

  ⒍体会语言:

  提问:你在看课文的时候,哪些语言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说说理由吗?

  ⒎拓展训练:

  幻灯片展示:

  南山竹海,景色迷人,请选择一处景点,你做导游,向游客作介绍。

  要求:注意导游词的写法,当堂完成,当堂交流。

  师生共评。

  ⒏作业:课后整理、修改南山竹海的导游词,并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

  (2)利用各种资源,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加强朗读训练,通过范读、齐读、自由朗读,积累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3、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美丽的西双版纳风光,引领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赏析散文优美的语言。

  4、教法学法: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教具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云南被称为彩云之南。地理上它既有终年积雪的高山冰川,又有美丽神奇的热带雨林,有一年四季如春的昆明,又有像大理、丽江、建水这样的历史名城。25个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风情,实在是一种诱惑。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就有的一个梦想。我虽没有亲自住到傣家的竹楼里和他们共同生活,但读了著名作家李舵写的《美丽的西双版纳》,也让我们体验到一些它特有的风情。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引子,学生齐读。

  由归纳本部分内容及作用自然引入学习目标。

  二、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三、学生交流字词积累情况。

  同桌交流积累的字词,指名上黑板展示积累字词。结合教材附录词语表,教师作适当补充。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哪些美丽的景观?你最喜欢哪些,为什么?

  2、生自读课文,思考,教师巡视。全班交流。(要求学生大声地读出自己欣赏的景观。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鼓励学生从生物、地理、历史、宗教等方面考虑。)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学生交流、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图片;教师视学生介绍情况,作适当补充,利用多媒体手段激活思维、拓展视野,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图片;并作简单评价。

  2、以第一个片段“高高望天树”为范例,师生共同品味作者如何抓住特征描绘美丽的景色的。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高高望天树”这部分内容,同时思考:这部分景色有何特征?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教师巡回指导.全班交流,共同领会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作特点:如写其“高”用“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先用整体直观“直插蓝天”感受写出望天树笔直挺拔的特点,又用数字“约60多米”准确全面展示事物特征。

  3、学生自主学习,任选另四个片段之一进行品味、赏析,进一步领会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并能参与一、二个小组的交流。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4、学生独立找出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品味其中蕴涵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丽风光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做一回小导游:选择文中介绍的西双版纳的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150-200字)。

10、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领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理解对照手法的运用;

  3.体会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

  教学重点: 理解对照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创设情境导入

  2.优美的旋律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似乎将我们带入了那苍茫的热带雨林(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观),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而云南又被称为彩云之南,音乐让我们感受到西双版纳轻松、活泼的生活节奏,图片给了我们西双版纳丰富的视觉享受,那文字中的西双版纳,又会给我们怎样的印象呢?让我们共同走进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共同畅游一番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澜沧江( ) 傣族( ) 蘑菇( ) 平坝( ) 湖畔( ) 贿赂( ) 竹篾( )

  勐腊( ) 映衬( ) 斑斓( ) 焕发( ) 塑像( ) 祈求( )蕨菜( )

  2.有感情的诵读读文本,注意完成:

  (1)作者给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哪些美丽的'景观?如果将这几幅画面归类,你觉得归为几类呢?作者认为西双版纳到底美在哪儿?

  【明确】自然类——高高望天树 竹楼映蓝天 悠悠野 ——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

  人文类——妩媚傣寨水 笑对生与死 ——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

  【小结】文章的结构安排是根据文章的内容需要来确定的本文的结构较为独特,恰当的使用小标题来独立成篇,又组合成文前三个写的是自然景观,后两个写的是人文景观,文章按照由物及人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结构作者认为美在:(1) 热带雨林自然风光(2)美丽的民俗风情

  (2)不过,我们也发现,本文的小标题字数虽然相同,形式并不一致,再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我们能不能从语言的角度,让这些小标题变得更工整、更漂亮、更美呢?(3字5字顺序)

  【参考】高耸望天树、青翠小竹楼、神秘野、喧闹泼水节、隆重宗教日

  四.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就课文中的一部分写出导游词,带领大家去领略西双版纳的迷人的风光

  【提示】注意口语化、注意口语和身姿语言的结合、语言的生动形象、窜联词的自然有序

  【参考】

  五.合作探究,品评鉴赏

  1.找出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并分析

  【明确】“悠悠野”中野象的恐怖和大象表现的乐趣形成鲜明对照

  “妩媚傣寨水”中男人粗粗打谷子和女人细细打谷子的对照;

  “打谷子”的风情画与“水中戏嬉”的风情画的对照;

  最后一段中“生”与“死”的对照

  本文就是运用这种对比的艺术手法,成功地把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出来,突出其“美丽”的特征

  2.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的特点请你找找作者又是怎样在字里行间展现自己对西双版纳的喜爱之情的?

  【参考】

  (1)热带雨林中,有许多藤状植物,像蛇一样缠在大树上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藤状植物的形状,又写出了它们对大树的依赖性,走进这样雨林确实有点吓人

  (2)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在蓝天绿地之间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楼的外形,给人以美和舒适的感觉,而且切合西双版纳的实际

  (3)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

  作者采用剪影法,雕塑式地描写人物的固定姿势和特定姿势的轮廓,集中而突出地显示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活像一尊塑像”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傣族老人尊敬和崇拜的感情

  (4)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比喻贴切而生动,颇有诗情画意画中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妩媚动人字里行间透露着喜爱和赞赏的感情

  六.课时小结,作业布置

  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