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等奖设计

2023-08-11 22:52:52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等奖设计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等奖设计

1、《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并书写“砍、蚊、塔、箭”4个字。

  2.理解课后12个词语,积累“美丽富饶、耸立云霄、悠然自得、五彩缤纷”等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读课文,收集“西双版纳还有怎样的植物和动物?”,并在小组里交流。

  5.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1.出示西双版纳风景图,师:先请你们看几张照片,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交流。(美丽、漂亮、风景优美等)

  2.这个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的地方就是我国的西双版纳。出示课题,齐读。

  3.今天,就让王老师当向导,带领我们二(1)旅行团一起到美丽的西双版纳去游览一番。各位游客,旅行开始咯!

  4.出示图片及第一小节(改编)。

  (1)生看,师范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你听到了些什么?

  (2)生交流。

  (3)齐读。

  过渡:西双版纳居住着14个少数民族,可书上只给我们介绍了三个少数民族,你们还想知道另9个少数民族是什么族吗?走一走,看一看。

  (4)出示:14个民族的图片及族名。师生配合读。

  (5)你能记住多少呢?请你用:西双版纳生活着族、族和族。说说看,边说边填写评价表。

  过渡:西双版纳不仅居住着那么多的少数民族,而且那里原始森林无边无际,所以也是――生:植物的王国。那么,课文究竟为我们介绍了哪些植物呢?

  二、学习课文:

  1.请你自己读读课文2、3小节,用括号括出植物名称,用小圆圈圈出它们的特点。

  (1)自己准备。

  (2)指名答。

  植物名称 植物特点 望天树 耸立云霄 箭毒木 见血封喉 古茶树 1700年前 草 会跳舞 花 会吃蚊虫 扁担藤 能解渴 海芋叶 能遮雨

  (3)师生配合读板书。

  2.课文为我们介绍的这几种植物中有两种特别奇特,那就是扁担藤和海芋叶,请你自己读读这段话,说说你觉得这两种植物奇特在哪儿?

  (1)自己读。

  (2)交流说。

  (3)选择你认为奇特的植物,读出奇特的感觉。

  (4)分别齐读写扁担藤和海芋叶的句子。

  3.西双版纳这植物王国中奇特的植物多得是,看,这是――;这是――;这是――;这是――,你能仿照课文的第三节,选择其中一种植物来为大家作介绍吗?

  (1)自己准备。

  (2)指名交流。

  (3)小组交流,评价。

  (4)大组交流。

  过渡:西双版纳的.植物多,动物也多,所以也被称为,生――动物的王国。游客们,接下来,就要请各位游客自己去找一找这些动物了。

  4.读读第四小节(出示第四节)。

  (1)请用“谁在哪里干什么?”来告诉我这个导游。

  (2)多可爱的动物呀!让我们一起读出可爱的感觉。齐读第四节。

  过渡:看到我们这么多游客的到来,还有些小动物也出来了,看,这是,生――;这是,生――;这是,生――;

  5.猜猜,它们都在干什么呢?也请你用“谁在哪里干什么?”说一说。

  (1)同桌互说,评价。

  (2)集体交流。

  过渡:当你欣赏完了植物和动物,走进西双版纳的村子时,你会看见,生――,西双版纳的人民与动物们和平相处,与自然和谐共处,其乐融融,他们的确是这块土地上最美的风景。

  三、总结拓展:

  1.经过了西双版纳一课游,相信各位游客已经对西双版纳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看,这是上海春秋旅行社的一则招聘启事(出示)。

  (1)指名读。

  (2)请想要应聘的同学根据你们手中的《西双版纳游记》评价表,准备一段简短的介绍。自己准备。

  (3)“应聘”交流,去听课老师处。老师评价并根据情况颁发导游证。

  附评价表:

  西双版纳游记

  作者:

  一、少数民族:(自评)

  西双版纳生活着_____族、_____族和_____族等。

  说出三个:☆( ) 说出两个:△( ) 说出一个:○( )

  二、植物介绍:(组长评)

  我介绍的植物是__________。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绍得详细,而且流利: ☆( )

  介绍得简单,但是流利: △( )

  无法介绍出: ○( )

  三、动物介绍:(同桌评)

  “谁在哪里干什么。”

  句子完整,有好词: ☆( )

  句子完整,无好词: △( )

  句子不完整: ○( )

  四、导游应聘:(师评)

  态度大方。( )介绍详细。( )语言流利。( )

  你被录取了!祝贺你!( )

  你暂时不被录取!请继续努力!( )

  补充资料:

  植物:老虎须,鸡蛋花,山牵牛姜黄

  动物:猫头鹰,水鹿,池鹭

2、《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等奖设计

  内容预览:

  19.《美丽的西双版纳》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对照手法的运用。

  3、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难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是泰国、越南的近邻,土地面积近2万平方千米,边境线长966千米。她美丽、富饶、神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疆。

  西双版纳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唯一的一块绿洲,是中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当今地球上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被誉为地球的一大自然奇观。

  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西双版纳的风光图片,如:景真八角亭、空中走廊、曼飞龙塔、望天树、竹楼、泼水节等。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说说你心目中的西双版纳是怎样的?(学生交流)

  三、学习课文,掌握内容

  1、文章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

  2、文章五个部分,具体写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文章开头一段是全文的引子。概括了全文的内容,点明了题目,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全文除开头一段文字外,由五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设有小标题。

  第一部分:高高望天树

  这部分由4段文字组成。第1段简介望天树的价值及其高度。第2段描述热带雨林中的藤状植物。第3段,写作者想拍摄“完整的热带雨林照片“的一段有趣经历。第4段,是用简笔交代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二部分:竹楼映蓝天

  这部分主要写傣族的人文景观。竹楼是傣族人民所特有的建筑,它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这部分由两段文字组成。第1段写竹楼的地理位置、构造及其作用。第2段主要写傣族人的热情好客和傣族的.饮食文化。

  第三部分:悠悠野象x。

  这一部分由3段文字组成。第1段写热带雨林中的野象x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第2段写大象表演的有趣场面。第3段写大象的最后一个表演动作。

  第四部分:妩媚傣寨水

  这一部分着重写傣族的民俗风情,属于人文景观。这部分由3段组成。第1段写打谷子,第2段写泼水节,第3段写水中嬉戏。

  这一部分主要写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富有浓浓的佛教意识。共有4段文字。第1段是总写,仿佛浸游在一幅民族风情的画卷里。第2段写民族风情--修行与还俗。第3段写“关门节”和“开门节”,这也是一种崇信佛教的民族风情。第4段写“生与死”,反映了傣族人民的生死观、人生观。

  四、小结

  西双版纳是我国的风景胜地,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可写的材料实在太多太多了。但本文作者却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做到重点突出,以斑窥豹,条理清晰,给人鲜明的印象。五个片段,用五个小标题来表达。每个小标题都由五个字组成,句式整齐、结构匀称。五个小标题从五个方面突出了总标题“美丽的西双版纳”中的“美丽”二字。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找出文中运用对照写法的地方,并分析其作用。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学生收集西双版纳的有关资料,小组交流。介绍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

  [示例]

  在我国美丽的西双版纳,有一个“望天树”景区。这里有种做香料的望天树,在世界上也被列为保护树种,望天树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傣族人居住在竹楼里。竹楼,顾名思义是以竹木为材料建造的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存放农具杂物。西双版纳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热带雨林中的野象x,虽野象难得一见,但那大象表演却十分有趣。五月份,傣族收获谷子的季节,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精心创作的男女打谷子风情画,还可以看到女人嬉水的妩媚风情画。傣族人笃信佛教,每个男孩都要出家,然后还俗,这使他们成为“除苦积善,受过教化”的人。他们笑对生与死,表现了他们的乐观人生。总之,西双版纳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着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它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合的风景名胜区。如果有机会,你可一定要去西双版纳包餐那里的秀色啊!

  二、品味语言

  探究:从下面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吗?你能讲一讲这些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吗?

  1、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

  2、将竹席铺在割完的地里,田地就成了打谷场。男人先用自制的农具把割下来的谷子粗粗打一遍,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的女人们,手中挥舞着木锤再细细地打谷子。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作者采用剪影法,雕塑式地描写了人物的固定姿势和特定姿势的轮廓,集中而突出地显示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从而使老爷爷的形象在平面上如同雕塑,在静态中呈现动态,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活像一尊塑像”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傣族老人尊敬和崇拜的感情。

  2、作者浓墨重彩地勾勒了傣族人民打谷的风情画。打谷场由竹席铺成。男人“粗粗打一遍”与女人“细细地打谷子”,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粗一细,先粗后细,分工合作,相辅相成。女人们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手中挥舞着木锤”,在“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这个比喻贴切而生动,颇有诗情画意。这幅风情画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妩媚动人。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这幅风情画十分喜爱和赞赏的感情。

  总之,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

  三、学习对照手法

  思考:找出文中运用对照手法的地方?并分析。

  明确:

  “悠悠野象x”中野象的恐怖和大象表现的乐趣形成鲜明对照。

  “妩媚傣寨水”中男人粗粗打谷子和女人细细打谷子的对照;

  “打谷子”的风情画与“水中戏嬉”的风情画的对照;

  最后一段中“生”与“死”的对照。

  本文就是运用这种对比的艺术手法,成功地把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出来,突出其“美丽”的特征。

  四、小结

  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

3、《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特点。

  (2)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

  (3)分析西双版纳的案例,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4)以西双版纳为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发展状况,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加深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

  (1)旅游业作为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2)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旅游业是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

  四、教学准备

  教师:(1)雨林动植物图片、民族风土人情的资料和图片。

  (2)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成果的投影资料。

  学生:收集西双版纳民族风土人情的资料或实物。

  五、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认识西双版纳的特色旅游。学生通过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进行小组讨论,认识西双版纳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探究旅游业迅速崛起并成为支柱产业的原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领会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老师: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颇具特色。在云南众多的旅游景区中,西双版纳就像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云南的南部,熠熠发光。今天,我们就走进云南,走进西双版纳,认识这个们于祖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在课前创设情境:在教室四周摆满绿色植物,教室墙壁上贴上师生收集的西双版纳景观图片,播放傣族乐曲,身着傣族服装。)

  进行新课

  一、丰富的旅游资源

  教师:优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西双版纳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屏幕出示“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图,引导学生从纬度、海陆、交通、与周边国家的联系等方面思考本双版纳的地理位置特点。并结合屏幕出示“景洪市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了解西双版纳的气候类型及特点。探究西双版纳地理位置的特点及其对旅游发展的影响。

  (提问)西双版纳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是什么?

  学生:热带植物、傣族风情、边境旅游……

  投影“多资多彩的雨林植物”,播放热带动物的影像资料,学生交流热带雨林的独特景观。

  教师:西双版纳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丰富的人文资源同样是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播放西双版纳主要少数民族服饰、节庆及其主要节日泼水节的资料及影片。)

  各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构成西双版纳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民族文化习俗的形成,往往与其生存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联。

  学生:讨论傣家的竹楼、孔雀舞、竹筒饭与他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表演孔雀舞)。

  二、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教师:西双版纳凭借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国家和云南省的有关政策的鼓励下,大力发展旅游业,开发了大批的国家级旅游景区和旅游精品线路。并补充国家和云南省对西双版纳旅游业的扶持,及近年来东南亚旅游热的兴起对西双版纳旅游发展的影响。

  学生:观看大屏幕“西双版纳旅游景区和跨国旅游线路的分布”图,说出西双版纳境内的主要旅游景区和开发的旅游线路。

  教师:随着旅游业的不断民展,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大幅度地增长。

  学生:观看“1991—2001年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图,分析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的变化。并进一步探究1994年起西双版纳旅游业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原因。

  师生总结:1994年开始,西双版纳旅游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过30%,旅游业已成为西双版纳重要的支柱产业。(播放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成果的相关资料)。

  教师: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多个部门的发展,并增加了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促进了西双版纳的经济发展。

  结合“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图片,学生交流西双版纳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学生:角色扮演,从不同角度分析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教师:旅游业的发展还改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

  学生:阅读“今日橄榄坝的傣家人”电子资料,讨论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人民的生活影响。

  教师: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呈下滑趋势。

  学生:阅读活动材料,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的下滑与哪些因素有关,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课堂小结:

  (略)

  拓展学习:

  联系实际,探究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对本地经济发展的借鉴作用。

4、《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等奖设计

  ⒈课前布置预习要求:

  ①收集云南西双版纳景观的有关材料

  ②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同学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观。

  ⒉通过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引出导游词的基本要求。

  ⒊在学生对导游词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选择文中的画面,用导游词的形式把它介绍给同学。

  ⒋以同学们都熟悉的南山竹海为对象,选择一处景点,用导游词的形式介绍,以加强对导游词的训练。

  教学目标:

  ⒈了解文章中介绍的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⒉学会用导游词向别人介绍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⒈体会文章中有感情的语言的作用。

  ⒉用自己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点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评价为主要方式,配以幻灯片和背景音乐。

  教学内容和步骤:

  ⒈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彩云在飘荡。”提起神奇秀丽、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谁能不为之心驰神往?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粗犷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民风,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现在,让我们随着这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音乐,一起走进这美丽而神秘的地方,来亲身感受一下西双版纳独特的韵味。

  幻灯片展示:西双版纳的一幅画面,并配以民歌作背景音乐。

  ⒉交流预习情况:

  ①学习小组交流收集的材料。

  ②学习小组推荐代表上台做导游,向同学介绍西双版纳的有关景观。

  ③学生点评。

  ④教师提高评价层次并引导学生明确导游词的一些基本知识要求。

  幻灯片展示:

  ①口语化;②注意口语和身姿语言相结合;③语言生动形象;④串联词要自然有序。

  ⒊幻灯片展示本课教学目标。

  ⒋研读新课: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幻灯片展示:

  请选择文中你认为最美的一幅画面,你自己做导游,带领大家去看一看作者笔下那美丽的景观吧。

  (本文共五幅画面,每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二幅讨论、交流,编写导游词。学生上台讲解时,幻灯片展示相应的画面,并配上背景音乐,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⒌引导学生小结课文,幻灯片展示文章结构,加深学生印象。

  ①文章共写了哪五幅画面?

  ②这五幅画面可以分为怎样的两大类?

  ⒍体会语言:

  提问:你在看课文的时候,哪些语言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说说理由吗?

  ⒎拓展训练:

  幻灯片展示:

  南山竹海,景色迷人,请选择一处景点,你做导游,向游客作介绍。

  要求:注意导游词的写法,当堂完成,当堂交流。

  师生共评。

  ⒏作业:课后整理、修改南山竹海的导游词,并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

  (2)利用各种资源,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加强朗读训练,通过范读、齐读、自由朗读,积累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3、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美丽的西双版纳风光,引领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赏析散文优美的语言。

  4、教法学法: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教具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云南被称为彩云之南。地理上它既有终年积雪的高山冰川,又有美丽神奇的热带雨林,有一年四季如春的昆明,又有像大理、丽江、建水这样的历史名城。25个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风情,实在是一种诱惑。到西双版纳去,是我很久以前就有的一个梦想。我虽没有亲自住到傣家的竹楼里和他们共同生活,但读了著名作家李舵写的《美丽的西双版纳》,也让我们体验到一些它特有的风情。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引子,学生齐读。

  由归纳本部分内容及作用自然引入学习目标。

  二、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三、学生交流字词积累情况。

  同桌交流积累的字词,指名上黑板展示积累字词。结合教材附录词语表,教师作适当补充。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哪些美丽的景观?你最喜欢哪些,为什么?

  2、生自读课文,思考,教师巡视。全班交流。(要求学生大声地读出自己欣赏的景观。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鼓励学生从生物、地理、历史、宗教等方面考虑。)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学生交流、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图片;教师视学生介绍情况,作适当补充,利用多媒体手段激活思维、拓展视野,展示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图片;并作简单评价。

  2、以第一个片段“高高望天树”为范例,师生共同品味作者如何抓住特征描绘美丽的景色的。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高高望天树”这部分内容,同时思考:这部分景色有何特征?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教师巡回指导.全班交流,共同领会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作特点:如写其“高”用“直插蓝天”、“高约60多米”。先用整体直观“直插蓝天”感受写出望天树笔直挺拔的特点,又用数字“约60多米”准确全面展示事物特征。

  3、学生自主学习,任选另四个片段之一进行品味、赏析,进一步领会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

  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并能参与一、二个小组的交流。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4、学生独立找出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品味其中蕴涵的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丽风光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做一回小导游:选择文中介绍的西双版纳的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150-200字)。

5、《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领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理解对照手法的运用;

  3.体会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

  教学重点: 理解对照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创设情境导入

  2.优美的旋律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似乎将我们带入了那苍茫的热带雨林(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观),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西双版纳位于中国云南省南端,而云南又被称为彩云之南,音乐让我们感受到西双版纳轻松、活泼的生活节奏,图片给了我们西双版纳丰富的视觉享受,那文字中的西双版纳,又会给我们怎样的印象呢?让我们共同走进李舵的《美丽的西双版纳》,共同畅游一番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澜沧江( ) 傣族( ) 蘑菇( ) 平坝( ) 湖畔( ) 贿赂( ) 竹篾( )

  勐腊( ) 映衬( ) 斑斓( ) 焕发( ) 塑像( ) 祈求( )蕨菜( )

  2.有感情的诵读读文本,注意完成:

  (1)作者给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哪些美丽的'景观?如果将这几幅画面归类,你觉得归为几类呢?作者认为西双版纳到底美在哪儿?

  【明确】自然类——高高望天树 竹楼映蓝天 悠悠野 ——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

  人文类——妩媚傣寨水 笑对生与死 ——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

  【小结】文章的结构安排是根据文章的内容需要来确定的本文的结构较为独特,恰当的使用小标题来独立成篇,又组合成文前三个写的是自然景观,后两个写的是人文景观,文章按照由物及人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结构作者认为美在:(1) 热带雨林自然风光(2)美丽的民俗风情

  (2)不过,我们也发现,本文的小标题字数虽然相同,形式并不一致,再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我们能不能从语言的角度,让这些小标题变得更工整、更漂亮、更美呢?(3字5字顺序)

  【参考】高耸望天树、青翠小竹楼、神秘野、喧闹泼水节、隆重宗教日

  四.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就课文中的一部分写出导游词,带领大家去领略西双版纳的迷人的风光

  【提示】注意口语化、注意口语和身姿语言的结合、语言的生动形象、窜联词的自然有序

  【参考】

  五.合作探究,品评鉴赏

  1.找出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并分析

  【明确】“悠悠野”中野象的恐怖和大象表现的乐趣形成鲜明对照

  “妩媚傣寨水”中男人粗粗打谷子和女人细细打谷子的对照;

  “打谷子”的风情画与“水中戏嬉”的风情画的对照;

  最后一段中“生”与“死”的对照

  本文就是运用这种对比的艺术手法,成功地把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出来,突出其“美丽”的特征

  2.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真正做到景美、人美、语言美的特点请你找找作者又是怎样在字里行间展现自己对西双版纳的喜爱之情的?

  【参考】

  (1)热带雨林中,有许多藤状植物,像蛇一样缠在大树上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藤状植物的形状,又写出了它们对大树的依赖性,走进这样雨林确实有点吓人

  (2)竹楼外形像一只孔雀,又像一顶巨大的帐篷遮掩在蓝天绿地之间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楼的外形,给人以美和舒适的感觉,而且切合西双版纳的实际

  (3)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

  作者采用剪影法,雕塑式地描写人物的固定姿势和特定姿势的轮廓,集中而突出地显示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活像一尊塑像”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对傣族老人尊敬和崇拜的感情

  (4)青山绿水映衬下,那就是一幅精心创作的风情画

  比喻贴切而生动,颇有诗情画意画中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妩媚动人字里行间透露着喜爱和赞赏的感情

  六.课时小结,作业布置

  本文通过亲身游览美丽的西双版纳,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6、沪教版二年级下册《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学反思

  低年级的语文课通常是以识字为主,可到了二年级下半学期则把学习的中心逐步从识字过渡到了阅读教学。而阅读教学中又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在现在的教学中,除了要求让学生学好手中的'文本之外,还提倡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来围绕一个主题寻求多种资料。学生们有的查阅报刊,有的到互联网上搜寻,从中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那么如何用好这些资料呢?

  语文课上让学生把所找的资料交流一下,是要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的。这不是像常识课一样介绍一个科学原理,也不是像地理课那样把当地的一些特点来说一说。在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时,我也让学生们课前去找有关西双版纳风土人情的资料。学生们找来了厚厚的一叠,怎样把手上的资料用到位呢?我在教学第四节有关动物的部分用到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练习:用“我来到了西双版纳,我看到了( )。”的句式来介绍西双版纳的动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进行练习。课文本身的语言较为生动,写出了很多动物的特点,学生在熟读之后,可以把这些语言用上,化为自己的。如果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把自己找到资料用上。这是一个搜集、提炼、处理、表达的综合过程。这样寻找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得到锻炼,同时语言文字训练也有了,可谓一举两得。

  而后面结合西双版纳的风土人情,选择一点来说则自由度比较大。学生少则说一两句,多则可以说清一个特色也是很不容易的。

  发挥手中文本及资料的最大效益是一件很巧妙的事,值得我们用心去思索,不断去实践。

7、五年级语文下册《西双版纳密林奇观》的教学反思

  今天与学生一起学习《西双版纳密林奇观》一课,当学到奇观之三——黑心树时,有学生问道:“老师,这种植物木质优良,可以当柴烧,可以做家具,它的风格这样高尚,为什么把它叫黑心树?‘黑心 是个贬义词啊! ”学生的思考很有价值,因为文中没有提到黑心树的其他特点,我也不敢妄下结论,只好利用课下时间再进一步探究。 经过搜索,我从网上找到了这样一段资料: 铁刀木属苏木科大乔木。其树心是黑的,在西双版纳叫黑心树。

  铁刀木萌生力特别强,砍伐后又能萌发,萌发枝再砍伐。当地人戏称它为“砍不死的树”。铁刀木是很理想的薪柴树种。

  西双版纳傣族用黑心树做烧柴,每家每户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种三五十株黑心树,每年轮流砍伐,每株2~3年轮砍一次。第一年砍伐后的主干,能萌生6~8枝杆。这样,每家种三五十株黑心树,已够烧柴了。一株黑心树,2~3年砍一次,可以砍伐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有些傣家人的.黑心树林,很多都是阿公阿祖就种下来的了。

  黑心树砍伐容易,好生火,火力猛,倍受傣家人的喜爱。所以,傣家人居住在森林边,不到森林中去砍柴,烧的是自家栽种的黑心树柴。这在中华56个民族中,是绝无仅有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是我国国土上最后一块雨林。这片热带雨林为什么能保留下来,其中原因之一,是居住在热带雨林旁边的傣家人,不到热带雨林中去砍烧柴。 从资料中可以看出,黑心树的名字来源是因为它的树心是黑的,而与品质无关。

8、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反思

  篇一: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反思

  《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教学内容是关于一个风景名胜的介绍,作品的字很美,值得学生好好品读赏析。基于学生对西双版纳比较陌生的原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网络资,搜集了大量的关于西双版纳的植物、动物、建筑、服饰的图片,配以极富民族特色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

  这堂中我极力营造一种自由、宽松、民主的堂学习氛围。在教学中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心理,让他们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允许他们说错话,说真话,让学生把自己的经验,最有个性的东西充分的表达出。

  中对“笑对生与死”的理解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通过“阅读——解读——拓展”几个环节实现,特别在拓展部分,我设计了一个“我是小导游”的活动,让学生都参与积极设计导游的解说词,这一方面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口语交际水平,同时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设计导游解说词的过程中,在对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炼,这是认识上的再提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差强人意之处:在本节中,我根据此的结构特点将全班分成个大组,分组学习讨论,学生积极参与,情绪饱满,但总有活动不够落实之嫌。追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所提问题的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第二小组单位过多,人员太多,练习的面较窄。这是在以后的教学实践要注意克服改进的。

  总体说,这节教学过程的设计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寻找“美丽”的过程中,发现美、认识美。

  篇二: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反思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游记,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西双版纳美丽、富饶、神奇的自然风光和人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热爱少数民族化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会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培养学生体验美、品味美、表现美的能力,增强保护美的意识。

  我为学生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采用启发点拨法、多媒体演示法、评价激励法,让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殿堂,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激情、愉悦、和谐的氛围中欣赏美、体验美、感受美、表现美,把握写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新标的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方法的点拨与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这堂上,我主要落实的是圈点批注法的训练,在听读时圈点勾画,标记重点。这样培养学生学习语的好习惯。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品词品句,学会读懂,有所感悟。

  “各族人民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是本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网络资,搜集了大量的关于西双版纳的植物、动物、建筑、服饰的图片,配以极富民族特色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多媒体在本堂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大量的图片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到西双版纳原始森林中的野生动物生活得十分悠闲,使学生充分领略到西双版纳的别有情趣的建筑和服饰,使学生认识了奇特的植物,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于西双版纳的美丽的情感体验。

  然后,我又组织学生细读本,从中找出与人物有关的句子。学生通过朗读,找到了“与游人嬉戏、为你跳舞助兴、别有情趣的建筑”等句子,然后老师加以引导,动物不怕人类,说明了什么?各色艳丽的民族服装、富有民族风情的建筑,又是谁建造?通过一连串的提问,引导学生体会到,西双版纳之所以成为动物的王国、植物的`王国,恰恰是因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勤劳善良,保护环境,才有生态平衡,才有人类和动物的和谐相处。至此,孩子们由衷地赞叹:各族人民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

  执教时,我还注意训练学生的朗读,通过引导,让学生把对的理解,把对西双版纳的喜爱,通过朗读的方式表现出。

  《美丽的西双版纳》讲到了许多植物,第一时里不可能一一了解。因此我把这个作为了预习拓展的内容。学生经过事先的资料搜集,在堂上踊跃发言,纷纷要争做小导游。通过学生的介绍,加深了对西双版纳的了解。

  篇三: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反思

  一、精读细品两个“王国”,发挥学生自主性,指导学生畅所欲言。

  在学习二、三两个重点小节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了解西双版纳有哪些植物和动物,这其中大部分的植物是学生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所以我利用网络查找了一些资料、照片,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同时,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植物重点读一读,突出这一植物的特点,再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充分自由地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必须要以为基础,分析语言因素,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要求真情实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发言十分热烈。有的说喜欢“扁担藤”,因为有了扁担藤,去西双版纳旅游就可以不必带水壶了,砍下一根扁担藤就可以喝到水;有的说“扁担藤”的水清甜可口,肯定很好喝;有的说喜欢“海芋叶”,因为在西双版纳旅游可以不用带雨伞,下雨了,只要砍一张海芋叶就行了……学生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经过这么一番讨论,学生较容易地就理解了为什么说西双版纳是“植物王国”。

  在了解了西双版纳为什么被称为植物王国后,再去读有关于动物的部分就容易了,因为两部分的写作手法基本相同。所以在堂教学中,我把这一节的教学作为略教,但学生也能较好地理解。

  二、仿写让学生感到练笔并不难。看了贾志敏老师的后,得到了启发,让学生在左一言右一语中,集思广益,最终形成,仿照的结构,二年级的学生也写出了不错的。

  三、回顾这堂,我在自己的教学中初步进行了给学生以更大自由的教学的尝试。应该说,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自己的思索,自己的表达,虽然学生有些表达还不能进口,有些表达还有些“语无伦次”,有些地方我还放手得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扎扎实实地研究下去。叫三声夸克教学反思交通安全教学反思降落伞教学反思

9、、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反思范文

  一、精读细品两个“王国”,发挥学生自主性,指导学生畅所欲言

  在学习课文二、三两个重点小节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了解西双版纳有哪些植物和动物,这其中大部分的植物是学生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所以我利用网络查找了一些资料、照片,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同时,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植物来重点读一读,突出这一植物的特点,再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充分自由地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必须要以课文为基础,分析语言因素,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要求真情实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发言十分热烈。有的说喜欢“扁担藤”,因为有了扁担藤,去西双版纳旅游就可以不必带水壶了,砍下一根扁担藤就可以喝到水;有的说“扁担藤”的水清甜可口,肯定很好喝;有的说喜欢“海芋叶”,因为在西双版纳旅游可以不用带雨伞,下雨了,只要砍一张海芋叶就行了。学生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经过这么一番讨论,学生较容易地就理解了为什么说西双版纳是“植物王国”。

  在了解了西双版纳为什么被称为植物王国后,再去读有关于动物的部分就容易了,因为两部分的写作手法基本相同。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这一节的教学作为略教,但学生也能较好地理解。

  二、仿写让学生感到练笔并不难

  看了贾志敏老师的课后,得到了启发,让学生在左一言右一语中,集思广益,最终形成文章,仿照课文的结构,二年级的学生也写出了不错的文章。

  三、回顾这堂课,我在自己的教学中初步进行了给学生以更大自由的教学的尝试

  应该说,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自己的思索,自己的表达,虽然学生有些表达还不能进口课文,有些表达还有些“语无伦次”,有些地方我还放手得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扎扎实实地研究下去。叫三声夸克教学反思交通安全教学反思降落伞教学反思

10、、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反思范文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游记,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西双版纳美丽、富饶、神奇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在教学 中让学生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体会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培养学生体验美、品味美、表现美的能力,增强保护美的意识。

  我为学生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采用启发点拨法、多媒体演示法、评价激励法,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殿堂,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激情、愉悦、和谐的氛围中欣赏美、体验美、感受美、表现美,把握写法,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方法的.点拨与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这堂课上,我主要落实的是圈点批注法的训练,在听读课文时圈点勾画,标记重点。这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 的好习惯。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品词品句,学会读懂课文,有所感悟。

  “各族人民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网络资源,搜集了大量的关于西双版纳的植物、动物、建筑、服饰的图片,配以极富民族特色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多媒体在本堂课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大量的图片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到西双版纳原始森林中的野生动物生活得十分悠闲,使学生充分领略到西双版纳的别有情趣的建筑和服饰,使学生认识了奇特的植物,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于西双版纳的美丽的情感体验。

  然后,我又组织学生细读文本,从文中找出与人物有关的句子 。学生通过朗读,找到了“与游人嬉戏、为你跳舞助兴、别有情趣的建筑”等句子,然后老师 加以引导,动物不怕人类,说明了什么?各色艳丽的民族服装、富有民族风情的建筑,又是谁来建造?通过一连串的提问,引导学生体会到,西双版纳之所以成为动物的王国、植物的王国,恰恰是因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勤劳善良,保护环境,才有生态平衡,才有人类和动物的和谐相处。至此,孩子 们由衷地赞叹:各族人民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

  执教时,我还注意训练学生的朗读,通过引导,让学生把对文章的理解,把对西双版纳的喜爱,通过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来。

  《美丽的西双版纳》讲到了许多植物,第一课时里不可能一一了解。因此我把这个作为了预习拓展的内容。学生经过事先的资料搜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纷纷要争做小导游。通过学生的介绍,加深了对西双版纳的了解。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