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等奖说课稿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五单元第23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全书用前启后承、古今中外的重要史实来展现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进程。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清晰阐明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课是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的第一课。全球化核心之一便是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而这正是本课内容的着力点。作为本单元第一课,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二战后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如何逐步建立起来的。本课既是对本书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和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内容的呼应与深化,又启领本单元第24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第25课《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第26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内容,是“以史为鉴”的典型例证。是学生理解当代世界经济风云变幻的知识基石。
二、学情分析
据我的了解,我校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再加上思想活跃,富于想象,所以常会提出一些特立的设想和见解。但就阅读理解能力而言,学生中普遍存在不能提取有效信息,抓不到关键词和表达不准确的问题。他们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较薄弱,无论是从高考的标准衡量,还是从终身学习的能力要求衡量,都亟待提升。
三、教学和学习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我的教学体会,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课标分析
本课课标要求是“以‘布雷顿森林体系 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从课文素材上看,主要选取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我是这样解读课标的。就知识目标而言,学生要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过程和相关规定;就能力目标而言,学生应能分析出以下两层内容:第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二,该经济体系是以美国为中心,是美国霸权政策的体现。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言,学生通过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中美国中心地位的取得,深刻感悟到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其国际地位,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根据以上课标和教材分析,结合学生认知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过程和相关规定,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作用。
2、体会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美国霸权政策的体现,也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通过分析美国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其国际地位。
根据教学分析和学习目标,我提炼出以下学习重难点:
重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背景、过程、作用)。
确定依据:布雷顿森林体系所树立的就是战后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规范和标准,也是各国参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趋势的准则,是学生理解当代世界经济风云变幻的知识基石。
难点: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确定依据:本课内容与学生的时空距离太大,更多涉及经济学术语,理论性强,学生对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理解美国用国际组织中的相关条款取得中心地位有很大的难度。
为了有效突出教学重点并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是“问题引导教学法”。
四、说教法说学法
1、说教法
我主要采用的“问题引导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以“五环三步”为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五环指五个环节,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创新。三步是在解决问题中分三步走,即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教师点拨,解决问题。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问题引导教学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操作台,是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指路标。
在我的'教学活动中,我还使用讲授法。由于历史教材的编写采取模块的形式,从过去的通史转变为专题,每个模块自成体系,这会给学生造成支离破碎的感觉,不利于学生完全历史概念的形成,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具体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时候,要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要注意不同模块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之“形散神不散”,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历史概貌。
2、说学法
(1)探究学习
学习,就是模仿和创新的过程。狄德罗曾经说过:“怀疑是迈向真理的第一步”,教师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通过模仿教师设计问题的方法学会提出有效问题,有利于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合作学习
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里,学生在小组团队中为探究本课问题开展互助性学习,享受思想的碰撞,学会分享,相互借鉴,拓展思路,这种学习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
(3)自主学习
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必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但是,深刻的认识源于独立的思考,学习的动力源于发现问题,能力的解决来自对问题的探究和解决。这样的结果是:学生用课堂上通过模仿和演练掌握的学习方法,课后对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形成有感情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的有效自主学习。
下面我重点介绍我依据“问题引导教学法”进行的本课设计。
五、教学设计
1、教学思路
我所理解的高效教学是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智慧课堂是以教师智慧激发学生智慧,以指向性问题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演练场的历史课堂。本着这样的思路,我对本课的学生活动作如下环节安排。
2、环节安排
本课的学生活动分为“学”和“习”两个环节。
“学”即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指向性问题引导下,阅读课文和相关资资料,依据问题的指向提取有效信息。体会教师设计的问题指向与资料之间的联系,学会提出有效问题。
具体在这节课上,我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背景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及其相关规定为资料,设计了十四个问题为引导,将学生的注意力指向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可能性、美国的野心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的原因、作用、美元的中心地位。以1944年和2010年的变化,揭示了“经济实力决定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这一亘古规则。
这些问题,既指向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又建立起“问题设计”和“有效信息”“关键词”之间的联系。
这是学生“学”的过程,“学”问题的提出,“学”问题的解决,“学”归纳和概括。
“习”即学生模仿教师设计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具体在这节课上,我以“世界银行”和“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及其相关规定为资料(这些资料与前一环节的资料相类似),鼓励学生设计问题并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明确问题的指向和“关键词”的提取。这样不仅夯实了学习目标,这是学生能力演练的过程,也是落实“五环三步”的过程。
3、重难点的处理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通过问题的指向,关注重点和难点。通过对关键词的把握,突破重点难点。
对于本课重点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背景、过程、作用),在课堂导入环节,我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热词”“亚投行”与“世界银行”的关系和美国的态度,激发学生对本课重点的关注。我布置的课后作业你对中国倡导成立的“亚投行”有哪些建议呢?又将学生的课后关注引导到本课重点。这即是知识回归,又是学生学习的拓展创新。
在“学”的环节,学生通过问题引导的指向,关注了本课重点之一,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和世界银行的作用。在“习”的环节,学生通过对本课重点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关注,明确了设计问题的指向。学习重点自然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本课难点是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我将此难点分成两部分逐一突破。一是“以美国为中心”。在学生“学”和“习”的环节中,以问题指向美国主导建立新体系的用心,以问题指向新体系的规定对美国中心地位的落实。这是用问题引导突破难点。二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在教师点拨和学生归纳下,使学生明确这一体系形成的内容和标志。
4、教学手段
在本节课上,我大量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在学生“学”的环节,我以展示问题,以展示资料。这样可以直观展现问题指向与“关键词”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体会和模仿。
在教师点拨和归纳概括环节,可以动态展示体系的组成和相互关系,呈献给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
展示的知识链接和知识整合,是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的揭示,是对本课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体现了本课教材对体系化、制度化这一着力点的落实,更重要的是,可以规范学生对术语的应用。
在本节课上,我全程使用导学案。尤其是在学生“习”的环节,导学案呈给每位学生同样的资料和演练空间。每一位同学享有同样的机会。
5、课堂练习
知识的掌握在于及时的巩固。我以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事例,在“学”“习”布雷顿森林体系完成后,以展示的方式,要求学生快速判断,再次明确两大货币金融组织的功能和作用。
在课堂检测环节,我选用了四道20xx—20xx年的高考试题。高考,是高中学生面临的挑战,也是目前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选择这样的四道题,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课课标要求在高考中的体现。
6、全课小结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关贸总协定的签订,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随着多个经济力量中心的崛起和日渐强大,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理论依据:新课改倡导“存问题”教学,通过承上启下的小结引导学生作出一些理性思考,同时又带着更多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与课后作业相呼应。
7、说课堂评价
《新课标》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历史学习的全过程。
具体到本节课,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选定成果优秀的小组展示,即是对该小组的肯定。在教学板书展示时,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调整学习策略,实现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六、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没有自己的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的任务,是学生课堂展示的部分内容。这既是对学生达成本课知识目标的检测,是学生巩固知识,完成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也是学生概括归纳和表达能力的展示,是“五环三步”重要组成部分。
七、教学反思与心得体会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理解难度很大。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学生与本课内容时空距离非常大,十分陌生。二是本课内容多涉及经济学术语,理论性强,课堂上无法了解透彻。所以,我进行本课教学的基调还是通俗化,尽量抛开艰深难懂的理论,以问题引导学生去认识问题的本质,学会用历史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即可。
所以,对于新课内容,我着重要帮助学生掌握三方面内容:一是战后为什么形成的是以美国为主导,以美元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以“问题引导”指向关键词,学生得出结论。)二是构成这个体系的三大支柱是什么?各有什么职能?(利用材料,以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掌握。)三是这个体系形成后的发展及作用如何。(用知识整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积极意义和弊端。)在课堂延伸部分,我以“你对中国倡导成立的“亚投行”有哪些建议?”为作业,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在这种变化中所发挥的作用),了解世界银行运营规则,为学习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储备知识。
本课教学最大的收获:繁杂的知识简单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课教学的不足:简单化不等于简化、淡化,有些知识还是需要教师重点讲解的,这方面待学生反馈后还需注意。
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五单元第23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全书用前启后承、古今中外的重要史实来展现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进程。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清晰阐明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课是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的第一课。全球化核心之一便是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而这正是本课内容的着力点。作为本单元第一课,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二战后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如何逐步建立起来的。本课既是对本书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和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内容的呼应与深化,又启领本单元第24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第25课《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第26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内容,是“以史为鉴”的典型例证。是学生理解当代世界经济风云变幻的知识基石。
二、学情分析
据我的了解,我校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再加上思想活跃,富于想象,所以常会提出一些特立的设想和见解。但就阅读理解能力而言,学生中普遍存在不能提取有效信息,抓不到关键词和表达不准确的问题。他们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较薄弱,无论是从高考的标准衡量,还是从终身学习的能力要求衡量,都亟待提升。
三、教学和学习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我的教学体会,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课标分析
本课课标要求是“以‘布雷顿森林体系 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从课文素材上看,主要选取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我是这样解读课标的。就知识目标而言,学生要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过程和相关规定;就能力目标而言,学生应能分析出以下两层内容:第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二,该经济体系是以美国为中心,是美国霸权政策的体现。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言,学生通过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中美国中心地位的取得,深刻感悟到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其国际地位,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根据以上课标和教材分析,结合学生认知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掌握“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过程和相关规定,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作用。
2、体会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美国霸权政策的体现,也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通过分析美国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其国际地位。
根据教学分析和学习目标,我提炼出以下学习重难点:
重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背景、过程、作用)
确定依据:布雷顿森林体系所树立的就是战后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规范和标准,也是各国参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全球化趋势的准则,是学生理解当代世界经济风云变幻的知识基石。
难点: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确定依据:本课内容与学生的时空距离太大,更多涉及经济学术语,理论性强,学生对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理解美国用国际组织中的相关条款取得中心地位有很大的难度。
为了有效突出教学重点并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是“问题引导教学法”。
四、说教法说学法
1、说教法
我主要采用的“问题引导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以“五环三步”为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五环指五个环节,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创新。三步是在解决问题中分三步走,即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教师点拨,解决问题。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问题引导教学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操作台,是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指路标。
在我的教学活动中,我还使用讲授法。由于历史教材的编写采取模块的形式,从过去的通史转变为专题,每个模块自成体系,这会给学生造成支离破碎的感觉,不利于学生完全历史概念的形成,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具体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时候,要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要注意不同模块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之“形散神不散”,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历史概貌。
2、说学法
(1)探究学习
学习,就是模仿和创新的过程。狄德罗曾经说过:“怀疑是迈向真理的第一步”,教师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通过模仿教师设计问题的方法学会提出有效问题,有利于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2)合作学习
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里,学生在小组团队中为探究本课问题开展互助性学习,享受思想的碰撞,学会分享,相互借鉴,拓展思路,这种学习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
(3)自主学习
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必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但是,深刻的认识源于独立的思考,学习的动力源于发现问题,能力的解决来自对问题的探究和解决。这样的结果是:学生用课堂上通过模仿和演练掌握的学习方法,课后对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形成有感情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的有效自主学习。
下面我重点介绍我依据“问题引导教学法”进行的本课设计。
五、教学设计
1、教学思路
我所理解的高效教学是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智慧课堂是以教师智慧激发学生智慧,以指向性问题引导学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演练场的历史课堂。本着这样的思路,我对本课的学生活动作如下环节安排。
2、环节安排
本课的学生活动分为“学”和“习”两个环节。
“学”即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指向性问题引导下,阅读课文和相关资资料,依据问题的指向提取有效信息。体会教师设计的问题指向与资料之间的联系,学会提出有效问题。
具体在这节课上,我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背景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及其相关规定为资料,设计了十四个问题为引导,将学生的注意力指向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可能性、美国的野心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的原因、作用、美元的中心地位。以1944年和2010年的变化,揭示了“经济实力决定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这一亘古规则。
这些问题,既指向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又建立起“问题设计”和“有效信息”“关键词”之间的联系。
这是学生“学”的过程,“学”问题的提出,“学”问题的解决,“学”归纳和概括。
“习”即学生模仿教师设计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具体在这节课上,我以“世界银行”和“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及其相关规定为资料(这些资料与前一环节的资料相类似),鼓励学生设计问题并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明确问题的指向和“关键词”的提取。这样不仅夯实了学习目标,这是学生能力演练的过程,也是落实“五环三步”的过程。
3、重难点的处理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通过问题的指向,关注重点和难点。通过对关键词的把握,突破重点难点。
对于本课重点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背景、过程、作用),在课堂导入环节,我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热词”“亚投行”与“世界银行”的关系和美国的态度,激发学生对本课重点的关注。我布置的课后作业你对中国倡导成立的“亚投行”有哪些建议呢?又将学生的课后关注引导到本课重点。这即是知识回归,又是学生学习的拓展创新。
在“学”的环节,学生通过问题引导的指向,关注了本课重点之一,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和世界银行的作用。在“习”的环节,学生通过对本课重点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关注,明确了设计问题的指向。学习重点自然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本课难点是战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我将此难点分成两部分逐一突破。一是“以美国为中心”。在学生“学”和“习”的环节中,以问题指向美国主导建立新体系的用心,以问题指向新体系的规定对美国中心地位的落实。这是用问题引导突破难点。二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在教师点拨和学生归纳下,使学生明确这一体系形成的内容和标志。
4、教学手段
在本节课上,我大量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在学生“学”的环节,我以展示问题,以展示资料。这样可以直观展现问题指向与“关键词”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体会和模仿。
在教师点拨和归纳概括环节,可以动态展示体系的组成和相互关系,呈献给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
展示的知识链接和知识整合,是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的揭示,是对本课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体现了本课教材对体系化、制度化这一着力点的落实,更重要的是,可以规范学生对术语的应用。
在本节课上,我全程使用导学案。尤其是在学生“习”的环节,导学案呈给每位学生同样的资料和演练空间。每一位同学享有同样的机会。
5、课堂练习
知识的掌握在于及时的巩固。我以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事例,在“学”“习”布雷顿森林体系完成后,以展示的方式,要求学生快速判断,再次明确两大货币金融组织的功能和作用。
在课堂检测环节,我选用了四道20xx—20xx年的高考试题。高考,是高中学生面临的挑战,也是目前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选择这样的四道题,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课课标要求在高考中的体现。
6、全课小结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关贸总协定的签订,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随着多个经济力量中心的崛起和日渐强大,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理论依据:新课改倡导“存问题”教学,通过承上启下的小结引导学生作出一些理性思考,同时又带着更多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与课后作业相呼应。
7、说课堂评价
《新课标》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历史学习的全过程。
具体到本节课,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选定成果优秀的小组展示,即是对该小组的肯定。在教学板书展示时,开展自评和互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调整学习策略,实现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六、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没有自己的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的任务,是学生课堂展示的部分内容。这既是对学生达成本课知识目标的检测,是学生巩固知识,完成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也是学生概括归纳和表达能力的展示,是“五环三步”重要组成部分。
七、教学反思与心得体会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理解难度很大。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学生与本课内容时空距离非常大,十分陌生。二是本课内容多涉及经济学术语,理论性强,课堂上无法了解透彻。所以,我进行本课教学的基调还是通俗化,尽量抛开艰深难懂的理论,以问题引导学生去认识问题的本质,学会用历史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即可。
所以,对于新课内容,我着重要帮助学生掌握三方面内容:一是战后为什么形成的是以美国为主导,以美元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以“问题引导”指向关键词,学生得出结论。)二是构成这个体系的三大支柱是什么?各有什么职能?(利用材料,以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掌握。)三是这个体系形成后的发展及作用如何。(用知识整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积极意义和弊端。)在课堂延伸部分,我以“你对中国倡导成立的“亚投行”有哪些建议?”为作业,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在这种变化中所发挥的作用),了解世界银行运营规则,为学习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储备知识。
本课教学最大的收获:繁杂的知识简单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课教学的不足:简单化不等于简化、淡化,有些知识还是需要教师重点讲解的,这方面待学生反馈后还需注意。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等奖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新课标的要求
课标要求:以二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
2、理解:国家干预经济、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福利国家制度的概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历史,总结历史、运用历史的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
教学难点:如何全面认识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关键:正确理解战后资本主义政策调整。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问题式探究为本课主要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
手段: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图片和文字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法指导
观察、概括、总结是学法指导的重点。让学生观察、思考后,总结、概括知识,增强对历史学科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温故而“入新”。(回顾第3单元第16课的主要内容)
师:导入新课我采用的是:利用学生对历史图片的感性认识,先展示一组1929—33年经济大危机对各国的打击图片,在罗斯福上台,推行新政后,使美国度过危机,并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即凯恩斯主义又称“看不见的手”。再展示一组二战后各国受到战争重创的情景的图片。思考,在二战结束之后,各国会不会再次陷入到国家的大危机中,而为避免这种现象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将进行怎样调整?其结果会怎么样?以此导入新课(此处主要目的在于,在视觉感应上引导学生进入教材)
板书:第17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二)教授新课:过程:
一、措施(板书)
此过程我主要是设置探究式问题,掌握教材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探究一:“看不见的手”还起作用吗?
(展示一组美国在二战和战后经济发展的材料以及布什和克里竟选的图片)
说明:“看不见的手”仍在起作用!
因此,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首先采取的措施,就是这种“看不见的手”即国家干预经济(此问题设计在于引入教材以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板书)
对于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我设置了两个简单探究性问题:
探究二:国有化与今天我国的公有制是否一致?
探究三:经济计划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这两个问题主要是结合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使学生掌握国有化经济、制定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调节的作用,同时利用本次探究,培养了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对比的能力,而且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具有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
师:在处理完国家干预经济措施的方式后,我又设置了一个问题,
探究四:国家干预经济的影响?
我认为这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那就是“总统论坛”,这个环节主要是以展示学生自我能力为主。
首先我给出试题背景:为什么在30年代罗斯福会加强国家干预,在80年代里根会收缩对经济干预,90年代克林顿又有所加强?下面让总统来谈谈其中缘由。选出三位学生分别代表罗斯福、里根、克林顿(课前作业的形式),
第二步,学生可充分利用这一单元的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阐述自己的观点
最后,我在学生演讲后进行补充,总结。
此处环节的设置,不仅起到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做到“学在课堂、用在课堂”
(二)企业经营(板书)
这是政策调整的第二个措施,此处环节我主要是通过利用现实现象解决历史现象
1、“人民资本主义”
展示图片——当今股票市场、股票业务的繁荣景象
引导学生: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中,以及在中国,股市发展是非常红火的,不同人对股票的掌握,如果拿到战后,就是“人民资本主义”
2、“经营者革命”
我采取的方式是以了解白领阶层地位和职责是什么,来了解战后企业经营中的这次革命
此处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引导学生由现实走入历史,再从历史走向现实,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在一起。最终使历史更贴近现实。
(三)福利国家政策发展(板书)
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第三个措施,我依旧采取设置探究问题的方式,
探究五:你为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做过什么样的事情?你认为这是教材所说的福利制度吗?(学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最后,结合教材共同处理(概念、种类、特点、实质、影响)
此处环节的设置,主要目的为: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福利制度的基本概念,另一方面在于教会学生要为他人多做事情,多做好事情。以此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道德观,
二、结果(板书)
最后一个内容为总结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后,经济发展的情况,通过总结教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小结:
我采取的方法是:解一道材料题,将本节课的知识重新回顾(这种方法既可以对本节课做以简单小结,又可以培养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巩固练习:
我只设计了三道选择题,因为上面小结中的材料题,已起到课堂知识巩固的作用。
课后探究作业:
社会调查:
①内容:现代企业经理人员的综合状况。
②方式:每10—15人为一组,每人调查至少一名经理,了解他们的工作行业、工作时间、收入、工作经历、子女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情况。
③小组讨论后写出综合调查报告。
课后作业的设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同时是再一次用现实现象理解历史问题。
五、板书设计【略】
4、初中九年级《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经典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道文艺复兴的本质和主要代表人物,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认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在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2、自主读图,能准确找出航海家的航海路线,练习识图能力并体会到开辟新航路的艰辛,学习他们百折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3、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讨论出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及其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的异同点,知道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多样性与统一性的,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开发型认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文艺复兴的本质和主要代表人物,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教学难点: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及其阶级实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3分钟)
1、出示《蒙娜丽莎》图片,请同学们欣赏,提问:知道这幅画的名字吗?
2、解说:“画中蒙娜丽莎的眼神温柔、宁静、安详,嘴角含着微笑,无论你从什么位置观赏她,她都好像在微笑地看着你。因此,看到这幅画的人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觉。
3、提问:“你知道作者是谁吗?
4、达·芬奇在创作这幅画的时候,意大利正发生着一场变化?欧洲在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转变中,经历的第一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是什么?
5、心中有目标,努力就有方向。我们的学习重点是:
欣赏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蒙娜丽莎》
1、通过预习,你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在全班内解决。
讲解:注意一题多问的问题(1)文艺复兴的核心内容或者是时代特点、时代精神。(2)文艺复兴的本质即也是性质。
合作探究(约4分钟)
1、讲解点拨(1)学习第5课时,西欧城市兴起了哪些城市?(2)在古代意大利半岛上有哪些国家?
文艺复兴为什么最先在意大利兴起?
记忆知识点,识图回答。(约6分钟)
1、出示图片,让学生回答问题。
2、文艺复兴时期,我国正处于哪一历史时期?思想文化发展情况如何?
3、讲解后,指出有人说14——16世纪的欧洲,发现了人,发现了世界。发现了世界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预习检测(约4分钟)
1、通过预习,你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在全班内解决。
2、补充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出示两则材料,补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黄金成为最贵重的商品和交换手段。提问:“哥伦布的这句话,反映了欧洲人对黄金持什么态度?
1、新航路开辟的消极影响。
2、读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记忆知识点,识图回答。(约6分钟)
1、对照地图,让学生熟悉记忆航海家的航行路线。
2、强调航海家的起始点。比较异同。
3、对照屏幕提纲,记忆知识点。同桌相互提问。
4、请一名学生上台在地图上指出各航海家的航行路线。
合作探究(约5分钟)
1、早在哥伦布航海80多年前,我国就有一位航海家是世界航海的壮举,他是谁?
2、补充从规模、目的、影响、性质四个方面比较。
3、补充相同点从背景和影响两个方面比较,不同点从开始国家和性质两个方面比较。
总结收获(约4分钟)
学生活动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得到的历史感悟是什么?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吧!
2、总结:认识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和新航路的开辟都是历经磨难,经过不懈努力取得的,因此,我们要树立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在小组内交流后,每组派一名代表谈感悟。
5、初中九年级《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经典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西方对东方的向往,最早开辟新航路的两个欧洲国家。
2、掌握开辟新航路的过程:迪亚士进入印度洋,达·伽马到达印度,哥伦布抵达美洲,麦哲伦及船队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
3、探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探索的道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列表归纳“新航路开辟过程”,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梳理知识。
2、通过阅读《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图、《新航路开辟》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3、通过评价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和新航路开辟影响,初步培养学生从多元史观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钦佩欧洲航海家敢于创新和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的精神。
2、体验新航路开辟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经过两年的中国历史学习,已积累了一些历史知识,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对他们学习世界历史是很有帮助的。如中古史学习了丝绸之路等内容,了解了传统的中西方商路,在学习本课时与之联系,就容易理解新航路的路线的“新”。
由于主课的学习压力,学生不能对历史、地理投入较多的精力,他们中大多数阅读历史地图的能力较弱,教师在本课教学中要进行必要的指导。
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及影响。
本课教学难点:评价欧洲航海家和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教学过程
活动1
从很早的时候起,一条条陆地和海上商路就把欧亚两洲联系起来,例如古代中国连接东西方商路——丝绸之路。展示《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请同学说出马可·波罗向东进发路线。东西方传统商路以地中海东岸为中心。
15—16世纪西欧的航海家从大西洋沿岸出发,向东或向西,向着茫无边际的大洋深处远航,努力寻找一条通向东方的新航路。他们前仆后继,终于开辟了环绕地球的四通八达的海上航路。让我们来学习大航海时代——新航路的开辟。
活动2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去东方追求财富
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要求扩大国外市场,新兴的资产阶级很想从东方贸易中获取更多的财富。长期以来西欧就从东方进口胡椒、肉桂等高级调味品和珠宝、丝绸等奢侈品。《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传之后,更激起上层社会对东方的向往。
(2)客观条件
技术的进步也促成了远洋航行。地理知识的增加,地图绘制的改进,地圆学说的流行,罗盘针的应用,都为远洋航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3)首先探寻新航路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新兴国家,濒临大西洋。12世纪中期和15世纪晚期,葡萄牙、西班牙王国先后形成,它们都是中央集权的国家,有能力支持和供应远航必备的装备,热衷于探寻新航路。
活动3开辟新航路的过程
(1)学生阅读课本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内容和《新航路开辟图》)
(2)教师在黑板上先画上世界地图的简图,让学生画出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重大地理发现(教师在投影上展示航海路线图)
(3)让学生填写《新航路开辟表》(在黑板上板书)
(小结)新航路的含义:区别于从巴尔干到小亚细亚的东西方商道,15—16世纪开辟的从欧洲绕过非洲或美洲由远洋航行到达东方的商路叫做新航路。远洋航行、东西方交通是两个基本要素。由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因此新航路还包括欧洲通往美洲的航路。
(4)印第安人和西印度群岛的由来
哥伦布认为欧洲和亚洲隔大西洋相望,四次到达美洲,却认为到达印度,所以称当地居民Indian(印第安人),意思是印度的居民;称加勒比海域的岛屿为WestIndies(西印度群岛),16世纪初,意大利航海家American(亚美利哥)也航行到美洲,他认为这里不是亚洲,而是一块新大陆。后来这块新大陆就以他的名字被命名为亚美利加洲,即美洲。
(5)麦哲伦——“英雄”还是“恶魔”
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遇难的地方,有一座纪念亭,亭中一块石座铜碑。
正面碑文写着:费尔南多·麦哲伦。1521年4月27日死于此地,他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的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反面碑文写着: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入侵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纪念碑正反面对麦哲伦持不同的评价,你同意哪一种?结合史实进行评论。
麦哲伦是是伟大的航海家、探险家;也是欧洲殖民主义者。
活动4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地理大发现,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证明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提高了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水平,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被发现了,世界从分散到统一,从地区到全球。
商品种类增多,动植物扩散,如原产美洲的玉米、烟草、花生、西红柿等作物开始传入欧亚,非洲的咖啡传到欧美。贸易范围扩大,欧亚贸易走向全球贸易,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这一市场是以欧洲为中心的。
(2)欧洲的贸易中心转移。由原来地中海沿岸移到大西洋沿岸,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贸中心从意大利转移到大西洋国家,大西洋沿岸的荷兰、英国、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了。
(3)新航路的开辟也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探索道路。
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法国等相继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他们大量掠夺殖民地的财富,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同时客观上使掠夺的财富成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所以,新航路是一条殖民掠夺之路,开始了西方国家对外扩张之路;同时又是一条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它还是一条人类文明之路。
活动5课堂小结
文艺复兴:反宗教神学、反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新航路开辟:世界走向整体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活动6比较中西方航海
(课堂作业)比较哥伦布的等人的航海与中国郑和的远航,有什么不同?
(从时间、规模、目的、性质、影响等方面比较,表格在投影上展示)
活动7多元史观评价哥伦布
(回家作业:完成P63活动与探究第2题)对哥伦布开辟欧洲到美洲的大西洋航路的不同评价
(参考答案)多元史观评价哥伦布
(1)革命史观:早期殖民扩张,灾难屈辱落后
哥伦布远航美洲给印第安人带来破坏和掠夺,带来巨大的灾难,加剧了他们的贫穷和落后。
(2)文明史观:人类文明链接,交流碰撞发展
(3)整体史观(全球史观):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具有划时代意义,加强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从而推动了世界的文明进程。
(4)现代化史观:资本主义扩展,落后地区开发
(5)社会史观:促进物种交流,丰富人民生活
6、初中九年级《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经典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达o芬奇、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的主要成就,理解文艺复兴的本质。掌握哥伦布和麦哲伦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自然科学成就,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对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了世界形势,从而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和科技成就都是历经磨难,经过不懈努力而取得的,从而鼓励学生从小树立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和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艺复兴的本质和主要代表人物,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难点: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及其阶级实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两幅《最后的晚餐》
中世纪的《最后的晚餐》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教师:同样内容的一幅宗教画,在中世纪画家的笔下,人物姿势、表情固定,不能随意改变。而在达·芬奇的笔下,人物姿势、表情各异,自然、真实。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创作于什么时期?他用这样的处理方法,想表达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名画,对比质疑,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好奇,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展示:
材料一:中古时期,西欧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是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主宰力量,教会的影响甚至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专横的宗教统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性,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引起广泛的不满。
——《历史》北师大版
材料二:14~15世纪的欧洲农业生产有了新的进步,农产品剩余增多,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增加。为适应这种需要,在14世纪的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兴起,产生了新的社会阶级——资产阶级。
教师:从上述两则材料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中古时期,宗教统治禁锢人们的思想,扼杀人性,引起不满;14世纪的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新兴资产阶级产生。
教师: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需要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冲破教会的桎梏,一场解放人性的.斗争——文艺复兴,在意大利首先开始了。
(设计意图:分析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根本原因,从而突破难点。)
一、解放人性的斗争——文艺复兴
教师:新兴的资产阶级同教会势力斗争的思想武器是什么?
学生:人文主义。
教师:什么是“人文主义”呢?
学生: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
教师:人文主义突出人的地位,注重的是人的价值,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
针锋相对的指向教会所谓的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的说教,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进步性,成为资产阶级同教会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
教师:资产阶级是怎样同教会展开斗争的呢?
学生: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宣扬的陈腐说教,发起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
教师:文艺复兴是复古还是创新?请结合课本第59页的动脑筋,谈谈对文艺复兴实质的认识。
学生:自由讨论,发表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文艺复兴不仅仅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以人文主义为武器,进行反封建、反教会斗争。它是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
(设计意图:使学生领会“人文主义”的反封建实质,从而理解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
展示:
这是一次人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恩格斯
教师:这个时代产生了哪些巨人?他们对人类文化宝库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看课本59到60页,完成下列表格。
展示: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学生:看书完成表格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此表提高学生阅读课文,梳理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利用图表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教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巨人,欣赏这些巨人的伟大作品。
教师:但丁,文艺复兴的先驱,被恩格斯称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但丁对在世的卜尼法斯教皇八世描述:
你留在这里吧,
因为你受得刑罚是公正的,
因为你的贪婪使世界陷于悲惨,
把好人蹂躏,把恶人提升。
你们把金银作你们的上帝,
你们和偶像崇拜者有什么不同?
展示:《神曲》图片及节选
学生:批判教会腐败现象。
教师:达o芬奇,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他多才多艺,勤勉实干,在很多方面都做出了成绩,的成就是绘画。本课的一开始我们就了解到他的一幅作品《最后的晚餐》,请结合所学来思考回答:达·芬奇对画中人物姿势、表情自然、真实的处理方法,是想表达什么的?
学生:揭示人性的善恶。
展示:《蒙娜丽莎》
教师:这幅作品,达·芬奇摆脱了宗教题材的束缚,刻画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位女子。主人公脸上的笑容,洋溢着对真善美的渴望,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真实写照。
教师: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扩展时期的一位文学巨匠。让我们通过《哈姆雷特》来了解其作品的思想。
展示: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
教师:莎士比亚赞美的是什么?体现了什么思想?
学生:赞美了人的价值、尊严和伟大。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教师:这些文艺复兴巨匠的作品中反映了什么共同思想?
学生:人文主义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艺复兴巨匠作品的品读和赏鉴,深刻体会人文主义的。)
教师:文艺复兴时期,美术、文学等领域硕果累累,那么它给欧洲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学生: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教师:文艺复兴发现了人的伟大,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欧洲人发起了向自然挑战的远航。
二、挑战自然的壮举——新航路的开辟
教师: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
展示:
材料一:“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房屋地铺金砖,以代石板。”
——《马可·波罗行纪》
材料二:“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的一切…… ” ——哥伦布
学生:为了追求黄金、财富。
教师:对黄金的狂热追求成为航海家们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动力。那他们为什么不走原来的航路而要开辟新航路呢?
展示:《14世纪前后欧亚商路》
教师:演示PPT,补充说明传统的商路的必经之地——地中海,被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欧洲人希望开辟一条不经过地中海通往东方的航路。
(设计意图:拓展补充传统商路的不畅,既便于学生理解开辟新航路的直接原因,又为下面理解新航路的“新”做了铺垫。)
教师:当时地理知识的丰富、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使他们走出欧洲成为可能。
教师:都有哪些航海家开启了挑战自然的壮举,他们的航行历程如何?请结合下面表格,学习60到61页相关内容。
展示:新航路开辟简表
(设计意图:再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梳理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利用图表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航海家的历程。
展示:新航路开辟路线图
学生:根据PPT的动画演示,分别介绍四位航海家的航线。
教师:总结最先开辟新航路的两个国家,航行方向,同时强调重点把握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航线。
教师:请观察航海家的航线,回答新航路“新”在哪里?
学生:不走地中海,改走大西洋。
(设计意图:使用多媒体动画,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变抽象为直观,让历史在学生的眼里和脑海里鲜活起来。)
教师:新航路的开辟有何影响?
展示:《分散的世界文明》、《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两幅图片及文字材料
学生:得出结论1: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展示: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竭力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富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作用。”
——马克思
学生1:在引导下得出结论2: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学生2:在引导下得出结论3:欧洲各国走上殖民掠夺的道路。
教师:引导学生从全球视角、重要影响、消极影响三个方面总结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得出结论,培养“论从史出”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三、现新时代的曙光——共同影响
教师:14—16世纪的欧洲处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阶段,新兴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活动,主要是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请你根据前面的学习来总结一下他们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学生: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教师: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犹如一道道强光冲破了黑暗的中世纪,迎来了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设计意图:对比分析思考,认识其共同影响,同时回应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