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一等奖说课稿
1、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61页例2。
2、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按比例分配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注重了联系生产、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实际,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教材是采用把比化为分数,用分数知识来解答。这样安捧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了对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比例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3、教学目标的确定。
目前,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改革的总趋势,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我们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因此,我们要端正教育思想,充分发挥数学的教育功能,这对于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制定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按比例分配是比的一种应用,又是“平均分”的发展,进一步明确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让学生掌握有关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并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扬尝试、合作、协调精神,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4、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及重点难点。
(1)、创设“分物情境” ,建立表象。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老师的点拨、启发,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获得“按比例分配”的感知,为分散难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巧设“故事情境” ,引出尝试题。
让学生听喜闻乐见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从中设疑,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地把学生吸引到例题的自学中。
(3)、设计“”自学——尝试——讨论——归纳”的教学程序进行例题的教学。
通过自学例2,试做尝试题,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并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求知识的全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系统性的发展。
(4)、安排一个多层次的练习系统巩固,强化新知识。
运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和不同的训练方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训练的预期目的。
从上述分析可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和有关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可通过“操作感知——自学尝试——讨论总结”等环节来突破,教学难点是如何运用比和分数的关系加深对分数应用题算理的理解,课堂上采用“观察——比较——说理”等形式来分解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推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把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参与,关键在于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针对这种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本节课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在师生之间架起互尊、互爱的桥梁,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讨新知识。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不断为学生设置问题和悬念,调动学生积极性。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安排“分卡片”活动,折一折,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促使多种感官的参与,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
(2)、故事引趣,设置悬念。
本节课通过“听故事”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有问题学,激发他们思考,诱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探求知识原由的状态中。
3、指导看书,培养自学能力。
刚才的故事设疑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老师在学生自学中也可以“扶一扶”,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
4、放手尝试,主动探求新知。
学生自学课本后找到了办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做故事里的题目,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5、讨论归纳,创造参与机会。
在自学尝试的基础上开展学生之间的讨论总结,这是把过去的满堂灌变为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准备:电脑、录音机、投影、学生每人六张卡片。
(一)、复习。
1、操作感知,导入新课。
动手分一分:
(1)、按1:1把六张卡片分成两部分。
(2)、按2:1把六张卡片分成两部分。
通过动手操作,指出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 ,而第二种情况不是“平均分” 。说明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除了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外,还有第二种情况,由此导入新课,“按比例分配”。
这样安排导入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复习旧知,故事设疑。
(1)、比和分数关系的练习。
如: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60公顷小麦和40公顷玉米;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多少?这样安排,目的是把握新旧知识和连接点,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
(2)、故事激趣,引出尝试题。
放录音、听故事:同学们,中秋节快到了,唐僧和猪八戒做了一些月饼,他们一共卖得80元,其中唐僧和猪八戒做月饼个数比是5 :3,正当他们准备分钱时,孙悟空走过来了,唐僧于是叫孙悟空来分钱,猪八戒见了连忙说:“把80元平均分成两份,我要拿其中的一份。”孙悟空听了笑起来。
老师问:
(1)、同学们,你们认为孙悟空能不能按照猪八戒的要求来分钱?
(2)、那么孙悟空应该怎样分钱?谁能动脑筋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指导自学,探讨原由。
出示尝试题后,学生肯定会产生兴趣,这时老师可引导学生尝试练习,遇到困难时再把他们吸引到自学课本例2上。自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出示自学提纲:这道题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分配?播种小麦和玉米的面积比是3 :2,表示播种的小麦占总播种面积的几分之几?播种的玉米占总播种面积的几分之几?
2、大胆尝试,初步探索。
学生自学课本后,可放手让他们做故事里的尝试题,老师可巡回视察,及时反馈尝试情况,学生可边尝试边看课本练习。学生板演。
3、组织讨论,交流意见。
针对学生的自学和尝试情况,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汇报自学情况,校对尝试错误,发挥学生之间互补作用,让他们各抒己见。
4、教师讲解,课堂小结。
先检查自学情况,再评讲尝试练习,要求学生说:“你是怎样想的?” 。最后让学生作概括性的总结:
(1)、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2)、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这样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让学生有一个自我评价的机会。
5.质疑问难。
你们学习后,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培养学生大胆发问的好习惯。
(三)、多层训练,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我的练习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洽恰当,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1、分解性练习。
某班男女学生人数的比是3:4,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
这种练习采用分散难点的办法促使知识结构的内化。
2、对应性练习。
62页的“做一做”第1题,采用讲练结合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3、编题练习。
看图编题,后列式计算(略)
这种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全面掌握题目特征与解法。
4、综合性练习。
(1)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50,甲和乙的比是7 :3,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2)一块长方形地周长120米,长和宽的比是3 :1,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这种练习旨在加强对比,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这样做既检验了效果,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教学结构是否合理,层次是否分明,思路是否清晰;
(2)、是不是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
(3)、能否达到学前有设疑,学中有突破,学后有发展的要求;
(4)、有没有体现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相信通过实践与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得到素质教育的实现。
2、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按比例分配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61页例2。
2、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按比例分配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注重了联系生产、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实际,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教材是采用把比化为分数,用分数知识来解答。这样安捧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了对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比例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3、教学目标的确定。
目前,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改革的总趋势,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我们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因此,我们要端正教育思想,充分发挥数学的教育功能,这对于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制定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按比例分配是比的一种应用,又是“平均分”的发展,进一步明确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让学生掌握有关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并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扬尝试、合作、协调精神,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4、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及重点难点。
(1)、创设“分物情境” ,建立表象。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老师的点拨、启发,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获得“按比例分配”的感知,为分散难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巧设“故事情境” ,引出尝试题。
让学生听喜闻乐见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从中设疑,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地把学生吸引到例题的自学中。
(3)、设计“”自学——尝试——讨论——归纳”的教学程序进行例题的教学。
通过自学例2,试做尝试题,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并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求知识的全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系统性的发展。
(4)、安排一个多层次的练习系统巩固,强化新知识。
运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和不同的训练方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训练的预期目的。
从上述分析可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和有关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可通过“操作感知——自学尝试——讨论总结”等环节来突破,教学难点是如何运用比和分数的关系加深对分数应用题算理的理解,课堂上采用“观察——比较——说理”等形式来分解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推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把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参与,关键在于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针对这种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本节课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在师生之间架起互尊、互爱的桥梁,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讨新知识。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不断为学生设置问题和悬念,调动学生积极性。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安排“分卡片”活动,折一折,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促使多种感官的参与,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
(2)、故事引趣,设置悬念。
本节课通过“听故事”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有问题学,激发他们思考,诱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探求知识原由的状态中。
3、指导看书,培养自学能力。
刚才的故事设疑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老师在学生自学中也可以“扶一扶”,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
4、放手尝试,主动探求新知。
学生自学课本后找到了办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做故事里的题目,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5、讨论归纳,创造参与机会。
在自学尝试的基础上开展学生之间的讨论总结,这是把过去的满堂灌变为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准备:电脑、录音机、投影、学生每人六张卡片。
(一)、复习。
1、操作感知,导入新课。
动手分一分:
(1)、按1:1把六张卡片分成两部分。
(2)、按2:1把六张卡片分成两部分。
通过动手操作,指出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 ,而第二种情况不是“平均分” 。说明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除了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外,还有第二种情况,由此导入新课,“按比例分配”。
这样安排导入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复习旧知,故事设疑。
(1)、比和分数关系的练习。
如: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60公顷小麦和40公顷玉米;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多少?这样安排,目的是把握新旧知识和连接点,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
(2)、故事激趣,引出尝试题。
放录音、听故事:同学们,中秋节快到了,唐僧和猪八戒做了一些月饼,他们一共卖得80元,其中唐僧和猪八戒做月饼个数比是5 :3,正当他们准备分钱时,孙悟空走过来了,唐僧于是叫孙悟空来分钱,猪八戒见了连忙说:“把80元平均分成两份,我要拿其中的一份。”孙悟空听了笑起来。
老师问:
(1) 、同学们,你们认为孙悟空能不能按照猪八戒的'要求来分钱?
(2)、那么孙悟空应该怎样分钱?谁能动脑筋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指导自学,探讨原由。
出示尝试题后,学生肯定会产生兴趣,这时老师可引导学生尝试练习,遇到困难时再把他们吸引到自学课本例2上。自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出示自学提纲:这道题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分配?播种小麦和玉米的面积比是3 :2,表示播种的小麦占总播种面积的几分之几?播种的玉米占总播种面积的几分之几?
2、大胆尝试,初步探索。
学生自学课本后,可放手让他们做故事里的尝试题,老师可巡回视察,及时反馈尝试情况,学生可边尝试边看课本练习。学生板演。
3、组织讨论,交流意见。
针对学生的自学和尝试情况,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汇报自学情况,校对尝试错误,发挥学生之间互补作用,让他们各抒己见。
4、教师讲解,课堂小结。
先检查自学情况,再评讲尝试练习,要求学生说:“你是怎样想的?” 。最后让学生作概括性的总结:
(1)、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2)、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这样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让学生有一个自我评价的机会。
5.质疑问难。
你们学习后,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培养学生大胆发问的好习惯。
(三)、多层训练,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我W]的练习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洽恰当,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1、分解性练习。
某班男女学生人数的比是3:4,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
这种练习采用分散难点的办法促使知识结构的内化。
2、对应性练习。
62页的“做一做”第1题,采用讲练结合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3、编题练习。
看图编题,后列式计算(略)
这种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全面掌握题目特征与解法。
4、综合性练习。
(1)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50,甲和乙的比是7 :3,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2)一块长方形地周长120米,长和宽的比是3 :1,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这种练习旨在加强对比,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这样做既检验了效果,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教学结构是否合理,层次是否分明,思路是否清晰;
(2)、是不是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
(3)、能否达到学前有设疑,学中有突破,学后有发展的要求;
(4)、有没有体现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相信通过实践与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得到素质教育的实现。
3、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61页例2。
2、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按比例分配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注重了联系生产、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实际,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教材是采用把比化为分数,用分数知识来解答。这样安捧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了对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比例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3、教学目标的确定。
目前,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改革的总趋势,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我们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因此,我们要端正教育思想,充分发挥数学的教育功能,这对于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制定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按比例分配是比的一种应用,又是“平均分”的发展,进一步明确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让学生掌握有关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并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扬尝试、合作、协调精神,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4、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及重点难点。
(1)、创设“分物情境” ,建立表象。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老师的点拨、启发,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获得“按比例分配”的感知,为分散难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巧设“故事情境” ,引出尝试题。
让学生听喜闻乐见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从中设疑,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地把学生吸引到例题的自学中。
(3)、设计“”自学——尝试——讨论——归纳”的教学程序进行例题的教学。
通过自学例2,试做尝试题,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并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求知识的全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系统性的发展。
(4)、安排一个多层次的练习系统巩固,强化新知识。
运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和不同的训练方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训练的预期目的。
从上述分析可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和有关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可通过“操作感知——自学尝试——讨论总结”等环节来突破,教学难点是如何运用比和分数的关系加深对分数应用题算理的.理解,课堂上采用“观察——比较——说理”等形式来分解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推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把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参与,关键在于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针对这种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本节课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在师生之间架起互尊、互爱的桥梁,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讨新知识。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不断为学生设置问题和悬念,调动学生积极性。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安排“分卡片”活动,折一折,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促使多种感官的参与,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
(2)、故事引趣,设置悬念。
本节课通过“听故事”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有问题学,激发他们思考,诱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探求知识原由的状态中。
3、指导看书,培养自学能力。
刚才的故事设疑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老师在学生自学中也可以“扶一扶”,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
4、放手尝试,主动探求新知。
学生自学课本后找到了办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做故事里的题目,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5、讨论归纳,创造参与机会。
在自学尝试的基础上开展学生之间的讨论总结,这是把过去的满堂灌变为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准备:电脑、录音机、投影、学生每人六张卡片。
(一)、复习。
1、操作感知,导入新课。
动手分一分:
(1)、按1:1把六张卡片分成两部分。
(2)、按2:1把六张卡片分成两部分。
通过动手操作,指出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 ,而第二种情况不是“平均分” 。说明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除了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外,还有第二种情况,由此导入新课,“按比例分配”。
这样安排导入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复习旧知,故事设疑。
(1)、比和分数关系的练习。
如: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60公顷小麦和40公顷玉米;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多少?这样安排,目的是把握新旧知识和连接点,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
(2)、故事激趣,引出尝试题。
放录音、听故事:同学们,中秋节快到了,唐僧和猪八戒做了一些月饼,他们一共卖得80元,其中唐僧和猪八戒做月饼个数比是5 :3,正当他们准备分钱时,孙悟空走过来了,唐僧于是叫孙悟空来分钱,猪八戒见了连忙说:“把80元平均分成两份,我要拿其中的一份。”孙悟空听了笑起来。
老师问:
(1) 、同学们,你们认为孙悟空能不能按照猪八戒的要求来分钱?
(2)、那么孙悟空应该怎样分钱?谁能动脑筋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指导自学,探讨原由。
出示尝试题后,学生肯定会产生兴趣,这时老师可引导学生尝试练习,遇到困难时再把他们吸引到自学课本例2上。自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出示自学提纲:这道题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分配?播种小麦和玉米的面积比是3 :2,表示播种的小麦占总播种面积的几分之几?播种的玉米占总播种面积的几分之几?
2、大胆尝试,初步探索。
学生自学课本后,可放手让他们做故事里的尝试题,老师可巡回视察,及时反馈尝试情况,学生可边尝试边看课本练习。学生板演。
3、组织讨论,交流意见。
针对学生的自学和尝试情况,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汇报自学情况,校对尝试错误,发挥学生之间互补作用,让他们各抒己见。
4、教师讲解,课堂小结。
先检查自学情况,再评讲尝试练习,要求学生说:“你是怎样想的?” 。最后让学生作概括性的总结:
(1)、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2)、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这样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让学生有一个自我评价的机会。
5.质疑问难。
你们学习后,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培养学生大胆发问的好习惯。
(三)、多层训练,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我W]的练习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洽恰当,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1、分解性练习。
某班男女学生人数的比是3:4,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
这种练习采用分散难点的办法促使知识结构的内化。
2、对应性练习。
62页的“做一做”第1题,采用讲练结合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3、编题练习。
看图编题,后列式计算(略)
这种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全面掌握题目特征与解法。
4、综合性练习。
(1)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50,甲和乙的比是7 :3,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2)一块长方形地周长120米,长和宽的比是3 :1,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这种练习旨在加强对比,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这样做既检验了效果,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教学结构是否合理,层次是否分明,思路是否清晰;
(2)、是不是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
(3)、能否达到学前有设疑,学中有突破,学后有发展的要求;
(4)、有没有体现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相信通过实践与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得到素质教育的实现。
4、六年级数学《化简比按比例分配》教案一等奖设计
学情分析
已学了比、求比值、化简比按比例分配等知识。
学习目标
1、巩固比的意义、求比值与化简比的方法。2、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导学策略
练习
教学准备
习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概念
什么叫做比?
怎样求比值与化简比?
求比值与化简比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二、独立练习
第1题练习后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第2题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第3、4题先弄懂题意,再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第5、6、7、8、题是运用比的意义解决一实际问题,先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中或全班交流不同的方法。
三、你知道吗?
学生自学,然后教师介绍黄金分割。
口答并结合练习加以说明
列表分析
教学反思
还可以。
5、小学六年级数学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填空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二)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口答:1002=50(平方米)
2.教师提问
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3.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一)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二)教师提问
1.分谁?(100平方米)
2.怎么分?(按3∶2分)
3.求的是什么?(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三)思考:由如果按3∶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
6、数学六年级上册《 乘法分配律》教案一等奖
教学说明:
乘法运算定律的归纳、总结和运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它区别于一般计算的学习,需要学生有更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之相配合,所以学习的困难会更大,特别是合理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这部分内容。本课是要完成的是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与研究,下面就教学安排作简单说明。
一、 观察与思考:通过对例题和生活实例的观察、研究和学习,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在生活中寻找和学习数学知识。
二、 讨论与归纳:这是比观察与思考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通过相互讨论、研究、补充、完善,归纳出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验成功的喜悦,懂得合作,学会合作。
三、 练习与提高:通过两部分内容的练习,进一步熟悉、理解、认识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四、 简便运算:完成例2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思考性比较强,特别是对乘法运算定律的`灵活运用学生的困难较大,所以在教学时要区别对待。基本内容部分要求全体学生掌握,也就是这一教学段的前三部分内容,这一教学段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但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 P28-29 例1、例2
教学目标:1、知道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
2、懂得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把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改写成两个积的和。
3、会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得出及其运用。
教学安排:
一、 观察与思考:
1、 出示例1:(1)看下图计算,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A、用实物演示引出两种算法。
(5+3)×2=16(个) 5×2+3×2=16(个)
B、观察以上两式得到:(5+3)×2=5×2+3×2
2、 出示生活实例:
①一件上衣30元,一条裤子20元。买4套这样的服装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通过计算观察得出:
(30+20)×4=200(元) 30×4+20×4=200(元)
即:(30+20)×4=30×4+20×4
②2角硬币和5角硬币各6枚,一共有多少钱?
请学生同桌说说两种计算方法,然后汇报结果。
(2+5)×6=42(角) 2×6+5×6=42(角)
即:(2+5)×6=2×6+5×6
3、 请学生仔细观察上面讨论得到的三组等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前后两式是相等的、先算和再算积与先算积再算和是一样的……)
这就是今天我们重点要研究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率
二、 讨论与归纳:
1、 出示问题,读读想想。
A、 以上三组算式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B、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先小组讨论,再派代表汇报交流。
得出乘法分配律的正确说法。
看书,齐读乘法分配律。
2、 质疑。
为什么乘法分配律说:“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而不是“两个数的和去乘以一个数。”?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这个数可写在两数之和的前面,也可写在两数之和的后面,而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这个数只能写在两数之和的后面。)
3、 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A+B)×C=A×C+B×C
三、 练习:
1、 根据乘法分配律填上适当的数或运算符号。
(8+6)×3=8○3○6○3
(25+9)×40= ×40+ ×40
(56+ )×3=56× +8×
2、 判断:
13×(4+8)=13×4+8 ( )
13×(4+8)=13×8+4×8 ( )
13×(4+8)=13×4+13×8 ( )
四、 简便运算:
1、 出示例2:(125+70)×8
请同桌两人右边的按运算顺序算,左边的用乘法分配律先去掉括号再算。
算好后同桌观察讨论:怎样算比较好?为什么?
教师总结:用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2、 选择题:
16×24+84×24的简便算法是( )。
A、(16+24)×84 B、(16+84)×24 C、(16×84)×24
3、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先同桌讨论,再独立完成)。(有★的不会做的学生可以不做)
(25+9)×8 29×175+25×29 48×128-28×48 ★75×99+75
★4、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使算式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你有几种不同的填法。(不会做的学生可以不做)
41×□+59×23 □×□+63×28
五、 小结:
1、 乘法分配律及字母表达式。
2、 运用乘法分配律应注意什么?
①运算符号 ②分配合理
7、数学六年级上册《 乘法分配律》教案一等奖
教学说明:
乘法运算定律的归纳、总结和运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它区别于一般计算的学习,需要学生有更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之相配合,所以学习的困难会更大,特别是合理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这部分内容。本课是要完成的是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与研究,下面就教学安排作简单说明。
一、 观察与思考:通过对例题和生活实例的观察、研究和学习,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在生活中寻找和学习数学知识。
二、 讨论与归纳:这是比观察与思考更高层次的要求。在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通过相互讨论、研究、补充、完善,归纳出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体验成功的喜悦,懂得合作,学会合作。
三、 练习与提高:通过两部分内容的练习,进一步熟悉、理解、认识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四、 简便运算:完成例2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思考性比较强,特别是对乘法运算定律的`灵活运用学生的困难较大,所以在教学时要区别对待。基本内容部分要求全体学生掌握,也就是这一教学段的前三部分内容,这一教学段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但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 P28-29 例1、例2
教学目标:1、知道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
2、懂得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把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改写成两个积的和。
3、会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得出及其运用。
教学安排:
一、 观察与思考:
1、 出示例1:(1)看下图计算,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A、用实物演示引出两种算法。
(5+3)×2=16(个) 5×2+3×2=16(个)
B、观察以上两式得到:(5+3)×2=5×2+3×2
2、 出示生活实例:
①一件上衣30元,一条裤子20元。买4套这样的服装一共需要多少元钱?
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通过计算观察得出:
(30+20)×4=200(元) 30×4+20×4=200(元)
即:(30+20)×4=30×4+20×4
②2角硬币和5角硬币各6枚,一共有多少钱?
请学生同桌说说两种计算方法,然后汇报结果。
(2+5)×6=42(角) 2×6+5×6=42(角)
即:(2+5)×6=2×6+5×6
3、 请学生仔细观察上面讨论得到的三组等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前后两式是相等的、先算和再算积与先算积再算和是一样的……)
这就是今天我们重点要研究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率
二、 讨论与归纳:
1、 出示问题,读读想想。
A、 以上三组算式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B、 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先小组讨论,再派代表汇报交流。
得出乘法分配律的正确说法。
看书,齐读乘法分配律。
2、 质疑。
为什么乘法分配律说:“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而不是“两个数的和去乘以一个数。”?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这个数可写在两数之和的前面,也可写在两数之和的后面,而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这个数只能写在两数之和的后面。)
3、 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A+B)×C=A×C+B×C
三、 练习:
1、 根据乘法分配律填上适当的数或运算符号。
(8+6)×3=8○3○6○3
(25+9)×40= ×40+ ×40
(56+ )×3=56× +8×
2、 判断:
13×(4+8)=13×4+8 ( )
13×(4+8)=13×8+4×8 ( )
13×(4+8)=13×4+13×8 ( )
四、 简便运算:
1、 出示例2:(125+70)×8
请同桌两人右边的按运算顺序算,左边的用乘法分配律先去掉括号再算。
算好后同桌观察讨论:怎样算比较好?为什么?
教师总结:用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2、 选择题:
16×24+84×24的简便算法是( )。
A、(16+24)×84 B、(16+84)×24 C、(16×84)×24
3、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先同桌讨论,再独立完成)。(有★的不会做的学生可以不做)
(25+9)×8 29×175+25×29 48×128-28×48 ★75×99+75
★4、在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使算式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你有几种不同的填法。(不会做的学生可以不做)
41×□+59×23 □×□+63×28
五、 小结:
1、 乘法分配律及字母表达式。
2、 运用乘法分配律应注意什么?
①运算符号 ②分配合理
8、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2——6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正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正比例量的特征。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的,就让学生亲自去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一、复习铺垫激情促思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师: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一种量变化时,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初步感知探究规律1、出示例1的表格(略)
说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1)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得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板书:相关联的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寻找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根据学生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肯定并确认这一规律,特别是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根据发现的规律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3)揭示概括成正比例的量: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教学“试一试”
学生填表后观察表中数据,依次讨论表下的4个问题。
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作适当的板书
3、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k(一定)
揭示板书课题。
先观察思考,再同桌说说
大组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发现一种量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也可能发现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
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填表
完整说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学生概括
三、巩固应用深化规律
1、练一练
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练习十三第1题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第2题
先独立判断,再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4、练习十三第3题
先说出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画一画。
分别求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写表格。
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
5、思考:明明三岁时体重12千克,十一岁时体重44千克。于是小张就说:“明明的体重和身高成正比例。”你认为小张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明判断的理由
说一说,画一画
填一填,议一议
讨论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