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在沙漠中心》教学设计一等奖
1、七年级下册《在沙漠中心》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的:
1、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教学重点:
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难点:
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教学过程:
一. 初读感知
1.生(课前几分钟)齐读课文。
2.上课后,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教师问三四个学生:你读了几遍课文?你认为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指导学生要有目的性地读课文)
3.叫三四个学生概述文章内容(语言简洁)。
讨论明确:记叙了“我”在沙漠中由“痛苦、绝望”到“平静、乐观”的心理过程,通过对沙漠奇景的描绘和“我”内心的独白,表现了“我”战胜困难、走出沙漠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
4.指导学生找出文中三处带引号的句子
A.我对自己说:“这不是寒冷,是别的原因,是我的大限到了。”
B.于是我的思绪有点乱,我听见自己说:“这里有一颗干枯的心——一颗干枯的`心——-一棵干枯得挤不出一滴眼泪的心——-”
C. “上路吧,普雷沃!我们的喉咙还没有噎住: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
5.学生齐读ABC三句,并将三句分类。
讨论明确:AB句写心理活动,C句语言描写。
二.研读课文(抓住文中的三句话,依次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
1.感知绝望
(1)生齐读A句
(2)教师指导朗读(注意“别的”、“大限”几个词,将作者的痛苦绝望的感情朗读出来。)反复将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读到位。
(3)指导学生具体体会作者绝望的情感。
设问:从哪语句看出“我”此时很绝望?(从文中找句子,并读出情感)
a.在这种没有水汽的地方,地上的热量很快就辐射完了。(注意“很快”重音朗读)
B.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不只是”一词,体会作者内心的绝望。)
C.在白天它不会为你提供一点儿阴凉,晚上只会让你在寒风中没有一点儿遮蔽。没有一棵树、一道篱笆、一块石头可以容我藏身。(体会句子中数量词的用法,去掉数量词后句子效果对比。)
(4)体会心理描写的方法。
从课文(具体段落)中任找一段话,运用“我对自己说:‘_______ ”的形式说话,体会心理描写有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
2.坦然面对
(1)点名读B句(体悟双引号、省略号在此的用法)
讨论明确:
① 内心独白,既有身体的虚弱不堪,也有内心的倔强不屈服。
②读的方式:点名读、师生互评、生再读、师范读、生齐读
(2)体悟作者的情感
以“我挤不出眼泪,我挤出的是______(大段的心理独白)”形式,结合课文第二层次的内容说话。
生a:我挤不出眼泪,我挤出的是坚强。
生b:我挤不出眼泪,我挤出的是战胜困难的勇气。
生c:我挤不出眼泪,我挤出的是敢于同自己、同恶劣自然抗争的斗志。
生d:我挤不出眼泪,我挤出的是经历了别人从未经历过得幸福。
生e:我挤不出眼泪,我挤出的是死而无憾,死而重生的欢喜。
(3)学生交流。
3.毅然上路
(1)生读C句,教师指导朗读。(体会感叹号、句号的用法)
感叹号用法:激情万丈,战胜一切的豪情。
句号的用法:由绝望痛苦转入平静。(师引导的生分析句号在这里的用法:要保存体力;英雄是靠智慧做出来的,并非喊口号喊出来的。)
(2)生感情朗读。(叹号前要读出战胜恶劣环境、战胜自己的豪迈之情,句号前要读出归于平静的感觉。)
三.总结全文
1.把“在沙漠中心”做课文副标题,给课文拟个正标题。
2.学生拟题,师生互动完善。
生a:热爱生命,向往真理
---在沙漠中心
生b:让人性变得强大起来
---在沙漠中心
生c:让生命永不绝望、
---在沙漠中心
生d:走下去
---在沙漠中心
3.教师拟题: 在沙漠中的心
---在沙漠中心
2、七年级下册《在沙漠中心》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字词积累。
2、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3、理清人物内心变化过程。
4、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体会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 点: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内容。
2、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体会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难 点: 理清“我”心理变化过程,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人物的人生追求,引导学生去追求有信念、有理想、有奋斗的人生。
教学方法:通过整体感 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自读、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心理,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法:采取“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探讨、解决问题。
课时安 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8年5月12日14:28汶川发生强烈地震,与震中地区远隔千里的我们,也有震感。灾难虽没有降临在我们头上,但触动了我们的心灵。如果真的强震发生了,被埋在废墟里的我们,濒临死亡,我们会想什么?害怕、恐惧,痛苦,更多会是遗憾,遗憾我们的生活还没有真正开始,许多想做的事还没有做,有许多理想没有实现,丰富的人生还没有来得及体验等等。太多的遗憾会让我们不甘心生命就此结束。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在他驾驶的飞机坠毁 于利比来沙漠濒临死亡时却有着完全不同于我们的体验和思考。今天,我们学习《在沙漠中心》这篇文章,了解他的不同。
二、解题。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后媒体展示 对作者的简介。
三、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四、审读题目和导语,进行联想,提出问题。(预测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归类,媒体展示)
1、沙漠中心是什么样子的?
2、在沙漠中心发生了什么事情?
3、“我”有怎样的感受?
4、“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自学。
1、齐读生字词,正字音。
2、自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体验、思考、感情的句子,并作批注。
3、完成学习目标。
六、交流。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叙写“我”在沙漠中心濒临死亡的感受和思索。
2、理清文章结构。
“我”身困沙漠忍受痛苦(1-6)--沙漠 求生(7-8)--心态平静后我的思考(9-19)--继续走在坚定求生的路上(20-21)
3、联想问题。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1)没有水汽,极度干燥,白天酷热,夜晚寒冷。“我”的处境很危险。
(2)飞机失事 后“我”被困沙漠,想办法自救。平静中“我”思考自己的生活,觉得死得其所、死而无憾。清晨醒来,“我”又继续坚定求生。
(3)痛苦:没有水汽-干渴 -寒风的鞭打。
绝望:跑不动了-大限到了-冻死的想法--不喜欢像奴隶那样忍受鞭打。
平静:一种超越希望的平静--回忆所从事的工作、接触的人。
乐观:乐观中的幸福--我没有一点遗憾--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是生命--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
(4)他是一个积极乐观、勇敢坚强的人。在沙漠中他也 有彷徨,绝望,但他不仅与自然抗争,也在与自我进行抗争。他是一个热爱生命、珍视生活,勇于为事业而牺牲;满怀激情、执着追求、为人类命运承担责任的人。
七、解疑、拓 展。
1、作为什么会由痛苦、绝望转为平静、乐观?
他感到人受的苦还真不多,他认为他的死亡是人的忍耐力所致,绝不是他的错。他感到上天很厚爱他,。如果能够回去,他会卷土重来。他的`生活就是冒险是去寻找真理,是尽对人 类的责任。他没有遗憾,他为自己的理想奋斗过,为人类的命运而死是死得其所,死而无憾。
2、如何理解“寒风就象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经躲避它的来犯”?
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刻画了人物的感受,语言风趣,表现出“我”的乐观精神。
3、为什么“我”认为“我需要生活。在城市里,已经 没有人的生活了。”
我需要体现信念、勇气、事业、生命的意义的生活,在城市里,人们为了物质忙忙碌碌 ,碌碌无为 ,没有我想要的生活,表现出我对理想、事业、信念的执著追求。
4、如何理解“他们自以为是人,然而却因承受着某种他们感觉不到的压力而沦为像蚂蚁一样的虫豸。当空闲的时候,他们用什么来填满他们那些荒唐而短促的礼拜日呢?”
这是“我”对庸俗生活的观察,反衬出“我 ”对生活、生命的热爱,对理想、对事业、对责任的追求。
5、为什么说“我们期待黎明就象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象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贴切地写出飞行员的职业本质:寻找真理,探索人生意义。
6、如何理解“我没有一点遗憾。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
表达一种为事业而牺牲,死得其所、死而无憾的心情。
7、你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我向往壮丽的生活,象历史 上的英雄人物一样,用雄才大略推动历史进步,成就辉煌的人生。
我向往旅游的生活,去走遍地球的每个角落,体会不同的文化、风情。
我向往平淡的生活,我愿做个普通人,享受生活的安静、平凡。
我向往探险的生活,在大自然中
八、自测。
1、听写并解释加点词语。
大限 犁铧 虫豸 死得其所 硌 躯壳 脐带 芸芸众生 卷土重来
2、你会如何对待你的生命?
我会让我的生命中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有追求,为此我会珍惜每一分钟,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在生命结束时,可以问心无愧,不留遗憾。
九、自我总结。回顾学习过程,突出重点,从知识、情感、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总结。
十、课堂总结。
泰戈尔说:“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愿我们的生命如有浓烈生命力的夏花,绚丽繁荣,饱满绽放,充满奔驰、跳跃、飞翔的力量。在告别世界时,因为我们成长过,奋斗过,承担过而心中无憾无怨,豁达平和。
3、七年级下册《在沙漠中心》教学设计一等奖
本课教材分析:
《沙漠之舟》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说明文,课文以“沙漠之舟”为题,着重介绍了骆驼适应沙漠生活以及它如何帮助人们穿越沙漠,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第一自然段):讲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原因,在介绍骆驼适应环境的独特身体特点的过程中,也展示出沙漠广阔无垠、干旱炎热、缺少水草、风大沙烫、沙地松软的特点。第二层次(第二至四自然段):介绍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三个自然段从骆驼能给人们带路、指引方向,预报大风和能驮东西,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这三方面介绍骆驼在沙漠中的重要作用。也正因为这三方面人们才会把它看作渡过沙漠之海的航船,称它为“沙漠之舟”。课文的两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因为骆驼适应沙漠的恶劣环境,能在沙漠环境中畅通无阻,所以才能给人引路,预报大风,驮运物品,才能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沙漠之舟”。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班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很活跃,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较强,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所以课前要求学生通过书本、影视、网络、问家长等手段,查找有关骆驼及沙漠的资料,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这样,在课堂上就容易与课文产生共鸣,较快地进入情境。
学生已经能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通过合作进行探究学习,所以本课在突破重难点时,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生理特点,明白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2、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具体化的描写方法。
3、能将课后资料进行修改,插入课文相关段落,完善和补充课文内容。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培养学生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具体化的描写方法。
2、理解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描写骆驼身体特点和生活习性的相关资料。 2、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板书课题)提问:“舟”是什么意思?(船)船在哪里航行?(江、河、湖、海)
沙漠里有船吗?(没有)沙漠之舟指的是什么?(骆驼)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采用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解释文中生字新词。
3、教师出示词语,检查学生认读。
滚热的沙子 松软的沙子 陷进沙子里 宽广无边的沙漠
刮起卷着沙子的旋风 大风卷着沙粒飞滚 移来整座沙丘
说一说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都是描写沙漠的。)
请你根据自己对沙漠的了解,用上这些词语为大家描述一下沙漠的情景。
出示课件,感受沙漠,学生可以边看边说。
4、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再次朗读,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三、深入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1、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
(1)学生自学。
①分组学习,在书中找出相关词句,画出来。
②边读边讨论:骆驼身体各部分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跟骆驼在沙漠里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③填表
特殊生理构造 适合沙漠生活 成为交通工具
身高、脖子长 望到很远的地方
嗅觉灵敏 找水源、避旋风
鼻子能张能闭 沙尘难以侵入 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
腿上有胼胝 不会烫伤
脚掌宽厚、脚趾分开 不会陷入沙子里
背上有驼峰 储存养料
(2)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所填的表格。
用“由于……因此”、“因为……所以”、或“是因为”等词语将句子连起来。
例如:由于骆驼腿上有胼胝,因此不会被滚热的沙子烫伤。
(3)学生补充介绍查找到的有关骆驼的资料。
(4)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5)讨论:骆驼身上的这些特点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从上到下,从头到脚的顺序)
(6)小结:这一段除了第一句外,其他的句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前半句介绍特点,后半句说明作用。
2、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1)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先读读课文2、3、4自然段,然后讨论,找出答案。看哪个小组又快又对。交流前提示:将骆驼的特殊本领和骆驼的特点相结合进行交流。
(2)学生交流。
(骆驼身体高,脖子长,能望到很远的地方,能够为旅行的人带路;骆驼嗅觉灵敏,人们可以用它来预报气象;骆驼有宽厚的脚掌,腿上有胼胝,背上有驼峰,人们可以利用它做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所以人们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3)思考:沙漠和大海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大海和沙漠都是“宽广无边”茫茫一片;大海波涛起伏,沙漠里“到处是高高低低的沙丘”;海上的风浪很大,沙漠里的大风“很可怕”,经常“卷着沙粒飞滚”。)
骆驼和船相似的地方?(船是海上重要的交通工具,骆驼是沙漠里的重要交通工具。)
(4)指导朗读第二至四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说明文,以“沙漠之舟”为题,着重介绍了骆驼的生理特点和特殊的本领及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作者抓住骆驼的特点,按顺序进行介绍,写得生动具体,有条有理。今后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尝试这种方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进行评议。
2、“沙漠之舟”指的是什么?课文从哪几方面来写它是“沙漠之舟”的?
(一是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原因,二是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
二、扩展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二:尝试把下面的资料做适当修改,插入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1)了解写作特点。
第一自然段是“总――分”结构,围绕总起句进行具体描述。
(2)了解内容之间的联系。
通过研究、讨论,知道骆驼独特的身体特点是适应沙漠生活的必备条件;沙漠独特的环境也为骆驼身体特点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2、让学生根据课后练习二的提示,修改所给的资料,插入课文第一段。
3、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
4、指名学生汇报交流。(及时肯定优点,并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点拨。)
三、指导学生书写本课的生字。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字,比较“趾、脂、胝”的音形义,提醒学生注意“嗅”字的写法:不要丢了“大”上的点。
2、学生描红临写。
3、教师进行巡视,及时反馈学生书写情况,指出优缺点,进行强化练习。
4、欣赏佳作,教师进行讲评。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懂课文,获得知识。凡是学生能读懂的,都让学生自己去读,并将读懂的内容大胆地说出来,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每一次读,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理解,教师起好点拨作用。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补充课内有限的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注重了对学生自主合作能力的培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交流自己的认识,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上有选择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
《沙漠之舟》补充材料:
骆驼耐饥耐渴、性情温顺、不畏风沙、善走沙漠,被世界公认为沙漠之舟,是沙漠地区必不可少的交通运输工具。骆驼有单峰、双峰两种。我国所产的骆驼是双峰驼,身高2米,重约450公斤,寿命可达35―40岁。骆驼原为野生,四千多年前被驯化,现野生骆驼在世界上几乎已绝迹,仅在我国内蒙古西部、新疆戈壁和甘肃北部人迹稀少的地方还能发现,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沙漠环境恶劣、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很大,水源植物稀少。骆驼长期在沙漠生活,身体机能具有一系列的适应能力。它的眼有两排又长又浓的'睫毛,耳壳内有密生的耳毛,鼻孔内有挡风瓣膜,可以阻拦风沙的侵袭。它的足底有约0.5厘米厚的肉垫,可耐受沙漠70―80℃的高温或冬季的严寒,骆驼全身披有约10厘米长的褐色绒毛,冬天可以用来抗寒,夏季在绒毛与皮肤间形成降温的间隙,能防止高温辐射热。
骆驼有惊人的耐力,在气温50℃、失水达体重的30%时,还能20天不饮水;它还能负重200公斤以每天75公里的速度连行4天。骆驼的驼蜂是用来储存脂肪的,最多时能盛50公斤脂肪,约占体重的1/5。骆驼的胃和肌肉能贮存一定量的水,它的第一个胃一次可贮水近百公斤。因而,在一时找不到食物和水的情况下,它可以动用贮存的脂肪和水维持生命。另外,骆驼的嗅觉特别灵敏,能在3里内辨察和感觉到远处的水源,在茫茫的沙漠里,这个本领可谓至关重要。
野骆驼生活于极端干旱的戈壁滩和沙漠之中,那里人迹渺无,动植物极其稀少。由于无水,天敌(狼、猞猁、豹等)也无法生存。自卫能力不强的野骆驼,为了避开天敌的侵害,凭着独特的生理机能,选择了不毛之地栖居,生息繁衍后代。初生的小骆驼很快就能站起行走,随其父母漫步沙漠。
为了获取美妙的食物,野骆驼有时也悄悄来到沙漠中的绿洲,那里水草肥沃,食物丰富,但是这要冒着生命危验,因为那里也正是恶狼出没的地方。动物学家曾记录了一场野骆驼与恶狼之间的生死搏斗:
七月份的一天,一头公驼离开了戈壁区来到水草地,被恶狼发现,狼向公驼扑去。机警的公驼顺来路向戈壁深处逃去,恶狼死追不放。追过30公里以后,野骆驼已无影无踪了。恶狼还不甘心,顺着蹄印寻找,追到40公里时才大失所望,只好垂头丧气地返回。这时,烈日当头,热风烧灼,气温高达50℃,戈壁滩连一滴水也没有,狼在返回途中干渴而死。公驼凭着善跑的本领,摆脱了天敌的追击,终于返回安全的戈壁腹地。
骆驼祖祖辈辈和沙漠打交道,练就一身适于在沙漠中生活的本领。
一只骆驼能驮200公斤的货物,每天走40公里,能够在沙漠中连续走三天。空身时,每小时可跑15公里,连续18小时不停。所以,人们用“沙漠之舟”称赞它。
在沙漠里行进,有时狂风四起,黄沙滚滚,天昏地暗。这时候,骆驼不慌不忙地卧倒,闭上眼睛,浓密的长睫毛,就像一层厚帘子,挡住风沙,保护了眼睛。等大风沙过去了,再站起来,抖掉身上的沙子,不声不响地继续前进。
夏天,骄阳似火,在沙漠里行进就像走在热锅上一样,寸步难行。然而,骆驼却一点也不在乎。因为它的脚底长着一层厚厚的角质垫,好像一只特制的靴子,一点也不怕烫。
茫茫沙海,水源奇缺,草木难生。然而,骆驼在这样的环境里,却能十天半月不吃也不喝。它身上一层厚厚的毛能抵挡太阳光的直射。它很少出汗,也几乎不撒尿。另外,它的胃分为三室,前两室附有众多的“水囊”,有贮水防旱的功能。
4、七年级下册《在沙漠中心》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复习导入。
1、今天继续我们的阿联酋之旅。居住在阿联酋的阿拉伯人都相信天使,可天使并没有给他们厚待,而是给了他们一片“不毛之地”。(出示第一句,齐读)
2、但阿联酋人却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太多奇迹,他们建设了世界上最高的塔——迪拜塔;建造了世界上最豪华的宾馆——七星级宾馆;他们还在沙漠里建造了世界上第三大室内滑雪场……这一切似乎都不可能,但都发生了。然而阿联酋人创造的最大奇迹都不是这些,而是他们在沙漠里建造了绿洲。(出示第二句话,齐读)
3、这样的绿洲多不多,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4、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2、3、自然段。
1、谈话:迪拜就是这众多绿洲中的一个,看图,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柏油马路四通八达,各式车辆川流不息,摩天大楼鳞次栉比。与之相伴的还有绿树成阴,鲜花夹道,芳草成坪,好一个一个生机勃勃的都市。
2、在众多景物中,本文作者只选取了什么来表现迪拜风采呢?让我们齐读第二段,找出最能表现迪拜风采的词。学生回答后学生板书:绿树成阴,鲜花遍地
3、过去可不是这个样子,看图,说说那时的迪拜是个什么样子。(学生回答)课文是怎么介绍的呢?引读第三段中句子,相机理解“不毛之地”。(板书:不毛之地)
4、让不毛之地上绿树成阴鲜花遍地容易吗?阿拉伯朋友是怎么告诉我们的?引读第三段第一句话。教师相机板书:花大代价。什么叫代价?(估计学生会回答指钱)
5、到底需要多少钱呢?引读第二句。
6、老师粗略地计算一下,培养一个孩子至少需要十万元。照这样算,建造一个中心公园需要多少钱呢?
7、这么多钱,都花什么地方去了?能用书上的句子告诉我吗?(生读3节中的话。)
这段话中有很多表示动作的词语,再读一读,你们能感受到什么?
8、我们来齐读一下写迪拜人民怎样花大代价的句子。
9、老师相信了。老师觉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的句号可以改一下。
10、看迪拜人民为此做了那么多工作,不仅花了钱,其实更多的还花了——精力,真是用心良苦。所以呀,“代价”这个词不光有花钱的意思,还指为达到某种目的所耗费的精力。(再读“阿拉伯朋友——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
11、过渡:是什么让人们有这么大的'决心去建设这样的绿洲呢?
引导认识: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指导学生用“自豪”的语气读好“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这句。
12、也正是因为这样,在迪拜,我们看到――引读“地上没有一片……或是在草地上行走。”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三、学习第4、5、6、7自然段。
1、过渡:迪拜人民花大代价让不毛之地种上了植物,要让它们长得好长得美还需做什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看看你又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精心侍弄
2、师;孩子们,现在你们就是阿联酋迪拜中心公园中的小草、小花、小树,请你们闭上眼睛……“忽——忽——”一阵阵风刮过,沙漠中黄沙漫天飞舞,刮得人睁不开眼睛。就连中心公园中的小草呀、小花呀、小树呀的脸上、身子上都落满了一层尘土……这时,你们有何感受?你最想干什么?
3、老师就是园林工人,从路边一个大箱子里拉出一根大皮管。“哗——哗——”,霎时间,一阵雨雾从空中洒下来,把小草呀、小树呀、小花呀(边说边指着孩子们)脸上的、身上的尘土淋得干干净净。这时,小草更绿了、小树更翠了、小花更艳了,他们在阳光下露出了笑脸……这时,你们心里有何感受?想对园林工人说些什么吗?
4、师:能通过读6节,把你们内心的感受告诉我们吗?
四、总结课文,拓展练笔。
1、阿拉伯朋友说:“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阿联酋人民不惜一切代价改造环境,他们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自己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2、出示一组“迪拜”街头的照片,让学生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介绍
3、交流。
4、总结:生活在沙漠的人们,他们竭尽全力的想把沙漠改造成绿洲;生活在绿洲的我们,有时却无知地把绿洲改造成沙漠。不要要等到悲剧发生的那一天,我们才从梦中惊醒——我们的绿色家园呢?让我们记住阿拉伯朋友的话吧:“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齐读)
5、七年级下册《在沙漠中心》教学设计一等奖
本课教材分析:
《沙漠之舟》是第8单舟船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说明文,课文以沙漠之舟为题,着重介绍了骆驼适应沙漠生活以及它如何帮助人们穿越沙漠,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这篇文章共有四个自然段,按照内容的不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主要讲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原因。课文在介绍骆驼适应环境的独特身体特点的过程中,也展示出沙漠广阔无垠、干旱炎热、缺少水草、风大沙烫、沙地松软的特点。第二部分是第2―4自然段,主要介绍骆驼成为沙漠之舟的原因。这三个自然段从不同方面(给人带路,预报大风,驮运货物)介绍骆驼在沙漠中的重要作用。所以人们把它看作是沙漠之海里的航船,称它为沙漠之舟。两部分内容有密切的联系,正因为骆驼适应沙漠的恶劣环境,能在沙漠中畅通无阻,所以才能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沙漠之舟。
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已初步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和文中的词语,查找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学生对这篇课文很有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生理特点,明白人们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2、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具体化的描写方法。
3、能将课后资料进行修改,插入课文相关段落,完善和补充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有关骆驼生理特点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沙漠之舟》这篇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P65,快速地读一遍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生读课文)
谁来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我读懂了文章中介绍了骆驼的生理特点和它能为人们服务,做事。)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生理特点做事
2、请你分别找一找这两部分内容在课文中的哪些段落?说给大家听。
(文章第1自然段写了骆驼的生理特点,文章的第2―4自然段写了骆驼为人们做事。)
3、你读书很认真,说得非常准确。我们就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先来深入地学习第1自然段。这一部分,请同学们自学,谁来读读学习提示?(出示课件:学习提示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2、用画出骆驼的生理特点,用?n?n画出它的作用。3、试着填表(用简练的词语)。
沙漠环境 骆驼的生理特点 作用
宽广无边 身体很高,脖子很长能看到很远的'地方
风沙大 鼻孔能紧闭 防风沙
沙子滚烫 腿上有胼胝 不会烫伤
沙子松软 脚掌又宽又厚,脚趾分开 不会陷进沙子里
缺少水草 驼峰把养料变成脂肪 用积蓄维持生命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及时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表扬能按课文介绍的顺序进行填表)
下面我们来汇报学习的情况。
(课件:表格)
(1)我们在汇报时,尽量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来说。学生汇报:缺水嗅觉找水源
你能找出写这一特点的句子来读一读吗?学生读句子。
风沙鼻孔紧闭防风沙
骆驼的鼻孔闭起来是什么样子,想不想看看?(课件:图片)
鼻孔里面有个能自动关闭的瓣膜。觉得有意思吗?我们继续往下谈。
滚热胼胝不会烫伤
请你给大家读一读。指导朗读就是也(2―3人)及时鼓励学生。
松软脚掌不会陷进去
我们来看看骆驼的脚掌吧!(课件:图片)
骆驼还有一种很神奇的生理特点,谁知道?
缺水草驼峰维持生命
①我们先来看看骆驼的驼峰。(课件:图片)
②驼峰有什么神奇的?谁来读读书上是怎样说的。
③猜一猜,骆驼能多长时间不喝水?学生说课后的资料。
(半个月不喝水,而且在50度高温下,缺水的时候还能坚持行走45天。要是有青饲料吃,大家再猜猜,它能多长时间不喝水?二个月滴水不沾。)
④它为什么这么神奇?生:它的驼峰里藏着脂肪,我查了资料,这些脂肪能转化成水分供给身体需要,它是固体水库。
你们谈得真好,说到这儿,有什么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骆驼和驼峰多神奇呀!要是没有驼峰,骆驼真的很难适应沙漠缺少水草的环境。谁愿意把描写驼峰的几句话读给大家听听。
(2)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骆驼的生理特点,正因为它具备这些特点,所以才能适应沙漠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板书:适应环境
谁愿意完整地把这个自然段读一读。
(3)谁能说说下面的句子怎样填写?(课件:句子)
把句子补充完整。
①因为骆驼的脚掌又宽又厚,走路的时候,两个脚趾分开,所以。
②因为骆驼_______,所以趴在被太阳晒得滚热的沙子上,也不会烫伤。
③骆驼之所以能找到水源,是因为。
象这样因果关系的句子以后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句子说理非常的清晰。
4、我们通过自学、交流的方式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知道了骆驼的生理特点,能适应沙漠的环境,正因如此,它才能为人们做事。骆驼 对于人们在沙漠中的活动都有哪些帮助呢?自己轻声地读一遍2、3、4自然段。你对哪一点印象最深就来谈哪一点。
学生说:(1)骆驼能给人们带路。读原文,说体会。板书:带路
(2)报警。骆驼长期生活在沙漠中,对沙漠环境非常熟悉,练就了本领。读原文。板书:报警(3)驮东西。读原文,说一说。板书:驮东西
小结:骆驼能为人们带路、报警、驮东西,是因为它自身的生理特点能适应环境,所以才能为人们做那么多的事,人们称骆驼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板书:交通工具
5、课文学到这里,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你能给课文换个题目吗?
三、拓展
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你们喜欢骆驼吗?有一首小诗送给同学们,能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骆驼。(课件:诗)四腿长长脖子弯,背上驮着两座山。/ 膝盖上面带软垫,大脚掌儿分两半。/ 眼睛外面挂窗帘,鼻孔有门能开关。/ 冬天翻穿大皮袄,夏天又把单衣换。/ 一次吃饱水和草,几天不饿口不干。/ 担上重担走沙漠,不怕烈日和风寒。/ 它的名字叫骆驼,外号沙漠里的船。
板书:
沙漠之舟
带路
生理特点→适应环境→做事报警交通工具
驮东西
总评:
本课的设计层次清楚。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时,安排学生自学,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后的资料和自己在课下查找的资料,自己探索问题(表格),归纳好语言,填写表格。这一学习活动的安排,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查找、分析资料的能力,整理归纳语言的能力。这与课标的精神是相符合的。这节课能以学生为主,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自学、交流,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课文的内容不难,学生容易理解,但其中骆驼的生理特点与适应环境的内在关系是学生难于明白的,这节课老师重点让学生体会骆驼的生理特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使学习能水到渠成。本课在教学时,若能让学生充分谈论自己所读懂的内容和不懂的问题,让学生的主体地位更突出些就更好了。
6、四年级下册《沙漠之舟》教学反思
《沙漠之舟》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说明文,课文以“沙漠之舟”为题,着重介绍了骆驼适应沙漠生活以及它如何帮助人们穿越沙漠,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按照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讲骆驼适应沙漠生活的原因,在介绍骆驼适应环境的独特身体特点的过程中,也展示出沙漠广阔无垠、干旱炎热、缺少水草、风大沙烫、沙地松软的特点。第二部分(第二至四自然段):介绍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原因。三个自然段从骆驼能给人们带路,预报大风和能驮东西,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这三方面介绍骆驼在沙漠中的重要作用。
也正因为这三方面人们才会把它看作渡过沙漠之海的航船,称它为“沙漠之舟”。课文的`两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因为骆驼适应沙漠的恶劣环境,能在沙漠环境中畅通无阻,所以才能给人引路,预报大风,驮运物品,才能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沙漠之舟”。
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问题探究式”进行教学,从新课导入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参与学习,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着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懂课文,获得知识。凡是学生能读懂的,都让学生自己去读,并将读懂的内容大胆地说出来,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学生每一次读课文时,注重提出明确的要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理解,并起好点拨作用。注重了对学生自主合作能力的培养,以同桌合作的形式来交流自己的认识,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上有选择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另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如:让学生默读课文时,边读边画出有关语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提高了学生默读的质量。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时间及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够合理,留给学生交流及思考的时间较少。
2、在引导学生理解第一自然段时,由于问题提得不够明确,致使学生在归纳骆驼适应沙漠的原因时不够准确。
3、课堂上对于朗读的指导较仓促,评价也做得不够。
7、四年级语文下册《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关于环境改造与保护的课文。课文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文结构清晰,重点突出,语言凝炼,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佳作。
一、对比教学,引起震撼。
一上课,我就板书“沙漠”,问学生:沙漠是怎样的一番景象?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沙漠的句子。学生自学、交流,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沙漠当时恶劣的环境。然后,我又板书“绿洲”,问学生:绿洲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绿洲的句子。同样地,学生自学、交流,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绿洲的风景如画、景色宜人。我考虑到学生对阿联酋这个国家较陌生,所以选了沙漠和绿洲的图片,让学生的视觉受到强烈的冲击,继而设问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这样荒凉的沙漠变成美丽的绿洲的,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二、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本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我以此为切入点,提出了“为什么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的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1、通过三个“买来”以及“挖去”、“填上”“埋下”等词语了解到建设绿洲的艰巨和复杂,代价之昂贵,体会到阿联酋人民战胜困难的决心之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坚定。
2、第四到第六自然段具体写了阿联酋人是怎样精心管理花草树木的,通过读园林工人的`劳动过程,学生懂得了浇水的目的还在于把花草上的尘土清洗干净,使“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从而体会到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
三、利用文本,进行教育
利用文本我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反问学生一句:“阿联酋人民很爱护花草树木,我们的同学们呢?”使学生由文本走向生活,注重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这一设计其实也是对前面教学的一个检验。另外,从情感的角度看,这一设计还延续着课文内在情感的发展过程,熏陶着我们每个学生,达到了双性统一的教学效果。
四、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积累是为了运用,吸纳是为了表达。由读到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经验。在这堂课上,我巧妙地为学生的写找到了一条链接通道——旅行归来向人们介绍“沙漠中的绿洲”,激发人们的环保意识。这样,首先从精神激发了学生内在的需要,使之情动而辞发。其次,对于观察表达的一系列指导也如响鼓句句敲在学生心坎上,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为“写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8、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沙漠中的绿洲》教学反思
课文《沙漠中的绿洲》向我们具体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白茫茫的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阅读教学最根本的就是要求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读书,不但要求学生读懂、读会、而且还要求会读、会理解语言、会欣赏语言、会运用语言。学习第二自然段“迪拜风光”,我是这样教学的:
先让学生认真读文,用读展示沙漠中的绿洲的独特风韵。然后结合文中插图,展开想象把绿洲之美描述具体、面对绿洲美景抒发内心情感。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想像“绿树成荫”、“鲜花遍地”是怎样的情景。开始,学生只会说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我引导学生:树多吗?长势怎样?描绘一下。仅仅是一条街有树吗?街上有,还有哪些地方有?人们走在马路上、在公园游玩、在庭院休息,有什么感受?鲜花美吗?除了公园,还有哪些地方开满鲜花?你能用“迪拜鲜花遍地,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描绘鲜花的种类多或色彩美吗?置身于花海,你有什么想说的?如此教学,“绿树成荫”、“鲜花遍地”的迪拜,在学生口中、心中变得更为生动,枯燥的文字变得灵动了。
此教学经历了三个环节:读中感知语言——描述内化语言——赞叹升华语言。教学层层深入,让书读得实、读得活。
9、七年级地理下册《中东》教学反思
本节课第一课时主要有两个知识点:一是中东的位置及其重要性;二是中东的石油资源,具体包括: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和输出路线。针对上述知识点,我设计并讲解了这节课,现将这节课的反思总结如下:
一、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
1、新知识都是从地图中获得的,使地图在本节课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运用,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本节课的知识点都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来主动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
二、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1.没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不热烈,今后要加强师生之间感情的培养与交流,要多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2.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了重点知识不突出,这与我调控课堂的能力有一定关系。今后,我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科学的分配45分钟,使得知识主次分明,以提高课堂效率。
针对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今后在教学中,我会把成功的地方继续发扬,不足之处改正过来,让今后的课堂更加完美无憾。
10、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教学反思
昨天,张老师在七年级三班执教语文课《邓稼先》,课后我从学生课前预习,小组成员互助合作,学生捕捉文字信息能力,提炼、凝练、总结和概括知识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反思:
1、学生课下预习不够充分,基本的字、词、音、义掌握不到位,学生在小组展示环节注错了音,写错了字。希望语文教师在这一环节上还要动脑筋,下大气力。
2、小组成员间的`互助合作急需进一步加强。“生动不起来”,“胆气不够”,“不大胆”,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备学生,掌握学情,对学生了如指掌,心中有数,心中有招。
3、老师在出示问题,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事例,并说出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这一环节时,暴露出我校学生在捕捉文字信息能力,提炼、凝炼、总结和概括知识能力方面是一块短板。具体表现在:
(1)部分学生不知从哪里入手去找事例,把课本来回翻起来找。
(2)学生找到了只是照本宣科的读一读有关句子甚至是相关段落,不会提炼、凝炼语言。
(3)事例找到了但总结概括精神品质时又答非所问,不能答到点子上。
针对以上问题希望课任教师在学生捕捉文字信息能力这一方面加强指导、引导和强化训练,教给学生提炼、概括语言的能力和方法。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