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1、《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
教师板书课题:
颐和园
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
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⑴ 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⑵ 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 用拆合法记“殿、眺、阁、耸”的字形:
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 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堤”字就不能念成(shì)。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 用比较法记忆“栽、雕、赏”的字形:
(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
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⑶ 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
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六、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课后小结
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景物没有感性认识。在做教学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还要求学生回家搜集颐和园的资料,如图片、音像、古诗、对联、美文等。然后把师生共同搜集的资料制作了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并引进课堂,进行了的尝试和探究,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教学时,让学生边游览边谈体会与感受,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学生如临其境,对颐和园的景色优美就有了具体、形象的主观感受,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尤其是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利用课件,自主探究自己喜欢的景点,新鲜感也很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充分的享受学习的自主,品味颐和园独特的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感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的课前教学准备,千万不可忽视与互动学生。
2、《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材分析
1.本册第五单元教材以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专题,《颐和园》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共三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一篇略读课文《秦兵马俑》,介绍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这篇课文描述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四年级学生在识字写字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在词义句意的理解上还欠缺,他们在三年记忆学过参观游记的文章,对这一类问题并不陌生。
二、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画面、感受美景的能力不够完善。
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借助工具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zh09)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表达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搜集材料,整理材料,想象作画,学写广告词,编写顺口溜等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3、《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第一课时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简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但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当中很少去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少感性认识,很难深刻理解文中描述的`美,所以我准备了课件,创设情景,把学生带进颐和园,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颐和园的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前我让学生去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和图片,以备上课时小组学习时使用。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这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颐和园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教师搜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2.板书课题,认读“颐”字
3.简介“颐和园”。
介绍时出示“颐和园”的几处著名景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美景?
2.检查预习
①出示生字新词:多种形式认读,及时正音。
②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回答预习中的问题。
随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2.理清层次
第一段(1):总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第二段(2-5):具体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6):总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学习难点】
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一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 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 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 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
学习方法:⑴ 明地点。⑵ 看景色。⑶ 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1、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听课文录音,练习:
① 用“ ”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 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⑵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⑶ 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① 体会颜色美:
A 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
(一片绿色)
B 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
(黄色、绿色、朱红色)
② 体会形态美:
A 掩映是什么意思?
B 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 指导看图:
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③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
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⑷ 出示: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
(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
(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
(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
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
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
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
(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
(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2、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
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 ”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 )、( )、( )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
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
读出民族自豪感。
板贴:
民族自豪感。
3、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
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
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1、用“隐隐约约”造句:
⑴ 理解词语:
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⑵ 齐读课文例句。
⑶ 补充句子完整:
① 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 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 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 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⑷ 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⑸ 口头造句。
2、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
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1、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2、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全文板书】
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5、《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学习难点】
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一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 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 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 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
学习方法:⑴ 明地点。⑵ 看景色。⑶ 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1、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听课文录音,练习:
① 用 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 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⑵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⑶ 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① 体会颜色美:
A 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
(一片绿色)
B 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
(黄色、绿色、朱红色)
② 体会形态美:
A 掩映是什么意思?
B 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 指导看图:
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③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
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⑷ 出示: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
(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
(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
(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
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
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
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
(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
(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2、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
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 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 )、( )、( )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
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
读出民族自豪感。
板贴:
民族自豪感。
3、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
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
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1、用隐隐约约造句:
⑴ 理解词语:
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⑵ 齐读课文例句。
⑶ 补充句子完整:
① 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 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 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 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⑷ 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⑸ 口头造句。
2、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
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1、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2、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全文板书】
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6、《颐和园》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旧知
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
板书:
长廊 佛香阁 昆明湖 十七孔桥
二、精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想想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把描写该处景物的段落多读几遍,说说这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间交流学习情况: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师: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说说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可能会抓住重点段(课文的2~5自然段)来谈体会:
⑴ 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描写长廊的长,横槛上的五彩画没有哪两处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花木成荫。
① CAI出示句子: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 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② 学生读后谈理解:
读了这几句话,你感觉长廊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的特点可与“教室”的长做个比较来感受长廊的长。)
③ 出示长廊图片:
欣赏长廊,感受长廊的长、美。
④ 指导朗读:
长廊真是长呀,横槛上面几千幅画又各不相同,画家真伟大呀!请同学们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⑤ 请同学们仿照这几句话来说说教室走廊的特点,如:
走廊地面的水磨石被同学们拖得发白发亮,一侧的水泥柱子非常坚固,不锈钢栏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⑵ 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描写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
① CAI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② 指名读句子,谈体会:
我读后感觉佛香阁闪闪发光,排云殿金碧辉煌。
③ 师指导写法:
比起“长廊”,“佛香阁、排云殿”两处景点所花的笔墨非常少,是略写。
④ 出示“佛香阁”插图:
齐读大屏幕上的'句子。边读边观插图,感觉佛香阁、排云殿的雄伟。
⑶ 抓重点,体悟第四自然段:
① CAI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② 学生读后谈感受:
昆明湖非常平静,非常绿。昆明湖湖面像镜子一样光滑。……
③ 点明比喻句: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比喻形象、具体。
④ 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更强调了湖面的平静。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形象?为什么?
(体会“滑”字用得准确、形象,与“划”字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
⑤ 启发想象:
作者注意观察,又发挥想象,把昆明湖的静与绿写活了。由昆明湖的“静”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静”的句子?
(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⑥ 欣赏美景,感情朗读。
⑷ 赏读第五自然段:
① CAI出示句子: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② 学生读后谈体会: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有长长的堤岸,有不同式样的石桥,有湖心小岛。主要写了湖中十七孔桥。
③ 教师总结: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是详写。
④ CAI播放昆明湖的美景,并配音朗读出示的语句。
⑤ 学生感情朗读该段,想象美景。
三、总结全文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作者按游览的顺序向我们描绘了长廊的长、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昆明湖的静、绿和十七孔桥上的石狮子姿态不一,形象而生动。
四、课后小练笔
学习了《颐和园》移步换景的写法,课后同学们记一次游览活动。注意按一定顺序描写,抓住特点描写。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前,我自己通过网络搜集了大量文字、音像资料,精心设计了教学结构,整合了许多文字、音像资料。课堂活动中,学生在阅读文本、想像画面的同时,欣赏颐和园的真实景象,既丰富了视野,又增添了热爱颐和园的情感。特别是颐和园的地形图的再现,让我们这些远离北京的孩子能深刻记忆游览颐和园的路线。
学生在学习本课后,能按一定的顺序记叙自己的游览经历。有的学生按照游览顺序记叙了参观校园的过程:“一进大门,就看见一条笔直的水泥路通向教学楼。水泥路两旁……穿过教学楼走廊,顺着又宽又干净的楼梯,扶着光亮的扶手,上了二楼就来到我们的教室……”学生仿照课文第二至五段每段开头的第一句话,清楚地交代了自己的参观经过。
【专家点评】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颐和园》一课结构清晰,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的每段开头第一句话很明显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该教学设计借助多媒体再现真实景象、展现课文重点语句,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在交流的过程中拓展了文本,丰富了学生语言。比如:学生不仅收集到关于颐和园的历史资料,还收集到文中各景点的具体文字介绍及优美图片,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语言表达流畅,用词恰到好处,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收集资料的能力和整理、表述语言的能力。注重启发想象,学生由昆明湖的静想到了《我们的民族小学》中学生读书时窗外的静,学生从书中跳到书外,展示了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回顾,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注重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并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完成“课后小练笔”,做到了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7、《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
【摘要】
新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以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广大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特别是作为农远学校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运用农远教育资源,并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
农远 阅读教学 自主 合作 探究
【主题与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颐和园》这一课是笔者在课改年级上的一节公开课。笔者打算就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一些有益地探索。因此,我将《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主题定位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依据学生过去积累的学习经验,以《颐和园》为例,在学习过程中使之具体化,最终达到教学既定目标。课前,我充分利用学校远程教育资源认真备课,精心制作课件。在教学中,运用媒体辅助教学,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整节课采用确定目标,自由探究,获取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五个环节构成。
【案例描述及分析】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颐和园》。首先让我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
板书课题:
颐和园
生:作者先是游览了长廊;然后来到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和排云殿;接着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望,看到了昆明湖的景色;然后下山,观赏了著名的十七孔桥。
师:看来作者的游览顺序即写作顺序大家都清楚了。那么这节课,老师就想帮助同学们通过组内同学之间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协作学习来深刻理解课文,进一步领略颐和园迷人的风光。这是一种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方法,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尝试一下?那么,请同学们首先按老师教给大家的方法自己确定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
生:我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这是我们学习每篇课文都应该争取做到的。
生:我想知道颐和园中长廊是什么样的?
生:我想读读描写昆明湖的这一部分,看看昆明湖美在哪儿。
生:我想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生:我想背诵课文。
师:下面老师归纳一下同学们提出的学习目标。看看是不是这几个: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必选的);二是体会园中景物的特点(各组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来学习,不必都选);三是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写作的方法;四是背诵课文。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所需确定学习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辅导者,体现出对学生学习主体充分的尊重。)
师:如果没有问题,就请各小组迅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目标组织学习。大家可以结合以前的学习,选择你喜欢的方法,也可以自己创造新方法。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小组学习)
(评析:课上,教师注意激励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自觉地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学习结果的`评价等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师: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颐和园之行吧!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生:我们小组学习了描写长廊的这一部分,我们采取的是找特点,谈感受的方法。我们先来读读这部分课文。
媒体出示农远资源:长廊画面和文字片段,学生朗读。
生:我先来汇报。通过读课文,我知道长廊的特点是长,走在这样的长廊里,我会觉得非常自豪。因为我还通过查找资料知道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作为中国人,我为祖国有这样好的建筑而骄傲。
师:是呀!体会得真深刻!谁愿意再来读读这部分,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课文。
生:我接着介绍长廊,我觉得长廊的环境也很美。
读句子。
师:你读得真美!有谁愿意向她学习,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请看,这就是长廊。(看投影)走在长廊里,长廊那独具特色的建筑,长廊上数以千计的彩绘,再加上长廊外昆明湖的美丽景色,真是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让我们一起配上音乐再读一读这一部分,共同感受长廊美丽的景色。
齐读。
(评析:充分利用农远教育资源中的媒体资源辅助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学习,扩展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感悟后,指导学生美读,并注意给全体学生朗读的机会,调动所有学生朗读、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师:我们不知不觉走完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引读)哪个组接着汇报?
生:我们小组游览了佛香阁和排云殿,我们选择的是第二种方法查资料,深入体会。我先来汇报。通过读课文,我们认为佛香阁非常高大宏伟。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从耸立一词能看出来,耸立的意思就是高高的直立。
生:从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可以感受到佛香阁很高。
生:我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佛香阁高41米,是颐和园里最宏伟的建筑。园内所有景观都是以它为中心建造的。通过这个资料我更感到佛香阁非常宏伟,有气势。
生:我知道排云殿是慈禧太后过生日时庆祝的地方。这个地方一定是非常华丽、光彩夺目的。
(评析:学生通过拓展阅读,查阅了关于佛香阁、排云殿的相关资料,丰富并加深了对课堂阅读内容的理解。开发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拓宽了知识面。)
师:(运用农远资源展示佛香阁图片)这么宏伟的建筑,让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来体会它的壮观好不好?(生齐读课文)大家想不想登上万寿山欣赏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哪个小组学习的是这一部分?谁来汇报?
生:我们小组学习的是这一部分,我们选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方法。下面我们请一位代表来读读课文。
师:老师为你配上音乐。好,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美丽的画面,看他能不能把我们带到万寿山上。请你开始吧。
生朗读。
师:你们感受到什么了?谁来说说?
生:我感到昆明湖景色非常美。
生:听了她的朗读,我感到昆明湖非常的静,也非常的绿。我也想读一读这一句。
生:作者分别用镜子和碧玉来比喻昆明湖的静和绿。
生:我通过滑字,体会到昆明湖显得更静了,更美了,让人回味无穷。
师:你的发言太精彩了!你感悟出滑字的妙处,把书读活了!你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
生朗读。
师:(请刚才的小组代表)你来评一评,她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她读得不错,但声音再轻一点就更能表现出昆明湖的静了。
师:你指导得很好。我也想向你学一学,读读这句话行吗?
(评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体会到了昆明湖的意境美。教师尊重学生的感悟及心理感受,学生感到亲切,使学生感受到了阅读成功的乐趣。)
师:(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你来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老师比我读得还好。
师:谢谢你的夸奖。我们都来练一练,看看谁比老师读得还要好。
练读。
(评析:教师看似普通的一句话,是对学生能比老师读得还好的一种心理暗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教师的诙谐以及自身的文化素养也是学生学习、探究的动力。)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大家想不想把它留在记忆里呀?好,让我们试着背一背。
(评析:教师对背诵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鼓励学生背诵精美的课文片段,符合新大纲重视背诵、积累语言的要求。)
师:昆明湖的景色的确很迷人。让我们移步下山,到昆明湖去看一看吧。接着汇报。
生:我们学习的是十七孔桥这一部分,我们采用的是当小导游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
学生结合画面介绍长堤、小岛、十七孔桥等景物。
(评析:语文的性质之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此处学生创设的当小导游的情境,是学生调动以往的语言储备加以运用和创造,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师:颐和园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引读)其实,园中景物不只作者介绍的这几处,还有许多,你们知道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踊跃发言,介绍得绘声绘色,座位上的同学听得津津有味。
师出示课件:颐和园风光图片。
(评析:重视农远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了阅读教学,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同时,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对颐和园产生留恋和向往的情感。)
师:(在音乐声中)同学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既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也有梦幻般神奇的境界。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它不愧是我国园林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希望同学们有机会去北京,亲自到颐和园细细游览。
【教学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主体充分参与、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阅读教学强调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独立的创造性的进行学习活动。把教学本位定位在师生交往上,确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主体的内在需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行为。
本课教学,教师让学生先自学,自主尝试,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在个人充分自学、领悟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学习过程运用了确定目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五步教学法。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真正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劳动者,求索者和设计者。
教师能充分运用农远教育资源辅助教学,努力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能优化课堂教学,准确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意识,轻轻松松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取信息,分析、加工信息,进行交流与创新,使课堂教学变得活泼而高效,有效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8、小学二年级《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说明文,按照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总的介绍了颐和园的规模和地位,中间部分分别介绍了颐和园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其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六处,简略介绍了四处。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就使学生对课文的叙述顺序和大致内容有所了解了,并且对颐和园有了一个总的印象,那就是颐和园既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
第二课时就具体来感受颐和园怎样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了。课前做好了演示文稿,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图文结合,每学习一处景物都出示相应的图片(幻灯片)。在了解仁寿殿这一处建筑时,先出示了殿内部精美豪华摆设的图片,然后让学生们默读描写仁寿殿的这一部分内容,看看仁寿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旁边做出简单批注,为什么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用笔画下来。对这一处建筑的.了解是由老师带着学习和体会,也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另外几处建筑的了解是采取自学的形式,自己喜欢哪处就学习哪处,方法与学习仁寿殿的一样,给出学生自学的时间,学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最后在全班汇报,同时把课前查到的有关资料向同学们加以补充介绍。
由于学生们已具备批注的能力,又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因此对每一处建筑的特点能够找出来,并能体会出课文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语文实践活动的习作就是选择一处自己印象深的景点进行描写,学生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掌握了总、分、总的叙述顺序;详写和略写;用数字说明及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等,这些对这次习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使我深深感受到学生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原以为学生答不出来的问题,却出乎意料地答得很好。比如:仁寿殿的特点应是充满皇家气派,我事先觉得学生说不出来皇家气派这个词,然而却说出来了。在学习长廊这一部分时,有个学生在没有老师提示的情况下居然说出了由点到面的写作方法。
另外,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每了解一处建筑时,都应该联系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宏伟的博物馆这个总体印象。又如:为了使学生感受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宏伟的博物馆,我找了很多图片来辅助教学,教法上比较陈旧,这一课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每组学习一处建筑,由学生们自己查资料、查图片,自己动手做演示文稿,介绍那一处建筑的特点,老师只是做一些必要的指导或点拨即可。
9、四年级语文《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我,一个乡村小学的语文教师,有机会参加全县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感到十分高兴。在这次优质课评选中,我执教的是人教版现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第二课时)。虽评选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在这次活动中,使涉足讲台不久的我受益匪浅。我观摩学习了我县其他乡镇的16位教师讲授的语文课。通过说课评课,我对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引起了对我所执教的《颐和园》一课的反思。
一、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的确如此,甚至教师自身需要更多的“水”。
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既要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在备课中查阅了大量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在授课前我又鼓励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这一课前活动,我认为能起到培养学生课外独立学习知识和收集资料能力的作用。我自认为从“教”和“学”两方面的准备还是较充分的。可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出现了一段“小插曲”。当我展示颐和园中的长廊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长廊的“长”时,一个学生问道:“请问老师,长廊横槛的大匾上写的什么字?这个问题让我始料未及,不知所措。我自认为准备充分,但在实际教学中,才知道对这样更细微的问题,我的准备还是有疏漏。尽管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与落实本课的学习目标关系不是十分大,但在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应该做到问有所答。这也说明了我的临场应变能力还学要加强。
学生的思维是十分活跃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都可能课前预设到的,要解决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只有教师课前准备得充分,再充分,对知识的积累丰富,再丰富。
二、教育资源的利用要服务于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课程资源的利用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变得丰富多彩。这次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每一节课上都有课程资源的利用。
我在参加这次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前,花了很大的功夫收集资料,下载课程资源。课堂上,我展示的一幅幅精彩的图片让学生啧啧称奇。可一节课只有
40分钟,十几幅图片展示出来就花掉了不少时间,学生哪还有充足的时间读书、与文本对话?因此对这节课学习目标的完全落实就显得成问题了。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才认识到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一课字、词、句、段、篇的学习,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怎样写出颐和园的美景的。
课程资源的利用让我们的教学手段更先进了,但课程资源毕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只有做到合理地利用,才能有效地服务于教学。
回想起我在课堂上把应该板书的内容都由多媒体展示代替了,更感到值得反思。因为这对于学生书写习惯和写字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单从写字这个环节就没有做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能够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是一个进步。今后,我一定会进一步加强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把课标精神落实在每一课的教学之中,按照华中师范大学的杨再隋教授所说的,念好“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十字真经”,努力实践“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在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0、语文第三册《活化石》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第33课,本课教材是以科学为主题编排的。《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说,鼓励学生谈...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第33课,本课教材是以科学为主题编排的。《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说,鼓励学生谈看法,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做学习的'主人。
一、借助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本课内容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远,所以我打印了大量的图片,作为本课的补充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教学开始时,我先由恐龙图片引出本节课课题,在讲完课文内容后,出示其他活化石图片,并配以简短的文字介绍。如在介绍“白鳍豚”时,用了以下文字“被称为‘长江女神 1995年时专家估计存活量不足100头,从2006年开始,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搜寻活动,却再也没发现它的身影”,以此唤起学生要保护活化石乃至保护整个大自然的意识
二、联系课文抓训练点,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
在讲解课文第2自然段时,抓住重点句子“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进行知识点训练。第一进行量词的叠用训练,让学生照样子说出这样的词;第二仿说比喻句,借助图片讲解银杏树页和扇子形状相似,让学生们潜意识中明白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要有相似之处,才能构成比喻句。学生很轻松的说出了一连串的比喻句,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三、重视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认识新生字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识字方法。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我以“温馨小提示”,引导学生自学本段。在讲解中华鲟“最大的可以长到五百千克重”时,我告诉学生,一位同学的体重大约有25千克,五百千克相当于20位同学的体重之和,把干巴巴的数字变成了学生易于理解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很快就学掌握了课文内容,在学习中增长了见识,又激发了对学习的科学知识方面的兴趣,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是上完本节课,我明显地感到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训练不够,朗读训练毕竟是语文教学重点之一,怎样引导学生品其味,悟其神,需要在的教学中不断揣摩、实践。关于量词叠用的教学也有一点不足之处,就是没有进行量词的对比。如果引导学生比较“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的表达意思不同之处,更能让学生透彻理解量词叠用之后才能突出数量多。
追求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续扬长避短,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11、《一座铜像》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学了《一座铜像》一课后,我做了一个课后延伸:让学生收集英雄故事,召开一个个向小英雄学习,热爱自己祖国”的演讲会。学生各个情绪激昂,我很得意,自以为上了成功的一课。
谁知,当天就有人向我告状:一些同学放学不照路回家,在火车路上东奔西跑,折树枝,踩麦苗……我惊愕了。
这还行?我找到了那些闹事的孩子,想问个究竟。谁知,他们毫不惧怕地讲述起来,他们怎么学习小英雄,怎样与“鬼子”周旋……这简直是胡闹!原以为是成功的'一课,竟是教育的失败。
这失败,迫使我给学生补课。我深入浅出联系实际给学生讲了爱祖国要从家乡做起,爱家乡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爱家乡的一草一木做起……
后来,我发现班里的“小管事”多了起来:管树的、护苗的、护路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学生进行教育,除了榜样领路,还应伴之教师联系实际的正确引导,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