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的重要化合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1、《铝的重要化合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背景分析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分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的素养。这五个方面不可分割,互相联系渗透,在不同知识点中各有侧重。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要求学生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认识物质结构、性质和变化。“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要求学生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要求学生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从问题和假设出发,依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这些都体现了化学课程在帮助学生形成未来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学习内容分析: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要求,结合真实情境中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金属铝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中应用。通过对金属化合物之间转化关系的比较和归纳,逐步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离子反应的理论基础知识,并学习了钠的化合物性质,基本熟悉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教学中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探究实验,和铝单质、钠的化合物比较的方式,启发思维,突出共性和特性,促进学生思考、分析、归纳、对比、总结的'自主学习方式形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Al2O3的物理性质,了解Al2O3和Al(OH)3的用途。
(2)掌握Al2O3和Al(OH)3的化学性质及Al(OH)3实验室制取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和金属钠的比较,体会Al2O3和Al(OH)3的独特性质;
(2)通过实物展示、学生分组和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启发、诱导学生思考分析,突破难点、巩固重点。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结合钠的化合物的对比,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启发、诱导、观察、动手及讨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灵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体会化学的创造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掌握Al2O3和Al(OH)3的化学性质及Al(OH)3实验室制取方法
2.Al(OH)3 的两性及Al(OH)3实验制取方法
四、课前准备
实验用品、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
【引入】
金属铝是地壳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但是却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使用最晚,是因为它比较活泼,总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大家可以看图片红宝石、蓝宝石,其实他们就是铝的化合物。
【ppt图片展示】
图片红宝石、蓝宝石
【启发、引导】
1.大家回忆咱们前面学习金属钠的化合物主要有哪些类型?
2.什么是碱性氧化物,什么是酸性氧化物?
3.金属铝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说明铝是什么元素?分别反应生成什么?
【过渡】首先我们先来学习铝的氧化物Al2O3
【指导阅读】课本P58第一段文字,说明铝的物理性质及其用途。
【学生总结】难溶于水、熔点高、硬度大;可作耐火材料,冶炼金属铝的原料。
【教师补充、PPT图片展示、氧化铝粉末实物展示】
1. 白色粉末固体。
2. 难溶于水,和前面的氧化钠不同。
3. 熔点高在第一节燃烧铝箔的地方已经有所体现。
4. 硬度大到仅次于金刚石,有些磨刀石上面写着刚玉,其实就是氧化铝,机械表等轴承材料都应用了氧化铝的硬度大。
5. 大家看到的图片上的红宝石蓝宝石珠宝饰品其实没什么特别的,成分其实就是氧化铝,只是其中掺杂了有色杂质。
6. 有关铝的冶炼咱们在后面还要学习,主要涉及活泼金属冶炼原理。
【强调】如果大家在高考题中碰到推断题,有“耐火材料、硬度大、熔点高”这些字眼,就可以确定是氧化铝。
【过渡】下面咱们共同探讨氧化铝的化学性质。
【启发、引导】
1. 根据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推测氧化铝与盐酸的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2. 我们前面学习的金属铝能和强碱反应,强调是强碱,本来大多金属、金属氧化物是不和碱反应的,现在要反应,那就得是强的才行,咱们根据铝的反应大胆的推测氧化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PPT展示】氧化铝与盐酸、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强调】
1.氧化铝不能拆;生成的含三价铝的盐叫铝盐;偏铝酸钠的电离
2.氧化铝既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我们把它叫做两性氧化物。
【总结】两性氧化物:既能和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又能和碱反应生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启发、过渡】
1. 氧化钠的水化物是什么?氧化铝的水化物呢?
2. 我们可否用氧化铝溶于水来制取氢氧化铝?
下面我们来学习铝的氢氧化物Al(OH)3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3-7 在试管里加入3mL0.5mol/LAl2(SO4)3溶液,滴加氨水,振荡,直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
【观察现象、书写方程式】
【PPT图片展示】
【强调】氨水不拆;最后还需化简。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实验3-8 取上述实验中制得的Al(OH)3沉淀,分别装在两支试管里,往一支试管滴加盐酸,另一支试管里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描述现象、书写方程式】
【PPT图片展示】
【强调】
1. 氢氧化铝是白色胶状物质沉淀不能拆
2. 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分析:把氢氧化铝当做酸,为铝酸,不稳定失水成为偏铝酸。
【总结】氢氧化铝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氢氧化物。
【学生探究实验、观察】
取上述实验中制得的Al(OH)3沉淀,向其中滴加氨水直至过量。
【描述现象】
【思考】制取氢氧化铝是用氨水好还是氢氧化钠好?
【教师演示实验】
1.将实验3-8反应后的两种产物混合,振荡,观察现象。
2.向Al(OH)3与NaOH反应后溶液再滴加HCl,振荡,观察现象。
【观察、描述现象】
【结论】
1. Al3+与AlO2-不能大量共存能够反应生成Al(OH)3
2. H+与AlO2-不能大量共存能够反应生成Al(OH)3
【过渡】
这些内容咱们在后边再做详细探讨
【补充】
Al(OH)3受热分解 2Al(OH)3==Al2O3+3H2O
【说明】
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只有K、Ca、Na的氢氧化物可溶于水(其对应的氧化物可与水化合),热稳定性好,其它金属的氢氧化物均难溶于水(其对应的氧化物不能与水化合),且受热易分解生成金属氧化物和水,后面咱们会接着学习的铁也有这个性质。
【指导阅读】
课本59 页资料卡片
1.了解明矾
2. 描述明矾的用途。
【PPT展示】斯达舒主要成份为Al(OH)3治疗胃酸过多
【引出】Al(OH)3的用途
【总结】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 铝的重要化合物
一、氧化铝Al2O3
俗称:刚玉,红宝石、蓝宝石主要成份
1.物理性质
难溶于水,熔点高,硬度大
2.作用
耐火材料,工业冶炼金属铝
2.化学性质:两性氧化物
Al2O3+6H+ =2Al3++3H2O
Al2O3 +2OH-==2AlO2- + H2O
二、氢氧化铝Al(OH)3
1.制备:Al2(SO4)3 + 6NH3·H2O == 2Al(OH)3 ↓+ 3(NH4)2 SO4
2.性质:两性氢氧化物
Al(OH)3 +3 H+ ==Al3+ + 3H2O
Al(OH)3 +OH-==AlO2- + 2H2O
3.用途:中和胃酸过多,净水
七、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氧化物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碱
B.非金属氧化物都能与水反应生成酸
C.氢氧化铝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氨水反应
D.氧化铝坩埚不能用于熔融烧碱
2.下列物质中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化合物是( )
Al Al2O3 Al(OH)3 NaHCO3
A. B.
C. D.
3.实验室里要使AlCl3溶液中的Al3+全部沉淀出来,应选用下列试剂中的( )
A.石灰水 B.氢氧化钠溶液
C.硫酸 D.氨水
4.下列变化不可能一步实验直接完成的是
A.Al(OH)3——Al2O3
B.Al2O3—— Al(OH)3
C.Al2O3 ——AlO2-
D.Al(OH)3 ——Al3+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金属单质、钠的化合物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学生已经具备离子反应的理论基础知识,并学习了钠的化合物性质,基本熟悉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探究实验,和铝单质、钠的化合物比较的方式,不断启发思维,突出共性和特性,促进学生思考、分析、归纳、对比、总结的自主学习方式形成。突出了化学核心素养和新课标的要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新的良好教学方式,学生思维被充分调动,动手实验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培养了观察学习能力,核心素养的目标得到很好地达成。主要的问题是学生基础不是很扎实,所以导致内容容量较大,不能按预期完成。学生做实验积极性很高,导致热情太高不断做实验,教学进度不能按时完成。
2、《铝的重要化合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命名法。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理解并灵活运用系统命名法的几个原则。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有机物分子模型、有机物结构式,掌握烷烃、烯烃、炔烃、苯及苯的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及命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练习书写丙烷CH3CH2CH3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后形成的两种不同烃基的结构简式。体会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越多,结构会越复杂,同分异构体数目也越多。体会习惯命名法在应用中的局限性,激发学习系统命名法的热情。
教学重点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
教学难点
烃类化合物的系统命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复习烷烃的习惯命名方法,结合同分异构体说明烷烃的这种命名方式有什么缺陷?
回顾、归纳,回答问题;
积极思考,联系新旧知识
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思考为什么要掌握系统命名法。
自学:什么是“烃基”、“烷基”?
思考:“基”和“根”有什么区别?
学生看书、查阅辅助资料,了解问题。
通过自学学习新的概念。
归纳一价烷基的通式并写出
-C3H7、-C4H9的同分异构体。
思考归纳,讨论书写。
了解烷与烷基在结构上的区别,学会正确表达烷基结构
投影一个烷烃的结构简式,指导学生自学归纳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的步骤,小组代表进行表述,其他成员互为补充。
自学讨论,归纳。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投影几个烷烃的结构简式,小组之间竞赛命名,看谁回答得快、准。
学生抢答,同学自评。
了解学生自学效果,增强学习气氛,找出学生自学存在的重点问题
从学生易错的知识点出发,有针对性的给出各种类型的命名题,进行训练。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以练习巩固知识点,特别是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盲点。
引导学生归纳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用五个字概括命名原则:“长、多、近、简、小”,并一一举例讲解。
学生聆听,积极思考,回答。
学会归纳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
投影练习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
在实际练习过程中对新知识点进行升华和提高,形成知识系统。
【课堂总结】归纳总结:
1、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的步骤和原则
2、要注意的事项和易出错点
3、命名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
学生回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总结成规律
【归纳】
烷烃的命名
1、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的步骤和原则:选主链,称某烷;编号位,定支链;取代基,写在前,标位置,连短线;不同基,简到繁,相同基,合并算。
2、要注意的事项和易出错点
3、命名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
3、《铝的重要化合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命名法。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理解并灵活运用系统命名法的几个原则。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有机物分子模型、有机物结构式,掌握烷烃、烯烃、炔烃、苯及苯的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及命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练习书写丙烷CH3CH2CH3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后形成的两种不同烃基的结构简式。体会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越多,结构会越复杂,同分异构体数目也越多。体会习惯命名法在应用中的局限性,激发学习系统命名法的热情。
教学重点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
教学难点
烃类化合物的系统命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复习烷烃的习惯命名方法,结合同分异构体说明烷烃的这种命名方式有什么缺陷?
回顾、归纳,回答问题;
积极思考,联系新旧知识
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思考为什么要掌握系统命名法。
自学:什么是“烃基”、“烷基”?
思考:“基”和“根”有什么区别?
学生看书、查阅辅助资料,了解问题。
通过自学学习新的概念。
归纳一价烷基的通式并写出
-C3H7、-C4H9的同分异构体。
思考归纳,讨论书写。
了解烷与烷基在结构上的区别,学会正确表达烷基结构
投影一个烷烃的结构简式,指导学生自学归纳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的步骤,小组代表进行表述,其他成员互为补充。
自学讨论,归纳。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投影几个烷烃的结构简式,小组之间竞赛命名,看谁回答得快、准。
学生抢答,同学自评。
了解学生自学效果,增强学习气氛,找出学生自学存在的重点问题
从学生易错的知识点出发,有针对性的给出各种类型的命名题,进行训练。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以练习巩固知识点,特别是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盲点。
引导学生归纳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用五个字概括命名原则:“长、多、近、简、小”,并一一举例讲解。
学生聆听,积极思考,回答。
学会归纳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
投影练习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
在实际练习过程中对新知识点进行升华和提高,形成知识系统。
【课堂总结】归纳总结:
1、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的步骤和原则
2、要注意的事项和易出错点
3、命名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
学生回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总结成规律
【归纳】
烷烃的命名
1、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的步骤和原则:选主链,称某烷;编号位,定支链;取代基,写在前,标位置,连短线;不同基,简到繁,相同基,合并算。
2、要注意的事项和易出错点
3、命名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
4、《铝的重要化合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和主要用途。
2.了解明矾的组成和净水作用。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课堂教学,培养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2.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探索问题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亲手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2.通过氧化铝及氢氧化铝两性的学习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
【教学难点】 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
【课 型】 新授课
【教 具】 氧化铝固体、Al2(SO4)3溶液、NaOH溶液、盐酸、氨水
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等
【课 时】 1课时
【教学指导思想】
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元素化合物的课以实验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的特点,立足所学知识及学生已掌握的有关概念和理论,按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的`知识生长顺序来组织学习材料,运用实验探究验证的分析问题方法来学习物质的性质,让学生的眼(观察实验现象),手(动手实验),口(动口议论),脑(动脑思考)处于多功能协同动作的状态,以期能牢固掌握知识,启迪思维,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铝的性质,那么铝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回答)
[引入新课]铝在自然界中为什么可以存在?
铝表面有一层致密而坚固的氧化物保护膜----氧化铝。
[板书]二、铝的重要化合物
1.氧化铝(Al2O3)
[展示]氧化铝固体
[观察]颜色、状态(学生回答)
[讲述]氧化铝的熔点和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用途
[板书](1)物理性质
白色固体 不溶于水 熔点高
[讲述]下面进一步讨论氧化铝的化学性质。
[板书](2)化学性质
[提问]氧化铝不能与水反应,是否能够与酸溶液反应呢?
[实验探索实验]取少量氧化铝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白色固体逐渐溶解(学生回答)。
[讲述]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都能与酸反应,氧化铝也不例外。氧化铝能否与碱溶液反应呢?
[学生探索实验]往盛有少量氧化铝的试管中,注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白色固体也逐渐溶解(学生回答)。
[设问]为什么氧化铝能溶于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指出]氧化铝和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分别生成了可溶性的氯化铝和偏铝酸钠。
[板书] Al2O3+6HCl=2AlCl3+3H2O
Al2O3+2NaOH=2NaAlO2+H2O
[提问]这两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怎么来写?
[学生板书]
Al2O3+6H+=2Al3++3H2O
Al2O3+2OH-=2AlO2-+H2O
5、《铝的重要化合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确立依据
(一)课标分析
1. 课程标准要求:
知道水的离子积常数,了解酸碱电离理论。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初步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知道溶液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主要应用。
2. 课程标准解读:
第一句的行为动词为“知道”“了解”,意为“学生能够描述出、说出、辨认出、区分出、比较出”就是对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基本要求。这部分内容以化学反应中可逆反应、化学平衡为基础,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原有认识能在这里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水的电离教学把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究都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角度来说,水的电离的原理是学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及应用的基础和前提。
对测定溶液pH的方法的要求层级相对提高,对于pH的计算,本节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能够进行简单计算”,那么在这个要求下,结合高考考点要求,将pH计算分为4类进行计算。另外,通过课下研究性学习等活动,要让学生体验pH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并能举例说明。
(二)教材分析
第1课时主要解决3个问题: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常数、溶液的酸碱性的判断。
只有认识水的电离平衡及其移动,才能从本质上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和pH。本节的学习也为盐类的水解及弱电解质的电离等知识的教学奠定基础。教材从实验事实入手,说明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存在着电离平衡, 由此引出水的电离平衡常数,进而引出水的离子积,并使学生了解水的离子积是个很重要的常数。通过进一步的探讨,学生了解在室温时不仅是纯水,就是在酸性或碱性稀溶液中,其[H+]与[OH -]的乘积总是一个常数 。在酸性溶液中,不是没有OH - ,而是其中的[H+]> [OH -];在碱性溶液中,不是没有H+,而是其中[H+]< [OH -];在中性溶液中,并不是没有H+和OH -,而是[H+]= [OH -],最终引领学生理清溶液中H+浓度与OH -浓度的关系,明白溶液酸碱性的本质。
第2课时主要探讨pH的测定、应用及计算。教材上只是简单涉及pH计算公式以及一个典型例题展示溶液pH计算过程,没有进一步的分析不同类型的溶液该如何进行计算。本节教材设计中始终依据实际例子来总结规律,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分析带动原理的学习,引导学生利用一般实例一步步揭示pH计算的本质。
(三)学情分析
1. 已有知识基础
学生在第二章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化学平衡相关知识,具备了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具备了分析数据,从数据中总结规律、提炼观点的能力,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和方法基础。
2. 学习障碍点分析
(1)水的离子积与水的电离平衡常数的区别。
(2)酸、碱溶液中H+ 和OH -的来源。
(3)对pH的计算公式应用不灵活。
二、教学目标及评价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的研讨,学生能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水的电离及其影响因素。
2. 通过对课本中提供的表格的一系列变型以及对一系列问题探究,学生能利用Kw计算溶液中[H+]或[OH-], 理清H+或OH-的来源,归纳溶液酸碱性的判断方法。
(二)评价设计
目标1评价:学生能根据设计问题,计算常温下Kw;根据提供数据,归纳温度对水的电离的影响;能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加酸、碱对水的电离的影响;并最终90%的学生顺利完成目标评价1。
目标2评价: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用简练的语言准确回答设计的问题,总结规律。并最终90%的学生顺利完成目标评价2。
三、教学方法及策略
因为有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相关知识,本节课第1个教学目标中的内容,难度相对较小,可以通过设置与化学平衡类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方式自主学习。
第2个教学目标中的内容较抽象,特别是酸碱溶液中H+或OH-的来源,是本课时最大的教学难点。
这部分采用采用启发式和问题驱动教学法,对课本上基础表格进行一系列变型,每一个变型表格跟进一系列问题串,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实现思维上的碰撞,用具体数据解决抽象原理。
四、教学过程
详细请见附件
五、教学反思
1. 自我评价:
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知识的归纳和演绎、认识方式的建构,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平衡理论去认识水的电离平衡、让学生学会学习。课堂上注重化学基本概念的形成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和完善,教学处理时注意概念的层次性。
水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是物质, ①根据水是一种弱电解质的事实,进行交流和讨论,课堂中采用层层递进教学法,形成知识规律。②溶液的酸碱性与pH,本部分知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课堂上采用启发式和问题驱动教学法。
2.课堂生成:
问题一:室温下,稀的酸或者碱溶液,水的离子积是由水电离出来的[H+]和[OH-]乘积,还是指整个溶液体系中[H+]和[OH-]的乘积?
解析:水的离子积也适用于稀溶液,对于稀溶液中水的离子积指整个溶液体系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的乘积,但最初推算离子积是从纯水出发的。
问题二:加入金属钠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为什么不是升高温度正向移动或者生成NaOH而使其逆向移动?
解析:分析水与金属钠反应忽略,从平衡移动的角度解释Na消耗H+对水的电离平衡起促进作用。
3. 同伴点评:
①以问题驱动课堂,体现了深入研究新课标,问题设计合理,注意层次性,注重细节的处理。
②注重小组合作,重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课堂容量适中,结构紧凑。重视落实,课堂练习针对性强。
③教师教态自然,板书清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备课充分、详细。
④学生充分动脑动手,积极参与课堂,积极回答问题,分组讨论热烈,有效。
⑤学习目标、对应的目标评价细化并分别呈现,使整堂课的思路更清晰。
4.思考感悟:
本节课中亮点有两个,一是问题设计有层次性,重视认知的构建过程,如溶液酸碱性的得出,举了一组数据让学生计算[H+]、[OH -],让学生自己归纳溶液中酸碱性的判断。由于非常扎实的铺垫,学生很容易的得出[H+]、[OH -]与溶液中酸碱性的关系。二是习题定位准确,对教材的处理独具匠心,题目还能折射出对pH的一些细节方面的理解。比如pH=6的溶液一定是酸性吗?不仅说明了pH要与溶液的温度有关,同时还说明了[H+]、[OH -]与溶液中酸碱性的关系。
不足之处,本节课有三处利用小组讨论,学生参与意识强,讨论热烈,但是教师对每个小组成员的要求不够明确,指导不够到位。
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今后教学中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交流互动提供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感悟化学学习思想,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提升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6、《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化学家在研究有机化合物的过程中,为了区分有机化合物使其名称与结构相对应,所以就必须给有机化合物命名。在学习有机化合物命名的过程中,重点是烷烃的命名。烷烃的系统命名是有机物系统命名的基础,也是本节教材学习的核心内容,但教材中所举例子偏少,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烷烃系统命名的规则。所以建议根据命名的三个步骤(选母体、编序号、写名称)增加相应的例子使学生熟悉系统命名的基本原则,为迁移到烯、炔和苯的同系物以及烃的衍生物的`系统命名打好基础。
在本堂课之前,学生刚学习完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并且高一必修2学过有机物的习惯命名法。因此,在讲课前,预先在上周的周末作业中出了几题命名的题目。
在本节教学过程我采取了多种教学方式,从一开始的题目出发,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分解为若干小题,再将问题分配到各组,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或自主学习。由学生讨论交流后,每组推选代表讲解,发现并总结规律。再者由我结合动画展示、讲解典型例子的命名;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行归纳命名原则。不管是哪一种形式,在教学都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动手练习。练习的方式也有多种,如给出结构简式写名称,给出名称写结构简式,同时给出结构简式和系统命名,判断名称是否正确,指出出错的原因等。在教学时,学生在判断稍微复杂点的烷烃的主链时,容易出错,表现为为未能准确找出最长的碳链,究其原因是因为不熟悉具有空间结构的碳链的平面书写方式,所以以后再讲类似的内容时可以多利用球棍模型,组装碳架,增强教学直观性,减少学生的错误认识。同时,为后续烯、炔和苯的同系物以及烃的衍生物的系统命名打好结实的基础。
一节课下来,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
这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是运用不充分,导致课件对学生吸引力不够。内容略有过量,导致整堂课显得有些赶,练习停顿时间较少,一部分学生思考还跟不上。
随堂练习题目设置难易度控制不当,没有很好突出烷烃的命名原则。有一部分探究设计难度过高,学生不能很好的达到预设目标,且课前辅导不够,学生总结粗糙不规范。
7、《铁及其化合物》教学反思
铁及其化合物的复习课属于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课,复习课的要求是将知识点更有序的关联起来,同时结合考试说明和真题进行重难点的突破。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也是始终已上述两点作为设计的基本思路的。利用生活中的化学进行质疑,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中展开对氢氧化亚铁制备的实验探究,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我对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过程进行如下反思。
一、通过考纲和真题,明确复习目标
复习课不同于新课,知识点学生都熟悉但又有所遗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和迷茫。我在不久前开设了一节联片公开课,也是学业水平的复习课,在开设的过程中,组内老师建议以明确考试要求的方式作为复习课的开头比较妥当。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也查看了相关的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学测真题,把与铁及其化合物相关的要求摘录下来,并进行标注,又摘录了20xx年化学学测真题,并将上面考查的是铁的哪个考点也标注出来。这样的设计与呈现,使学生很快就明确了自己需要掌握哪些关于铁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点。
二、通过知识网络图整合知识点
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最广泛的金属,也是学业水平测试中考查的一种重要金属元素。铁的化合物包括三种氧化物、两种铁盐、两种氢氧化物,种类比较多,知识点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联系,如此复杂的体系用关系图的方式呈现是最恰当的。但如果一下子把整张知识网络图呈现出来,学生定难接受,效果也比较差,如同看参考书上的'知识网络图一样,很难内化为自己头脑中真正被接受的知识关联。因此,我是以元素化合物复习的基本思路进行的同时,不断补充完善整张知识网络图,学生在不经意间建构了铁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体系,也亲手绘制了这张图,对图中每一个物质的定位,每两个物质之间的连线关系都十分清楚。真正让这张图印刻到自己的头脑中。
三、通过对比和归类,突破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铁离子与亚铁离子的转化以及铁离子的氧化性与亚铁离子的还原性。如果只是这样呈现给学生,接受和应用的效果并不佳,因此,我从常见的有关这个知识点的两个题型呈现出来,即铁离子与亚铁离子的多种鉴别方法,铁离子与亚铁离子的除杂问题。学生在围绕这两个问题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要运用上述知识,学生如能正确运用知识进行离子的鉴别和除杂,也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学生在回答问题突破难点的过程中,我将学生的回答在知识网络图上呈现出来,使学生更加清楚图中铁三角之间的关系,也使物质之间的关联变得更加具体、有用、与解决问题息息相关。
四、通过实验设计和改进,训练思维的多面性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复习课虽然不需要演示实验进行点缀,但更需要更高层次的实验设计思路的训练。这节课中有一个制备氢氧化亚铁的实验值得去探究和改进。虽然在新课中老师也或多或少的提过关于此实验的改进方案,但学生经过一年的时间遗忘了不少,另外,结合我最近参加的教研活动,有一位老师提出的关于此实验的新方案,我认为在这个实验上可以让学生去思考一下改进的方案,是一个训练多角度思考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也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案,但大多数学生并没有什么想法,经过启发后,大部分同学的记忆被唤醒,能提出一些常规的改进方案。这时候我以大禹治水的故事启发学生:在大禹之前,都是采用堵的方式来治理水患,而大禹完全颠覆了前人的思路,改成了疏通的方式来治理水患,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故事的启发下,以及老师的引导下,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方案。
本次课由于准备时间有限,也存在一些问题:课堂结构把握的还不够紧凑,前松后紧,前半节课略显松散,后半节课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有些匆忙,尤其是关于实验设计的环节没有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8、语文第三册《活化石》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第33课,本课教材是以科学为主题编排的。《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说,鼓励学生谈...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第33课,本课教材是以科学为主题编排的。《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说,鼓励学生谈看法,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做学习的'主人。
一、借助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本课内容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远,所以我打印了大量的图片,作为本课的补充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教学开始时,我先由恐龙图片引出本节课课题,在讲完课文内容后,出示其他活化石图片,并配以简短的文字介绍。如在介绍“白鳍豚”时,用了以下文字“被称为‘长江女神 1995年时专家估计存活量不足100头,从2006年开始,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搜寻活动,却再也没发现它的身影”,以此唤起学生要保护活化石乃至保护整个大自然的意识
二、联系课文抓训练点,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
在讲解课文第2自然段时,抓住重点句子“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进行知识点训练。第一进行量词的叠用训练,让学生照样子说出这样的词;第二仿说比喻句,借助图片讲解银杏树页和扇子形状相似,让学生们潜意识中明白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要有相似之处,才能构成比喻句。学生很轻松的说出了一连串的比喻句,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三、重视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认识新生字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识字方法。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我以“温馨小提示”,引导学生自学本段。在讲解中华鲟“最大的可以长到五百千克重”时,我告诉学生,一位同学的体重大约有25千克,五百千克相当于20位同学的体重之和,把干巴巴的数字变成了学生易于理解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很快就学掌握了课文内容,在学习中增长了见识,又激发了对学习的科学知识方面的兴趣,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是上完本节课,我明显地感到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训练不够,朗读训练毕竟是语文教学重点之一,怎样引导学生品其味,悟其神,需要在的教学中不断揣摩、实践。关于量词叠用的教学也有一点不足之处,就是没有进行量词的对比。如果引导学生比较“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的表达意思不同之处,更能让学生透彻理解量词叠用之后才能突出数量多。
追求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续扬长避短,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