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一等奖

课文《鸬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2023-08-14 17:55:48

  课文《鸬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课文《鸬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1、课文《鸬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的

  1、采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2、观赏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从中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用词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采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作者仔细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用词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准备:教学录相带《鸬鹚》、幻灯图片3框、幻灯文字片4框。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怎样抓住特点,具体地描写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和湖面景色的变化。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捕鱼前湖面平静)

  投影插图:仔细观察鸬鹚捕鱼前,湖面平静的画面。欣赏捕鱼前渔人、鸬鹚的样子,欣赏湖面宁静的景色。

  1、课文第一自然段就是描写这幅图的内容,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余同学用笔画下描写渔人、鸬鹚、湖面的句子。

  2、课文怎样描写湖面的?说一说为什么把湖面比作镜子?(没有风,湖面平静能倒映出渔人、鸬鹚的影子来。)板书:平静

  3、课文怎样描写渔人的神态?“悠然”是什么意思?板书:悠然

  4、课文中怎样描写鸬鹚的?为什么把鸬鹚比作士兵?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形象、生动)板书:等待

  指导学生小结第一段:作者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写了夕阳下湖面环境优美,渔人悠闲、鸬鹚静立.。这样一幅宁静的`画面,给人一种静态的美。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捕鱼时湖面失去了平静)

  鸬鹚捕鱼前湖面是平静的,那么鸬鹚捕鱼时湖面有了什么变化?播放录像。录像中再现鸬鹚捕鱼,打破了湖面的平静这一情景。

  提示:仔细观察渔人怎样赶鸬鹚下水?鸬鹚怎样捕鱼?渔人怎样忙碌?(利用录相机的定格功能,使学生看清渔人赶鸬鹚下水“一抹”的动作和把鸬鹚喉囊里的鱼“挤”出来的动作)板书:失去平静

  1、湖面为什么会失去平静?请同学从课文中找出答案,用因果句回答。

  “只要┄一┄┄就┄┄”说明渔人与鸬鹚的关系:渔人一动,鸬鹚就动。这一句与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个句子相呼应?

  2、失去平静的湖面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说说用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一个词看出。这样写好在哪里?“粼粼的波纹”是什么样的?比较:跳跃━━━翻滚

  3、读课文,圈出表示渔人和鸬鹚动作的词。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用得很好,好在哪里?如果换成别的词行吗?

  投影出示字幕:学生进行动词比较,教师点拨。

  渔人只要站起来,拿竹篙往船舷一抹(一扫),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

  渔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喉囊的鱼挤(拿)了出来,又把它甩(扔)进水里。

  4、学生根据板书,回忆一下,把刚才录相中看到的捕鱼情景描述出来。

  5、小结:作者描写鸬鹚捕鱼最精彩的地方是动词使用非常准确生动。渔人动,鸬鹚动,湖面波纹荡漾,浪花跳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水乡忙碌的捕鱼图,是一种动态的美。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捕鱼后湖面恢复了平静)

  捕鱼后,湖面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色?请看录像。录像中再现鸬鹚捕鱼后,湖面恢复平静的画面。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中哪些地方与捕鱼前、捕鱼时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与捕鱼前、捕鱼时一样,还是渔人、鸬鹚和湖面。所变化的是时间由“夕阳”“炊烟四起”到“天色逐渐暗下去”;渔人捕鱼前“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捕鱼时忙碌,捕鱼后“划着小船回去了”;鸬鹚捕鱼前“站在船舷上”“等待命令”,捕鱼时“扑”“钻”“跳”,捕鱼后,又“站在船舷上”;湖面捕鱼前“平静”,捕鱼时失去了“平静”,捕鱼后“恢复了平静”。整个画面由静到动又回到静。作者观察得仔细,描写得生动,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板书:划回去站恢复平静

  (五)投影出示字幕(学生填空,感知全文)

  这篇课文叙述了()的经过,描绘了湖面()变化,表现出小湖自然环境()及渔人捕鱼快乐的心情。

  由于作者仔细观察,注意积累材料,并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才能把湖面的景色写得这么优美,把鸬鹚捕鱼写得这么有趣。

  (六)作业布置

  小练笔:投影画面:《夕阳下的海滨》、《早晨的公园》(任选一题,也可自拟题目)

  要求:注意积累材料,按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要有动态静态的描写。

  板书设计:          9、鸬鹚

  渔人         鸬鹚         湖面

  前  悠然         等待         平静

  捕鱼 时  抹、抓、挤、甩    扑、钻、跳      失去平静

  后  划回去        站          恢复平静

  《鸬鹚》一课的电化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渔人怎样利用鸬鹚捕鱼,随着鸬鹚捕鱼湖面怎样发生变化。

  本课时的教学目的确定三点:

  1、采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2、观赏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从中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用词准确生动的表达方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的,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本课时重点放在如何采用电教手段再现鸬鹚捕鱼打破湖面的平静这一情景,帮助学生了解渔人怎样利用鸬鹚捕鱼,随着鸬鹚捕鱼湖面怎样发生变化,从而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学习了作者仔细观察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同时在教学中用投影在屏幕上出示练习题,在双基训练中,设计比较多层次的练习。如:动词的比较,这项训练让学生体会作者动词运用的恰当之处;按课文内容填空这一训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联系上下文想象“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是怎样的画面,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训练。放录相再现鸬鹚捕鱼后湖面恢复平静的画面,引导学生从时间、渔人、鸬鹚、湖面几方面来理解捕鱼前后在内容上的联系和变化。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全文,感知全文。

2、课文《鸬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

  1、能借助重点词句背诵部分句子。

  2、运用比较的方法,感悟课文的语言特点。

  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夫捕鱼的乐趣。

  二、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

  1、导入 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1课鸬鹚,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你觉得哪个小节写得最美?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读完之后,说说你的感受。

  (2)再读课文,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湖面是平静的?再挑一句话读给大家听。

  (3)结合词句交流、

  随机出示相关的.句子:评议。

  A、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①学生结合句子谈体会,再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出平静的感觉。

  ②同学们读好之后,要求他们把这些句子背下来。

  B、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①体会内容,问:如果老师把后面句子去掉,你读读看通吗?课文为什么还要这么写呢?

  师:同桌互读,读出这种静静的感觉。

  师:老师跟你们一起背这句话好吗?教师引背。

  C、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

  这个句子或另外的句子淡化处理,不做细讲。

  (4)将第一段内容整体朗读(配上优扬的音乐),读出湖面的平静的感觉来。

  5)出示板书

  湖面

  渔人 静

  鸬鹚

  3、学习第二段

  导入 :湖面多么平静啊,你们看……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觉?

  (1)学生边听课文录音,边看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画面,谈谈感受。

  (2)自由朗读课文,看看哪些句子写出湖面不平静的?

  (3)逐句打出,然后请学生任选一句,读出动的感觉来,看谁读得好。

  (4)学生交流、评议。

  (5)比较一、二两段,感悟语言特点。

  ①师:同学读得真好,现在你们跟第一段比比看,你们会发现什么呢?

  ②分别朗读动与静的句子。

  a.两人小组互读

  b.指名读

  c.男女生分别读

  静 动

  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

  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

  一只鸬鹚钻出水面,拍着翅膀跳上渔船,喉囊鼓鼓的。

  (6)小结、出示板书

  湖面

  渔人 静→动 美

  鸬鹚

  师:是啊,都写了湖面、渔人和鸬鹚,所不同的是有静有动,这一动一静构成了多美的画卷啊!

  (7)请把你喜欢的一个句子摘抄下来。

  4、总结: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好,不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通过自学悟出课文的特点,还背出了好的句子,同学们可真能干。

3、课文《鸬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指板书,齐读课题《鸬鹚》。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湖面都发生哪些变化?

  3、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平静→不平静→平静

  4、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湖面发生这种变化呢?这种变化会给我们带来一幅怎样的景象呢?接下来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二、研读第一段

  1、请同学们打开书听课文第1自然段的录音,边听边思考第1自然段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并用﹏﹏把描写景物的词划出来。

  2、反馈并板书:湖面、垂柳、稻田、小渔船、渔人、鸬鹚。

  3、请你自己再来读一读第1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词可写出湖面很平静?

  4、针对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句子展开讨论并研读

  ⑴、课件出示: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A、自己认真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B、为什么把湖面比作一面镜子?湖面和镜子有什么相像的地方吗?

  C、你能读出这种平静的样子来吗?自己先来试试看

  自由读→指读(请三四名学生)→齐读

  ⑵、你还能找到其它句子也是写出了湖面平静吗?

  课件出示句子:近处的一只小船上,渔人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

  A、什么叫悠然?

  B、你能读出悠然的样子来吗?

  指读(三四名)→乐意读的同学一起来读读

  ⑶、再找找看,还有哪些地方也写出了平静?

  A、课件出示句子: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B、从哪里看出平静?你能读出平静来吗?

  5、这一段作者把湖面写得多么地平静啊,写得多么地美啊。老师给这段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同学们连起来把这段美美地读一读。

  6、有你特别喜欢的句子吗?同桌互相读一读并把句子摘录下来。

  三、研读第二段

  1、湖面是多么的平静啊,可忽然却发生了变化。请大家默读课文第2段,用﹏﹏划出课文直接告诉我们湖面发生变化的句子。

  2、出示课件: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⑴谁来读读这句话,看看哪个词用得特别好?

  ⑵读时我们能不能读出跳跃的样子来?

  A、自由读;B、女生读;C、男生读;

  3、为什么湖面会发生这些变化的呢?

  讨论总结:鸬鹚在渔人的指挥下下水捕鱼。板书:下水捕鱼

  4、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的呢?自己先来读读课文,再完成老师这里的练习。

  课件出示:渔人忽然( )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 ),这些水鸟都扑扑地( )进水里去了。一只鸬鹚( )出水面,( )着翅膀( )上渔船,喉囊鼓鼓的'。渔人一把( )住它的脖子,把吞进它喉囊的鱼( )出来,又把它( )进水里。鸬鹚不断地( )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

  5、指生口答。

  6、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7、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呢?

  随机教学并围绕一抹展开教学:

  ⑴一抹是什么意思?一擦就是这样吗?(动作演示:重重地一擦)

  ⑵一抹就是轻轻地一擦,如果你是渔人,你会这样一擦(动作:重擦)?还是这样一抹(动作演示:轻擦)?为什么?

  ⑶鸬鹚这一抹会抹出什么?

  8、作者所写的渔人也像你们一样爱鸬鹚,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生接读

  9、渔人为什么忙不过来了?

  四、研读第三段

  1、是呀,渔人是多么的忙啊,湖面是多么的热闹啊,可岸上已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了天空。渔人生接读;鸬鹚生接读

  2、这时湖面又怎样?什么叫恢复?为什么用恢复?恢复还可以跟哪些词语搭配?

  (健康、秩序、元气、失地、原状、名誉)你能用恢复说一句话吗?

  3、出示课件: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天色渐渐暗下去了,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

  是的,你看平静时,生接读夕阳照在小湖上,没有什么风,绿油油的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

  不平静时,生接读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恢复平静时,生接读天色渐渐暗下去了,湖面上又恢复了平静。

  4、这一段你还有什么问题吗,组织解疑。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湖面从平静变化到不平静再变化到恢复平静,原来是鸬鹚下水捕鱼带来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了水乡渔民的渔乐之情。

  2、摘录好词、好段、好句。

  板书:

  鸬鹚

  平静→不平静→恢复平静

4、课文《鸬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对渔人、鸬鹚、湖面的描写来反映渔民生活和渔民村优美的水乡景色。让学生通过诵读抓住重点词语(如一抹)来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从而感受到水乡的优美和渔人捕鱼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的乐趣,体会渔人和鸬鹚之间的默契。

  2、能抓住一抹、恢复等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3、能用恢复、像似的造句。

  三、教学重点:

  能抓住一抹这个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四、教学难点 :

  体会渔人和鸬鹚默契。

  五、教学准备:

  轻音乐的磁带。配套幻灯片等

  六、教学过程 :

  一 复习导入

  (放松心情,谈话引入,学习恢复一词)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鸬鹚(出示幻灯片),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借助重点词语(配乐)齐背第一自然段。

  3、你学了这一段后你对这个景色有什么感受?

  4、提问:我们知道鸬鹚在等待命令,那它到底在等待一个什么命令呢?

  (已知引向新知,既是旧知的复习,又是新知的点拨和启迪。)

  二 深入阅读,品析词句

  (一)阅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根据一抹自由体会

  A、理解一抹的.意思

  (1)、请学生根据刚才的问题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一个词语来。(一抹)

  (2)、一抹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什么?

  (3)、学生模仿抹的动作,思考:

  你觉得渔人的动作怎样?(快、轻、熟练)

  B、体会为什么用一抹

  (1)、竹篙用抹外,还可以用什么动词?(挥、扫、敲、拍等)

  (2)、提问:课文为什么用抹,而不用其他词语,你觉得一抹好在哪里?(小组合作研究一下)

  (3)、反馈板书。(可让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正确的给予板书。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敢于大胆理解和表达。)

  (4)、大家都理解的都不错。 谁能把这一抹中蕴含的情和意读出来?(个别读齐读)

  C、研究一抹后的变化

  (1)、提问:渔人这轻轻一抹到底能抹出什么,什么发生了变化?你在课文的哪些句子中发现的?(小组合作研究)

  (2)、反馈板书。(可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自由的畅谈,理由正确的给予板书。)

  (3)、合上书本,请同学们研究想象:渔人这一抹还能抹出什么?

  (4)、学生再次反馈,教师板书。

  (5)、请大家自由读2-4自然段,读出渔人捕鱼时的忙碌和喜悦。(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二)阅读第三段(第5-7自然段),体会忙碌后的平静

  1、鸬鹚经过一阵忙碌之后,得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圈出描写渔人和鸬鹚动作的词语。学生从中选些个词语说说可以看出什么?

  3、捕完鱼,鸬鹚饱餐一顿后,渔人划着小船回去后湖面又(学生答)渐渐恢复了平静。

  (1、为什么要用上恢复这个词?(可找出文中几个句子说明)

  (2、划着船回去的时候,渔人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你认为鸬鹚会怎么想?(指名说,给予鼓励)

  4、请大家带着渔人和鸬鹚的喜悦归来的心情品读第57自然段。(齐读)

  三、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抓住了一抹一词,一起学习了课文,也分享了渔人捕鱼的忙碌和喜悦。读懂了湖面的静和动不同美的情趣。

  2、齐读全文,体验情感。

5、课文《鸬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

  1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渔人利用鸬鹚捕鱼的情景。

  2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 、练习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2〃)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鸬鹚》(出示课题)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把课文分成了几段?(生答:三段)请大家回忆,课文每段都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呢?(生答师板书:湖面,渔人,鸬鹚)这节课,我们要通过阅读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体会湖面的变化美(10〃)

  1 、请同学们打开书,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把描写湖面的有关句子画出来。(配乐朗读:《渔舟唱晚》)

  2、句子画好的同学请举手。把你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好吗?还有补充吗?

  (出示幻灯:描写湖面的三句话)请同学们看这几句话,默读,思考:湖面有什么变化?

  湖面开始怎样?(平静)接着有什么变化?(不平静)后来,湖面又怎样了?(恢复平静)

  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几句话,感受江南水乡的美丽吧。(齐读幻灯出示的几句话)

  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湖面的变化,这变化和什么有密切联系呢?面我们来进一步分析课文。

  三、阅读理解第一段(5〃)

  1 、谁来读第一段,想想作者都描写了那些景物?用笔画出来。(指名说)这些景物怎样?(出示幻灯:平静的湖面图)

  2 、渔人怎样呢?读句子。析词,“悠然”是什么意思?渔人为什么会悠然地吸烟?(联系一望无垠的稻田,想象丰收的喜悦,优美的环境,听话的鸬鹚)

  3 、鸬鹚怎样?作者把鸬鹚比作什么?你体会到什么呢?

  小结:正因为渔人在抽烟,鸬鹚在待命,所以没有风的湖面怎样?(学生看书说)

  你感到这时小湖的景色怎样?(生说)我们一起读,读出小湖的平静和渔人的`悠闲。读的时候,注意速度放慢,声调低一些。

  读的很好,为什么平静的湖面顷刻间失去了平静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四、阅读理解第二段(15〃)

  1 、自由读课文第二段。

  析词,“抹”是什么意思?除了一个动作,没有别的命令,鸬鹚就会跳下水捕鱼,你可以看出什么呢?

  鸬鹚接到命令,扑着翅膀钻进水里,此时湖面怎样?(生看书说)

  2、鸬鹚接到渔人的命令后是怎样捕鱼的?渔人又是怎样收鱼的?轻声读课文第三段,把表示动作的词画出来。(说句子,说动词,看幻灯:把表示动作的词显示出的句子)从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鸬鹚不断地跳上渔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这是怎样的场面呢?(出示幻灯:鸬鹚捕鱼的场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此时渔人真是繁忙,但心情却是怎样的呢?)此时的湖面又会怎样?(自由说,体会湖面的动荡)

  小结:等到岸上炊烟四起,渔人就不再赶鸬鹚下水了,他挑些小鱼慰劳鸬鹚。同学们,此时的湖面会是怎样的呢?(自由说)因为渔人动,鸬鹚也动,所以湖面失去了平静。

  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湖面的变化,渔人的繁忙和喜悦。

  五、阅读理解第三段(1.5〃)

  1、引读,鸬鹚吃饱了,又怎样了?生读课文。思考:鸬鹚怎样?渔人又怎样?

  2、师小结:鸬鹚站在船舷上,渔人满载归去,天色逐渐暗下去,湖面恢复了平静。

  此时此景,又给你怎样的感受呢?我们一起边读边体会吧。

  六、总结全文

  1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分析,思考,领略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小湖有静有动,水平如镜的湖面有它静态的美,不平静的湖面更有它变化的动感美,恢复平静后的湖面又给人一种宁静,悠然的感受。同时,我们还感受了渔人的繁忙和喜悦,这些,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生答)(2〃)

  小结:作者注意观察,抓住事物特点,写出了事物的变化和联系。

  3 、最后,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江南水乡明净、秀丽的风光,体会渔人悠然喜悦的心情吧!(配乐朗读课文)《渔舟唱晚》(4〃)

  板书:

  湖面 渔人 鸬鹚

  平静 吸烟 列队 待命

  不平静 收鱼 捕鱼

  恢复平静 划船回去 站在

6、小学二年级的语文上册课文《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葡萄沟》一文主要介绍了我国新疆维族自治区吐鲁番的葡萄沟,那里盛产水果,尤其是葡萄又多又好,葡萄干也很有名。本课重点围绕“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而展开,使学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对那里产生喜爱之情。

  这篇课文采用导游式的情景教学,设置一种轻松的旅游氛围,先由教师做导游牵引、点拨,通过语言、图片、课件设置情境,让学生轻松地游历于文中,感受葡萄沟的秀丽风光、世事风情,从而受到美的熏陶,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以游为主,以导为辅,游中串导,导牵游踪,学生在边赏边游中轻松自然地融会贯通。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重点段,引导学生运用抓重点词的方法,自主读懂自己喜欢的句子,感受葡萄的多和美,学生基本上都能抓住“茂密”“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语进行探究,学生能结合图片,充分体会"一大串一大串"的意思并想象出葡萄真是又多又好。"像搭起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学生能结合图片,充分体会在凉棚下舒服清凉的感受.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再通过小组交流来扩大学习的成果。在学生读懂第二段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判断:在葡萄枝繁叶茂,结得又多又好

  乡热情好客这两层意思中,哪一层才是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学生一下子就找出了与课文主要内容息息相关的`第一层意思作为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说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这种概括段意的方法。如果这时我能及时地给学生总结提炼一下方法,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这一点是我的疏忽。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如果能善于创设良好的氛围和情境,就能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更好地把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表现出来。在反馈第二自然段自学情况时,我善于创设情景并充分利用了课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的积极性,使他们对句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如描写葡萄颜色多的这句话,我通过让学生比较句子说说“五颜六色”与“五光十色”的不同,通过展示葡萄五光十色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五光十色”不仅表示颜色多,还表示新鲜、有光泽的意思,从而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和优美;最后一句描写老乡热情好客的句子则通过创设情景,请学生说说老乡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并通过表演把老乡热情好客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活化起来,这样学生不仅领会了句子的感情还进行了口语交际训练,能力得到了发展。

  课文第三段介绍了葡萄干的制作过程,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时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观看形象的图片,自己提出疑问——晾房四壁为什么要留着许多小孔?再通过读书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并通过让学生看图为大家介绍葡萄干的制作过程这一环节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这一部分。学生学得是有滋有味.

  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我们的家乡山美水美人更美。让我们走出教室,自己去观察,自己去了解自己的家乡吧!接着通过维族老乡的一封信,鼓励学生用信的形式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然而,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感到课堂上仍存在几点不足:

  1、在把握课堂机制上,课堂每一环节再紧凑方面尚需努力。

  2、学生对词语的积累不够扎实。这节课上,我并没有对学生积累词语提出明确的要求。这提醒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继续加大同学们对课文中词语的积累,丰富他们的词汇。

  3、教学中,课件的频繁出示,显得太花哨,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够精练。

  在今后的教学上,我要改正自己的不足,不断的探索、向他人请教,与新课程接轨,展示出自己的特色。

7、课文《通往广场的路不止》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这一份教案在开课引入部分和二、三两段的教学设计上有了较大的改动。在作者所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这一产生冷场问题上,我预设放宽了要求,学生可以是自己想到的,也可以是从文中找到的词语,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机引导,关注到课文中的关键词。在改进了教案之后又一次试教。上课之前,我担心时间的问题,又把引入部分舍去,直接揭题开课。在这次试教后,又发现了很多问题。

  第一,时间不够: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教学容量太大。在一课时中既要梳理主要内容,概括段意,又要完成近千字的文章的研读,学生吃不下,所以这一次试教又没有完成教学内容。原因之二是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不强。针对学生游离问题之外的发言,自己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而是让其完全自由的言说,在一生发言之后,觉得学生讲得不够到位,可是没有及时的明确问题或加以引导,继续指名学生发言。因此,课堂教学无效时间太多。

  第二,教材的特殊性:

  这是一篇译文,作者是美国的作家伊尔莎·斯奇培尔莉。由于国外作品语言比较活泼,跳跃性太大,情感性不强,因而,对学生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障碍,表现在课堂上的现象是学生对文中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的理解不够深入,因为文中所举的两个例子没有层递性,都是从自身的事业上的成功之处入手写的,这是学生造成了思维定势,认为通往广场的路就是通往成功的路,两者是等同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改题这一环节,大多数同学都同意把题目改成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条,使教学环节再次出现断节。当然,这一失败中肯定也有自身设计的原因,我认为是前面教学铺垫不够。另外,这篇教材是人教课标版中五年级上册的课文,我的教学对象是学习浙教版教材的五年级上册的学生。学生的阅读积累与新课标教材要求的层次也有一定距离,所以,学生学得比较疲惫。

  根据这些情况,我打算把这一篇文章的教学分成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解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概括主要内容,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这些任务;第二课时则重点研读文章的二、三两段,并对父亲的话作进一步的解读,让学生从中寻求对自身的启发。

8、课文《测量》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测量单元的第一课时,在第二册的时候学生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这节课是第二阶段的学习,再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一开始就让学生回忆有关测量的知识,为学生根据1厘米的长度估计木条的长度做一个铺垫,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10厘米的`长度。然后通过动手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触摸体验1分米的长度,感受1分米,接下来设计的赵物体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所体验、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运用,把课本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更直接的体验1分米,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还要还原于生活。学习1毫米的时候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测量4.5厘米的木条时学生意识到大约是5厘米,但是有不够,就有学生向大家介绍可以用小数或者用毫米进行表示,很顺利地引出毫米,也从分利用了学生的资源.

  在学习1dm=10cm的时候,我让学生通过测量进行学习并利用旧知1m=100cm、1分米=10厘米和新知1dm=10cm先进行目测激发学生的迁移思维,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用1分米的小木条去测量1米,较直观的数出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从而得到结论1m=10dm。毫米是学生现在认识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就直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学习,在尺子上寻找毫米,数出1cm=10mm,形成概念。

9、太阳五(第二课时)课文案例教学反思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2.了解用数字和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与地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受到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运用不同的方法说明事物。

  教学准备:

  投影、贴图

  一、导言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太阳》这篇课文,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一课。老师先来给大家讲一个神话故事。

  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的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的受不了了,就找了一个名叫后羿的人射掉了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

  二、授新

  师:老师讲的故事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为什么不可能呢?请你们打开书,读一读1~3自然段,找出答案。

  生:因为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所以后羿射不到太阳。

  板书远

  生:因为太阳太大了,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抵得上一个太阳,小小的一支箭根本射不下太阳。

  板书大

  生:因为太阳表面温度有三千度,箭还没有碰到它就熔化了,所以后羿不可能把太阳射下来。

  板书热

  师:太阳的三大特点决定了后羿不可能射下太阳,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这三个特点写具体的呢?请大家看投影。

  投影:(1)太阳离我们有( )如果日夜不停地步行,差不多要走( );就是坐飞机也要飞( )。

  生:(填空)

  师:作者在写这一部分的时候运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

  生:数字

  投影:(1)太阳离我们很远,如果日夜不停地步行,要走很远;就是坐飞机也要飞很长时间。

  师:再来看下面这句,你觉得哪句更好,为什么?

  生:第二句不好,意思表达的不清楚、不具体、不明确。

  师:说的真好,下面请你们分小组讨论后面的两道题。

  投影:(2)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这里把太阳和什么作比较?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3)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 ),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 )。(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为什么用钢铁作比较?)

  生:2个人汇报

  师:太阳的这些特点到底和我们生活的'地球以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们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从4~7自然段中找出太阳和什么有关系。

  生:植物、动物、天气、煤炭、细菌、人类生活。

  师:老师把你们说的都画了出来,那么它们和太阳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请你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按老师投影上的方法来学习。

  投影五个方法

  生:汇报

  师:刚才同学们分别汇报了太阳和植物、动物、天气、煤炭、细菌、人类生活的关系,说的真好,这样看来,太阳对我们来说实在太重要了,那你们说,如果没有太阳,世界将会是什么样?

  生: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光明和温暖,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没有人。

  师:大家说的这么多,谁能用一句话概括总结一下?

  生: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板书出示中心句

  师:现在你从4~8自然段中任选一段你喜欢的大声地读给自己听。开始。

  师:刚才我看咱们同学读的都特别好,老师再给大家一次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的机会,那现在你就把你最喜欢的那一段读给在场的老师听,想给哪个老师读你就走到他面前读给他听。

  师:看你们读的那么好老师也想读一段,这样吧,咱们师生合作读第8段,我读前两句,最后一句咱们齐读。

  三、总结、发散

  师:学习了《太阳》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有关太阳的知识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老师现在要考考大家,看看谁的课外知识最丰富,谁能说说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都利用太阳进行了哪些发明?

  生:太阳能汽车

  师:你们将来还想利用太阳发明什么?

  生:

  师:真不错,希望有一天老师和更多的人也能用上你们发明的东西。

  板书设计:

  远

  大 热

  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可爱美丽的世界!

10、《鸬鹚》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初步感知课文,认识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这里教师只要作适当点拨就可以了,要勇于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理解湖面从平静——跳动——平静的过程及鸬鹚捕鱼的关系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们可以列一个表格来帮助学生理解。(见作业本)竖着看表格三行,可以看出文章的结构,作者按事情的先后,分三段记叙渔人用鸬鹚捕鱼的经过,把表格纵横联系起来,就可以初步理解湖面从平静——跳动——平静的过程及鸬鹚捕鱼的关系了。开始,小湖水平如镜,鸬鹚站在船舷上,渔人悠然地吸着烟。后来,渔人赶鸬鹚下湖捕鱼,小湖一片欢腾。再后来,渔人让鸬鹚停下来,喂完才回去,小湖恢复了平静。

  课文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阅读教学就应以读为本。全国小语研究会理事长崔峦教师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鸬鹚》这篇课文景美、境美、情美,在教学中我觉得更应重视对学生的诵读训练。通过各种方式的反复诵读,较好地感受和领悟到文中那物静人宁的静态美和鱼跃人欢的动态美。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地让学生读,读他们自己喜欢的段落。因为是学生自己喜欢的,自己选的,读起来也更投入。

  我们可以请喜欢同一段的小朋友一起站起来读一读,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谈。如《鸬鹚》这一段可指导学生在想象中读,读语言文字,想象小湖水平如镜,鸬鹚站在船舷上,渔人悠然地吸着烟的画面。可以在思考中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还可以指导学生在感受中读。“夕阳斜照,水平如镜,多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通过朗诵再一次来感受这份宁静、这分温馨。通过这一系列地朗读训练,第一段的背诵就水到渠成了。课文教学的第四个目标就不难完成的。这里我觉得应特别重视的'是通过诵读感悟来品美丽意境。《鸬鹚》一文中捕鱼前的静和捕鱼后的静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这两种静虽然相似,但不是简单的重复。俗语说:“境由心造”,捕鱼前的静主要是一种赋予了人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的美。这种意境与心境只有通过投入地诵读和研究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感受和意会到。有了这种感悟后再让学生把这种忙碌之后洋溢着幸福的静的感觉读出来。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这是《鸬鹚》一文的第3个教学目标。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我积极倡导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这样能较好地体现“自主研读,享受课堂”的教学理念,以便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探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放手让学生漫无边际地随意学习,而是应由师生合作建立宜精不宜多的富有探究价值的专题。《鸬鹚》一文中的“一抺”可谓牵一发而动全文,课文内容是高度聚集在这“一抺”一词上的。所以在教学中可以以“一抺”为切入口,帮助学生确立三个探究专题:

  (1)为什么用“一抺”?

  (2)抺出了什么?

  (3)捕鱼后的静是一种怎么样的静?

  而后保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与发现。这样确立研读专题引导自主探究,使教学走出教师繁琐提问,学生被动应答,主体的主动性失落的局面。

11、《鸬鹚》教学反思

  今天学习的是《鸬鹚》一课,这是郑振铎先生一篇散文的节选。课文很美,全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江南水乡的恬静的画面。在讲课前,我充分感受到文中所蕴含的这种美,但在教学中该怎样把这种美传达给学生,觉得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的欠缺。

  没有放开手充分让学生去感受文本,而是牵引的痕迹很重。例如在文中的开头为我们描绘了捕鱼前恬静的环境。你看,“夕阳照在小湖上”,“一望无垠”的稻田,“近处的一只小船上,渔人正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好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他们一个悠然自得,一个整装待发。这些景物交相辉映,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恬静优美渔人闲憩图。但是,我在第一段的教学中,却没有充分的把文中那份恬静让学生感受出来,而是直接用灌输的形式去,把自己的感受直接传达给学生,这样就会禁锢学生的思维。

  还有,“一抹”是本课的文眼,这里包含了丰富了感情。这一抹里有渔人的技术娴熟,有对鸬鹚的爱护。这些都要引导学生体会。由于课前预设的不够充分,再加上本身驾驭课堂的能力不高,对于“一抹”这一重点词语理解不够深入,不够透彻。

  通过今天的这节课,使我对散文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所以理清文路有助于领会作者的立意。应教给学生整体阅读法,让他们抓住文章线索,并顺着线索层层领会。怎样从整体入手,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从题眼入手,概括文章内容,展示全文脉络。

  2、以过度句或中心句为契机,理清作者思路。

  要想讲好散文不是很容易,让学生喜欢上散文,可以说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挑战。怎样让自己的文章讲的有味道,我觉得要从词语入手,抒情散文中有许多词句用得非常准确、贴切,教师应该抓住这些词句,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如果说:课堂是有缺憾的艺术。那么,我将会努力让我的课堂更多些美丽,少些遗憾!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