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一等奖

抓住“六”个字,教活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一等奖

2023-08-15 17:55:50

  抓住“六”个字,教活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一等奖

抓住“六”个字,教活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一等奖

1、抓住“六”个字,教活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抓住“六”个字,教活一篇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理念】

  低年级语文教学要紧紧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融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寓知识的传授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学习中,在此之上,培养学生思维,训练其语感,提高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故事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坚持“趣中学,学中用,用中悟”。《小蝌蚪找妈妈》一文的教学设计,力图落实和体现上述教学理念。为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角度落实好本文的教学,我在设计中还充分考虑到教材的特点,儿童自身的特点,抓住“六”个字──“变”、“趣”、“演”、“引”、 “板”、“读”,进行全文的设计。

  【教学特色】以“趣”为经,以“学”为纬。

  【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看图学文,文章语言优美、画面形象、情节生动,很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口味。全文贯穿两条线:

  一是“找”,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帮助下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二是“变”,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三次明显的变化。根据教学要求,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落实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 重点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动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⑵ 通过图文结合了解青蛙成长过程中的形体变化。

  能力目标:

  ⑴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借助学文,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让学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教育学生从小保护有益动物。

  【教学主要环节及意图说明】

  一、变──变序教学,突出对比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有鲜明的特点:构段方式基本相同。都是按照“小蝌蚪看到了谁,说了什么”的层次来安排段落内容。因为这点,以往大多教师均从指导学生学法入手,按照故事发展安排教学。为了突出全文的重点,我采用了变序的教学方法来处理,目的是直奔主题,理清线索,把握重点,让学生对全文知识有更清的理解。变序法流程体现在:

  1、小蝌蚪的外形特点怎样?

  (学习第一自然段)

  2、青蛙妈妈的外形特点怎样?

  (学习第四然段)

  3、小蝌蚪身体发生了几次变化?

  (找出小蝌蚪身体变化的句子)

  4、小蝌蚪是在谁的帮助下找到了妈妈?

  (指导对话朗读)

  变序处理,我认为有三点好处:

  1、对比鲜明: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感知二者外形的不同特征,找出不同点,从而自觉生疑: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2、重点突出:鲤鱼妈妈及乌龟帮助小蝌蚪这一内容仅仅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但在全文中不是重点内容,放置在最后教学,使全文重点得到突出。

  3、线索鲜明:一篇文章犹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教师处理教材的工作就是去枝删叶的过程,突出主干,以便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全文的线索。

  二、趣──以趣促智,调动情感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对于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缺乏主动意识,只有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变知识的传授为娱乐体验,寓教于乐,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小蝌蚪找妈妈》本身就是一篇知识性、趣味性很强的课文,如何突出趣味性又不失知识性,科学有效地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我做了以下的设计:

  1、儿歌朗读表演。

  小蝌蚪长成青蛙时,身体发生了三次明显变化,为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一知识,在课文的学习中,我安排了儿歌朗读表演。(自编内容)

  生:我是一只小蝌蚪,我要去找妈妈啦!

  师:不好!

  生:(接)怪事发生了。

  师:(惊奇地)怎么了?

  生:啥时长出后腿啦,接着长出前腿啦!

  身子天天在变化,我已长成青蛙啦!(呱呱呱)

  2、谜语引入课题。

  利用儿童喜欢猜谜语的特点,我引用了两则谜语: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呀游。(小蝌蚪)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青蛙)

  通过谜语的引用,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起到了导入课题的作用: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是一家人吗?为什么长相相差这么大?难怪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不认识了,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小蝌蚪一同去找妈妈。板书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3、自述介绍。

  在第四自然段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对青蛙的特征有更为鲜明的印象,我设计了角色扮演自述的环节:同学们,假如你现在就是青蛙妈妈,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吗?目的是引导学生练习用“鼓着”“披着”“露着”三个词语说话,活用词语。同时活跃课堂气氛。由于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他们的主体性,参与性一定会大大增强。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回答:

  生:我是一只大青蛙,我头上鼓着一对大眼睛,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四条腿,宽嘴巴。(阐述自己的特征)

  生:我是一只大青蛙,我的本领可大啦!我一天可以吃七十多只害虫,一年可以消灭一万五千多只害虫。我是人类的好朋友。小朋友可要爱护关心我。(阐述自己的本领)

  生:我是一只大青蛙,我的家族可大啦。有成员三千多种。我是绿衣青蛙,生活在水中,我的兄弟有很多,他们有的是穿红衣服,有的穿黑衣服,有的生活在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树上……

  三、演──以演悟理,形象生动

  “游过去”“追上去”“迎上去”三个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摒弃了教师仅仅从字义上区别理解的方法,利用孩子们善于观察,善于模仿的天性,设计了以下环节的教学:

  1、找一找:找出课文中三个动词所在的相关句子读一读。

  2、看一看:通过播放软件,让学生从观察中初步体会三个动词表示的不同方向。

  3、贴一贴:教师制作几个箭头,让学生根据看到的画面,通过箭头的不同摆贴来释义。

  如:“迎上去”表示为:

  “追上去”表示为:

  “游过去”表示为:

  4、演一演:理解词语的目的是应用词语,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迎上去”一词的意义,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当老师来到王明家,王明会怎样?(师生表演)演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所看到的情景说一句话,要求用上“迎上去”一词。

  如:江老师来到王明家,王明主动迎上去,说:“江老师,您好,欢迎您!”

  通过演一演,说一说,学生们体会到“迎”指的是两者方向相对,而且带有主动热情的意思。课文中小蝌蚪迎上去的目的是找听妈妈的下落,所以读起来也要特别有礼貌。

  四、引──巧妙过渡,浑然一体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顺利地从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转向另一知识点,我巧妙地设计了如下过渡语:

  同学们,这篇课文不但语言优美,画面更加生动,下面请大家欣赏第一幅图──池塘里的小蝌蚪。(播放软件)

  小蝌蚪虽然生活得很快活,但是没有妈妈,他们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什么。这不,他们正商量着一起去找妈妈呢,他们找呀找,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原来就是一保可爱的大青蛙。(贴出青蛙图)

  课文中青蛙妈妈说: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同学们,你们知道小蝌蚪是什么时候长成青蛙的吗?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他们的身体发生了变化?

  小蝌蚪,你们找到妈妈,多亏了谁的帮助啊?(引出二、三自然段内容)

  青蛙是人类的朋友,是庄稼的保护神,农民伯伯亲切地称之为“护谷神”。为了让这位朋友生活得更舒适、安全些,我们作为他的朋友,应该用心去爱护关心他。同学们,你们能为他做点什么吗?(环保教育)

  五、板──画龙点睛,提纲挈领

  这篇课文的板书,我试图把“文字”与“图片”结合起来,突出趣味性,体现板书的“美”。

  小蝌蚪找妈妈

  六、读──读中悟情,积淀语感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学习语文,就是为了掌握这个重要的交际工具,既积累语言,积淀语感。于永正说过:掌握自行车、汽车等代步的工具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首先拥有。车子可以买,语文呢?语文得靠读、背。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也是一篇很好的朗读训练范文。文中有三段对话,教学时指导学生体会对话的语气,从中学习交际,这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教学任务。

  指导小蝌蚪与鲤鱼妈妈的对话朗读,应强调读出礼貌的语气;指导小蝌蚪与乌龟的对话时,应读出急切的语气;指导小蝌蚪与妈妈的对话时,应读出高兴,愉悦的语气,体会母子相逢激动的场面。

2、抓住“六”个字,教活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一)复习音节,看图学习音节词,培养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二)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并说出图意,读句子,认识“山、田、左、片、右、风、云、她”8个字。

  (三)能正确、流利、有表情地读儿歌。

  二、教学重点

  复习汉语拼音,认识8个汉字。

  三、教学难点

  能按顺序观察图、说图意。

  四、教学方法

  游戏法、演示法、小组合作法。

  五、教学准备

  投影、挂图、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复韵母卡片an、en、in、un、ün。

  2.出示两拼音,三拼音卡片。开火车读;(小兔小兔快开门,谁来开?)指名读、齐读。

  (二)导学新知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做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

  1.看图学音节词。

  方法:找一人敲鼓,鼓停时,拿花环的同学上台抽一张音节词卡片,读两遍。

  (1)做游戏“传花环”。

  (2)师出示音节词卡片。

  (3)出示实物图、铅笔盒、字典、转笔刀。

  大家读一读,用一两个词说话。学生上台抽卡片贴图。

  (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

  师:同学们学得可真快!为了放松一下,让我们大家坐上氢气球一起到郊外玩一玩吧!

  2.看图按顺序说图意,学句子,识字。

  (1)逐步演示山、田、树、果园出现的'课件,问:“谁愿意当个小导游,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郊外美丽的风景?

  生说:远处、近处、左边、右边各有什么?

  (训练学生观察图说话的能力。)

  用“郁郁葱葱”“广阔”“又大又红的苹果像红灯笼一样”等词句,按顺序介绍一下美丽的大草原。

  (丰富学生的想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兴趣。)

  ①先给小伙伴介绍。

  ②上台指图说一说。

  (2)教师贴小动物图(小鱼、老鹰、小兔等)。

  师:(准备图)美丽的大草原准备开个盛大的宴会。看!大草原来了哪些小动物?

  (3)想当导游的同学赶快把这个热闹的场面介绍给各位老师和你的小伙伴吧!

  学生像讲故事一样,按一定的顺序给老师和小伙伴说一说。然后让想说的学生上台看图说说。

  (让学生主动学习,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观察能力。)

  师:大家玩得高兴吗?可是你们知道林文、孙燕会在哪里游玩呢?

  3.学习儿歌识字。

  (1)出示投影片(儿歌)。

  小组合作读,不会的问小老师。指名读。

  (2)出示课件演示爬山的过程并范读(配乐)。

  (把抽象内容具体可感地展示给学生。)

  (3)教师指要求认识的汉字。

  指名说并组词说话,学生做动作有表情地读儿歌。

  (4)师出示假山、小人的实物图演示爬山的过程。

  师:看!老师画了一棵大苹果树,看谁能帮老师把大苹果挂在树上?

  (三)巩固新知

  1.出示大苹果卡片。

  抢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小结:同学们,这节课大家学得真棒!希望大家今后能够表现得更出色。

  课后小记:这节课我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一节课始终边学边玩,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小组内互相合作、共同学习,师生、生生互动互学。一堂课,老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也兴趣浓厚,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3、抓住“六”个字,教活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6个。

  2、积累一些形容大雨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中人们互相关怀、互相爱护的真挚感情。

  4、体会“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的人文思想。

  二、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6个。

  2、积累一些形容大雨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故事中人们互相关怀、互相爱护的真挚感情,体会“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的人文思想。

  四、教学准备:

  预习:

  (1)聚宝盆:积累描写雨大的词语(至少三个):大雨如注。

  (2)解析家:理解词语:滂沱大雨、纤弱。

  (3)小能手:你是一个勇敢的孩子吗?简单介绍一下。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你能具体地说说爸爸、妈妈是怎样照顾、关心、保护你的吗?

  (板书:照顾、关心、保护)

  2、师:爸爸、妈妈为什么会这样关心你呢?(板书:弱小)

  3、师:是呀,我们享受着长辈对我们的保护和照顾,可一个名叫萨沙的小朋友却在受到妈妈的照顾时说‘我不是最弱小的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出示:12、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12课就会告诉我们。

  4、读题(提示读出不同的语气)(自由读后,指名读)

  师:你们真不错,同一个题目,可以读出不同的语气,表达出不同的意思。

  (二)精读课文:

  1、师:小学生托利亚、四岁的萨沙和他们的父亲、母亲在一个假日到森林去游玩。森林里多么美好……老天爷翻脸了。(出示:突然,雷声大作,天上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

  (1)指名读句子。

  (2)集体读。

  (3)师:“大雨如注”表示雨大,在文中找找近义词(出示:滂沱大雨)还知道表示雨大的词语吗?(倾盆大雨、瓢泼大雨……)

  2、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大雨,让我们来看看这一家人是怎样做的?

  (1)(出示:托利亚把自己的雨衣给了妈妈,虽然她并不怕淋雨;)

  读句子,完成填空:虽然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__。

  (2)(出示:而妈妈却又把雨衣给托利亚,虽然他也不怕淋雨。)

  读句子,再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虽然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__。

  (3)(出示:最后,托利亚把雨衣给躲在伞下的小萨沙穿上了。)

  谁能用“虽然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__。”来说说。

  3、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

  4、萨沙是怎样做的?

  生答(出示:萨沙朝蔷薇花丛走去,掀起雨衣的下部,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5、轻声读课文,请你为萨沙的行为找找理由。

  (萨沙觉得蔷薇花是弱小的。)

  (1)课文中有两句描写蔷薇花的句子。(出示句子)

  ①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芳香扑鼻。

  ②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他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2)你喜欢那一句,说说理由(这句写出雨中蔷薇的悲凉无助,和前文美丽盛开的蔷薇形成鲜明的对比。)

  (3)练习读(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注意语气的变化。)

  6、范读、指名读、竞赛读。

  (萨沙不想做一个弱小的人;萨沙想做一个能给予别人保护的人;萨沙想做一个勇敢的人;萨沙也想保护弱者……)

  (1)同桌对读。

  (2)分角色朗读妈妈与萨沙的对话。

  小结:这可爱的一家人用行动证明自己是强大的(板书:强大),照顾、关心、保护着自己眼中的弱小者,连四岁的小萨沙也不例外。请大声告诉老师你是最弱小的吗?(指名说,集体说)

  (三)拓展体验:

  师:在你的眼里,什么是最弱小的,你又会怎么做?

  1、分小组讨论。

  2、交流。

  出示:在我眼里,( )是弱小的,所以我会( )。

  师∶像这样因果关系的句子我们也可以倒过来说,先说结果再说原因。

  总结:听了你们的发言,老师很感动。每个人只要能真诚地去关爱别人,你就会是一个强大的人。(板书)愿你们每个人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同时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去保护、关爱比自己弱小的……让我们充满爱心,让世界充满爱。

  七、板书:

  强大 弱小

  照顾

  关心

  保护

4、抓住“六”个字,教活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习从多角度理解和体谅父母,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盼,懂得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虽然各有不同,但都蕴含着对子女深深地爱。能理解父母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2、了解父母的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在生活中愿意与父母交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够互相尊重、相互理解。

  3、能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爸爸妈妈分忧,学会体谅父母,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父母为培育自己付出了许多的辛劳,能初步理解父母。

  2、学会与父母沟通,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感激、尊敬和关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进行讨论

  1、介绍问题背景:今天老师想和大家探讨一件事,这件事想必曾经遇见过,这件事是这样的:一个四年级的大哥哥,在吃完晚饭后,爸爸妈妈因为还要到忙家里别的家务,让他洗一下碗,他说:没空,我还要做家庭作业。要么给二元钱。

  2、讨论交流。

  3、你觉得这位大哥哥该不该讨这两元钱?为什么?

  4、指名回答。

  5、教师小结:家里的事,仅仅是爸爸妈妈的吗?确实,爸爸妈妈赚钱不容易。

  二、和爸爸妈妈谈谈心

  (一)父母赚钱不容易。

  1、为了家庭,为了我们有一个舒适的环境,爸爸妈妈努力工作。你知道你爸爸妈妈是干什么的吗?他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回家?回家后还要干什么吗?

  (1)指名回答,同桌互说。

  (2)他们这样辛劳又为的谁?

  2、小结:我们吃的,穿的,用的都是父母的血汗钱呀,一元一角都来得不容易呀。(课件出示图片:钱是这样赚来的)

  (2)父母养育我们不容易父母亲为了我们,他们一方面努力工作,一方面对我们的成长无时不刻倾注着他们的爱。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她妈妈对自己的爱。

  ①(课件出示)配乐诗朗诵:妈妈的爱。

  ②爸爸妈妈的点点滴滴都倾注着对儿女的爱。你能说说爸爸妈妈在你成长道路上付出的.爱吗?

  ③同桌互说,指名说。(生病时,但更要注意一天中的小事,从身边小事引导父母亲对孩子的爱。)

  ④教师随机评价。

  ⑤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3、分担父母辛劳,关心父母。

  ①爸爸妈妈为我们倾注了无限的爱。现在我们长大了,成为了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了,那么我们该怎样报答爸爸妈妈呢?揭题关心父母。

  ②关心父母,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使他们高兴?小组讨论。

  ③小组代表发言。

  三、我们是怎样做的

  1、母亲节,你为妈妈做了什么事。

  2、学生回答,随机补画爱心。

  3、节假日我们应该想到爸爸妈妈,但更多的是平平常常的日子。平时你又曾经做了哪些事,使爸爸妈妈很开心。

  四、我们又可以怎样做得更好

  1、为了爸爸妈妈的微笑,为了我们的长大,我们可以做的更好,下列行为现在你做的怎么样?请同学如实对下列行为进行自我评价。

  2、反馈学生自我评价。

  3、表彰激励。夸夸我们班孝敬父母的好队员。

  (1)讲述孝敬父母的事迹。

  (2)发笑脸贴。

  五、爱心留言条

  1、老师出示留言条。

  2、读一读,这是谁给谁的留言条,说了什么?

  3、你收到过留言条吗?说给我们听一听,当收到留言条时,你有什么想法?

  4、学写留言条:

  (1)指导写作格式。

  (2)练习:学会给家里成员写一张留言条。

  5、你写好了留言条,准备放在哪呢?为什么?

  6、讨论:师:除了“爱心留言条”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关心?让学生知道:一句话、一张卡、一幅画、一首小诗、给父母搬凳子等不同形式都是表达爱心的方式。

  六、总结谈话,课后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什么?指着板书,引导学生齐读。

  2、快下课了,智慧阿姨还有些话要告诉我们,我们一起来听听,播放课件。

  3、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父母,老师就是我们的第二任父母,同学们让我们起立,一起谢谢教育我们的老师、父母。

5、抓住“六”个字,教活文──《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重点词汇:

  any, heavy, light

  or

  bought, taught, thought

  sport, basketball, ping-pong, runners, shorts, T-shirt, game, player, team

  catch, throw, hit, need, win, lose

  ②重点句型:

  —What did you do?

  —I/We ____.

  ③过去时的应用。

  2.能力目标

  要求同学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谈论与运动相关的话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同学明白体育运动的好处和重要性,鼓励同学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运用游戏激发同学学习英语的兴趣,小组、同桌合作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同学合作精神,并对其他同学所说的话给予适当的'回应,让每个小朋友感知英语的特有的魅力,通过努力,体验胜利!

  二、教学重、难点:

  any, heavy, light

  or

  bought, taught, thought

  sport, basketball, ping-pong, runners, shorts, T-shirt, game, player, team

  catch, throw, hit, need, win, lose

  —What did you do?

  —I/We ____.

  过去时的应用。

  三、教具准备

  课件、六年级配套光盘、单词卡

  四、教学过程:

  Step1 Warming-up and revision

  1.同学互相问候,建立氛围。

  2.利用节奏轻快的Chant复习几类sports ,为下面的授课营造良好的气氛。

  3. 展示课件大标题,让同学们谈论“Your favourite sport. ”

  找几名自告奋勇的同学谈论。

  4.看幻灯片中的表格,小组合作完成。

  在这一环节中,同学间介绍自身通过调查得出的结果,把单词揉合于句型中,进行语言交流,使整个教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让同学学得有趣,学得有用,体验胜利。

  Step2 Practise

  1.Play a game “What s missing?”

  (规则:把词汇卡片竖放在教室前面,告诉同学看1分钟的卡片后闭上眼睛,然后教师移开一张卡片。让同学睁开眼睛,设法指出教师移走了哪张卡片。提问每个同学让其说出移走的卡片的名称,直到猜对正确答案为止。让同学重新看到那张移走的卡片,并把它放回原处。那名猜对正确答案的同学可以在移走另一张卡片,让大家接着猜。)

  2.Practice

  规则:教师出示几个一般现在时的句子,同学把它们变成一般过去时。

  3.Text

  Step3 Class closing

  Let s chant.

  五、板书:

  Lesson8:Again , Please!

  sport

  六、练习题

  快乐过去式你来填

  buy __________teach _________ think ___________ win __________

  lose ___________ play ___________ watch ___________

  写反义词。

  win ________ lost ___________ light ___________ catch _________

  选择填空。

  ( )1. Ping-pong is my favourite sport. I like ping-pong________.

  A. better B. best C. good

  ( )2. This ball is_______, I can throw it easily.

  A. light B. heavy C. hard

  ( )3. Jenny and Li Ming________ something at the store yesterday morning.

  A. bought B. thought C. buy

  ( )4. Do you like this T-shirt________ that T-shirt?

  A. and B. as C. or

  ( )5. I buy a________ of runners and a hat________ Kim.

  A. pairs……for B. pair……to C. pair……for

  ( )6. You must hit the ball________ the paddle.

  A. with B. in C. at

  ( )7. Do you have any_________ ?

  A. shoes B. coat C. jacket

  ( )8. Jenny and Li Ming arrive _________ the gym at 7:00.

  A. in B. on C. at

  ( )9. Danny thought he _________ hit the ball, but he hurt his hand.

  A. can B. could C. can t

  ( )10. What snacks did you buy? I bought a_________ and pop.

  A.snack B. hot dog C. rice

  按要求完成句子。(8分)

  1. has, team, a, many, players(连词成句)

  2.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回答问题)

  3. I fly kites in the park.(变一般将来时)

  4。What is Jenny doing now?(用打篮球回答)

6、教师引领,不能丢弃的“拐杖”──中学语文《雷电颂》教学反思范

  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已成了我们课堂教学的趋势,谁也无法逃避,只能尝试以之发展我们的教学能力。但目前因有的教师只重形式不重实质,难免出现新的形式化。所谓形式化,即不讲实效,不讲实质,做表面文章,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和小组讨论的泛化等,是为做而做,为讨论而讨论,而不讲究为什么。我认为,形式要为内容服务,要在课堂实效方面下点功夫。盲人走路最需要一根拐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往往需要及时给学生一根拐杖,引领他们走得实,走得好。某教师在教学初二《雷电颂》一课时,尝试用小组讨论组织教学,由于只重形式而不重实效,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案例:教师先出示幻灯片: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随即:同学们,下面我们分小组讨论象征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即找出文中哪些具体事物分别象征了什么,好吗?学生齐声回答:好!接下来,整个课堂热闹非凡,人声鼎沸,大家一边看书一边交流。

  五分钟后,集体交流,课堂气氛极沉闷,发言者寥寥无几,教师一再点拨,课堂成了教师与几位语文学习佼佼者的对话,最后明确答案,这部分新知识就算学完了。这是小组讨论吗?整个过程实际上还是教师用提问的方式灌,师生互动流于形式,效果甚微。

  诊断:尽管教师在主观上已有了以学生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观念,能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显然缺少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在这一环节上,没有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加上这部分知识较抽象,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又不足,学生一时理解不了,从而导致教学有效性的缺失,其智力价值也得不到应有的体现。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局面呢?我认为,教师引领,适时给学生一根拐杖,实现多元化互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好方法。

  第一步──认一认:

  什么是象征手法?教师出示幻灯片:象征是文章或文段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委婉、曲折、含蓄的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形象、可感,极大的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概念及其作用的展示让学生对初次正式接触的这种表现手法有一点理性认识,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真正使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目光,紧紧抓住他们的心。由此可见,教师应在组织小组讨论前努力提供切合学生实际的知识点,为学生合作探究提供方便。案例中教师虽也已提供概念,但较笼统,学生对它的认识模糊,也就缺失了教师引领的作用。

  第二步──学一学:

  屈原所处的时代象征了什么?教师提问并建议学生看课后参考资料投影:屈原所处的时代象征作者所处的时代。这个过程及时让学生增加了对文本的背景理解,增添了对概念的具体的感性认识,拉近了与教材的距离,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学生思考的大方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给学生一个可供模仿或借鉴的例子很重要。这种不失时机的引领,可以激起学生内心尝试成功走出第一步的强烈渴望。

  第三步──猜一猜:

  课文中下列被象征的本体分别对应的象征体是什么?大屏幕投影连线题,具体事物风雷电;洞庭湖、长江、东海;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土偶木梗和象征物变革现实,追求正义、光明的伟大力量;人民群众;屈原被囚禁前的配剑;坚定的信念;对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把它们分列两端,让学生结合文本思考、探究,从而较好的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这个过程既有趣味性,又有探讨性,学生很快投入到思考中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时适时点拨、引领,学生自然跃跃欲试,主动参与到讨论中去。

  第四步──议一议:

  小组讨论怎么连线配对。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各小组长集思广益,作好书面记载并代表小组发言,这种有组织、有目标、有方向的探究合作很快就有了结果,集体达成共识。小组讨论真正实现了从形式走向实质。这一步充分体现了生生、师生交流并积极互动的特点。教师不再是案例中的旁观者,其引领服务于全体学生多元、多维的发展。

  简单的四步走,为什么能很快地化解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呢?因为,四步走中教师在知识上的引领,及时给了学生一根拐杖,大大降低了讨论的难度,减少了探究的盲点,避免学生走弯路,同时也就杜绝了不少学生讨论中充当南郭先生的现象,充分发挥教师平等中首席的作用,真正实现小组讨论的多元化价值,提高了课堂实效!因此,实施新课程中,教师应有的引领绝不能丢!

7、角色定位,整体把握──数学活动课“星期的推算”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角色定位,整体把握──数学活动课“星期的推算”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法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挥优势。“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年、月、日这部分内容里,有关星期几的推算是学习中的难点,我运用整体建构教学模式创设情景,活跃学生的潜在智能,使其顺利地获得“通用工具”,掌握了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和指定日子星期相同,它们的差有什么规律?

  2.和指定日子星期不同,有什么规律可以确定它们的星期数?

  整体感知: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全班41个同学分别担任某一天。

  规则:

  1.按座位排号,1号为2月1日,2号为2月2日……

  2.当我报出某个同学的号数是星期几时,与他星期数相同的同学要举手报出自己代表的日期。

  3.检验。

  师:今天是2月18星期六,谁也是星期六?(学生沉默思索片刻,待有人举手后纷纷议论检验。)

  指名学生模仿老师继续游戏。老师旁观。

  探寻规律:

  师:和指定日子星期相同,它们的差有什么规律?

  学生计算、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生:如果两个日期之间的相差天数是7的倍数,那么他们就是相同的星期数。

  师:为什么是7的倍数而不是8、9等其它数的倍数呢?

  生:因为一星期有7天。(看,学生多会动脑筋哪!)

  师:如果它们的日期差不是7的倍数,它的星期数怎样推算?

  部分学生干脆站起来,从1号是星期几开始数到自己是星期几;有学生用算出的天数差除以7…一番实践、推算、讨论、交流、验证,终于有了眉目。

  生:如果天数差不是7的倍数,要看它们除以7后的余数。

  师:是7的倍数也就是余数是多少?

  生:余数是0。

  师:怎样判断某一天是星期几?

  学生找出通用工具后,自编题验证。

  深入探究:

  推荐作业:你还想知道哪些日子的信息?自己推算检验。你有什么发现、体会?看谁有创意。

  反思:

  1.角色扮演,软化知识。刘校长在谈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法的具体做法和效果时,第一条就是“课堂教学首先要讲究有效性”。星期的推算,是时间教学中的硬骨头。怎样软化这块内容,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日期虽然与学生朝夕相伴,但学生注意的是其中的一天,没有整体观念。因此这类问题对小学生而言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如何让学生看见“森林”?我想到了用木组林,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以林创森。把班级的每一位学生转变为具体的某月某天,即个人看为木,集体为林。学生在小圈子里体验周期的变化规律,然后扩展。事实证明,学生担任角色后,责任感强,学习体验深刻,学习状态投入,学习效果显著。

  2.适时点拨,感悟知识。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法认为:“一旦问题有了变化,学生往往会束手无策,这是因为他们缺少隐性通用工具──解决某一类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或方法。”当学生的感性认识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可以通过恰当的问题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从知识的层面过渡到方法的层面上来。如:当学生发现2月18日星期六,2月25日、2月11日、2月4日、3月4日、3月11日也是星期六时,相邻之间相差7已突现出来。“为什么是7的倍数而不是8、9等其它数的倍数呢?”在星期的推算中,7无疑是个头等重要的数据。抓住了7就等于成功的一半。此问的设计解释了学生心中的疑惑。加速了“用日期差除以7”这个方法的浮现。

  3.精心设计,层层深入。在此难点突破的设计中,我采用从形象──抽象,从能被7整除的日期差──不能被7整除的日期差,从独立思索──小组讨论,从实践──概括,从概括──验证。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如引导学生掌握方法的'几个问题设计:

  1.和指定日子星期相同,它们的差有什么规律?

  2.如果它们的日期差不是7的倍数,它的星期数怎样推算?

  3.怎样判断某一天是星期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教师用“暗线”控制引导“明线”。通过教师的引导“知识线”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方法线”让学生形成了能力,老师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

  4.推荐作业,调动潜能。刘士秋校长在整体建构和谐教学法符合心理学观点一节中讲了高斯的故事。老师在无意识当中,把一道有两千年历史的数学难题交给了高斯,高斯用一个晚上的时间解答出来。在得知真相后,高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这说明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在没有任何限制时,可以有意想不到的发展。我在拓展教学时,尽可能给学生最大的弹性空间,使学生自由自在地发展。播种希望,收获惊喜。

  整体建构教学法提倡从整体入手,研究和处理对象。时间的规律从整体把握,规律一目了然,分割就零乱无绪。学生感到星期推算很难,原因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采用角色扮演、定位,成功地把学生的注意力从部分转移到整体。整体关注,学生轻易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8、沪教版《妈妈,我们要活下去》的教学反思

  《妈妈,我们要活下去》是五年级新教材的一篇课文。它的主人公是一个叫洛迪的小男孩,洛迪的爸爸出门办事去了,洛迪的妈妈海伦则在不久前动过一次大手术。那天,洛迪放学,因为下雨,他妈妈开车去接他,可回去时却遇到了洪水,母子俩下了车,被卷进了洪水,洛迪拉住了妈妈的皮包带子,拼命地划水、游泳,在水中坚持了三个小时,他们得救了,海伦被送进了医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自强不息,珍惜亲情。

  在教学本堂课中,陆老师让学生走进了课文,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真情,让学生的个性在语言感悟训练中尽情地发挥。

  一、读为主线悟之本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教学中,陆老师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当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到孩子对妈妈的爱后,陆老师让学生通过填空练习,再次体会妈妈和孩子的相互支持、相互关怀,从而领会母子情深的含义。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通过“读”把情感表达出来,这些实践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言语实践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进学生把书读好。

  二、心灵对话悟之源

  在流淌着个性的语文生活中,学生带着个性化的体验,充满了审美的愉悦,多角度地诠释了文本的内含。“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在这堂课中,陆老师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让学生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流淌,学生就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内在需要,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师生对话就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当陆老师让学生想象妈妈说“你一个人往前去吧!找到人再来救我”这句话后的潜台词,想象洛迪听了这话后会怎么说,学生强烈的情感波澜再一次被掀起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孩子们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又积累了课文的语言。

  三、走向实践悟之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说到底,语文实践就是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把文章感悟与人生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去生发创造新思路、新问题和新价值。在这一课中,陆教师巧用了课文的空白点,让学生想象洛迪会对妈妈说什么,巧妙地为学生搭建可供展示的语言交流平台,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迸发出学生的情感火花,让真情在学生的语言中流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与文本对话,对话的实质已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时空,他们激情澎湃,为文中孩子浓浓的母爱所感动。

9、《5,4,3,2加几》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比较熟练地计算5、4、3、2加几,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自己探索、理解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凑十法,因此,本节课的重点不再是研究怎样凑十,而是算法的多样化。在设计本课时,依照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同时注重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本课最大的特点是创设了有趣的数学情境。本课设计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故事情境,用圣诞节即将到来的实际生活,圣诞老人为小朋友送礼物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圣诞树上的彩球,圣诞特价活动的具体故事,来引出教材中5+7,5+8这两个算式。这样的设计我觉得比教材中直接出示这两个算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关20以内进位加法,学生已经学过9、8、7、6加几,所以,整堂课我没有像前面那样教学怎样去凑十,而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讨论。在出示5+7=后,让学生先自己想一想,再小组说一说。这样,既创立了一个合作讨论的氛围,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交流、补充、完善,使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取长补短,同时也养成倾听别人说话的好习惯。

  但是在教学本节内容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故事情境断断续续,没有很好的把这个圣诞情境一鼓作地连在一起。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