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总结

高中数学公式总结7篇

2023-07-07 19:22:03

  高中数学公式总结7篇

高中数学公式总结7篇

高中数学公式总结第1篇

  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1三视图:

  正视图:从前往后

  侧视图:从左往右

  俯视图:从上往下

  22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3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44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2).平行于y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z轴的线长度不变;

  (3).画法要写好。

  5用斜二测画法画出长方体的步骤:(1)画轴(2)画底面(3)画侧棱(4)成图

  1.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

  1棱柱、棱锥的表面积:各个面面积之和

  2圆柱的表面积3圆锥的表面积

  4圆台的表面积

  5球的表面积

  (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1柱体的体积

  2锥体的体积

  3台体的体积

  4球体的体积

  高二数学必修二知识点: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1

  1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2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

  (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平面ABCD等。

  3三个公理:

  (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符号表示为

  A∈L

  B∈L=>Lα

  A∈α

  B∈α

  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表示为:A、B、C三点不共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

  使A∈α、B∈α、C∈α。

  公理2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3)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表示为:P∈α∩β=>α∩β=L,且P∈L

  公理3作用: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

  2.1.2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1空间的两条直线有如下三种关系:

  共面直线

  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没有公共点。

  2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符号表示为:设a、b、c是三条直线

  a∥b

  c∥b

  强调:公理4实质上是说平行具有传递性,在平面、空间这个性质都适用。

  公理4作用:判断空间两条直线平行的依据。

  3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4注意点:

  ①a'与b'所成的角的大小只由a、b的相互位置来确定,与O的选择无关,为了简便,点O一般取在两直线中的一条上;

  ②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0,);

  ③当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直,记作a⊥b;

  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有共面垂直与异面垂直两种情形;

  ⑤计算中,通常把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2.1.3—2.1.4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直线与平面有三种位置关系:

  (1)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2)直线与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3)直线在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

  指出:直线与平面相交或平行的情况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可用aα来表示

  aαa∩α=Aa∥α

  2.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2.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简记为:线线平行,则线面平行。

  符号表示:

  aα

  bβ=>a∥α

  a∥b

  2.2.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1、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的两条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符号表示:

  aβ

  bβ

  a∩b=Pβ∥α

  a∥α

  b∥α

  2、判断两平面平行的方法有三种:

  (1)用定义;

  (2)判定定理;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2.2.3—2.2.4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1、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简记为:线面平行则线线平行。

  符号表示:

  a∥α

  aβa∥b

  α∩β=b

  作用:利用该定理可解决直线间的平行问题。

  2、定理:如果两个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符号表示:

  α∥β

  α∩γ=aa∥b

  β∩γ=b

  作用:可以由平面与平面平行得出直线与直线平行

  2.3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1、定义

  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L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作L⊥α,直线L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的垂面。直线与平面垂直时,它们公共点P叫做垂足。

  2、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注意点:a)定理中的“两条相交直线”这一条件不可忽视;

  b)定理体现了“直线与平面垂直”与“直线与直线垂直”互相转化的数学思想。

  2.3.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1、二面角的概念:表示从空间一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

  2、二面角的记法:二面角α-l-β或α-AB-β

  3、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2.3.3—2.3.4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1、定理: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2性质定理: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高中数学公式总结第2篇

  考点一: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基本定理

  【内容解读】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掌握向量、零向量、平行向量、共线向量、单位向量、相等向量等概念,理解向量的几何表示,掌握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注意对向量概念的理解,向量是可以自由移动的,平移后所得向量与原向量相同;两个向量无法比较大小,它们的模可比较大小。

  考点二:向量的运算

  【内容解读】向量的运算要求掌握向量的加减法运算,会用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进行向量的加减运算;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运算,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含义,会判断两个向量的平行关系;掌握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体会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投影的关系,并理解其几何意义,掌握数量积的坐标表达式,会进行平面向量积的运算,能运用数量积表示两个向量的夹角,会用向量积判断两个平面向量的垂直关系。

  【命题规律】命题形式主要以选择、填空题型出现,难度不大,考查重点为模和向量夹角的定义、夹角公式、向量的坐标运算,有时也会与其它内容相结合。

  考点三:定比分点

  【内容解读】掌握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能熟练应用,求点分有向线段所成比时,可借助图形来帮助理解。

  【命题规律】重点考查定义和公式,主要以选择题或填空题型出现,难度一般。由于向量应用的广泛性,经常也会与三角函数,解析几何一并考查,若出现在解答题中,难度以中档题为主,偶尔也以难度略高的题目。

  考点四:向量与三角函数的综合问题

  【内容解读】向量与三角函数的综合问题是高考经常出现的问题,考查了向量的知识,三角函数的知识,达到了高考中试题的覆盖面的要求。

  【命题规律】命题以三角函数作为坐标,以向量的坐标运算或向量与解三角形的内容相结合,也有向量与三角函数图象平移结合的问题,属中档偏易题。

  考点五:平面向量与函数问题的交汇

  【内容解读】平面向量与函数交汇的问题,主要是向量与二次函数结合的问题为主,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命题规律】命题多以解答题为主,属中档题。

  考点六:平面向量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

  【内容解读】向量的坐标表示实际上就是向量的代数表示.在引入向量的坐标表示后,使向量之间的运算代数化,这样就可以将“形”和“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许多平面几何问题中较难解决的问题,都可以转化为大家熟悉的代数运算的论证.也就是把平面几何图形放到适当的坐标系中,赋予几何图形有关点与平面向量具体的坐标,这样将有关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相应的代数运算和向量运算,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命题规律】命题多以解答题为主,属中等偏难的试题。

高中数学公式总结第3篇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带有规律性结论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学习和工作中的优缺点,为此我们要做好回顾,写好总结。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总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数学函数公式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角函数的公式

  关于初中三角函数公式,在考试中用的最多的就是特殊三角度数的特殊值。如:

  sin30°=1/2

  sin45°=√2/2

  sin60°=√3/2

  cos30°=√3/2

  cos45°=√2/2

  cos60°=1/2

  tan30°=√3/3

  tan45°=1

  tan60°=√3[1]

  cot30°=√3

  cot45°=1

  cot60°=√3/3

  其次就是两角和公式,这是在初中数学考试中问答题中容易用到的三角函数公式。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tg(A+B)=(ctgActgB-1)/(ctgB+ctgA)

  ctg(A-B)=(ctgActgB+1)/(ctgB-ctgA)

  除了以上常考的初中三角函数公示之外,还有半角公式和和差化积公式也在选择题中用到。所以同学们还是要好好掌握。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

  ctgA+ctgBsin(A+B)/sinAsinB

  - ctgA+ctgBsin(A+B)/sinAsinB

  锐角三角函数公式

  sin α=∠α的对边/斜边

  cos α=∠α的邻边/斜边

  tan α=∠α的对边/ ∠α的邻边

  cot α=∠α的邻边/ ∠α的对边

  倍角公式

  Sin2A=2SinA.CosA

  Cos2A=CosA^2-SinA^2=1-2SinA^2=2CosA^2-1

  tan2A=(2tanA)/(1-tanA^2)

  (注:SinA^2是sinA的平方sin2(A) )

  三倍角公式

  sin3α=4sinα·sin(π/3+α)sin(π/3-α)

  cos3α=4cosα·cos(π/3+α)cos(π/3-α)

  tan3a = tan a · tan(π/3+a)· tan(π/3-a)

  三倍角公式推导

  sin3a=sin(2a+a)=sin2acosa+cos2asina

  辅助角公式

  Asinα+Bcosα=(A^2+B^2)^(1/2)sin(α+t),其中

  sint=B/(A^2+B^2)^(1/2)

  cost=A/(A^2+B^2)^(1/2)

  tant=B/A

  Asinα+Bcosα=(A^2+B^2)^(1/2)cos(α-t),tant=A/B

  降幂公式

  sin^2(α)=(1-cos(2α))/2=versin(2α)/2

  cos^2(α)=(1+cos(2α))/2=covers(2α)/2

  tan^2(α)=(1-cos(2α))/(1+cos(2α))

  推导公式

  tanα+cotα=2/sin2α

  tanα-cotα=-2cot2α

  1+cos2α=2cos^2α

  1-cos2α=2sin^2α

  1+sinα

  =(sinα/2+cosα/2)^2

  =2sina(1-sin2a)+(1-2sin2a)sina

  =3sina-4sin3a

  cos3a

  =cos(2a+a)

  =cos2acosa-sin2asina

  =(2cos2a-1)cosa-2(1-sin2a)cosa

  =4cos3a-3cosa

  sin3a

  =3sina-4sin3a

  =4sina(3/4-sin2a)

  =4sina[(√3/2)2-sin2a]

  =4sina(sin260°-sin2a)

  =4sina(sin60°+sina)(sin60°-sina)

  =4sina__2sin[(60+a)/2]cos[(60°-a)/2]__2sin[(60°-a)/2]cos[(60°-a)/2]

  =4sinasin(60°+a)sin(60°-a)

  cos3a

  =4cos3a-3cosa

  =4cosa(cos2a-3/4)

  =4cosa[cos2a-(√3/2)2]

  =4cosa(cos2a-cos230°)

  =4cosa(cosa+cos30°)(cosa-cos30°)

  =4cosa__2cos[(a+30°)/2]cos[(a-30°)/2]__{-2sin[(a+30°)/2]sin[(a-30°)/2]}

  =-4cosasin(a+30°)sin(a-30°)

  =-4cosasin[90°-(60°-a)]sin[-90°+(60°+a)]

  =-4cosacos(60°-a)[-cos(60°+a)]

  =4cosacos(60°-a)cos(60°+a)

  上述两式相比可得

  tan3a=tanatan(60°-a)tan(60°+a)

  半角公式

  tan(A/2)=(1-cosA)/sinA=sinA/(1+cosA);

  cot(A/2)=sinA/(1-cosA)=(1+cosA)/sinA.

  sin^2(a/2)=(1-cos(a))/2

  cos^2(a/2)=(1+cos(a))/2

  tan(a/2)=(1-cos(a))/sin(a)=sin(a)/(1+cos(a))

  三角和

  sin(α+β+γ)=sinα·cosβ·cosγ+cosα·sinβ·cosγ+cosα·cosβ·sinγ-sinα·sinβ·sinγ

  cos(α+β+γ)=cosα·cosβ·cosγ-cosα·sinβ·sinγ-sinα·cosβ·sinγ-sinα·sinβ·cosγ

  tan(α+β+γ)=(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1-tanα·tanβ-tanβ·tanγ-tanγ·tanα)

  两角和差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和差化积

  sinθ+sinφ = 2 sin[(θ+φ)/2] cos[(θ-φ)/2]

  sinθ-sinφ = 2 cos[(θ+φ)/2] sin[(θ-φ)/2]

  cosθ+cosφ = 2 cos[(θ+φ)/2] cos[(θ-φ)/2]

  cosθ-cosφ = -2 sin[(θ+φ)/2] sin[(θ-φ)/2]

  tanA+tanB=sin(A+B)/cosAcosB=tan(A+B)(1-tanAtanB)

  tanA-tanB=sin(A-B)/cosAcosB=tan(A-B)(1+tanAtanB)

  积化和差

  sinαsinβ = [cos(α-β)-cos(α+β)] /2

  cosαcosβ = [cos(α+β)+cos(α-β)]/2

  sinαcosβ = [sin(α+β)+sin(α-β)]/2

  cosαsinβ = [sin(α+β)-sin(α-β)]/2

  诱导公式

  sin(-α) = -sinα

  cos(-α) = cosα

  tan (—a)=-tanα

  sin(π/2-α) = cosα

  cos(π/2-α) = sinα

  sin(π/2+α) = cosα

  cos(π/2+α) = -sinα

  sin(π-α) = sinα

  cos(π-α) = -cosα

  sin(π+α) = -sinα

  cos(π+α) = -cosα

  tanA= sinA/cosA

  tan(π/2+α)=-cotα

  tan(π/2-α)=cotα

  tan(π-α)=-tanα

  tan(π+α)=tanα

  诱导公式记背诀窍: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tan^(α/2)]

  cosα=[1-tan^(α/2)]/1+tan^(α/2)]

  tanα=2tan(α/2)/[1-tan^(α/2)]

  其它公式

  (1)(sinα)^2+(cosα)^2=1

  (2)1+(tanα)^2=(secα)^2

  (3)1+(cotα)^2=(cscα)^2

  证明下面两式,只需将一式,左右同除(sinα)^2,第二个除(cosα)^2即可

  (4)对于任意非直角三角形,总有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证:

  A+B=π-C

  tan(A+B)=tan(π-C)

  (tanA+tanB)/(1-tanAtanB)=(tanπ-tanC)/(1+tanπtanC)

  整理可得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得证

  同样可以得证,当x+y+z=nπ(n∈Z)时,该关系式也成立

  由tanA+tanB+tanC=tanAtanBtanC可得出以下结论

  (5)cotAcotB+cotAcotC+cotBcotC=1

  (6)cot(A/2)+cot(B/2)+cot(C/2)=cot(A/2)cot(B/2)cot(C/2)

  (7)(cosA)^2+(cosB)^2+(cosC)^2=1-2cosAcosBcosC

  (8)(sinA)^2+(sinB)^2+(sinC)^2=2+2cosAcosBcosC

  (9)sinα+sin(α+2π/n)+sin(α+2π__2/n)+sin(α+2π__3/n)+……+sin[α+2π__(n-1)/n]=0

  cosα+cos(α+2π/n)+cos(α+2π__2/n)+cos(α+2π__3/n)+……+cos[α+2π__(n-1)/n]=0以及sin^2(α)+sin^2(α-2π/3)+sin^2(α+2π/3)=3/2

  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

  中考数学“函数”

  (1)关系式为整式时,函数定义域为全体实数;

  (2)关系式含有分式时,分式的分母不等于零;

  (3)关系式含有二次根式时,被开放方数大于等于零;

  (4)关系式中含有指数为零的式子时,底数不等于零;

  (5)实际问题中,函数定义域还要和实际情况相符合,使之有意义。

  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解析式的一般步骤

  (1)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含有待定系数的函数关系式;

  (2)将x、y的几对值或图像上的几个点的坐标代入上述函数关系式中得到以待定系数为未知数的方程

  (3)解方程得出未知系数的值;

  (4)将求出的待定系数代回所求的'函数关系式中得出所求函数的解析式。、一次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也作线性函数,在x,y坐标轴中可以用一条直线表示,当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的值确定时,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值。

  函数的表示方法

  列表法:一目了然,使用起来方便,但列出的对应值是有限的,不易看出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对应规律。

  解析式法:简单明了,能够准确地反映整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相依关系,但有些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不能用解析式表示。

  图象法:形象直观,但只能近似地表达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高中数学公式总结第4篇

  无穷递减等比数列

  a,aq,aq^2……aq^n

  其中,n趋近于正无穷,q<1

  注意:

  (1)我们把|q|<1无穷等比数列称为无穷递缩等比数列,它的前n项和的极限才存在,当|q|≥1无穷等比数列它的前n项和的极限是不存在的。

  (2)S是表示无穷等比数列的所有项的和,这种无限个项的和与有限个项的和从意义上来说是不一样的,S是前n项和Sn当n→∞的极限,即S=

  S=a/(1—q)

高中数学公式总结第5篇

  常用的诱导公式有以下几组:

  公式一:

  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α)=sinα(k∈Z)

  cos(2kπ+α)=cosα(k∈Z)

  tan(2kπ+α)=tanα(k∈Z)

  cot(2kπ+α)=cotα(k∈Z)

  公式二:

  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三:

  任意角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α)=—sinα

  cos(—α)=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

  公式四:

  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五:

  利用公式一和公式三可以得到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2π—α)=—sinα

  cos(2π—α)=cosα

  tan(2π—α)=—tanα

  cot(2π—α)=—cotα

高中数学公式总结第6篇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乘法与因式分

  a2-b2=(a+b)(a-b)a3+b3=(a+b)(a2-ab+b2)a3-b3=(a-b(a2+ab+b2)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三角不等式

  |a+b|≤|a|+|b||a-b|≤|a|+|b||a|≤b<=>-b≤a≤b

  |a-b|≥|a|-|b|-|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b+√(b2-4ac)/2a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 X1_X2=c/a注:韦达定理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判别式

  b2-4ac=0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0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tg(A+B)=(ctgActgB-1)/(ctgB+ctgA) ctg(A-B)=(ctgActgB+1)/(ctgB-ctg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ctg2A=(ctg2A-1)/2ctg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sin(A/2)=-√((1-cosA)/2)

  cos(A/2)=√((1+cosA)/2)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tanA-tanB=sin(A-B)/cosAcosB

  ctgA+ctgBsin(A+B)/sinAsinB-ctgA+ctgBsin(A+B)/sinAsinB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_2+2_3+3_4+4_5+5_6+6_7+…+n(n+1)=n(n+1)(n+2)/3

  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注:其中R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b2=a2+c2-2accosB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高二数学知识点

  集合

  一、集合概念

  (1)集合中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集合与元素的关系用符号=表示。

  (3)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

  (4)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韦恩图。

  (5)空集是指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函数

  一、映射与函数:

  (1)映射的概念:(2)一一映射:(3)函数的概念:

  二、函数的三要素:

  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①对应法则;②定义域(两点必须同时具备)

  (1)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①定义法(拼凑):②换元法:③待定系数法:④赋值法:

  (2)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①含参问题的定义域要分类讨论;

  ②对于实际问题,在求出函数解析式后;必须求出其定义域,此时的定义域要根据实际意义来确定。

  (3)函数值域的求法:

  ①配方法:转化为二次函数,利用二次函数的特征来求值;常转化为型如:的形式;

  ②逆求法(反求法):通过反解,用来表示,再由的取值范围,通过解不等式,得出的取值范围;常用来解,型如:;

  ④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转化为能求值域的函数,化归思想;

  ⑤三角有界法:转化为只含正弦、余弦的函数,运用三角函数有界性来求值域;

  ⑥基本不等式法:转化成型如:,利用平均值不等式公式来求值域;

  ⑦单调性法:函数为单调函数,可根据函数的单调性求值域。

  ⑧数形结合:根据函数的几何图形,利用数型结合的.方法来求值域。

  高二数学公式总结

高中数学公式总结第7篇

  圆的公式

  1、圆体积=4/3(pi)(r^3)

  2、面积=(pi)(r^2)

  3、周长=2(pi)r

  4、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a,b)是圆心坐标】

  5、圆的一般方程x2+y2+dx+ey+f=0【d2+e2-4f>0】

  椭圆公式

  1、椭圆周长公式:l=2πb+4(a-b)

  2、椭圆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周长(2πb)加上四倍的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差.

  3、椭圆面积公式:s=πab

  4、椭圆面积定理:椭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π)乘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乘积。

  以上椭圆周长、面积公式中虽然没有出现椭圆周率t,但这两个公式都是通过椭圆周率t推导演变而来。

  两角和公式

  1、sin(a+b)=sinacosb+cosasinbsin(a-b)=sinacosb-sinbcosa

  2、cos(a+b)=cosacosb-sinasinbcos(a-b)=cosacosb+sinasinb

  3、tan(a+b)=(tana+tanb)/(1-tanatanb)tan(a-b)=(tana-tanb)/(1+tanatanb)

  4、ctg(a+b)=(ctgactgb-1)/(ctgb+ctga)ctg(a-b)=(ctgactgb+1)/(ctgb-ctga)

  倍角公式

  1、tan2a=2tana/(1-tan2a)ctg2a=(ctg2a-1)/2ctga

  2、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半角公式

  1、sin(a/2)=√((1-cosa)/2)sin(a/2)=-√((1-cosa)/2)

  2、cos(a/2)=√((1+cosa)/2)cos(a/2)=-√((1+cosa)/2)

  3、tan(a/2)=√((1-cosa)/((1+cosa))tan(a/2)=-√((1-cosa)/((1+cosa))

  4、ctg(a/2)=√((1+cosa)/((1-cosa))ctg(a/2)=-√((1+cosa)/((1-cosa))

  和差化积

  1、2sinacosb=sin(a+b)+sin(a-b)2cosasinb=sin(a+b)-sin(a-b)

  2、2cosacosb=cos(a+b)-sin(a-b)-2sinasinb=cos(a+b)-cos(a-b)

  3、sina+sinb=2sin((a+b)/2)cos((a-b)/2cosa+cosb=2cos((a+b)/2)sin((a-b)/2)

  4、tana+tanb=sin(a+b)/cosacosbtana-tanb=sin(a-b)/cosacosb

  5、ctga+ctgbsin(a+b)/sinasinb-ctga+ctgbsin(a+b)/sinasinb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