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及进度

2023-08-17 13:11:09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及进度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及进度

1、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及进度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材41页42页。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一些常见多边形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对常见平面图形特征及其周长、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既为进一步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这样的立体图形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准备了研究的方法。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能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3.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挂图,若干个1立方厘米小正方块

  学具准备: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16块

  前置作业:

  1、 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有几种?都是哪几种?并画一画。

  2、 什么是体积,体积单位有哪些?

  3、 准备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一摆,可以摆成什么形状?体积是多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实物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谁来说说什么是体积,体积单位有哪些呢?

  昨天的知识你掌握的很好,相信你,前置作业完成的也很认真吧?你准备了几个一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啊?都摆成什么形状了?体积是多少呢?

  根据学生回答,其他学生也动手摆。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因为这个长方体由 4个 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所以它的体积是 4立方厘米。

  图下板书:4立方厘米

  师: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又是多少呢?

  学生操作。

  生: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这个长方体就含有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5立方厘米。

  2、揭示课题

  师:可见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猜想验证,探究新知

  1、提出猜想

  师: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摆出一个长方体,并计算它的体积?

  出示表格。学生四人一小组,每组一张表格。

  长 宽 高 正方体个数 体积

  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长方体4

  师:请同学们一小组为单位,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观察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把上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学生活动,师巡视。

  师:同学们摆出了许多不同的长方体,并且填好了表格。哪一组来汇报?

  学生黑板前展示表格,并做详细汇报。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

  师: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从中你能发现什么呢?师:通过观察比较,同学们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想: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2、验证猜想

  课件出示: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下面的长方体,各需要多少个?先想一想,再摆一摆。

  1、长4厘米,宽1厘米,高1厘米。

  2、长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

  3、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

  师:这是三个不同的长方体,根据刚才的发现你能猜出它们的体积吗?根据回答,课件出示:4×1×1=4立方厘米 4×3×1=12立方厘米 4×3×2=24立方厘米

  师:那究竟对不对呢?让我们再来摆一摆。

  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师巡视。

  组织交流,课件出示拼摆后的图形。

  师:你是怎么摆的?体积是多少?

  师:和我们之前的猜想一样吗?

  师:那如果再给你一个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一共要用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呢?出示例1

  课件出示:

  师:7×4×3=84立方厘米,所以它的体积就是84立方厘米。

  3、概括公式

  师:根据刚才的验证,得出之前这个结论是正确的。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能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吗?

  V=abh

  师: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就是什么图形?你能直接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汇报:

  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长、宽、高都叫棱长,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课件出示正方体,出示公式。

  师: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但用字母表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时,还有一些特殊的地方,书上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请大家打开课本看一看。学生阅读课本。课件出示

  正方体的体积:V=a3

  师:写的时候,3要写在a的右上角,并且要写的小一些。

  小训练:完成例2,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应用

  计算下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长9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

  2、长0.5米、宽2.5米、高0.8米

  3、棱长6分米

  四、拓展延伸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生活中运用的很多,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出示:

  品名:正方体收纳凳

  尺寸:30×30×30

  材质:涤纶+PP不织布+纤维板

  颜色:黑白

  师:你能看懂这个说明书吗?

  师:如果要往这里放一个长40cm宽20cm高10cm的玩具箱,能放入到收纳凳里吗?

  师:看来不能光比较体积的大小,还要联系实际情况,看看长宽高是否都符合要求。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你都有哪些收获?

2、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及进度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材41页42页。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一些常见多边形的特征,并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一次飞跃。对常见平面图形特征及其周长、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既为进一步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这样的立体图形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准备了研究的方法。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了解周围的世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也能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3.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挂图,若干个1立方厘米小正方块

  学具准备: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16块

  前置作业:

  1、 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有几种?都是哪几种?并画一画。

  2、 什么是体积,体积单位有哪些?

  3、 准备若干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一摆,可以摆成什么形状?体积是多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实物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谁来说说什么是体积,体积单位有哪些呢?

  昨天的知识你掌握的很好,相信你,前置作业完成的也很认真吧?你准备了几个一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啊?都摆成什么形状了?体积是多少呢?

  根据学生回答,其他学生也动手摆。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因为这个长方体由 4个 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所以它的体积是 4立方厘米。

  图下板书:4立方厘米

  师: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又是多少呢?

  学生操作。

  生: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这个长方体就含有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5立方厘米。

  2、揭示课题

  师:可见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猜想验证,探究新知

  1、提出猜想

  师: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摆出一个长方体,并计算它的体积?

  出示表格。学生四人一小组,每组一张表格。

  长 宽 高 正方体个数 体积

  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长方体4

  师:请同学们一小组为单位,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观察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把上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学生活动,师巡视。

  师:同学们摆出了许多不同的长方体,并且填好了表格。哪一组来汇报?

  学生黑板前展示表格,并做详细汇报。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

  师: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从中你能发现什么呢?师:通过观察比较,同学们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想: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2、验证猜想

  课件出示: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下面的长方体,各需要多少个?先想一想,再摆一摆。

  1、长4厘米,宽1厘米,高1厘米。

  2、长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

  3、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

  师:这是三个不同的长方体,根据刚才的发现你能猜出它们的体积吗?根据回答,课件出示:4×1×1=4立方厘米 4×3×1=12立方厘米 4×3×2=24立方厘米

  师:那究竟对不对呢?让我们再来摆一摆。

  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师巡视。

  组织交流,课件出示拼摆后的图形。

  师:你是怎么摆的?体积是多少?

  师:和我们之前的猜想一样吗?

  师:那如果再给你一个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一共要用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呢?出示例1

  课件出示:

  师:7×4×3=84立方厘米,所以它的体积就是84立方厘米。

  3、概括公式

  师:根据刚才的验证,得出之前这个结论是正确的。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能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吗?

  V=abh

  师: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就是什么图形?你能直接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汇报:

  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长、宽、高都叫棱长,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课件出示正方体,出示公式。

  师: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但用字母表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时,还有一些特殊的地方,书上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请大家打开课本看一看。学生阅读课本。课件出示

  正方体的体积:V=a3

  师:写的时候,3要写在a的右上角,并且要写的小一些。

  小训练:完成例2,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应用

  计算下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长9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

  2、长0.5米、宽2.5米、高0.8米

  3、棱长6分米

  四、拓展延伸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生活中运用的很多,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出示:

  品名:正方体收纳凳

  尺寸:30×30×30

  材质:涤纶+PP不织布+纤维板

  颜色:黑白

  师:你能看懂这个说明书吗?

  师:如果要往这里放一个长40cm宽20cm高10cm的玩具箱,能放入到收纳凳里吗?

  师:看来不能光比较体积的大小,还要联系实际情况,看看长宽高是否都符合要求。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你都有哪些收获?

3、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一、班级分析

  (一)任教班级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4名,大部分学生都来自附近村子。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深入了解,我对班里的孩子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刚步入小学阶段,有许多孩子还不能马上适应课堂学习,个别孩子常常给我的课堂教学带来许多的不便,但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欢声笑语。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这个学期我应该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思维的发展、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

  (二)学困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级学困生有麻彤彤、董雪芬、金伟信、董晓乐、董苗苗、吴高程、汤伟帆等学生。这些同学有的智力有些问题,有的则是自觉性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总想偷懒,不做作业或者抄别人的作业。造成我班的学困生基本原因如下:1、学习动机问题,导致学习困难2、学习策略问题,导致学习困难。3、不良家庭环境导致学习困难。我们学校小学学生家长大多是在外务工,家长素质普遍不高,对孩子的教育认识不够明确,且大多把重心放在养上,他们不会育,甚至在养上都有问题。因为教学方法、内容等方面的原因,这部分学生普遍跟不上这里的学习,导致学习困难。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以《标准》为基本依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丰富的知识。

  2.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丰富的素材。例如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以一系列学生学校生活内容(发新书、联欢会、作业评比等)为素材引出计算问题,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教学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意义和作用。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因此,要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儿童主动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

  3.教学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2)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4.注意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

  5.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数与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数与计算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育要使学生掌握和形成的最重要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

  (1)丰富关于数概念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关于数感,在《标准》中已有明确的说明。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计算教学的例题中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不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的自主发现的积极性。

  (3)计算教学的要求和训练强度相对降低。

  6.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问题的能力。

  8.注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1)注意为教师创设数学问题情景提供丰富的素材。

  (2)很多插图提供的情境具有连续性或故事情节,为设计、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提供了方便。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体、正方体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4、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5、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6、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7、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教学措施

  (一)落实教学七认真的具体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7、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二)针对学困生的具体措施

  五个必须即:备课时必须对学困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充分的预设,上课时必须让学困生提出问题,合作学习中必须让学困生发言,辅导点拨时必须解决学困生的困惑,设计作业时必须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次布置并对学困生当面辅导。

  对学生因厌学辍学的,分析造成的原因,积极采取帮扶转化措施,采用教师和学优生对学困生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帮弱促强,帮助学困生重新树立学习信心。

  1、教师在备、教、批、辅、考等教育教学环节,对学困生多加关怀,厚爱一层,从抓基础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备课时,关注学困生,注重基础知识和兴趣知识点设计教案。

  2、在课堂上,加强基础知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困生树立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

  3、批改作业时,对学困生进行面批,多以引导和补习为主;考完试,找学困生谈心,以鼓励教育为主。

  让学困生找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唤起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的意识,由消极被动地学习向积极主动地学习转变,由自卑向自尊自强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解决了学生的厌学思想, 从根本上消除辍学的现象,确保了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教学进度安排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进度表

  周 次 内 容

  1 位置

  2 位置

  3 20以内退位减法

  4 20以内退位减法

  5 图形的拼组、数的组成

  6 读数、写数、数的顺序

  7 整十数加减一位数、摆一摆

  8 认识人民币

  9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10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11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12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13 整理复习

  14 认识时间

  15 找规律

  16 统计

  17 总复习

  18 总复习

  19 总复习

  20 期末考试、放假

4、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一、情况分析

  我所教的六(1)班共有55名学生,男生居多,从上学期学习情况来看,总体上说一小部分比较爱学、会学,对一些基础的知识也只有这部分学生能扎实的掌握,并且能灵活地运用,特别是班内何明洲、陈荣春等同学基础扎实,思维活跃,数学基础知识、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强,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的方法。学生的组织纪律强,班集体有一定的凝聚力,给数学教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内部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但是由天本班两极分化较大,有个别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基础又不扎实,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如王翠、王妙莲等同学成绩太偏低,比较粗心,马虎,而且学习态度较差,对提高全班整体成绩有比较大的难度。

  下面针对本班实际情况,作具体分析。

  1、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本班学生都来自于农村,近几年农村经济的滑坡,大学、高中教育学费的高涨,极大地挫伤了家长们送子女上大学深造的积极性,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后送子女外出打工挣钱,成了大多数农村家长们的心愿。另外,如今年轻的家长们为了养家糊口,外出打工的人数急剧上升,将子女交给父母、岳父母看管的比比皆是。家庭教育几乎成了一片空白。这样,给学校教育增加了不少难度。除了要上好课,更应做好学生理想前途教育,将德育渗透到各学科中,及时走访,加强老师与家长们的联系,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2、从学生的学习品质来看。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强,课堂作业家庭作业都能按时完成,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但学生缺少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精神不够,小组合作学习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本学期教学,应进一步加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推广,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正确地判断圆柱和圆锥,理解、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初步学会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的数据,会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3、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认识比例尺,会看比例尺,会进行比例尺的有关计算;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理解用比例关系解应用题的方法,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复习,巩固和加深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

  3、使学生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计算。

  4、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实际问题。

  5、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并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统计表。

  6、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简单方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制作一些简单的统计图。

  3、使学生会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

  4、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措施

  1、走进新课程,决胜新课程。认真搞好课堂教学研究工作,找课堂要质量。

  2、教学相长,多阅读与教学有关的书籍,报刊、杂志,多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

  3、多与家长联系,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信息。

  4、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流,尊重学生民主权力,做到师生互动,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5、采用“一帮一”互助活动,成立学习小组,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评比,培养优生,鼓励学困生。

  6、重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理解教学。

  7、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8、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9、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10、改进教学评价方法。

  11、认真落实作业辅导这一环节,及时做好作业情况记载。并对问题学生及时提醒,限时改正,逐步提高。

  教改的主攻方向

  关注特殊群体学生的成长,以情意教育为主,让每个孩子都能打到不同水平的发展。

  五、教学内容安排表:

  __六_年级____数学___科教学进度表

  周次

  进    度

  课 型

  备 注

  1

  百分数的应用

  新授练习

  2

  百分数的应用

  新授练习

  3

  百分数的应用

  新授练习

  4

  圆柱和圆锥

  新授练习

  5

  圆柱和圆锥

  新授练习

  6

  圆柱和圆锥

  新授练习

  7

  圆柱和圆锥

  新授练习

  8

  比例

  新授练习

  9

  比例

  新授练习

  期中考试

  10

  五一劳动节

  11

  确定位置

  新授练习

  12

  正比例和反比例

  新授练习

  13

  解决问题的策略

  新授练习

  14

  统计

  新授练习

  15

  总复习

  复习整理

  16

  总复习

  复习整理

  17

  总复习

  复习整理

  18

  总复习

  复习整理

  期末考试

5、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一、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以下这些内容:百分数的应用、圆柱和圆锥、比例、确定位置、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策略、统计以及小学六年来所学数学内容的总复习。

  本册教材的这些内容是在前几册的基础上按照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任务安排的,着重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掌握它们的体积等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形成统计的观念,掌握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整理结果的方法,提高依据统计数据的分析、预测、判断能力;理解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加深认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然后把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加以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新的教学内容与系统的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与技能:

  ①通过学习,学生能应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税率、利率、折扣的含义。

  ②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正确地判断圆柱和圆锥,理解、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③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理解众数和平均数。

  ④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⑤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过程中,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⑥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认识比例尺,会看比例尺,会进行比例尺的有关计算;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理解用比例关系解应用题的方法,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⑦学生通过系统的复习,巩固和加深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并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学期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交流、反思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理解数学,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重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能应用“转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相应策略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② 在探索和理解百分数的计算方法,比例的基本性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6、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一、 指导思想

  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指导思想,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心理学为依据,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适应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特点,教与学,因材施教。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一共有22名学生,全是农村子女,家长对教育教学不够支持。在升二年级时从上一个年级降下来5个差生,然后在城关一小和二小读完一年级后转来了3名差生,再加上到我们班入学时学生年龄改小到六岁,我班升二年级时一个差生都没留级,本班大多数学生学习环境比较差,种种原因,这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只有向困难挑战,努力工作吧。

  三、教学目标

  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能用乘法口诀求商。能认读万以内的数,正确计算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学会用除法解决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在图形中找规律。

  四、教材分析

  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的数的组成,会比较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数的大小,近似数。了解除法的含义;能熟悉地用乘法口诀求商。辨认锐角、钝角;认识质量单位,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活动感受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教学的实际应用。

  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现实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将这两个单元整合起来,学过《表内除法》后,学生已熟练地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在表内除法中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自己探索,练习所有的表内除法题的计算方法。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理解,迁移能力,还可以省时。

  五、 教学内容

  1、数据收集整理 6、有余数的除法

  2、表内除法(一) 7、万以内数的认识

  3、图形的运动(一) 8、克和千克

  4、表内除法(二) 9、数学广角

  5、混合运算 10、总复习

  六、教学措施

  学生易对具体、生动、鲜明的形象产生兴趣,在教学中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应用能力。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迁移,全面教学与分层教学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及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的互相合作、独立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七、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 期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第一周 3.3---3.7 一、数据收集整理 (3) 3

  第二周 3.10---3.14 二、表内除法(一)(14)

  1、除法的初步认识 4

  第三周 3.17---3.21 1、除法的初步认识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

  第四周 3.24---3.28 四、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整理和复习 4

  第五周 3.31--4.4 单元测试

  三、图形的运动(6)4

  第六周 4.7--4.11 三、图形的运动

  3 清明休一天

  第七周 4.14---4.18 三、图形的运动

  四、表内除法(二)(10) 4

  第八周 4.21---4.25 四、表内除法(二) 4

  第九周 4.28--4.30 四、表内除法(二)

  五、混合运算(5) 4

  第十一周 5.5---5.9

  五、混合运算

  4 劳动节放假三天

  第十二周 5.12--5.16 六、有余数的除法(6)4

  第十三周 5.19---5.23 六、有余数的除法

  七、万以内的认识(10)4

  第十四周 5.26---5.30 七、万以内的认识 4

  第十五周 6.2---6.6 七、万以内的认识 3 端午节休一天

  第十六周 6.9---6.13 七、万以内的认识

  八、克和千克(2) 4

  第十七周 6.16---6.20 九、数学广角——推理(3) 4

  第十八周 6.23---6.27 十、总复习 (4) 4

  第十九周 6.30---7.4 期末考试

7、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

  本学期我们二年级数学教研组要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认真研究《数学课程标准》,努力贯彻“减负增效”这一主题,以新课程的实施为主旋律,以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为重点,强化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结合我们年段的重点难点,深入研究计算与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持续、全面、和谐地发展。并且根据我们本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扎实有效的搞好教学工作。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科学安排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解决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在《标准》中提出了有关解决问题教学的详细目标,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2.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人的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之一。加强数感的培养是当前数与计算教学领域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因此,《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并在不同的学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数感的建立是一个逐步体验和发展的过程,需要通过每一学段、每一学期的数学教学循序渐进地培养。本册实验教材结合万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加减法的教学,提供丰富的建立数感的学习素材,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3.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1)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本册实验教材集中安排表内除法的教学。“表内除法(一)”教学除法的意义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表内乘法(二)”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首先,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与乘法的初步认识一样,先给学生提供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春游前的准备活动。

  (3)集中教学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乘法口诀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之后,在“表内除法(二)”中教材集中安排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自己探索、练习所有的表内除法题的计算方法。

  (4)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渗透于学习除法的含义和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学习除法计算的目的是用它解决问题。教材在注重让学生通过活动探索、理解除法计算的含义和方法的同时,渗透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2、 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4、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信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5、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6、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表内除法。2、万以内数的认识。3、用数学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教学用具】

  表内除法练习表、万以内数位表、学习平移、旋转的'操作学具、口算练习表等

  【教学措施】

  一、落实教学具体措施特别重视的地方

  1.继续加强学习常规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教材通过数小正方体木块,10个是一长条,100个是一层,这样的10层就是一千个,有这样10个大正方体就是一万个,体会“千”“万”的实际含义。通过设计图案复习认识图形,通过实验泡黄豆,填写和绘制统计图表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再如:开展“分一分”的活动,在大量平均分的过程中,体验除法的含义,等等。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数学活动的纪律。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提供了很多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如“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哪些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5.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和相关思想的渗透。

  6.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根据本班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和重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当的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同时,适时地记录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二、针对学困生的具体措施

  五个必须”即:“备课时必须对学困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充分的预设,上课时必须让学困生提出问题,合作学习中必须让学困生发言,辅导点拨时必须解决学困生的困惑,设计作业时必须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次布置并对学困生当面辅导”。

  对学生因厌学辍学的,分析造成的原因,积极采取帮扶转化措施,采用教师和学优生对学困生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帮弱促强,帮助学困生重新树立学习信心。

  1、教师在备、教、批、辅、考等教育教学环节,对学困生多加关怀,厚爱一层,从抓基础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备课时,关注学困生,注重基础知识和兴趣知识点设计教案。

  2、在课堂上,加强基础知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困生树立“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

  3、批改作业时,对学困生进行面批,多以引导和补习为主;考完试,找学困生谈心,以鼓励教育为主。

  让学困生找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唤起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的意识,由消极被动地学习向积极主动地学习转变,由自卑向自尊自强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解决了学生的厌学思想, 从根本上消除辍学的现象,确保了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时安排】

  一、解决问题(4课时)

  二、表内除法(一)(13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三、图形与变换(4课时)

  剪一剪 …………………………………………………1课时

  四、表内除法(二)(9课时)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3课时左右

  解决问题 …………………………………………………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五、万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

  六、克和千克(2课时)

  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7课时)

  有多重 ……………………………………………………1课时

  八、统计(3课时)

  九、找规律(4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8、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一、班级分析

  (一)任教班级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4名,大部分学生都来自附近村子。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深入了解,我对班里的孩子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刚步入小学阶段,有许多孩子还不能马上适应课堂学习,个别孩子常常给我的课堂教学带来许多的不便,但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欢声笑语。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这个学期我应该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思维的发展、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

  (二)学困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级学困生有麻彤彤、董雪芬、金伟信、董晓乐、董苗苗、吴高程、汤伟帆等学生。这些同学有的智力有些问题,有的则是自觉性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总想偷懒,不做作业或者抄别人的作业。造成我班的学困生基本原因如下:1、学习动机问题,导致学习困难2、学习策略问题,导致学习困难。3、不良家庭环境导致学习困难。我们学校小学学生家长大多是在外务工,家长素质普遍不高,对孩子的教育认识不够明确,且大多把重心放在"养"上,他们不会"育",甚至在"养"上都有问题。因为教学方法、内容等方面的原因,这部分学生普遍跟不上这里的学习,导致学习困难。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1.以《标准》为基本依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丰富的知识。

  2.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丰富的素材。例如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以一系列学生学校生活内容(发新书、联欢会、作业评比等)为素材引出计算问题,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教学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意义和作用。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因此,要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儿童主动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

  3.教学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2)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4.注意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

  5.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数与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数与计算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育要使学生掌握和形成的最重要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

  (1)丰富关于数概念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关于数感,在《标准》中已有明确的说明。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计算教学的例题中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不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的自主发现的积极性。

  (3)计算教学的要求和训练强度相对降低。

  6.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问题的能力。

  8.注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1)注意为教师创设数学问题情景提供丰富的素材。

  (2)很多插图提供的情境具有连续性或故事情节,为设计、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提供了方便。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体、正方体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知道珍惜时间。

  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4、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5、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6、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7、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教学措施

  (一)落实教学"七认真"的具体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7、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二)针对学困生的具体措施

  五个必须"即:"备课时必须对学困生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充分的预设,上课时必须让学困生提出问题,合作学习中必须让学困生发言,辅导点拨时必须解决学困生的困惑,设计作业时必须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次布置并对学困生当面辅导"。

  对学生因厌学辍学的,分析造成的原因,积极采取帮扶转化措施,采用教师和学优生对学困生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帮弱促强,帮助学困生重新树立学习信心。

  1、教师在备、教、批、辅、考等教育教学环节,对学困生多加关怀,厚爱一层,从抓基础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备课时,关注学困生,注重基础知识和兴趣知识点设计教案。

  2、在课堂上,加强基础知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困生树立"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

  3、批改作业时,对学困生进行面批,多以引导和补习为主;考完试,找学困生谈心,以鼓励教育为主。

  让学困生找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唤起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的意识,由消极被动地学习向积极主动地学习转变,由自卑向自尊自强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解决了学生的厌学思想, 从根本上消除辍学的现象,确保了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教学进度安排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进度表

  周 次 内 容

  1 位置

  2 位置

  3 20以内退位减法

  4 20以内退位减法

  5 图形的拼组、数的组成

  6 读数、写数、数的顺序

  7 整十数加减一位数、摆一摆

  8 认识人民币

  9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10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11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12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13 整理复习

  14 认识时间

  15 找规律

  16 统计

  17 总复习

  18 总复习

  19 总复习

  20 期末考试、放假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