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古诗所见、小池》教案一等奖设计

2023-06-17 09:30:09

  《古诗所见、小池》教案一等奖设计

《古诗所见、小池》教案一等奖设计

1、《古诗所见、小池》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两首古诗。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杨万里的《小池》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这两首古诗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学习古诗,重在吟诵,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本课的

  教学重点可以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2.认识所、枚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方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多媒体课件:

  (大意是:在茂密的树林中,一个牧童骑在

  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蝉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2.教师引导学生猜想:

  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干什么?

  二、初读感知,正确流利

  小朋友们,有一个诗人叫袁枚,他看到这样的画面,觉得很有趣,就写了一首小诗《所见》。

  (板书课题)

  相机学习所、枚。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小朋友们,你们听一听,老师哪儿停顿长一些或者声音延长一些。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与音准。

  4.指名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捕、蝉、闭、立、童、林、黄(1)带拼音读。

  (提醒学生读好翘舌音蝉,后鼻音童、黄,前鼻音林。)

  (2)去拼音读。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把自己读得准的字读一读。(及时表扬激励。)

  (3)游戏:我指你说。

  一个小朋友随即指大屏幕上的生字、其他小朋友齐读,要求迅速而准确。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小朋友们,读读诗,看看图,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就把它圈画出来。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闭目想像。

  小朋友们,请把眼睛闭起来,想像画现,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知了不停地叫着,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注视着树上鸣叫的知了。这种情趣,你有过吗?

  2.带着这种情趣,有感情地朗读。

  3.练习有感情的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会拼音的生字。

  瞧,你们的好朋友又来了,还认识吗?指名读。

  2.通过形旁理解字意来帮助识字。

  (如提手旁跟手的动作有关:捕;木字旁跟树木有关:林;虫字旁跟昆虫有关:蝉)。

  3.通过猜谜引导学生识字。

  如:一户一斤米

  (所);骑牛写文章

  (牧);人才进了门

  (闭)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所有所以;放牧、牧草;关闭、闭路电视机等童牧童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歌。

  5、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重点对学生进行指导:林字左边木字的捺变成点;童黄的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立字下横要写长。黄、童笔画较多,指导学生书写时可以通过分解笔画,化难为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所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袁枚的《所见》,你们会背诵吗?

  (齐背)

  你还会背诵哪些古诗呢?

  (指名背)

  2.教师及时热情表扬,导入新课。

  哇,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天老师跟大家再来学习一首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小池》,你们愿意吗?

  (出示古诗)

  二、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

  四人一小组,请小组长安排好读的顺序,其他组员听一听,评一评节奏与音准。

  4.指明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池、惜、阴、晴、柔、露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些字吗?

  (1)带拼音读

  读准翘舌音池,前鼻音阴,后鼻音晴,边音露。

  (2)去拼音读

  谁能像老师一样带领大家准确地读一读这些生字。

  (3)游戏:找朋友

  老师把写有生字的卡片发给小朋友。如:师:阴字在哪里?快来和我做朋友。

  生:阴字在这里,我来和你做朋友。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1)播放多媒体课件:

  泉水悄然从泉眼里流出,浓密的树阴倒映在清清的池水里,嫩绿的小荷叶露出尖尖的小角,一群群蜻蜓飞来立在它的上头。

  (2)小朋友们,读读诗,想想画面。

  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用笔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

  四人一小组,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像。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如果你就是那只蜻蜓,面对这样的景象,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2.带着这种感情朗读。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去拼音的生字,指名读。

  2.联系前面的课文,熟字带生字,如:蜻晴(同声旁);怪惜(同偏旁);阳阴(反义字)

  3.创造性识字,如:柔

  (把矛放在树上。)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可惜、爱惜;晴空、晴天;柔和、柔软

  池池塘 池塘里开满了荷花。

  露露珠 露珠在荷叶上跳舞。

  六、总结全文

  小朋友们,这两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

  (揭题:古诗两首)

2、《古诗所见、小池》教案一等奖设计

  背景知识:

  《所见》和《小池》是两首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情趣的古诗,分别由袁枚和杨万里所作。这两首诗充满着童趣、情趣,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所见》着力刻画的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牧童夏日捕蝉的情趣;《小池》悉心渲染的是孩子们欣赏迷恋的蜻蜓轻落荷叶尖角的动人画面。古诗的韵味、想象的空间,勾勒出了夏季独有的童贞世界。

  学情分析:

  每一个孩子就是一名充满诗性的诗人。儿童与古诗的对话,就是建立在这样诗性的儿童世界里的。细细研读这两首古诗,生字不少,但是对于已经具备一定识字能力的基础较好学生来说并不难。因此,生字教学主要以自学为主,采用先学后教、互教互学的形式。教师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象的途径去理解古诗中难以直接领悟的词语上。同时,这两首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象力,诗歌的内容接近孩子的'现实生活,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悟促成孩子与古诗的诗性对话,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诵、吟诵加强孩子对古诗的体会咀嚼,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认识12个生字,会写"诗、林、童、黄、闭、立"8个字。

  2、 过程和方法。在朗读和背诵中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夏日的情趣。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喜欢朗读古诗,愿意主动背诵。激发学生关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一组配乐的夏日情境图(课件),勾勒出对夏日童年生活的回忆。

  2、学生交流:夏天,我最喜欢(干什么)。

  3、教师出示课件(课文的插图:牧童欲捕蝉),引导学生猜想:这个古时候的小朋友喜欢在夏天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袁枚大诗人是怎么说的吧!(课件配乐朗诵,诗问逐行出现。)

  二、学生自学,通读全诗。

  1、学生尝试自己反复地朗读《所见》,特别注意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通每一行诗句。(特别关注平时朗读比较困难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

  2、学生互助学习,自主认识古诗中的新汉字。

  (1)抽查几位学生(特别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全诗,其余学生仔细聆听并在书本上做好正音标记(在别人读错的汉字下点上重点记号并注出正确读音,这个习惯需要长期培养。),而后集体交流纠正字音。

  (2)游戏:"汉字生活大搜捕"(请学生交流在生活中曾见到或听到的汉字实用例子)

  课件出示"汉字生活大搜捕"的所有汉字"所 牧 捕 蝉 闭 立",请学生独立搜索。

  学生互动小组交流后由学生自主推荐典型的例子——

  例如:×××在他爸爸派出所的大门口见过"所".

  ×××听过一首《牧羊曲》,里面有个"牧".

  ×××说古时候的警察不叫警察,而叫捕快,捕快的"捕"就是今天的这个新字。

  (这个搜捕游戏要经常结合认字教学不断进行,才能开拓学生的生活时空,激活他们的生活回忆,从而构建孩子生活和学习的桥梁。)

  3、汉字重回古诗,学生看文朗诵。

  三、研读诗文,充分想象。

  1、再次课件出示"牧童欲捕蝉"的画面,请学生通过在多次朗读《所见》的基础上说话训练:

  "小牧童喜欢在夏天( )。"

  2、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引入诗句的研读——

  (1) 一些学生认为:"小牧童喜欢在夏天骑牛放牧。"(类似于这样的观点)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诗句:你是从哪儿体会到小牧童喜欢在夏天骑牛放牧的?

  课件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请学生反复读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充分运用课件中一段牧童放牧时的歌谣欣赏,理解体悟"振林樾"的意思。

  朗读体会当时牧童的欢快心情。

  (2)一些学生则认为:"小牧童喜欢在夏天捕蝉。"(类似于这样的观点)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诗句:你是从哪儿体会到小牧童喜欢在夏天捕蝉的?

  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请学生反复读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充分想象:小牧童闭上嘴巴停止歌声是为了什么?"

  朗读体会当时牧童很想捕蝉却又怕惊动了蝉的心情。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咀嚼诗句,体味小牧童究竟喜欢什么,并充分通过朗诵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四、自主选择,快乐积累。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积累这首古诗。(强调要求)

  课件出示三种方法:

  1、请你用最喜欢的表演形式选择好伙伴一起来背诵《所见》。

  2、请你扮演小牧童,告诉大家自己在一个夏天捕蝉的故事。

  3、请你为课文中的插图配写《所见》的古诗,书写一定要漂亮哦!(另发古诗题写画纸)

  学生充分准备、训练。

  学生学习成果展示,重点放在第3个内容(书写)。

  ——请顺利完成题写古诗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当小老师提醒大家六个新汉字的写字要领,学生尝试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再掀情趣。

  1、教师引导学生从古诗《所见》的朗诵中转入另一首体现夏日情趣的古诗《小池》:

  ——夏日,可爱的小牧童喜欢去捕捉树上鸣叫的蝉儿。而杨万里这位大诗人却对夏日的荷花池情有独钟呢!不信,一起去瞧瞧!

  2、课件出示画面(与课文中插图相似的更美的荷池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

  ——"我看见了( ),听见了( )。

  3、引出古诗《小池》:诗人杨万里别有一番独特的发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课件出现诗文,配乐朗诵。)

  二、自主设疑,通读全诗。

  1、学生反复朗读古诗,特别注意读准字音,读通每一行诗句。

  2、学生自主提出朗读中不懂的汉字和词语。(诸如:泉眼 惜细流 爱晴柔 )

  借助提出问题的同时纠正重点读音。

  3、教师引导学生"诗读百遍,其义自现。",再次反复咀嚼诗句,遇到不懂的字词停下来反复读读。

  4、抽查朗读,特别注意学生朗读时的节奏和停顿,并相机做重点指导。

  三、品读欣赏,体味美感。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开始步入诗句的想象体会,话题交流:读了诗,我觉得这方小池( )。

  ——学生总体感悟:夏季菏池的美丽和恬静。

  2、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如果你有一只画笔,你会画上什么?

  3、师生合作:"妙笔生辉"

  老师根据学生所想象到的在黑板上尽情画下菏池的景色,学生根据诗句的反复推敲咀嚼评价老师的画是否符合古诗的意境。(在此互动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学生先前提出的不同词语的意思)

  4、美丽的画,需要同学们动情的朗诵来衬托,让我们一起尽情朗诵吧!

  ——学生自由组合用不同的形式来诵读这首古诗并现场交流赏评。

  四、拓展积累

  1、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描写夏日风情的小诗,一起欣赏另两首古诗:《池上》《江南》。

  2、结合《古诗80首》,找寻更多的描写夏日的古诗,互相品读。

3、《古诗所见、小池》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两首古诗。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杨万里的《小池》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这两首古诗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学习古诗,重在吟诵,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本课的

  教学重点可以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2.认识“所、枚”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方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多媒体课件:

  (大意是:在茂密的树林中,一个牧童骑在

  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蝉“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2.教师引导学生猜想:

  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干什么?

  二、初读感知,正确流利

  小朋友们,有一个诗人叫袁枚,他看到这样的.画面,觉得很有趣,就写了一首小诗《所见》。

  (板书课题)

  相机学习“所、枚”。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小朋友们,你们听一听,老师哪儿停顿长一些或者声音延长一些。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与音准。

  4.指名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捕、蝉、闭、立、童、林、黄(1)带拼音读。

  (提醒学生读好翘舌音“蝉”,后鼻音“童、黄”,前鼻音“林”。)

  (2)去拼音读。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把自己读得准的字读一读。(及时表扬激励。)

  (3)游戏:我指你说。

  一个小朋友随即指大屏幕上的生字、其他小朋友齐读,要求迅速而准确。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小朋友们,读读诗,看看图,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就把它圈画出来。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闭目想像。

  小朋友们,请把眼睛闭起来,想像画现,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知了不停地叫着,忽然牧童停止了唱歌,注视着树上鸣叫的知了。这种情趣,你有过吗?

  2.带着这种情趣,有感情地朗读。

  3.练习有感情的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会拼音的生字。

  瞧,你们的好朋友又来了,还认识吗?指名读。

  2.通过形旁理解字意来帮助识字。

  (如提手旁跟手的动作有关:捕;木字旁跟树木有关:林;虫字旁跟昆虫有关:蝉)。

  3.通过猜谜引导学生识字。

  如:一户一斤米

  (所);骑牛写文章

  (牧);人才进了门

  (闭)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所有所以;放牧、牧草;关闭、闭路电视机等童———牧童———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歌。

  5、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重点对学生进行指导:“林”字左边“木”字的捺变成点;“童”“黄”的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立”字下横要写长。“黄、童”笔画较多,指导学生书写时可以通过分解笔画,化难为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所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袁枚的《所见》,你们会背诵吗?

  (齐背)

  你还会背诵哪些古诗呢?

  (指名背)

  2.教师及时热情表扬,导入新课。

  哇,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天老师跟大家再来学习一首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小池》,你们愿意吗?

  (出示古诗)

  二、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

  四人一小组,请小组长安排好读的顺序,其他组员听一听,评一评节奏与音准。

  4.指明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池、惜、阴、晴、柔、露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些字吗?

  (1)带拼音读

  读准翘舌音“池”,前鼻音“阴”,后鼻音“晴”,边音“露”。

  (2)去拼音读

  谁能像老师一样带领大家准确地读一读这些生字。

  (3)游戏:找朋友

  老师把写有生字的卡片发给小朋友。如:师:“阴”字在哪里?快来和我做朋友。

  生:“阴”字在这里,我来和你做朋友。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1)播放多媒体课件:

  泉水悄然从泉眼里流出,浓密的树阴倒映在清清的池水里,嫩绿的小荷叶露出尖尖的小角,一群群蜻蜓飞来立在它的上头。

  (2)小朋友们,读读诗,想想画面。

  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用笔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

  四人一小组,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像。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如果你就是那只蜻蜓,面对这样的景象,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2.带着这种感情朗读。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去拼音的生字,指名读。

  2.联系前面的课文,熟字带生字,如:蜻———晴(同声旁);怪———惜(同偏旁);阳———阴(反义字)

  3.创造性识字,如:柔

  (把矛放在树上。)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可惜、爱惜;晴空、晴天;柔和、柔软

  池———池塘 池塘里开满了荷花。

  露———露珠 露珠在荷叶上跳舞。

  六、总结全文

  小朋友们,这两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

  (揭题:古诗两首)

4、《古诗所见、小池》教案一等奖设计

  背景知识:

  《所见》和《小池》是两首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情趣的古诗,分别由袁枚和杨万里所作。这两首诗充满着童趣、情趣,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所见》着力刻画的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牧童夏日捕蝉的情趣;《小池》悉心渲染的是孩子们欣赏迷恋的蜻蜓轻落荷叶尖角的动人画面。古诗的韵味、想象的空间,勾勒出了夏季独有的童贞世界。

  学情分析:

  每一个孩子就是一名充满诗性的诗人。儿童与古诗的对话,就是建立在这样诗性的儿童世界里的。细细研读这两首古诗,生字不少,但是对于已经具备一定识字能力的基础较好学生来说并不难。因此,生字教学主要以自学为主,采用先学后教、互教互学的形式。教师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象的途径去理解古诗中难以直接领悟的词语上。同时,这两首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象力,诗歌的内容接近孩子的现实生活,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悟促成孩子与古诗的诗性对话,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诵、吟诵加强孩子对古诗的体会咀嚼,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认识12个生字,会写"诗、林、童、黄、闭、立"8个字。

  2、 过程和方法。在朗读和背诵中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夏日的情趣。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喜欢朗读古诗,愿意主动背诵。激发学生关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一组配乐的夏日情境图(课件),勾勒出对夏日童年生活的回忆。

  2、学生交流:夏天,我最喜欢(干什么)。

  3、教师出示课件(课文的插图:牧童欲捕蝉),引导学生猜想:这个古时候的小朋友喜欢在夏天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袁枚大诗人是怎么说的吧!(课件配乐朗诵,诗问逐行出现。)

  二、学生自学,通读全诗。

  1、学生尝试自己反复地朗读《所见》,特别注意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通每一行诗句。(特别关注平时朗读比较困难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

  2、学生互助学习,自主认识古诗中的新汉字。

  (1)抽查几位学生(特别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全诗,其余学生仔细聆听并在书本上做好正音标记(在别人读错的汉字下点上重点记号并注出正确读音,这个习惯需要长期培养。),而后集体交流纠正字音。

  (2)游戏:"汉字生活大搜捕"(请学生交流在生活中曾见到或听到的汉字实用例子)

  *课件出示"汉字生活大搜捕"的所有汉字"所 牧 捕 蝉 闭 立",请学生独立搜索。

  *学生互动小组交流后由学生自主推荐典型的例子——

  例如:×××在他爸爸派出所的大门口见过"所".

  ×××听过一首《牧羊曲》,里面有个"牧".

  ×××说古时候的警察不叫警察,而叫捕快,捕快的"捕"就是今天的这个新字。

  (这个搜捕游戏要经常结合认字教学不断进行,才能开拓学生的生活时空,激活他们的生活回忆,从而构建孩子生活和学习的桥梁。)

  3、汉字重回古诗,学生看文朗诵。

  三、研读诗文,充分想象。

  1、再次课件出示"牧童欲捕蝉"的画面,请学生通过在多次朗读《所见》的基础上说话训练:

  "小牧童喜欢在夏天( )。"

  2、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引入诗句的研读——

  (1) 一些学生认为:"小牧童喜欢在夏天骑牛放牧。"(类似于这样的观点)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诗句:你是从哪儿体会到小牧童喜欢在夏天骑牛放牧的?

  *课件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请学生反复读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 充分运用课件中一段牧童放牧时的`歌谣欣赏,理解体悟"振林樾"的意思。

  * 朗读体会当时牧童的欢快心情。

  (2)一些学生则认为:"小牧童喜欢在夏天捕蝉。"(类似于这样的观点)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诗句:你是从哪儿体会到小牧童喜欢在夏天捕蝉的?

  *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请学生反复读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 充分想象:小牧童闭上嘴巴停止歌声是为了什么?"

  * 朗读体会当时牧童很想捕蝉却又怕惊动了蝉的心情。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咀嚼诗句,体味小牧童究竟喜欢什么,并充分通过朗诵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四、自主选择,快乐积累。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积累这首古诗。(强调要求)

  课件出示三种方法:

  1、请你用最喜欢的表演形式选择好伙伴一起来背诵《所见》。

  2、请你扮演小牧童,告诉大家自己在一个夏天捕蝉的故事。

  3、请你为课文中的插图配写《所见》的古诗,书写一定要漂亮哦!(另发古诗题写画纸)

  * 学生充分准备、训练。

  * 学生学习成果展示,重点放在第3个内容(书写)。

  ——请顺利完成题写古诗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当小老师提醒大家六个新汉字的写字要领,学生尝试书写。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再掀情趣。

  1、教师引导学生从古诗《所见》的朗诵中转入另一首体现夏日情趣的古诗《小池》:

  ——夏日,可爱的小牧童喜欢去捕捉树上鸣叫的蝉儿。而杨万里这位大诗人却对夏日的荷花池情有独钟呢!不信,一起去瞧瞧!

  2、课件出示画面(与课文中插图相似的更美的荷池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

  ——"我看见了( ),听见了( )。

  3、引出古诗《小池》:诗人杨万里别有一番独特的发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课件出现诗文,配乐朗诵。)

  二、自主设疑,通读全诗。

  1、学生反复朗读古诗,特别注意读准字音,读通每一行诗句。

  2、学生自主提出朗读中不懂的汉字和词语。(诸如:泉眼 惜细流 爱晴柔 )

  借助提出问题的同时纠正重点读音。

  3、教师引导学生"诗读百遍,其义自现。",再次反复咀嚼诗句,遇到不懂的字词停下来反复读读。

  4、抽查朗读,特别注意学生朗读时的节奏和停顿,并相机做重点指导。

  三、品读欣赏,体味美感。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开始步入诗句的想象体会,话题交流:读了诗,我觉得这方小池( )。

  ——学生总体感悟:夏季菏池的美丽和恬静。

  2、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如果你有一只画笔,你会画上什么?

  3、师生合作:"妙笔生辉"

  老师根据学生所想象到的在黑板上尽情画下菏池的景色,学生根据诗句的反复推敲咀嚼评价老师的画是否符合古诗的意境。(在此互动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学生先前提出的不同词语的意思)

  4、美丽的画,需要同学们动情的朗诵来衬托,让我们一起尽情朗诵吧!

  ——学生自由组合用不同的形式来诵读这首古诗并现场交流赏评。

  四、拓展积累

  1、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描写夏日风情的小诗,一起欣赏另两首古诗:《池上》《江南》。

  2、结合《古诗80首》,找寻更多的描写夏日的古诗,互相品读。

5、《古诗所见、小池》教案一等奖设计

  背景知识:

  《所见》和《小池》是两首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情趣的古诗,分别由袁枚和杨万里所作。这两首诗充满着童趣、情趣,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所见》着力刻画的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牧童夏日捕蝉的情趣;《小池》悉心渲染的是孩子们欣赏迷恋的蜻蜓轻落荷叶尖角的动人画面。古诗的韵味、想象的空间,勾勒出了夏季独有的童贞世界。

  学情分析:

  每一个孩子就是一名充满诗性的诗人。儿童与古诗的对话,就是建立在这样诗性的儿童世界里的。细细研读这两首古诗,生字不少,但是对于已经具备一定识字能力的基础较好学生来说并不难。因此,生字教学主要以自学为主,采用先学后教、互教互学的形式。教师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象的途径去理解古诗中难以直接领悟的词语上。同时,这两首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象力,诗歌的内容接近孩子的现实生活,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悟促成孩子与古诗的诗性对话,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诵、吟诵加强孩子对古诗的体会咀嚼,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认识12个生字,会写"诗、林、童、黄、闭、立"8个字。

  2、 过程和方法。在朗读和背诵中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夏日的情趣。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喜欢朗读古诗,愿意主动背诵。激发学生关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一组配乐的夏日情境图(课件),勾勒出对夏日童年生活的回忆。

  2、学生交流:夏天,我最喜欢(干什么)。

  3、教师出示课件(课文的插图:牧童欲捕蝉),引导学生猜想:这个古时候的小朋友喜欢在夏天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袁枚大诗人是怎么说的吧!(课件配乐朗诵,诗问逐行出现。)

  二、学生自学,通读全诗。

  1、学生尝试自己反复地朗读《所见》,特别注意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通每一行诗句。(特别关注平时朗读比较困难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

  2、学生互助学习,自主认识古诗中的新汉字。

  (1)抽查几位学生(特别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全诗,其余学生仔细聆听并在书本上做好正音标记(在别人读错的汉字下点上重点记号并注出正确读音,这个习惯需要长期培养。),而后集体交流纠正字音。

  (2)游戏:"汉字生活大搜捕"(请学生交流在生活中曾见到或听到的汉字实用例子)

  *课件出示"汉字生活大搜捕"的所有汉字"所 牧 捕 蝉 闭 立",请学生独立搜索。

  *学生互动小组交流后由学生自主推荐典型的例子——

  例如:×××在他爸爸派出所的大门口见过"所".

  ×××听过一首《牧羊曲》,里面有个"牧".

  ×××说古时候的警察不叫警察,而叫捕快,捕快的"捕"就是今天的这个新字。

  (这个搜捕游戏要经常结合认字教学不断进行,才能开拓学生的生活时空,激活他们的生活回忆,从而构建孩子生活和学习的桥梁。)

  3、汉字重回古诗,学生看文朗诵。

  三、研读诗文,充分想象。

  1、再次课件出示"牧童欲捕蝉"的画面,请学生通过在多次朗读《所见》的基础上说话训练:

  "小牧童喜欢在夏天( )。"

  2、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引入诗句的研读——

  (1) 一些学生认为:"小牧童喜欢在夏天骑牛放牧。"(类似于这样的观点)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诗句:你是从哪儿体会到小牧童喜欢在夏天骑牛放牧的?

  *课件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请学生反复读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 充分运用课件中一段牧童放牧时的`歌谣欣赏,理解体悟"振林樾"的意思。

  * 朗读体会当时牧童的欢快心情。

  (2)一些学生则认为:"小牧童喜欢在夏天捕蝉。"(类似于这样的观点)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诗句:你是从哪儿体会到小牧童喜欢在夏天捕蝉的?

  *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请学生反复读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 充分想象:小牧童闭上嘴巴停止歌声是为了什么?"

  * 朗读体会当时牧童很想捕蝉却又怕惊动了蝉的心情。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咀嚼诗句,体味小牧童究竟喜欢什么,并充分通过朗诵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四、自主选择,快乐积累。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积累这首古诗。(强调要求)

  课件出示三种方法:

  1、请你用最喜欢的表演形式选择好伙伴一起来背诵《所见》。

  2、请你扮演小牧童,告诉大家自己在一个夏天捕蝉的故事。

  3、请你为课文中的插图配写《所见》的古诗,书写一定要漂亮哦!(另发古诗题写画纸)

  * 学生充分准备、训练。

  * 学生学习成果展示,重点放在第3个内容(书写)。

  ——请顺利完成题写古诗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当小老师提醒大家六个新汉字的写字要领,学生尝试书写。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再掀情趣。

  1、教师引导学生从古诗《所见》的朗诵中转入另一首体现夏日情趣的古诗《小池》:

  ——夏日,可爱的小牧童喜欢去捕捉树上鸣叫的蝉儿。而杨万里这位大诗人却对夏日的荷花池情有独钟呢!不信,一起去瞧瞧!

  2、课件出示画面(与课文中插图相似的更美的荷池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

  ——"我看见了( ),听见了( )。

  3、引出古诗《小池》:诗人杨万里别有一番独特的发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课件出现诗文,配乐朗诵。)

  二、自主设疑,通读全诗。

  1、学生反复朗读古诗,特别注意读准字音,读通每一行诗句。

  2、学生自主提出朗读中不懂的汉字和词语。(诸如:泉眼 惜细流 爱晴柔 )

  借助提出问题的同时纠正重点读音。

  3、教师引导学生"诗读百遍,其义自现。",再次反复咀嚼诗句,遇到不懂的字词停下来反复读读。

  4、抽查朗读,特别注意学生朗读时的节奏和停顿,并相机做重点指导。

  三、品读欣赏,体味美感。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开始步入诗句的想象体会,话题交流:读了诗,我觉得这方小池( )。

  ——学生总体感悟:夏季菏池的美丽和恬静。

  2、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如果你有一只画笔,你会画上什么?

  3、师生合作:"妙笔生辉"

  老师根据学生所想象到的在黑板上尽情画下菏池的景色,学生根据诗句的反复推敲咀嚼评价老师的画是否符合古诗的意境。(在此互动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学生先前提出的不同词语的意思)

  4、美丽的画,需要同学们动情的朗诵来衬托,让我们一起尽情朗诵吧!

  ——学生自由组合用不同的形式来诵读这首古诗并现场交流赏评。

  四、拓展积累

  1、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描写夏日风情的小诗,一起欣赏另两首古诗:《池上》《江南》。

  2、结合《古诗80首》,找寻更多的描写夏日的古诗,互相品读。

6、古诗《所见》教学反思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上课时我首先从情境引入,通过看图,让学生领略生动的情趣。利用课题的导向,引导学生去探究:诗人看到了什么?读一读,找一找,想一想,议一议。完成自主探究后,我再一次引发学生去读诗歌,思考分析作者看见的那些是静的.?那些是动的?然后精读课文,理解诗意。“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先让学生自己理解,再指名说说诗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点评。基本理解了诗意后,让学生思考:“从牧童响亮的歌声中你体会到他怎样的心情?“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让学生带者问题去读:“为什么牧童忽然间不唱了?他想干什么?”接着再让学生想象牧童捉蝉的情景。

  我觉得这节课虽然我讲得不多,学生却学得很到位,整节课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看来,即使是古诗教学也应该让学生自主探究。

7、古诗《夜书所见》的教学反思案例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学反思案例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往往能及早的发现一些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

  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学反思案例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有意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希望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研讨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我先出示学习古诗的步骤,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进行得也较为顺利。一节课下来后,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是有效的`,但是,在体会诗意和感悟诗情上我还是感到有一些不足。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学反思案例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8、小池古诗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小池》这首诗,通过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描绘出一幅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在这首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我的教学流程设计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我把本课的生字词放到了教学的末尾,即在我讲述完整首诗的诗意后。在这个环节中,我忽视了我的教学对象的特点,把生字词安排为课前预习自学,可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这样的安排就不能让他们更透彻地去理解生字词,同时也不利于下面对古诗大意的教学和对意境的`感受。其次,我在板书板画的设计上也有所欠缺,板书不够完整,板画没有很好的利用,在板画环节中,我原本的目的是为了创设情境让学生更直接地去感知和体会,也能带动学生思维的运转,可是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为讲解与板画有点脱离,导致板画不能发挥作用,而且板画的技能也还不够成熟,画得不够生动形象,在这方面上,我觉得我应该多加学习和练习。第三,我的讲解不够详细,有的地方显得有点操之过急,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深入,特别是在有感情朗诵方面。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所设计的教学内容还是比较充实的,因为讲解不够详细,所以显得内容有些空洞。在导入环节中,也不能很好地去引发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的整个设计中,我以小学语文新课标为指导做了很多的思考,比如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等,也一直想以一种比较新颖的形式来教学,不想被那种传统的或现行的教学方式所束缚,所以我觉得我还是比较有自己的想法在里面,尽管在某些环节的设计上有漏洞。在教学语言上,我觉得还是挺连贯的,不会有很多脱节,只是有的儿童化语言还应当加强,尽量让自己的语言更生动。教态还是挺自然的,没有那么拘谨。

  总之,在这一次讲课中,我发现了自己的教学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很多的地方设计与实施有所脱离,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这些问题,考虑更多的因素,从而不断地去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好地去实施自己的教学。经验是靠积累的,我会在每一次的教学后,认真地去做好反思与总结,争取每个下一次都能做得更好。

9、小池古诗教学反思

  《小池》诗句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浅易,用词精准凝炼。内容中情景交融,动静相宜,好比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一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这么情趣盎然的画面,诗人对自然景物的这份热爱之心,以及古诗用词的精妙(尤其是“惜、爱、露、立”),都是比较难体会的。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引导学生更好的体会古诗的意境美、音乐美和语言美,就成了我们古诗教学的侧重点。

  课后感悟:

  诗歌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修句炼字便成了诗人的必修课,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在诗歌的每一字后面都都包含着诗人感受至深的经历,抒发着深藏于内心的情感。故而,学习古诗也切忌蜻蜒点水、浮光掠影,须沉下来,觅诗眼,品佳句,运用各种整合创设古诗所描写的情境,探寻字词背后的本真生活,感受诗歌的意趣和含蕴。在古诗的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延伸的.空间,对话的空间,感悟的空间。

  我在这节课中做了大胆的尝试。由欣赏图画,逐步引入学习古诗(1、2两行),再由赏读古诗(3、4两行),引导学生头脑画图、手工画图,体会重点词(露、立)的意思。诗中初夏秀美的小荷花池,充满生机,我引导学生自学,自读几遍后,展开想象,画一画,在学生明确诗意的基础上,还可以结合生活实践用自己的经验去丰富形象,表现诗中优美的意境和活力。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把想象中的画面画出来,池塘、泉眼、树阴、荷叶、晴蜓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学生边画边想象,还给画配上颜色,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优美意境。如此一来,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自学能力得到培养,真正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10、古诗小池的教学反思

  古诗《小池》是南宋著名诗人,“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代表作之一,著名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景色多么美丽,画面感多么强,令人称道。

  学习这首古诗时,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池子,问学生:老师画的是什么?(小池)那么,小池里面都会有些什么呢?谁来说一说。

  学生A:小池里会有鱼、小虾。

  学生B:小池里会有花

  学生C:小池里会有青蛙。

  学生D:小池里会有水蛇、乌龟

  学生E:小池里会有荷花、荷叶。

  学生F:小池里会有水草、小鸭子

  说过之后,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话。画面上有些什么?学生观察后说:“有池水,有荷叶,有蜻蜓,有水草,还有大树。”老师追问:“谁能再说得具体一些?”学生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

  学生A:画面上有一个水池,池水清清的、绿绿的

  学生B:荷叶有的圆圆,有的尖尖,都是绿绿的

  学生C:蜻蜓在水面上飞舞,其中一只蜻蜓还落在了尖尖的荷叶上

  学生D:水草绿绿的,密密的,高高的

  学生E:小池边一棵大树,树枝伸向池面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些景物好像都活了一般。这美丽的景色诗人杨万里是怎样描写的`呢?同学们赶快打开书,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读熟以后,指名读,老师范读,学生模仿读,表演读等。

  接下来,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词语:泉眼、晴柔。同学们相互交流后,老师点拨。且相机学习相关生字词。

  老师范读诗句,学生想象画面。学生读诗句,老师语言描述诗意。

  指导学生带着美的感觉读背诗句。

  积累诗句时,学生总是把“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的“爱——晴柔”写成“爱情——柔”,无论怎样纠正,那“爱情”在学生的心目中都根深蒂固啊!

11、所见小池教学反思

  篇一:所见小池教学反思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诗重趣,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快乐的小牧童》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于是,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正所谓:“文章读的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篇二:所见小池教学反思

  执教了《小池》一课后,我对如何进行古诗教学有了更深的思考,进行了反思,有了一点收获与大家分享。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其中《小池》一诗作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 为了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我尝试运用图片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古诗中蕴含的美的因素。

  在教学《小池》时,一上课我就问学生:“这首诗和昨天学的《所见》有什么不同?”我原本是想让学生发现《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而《小池》是一首七言绝句,从而让他们知道两种不同绝句的节奏。但是班上一个男孩的回答:“《所见》这首诗里面有人,《小池》这首诗里面没有写人,只有景物。”他的回答让我惊讶,我惊讶于孩子的发现力,也为自己备课时没有充分的备学生而感到羞愧。我连忙说:“你真会读书,发现了两首诗的不同。《所见》是一首写人的古诗,所以昨天我们学习《所见》的时候可以采用做动作表演的方法来记忆背诵。《小池》是一首写景的诗,我们今天就尝试用画画的'方法来记忆背诵。想要画好《小池》,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让后进入教学,让学生通过画画来感受本诗的意境。

  古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花朵,是诗人用涌泉一般的心绪浇灌而成的,那些脍灸人口的佳句名诗意境深远,无不寓含着诗人心灵深处的情感。什么是“意境”?境,就是诗中所描述的具体情景,生活画面;意,就是诗人通过这个生活画面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等。所以,在教古诗时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才能领会诗人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

  如何才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开拓意境呢?可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教学模式去打开学生的心扉。这是因为古代诗歌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并茂的。因此可让学生去创造诗中的形象,根据诗中所写的景物,把它画在纸上,再让学生从画中去体会诗人的感情。学生在轻柔的音乐中涂鸦,画后再展示画得好的学生作品。这样的做法,不仅检查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而且激活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课虽终趣未完。

  古诗教学一定要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及其学习心理原理,紧扣语文课标的精神,努力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书声琅琅,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说,充分地写,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到读书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领会诗句的意境,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学生经过探究交流,结合自己画的诗意图,便整体感受到诗中的画面和意境,使他们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而且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

  篇三:所见小池教学反思

  在上古诗《小池》时,我让学生就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荷”是荷花还是荷叶呢?接着出现了一段比较有意思的“争论”:“是荷叶,因为书上画的是荷叶。”“我有意见,不一定书上没画荷花,作者那时就没看到荷花呀!也有可能是荷花。”“可是老师刚才说写的是初夏,荷花还没开呢。”“不一定没开呀。”“荷叶都才露出一点点呢。”……

  这个问题是我没有想到的,教参里的解释是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它。我不知道是不是该和学生说那是荷叶,我怕那样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其实结果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理由”佐证自己的观点,他们“问题意识”的嫩芽得以呵护,快速思维、语言表达的能力得到锻炼。我忽然发现,其实他们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古诗《小池》很美,怎样让学生感受美,除了老师适当的语言描述,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生学习的方式可以不同,理解也可以不同,()不必强求。教师不能人为地去限制学生,用一种固定的模式禁锢学生的思维,重要的是多为学生创造一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条件,给他们提供一些思想的方法、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12、古诗《古诗》教学反思

  《山行》与《枫桥夜泊》这两首古诗学生早已能背诵,通过各种渠道也基本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但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难点在于引发想象、激发学生情感。课堂上,我利用图文结合的方法,使图文对照了起来。先让学生看清图,也就更能理解了“石径斜”、“白云生处”、“枫林”和“红于二月花”等,看着赏心悦目的美景,诗人便停下脚步驻足欣赏了。学生很容易体会到诗人的那种喜悦心情。再引导学生看第二幅插图,同是秋天的枫树,色彩和形态完全不一样,前者红叶似火、激情涌动,后者枯枝老树昏鸦,然后再来请同学们将两首古诗都来读一读。一喜一悲,心境的`不同,同样的景色也有了不同。这时,我适时地点拨:环境的烘托,也能够反映出人物的心境。接下来,再来读一读《山行》,你能想象出那副画面吗?(曲径通幽、白云飘渺、红叶似火……)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找一找诗人淡淡的愁还体现在哪些景色之中?(寒鸦枯树、月落凄清、夜半钟声)最后,让孩子们通过高声吟诵,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让学生真正享受到诗歌带给他们的快意!我想:绵绵诗情也会像一股溪流涌进孩子们的心扉吧!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