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小语二册第二单元教案一等奖

2023-06-17 14:45:07

  小语二册第二单元教案一等奖

小语二册第二单元教案一等奖

1、小语二册第二单元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认识“懂”、“貌”等14个字,会写“洗、认”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儿歌,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3、有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愿望和行动。

  课前准备:一张全家福的照片、生字卡片

  预设教学过程:

  1、照片导入,唤醒情感

  (1)、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照片,你们看——有慈祥的爷爷奶奶,亲爱的爸爸妈妈,还有可爱的孩子。你看了这张照片,有什么想说的吗?

  指名说,说出自己的'感受。(照片最好是班级某位学生的全家福)

  (2)、导语:是呀!我们都有一个温暖的家,我们爱自己的家,爱爸爸妈妈,爱家里的每一个人!古时候的孔融、黄香就很懂得关爱自己的家人,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3)出示三字经片段: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教师读,讲诉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的故事。——带学生读

  (4)现在我们小朋友是怎样关心家人呢?就在咱么课本中,我们也用了三字经的形式,你能找到吗?

  2、初读儿歌,合作识字写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儿歌,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分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互相当小老师提醒字音,如:认、错、扫、事

  看看谁的方法好,能帮助大家记住字形。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可推选代表,也可小组共同汇报)

  (4)进行“识字比赛”,以小组或个人形式进行。

  (5)组词比赛。

  (6)相机指导写字“认真”。

  看见大家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老师送大家两个字——认真(板书)。

  你会写这两个字吗?看书本,说说应该注意的笔画,描一描。

  独立写字,学生作业展示、评价。

  (7)出示其他几个要写的字,指导写字。

  3、读懂儿歌,懂得道理

  (1)分小组轮读

  (2)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读了儿歌,你知道了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4)师生比赛朗读;男女生比赛朗读;同桌轮读……

  4、实践活动:

  (1)把儿歌背给小伙伴听,背给爸爸妈妈听。

  (2)每天帮父母做一件事,做下简单纪录,一个星期后全班交流。

  第五课看电视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全”“奇”等14个生字,会写“爸”“全”等六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二、课前准备:

  学生:留心观察家人喜欢看什么电视;教师: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猜谜语引入:

  1、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电视)

  2、交流课前的调查:说说自己喜欢看什么电视,爸爸妈妈喜欢看什么电视?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标自然段的序号,遇到不认识的自和不理解的地方划下来。

  2、小组内互相请教,解决疑难。

  3、全班交流:说说自己学会了什么,谁教会自己什么,小组内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三、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自己读。

  2、自愿试读,正音。

  3、识记生字交流,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4、检查识记,开火车认读。

  四、再读课文:

  1、自由练读。

  2、个别读,评议。(重点评议生字念得准不准)

  3、全班齐读课文。

  五、写字:全部是上下结构,指导写“家”。

2、小语二册第二单元教案一等奖

  职教第二册第二单元教案

  郭志海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1

  景泰蓝的制作2

  第一课时2

  第二课时6

  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9

  第一课时9

  第二课时:11

  古代的服装及其他14

  第一课时14

  第二课时16

  作文训练18

  第一课时作文指导18

  第二课时(写作)21

  景泰蓝的制作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按照景泰蓝制作的先后顺序,有详有略地介绍说明事物的方法。

  2、了解景泰蓝制作精巧,手工操作的特点,启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以景泰蓝的制作程序为序,纵横交错,有详有略,学生不易理解。要抓住这个重点,反复引导学生体会,绘制本文说明顺序结构图。

  2、本文的语言准确、通俗、朴实,可让学生分类整理,加强体会。

  3、有条件的,可以出示景泰蓝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要点:

  1、解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2、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3、学习本文扣住“手工操作”这一特征进行说明。

  教学方法

  1、讲读之前,安排课内预习,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通过对初中已掌握的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是因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不同而不同的。

  3、练习设计重在“双基”的落实,有助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又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要地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1894年生,江苏苏州市人。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解放前曾担任过小学、中学和大学教师,当过编辑。二十年代初与茅盾、郑振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解放后,曾任全国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散文集《小记十篇》,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一篇宣言》、《多收了三五斗》、《夜》。

  二、简要复习初中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三、展示有关图片,指导学生阅读

  要求学生掌握文章说明顺序,初步理清文章思路,明确重点与难点,把重点与难点部分标明,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叫景泰蓝?

  中国特种手工艺品之一,最早产于代,至明景泰年间开始广泛流行,用铜胎制成,当时以蓝色为最出色,因此习惯称为“景泰蓝”。

  2、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课文主体部分又分为几个层次?

  《景泰蓝的制作》一文介绍了工艺独特、工艺水平要求高、主要采用手工操作的高级工艺品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点明参观的时间、地点和内容,交代了写作的目的──说一说人们喜爱的手工艺品景泰蓝的制作过程。这一部分交待了写作的缘起,引出后文。

  第二部分(第2~16段),是全文的主要内容,具体说明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和技术。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2、3段)介绍制作景泰蓝的第一道工序:制胎。

  第2段先说明制作铜胎的原料是红铜,接着举圆盘、花瓶、方盒子三个例子说明景泰蓝铜胎的打制方法。

  第3段将景泰蓝的制胎与铜器作坊的工作相比较,说明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引出下文。

  第二层(第4~9段)介绍制作景泰蓝的第二道工序:掐丝。掐丝是景泰蓝制作的关键工序,作者对它介绍得十分详细。

  第4段先下定义简要解释什么是掐丝,然后以粘一棵柳树为例,具体说明掐丝的操作方法。

  第5段介绍景泰蓝是掐丝工人和负责图样设计的美术家合作的成果。

  第6段说明景泰蓝制品上的图案“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的科学道理。

  第7段列数字作较着重说明景泰蓝掐丝细密费工的特点。

  第8、9两段介绍的烧焊和酸洗是掐丝的辅助工序,作者简要带过。

  第三层(第10~13段)介绍制作景泰蓝第三道工序:点蓝。点蓝也是景泰蓝制作的关键工序,是作者继“掐丝”之后又一详写内容。

  第10段介绍“点蓝”和“景泰蓝”名称的由来。

  第11段说明色料的原料。

  第12段说明色料的研制方法。

  第13段介绍点蓝的操作方法与具体过程。

  第四层(第14~16段)分别介绍了烧蓝、打镀和镀金三道工序。

  第三部分(第17段)概括整个制作过程,强调景泰蓝制作“全部工作是手工”的特点,照应了开头,结束全文。

  3、景泰蓝的制作分几道工序?

  4、为什么用红铜作胎呢?

  5、为什么有些景泰蓝掐丝要用繁笔?

  6、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详写掐丝和点蓝两道工序?

  明确:①这两道工序最复杂、最精细,详尽地体现了景泰蓝制作的精细、操作的繁复和手工制作的特点;

  ②这两道最重要,是决定景泰蓝质量的关键工序。

  ③这两道工序是景泰蓝制作所特有的,不为别人所熟知的。

  四、说明方法:

  在各道工序的说明中,作者运用了哪些种说明方法?

  五、师生一起分析课文主体部分(2~16段)的第一层(2、3段)

  铜胎原料是红铜

  铜胎的打制方法举例

  ──圆盘(打制方法简单,略写。)

  ──花瓶(做法复杂,需要分段制作,再将它们拼接起来,所以详写。)

  ──方形或长方形的东西,像果盒、烟卷盒之类(打制方法简单,略写。)

  比较景泰蓝的制胎和铜器作坊的工作。

  六、作业

  1.文章怎样自始至终扣住景泰蓝制作过程中手工操作这一特点的。

  2.在详写掐丝和点蓝两道工序时,又怎样扣住突出其中的重点。

  七:表格:

  制作过程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

  衔接词开头第二步轮到该说就是还得

  主要环节尽打接合焊剪、曲、夹、蘸、粘、焊、煮、洗捣、研、筛、和、舀、填放、送、烧、提金刚砂石水磨、磨刀石水磨、椴木碳水磨电镀

  主要动作打粘填烧磨镀

  详略安排一般详详略略略

  制作特点制作精细、操作繁琐、手工制作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答:文章自始至终扣住景泰蓝制作过程中手工操作这一特点,不论是在说明每道工序时,还是文章的开头结尾,都不忘突出这一制作特点。制胎是“打”,掐丝是“粘”,点蓝是“填”,烧蓝是“烧”,打磨是“磨”,镀金是“镀”。开头点明景泰蓝是“手工艺品”,结尾一再强调“全部工作是手工”。文章突出“手工”,赞扬了手工艺工人的聪明才智,辛勤劳动和他们的特殊贡献。

  2.答:景泰蓝的工艺程序是,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文章严格按照景泰蓝的六大生产工序依次逐项介绍。所以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完全是说明对象──“景泰蓝的制作过程”的客观反映。就每个工序来说,也是按制作程序来说明的。例如说明“掐丝”这一工序时,依次写“粘铜丝→烧焊→硫酸煮→清水洗”;说明“点蓝”这一工序时,依次写“研磨色料→筛选色料→填上色料→三填三烧”。在六大工序中,详写掐丝和点蓝,因为这两道工序是决定景泰的独特风格和质量的关键工序。在详写这两道关键工序时,又能突出其中的重点。例如,写“掐丝”时,突出了“粘铜丝”(怎样粘铜丝,为什么粘铜丝时要用繁笔,粘铜丝是如何艰难);写“点蓝”时,突出“填上色料”(盛色料的工具,舀色料的家伙,色料填在什么地方,每个小格填多少,什么时候拿去烧,如何烧,烧了以后又如何填,一共填几回,烧几回)。

  二、在同学对文章思路大体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他们做纵深分析,解决难点,理解重点及全部内容

  (一)课堂讨论

  1.在说明掐丝这道关键工序时,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综合运用了下定义、举例、比喻、比较说明法。第一句说明什么叫掐丝,是下定义。以粘一棵柳树为例,说明如何掐丝,用的是举例。“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大右括号”,是比喻。最后把掐丝与刺绣比较,说明掐丝的对象和材料,则是比较。由于多种说明方法互相补充和配合,使“掐丝”这道关键工序的说明比较完整、具体。

  2.第6段中说线条画一般是繁笔的三条科学道理是什么?

  线条画一般是繁笔的科学道理有:①“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③“还有,一种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

  “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

  三条道理列述之后,作者以文艺常识“内容决定形式”作比较,指出“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

  3.介绍六大工序时,使用了哪些起过渡作用的词句?

  介绍六大工序时,很注意各道工序的衔接,注意使用起过渡作用的词句。在第1段末总提“现在把它的制作过程说一说”后,第2段由“拿红铜作胎”开始介绍制胎,并在第3段开头点出“制胎”这一术语。第4段开头“第二步工作叫掐丝”,交代出工序名称,4至9段详细介绍之后,第10段开头用“于是轮到涂色料的工作了,他们管这个工作叫点蓝”,承上启下,转入第三道工序。第14段开头“现在该说烧的工作了”标志着第四道工序的开始。第15段“涂了三回烧了三回以后,就是打磨的工作了”。第16段“可是全部工作还没完,还得镀金”等句都起过渡的作用。第17段“全部工作是手工”一句以“全部”二字结束了整个制作过程的介绍,条理性十分明显。

  (二)总结

  1.归结中心意思

  文章详细地说明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和方法,介绍了景泰蓝制作中手工操作特点,赞扬了手工艺工人的精湛技艺、劳动和智慧,从而赞颂了我们民族的伟大创造才能。

  2.归结本文写作分析要点:

  体裁为说明文。以景泰蓝制作的过程为说明顺序,详写掐丝和点蓝两道工序。在各道工序的说明中,始终抓住景泰蓝制作中手工操作这一特点。综合运用了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做比较、列数字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简明,文风通俗平实。

  三、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题”

  2、说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⑴、丝就是拿扁铜丝(截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作诠释)区别:下定义:严格地说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含义(内涵)及使用范围(外延)。作诠释:是对事物所做的一般性解释、说明。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来形象化地反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一种语言艺术。

  ⑵、一个二尺半高的花瓶,掐丝就要花四五十个工。(列数据)

  ⑶、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铜胎上,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作比较)

  ⑷、各种色料的细末都盛在碟子里,和着水,象画家的画桌一样,五颜六色的碟子一大堆。(打比方)

  3、布置作文练习

  安排说明文的写作练习,可单项说明,也可综合说明,可简单说明,也可作一般说明。

  请以“红烧肉的制作”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注意抓住所说明的对象的特点,安排好说明顺序和材料的详略,综合运用三种以上说明方法,字数在500字左右.

  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科普说明文的一般知识。

  2、使学生了解本文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的规律,安排说明顺序。

  3、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说明文要言之有序,必须采用合理的说明顺序,说明顺序关系到能否把事物的特征说得井井有条。可结合本第4段十三句间大小不同的层次关系的分析,了解区分主次、从属、包容关系的特点。

  2、学习运用本文以逻辑顺序说明一种因果关系的事理方法,写一篇既增长他人见识,又能根据读者实际安排详略,区分主次的科普说明文。

  教学要求:

  1、了解书目的一般常识,认识书目对读者做学问,治学读书的重要作用,懂得查找书籍和资料的基本方法。

  2、学习课文按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理的写作方法。

  3、加深理解举例子和分类别这两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这是一篇介绍书目知识的科普说明文,它从一般读者的需要和实际接受水平出发,写得深入浅出。可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文章的内容,概括出各段大意,弄清说什么,怎么说的问题,理清说明的顺序及层次。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熟悉课文,指导阅读

  (一)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理解各段内容;

  (二)概括各段大意,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一”;

  (三)把说明中运用举例子、分类别说明的地方画出来,思考它的表达作用;

  (四)阅读课文第4段时,分析它的层次关系,思考它是怎样说明的。

  二、研究课文结构

  本文说明的对象:书目。

  说明的特点:书目的起源,性质、分类、作用和使用方法,给读者利用书目打开知识宝库,提供了切实的帮助。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段)说明书目的由来。

  1、由现代藏书的丰富,说明掌握目录学的意义。

  2、编制书目的原因。

  第二部分(3~4段)介绍书目的性质、定义、和“目录学”。

  3、说明了书目是“供人们查找”的“工具书”性质。

  4、说明了目录学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5段)介绍我国目录学的发展。

  第四部分(6~12段)说明了书目,特别是现存各种书目的种类。

  5、提出书目分类的标准。

  6、列举书目类别有“国家书目”形式。

  7、列举书目类别有“馆藏书目”形式。

  8、列举书目类别有“联合书目”形式。

  9、列举书目类别有“专题文献书目”形式。

  10、列举书目类别有“个人著述书目”形式。

  11、列举书目类别有“书目的书目”形式。

  第五部分(13~18段)说明书目的使用方法。

  12、承上启下,由书目的种类转入分述各种书目的特点,介绍几种书目的使用。

  13、举例“到图书馆要借阅一本小说”时,怎样使用书目。

  14、举例说明要“研究某一专题”时,怎样查找书目。

  15、举例说明如果“想对中国古代史的史料有一个初步了解”时,如何查找书目。

  16、举例说明“如果想了解一下外国哲学、社会科学名著的情况”时,如何使用书目。

  17、举例说明如果为了“深入研究某一问题,需要请教革命导师时,如何使用书目。”

  第六部分(19段)总结全文,强调书目的重要性,给广大读者提出希望。

  三、科普说明文(师生讨论总结)

  所谓科普说明文,就是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目的而对某方面的科学知识进行说明文章。

  人们对一个陌生的事物,尤其是工具性的东西,通常首先要问“这是什么”,然后再问“有什么用”,最后想知道的是“如何使用这东西”。这三个问题体现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课文正是按照这个思路,从书目的性质(是什么),说到书目的作用(有什么用),再说到如何使用书目(如何使用)。用浅易通俗的语言来表达,是科普说明文的一个特点。

  四、作业

  1、思考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五题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在同学已对文章思路大体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他们做纵深化分析,解决难点,理解重点及全部内容。

  一、课堂讨论课后思考的练习二、三、四题

  要求同学紧扣课文回答,中间可穿插同学之间的自由议论。

  二、总结练习答案(以同学发言为主,教师补充)

  第二题: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言对某概念所包含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使人们从中了解事物或事理间的区别。依次判断,第2.第4选项是属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因为第2选项从内容上概括了目录学的本质特征,第4选项指出书目是从内容、编排和用途上体现书目的本质特征的,有助于读者把握所说明事物的内涵。而第1选项的意思范围过宽,是一种解释,不是下定义。第三句是比喻的说法,第五句是否定句式,都不是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第三题,设题目是帮助学生理解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板书)

  第四题,设题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

  1.依次填写借阅小说研究专题查阅史料了解外国哲学和社会科学名著探讨革命理论。

  选取的几个例子,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读书到治学的顺序安排的。

  2.作者为以上五个方面选择了《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列宁全集1~39卷目录》《鲁迅著作索引》《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书目答问补正》《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西方名著提要(哲学、社会科学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目录》《列宁全集目录》。

  因为这些书目都属于常见范围,读者如懂得并能实际应用它们,就可以给今后使用其它书目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3.举例说明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从读书的实际需要出发;

  (2)选择常见的,便于读者理解;

  (3)例子的繁简、详细,要根据例子本身的特点及读者的理解程度。

  三、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师生共同总结)

  1.下定义──“书目”“目录学”。

  2.分类别:见(6~12)自然段。

  3.举例子;如(13~18)自然段。

  在说明书目使用时,举了一般书目和专题书目两个例子,并分别从三种不同角度(即古今、中外和深浅)进一步说明怎样“灵活加以运用”。

  4.打比方:如课文标题;又如“引出知识迷宫的线索”比喻书目对于读书治学的重要意义;文末还用“进了大门并不等于升堂入室”比喻获取知识是一个“必须付出辛勤劳动”的过程,字里行间,深寓激励人们不断进取之意。

  文章恰当地运用了这些比喻,把抽象的道理变成了易于感知的形象,既增添了说明的生动性,又加强了思想内容的明确性和深刻性。

  四、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分析:写说明文还有一个语言问题,必须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说明文的语言,不仅要求通顺,还要求用词准确严密,简洁生动,通俗易懂。有许多事物所涉及的知识往往或多或少地带有专业性,所涉及的事理也比较深奥。因此,只有用通俗语言写出来的文章,使大家都看得明白,才能达到说明的目的。如本文对“书目”“目录学”及“书目的书目”等专用概念下定义时,都没有用艰深的术语,而是用浅易的话语。

  说明文的语言还要简洁,简洁就是把文章写得简明扼要,干净利落。凡是一个字能说清楚的,就不用两个字;凡是一句话能说明白的,就不说成两句话。例如:在说明现代藏书的丰富时,用了一句成语“汗牛充栋”既生动又形象。

  五、布置作业

  仿作一篇科普说明文。

  作法提示:

  1.注意分类和说明顺序,采取最佳说明方法。 2.文章以千字为宜; 3.注意引文格式规范。

  古代的服装及其他

  教学目的

  1、深入体会作者在本文中,由古代服装到交通工具、住房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服装及其它与封建统治秩序之间的联系,从而了解封建社会。

  2、学习本文紧扣标题,由主到次,由果及因,由表及里的安排说明顺序。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好处。

  教学设想

  1、本文以逻辑关系为序,说明古代服装及其它和封建礼制之间的联系,研读课文的逻辑顺序是本文的重点,可结合书后练习,让学生懂得逻辑顺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可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或外出参观游览,体会在封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

  教学要求

  1、说明文要言之有序,必须采用合理的说明顺序,学习课文以逻辑关系为序的说明顺序,懂得逻辑顺序中的由果溯因,由表及里的逻辑关系,懂得逻辑顺序的由总及分,由主及次的逻辑关系。

  2、理解课文运用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的好处。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可以从熟悉课文入手,让学生分读“古代的服装”部分和“及其他”部分,看看中间是如何过渡的。要提醒学生边读边体会文章“紧扣标题,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的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请两位学生分读“古代的服装”部分和“及其他”部分,教师将学生读错的字写在黑板。

  朗读课文,让学生说出黑板上的字的正确读音,教师板书:

  绡:(xio) 绮:(qǐ) 皂:(zo) 僭:(jin) 靴:(xuē)

  翎:(líng) 舆:(yú) 贾:(gǔ) 邸:(dǐ)

  一、分析课文

  教师:这节课主要解决的几个问题(板书)

  1、文章内容及详略安排;

  2、文章的结构层次;

  3、文章的说明顺序。

  以上几点是读过一篇说明文后,首先应理清的问题,这就是所谓对文章的总体把握。

  师生交流、回答。

  教师明确:

  文章紧扣标题,介绍了古代服装及其他两部分,提醒学生注意本课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特色。哪怕仅仅是古代的服装,可分绍的也很多,但作者只挑选了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即从质料、颜色和花饰的讲究上来介绍。至于其他部分中的交通工具和住房与封建礼制之间的联系,作者在说清楚服装与封建礼制的关系之后,只用了不多笔墨点到为止,使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二、研读课文的逻辑顺序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说明文要言之有序,就必须采用合理的说明顺序。

  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程序顺序和逻辑顺序。

  如何确定说明顺序,要看所说明事物的内容和读者对象。

  逻辑顺序体现的是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同时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事物的逻辑关系具有多样性,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局部和全体,主要和次要,一事物的多种性质,一事物对他事物的作用,从认识事物到改造事物,从认识规律到利用规律等等,都是逻辑关系。

  从本文看,作者先是具体说明在封建社会中,服装和质料、颜色、花饰有种种的讲究,而后再说明之所以有这种讲究的原因,然后又推及到居住的房子和使用的交通工具,把古代的服装及其他诸物与封建礼制之间的关联说得清清楚楚,这是一种由果溯因、由表及里的逻辑关系。

  从局部看,作者一开始就提出“衣裳的质料、颜色和花饰又有极大的讲究,不能随便穿”,然后从“质料”“颜色”“花饰”三个方面加以分说。从分说的三点来看,好像信手拈来,随意排列,其实前后次序也很有讲究。

  要说服装的价值,当然是质料为最,颜色次之,花饰又次之;但是,倘要说及这三方面因素对服装醒目程度的影响,却是以花饰为最,颜色次之,质料又次之;可见这三者的安排是费过心思的。以上也是一种逻辑顺序,显示的是一种由总及分,由主及次的逻辑关系。

  三、作业

  1、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编写出这篇课文的段落层次提纲。

  2、在课本上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一题,让学生懂得逻辑顺序的灵活性。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了解课文使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分析:这篇说明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举例说明,比较说明,分类别说明等等。

  说明方法是为说明目的服务的。

  不同的说明方法有不同的说明效果。一般地说,举例子说明能使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分类别的说明,能使要说明的事物条理分明,眉目清楚;下定义能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所属的范围;打比方的说明方,能使陌生的事物变成熟识的,抽象的事物变成具体的;作比较能揭示事物之间的异同,优劣和高下等。

  二、本文的语言特点

  1、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严密。即在说明时,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准确而严密的表述和判断,使句意明白清楚。

  如“只有皇帝才能穿,……只有皇后才配穿……”

  “被处死的罪状之一是僭用龙凤服饰。

  “唯一区别的办法……等。

  说明除了皇帝、皇后、其他人谁也不能穿,条件是唯一的,所以才用“只有……才”。“之一”是表示原因有很多,“而僭用龙凤服饰”是其中原因之一。而“唯一”的目的,是强调独一无二,别无他法的等。”

  2、口语使用,可使语言生动活泼,让人爱读。

  如“不能随便穿,违反了制度,就会杀头,甚至一家子都得陪着死。”

  如“绣着凤的衣服,只有皇后才配穿。”

  如“文官用鸟,武官用兽,又按品级分别规定哪一级用什么鸟什么兽,是一点也不能含糊的。

  说明文的语言,不仅要求通顺,还要求用词准确严密,简洁生动,才能使大家看得明白,才能达到说明的`目的。

  三、作业

  熟读全文,做课后练习二、三、四、五题。

  作文训练

  第一课时作文指导

  说明文的写作练习

  说明的目的在于“以知益人”,它在很大程度上显示着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的精确性、明晰性、条理性。要准确地运用说明方法,必须有清醒的头脑,细微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此外,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抓住特征说明事物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这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最本质、最主要的方面。因此,要介绍清楚这一事物,必须把握住它的特征,才有准确性可言;不单写作说明文如此,阅读说明文也同样要把握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

  2.要选好说明角度

  事物的特征,往往是多样性。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同一事物,就会发现,它的特征不止一个。事物特征的多样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因为如此,要求我们在说明事物时要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读者对象,选好角度,确定重点,有详有略地进行说明。《景泰蓝的制作》所以花大量笔墨于“掐丝”、“点蓝”两道工序,其它工序简略介绍,其原因就在这里。

  3.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要能把某一事物(或事理)的特点准确、清楚地说明,还必须根据事物本身的条理和它的固有特征,选取合理的顺序来进行剖释。所谓合理,是指在根据事物的特点和符合认识规律的前提下所采取的一种便于说清楚,也容易使人看明白的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1)以说明某一事物构造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构成部分的组合顺序或人们观察事物的先后顺序来进行说明;

  (2)以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为主的说明文,常按事物形成的时间顺序来进行说明;

  (3)以说明某些事物相互关系及其特点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照先总体后局部来进行说明;

  (4)以说明科学实验为主的说明文,往往按照实验本身的顺序进行说明。

  最后指出,合理的顺序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多实践、勤总结积累。

  4.要恰当地使用各种说明方法

  恰当地、灵活地使用多种说明方法,有利于把事物(或事理)介绍清楚、剖释生动。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

  概括说明;定义说明;诠释说明;分类说明;举例说明;

  引用说明;比较说明;数字说明;图表说明;形象说明等等。

  选用哪种方法要从需要出发,还要看作者本人的写作习惯,但大都是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便于读者对介绍事物(或事理)的认识和理解。

  5.要运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说明

  说明文的说明性、客观性、知识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质朴性、平实性、简洁性。所以在说明文写作中,必须时刻注意说明文的质朴、平实的语言风格。

  同学们必须重视说明文的写作练习,只要如上述的种种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特征,加强说明方法训练与说明程序训练,着重于向读者讲授各种知识,扩大人们的知识面,不断地加强练习,写作说明文的能力会得到较大的进步的。

  有些同学,写说明文的时候,也容易“乱”,不会按一定的中心组织材料、安排顺序,话说得很多,可就是说不明白,说不清楚。

  同学们在阅读下面的短文后,可以对照前面阐述的诸如说明文的目的、特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分析一下文章主要的问题是什么?缺点到底在哪里?然后对照一下文后的评折,总结一下自己对说明文的认识。

  [例文]水

  在地球上,水是分布最广的一种物质。可以说,地球上到处都是水的寓所。地球上到底有多少水呢?有人粗略地估计,认为整个地球的水量,包括空中、地上、地下的水,总共将近14亿立方公里。

  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可为什么大海是蓝的,而湖水是碧绿的呢?原来这是阳光给它们染上的。阳光中的红光、橙光和黄光这些较长的光波被不同深度的水吸收了,蓝光、紫光和一部分绿光的波长较短,一遇到水面便四面散开或反射回来。所以湖水蓝中透绿。海水更深,散射、反射的蓝、紫光更多,就泛碧蓝色了。

  比较纯净的水加热到100℃就会沸腾,降低到0℃以下就要结冰。在高山上,只要加热到80℃以上水就会沸腾;海平面上,只要72℃左右水就沸腾;矿井里,水到100℃以上才沸腾。

  在大自然中,水无时无刻不在动,不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基本存在三个地方:空气里、地下、地表;它的基本形态是三种:气态、液态和固态。

  [评析]

  这篇文章给人第一印象是“散”,其主要毛病是没有按一定的中心组织材料、安排顺序,只是东抓一点,西抓一点,一个方面才说了几句,又急急忙忙去说另一方面。结果是哪一方面都没有说明白。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质的规定性,一个事物的特征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我们要说明一个事物,必须抓住这事物的特征,才能把被说明的事物准确地清晰介绍给读者,让人们对这事物有确切明白的了解。但事物与事物间的情况又各不相同,有的事物的形态、性质、发展等比较单纯,我们说明这类事物时,不妨将面展得开一点;有的事物的形态、特点等复杂而多样,往往有很多方面的特征。我们在介绍这类事物时,不可能在一篇说明文中面面俱到,只能根据需要,一次谈一两个特征。写这类事物的说明文时,更应该注意把握一个明确的说明中心,并以此安排说明顺序。如“水”这篇文章主要毛病就是没有抓住一个要说明的中心,并以此组织材料、安排顺序,从而给人的感觉就是文章散而乱,什么问题均没有说明白。比如水是一种液体,并且具有无色、无嗅、无味的特征,可以这样来说明:

  [例文]水

  水是什么样的物体呢?

  水是液体。石块和木块有一定的形状,无论放在桌子上或者盒子里,它们都不会改变自己的形状,都是固体。水就不同,放在圆杯子里就成为圆形,放在方盒子里就成了方形,它没有一定的形状。

  水是无色透明的。有人说水是白色的,这话错了。拿水同牛奶比较一下就会明白,牛奶才是白色的,水是什么颜色也没有的。如果把一根筷子插入牛奶里,我们就看不见它。再把一根筷子插入清水中,我们能够透过清水看见插入的筷子。

  水是无嗅、无味的。怎样来区分无色透明的烧酒和水呢?光凭肉眼是毫无办法的。只要闻一闻,尝一尝就能正确无误地区分了。烧酒有酒的气味和味道,而水却什么气味,什么味道也没有。

  因此,在正常的情况下,水是无色、无嗅、无味的液体。

  [评析]

  这篇说明文抓住了“水是无色、无嗅、无味的液体”这一特征为文章的中心,围绕这个中心组织材料,选择了比较说明的方法,拿水同木块、石块比形状,拿水同牛奶比颜色,拿水同烧酒比气味、比味道。相互比较以后,水的特征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在说明事物过程中,为了突出有些比较抽象、陌生,一时难以讲清的事物的特点,增强说明效果,常常要采用比较的说明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们在认识事物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把大家熟悉的事物或通俗易懂的道理去和抽象的、陌生的作比较,使大家对事物有所了解,让读者产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理解过程,最终充分认识事物的特征。这是因为事物的特征往往可以在同另一事物的比较中显现出来。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比较的先决条件是要找出比较事物之间可以值得比较的共同点,然后方能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同中求异,说明事物的各自特点。换言之,在进行比较时,必须有相同之点才能作比。就拿上文说吧!在就物体的形态来比时,把水和石块、木块相比;就物体的颜色来比时,把水和牛奶来相比。倘若反过来,把水和牛奶放在一起比形态,把水和烧酒放在一起比颜色,岂不引起一片混乱!

  另外,还要注意到;被比较的事物是说明的对象,用作比较的事物是应该大家相当熟悉和非常具体的。比如上面选用的牛奶、石块等都是熟悉的和具体的,所以大家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如果用作比较的事物比要说明的对象还要难以理解,是陌生的、是抽象的,那么,根本就无法达到说明的目的。

  顺便说一句,说明方法的选用,要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一般的情况是,确定了被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中心组织材料、安排顺序,综合地使用各种说明方法,目的是将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给大家介绍得十分清楚。

  第二课时(写作)

  作文练习题

  (某物)的自述青少年吸烟害处大

  三、写一篇说明文,向低年级同学介绍你学得较好的某门课程的学习方法,或是你所擅长的某种技艺、运动,注意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字数在600字以上。

  提示

  《(某物)的自述》,这是填空式半命题。题面中的“自述”,规定说明是以“第一人称”的身份作自我介绍,而作自我介绍的又是“某物”,这就是说,要求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某物”,要写得人格化,富有情趣,生动活泼。

  至于究竟是介绍哪一种“物”,这可以由作者自己确定,题目对此并无限制。作者确定某物,主要从自己对某物的熟悉,了解的程度决定,应该“量力而行”,不要硬写自己不熟悉、不懂的内容。动手写作之前,还应该认真地收集、查阅有关资料,或向有关人员作些了解,力求对自己所要介绍的“某物”“了如指掌”,以免犯知识性、科学性的错误。

  写《青少年吸烟害处大》这篇说明文,要抓住“青少年”这个年龄层次,阐释“吸烟害处大”的“所以然”。

  一是要避免泛泛而谈,只是一般地说说“吸烟害处大”,而不是强调吸烟对“青少年”为什么尤其有害,这就离开了题目的中心;

  二是要避免杂乱无序,只是东一点、西一点地说“吸烟害处大”,而不是按照事理本身的逻辑安排结构,这就不能言之有序;

  三是要避免“想当然”,只是凭自己的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去说“吸烟害处大”,而不是“言之成理”、“言而有据”地作科学阐释,这就不能以知益人。

  因此,要写好这篇说明文,一定要抓住“青少年”吸烟害处“大”这些关键进行具体、详细的说明;要按照由一般到特殊、由浅到深、由近到远的顺序安排结构;要综合运用举例说明、比较说明、数字说明等方法。还要准确运用专门术语。

  “写一篇说明文,向低年级同学介绍你学得较好的某门课程的学习方法,或是你所擅长的某种技艺、运动,注意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字数在600字以上”这不是一个具体题目,只是对这次写作说明文的一些要求。

  这篇说明文的读者对象──低年级同学。

  这篇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低年级同学。

  这篇说明文的说明重点──怎样学好某门课程。具体来说有:自己对这门课程特点的认识;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行之有效的一些方法;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等等。

  这篇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可综合运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比较、图表、数据等说明方法。

  这篇说明文的篇幅──600字以上。

  因为是向低年级同学介绍,因此,语言要尽量准确、简明、平实。尽量用深入浅出的话来阐释,举例要结合教材。

  因为是向低年级同学介绍,因此,说明顺序要明晰、头绪要简单,如可以采用先总说、后分说、然后再总说的结构、也可以按照自己对这门课程规律性认识的顺序来写。

3、小语二册第二单元教案一等奖

  单元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会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五个五个地数数;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百以内各个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会读、写100以内的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会比较它们的大小;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据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

  (1)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难点

  数100以内的数。

  课时划分:(10课时)

  认识整十数1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

  认识几十几1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1课时;

  数的顺序、单双数1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1课时;

  多些、少些、多的多、少得多1课时;

  一、认数

  一年级 第一单元

  单元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会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五个五个地数数;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初步理解百以内各个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会读、写100以内的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会比较它们的大小;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初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据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重点、难点

  1、重点

  (1)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

  2、难点

  数100以内的数。

  课时划分:(10课时)

  认识整十数1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

  认识几十几1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1课时;

  数的顺序、单双数1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1课时;

  多些、少些、多的多、少得多1课时;

4、小语二册第二单元教案一等奖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后进行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1平方千米,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发现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教材利用实物图片,呈现了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面积和我国2004年完成的造林面积等一组实际数据的基础上,直接指出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以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为基础,告诉学生其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然后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平方千米、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1、通过演示和教师与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形成1平方千米的表象

  2、建立空间观念,知道平方米与公顷以及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

  3、能借助计算器,估计或计算相关的土地面积。

  4、培养学生积极参加活动的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1平方千米,利用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提炼新知

  师:课前,你们收集了很多有关土地面积的资料,我们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①我国土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

  ②:北京的面积大约2万平方千米,天津的面积大约1万平方千米。

  ③:秦始皇陵的占地面积为56万平方千米。

  ④:俄罗斯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约为1710万平方千米。

  ⑤:颐和园占地290公顷,大约3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三。

  ⑥:香港最小的郊野公园,占地100公顷,那最大的有多大呢,我真想去看看。

  ⑦:亚洲是世界上第一大洲,总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

  ……

  师:你们在收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交流,引出课题:认识平方千米

  二、 学习新知,建立表象

  (一)猜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

  1、说说你心目中的1平方千米有多大?

  生:我觉得比1公顷小。

  生:我觉得比整个无锡大

  (二)认识1平方千米:

  1、师: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约从我们学校到新街那样的长度为边长所围成的一个正方形土地。

  生:哇,太大了!

  师:不计算,你觉得1平方千米和1公顷比,谁大?

  生:当然是1平方千米大,因为1平方千米边长是1000米,而1公顷边长是100米。

  2、昨天我们大家已经到操场上了解了1公顷的大小,我们知道1公顷是10000平方米,而1平方千米是1000000平方米,那么100个昨天我们看到的1公顷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

  (三)结合实际,进行估算

  我们学校的面积大约是5公顷,想一想,多少个藕塘中心小学的面积才是1平方千米呢?

  (四)学习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1平方千米的土地有多少公顷?你能推算出来吗?

  学生尝试,说出推算过程。

  2、交流,完成板书: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3、同桌交流自己对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认识与掌握情况

  三、应用巩固,深化拓展

  1、运动场面积、居民小区占地面积、我们无锡市的面积、江苏省面积以及我国的领土面积用哪个土地面积单位较合适呢?

  2、出示练习十三第7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3、出示从同一幅地图上描下来的5个省的地图,估计出其他四个省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4、出示你知道吗?

  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哪个洲的面积最大,哪个洋的面积最大,哪两个洲的面积差不多。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又有哪些收获呢?

  2、这节课我们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与这些知识相关的生活资料也有所了解,希望同学们把查到的资料记在自己的数学日记上。

  [设计意图]:

  本节课是一节典型的概念教学课,从教学内容方面说比较抽象,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然而“数学是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在教学中找到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才能反映出数学的价值,从而更能营造出生动活拨且富有意义的课堂氛围。本节课我采取让学生课前先收集资料的方式对土地面积有所了解,课上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真实,真实而有意义的情景。情景的搭建为学生立足于自主探究,概念的得出,完善与应用,提供了可利用空间。教学的各个层次做到了趣味化、情感化、活动化、生活化和开放化。

  通过对幅员辽阔的美丽家园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并立志发奋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这是非常重要的人生观的教育。新课程还要求教师不仅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还要成为课程设计者、开发者和创造者。在应用新知识的环节中,本节课不是简单机械的练习,而是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巧妙地设问。给学生提供了思考、创新、表现及成功的机会,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课程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了欢乐、激奋和成就感。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越来越积极,更加有信心学好数学。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时时处处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知识掌握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发展,真正体现出学习数学的价值。

5、小语二册第二单元教案一等奖

  教材分析:

  1、本单元以“风雪”为题,包括两篇主题课文和两篇自读课文。《瑞雪图》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大雪的喜悦之情。《下雪的早晨》写作者在雪后宁静的早晨,想起了夏天树林里的小孩天真、活泼,抒发了作者喜悦和期盼之情。《深山风雪路》记叙了邮递员在冬天的风雪里,仍在古长城旁的荒凉险峻的山间邮路上,为人民送书报信件的事迹,赞扬了老吕二十五年如一日,为邮递事业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的无私奉献精神。两篇主体课文和一篇阅读课文和谐的唱出了一曲雪瑞人美的颂歌。说明文《雪》,对雪的形状、重量,雪的形成及雪对农业生产的作用等,做了较详细的介绍。

  2、本单元语文天地中的摘录笔记和错别字检阅,主要是复习以前的内容并进行归纳总结。“读一读”介绍了两句与雪有关的古诗,主要是由今而古,领略雪的意味。

  3、口语交际中安排了说雪或想象中雪景的内容,旨在启发学生把平时所见、所想与本单元所学结合起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4、笔下生花安排了写学期总结,既是对总结这种形式的.学习,又是学生对自己语文学习的总结,可与金钥匙的内容结合起来。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部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较多,口语表达、情感表达较好,还有部分学生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学写14个生字。

  2、学习一些朗读技巧,做到有感情的朗读(朗诵)。

  3、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及给人们带来的幸福生活。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联想与想象。

  4、学习整理资料。学习写个人总结。

  5、“开卷有益”让学生自己品味,培养学生多读自悟,品词赏句。

  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记准读音,分清字形,了解意思。能够正确、工整、美观的进行书写。

  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条理、有顺序的进行观察、描写的方法。

  教学策略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以读代讲,感悟文章内涵

  教学过程:

  1《瑞雪图》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文。

  1、大家喜欢下雪吗?

  2、讲述:四十几年前,在我国的胶东半岛上,下过一场大雪。当时,正是自然灾害严重,农业欠收的时候,这时候下一场雪是多么的及时啊!著名作家峻青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写了一篇文章《瑞雪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一)、学习字词

  1、师范读,生边听边划记生字词。

  2、认读生字,相机释义。

  瑞雪胶东半岛骤然彤云密布簌簌万籁俱寂咯吱嗬眺望粉妆玉砌投掷

  3、给生字扩词。

  4、比较形近字。

  瑞端;眺挑逃桃;掷郑

  5、默读课文,推荐好词语,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答疑。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生有感情的自课文,对照金钥匙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4、师总结: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4部分,一、下雪前;二、下雪时;三、下雪后;四、点题,赞扬雪景。

  三、再读课文,要求准确流畅。

  1、点名读,师生评议。主要侧重字音准确,是否流畅等。

  2、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一、旧知导入。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下雪前,天气有什么变化?

  2、齐读课文,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板书:骤然变冷)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齐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雪?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默读课文,找出这一段的的象声词,说说它们模拟了怎样的声音。

  3、自渎课文,想想这一段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4、总结:“开始的时候,还伴着一阵小雨。”——读得轻、快。“大片大片”“彤云密布”——读

6、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写景文,很适合用来训练朗读。教学中我首先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让学生体悟文章的语言文字美。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便默读边思考、比赛读。通过多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中,我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去理解“每个人都是一片叶子,为自己生活的大树输送着养料,让它茁壮、葱翠。”“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我让学生课前去搜寻一些树叶,观察树叶,查找树叶的知识。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畅谈树叶的作用,并把光合作用也讲得井井有味,这样学生理解树叶对于大树的奉献精神也就容易多了。所以说课前的搜集,发展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每个同学对于大树、树叶也就有话说了,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的知识面更广了,学生的思想受到了熏陶,同学们一致认为要像树叶一样,默默的奉献,做一片美丽叶子的。

  《西湖》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秀丽的景色,句句是景,字字都美。细细读来,仿佛聆听悦耳动听的音乐,又如观赏秀美典雅的画面,身临其境之感随之而来,了解西湖的愿望、热爱西湖的情感油然而生。为了让学生对西湖有更全面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更陶冶学生情操,我设计了“西湖简介”、“西湖传说”、“西湖诗词”、“西湖景点”四个版块,作为对课文学习的延伸。

  在《拉萨的天空》教学中,我抓住拉萨天空的“蓝”,以优美、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进行清新、朴实地描绘,勾勒出圣地拉萨那晶莹剔透的迷人天空,令人回味无穷。然而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与本地相差甚远,单贫课文语言较难使学生感悟出拉萨天空独特的美感,为此,在教学中,我添设了优美的情境图片,抓住最具语言风采的是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通过反复读文和想象激发语言,利用学生的已经具备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使学生在一遍遍地朗读中,产生和积累情感,逐步深化体验,体会意境,点燃其探究的兴趣,打开其想象的空间,激发其质疑的思维,促动其表达的心智,以进一步感悟祖国自然景观美妙境界,提升审美,抒发对祖国的感怀之情。

7、语文第11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反思

  《负荆请罪》,是一篇剧本。上课伊始,我让孩子们介绍“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接着讲讲这个成语的来历、出处等,孩子们显得饶有兴趣。紧跟着我让同学们回忆剧本的基本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发言显得琐碎而不完整,指名几个同学交流后,我随即做了总结性的概括,让孩子们对剧本的特点进行再次强化。

  《最后的姿势》一文第六小节中的最后一句话,是对谭老师舍身护救学生这一动作的细节描写。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师生。在处理这段教学内容时,我让学生先自读,问: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指名说感受,根据感受指导朗读。然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人物形象,最后把读懂的情感带进课文再次深情地朗读。

  《船长》这篇课文选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短篇小说。课文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本次教学的重点是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通过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哈尔威船长在生死关头,把自己一个船长的职责记得牢牢地: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以及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指导学生精读时,抓住重点把能够展示船长风采的部分反复朗读,认真体会,理解感悟。

  《爱之链》是一首爱的赞歌,文章极其细腻地描写了发生在一个严寒夜中的充满爱的故事。我在备课时,以课题为“突破点”,设计了四个环节先是“爱之链”的整

  体把握,次是“爱之链”的具体探究,继是“爱之链”的前承后继,再是“爱之链”的索圈图示,在探究“爱之链”具体环节之一:乔依关爱老妇人。通过抓住关键段,通过设想心理活动体现“爱之链”。紧扣“愣”字引导学生设想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反映乔依帮助老妇人有特定经过,同时结合“常常”“一直”理解乔依既得过别人的帮助,也帮助过别人,但从来没有想过,应该得到钱的回报,很有深度地表现了乔依乐于助人不求报答的高尚品格。

8、英语课本第二册(上)第五单元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英语课本第二册(上)第五单元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节课的构思:在“Shallwegotothezoo”的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一个教学情节:让学生看一个介绍动物园的短片,在介绍的过程中认识熊猫,狮子,长颈鹿和猴子的外型特征,生活习性等,使学生爱动物和保护动物的思想得到升华。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把握住中学生好动的性格,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的让学生扮演各种动物的动作,叫声,他们形态逼真,惟妙惟肖的摹仿表演给课堂增色不少,猴子的轻灵调皮,长颈鹿的慢条斯理,狮子凶猛的咆哮,熊猫悠闲自得的吃竹枝,这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争先恐后的表演使课堂气氛热烈而和谐。

  2、借用资源,在教完新单词后,我借用了Gogo去动物园参观的一段VCD,让他们带着问题去看:Gogo在动物园看到了哪些动物?引人入胜的画面,活拨的Gogo再配以生动的.对话,把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起,很好的调动了课堂,避免了学生疲态的出现。

  3、小组合作贯穿整堂课,(单词与图片的配对找朋友;将一剪成几块的动物拼好;比赛读单词。看哪个小组完成任务最好)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学生的表演面不够广,导致有人忙有人无事可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尽可能的面向全体,既要有个人表演,还要有集体的扮演,使整堂课紧凑丰满;

  2、在完成拼图时,讲解要求不够明确,导致有的学生不明白,使后面对拼图的描述和对小组的评价受到了影响,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果,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布置学生完成的任务一定要讲清楚要求并做完整的示范,使所有孩子明白接下来他们该做什么了。

  3、时间的把握不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段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比如这堂课,在带领学生做动作的时候完全可以重复一次,效果出来了,时间又把握住了。也可以在备课时就要预防出现时间多的情况发生,准备音乐或短片,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让学生欣赏,既让学生放松了身心,缓解了孩子的疲劳,又将时间把握得分寸有度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