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关爱自然关爱人类教案一等奖

2023-06-17 16:22:07

  关爱自然关爱人类教案一等奖

关爱自然关爱人类教案一等奖

1、关爱自然关爱人类教案一等奖

  关爱自然,关爱人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了解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形势,从理性上认识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正确性及坚持这一基本国策的重大意义。

  2、对学生进行人口、资源和环境方面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和环境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能力,特别是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变化——环境问题的出现——环境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选择——我国环境的现状——针对环保的国策——怎样保护环境”为线索,让学生关注环保,关注自然,以关爱自然为己任,以保护环境为自豪。

  第一节 “共同的问题 共同的选择”,以初中生赵名鸣的故事引入,通过周边环境变化,赵名鸣的困惑和忧虑以及故事中赵名鸣父亲的话“孩子,那不是我们该管的问题,挣钱才是最重要的。”引出中心话题:“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在“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中,从“曾经的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展开,指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非一开始就像今天一样如此严峻。接下来讲到人类通过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但随着人类开发自然的力量的无止境和滥用资源,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正日益严峻地显现在人们面前。那么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怎么来解决?自然就引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 “我国的环境压力”,从要学生来谈“沙尘暴、藏羚羊、非典”等我国典型的环境问题入手,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引出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接着,从人口、资源、环境三个方面,以图片、数据、小故事等多种形式来对这一沉重的话题来一一展开,进行阐述。这里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一个大专题,都可以做大量的,那么在教材里,怎样让学生自然地在接受教育时又进行自我教育,在给教师给出话题时而又不限制其发挥,不把教师圈定在教材里,这的确花费了编者们很多的心血。最后,选定了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事例、漫画、数据等帮助说明。整个这一章节的容量很大,但又不显臃肿、冗长,而是在非常轻松的情况下来达到它的教育效果。

  第三节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处理好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必然选择,同样,中国要解决环境问题,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把“可持续发展”定为我国的发展战略,本节是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关于环保的相关政策,并树立环保意识,把“环保”真正落实到行动中来。

  三、教学时数

  第一节 共同的问题 共同的选择

  教学内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曾与自然和谐相处

  2、明确人类通过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

  3、认识到由于人类的破坏,我们已出现生态危机

  教学重点: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材料】材料1: 一则法国儿童谜语说,池塘里有一朵百合花,它两天按两倍速度生长,如果不受限制,30天内会覆盖整个池塘,闷死水中的其他生命。人们直到百合花已经覆盖了半个池塘时,才意识到这个危险,这时,你还有几天时间回来挽救你的池塘呢?

  提问:

  ①这则谜语的答案是什么?

  ②这则谜语说明了什么道理?

  ③这则谜语引喻了人与自然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并回答。明确:关注人类的命运就必须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讲授新课

  【师】回顾人类的历史,不难发现,人是始终受大自然哺育的。在人类之初,人与自然曾经保持着和谐的'关系。

  【生】(细读教材28页“荷马名言”)

  【师】人类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生】(小声读教材28页小体字)

  【师】你还知道哪些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事例?

  【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师】然而,随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力度不断加强,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生态危机,也从根本上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生】(默读教材29页小体字)

  【师】你还知道世界上哪些严重的环境破坏事故或公害事件?

  【生】(相互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师】(根据以下材料进行补充)

  环境公害事件

  为什么会发生“公害事件”?

  在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前,由于人类干预自然界的能力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只是局部的、小规模的、不明显的。产业革命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社会活动的规模程度不断扩大,向自然索取的能力和对自然环境干预的能力也越来越大,资源消耗和排放废弃物大量增加,加上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和主观上不注意保护,致使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污染事件频频发生,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政党秩序构成了严重威胁。从以下发生的世界著名公害事件中,可以对环境污染的危害和发展略见一斑:这些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充分说明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极大的危害性。令人担忧的是,全世界环境污染范围越来越大,危害越来越严重。

  1、什么是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发生于1930年比利时的马斯河谷工业区,由于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对人体造成综合影响,一周内有近60人死亡,数千人患呼吸系统疾病。

  2、什么是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43年美国洛杉矶,当时该市的200多万辆汽车生病在排放大量的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喉痛等症状,死亡率大大增加。

  3、什么是多诺拉烟雾事件?发生于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多诺拉镇,因炼锌厂、钢铁厂、硫酸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及氧化物和粉尘造成大气严重污染,使5900多居民患病。事件发生的第一天有17人死亡。

  4、什么是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2年英国伦敦,由于冬季燃煤排放的烟尘和二氧化硫在浓雾和中积聚不散,头两个星期死亡4000人,以后的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亡。

  5、什么是四日市哮喘病事件?发生于1961年前后的日本四日市,由于石油化工和工业燃烧重油排放的废气严重污染大气,引起居民呼吸道病症剧增,尤其是使哮喘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50岁以上的老人发病率约为8%,死亡10多人。

  6、什么是水俣病事件?发生于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因石油化工厂排放含汞废水,人们食用了被汞污染和富集了甲基汞的鱼、虾、贝类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民中枢神经中毒,死亡率达38%,汞中毒者达283人,其中60多人死亡。

  7、什么是富山痛痛病事件?发生一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因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河水和稻米,居民食用后而中毒,1972年患病者达258人,死亡128人。

  8、什么是爱知米糠油事件?发生于1968年日本北九州市、爱知县一带,因食用油厂在生产米糠油时,使用多氯联苯作脱臭工艺中的热载体,这种毒物混入米糠油中被人食用后中毒,患病者超过10000人,16人死亡。

  9、什么是博帕尔毒气事件?发生于1984年印度中央邦博帕尔市,由于设在该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的储罐爆裂,大量剧毒物甲基异氰酸酯外泄,造成至少2500多人死亡,十几万人受伤的惨剧。

  10、什么是切尔诺贝利核污染事件?发生于1986年前苏联基辅地区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反应堆爆炸,大量放射性物质外泄,上万人受到辐射伤害,直接死亡31人,13万居民被迫疏散,污染范围波及邻国,核尘埃遍布欧洲。

  【师】生态危机是怎样出现的呢?

  【生】(看书后进行回答)

  【师】读《撒哈拉的变迁》,看看你的心情怎样,你想到了什么?

  【生】(看书后讨论并回答)

  三、小结

  在关心自己生活改善的同时,我们要不要关心我们的衣食之源——地球?是谁在改变我们的地球?是谁在毁灭曾经的绿水青山?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

  四、巩固练习

  1、关注人类的命运就必须关注_____________的关系,就必须认真反思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反思我们对待__________的态度。

  2、在人类之初,人与自然曾经保持着_____________的关系。

  3造成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是( )

  A、人类不断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B、地球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已丧

  C、人类不热爱大自然 D、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

2、关爱自然关爱人类教案一等奖

  教材分析:

  本目主要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的道德规范,自觉遵守人与自然的道德规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本目分三个层次讲述了这一内容。首先“尊重生命,保护生命多样性”。主要帮助学生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能够从自身做起保护地球上的每一种生物;其次,“善待自然,作大自然的朋友”。主要引导学生感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理解善待自然的意义,以及如何善待自然。最后“美化自然,让大自然美丽永存”。主要让学生其原因及做法。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尊重大自然,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自觉遵守人与自然的道德规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能力:爱护、保护、善待大自然,提高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知识: 了解人与自然的道德规范,懂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重难点:

  重点:善待自然,作大自然的朋友

  难点:理解尊重生命,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的意义。

  学习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初步感悟

  大自然是我们的`朋友,在上一节的学习中,我们听到了许多人类与大自然的不和谐之音,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关爱大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下面我们来学习“关爱大自然 从我做起”。

  环节二、自主探究 全面理解

  学习任务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1----p43页,思考:为什么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1)正确理解“珍贵物种消失“损失的不仅是钱财,更严重的可能是人的生命”?

  (2)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就等于保护了 和 的基石,就等于保护了 多样性的基础,就是保护了我们 。

  (3)我们该如何对待自然界的各种生物?

  (4)阅读:拒把“朋友“端上桌。思考:为什么要拒食野生动物?

  学习任务二、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3----p47页,思考: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1)阅读课本p44西藏人民与自然和平相处的事例,体会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和谐发展的道理。

  (2)我们该如何与大自然和谐些相处?

  ①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大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是生命的 ,是我们共同的 。

  ②如何善待自然 善待自然就要 ,不破坏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就要 ;就要

  ③人类善待自然的意义 共同归纳: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善待自然就等于善待人类自己。

  (3)从全国“保护母亲河日”到大学生和市民的守护行为对大家有什么启示?

  (4)我们应该为保护大自然做点什么?

3、关爱自然关爱人类教案一等奖

  活动目的

  1、认识汉字:狮子、骆驼、斑马、丹顶鹤、鹦鹉

  2、拓展识字动物类认字:雄鹰等等

  3、能结合自己收集的动物玩具,动物卡片,用所学新字。词讲一个故事或者说一句完整的话。

  4、能结合自己收集的动物玩具、卡片朗诵表演自编或收集的儿歌。

  5、培养学生利用进行拓展识字的能力,激发学生潜在的识字意识,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资料收集,有关动物挂图,一至二幅,学生自做的.词卡、资料卡、小报等。

  2、歌曲磁带、实物投影仪、动物头饰、生字卡片、奖品、教师自编短文(同在一片蓝天)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播放歌曲)

  美丽富饶的松嫩平原,这里是丹顶鹤的故乡,一望无尽的芦苇展现在地平线上,姿态优美的丹顶鹤时而嬉戏,时而引颈高歌,时而翱翔蓝天翩翩起舞,远处一只罪恶的猎具伸向丹顶鹤,砰的一声,一只丹顶鹤受伤跌进了芦苇荡里,它痛苦地挣扎,发出绝望的哀鸣。这时,一个小女孩勇敢的跳进芦苇荡抱起丹顶鹤向岸边划去。然而,芦苇下边的沼泽地使小姑娘越陷越深,在这生死关头,小姑娘用平身的力气,托起受伤的丹顶鹤,丹顶鹤得救了。可是,勇敢的小女孩却永远没有回来。

  二、观察图画

  1、图上画了什么?教师出示生字。

  三、学习生字

  1、拼读正音。

  2、分析字形。A、读一读。B、小组自组学习。C、游戏一:做找朋友游戏。

  游戏二:带上头饰表演,巩固所学生字。

  四、拓展识字

  提问:

  1、你还喜欢哪些动物?

  2、你喜欢它的什么?叫声、动作、生活习性。

  提问:

  1、你收集了什么动物资料?新认识了哪些字?

  2、小组交流。

  3、班上汇报。

  提问:

  4、现在你最想对你的心朋友说些什么呢?

  五、学生读短文,根据你自己的理解作画。

  1、老师指导读段文。

  2、学生有感情的读短文。

  3、学生理解做画。(回家请家长评议)。

  六、总结:

  小朋友今天学得真不错,不仅认识了许多动物,还懂得了关爱动物就是关爱我们自己,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小朋友下来还要留心观察,就会认识更多的汉字。

4、关爱自然关爱人类教案一等奖

  一、活动目标

  1、为培养同学之间互相关爱的精神,召开本次班会。

  2、通过班会,使同学们学会及时的真诚的伸出援手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同学之间遇事互相关心、互相关爱,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归属感。

  二、班会形式

  诗歌朗诵、讨论 、互动、歌曲欣赏等形式。

  三、活动准备

  1、与班主任商讨班会环节、确立班会主持;

  2、布置场地(最好围坐成椭圆形)

  四、活动过程

  1、班会的第一个环节:

  诗歌朗诵

  女:如果世界是一间小屋,关爱就是小屋中的一扇窗;

  男:如果世界是一艘船,那么关爱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

  女:被人关爱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男:关爱他人是一种高尚美好的品德

  女:我们需要别人的关爱

  男:别人同样需要我们的关爱。

  女:关爱,就是关心爱护

  男:关爱不是怜悯,更不是同情,

  女:而是快乐地一己之力助他人成长,并让受助人也感到快乐

  男:生活上少不了关爱,别人常给予我们关爱,我们更应该去关心爱护他人

  女:关爱是一种不分大小的付出,不管给予或是得到

  合: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会去关爱,这样世界上才会充满--爱!

  2、第二个环节:我说谁帮过我 背景音乐:相亲相爱一家人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主要是让同学们用心去发现我们班的关爱别人的优良传统;同时,

  也希望同学们能发扬这些优良传统,促使我们的集体更团结。

  可以是老师、同学,也可以是让你觉得感动的陌生人。

  3、第三个环节 游戏:放飞机

  请同学们在纸上用5句话描述自己,可以是性格、外貌特征,但不可以写自己的名字。然后写上希望别人从哪些方面关爱自己,或者希望班级有个怎样的关爱氛围,希望老师或班干部怎么做等等。

  你希望的关爱可以是学习上有人和你一起探讨、课间有人陪你谈心,一起玩耍,或者是你是个内向的孩子,希望别人主动找你聊天、约你参加集体活动,希望别人多鼓励你等等。

  然后请大家将写满期望的纸飞机放飞,然后接住别人的纸飞机。主持人将选择部分人猜

  出手上拿的纸飞机是谁写的,读出他的期望。

  4、第四个环节 讨论:怎么样关爱他人?你将如何做?

  5、第五个环节: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并带领同学们跟着视频做手语

  6、请同学们在贴纸背面写班会感受。

  引领方向:关于今天班会的任何感受或想说的话,或者今天有何收获和感想.

  四、班主任做总结发言。

5、关爱自然关爱人类教案一等奖

  活动目的:

  通过学生自我教育活动,学习、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体会父母、师长、亲人、同学、朋友之间的无私的亲情、友情,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真正内涵。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努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创造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

  活动准备:

  1、 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2、 留心观察身边有哪些需要帮助的人,回忆曾经给予你帮助的人

  的故事。

  3、 课前用5分钟与学生沟通,安排一些诗歌朗诵。

  4、 教师课前准备相关资料分发。

  活动过程:

  一、 活动导入

  学生听《爱的奉献》,引歌中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导入关爱主题

  二、活动过程

  前言

  1、学生自由畅谈自己对关爱的'理解,可以用自己的话,可以引用搜集的名言警句。

  2、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小结:关爱,就是关心爱护,它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爱,生活上也少不了关爱,别人给予我们关爱,那我们更应该去关心爱护他人,这样世界上才会充满——爱!得到他人的关爱是一种幸福,关爱他人更是一种幸福。金钱不是万能的,关爱需要的是社会的共同关注。 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因为只有你关爱了别人,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才会回报你。关爱别人其实就是在关爱我们自己,关爱别人是我们得到别人关爱的前提。 生活篇

  1、接着第一章的概念问学生,你们知道社会上哪些人或群体需要关爱吗?(鳏、寡、孤、独等)

  2、听《天堂与地狱》的故事,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寓意。

  有一则名为《天堂与地狱》的寓言,其大意是这样的:某人想弄清地狱与天堂的区别,于是他先来到地狱,发现尽管地狱里不乏山珍海味,但地狱里的人都饿得面黄肌瘦,原因是地狱里的人吃饭用的勺子的把儿都有两米来长,把儿太长,很难将食物送进自己的嘴里。他又来到天堂,他发现天堂里的人吃饭用的勺子也是把儿两米来长,但天堂里的人个个红光满面,原因在于他们是用勺子把饭菜舀起来,分别先送到别人的嘴里,相互喂着吃。

  从这则寓言中,我们明白了这么一个道理:人们只有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才能生活得美好。许多革命伟人,许多英雄模范,他们之所以有高尚境界,其道德基础就在于“关心他人”。关心他人既要关心爸爸妈妈,也要关心老师和同学,还要关心邻里和其他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人。

  自然篇

  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介绍人与自然的关系。

  2、幻灯片展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大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呼吸不到空气,如果没有大自然,人类就无法饮到水,那么,人类就即将灭绝。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3、看“环保主题FLASH”《狼》,畅谈感想。

  社会篇

  1、小品《捐款》学生思考:

  ⑴在小品中你发现了什么?

  ⑵你认为该怎样做,为什么?

  教师小结:雪莱说过:“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爱。” 爱本身是个不起眼的字,不用时它仿佛是墙角的瓦砾,沙里的盐,但是当困难袭来无数个爱就能撑起一片蓝天;无数个爱的汇集就能溶成一片咸海。 同学们此时你们心中最想呼唤什么的到来----爱,是想呼唤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充满爱对吗?

  2、幻灯片展示四副图片:

  东亚病夫、鸟巢、世博会中国使馆、嫦娥二号

  ⑴学生看后说出四副图片的名称?

  ⑵从四副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从四副图片中许多同学都看到了祖国从落后到今天的繁荣,科技的进步,民族的繁荣背后有多少革命英雄的努力,有多少科研者为了祖国的发展而努力,他们牺牲了自己的休息,牺牲了自己的家庭,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正是因为有那么多人对祖国繁荣富强的关爱,才有我们今天幸福的安定的生活。同学们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才会更加繁荣,人与自然才更加和谐,就让我们喊出心中的话语------《让世界充满爱》

  三、 活动小结

  同学们,主题班会快要结束了,我不知道同学们这节课是否有收获呢?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

  教师小结:没想到同学们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收获了这么多, 是的,关爱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地融洽,让人与自然变的和谐,让社会变的强大。语言有时是强大的但是它在行动面前有可能会缩小自己的身影,我希望同学们做行动的巨人,而不是语言的巨人,用实际行动关爱身边的一切,为祖国现代化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四、 结束语

  教师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在歌声中结束主题班会。

  五、 活动延伸

  1、 课后将自己本节课的感想流露在作文中。

  2、 做一件关爱父母的事情。

6、他们需要关爱教学反思

  1、新课程倡导活动化教学。活动是落实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也是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

  《品德与生活》课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健康的人格。人格的发展的大量相关研究表明:只有在积极的活动中才能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在《他们需要关爱》教学中,以“换位体验”这一活动形式,使学生切身体验残疾人的痛苦,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许多不便;“身残志坚故事会”通过学生调查、搜集、交流身边残疾人“身为残疾却不向命运低头”的事迹,使学生的心灵为之一震,对残疾人产生尊敬之情;“知识小竞赛”让学生了解了一些资料后一定会欣喜地发现社会对于残疾人点点滴滴的关心,培养了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而且使学生获得知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渴望尽微薄之力为残疾人献爱心;而“爱心行动”,鼓励学生为身边的、社会上的残疾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上述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残疾人生活中的困难与痛苦,社会给予残疾人许多关怀,帮助残疾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能尊重残疾人,燃起对残疾人的同情与关爱之情。《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的是体验和感悟,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来组织教学,在活动中学生人人参与、自主实践、自我体验,并获得感悟与快乐。

  2、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与发展,只有通过生活的'体验来实现。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基本的价值观,只有通过他们自身的探究、体验才能最终养成与形成。鲁洁、王逢贤教授在《德育新论》中指出:“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型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教学中通过“换位体验”,做做“盲人、缺少手臂的人是怎样拿东西的”,通过这种尝试,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残疾人的生活不便;以身边伙伴的故事,触动孩子的心弦,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让学生欣赏图片、观看千手观音的录象、播放《爱的奉献》、《爱在人心》等音乐,把学生带入教材相应的情境之中,由入心、动情到启真、悟理,经历真实的内心体验,并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引发道德感想,内化道德认识,指导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通过组织“为身边的、社会上的残疾人献爱心”等活动,为学生开辟体验的渠道,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体验中感悟,在体验、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关爱残疾人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的亮点有以下几点:

  一、精心设计动态教学

  养成教育课程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有所感受,为此我设计了两个体验的环节:1.通过猜猜手势语的意思,感受聋哑人生活的不便。2.通过盲人找球的游戏,请两名学生分别以自然状态和戴上眼罩来完成同样一件事情——“找球”,从自身的感受来进行交流,从而体验盲人生活的不便。通过这两个环节的实施,学生获得比较真实的感受——残疾人的生活真是不容易。

  二、情感教育,感化学生

  通过助残日学校开展的“捐资助残”活动,电视上报道的关爱残疾人的事迹,社会上一些爱心人士对残疾人的关爱和帮助。激发学生也可以用自己的行动去关爱、帮助残疾人。

  播放残疾人的日常生活视频,渲染氛围,从气氛和思想上进一步感化学生,让学生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残疾人失去健康的痛苦,学习生活的艰难,对学生的心灵具有强烈的震撼作用,能积极有效地对孩子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如果我们正常人能帮助他们,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和温暖,他们就会少痛苦、多幸福。

  三、让爱在行动中传承

  为了孩子们能了解残疾人平时生活的不便和痛苦,用平常心对待他们的缺陷,用爱心主动帮助他们,组织孩子进行一次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带孩子到残疾人生活的地方接触一下真实的残疾人生活,通过采访、献爱心等活动丰富孩子的社会知识,有了亲眼所见、亲身所为的'经验,相信更能激起孩子的同情心,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关爱、帮助他人的情感。爱心情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能只是通过一次活动,关键是要让孩子有这颗关爱的心,当他们有了这份情,也就明白这个理了。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

  1、在引导孩子设计采访问题时,指导还不到位,虽然一直强调问题要根据选择的对象,紧扣目的来设计,把残疾人的需要细化到具体的事情,比如残疾人的兴趣、爱好、愿望等等。但还是有学生不能领会,这时我应该抓住一些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中筛选,使设计的采访问题更有针对性。

  2、由于在指导设计问题时用了太长时间,所以导致后面时间不够,无法展示交流学生设计的采访表。

  “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后实践”,秉着这样的态度,相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不管是遇到怎样的教学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8、孩子都需要关爱教学反思

  小班的孩子刚入园时,适应能力差的哭的哭、闹的闹。老师为了尽快的引导这些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往往会无意的忽视那些能力强的、不哭、不闹的孩子。记得我班有个叫李新航的小男孩儿,身体特别棒,入园到现在,他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强,从来不哭、不闹。可以说,在他身上我确实很没有操心。

  今天中午吃过午饭,我向往常一样为带药的孩子喂药。正忙着李新航小朋友跑过来,从衣兜里拿出一小瓶浅蓝色的液体药,要我喂他吃。我接过药一看,上面没有标签、也没有字样,我不敢随便给他吃,为了安全起见,我打电话给他家长、问药是不是家长让他带来的。李新航妈妈说:他们家长没让他带有药来,这药可能是他奶奶的疯湿药,不能给他吃。电话过后,我真是不敢想象,这药要是他自己喝了,该多危险呀!

  事后我有些不安心,觉得好多孩子吃药都特别害怕,要老师耐心的呵护才能喂下去,李新航小朋友为什么还要偷偷的带药来让老师喂他呢?于是在放学时,我有意的会见了李新航的妈妈。与家长聊过后才知道,是因为老师每天给孩子们喂药时,为了呵护那些不想吃药、怕吃药的孩子,都会对他们说一些很关爱的话语、做一些亲昵的动作等。李新航也想让老师在意他,所以对妈妈说他也要带药来幼儿园让老师喂他,但是妈妈没有在意他的`话。

  教学反思:

  这事过后,使我深深的感到:我们幼儿园的老师,面对的对象太小,给他们喂药是常有的事,因此喂药的时候一定要细心。另外,不管在任何时候,不能忽视对每一个孩子的爱,因为关爱每一个孩子都是我们的职责!

9、如何关爱学生的教学反思

  常言道:人与人不同,每个人都有其固有的自然生理特质和心理禀赋,这种自然属性就像埋藏在地下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宝藏一样,等待着人们去开发,利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再差生中有爱迪生,爱因斯坦,贝多芬,有叱咤风云的世界伟人。有句话叫“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块不同质地的璞玉,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雕琢他们。

  现在在学校里有两种势利眼,一是比谁父母的官大,钱多,不仅学生比,老师比;二是看谁的分数高,谁分数高,老师就对谁负责,好教的,听话的`,能给学校争荣誉的,老师就喜欢,对中下等的学生就看不上。

  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性格特点,家庭经济情况等都存在客观差别,但每个人的尊严都是绝对平等的,大家同在一个蓝天下,都是大写的人!老师应当对每一个同学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同学生之间也应互相尊重,真诚友好,平等相处。

  教师有爱心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国家教委付主任柳斌说:“爱学生是首要的,现在滥用惩罚手段的事例很多。轻则训斥,罚站,罚跪,重则毒打。现在是罚款成风,什么都罚款,迟到,旷课罚款,违纪罚款,考分低也罚款。罚款也引进到学校管理之中。

  我认为要和学生平等的,真诚地对话,总是给学生以希望,使他们找到自信,因为,每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自尊又不同个性的人,尊重他们,真诚地鼓励他们,爱护他们,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这种学习的快乐感会激发出求知的欲望和创造的冲动,从而开掘出每个人本已存在的潜能

10、《他们需要关爱》教学反思

  1、新课程倡导活动化教学。活动是落实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也是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

  《品德与生活》课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健康的人格。人格的发展的大量相关研究表明:只有在积极的活动中才能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在《他们需要关爱》教学中,以“换位体验”这一活动形式,使学生切身体验残疾人的痛苦,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许多不便;“身残志坚故事会”通过学生调查、搜集、交流身边残疾人“身为残疾却不向命运低头”的事迹,使学生的心灵为之一震,对残疾人产生尊敬之情;“知识小竞赛”让学生了解了一些资料后一定会欣喜地发现社会对于残疾人点点滴滴的关心,培养了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而且使学生获得知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渴望尽微薄之力为残疾人献爱心;而“爱心行动”,鼓励学生为身边的、社会上的残疾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通过上述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残疾人生活中的'困难与痛苦,社会给予残疾人许多关怀,帮助残疾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能尊重残疾人,燃起对残疾人的同情与关爱之情。《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的是体验和感悟,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来组织教学,在活动中学生人人参与、自主实践、自我体验,并获得感悟与快乐。

  2、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与发展,只有通过生活的体验来实现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基本的价值观,只有通过他们自身的探究、体验才能最终养成与形成。鲁洁、王逢贤教授在《德育新论》中指出:“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型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教学中通过“换位体验”,做做“盲人、缺少手臂的人是怎样拿东西的”,通过这种尝试,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残疾人的生活不便;以身边伙伴的故事,触动孩子的心弦,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让学生欣赏图片、观看千手观音的录象、播放《爱的奉献》、《爱在人心》等音乐,把学生带入教材相应的情境之中,由入心、动情到启真、悟理,经历真实的内心体验,并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引发道德感想,内化道德认识,指导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

  通过组织“为身边的、社会上的残疾人献爱心”等活动,为学生开辟体验的渠道,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体验中感悟,在体验、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11、他们需要关爱》教学片断反思

  教学片断1:换位体验,唤起内心的同情

  又到《品德与生活》课了,上课铃声刚停,我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与往日不同的是,今天我的手中多了几条丝巾。自然,学生的眼中就多了几分疑惑:今天老师拿丝巾干什么?此时,我仍没有说话,而是叫了几名学生到了讲台上,没等学生反应过来,他们的眼睛便被我用丝巾蒙住了,“现在请你们走回自己的座位,装好自己的用具离开教室。”于是台上的几位同学行动了,然而,这样一个在平时看来很简单的活动,今天完成起来却是如此的困难。虽然他们使出了浑身解数,但还是无法完成任务。在同座的帮助下,他们才走出教室。这时我出示了第一个问题:“由刚才的活动,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明白了,顿时,几十只手举起来了,课堂的气氛也活跃了。

  生1:“老师,在我的眼睛被蒙住的一刹那,我明白了眼睛对人们是多么重要,我们应该爱护我们的眼睛。”

  生2;“突然之间看不见了,我感到非常害怕。”

  生3:“我在回到自己座位的过程中,感觉这段路特别的长。而且,我还很多次地撞了桌子和凳子,身上很疼。”

  生4:“我在整理书包时,一点都不方便,把书包弄得乱七八糟的。眼睛看不见真是太不方便了!”

  生5:“我看到他们蒙着眼睛回到座位时,感觉很好笑,看看到他们整理书包那么辛苦,我又觉得他们实在是太可怜了。”

  生6:“我感到了失去光明的人,生活是多么的痛苦,生活会很不方便。”

  生7:“我感受到了盲人的痛苦,他们需要人们的帮助。”

  生8:“健康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生9:“我们要帮助身边的盲人。”

  ……

  点评:“换位体验”这一活动形式是令学生喜爱的,此活动可使学生切身体验到残疾人在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困难与痛苦,从而唤起内心的同情。而且全体学生可一起参与活动,人人都得到体验并从中得到教育。

  教学片断2:流露真情,伸出温暖的双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身边有2000万盲人,像他们这种身体带有缺陷的残疾人有8000多万,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啊!这些残疾人在每天的生活中都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他们需要身边的人来帮助他们、关心他们。小朋友们,当你在马路上、家门口、社区里遇到残疾人时,你会怎么做呢?”

  生1:“如果我身边有盲人要过马路的话,我会搀着他一起走。”

  生2:“如果我看到坐在轮椅上的人要上坡的话,我会帮他推轮椅。”

  生3:“如果我在医院里看到盲人独自一个人时,我会陪陪他,问问他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

  生4:“有一次,我看到有小朋友笑走路一拐一拐的人,还学他的样子走路。我马上就走过去对他说:‘他走路已经不方便了,你还笑他,这样是不对的。还有你学他走路,当心自己也变成瘸子。 那个小朋友听了,马上就不学他的样子走路了。”

  ……

  师:“小朋友们,关爱残疾人,帮助残疾人,是我们社会文明的表现。让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伸出你温暖的双手,奉献你火热的爱心,让世界永远充满爱。”

  点评:关爱残疾人,要落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课内外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自我教育,让爱心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教学反思: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品德与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细读思考,我们不难发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而非教师给予现成的结论去获得道德知识。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19世纪时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了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因而从“体验”入手,适时地开展各项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这个案例的特点就在于:重视了学生自身的体验,真正把学生放在了中心位置。在这里,教师并没有空洞的讲让学生如何关

  爱弱势群体,而是通过创设了一个非常直观的、便于学生理解的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了弱势群体为什么“弱”,“弱”在什么地方,进而受到熏陶,得到启迪。这一情景的创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抓住了学生对真情的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体验,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在今后的生活中为什么要关爱、且怎样去关爱弱势群体。由于情景创设的好,环节设计能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融入到活动中,使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自觉的、而非被动的得以培养,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由此可见,我们的课堂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让他们自己体验、感受、认识、发现,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反之,如果忽视了学生的存在,教师不顾实际而一味的“传授”,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那么这样的课堂必然是死水一潭,毫无生机。在活动中,教师要建立真正的师生平等、民主的氛围,努力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流为基础的情感关系,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重视学生个性化体验的交流,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我,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拥有的位置,拥有的尊严与幸福感,才能增强学生与现实生活对话的能力,才能开放课堂,使课堂有活力,充满生机。道理是体验出来的,不是讲解出来的,因为“实践出真知”。

12、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教学反思

  这节习作课的最初设想是让学生掌握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来突出人物助人为乐的善良品性,用词的精当,尽量避免重复用词修改作文基本技巧。认识到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在试讲中,我发现老师出示的教学内容太多,教学重点不够突出,于是我删掉很多修改文章的名人名言及故事,使教学过程条理更加清晰。

  当我用本班学校进行教学时,发现学生配合并不好。我想这与学生知识能力不高有很大关系。谭慧同学的那篇文章,我修改一些。如果要学生在修改的作文基础再次修改,肯定难度增加了很多。与其说学生不够配合,还不如说学生无法修改更准确。

  评课时,钱风老师指出,如果我在点评谭慧同学的文章的真实性时,应该在黑板上板书“真实生动”,让学生懂得习作的.内容的真实性重要性。她的话引起了我是思考,如果我在出示张林的文章时,再现事情发生时的情景,会让教学课堂更加活跃,教学效果会好些。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