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角的练习》教案一等奖设计
1、《量角的练习》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116页练习二十二第8一12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量角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度量不同方位的角的度数。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角的量法。
提问:谁来说一说,度量角的方法是怎样的?(板书:两重合一看数)
2.量出下面角的度数。(用投影仪)
提问:刚才量角用的是哪一圈的刻度?请你们拿出自己的量器,沿内圈的0刻度线起,10、20……一起数到180。
再沿外圈,从0刻度线起,10、20……一起数到180。
3.下面的图形都是角吗?为什么?
4.揭示课题。
上面量的角,都有一条边是水平方向并且向右的,如果把角方向改变一下,像这里图中的角,我们也可以按照“两重合,一看数”的方法量出它的大小,这就是今天量角的练习内容。(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掌握“两重合,一看数”的量角方法,能正确、熟练地量出各种角的度数。
二、量角练习
1.量出下面角的大小。
投影出示:
老师作示范量角,强调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刻度线与一条边重合,再让学生读出角的大小的刻度。
在学生读刻度时,提问学生要从量角器哪一边起,看哪一圈的度数。
指出:量上面这些角的度数,还是要按照“两重合,一看数”的方法来量角。在看刻度数时要特别注意,先弄清要看哪一圈的刻度,再读出是多少度。
2.练习四第4题。
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练习四第4题,先想一想,每个角的度数要从量角器哪一边看起,看哪一圈的,再告诉大家,每个角是多少度。
指名学生口答角的度数。
请同学们再看一下,这里用量角器量角时,量角器的半圆是对着角的哪个方向的?
指出:在把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时,量角器的半圆要对着角的“开口”。
3.练习二四第7题。
(1)现在请同学们按上面的方法,自己来量下面第9题里的`角。量角器按书上的位置放,注意半圆对着角的“开口”。量出度数后,写在角的下面。(老师巡视指导)
(2)这几个角是怎样量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跟老师再量一遍,看自己量得对不对。
用投影仪投影出第7题,逐个量角,得出每个角的度数。
提问:你能说一说刚才按怎样的方法量角的吗?摆量角器时,量角器的半圆要怎样摆?读数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练习了什么内容?量角的方法是怎样的?按照这样的方法量角,还要注意哪两个问题?(半圆对着“开口”,读数看清是哪一圈。)
2、《量角的练习》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比较不同单位表示的钱数的大小。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具体购物情境,体会购物的总钱数和购物的数量,积累购物的初步经验;感受购物问题里的数量关系,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体会元、角、分在生活里的广泛应用,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培养独立思考、探究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元、角、分简单换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购物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1、做练习十第3题
2、做练习十第4题
3、做练习十第5题
4、做练习十第6题
5、做练习十第7题
一、回顾引入
1、回顾旧知
提问:这单一已经认识了人民币的那些知识?请吧你的认识和大家说说
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认识。
2、引入课题
小朋友真棒!为了巩固和应用小朋友已经掌握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练习有关元、角、分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再现就知
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说说各是多少钱。
2、口答
提问:1元人民币可以换几张1角的?可以换几张5角的?为什么?
(板书:1元=10角)
如果用分币来换,几分可以换成1角?(板书:1角=10分)
1角2分=()分
1元2角=()角
1角2分和1元2角哪个钱多?
3、做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课本上。交流结果,集体订正,指名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指出:把1元几角换算成多少角,可以按1元是10角,合起来是十几角;把十几角换算成几元几角,可以想其中10角是1元,就可以很快知道是1元几角。
4、做练习十第2题
学生先独立填写在课本上,在集体交流。
让学生说说怎样比的。
提问:题里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回答什么问题?
学生同桌讨论够不够,说说自己想法。
指出:三样商品各买一件,共需要28元,如果带去的'钱比28元多,就够了;如果带去的钱比28元少就不够。
先让学生了解价格和解决问题的要求。
提问:把10元钱用完是什么意思?
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学生观察情境,说说知道了什么,求什么问题。
提问:这里找回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决,集体交流。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组织交流算式和得数,要求学生口答,并提问:计算牛奶的价钱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口头列式,教室板书。
提问:小宁买了什么?就要多少钱?如果付的都是10元的,应该付多少张?
先同桌讨论,再集体交流,要求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应用练习
1、交流小结。
提问:这节课练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介绍你知道吗?
3、布置课后实践
四、练习小结
练习十第8题。
3、《量角的练习》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和别。
●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
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和直线
1.认识线段的特征。(下面的板书填在一个表里)
出示线段(长4分米)。提问:谁来告诉大家,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要怎样画?(按学生的回答画线段)。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
指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
谁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告诉大家,它的长是多少。现在看老师再来画一条5分米长的线段。
2.认识射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老师延长第二条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板书:射线)
把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
指出:射线也是直的,它只有一个端点。另一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地延长下去,是无限长的。
直尺或三角尺可以画出射线:先点一点,再沿着尺的一边画射线。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射线。
谁再来说一说,射线有哪些特点?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3.认识直线。
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边说边把第三条线段延长就得一条直线。(板书:直线)
大家把直线和线段、射线的特点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直线有哪些特点?
谁来说一说,用直尺或三角尺怎样画直线?要不要点上点?为什么?直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直线。
4.提问:
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你能从延长线段得出直线这样的过程说一说,线段和直线什么关系吗?直线和线段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5.做“练—练”第1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判断,要求说明理由。
二、认识角
1.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角。谁能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角?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进一步学习角。
2.认识角和各部分名称。
角是怎样的图形呢?现在仔细看老师画三个角,联系刚才学的知识,想想角是怎样组成的。
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看第110页上面的三节。出示小黑板上的三个问题:
角是怎样组成的?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请你分别填在书上的括号里。角用什么符号表示?
提问:角是怎样组成的?
从这点(在黑板上点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画一个角?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这两条射线呢?
谁能来写一个表示角的符号?教师说明角的符号“∠”的写法,并举例写成∠1,领学生读“角一”。
提问:如果写数字2,应该怎样读?
3.做“练—练”第2题。
学生拿出三角尺放在课桌上,一边指顶点和边,一边自己说出名称。出示三角尺,并且手指每个角的三个部分,学生齐说各部分名称。
三、课堂小结
4、《量角的练习》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要求
1、语文与生活:认识农具,了解它们的用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2、诵读与欣赏:了解《夏日绝句》的大意,感受诗人的满腔激愤感慨之情,了解诗人鲜明的人生价值取向。
3、写好钢笔字:训练学生书写硬笔行楷,并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4、口语交际:引起学生对国家、社会问题的关注,学会并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重点难点
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语文与生活:认识农具,了解他们的用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认识农具
1、你见过哪协农具?能说说他们的名称,样子及用途吗?
2、出示文中的农具图片,认一认,并将名称与图片相连。
3、交流,读准每一种农具。
二、弄清农具用途
1、你知道这些农具的作用吗?查,写下他们的用途。
2、交流。
木犁:农田或旱地翻土用的农具,古时用畜力牵引。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便有关于犁的记载。木犁的下端有用来翻土的略呈三角形的铁器,称作犁铧。犁铧的上方一般有用来把犁起的土翻到一边的犁镜。木犁后端竖起弯曲的木柄可供人手扶,掌握方向。
有铁齿,木齿或竹齿。
耧:播种用的农具,耧为三脚,前方有牲畜牵引,后方有横木扶手由人扶着,中部安置耧斗,同时能够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有的地区称耩子。
镰刀: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是收割庄稼和割草的农具。
锄头:松土和除草用的农具,上有竹竿为柄,下有平刃铁器。
三、读读诗句,说说下面带点的词语和什么农具有关。
1、指名读题。
2、自由读诗句,想想诗句的意思,再交流。
3、判别加点词语和什么农具有关。
耕田:锄草,与锄头有关,也可泛指种田。
耕:耕田,用犁把土翻松,与木犁有关。
锄禾:用锄去掉禾田间的杂草,翻松土壤,与锄头有关。
种:播种,与耧有关。
收:收割,收获,与镰刀有关。
4、小结后齐读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诵读与欣赏《夏日绝句》
2、写好钢笔字。
教具准备
音乐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诵读和欣赏
1、读题,明确要求。
2、根据课后注释正确的朗读全诗,借助注释体会诗的大致意思。
3、介绍李清照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
1129年,李清照与丈夫照明诚由江宁乘舟去芜湖,途经当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就是李清照的人生观,是她在国家危亡之际的感叹,也是对南宋统治者强烈的讽刺和谴责。
4、再读诗句,了解四楚霸王项羽,体会诗句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
二、写好钢笔字
1、审题
2、指读要描写的文字。
3、读贴,注意行楷的行笔、运笔过程,还应注意整幅字的行款和章法。
4、练习描红,要一气呵成。
5、反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关注当前热点问题。
2、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
1、审题。
2、读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在生活中,一段时间会有一些大家都关注的问题,如当年的申奥成功、伊拉克战争、抗击非典、“神舟”五号升天等。同学们,你们知道最近人们又在关注什么样的话题吗?让我们也来关注一下。
4、交流话题
5、选择奥运会的话题交流,充分表达。
6、小结
二、学写毛笔字
1、审题
2、观察辨析
3、练习
5、《量角的练习》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内容:练习十八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数的组成、大小比较以及求近似数知识。
2、通过整理,使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3、让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数的读写和数的组成,明确准确数与近似数的不同。
教学难点:
万以内数的中间有0的数的读写及数感的训练。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本课
1.最近啊,张老师要搬新家,因此想购买一台42寸彩电,诶,我看中了一台康佳彩电,你们想不想来猜一猜这款彩电的价格啊
师:看!(电脑呈现信息:它是一个四位数,千位上的数是4,百位上是最小的一位数,其余各位都是7)
2.师:这是一个万以内的数,那今天我们就要对这块知识进行复习和整理。板书课题。
二、知识整理 形成网络
1.师:看,老师今天请来了我们学习的好伙伴计数器,仔细观察一下,这个计数器上缺了什么?(生上台贴一下)
2.那这相邻的两个数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教师用电脑演示,学生齐读一遍
3.师:现在我要把彩电的价格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该怎样拨珠呢?(生上台拨珠,边拨边说)再齐读。
4.师:嗯,好,我们不仅会写数、也会读数,那你们知道这个数的组成吗?(生答)
师:这里有两个7,意思一样吗
教师小结:说的真好。虽然这两个数字相同,但由于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意义是不相同的。
5.师:再考考你,与4177相邻的两个数是谁?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总结:前面的一个数比它小1,后面的一个数比它大1。你真了不起,不但能说出一个数相邻的两个数,还发现了这三个数之间的关系!
*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里的两个7,哪一个发生了变化,哪一个没有发生变化?
6.师:那你还能说出它后面连续三个数吗?
师:如果把十位上的“7”改为“9”,那么数到4199后一个数是谁?
师:如果百位上的“1”也改为“9”,那么数到4999后一个数又是谁呢
教师小结:我们在数数时,数到个位满十就向十位进一,如果十位满十就向百位进一,百位满十就要向千位进一,依次类推。
7.小朋友回答了真不错。那你们再猜猜,这个价格接近哪个整百数?要告诉我你是怎么估的哦?
那如果把百位上的“1”改为“9”又该怎样估?
教师小结: 要把四位数估成整百或整千数的方法是关键看十位,采用四舍五入法,要注意十位是5以上的数,必须向百位进1,如果百位也满10,才能向千位进1。
8.同学们,其实啊,老师今天还带来了其他几款彩电,现在请你根据老师提供的数位表来记录它们的价格。(师说学生听着写)
海信:它是一个四位数,它的千位上是3,个位上是5,十位上是2。(3025)
长虹:它是一个四位数,个位上是9,千位上比个位上小3,其余各位都为0(6009)
三星:它比最大的四位数大1(10000)
夏普:它是由6个千和8个十组成的。(6080)
9.校对,设问:写数的时候,这些“0”不写行不行?为什么?所以写数时,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总结:写数时,哪一数位上没有数就要用0来占位。
师:那读数时,这个“0”你又该怎么处理呢?好,我们大家边读边思考怎么样才能把每一个数都读正确!
小结:万以内的数读写都要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往下读写,值得注意的`是中间的0不管几个只读一个,末尾的0都不读。
10.师:好,现在老师看中的几款彩电都再这里了,那你能按一定的顺序给这几款彩电排排队吗?你能把它们的价格从大到小排排队吗?(生上台摆放,介绍比较大小的方法)
小结:我们要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可以先比位数,位数多它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最高位依次比起,依此类推。
11.后来啊,我们办公室的老师建议我购买这一款,这款的价格比6080少一些,但比3025要大得多,你知道老师选的是哪一款吗?
三、练习 94页的9、10、11、12题。
四、全课总结 建构延伸
1.小朋友,今天我们对“万以内数的认识”进行了整理,请你说一说,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你们瞧,老师把这些知识整理成什么呢是呀,看了这棵知识树,你认为哪个知识点最重要?
(数位顺序表)没错,“数位顺序表”就相当于大树的根,上面所有的知识都与它有关。可见数位顺序表是多么的重要,大家能有顺序地再介绍一遍吗?真棒,是呀,我们将来还要学习比万更大的数,还要认识更多的数位。我相信我们的小朋友一定能学的非常好!
6、《量角器量角》教学反思
在教学用量角器量角时,我首先让孩子们认识量角器,了解量角器的知识,如:量角器的度数、中心,外圈内圈等,然后学习量角的三个步骤:第一步,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第二步,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第三步,从零刻度线开始,看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教师演示怎样对点、对边、看刻度,
本以为只有这三步,孩子们很容易掌握,但在实际操作时部分学生出现困难。学生摆放量角器到角上时,度数容易出错。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五读成五十五,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分不清读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我让学生观察0刻度线用的内圈还是外圈,顺着0刻度线转着看。还有的学生度数非常不准确,当角的边画的比较短时,建议学生把角的边适当延长到与量角器的刻度有交叉的地方,便于观察。除了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外,我还安排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互帮互学,在不断调整提高测量精确度中引导学生感悟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意识。
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情况还是可以的,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问题主要是:操作不熟练。在后面的教学中要多加练习;另外学生购买量角器时,老师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内外圈刻度线相反,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7、《量角器的使用》的教学反思
最近这几天学习了“角的度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量角器的使用,出现了许多的状况,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错误:
错误一:学生量角时,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有完全重合,导致量角出错。
错误二: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没有对齐。
错误三:看错量角器的.刻度。在测量时,应读里圈的刻度时,却读外圈刻度了,或者应看外圈的刻度,却看里圈刻度了.
针对以上的错误,怎样才能避免呢?怎样让学生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在巩固练习课上,我再次讲授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即:外圈从左向右读,内圈从右向左读,大部分学生杜绝了这种现象,我又把测量的过程分成了两步。
一、点对齐,即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对齐。
二、线线对齐,角的一条边要与量角器的0°刻度线对齐。
经过这样的反复讲授,学生们逐步掌握了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方法。
8、《量角》教学工作的反思
师:“通过讨论,大家都认为要知道角的大小,必须要用一种像量长度一样的尺子,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师:“不过介绍量角器前,我要考一考大家的阅读能力。请大家阅读第18页内容,看谁能找出自己所看不明白的句子。”
几分钟后,学生说:“都看懂了。”
师:“那好。请说一说‘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1°。 你是怎么理解的。”
学生想说又止,试着让几名学生说一说理解,也不能说出所以然。
师:“半圆分成180份怎么分?每一份所对的角在哪?”
我于是出示一个圆,然后擦去半个圆,接着介绍如何将半圆平均分成两份,同时画出这一份所对的角。
师:“大家观察一下,把半圆平均分成两份,一份所对的角是什么角。”
生:“直角。”
师:“直角是多少度?“
生:“90度。“
师:“我继续等分半圆,将半圆平均分成四等份,一份所对的角你也能画出来吗?”
学生们跃跃欲试。我让一学生完成画此角。
师:“你们能算出是多少度吗?”
生:“45度。”
师:“不错。如果我就这样分下去,将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有多大你能想象出来吗?大家想一想1度的角有多大,角的两边叉开多大?”
生:“1度角的两边叉开的很小的,两边都好像要粘到一起了。”
……
师:“大家说得不错,现在大家观察一下教材第18页的1度角,是不是和你们想象的一样。” 师:“现在大家仔细观察一下量角器,与同伴说一说你的发现好吗?想一想,你能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吗?试着量一量第37页下的两个角。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在小组里互相商量解决。”
学生讨论、操作。最后让学生对一些角进行测量,检测教学效果,居然学生全部通过。
这次的教学为什么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我思考之后,觉得原因有二:
一、其实在以往的教学中,不是我对教材的不理解,也不是不能创设很好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本的是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了解,不知学生对‘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 理解不透,通过观察和听教师的讲解并不能让学生清楚量角器的结构。在教学中,往往将教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来了解量角器,识记量角器,运用时必然造成学生无从下手的状况。而这次的教学,我仅是在介绍量角器这一环节进行改动,给了学生认识量角器的一些思维支点,将角与量角器的关系一并介绍,既是介绍量角器,也是介绍角,不是孤零零地就量角器说量角器,角与量角器共生。这样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理所当然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去发现探索角的度量方法,也理所当然能发现用量角器量角大小的方法。
二、在教学中,不管学生的自主探究,还是合作探究,仅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充满热情和智慧的指点。学生的思维如果缺少支点,缺少足够的生活体验是不能很好完成探究任务,或者完成的探究任务也是有缺陷的。而这些支点的提供是需要教师沉入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交流语言,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我们才有可能找到与学生交流的最好语言,找到我们能够创造的最佳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