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一等奖中国远古人类
1、历史教案一等奖中国远古人类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已经讲了人类的起源及中国原始人类,讲了元谋人,和县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北京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北京人的生活
1.时间 大约70万年至20万年
2.地点 北京西郊周口店龙骨山洞穴里
3.体质 能够直立行走,双臂运用自如,头部保留着不少猿人的特征
4.生活 采集和狩猎,旧石器时代,使用火。
(右边各项在学生回答后,板书)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以上几个问题,指导学生了解贾兰坡、裴文中两位考古学家。对照第5页的图《依据化石残骸复原的北京人胸像》,讲解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解释“旧石器时代”:
使用火的好处:火是人类第一次掌握的自然力。
(向学生提出了注意人与自然的关系,几个同学说到了“人定胜天”,“天人和一”等词。不知如何说明这个问题,没有想到好的办法。)
各班回答情况比较正常,但也有几个例外。
1.时间 五班,我刚写完时间,有个同学就说出170万年。全班同学大笑,我想是没有看清题目,提出认真阅读教材,看清题目的要求。
2.地点 五班,回答地点时,把“龙骨山洞穴”读成“龙骨-山洞-穴”。
3.体质 这个问题回答的不太好,几个班的同学把整段的内容都读了出来。也有的同学只是读了头部保留的猿人的特征:额骨低平,眉骨粗壮,嘴巴前伸,很像猿猴。
指导学生完成书上的“思考与讨论”及“想象”。
布置作业“北京人的一天”。
后记:
1.用三课时上完一节,这是第一次,感觉是特别的累,有点儿力不从心,无从着力,完全没有以前上课的`从容。
2.由于是让学生自由回答问题,课堂有点儿乱,六班整体尚可,二班、五班部分同学乘机起哄。我虽训了几个同学,但语言的力度显然不够。二班的一位男同学,竟然把上衣扣子全部解开,把那并不健美的胸肌展示出来。还是二班,少了一个人,一问,竟然是大名鼎鼎。(去年的初一学生,半个多学期没有到校上课,理由是期中考试没考好,班主任竟敢点名批评他。在提出要教训班主任,吓得班主任只好辞职后,教室里也难见到他了。却时常能看到他的母亲到学校吵闹。没想到竟留在初一了,恰巧又带他的课。苦啊!)真不愧他的“英名”,开学才一周多,又不见了。可怜我,对他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却难识庐山真面目。
3.教师用书终于发了下来,也许后面的课能轻松一点。
2、历史教案一等奖中国远古人类
教学目标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发现及生活情况;旧石器时代、氏族与氏族公社。
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祖国境内的最早居民相貌与生活的情况。以教材为蓝本并附以一些课外内容,如:考古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记载、本地遗迹等让学生见识到历史学科的丰富多彩从而开拓眼界。
引导学生分析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这些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不断进化、演变的过程,帮助学生探究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分析教材并从中吸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介绍我国是世界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建议
重点分析
北京人及其生产、生活情况是重点。因为北京人的考古资料十分丰富,得到了完整的头盖骨和较多生产生活遗迹,可以充分证明北京人制造工具、使用天然火等情况,区别人和动物,证明劳动创造了人。
山顶洞人。山顶洞人的生活地域与北京人相同,与北京人相比较,在体质和脑容量方面与现代人更加接近,掌握的生产技术等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从对比中可以了解到人类的演进过程。
难点分析
⑴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是难点,如: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等。由于学生年龄小,以前接触历史知识很少,加之时代久远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⑵劳动创造了人是难点。初一的学生尚未接触到社会发展史,对于人类进化的知识几乎是空白,恩格斯的话对于初一的学生理解起来一定很吃力,需教师循循善诱。
教法建议
教师让学生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井引导学生从体质特点、制造工具、使用火、社会组织形式、观念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初步学会通过对比认识、理解历史知识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教法设计: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如北京、陕西)可以参观原始社会遗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让学生讲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3、历史教案一等奖中国远古人类
教学目标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发现及生活情况;旧石器时代、氏族与氏族公社。
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祖国境内的最早居民相貌与生活的情况。以教材为蓝本并附以一些课外内容,如:考古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记载、本地遗迹等让学生见识到历史学科的丰富多彩从而开拓眼界。
引导学生分析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这些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不断进化、演变的过程,帮助学生探究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分析教材并从中吸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介绍我国是世界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建议
重点分析
北京人及其生产、生活情况是重点。因为北京人的考古资料十分丰富,得到了完整的头盖骨和较多生产生活遗迹,可以充分证明北京人制造工具、使用天然火等情况,区别人和动物,证明劳动创造了人。
山顶洞人。山顶洞人的生活地域与北京人相同,与北京人相比较,在体质和脑容量方面与现代人更加接近,掌握的生产技术等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从对比中可以了解到人类的演进过程。
难点分析
⑴对一些专有名词的理解是难点,如: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等。由于学生年龄小,以前接触历史知识很少,加之时代久远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⑵劳动创造了人是难点。初一的学生尚未接触到社会发展史,对于人类进化的知识几乎是空白,恩格斯的话对于初一的学生理解起来一定很吃力,需教师循循善诱。
教法建议
教师让学生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井引导学生从体质特点、制造工具、使用火、社会组织形式、观念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初步学会通过对比认识、理解历史知识的方法。
4、历史教案一等奖中国远古人类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人类的名称、生活年代、地点和发现的主要考古资料,知道我国早期远古人类的名称、生活年代、地点、体制特征、使用的工具、火的使用和发明以及生活组织情况。
2 、能力目标:利用课本中的历史地图、图片,培养看图、识图能力;通过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培养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课程标准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三、重点难点
1 、重点: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
2 、难点: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演化,掌握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四、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
1 、教学设备:多媒体
2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和演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视频导入):《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元谋人遗址》,学生边观看视频边思考——从这个视频中,你获取到怎样的信息?请简单概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视频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本课作为历史课程开篇的第一课,先声夺人地将学生牢牢地吸引进我们的历史课堂至关重要。)
(二)授课过程
1 、元谋人(距今约170 万年)
教师:对于元谋人,结合刚才观看的视频和课本上第2 、3 页的内容,我们发现了哪些考古资料?
学生回答略。
教师:(展示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图片),什么是化石呢?请同学们查字典了解一下。(由于自然作用在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地史时期生物的遗体、遗迹,以及生物体分解后的有机物残余等统称为化石。)观察这两颗牙齿化石,它们有什么特点?(硕大、粗壮,根据考古学家的鉴定,它们同属一个男性成年个体,而且是门齿化石。)
学生回答略。
教师:另外,考古学家在元谋人的遗址中还发现一些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像刚才视频中提到的刮削器,而在遗址的黏土层中还发现了许多炭屑和黑色的烧骨。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现在,请同学们扮演考古学家的角色,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分享学习成果。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有明显加工痕迹的石器,说明元谋人已经开始使用石器了;而炭屑和烧骨,则说明不排除他们已经会使用火了。但是,仅仅靠这些考古资料就想揭开原始人生活神秘的面纱还很困难,我们还需要通过考古资料丰富的远古人类遗址来揭开原始人的生活。除了云南的元谋县,还有那些遗址可以帮助我们揭开原始人的生活呢?
(教师呈现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同学们认真观看这一张图片,看看能归纳出哪些有用的信息?同学们读历史地图的时候,要遵循一些原则:
第一,看图片题目,弄清楚这幅图要告诉我们什么;
第二,看图例,知道图中符号所表示的含义;
第三,看图中的地名、分布方位及古今地名注释;
第四,找出特点。
现在,以四人小组形式共同讨论这两个问题。
同学们讨论、回答略。
教师归纳:从这幅图可以看出,我国已知的远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说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确是中华人民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的远古文明。在这些远古人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年代最早的是元谋人,他们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人类,生活年代距今有大约170 万年的时间了。刚才我们已经学习过元谋人的相关内容了,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认识另一远古人类——北京人。
2 、北京人( 距今约70 万——20 万年)
教师展示周口店的照片,为学生介绍:20 世纪20 年代后期,在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的岩洞里,考古工作者首次发现了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
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猿的正面和侧面,请学生思考:认真观察图片,说说北京人的头部特点;再看猿、猿人,结合现代人的头部骨骼,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同学们通过观察,会发现北京人长得既像猿类而又具有现代人的特征,也因为这样,我们称他们为“猿人”。细心观察,会发现北京人头部的猿类特征比较明显,比如前额低平,眉骨粗壮,颧骨突起,嘴部前伸,没有下巴。他们体格健壮,肌肉有力,毛发非常浓密。
北京人的四肢相对来说比头部要进步些,他们的上肢已经基本具备了现代人的形式,下肢虽然和现代人相似,但还有很大程度的原始性。在这里,老师就想到一个问题了:为什么北京人的上肢接近现代人,而头部和下肢却更像猿呢?同学们能推测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吗?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略。
教师归纳:正是由于劳动,手由最初只能做简单动作到逐渐会做各种复杂动作,灵巧性越来越强。因此,手是最先向现代人方向发展的。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还是劳动的产物。下肢在四肢分化之后,只担负支撑身体和行走的任务,所以相对手的发展来说较为落后。而随着四肢的分化和手的发展,脑也在缓慢地进化。这些变化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教师展示图片,提问:根据北京人制造的石器图和北京人砸击敲打图,描述北京人是怎样劳动的。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在原始时代,北京人要面对种种险恶的环境,为了生存下来,他们要进行顽强的斗争,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逐渐创造了和自然作斗争的武器,也就是石器和火。当时他们已经会制造不同用途的石器,他们通过砸击、敲打、碰撞的'方法,把石块加工成各种形状的石器。同学们可以翻到书本的第4 页,看看顶头部分的小字内容,了解一下北京人打造的石器。
教师:“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能够制造工具,人类的劳动实践便开始了。北京人同自然作斗争的另一种重要武器,就是火。在他们住过的山洞里,留下了很厚的灰烬堆,还有被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木炭块,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说明北京人已经懂得用火了。而从灰烬的成堆来看,他们还不会人工取火。那么他们的火是怎样来的呢?火又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再扮演考古学家的角色,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对,他们使用的是天然火。火的使用,能够帮助他们吃熟食、御寒、照明和驱赶野兽,这也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虽然如此,当时的生活条件依然很艰险,不仅要抗击种种自然灾害,还要猛兽的攻击。
在这么艰险的环境下,我们的祖先是靠什么样的组织形式一代代繁衍下来的呢?试着描述一下。
学生回答略。
教师:他们过着互相协作的群居生活。这种社会性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社会力量的源泉。北京人大约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微博的劳动成果,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采集是北京人获得食物的主要方法。在群居生活中,他们还处于原始的乱婚状态。这种群体就是原始人群,也就是早期的人类社会。他们就是靠这种社会组织,经过长期的艰苦劳动和斗争,顽强地改造自然,改造自己的体质,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3 、山顶洞人(距今约1.8 万年)
到了距今约1.8 万年的时候,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又生活着一种原始人类,因为他们的遗骨化石是在龙骨山山顶的洞穴中发现的,所以被称为“山顶洞人”。同学们自学一下这一部分的内容,一边阅读,一边与北京人的外貌、劳动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比较。
学生阅读、回答略。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认为重点内容是哪些?(学生回答略)
教师用课件展示知识结构。
(四)作业
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写一篇小作文,500 字左右。
(五)板书设计
主板书
一、元谋人(距今约170 万年)
云南元谋
二、北京人(距今约70 万——20 万年)
1 、形貌、体质特征
2 、制造工具:打造石器
3 、使用天然火
4 、群居生活
三、山顶洞人
副板书:根据课堂实际需要
5、历史教案一等奖中国远古人类
一、基础知识目标
二、北京人(板书)
“北京人”一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需结合课文的两幅插图《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和《北京人使用的石器》,进行形象的讲解。先用讲读法和范例教学法,让学生看书,并对照元谋人的学习要点来总结北京人的情况。包括:1.北京人的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北京人的距今年代:生活在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前。2.北京人的体质特征。结合北京人头像指出他们保留了猿的特点,头部仍然像猿(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但因为用手劳动,手足已向人靠近,这是劳动的结果,也说明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真理。3.北京人会制造工具和已经使用天然火。这一点是本课重点的重点。思考两个问题:1.“旧石器和天然石块有什么区别?”2.“考古学家凭什么判断北京人已使用天然火?”北京人的发现在世界学术界之所以如此重要,就是因为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大量石器和用火痕迹,足以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控制使用火,这是从猿到人的一个重大而关键的发展步骤。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所以我们说:“他们已经是人了。”关于天然火的使用,请同学们思考其用途: “照明、防寒、吓跑野兽”和“烧烤食物”。用火“增强了他们征服自然的能力”。还有更重要一点是人用火烧熟食物,可以增进人类体质本身的变化。指导学生观看《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因为关于北京人的考古发现相对较多,所以我们还能够了解北京人的生活情况。北京人“过着群居的生活”和“这就是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请同学们思考:1.为什么过群居生活?是由于生活环境太险恶,只有靠集体力量,才能适应自然。2.为什么要分享劳动成果?由于环境迫使他们群居,共同劳动,自然也分享劳动果实,这是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
三、山顶洞人
展示自拍照片“山顶洞人遗址”。我们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发现了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以前的北京人,又在龙骨山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了距今约18000年的山顶洞人,应当说,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是永远不会见面的邻居,可是有一天,恶劣的天气使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出现了强大的引力场,一个美丽可爱的女孩子被带到了北京人的时空,于是一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对话开始了。
现在,我需要两位有非凡表演才能的同学来即兴表演这场科幻历史剧,在表演之前,我有必要澄清一下,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主要是为了让大家形象生动地了解山顶洞人相比于北京人的进步之处,呆会在表演的过程中,希望大家分清哪些内容是虚构的,哪些又是我们要掌握的知识点。
山顶洞人(简称山)(女)
北京人 (简称北)(男)
山(环顾四周):我奶奶的奶奶的奶奶……说过,我们这很早以前生活过一种人,叫什么北京人,难道这是他们住的地方吗?(看见一北京人蹲着发愁)
山:喂,你蹲着干什么,你是不是北京人啦!
北(站起来,还未说话)
山(尖叫起来):哎呀你怎么没穿衣服?
北(红着脸,着急地说):你别诽人,谁说我没穿衣服,我这不裹着树叶吗?
山:树叶也能叫衣服,俗话说,“佛要金装,人要衣装”,你看我,穿的名贵的兽皮,是我妈妈用骨针缝的呢!漂亮吧。
北(自惭形秽,极难为情地地点了点头)
山(走到北的跟前,仔细看了看北京人)叹道:你脾气很好,也很温柔,但是你的确很丑,你看看你,前额偏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尤其是你这头还向前倾,怎么象孙悟空?
北(更加无地自容)
山(伶牙利齿,继续道):其实,人嘛,“三分长相,七分打扮”,戴个项链什么的不就好多了吗?
北(一脸的茫然,不知项链为何物)
山:好了好了,项链就是脖子上戴的,(取下项链),好了我做一个好人,把它送给你了,(说着,给北京人戴上)
北(心想,原来是送我这么希奇的东西,他看了看,就只有手上的一个石块,和一根石棒)就慷慨地说:“这是我用了好几天时间敲打而成的工具,可以挖植物的根、茎、果物,割动物肉”。
山(接过来,心里道:送也送好一点的,这么粗糙,原来还处在旧石器时代,根本不懂磨制)
突然,刮起狂风,电闪雷鸣,地动山摇
北(非常高兴,要打闪电了,马上就有火了,对山道):我去取一点火,你等一会儿,我马上就来陪你玩。
山:这么落后,取火还要等闪电,我们早就会人工取火了。
突然,山消失不见了,回到了她的时空。回来,不见了山,非常迷茫失望地说:曾
北:曾经有一个珍贵的机会摆在我的面前,而我没有珍惜,尘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给我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一定会说,让我做一个山顶洞人吧,如果一定要在前面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十五年。
看完了精彩的表演,让我们回过神来,现在我们要做的是,从刚才的表演中分析出哪些是虚构的,哪些是真正的历史事实并填写下表。
北京人山顶洞人
外貌前额偏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尤其是你这头还向前倾和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
穿着有了兽皮制作的衣服
劳动工具用石块敲打而成的石器,
把树支砍成木棒用有还是打制石器,但已经懂得磨制和钻孔的技术,会制造骨针等骨器
火使用天然火已懂得人工取火
其它群居生活会做装饰品
渔猎和采集是主要的生产劳动
生活的集体,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课文的小字部分介绍了山顶洞人的情况。包括:1.山顶洞人的生活地点和距今年代:北京龙骨山山顶洞,距今约18 000年。2.讲清山顶洞人已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说明他们制造工具的水平大大提高了。插图为证明山顶洞人已掌握新技术的遗物:骨针和钻孔的装饰品。3.强调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这是说明山顶洞人生产水平比以前进步的又一重要特征。本目的两幅插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和《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前者说明山顶洞人已经同现代人“基本相同”,后者说明山顶洞人已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小结:刚才我们在相当诙谐轻松的气氛中学完了这节课,但实际上,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以其智慧和力量,同大自然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推动着人类的进步。
课堂练习:课文后的材料阅读
课后作业:活动建议
6、《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呈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是人类探索天体运动的两个重要学说,特别是“地心说”由于有着宗教势力的支撑,一直被人视为真理,可以说在哥白尼提出这样的“日心说”观点以前,“地心说”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即使有人有疑义,也没有充分的、直接的证据,更多人只是畏惧宗教势力,不敢表达正确的言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证据,以及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更要学习哥白尼研究天体运行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气概。
从学生层面来说,托勒密和哥白尼观点其实是不容易马上能理解的,即使有些学生在字面上能看懂。因此,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教师要帮助学生解释这些证据的意思。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到达一定高度,才能反过来思考科学家这些证据是否就能够说明他的观点,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建立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明)证据的观念和科学家利用思辨性语言来合理推测结论的研究方法。
说到底证明一个学术观点,科学研究中可以利用观察到的直接现象,要么是实验中获得的有效数据。一般情况下,只有无法直接观察到现象或缺少有效数据的情况下,才可能应用思辨的方式进行说明,文科特别是哲学研究常常如此。而在托勒密和哥白尼的证据中除了利用直接事实来说明外,都用到了思辨的方法。
虽然我以为现在给学生将到思辨,他们不一定能掌握或应用,至少在他们心中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应该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学生通过解释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比较两位科学家之间的不同和相同,比较这些观点和前面的假使模型的联系,他们对于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将更加深刻,并能够根据已有观点选择前面正确的猜测。同时对于哥白尼的研究态度和坚持精神产生一些触动,为今后走向科学研究道理奠定心理上和精神上的点点基础。
7、九年级历史上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反思
2012年11月13日上午第一节课,我在九年三班上了一节课题研讨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现反思如下:
面对初三学生,公开课不仅是一堂展示课,更是一节教会学生如何学会运用史实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课。为此在备课时,主要为了课题研讨的主题"快乐教学法"而设计,尽量让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我则以此为目的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
这节课内容看似简单,却有较高的理解难度。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课件中添加了补充资源,如学生竞猜各种汽车的图标,在课件中插入形象的图片,使学生在视觉观赏中体验、感悟所学知识内容并激发学习主动性。
初三学生不像在初一、初二那么爱表现自己,他们一般不愿展示自我。为此,我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法。整个过程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撰写解说词,然后分组展示.在分组展示的过程中,再出示相关问题,启发引导分析问题,最后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利用学生讲爱迪生的小故事,再探讨爱迪生的精神,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有些程度不太好的学生也举手跃跃欲试,要讲爱迪生的故事,我就把抓住这个能让他展示自我的机会。虽然讲得不完全,但我也抓住他讲的关键,引发学生感受爱迪生精神.同时我也抓住爱迪生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也许我们中间就有中国式的爱迪生”。让学生懂得科学成就的后面凝聚着科学家们艰苦的劳动,懂得如何去热爱科学,树立想有所成就就要有坚持不懈的'行动。这样一来历史变成了有趣味性的活生生的历史,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初三的学生本就不好动,在调动学生情绪方面还有待提高,整体环节教师讲得还是比较多,应该给学生充分准备的空间,在学生说不出来时,总是着急去帮学生说出来,这样对学生的锻炼是不利,一定要相信学生的潜力。除此之外,在各环节的过渡语句还有待加强,各环节的把握上还需努力。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如何贴近学生,达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地目的.是值得思考的话题.这一学本节课也算是我在教学中的一次探索,看到点滴成功会让我更加自信,些许不足将提醒我要进一步完善教学各环节,相信只要我虚心地求教,不断尝试,一定会有所收获。
8、九年级历史上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反思
课前,我主要按照教学参考书提供的教学建议进行备课。但考虑到世界史的内容要放在初二年级上,在上课前我把有关工业革命的内容印发出来,先让学生接触了一下。并且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没有陌生感,我刻意地突出本课内容与中国历史及今天生活的联系。现在回过头看这节课,有些以后上课值得发扬的优点,也有以后要尽量回避的不足。
首先,我的导入联系今天的实际生活,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我用“你和家人节假日的休闲方式有哪些?”引出“外出旅游的交通工具”再到“在外与家人联系的方式”,比较巧妙的引出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学生气氛也较热烈。
在学习主要内容时,我又联系上海世博会,以带领大家去参观世博会为由,要学生为博览会的展品写解说词,实际上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课的重点,应该是重点突出吧。而学生们的思维也较活跃,在5分钟的分组讨论后,不断有美妙的火花涌现,学生也很好的抓住些解说词的要点:时间,发明者就、国别及发明影响,而且语句生动简洁,比如有个学生介绍电灯泡时说“有黑夜的太阳是人类长期的梦想……”介绍汽车时“人类希望自己像马儿奔驰在草原”等等,让人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的'智慧。我制作的简单课件,一张张图片把学生的思维聚过来又散开去,很好的发挥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后,学生独立找出两次工业革命的共同影响: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本质上解决了教学难点。
然而不足的是,因为估计不足,整堂课容量太大,整个节奏稍显紧张,连最后的总结也是匆匆了事。
我想,任何一堂课,都需要老师做充分的准备,我的不足将提醒自己要备课认真,再认真。
9、九年级历史《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教学反思
提到亚非四大文明古国即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大多数同学都能张嘴说出它们的名字: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中国的历史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两年,在本课中如何把其他三大文明古国给学生讲清楚,我着实动了一番脑筋,精心了设计了教学过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通过谈话法(你知道四大文明古国的名字吗?)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接着发挥课件的作用,在电视屏幕上展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示意图,让学生在历史地图上找出各国名称及各发源于哪条河流,这样学生就直观形象准确地记住了四大古国的地理位置,为下面的学习打好了基础,并激发了学习兴趣。
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抓住了三大古国的主要特色,即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围绕此中心展开教学,先让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自主探究,而后组织活动探究,讨论的主要问题有:
1、你如何评价金字塔的修建?
2、汉谟拉比法典和种姓制度的共同实质是什么?
3、四大文明古国从地理条件上看有什么共同特点?说明理由。
通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之后,在多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从中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的指导。
不足之处是时间把握不好。
10、《远古与现代的对话》优秀教学反思
六年级学生在上个学期更进一步掌握了word的应用,图片和影片的编辑及处理。以及演示文稿的应用等等。这些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了,还有一部分学生待提高。
我校使用的湘教版信息技术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远古与现代的对话》,一共三课。共介绍了信息存储方式及信息加工工具的发展历程,计算机内部结构等相关内容。学生们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了信息及信息技术,信息存储方式的发展变化,了解了计算机发展的四个阶段,认识了计算机内部的主要部件。
第一单元的三节课,我在三个课时完成了教学。整体教学效果较好。这三节课的内容相对而言,比较简单,没有特别复杂的操作性内容需要学生掌握。而更加侧重于让学生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相关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也为即将升入初中进行学习的六年级学生打下良好的信息技术基础。在课前,我认真制订了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并仔细钻研了教材,撰写了教案。并针对六年级五个班的具体情况,在教案上做了相应的处理。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中,我就上了《信息的存储与传递》一课,除了教师讲授之外,我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思考,组织学生小组活动,并且让学生们在电脑上操作,运用之前学习过的word相关知识,动手制作加密信。在制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巩固word的应用,如何添加表格,在表格中填入颜色等等。整体来说,五个班的学生能够很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这个任务。
总的来说,我尽量的在课堂中联系之前学过的知识,让知识有连贯性,整体性,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