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计算器计算的教案一等奖
1、用计算器计算的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 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各键的名称符号与功能。
2、 步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会正确利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端正学生对待计算器的正确态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教学重点:掌握用计算器进行简单地四则混合运算时的按键顺序。
教学难点: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时的计算器的按键顺序。
教学过程:
课前先利用课件介绍有关计算器的发展和有关知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题目: (1)3+5 (2)、8+12 (3)、15+25 (4)2895+14806
比赛:看谁能够以算得又快又准。
2、师提问:你们都是怎么算出来呢?
生反馈:前面三道是口算的,最后一道是用计算器算出来的。
4、 师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工具。
课件显示:电子计算器
二、自主学习,了解计算器。
1、 引: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计算器,老师不教,让你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计算器表面的符号、名称、功能。你们可以参考三位“老师”:老师、书本、同学。学习后,老师要请同学汇报,看哪个同学知道的最多。
2、 小组展开学习
3、 汇报成果(师引):老师发现同学学习得都很认真,讨论也很激烈,那现在老师就同学来汇报你的收获了。
课件显示:
三、动手实践操作
1、 课题揭示::可是光说不会做那可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所以我们一定得学 会操作。揭示课题:(板书)
2、 师引:昨天,一个老大妈就恰巧向老师请教,她说自己买了一个计算器,但就是不 知道如何用,今天老师就让同学们做好事,帮助老大妈一下。
3、 课件显示:79。2-0。43+9。546
4、 学会先自己尝试操作。
5、 提问:这道题谁会操作呢?如果老大妈在你面前,你会怎么教她呢?
6、 学生上台,将计算器放在投影仪上,边操作边讲解。
教师板演学生操作的按键顺序:
按键顺序:79。2-0。43+9。546=
显示:88。316
并且要让学生明白以下几点:
(1) 、始用计算器时,先按开启键“ON”
(2) 、显示结果,要按等号键
(3) 、果要接着计算下道题,必须按清除键或开启键
学生展示后,教师作相应的评价。
让全班同学齐操作,纠正错误操作。
7、 课件出示:84÷0。03×0。83
8、 提问:谁还愿意当小老师,上台边演示边讲解呢?
9、 一学生上台边操作边讲解
教师板演按键顺序:
按键顺序: 84÷0。03×0。83
显示:2324
10、 生生互评。
(五)、练习
1、 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20-3。816+0。903-7。05
21。28÷7。6×3。1÷21。7
(2)、学生自主练习操作,然后报答案,并且说说自己的操作过程。
2、过渡: 84÷0。03×0。83
课件重现: 79。2-0。43+9。546
20-3。816+0。903-7。05
21。28÷7。6×3。1÷21。7
提问:同学们:刚才你们操作的这四道题,它们的'按键顺序有什么特点呀?
学生反馈:都是从左到右依次按键的。
3、提高练习:
(1)、课件出示练习:6。85-(3。08+1。94)+0。48
(2)、学生尝试操作
(3)、学生汇报按键顺序,教师板演
A、方法一: 先按3。08+1。94=5。02
然后按清除键(提问:为什么要按清除键?另外如果按了清楚键,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答案呢?
再按6。85-5。02+0。48=2。31
师提问:从这样的按键顺序中,你明白了什么呢?
学生反馈:计算器的按键顺序是遵循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
B、方法二:先把 6。85-(3。08+1。94)+0。48 变为 6。85-3。08-1。94+0。48
然后从左到右依次按键。
C、 请一位学生上来投影操作,全班齐尝试。
D、 师提问:如果这样操作,计算器的按键顺序是不是违反了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让学生明白第一步去括号正是遵循了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所以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不矛盾。)
(4)、师引:你们更喜欢哪一种做法呢?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按键。现在我们就来
按照刚才同学建议的边记录边递等式计算的方法完成以下三道题,比一比谁算最快又准。
课件出示题目:1。5768÷(0。18×1。25) ×0。15
15。6×(2。618÷0。34) ×0。14
6。75÷[7。5×(1。92÷2。4)
(5)、学生练习操作后,请学生说说它的按键顺序。
A、 1。5768÷(0。18×1。25) ×0。15 (提问:你的操作顺序是如何呢?为什么?)
方法一、 1。5768÷(0。18×1。25) ×0。15 (再次强调操作完第一步要先把数据记录下
(1) 然后按清楚键)
=1。5768÷0。225×0。15
(2)
=1。0512
方法二、 1。5768÷(0。18×1。25) ×0。15
=1。5768÷0。18÷1。25×0。15(提问:为什么可以变成这样的列式呢?)
=1。0512
操作错误的同学重新操作一次。
B、 15。6×(2。618÷0。34) ×0。14
方法一、15。6×(2。618÷0。34) ×0。14
(1)
=15。6×7。7×0。14
(2)
=16。8168
方法二、15。6×(2。618÷0。34) ×0。14
=15。6×2。618÷0。34×0。14 (提问:为什么这道题括号中的符号不变呢?)
=16。8168
全班同学再操作一次,纠正错误操作。
C、 6。75÷[7。5×(1。92÷2。4)]
方法一、6。75÷[7。5×(1。92÷2。4)] (提问:为什么第一步先算小括号?)
(1)
=6。75÷[7。5×0。8] (第二步为什么先按中括号呢?)
(2)
=6。75÷6
(3)
=1。25
方法二、6。75÷[7。5×(1。92÷2。4)]
=6。75÷7。5÷(1。92÷2。4) (提问:为什么能得到这一步呢)
=6。75÷7。5÷1。92×2。4 (提问:这一步又是怎样来的呢?)
=1。125
同桌小组互相展示自己的按键顺序,改正错误之处。
六、总结
1、 师提问: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你们觉得计算器有什么优点呢?
2、 学生反馈
3、 再提问:那是不是它就完美无缺呢?
课件再次重现(1)3+5 (2)、8+12 (3)、15+25
提问:你们觉得用口算快还是快呢?
学生反馈:口算快。
4、总结:所以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要合理地使,而不能盲目依赖计算器,毕竟人的大脑是最聪明的,我们平时要学会多开动脑筋。
2、用计算器计算的教案一等奖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55页
[教学目标]:
1、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材简析]:
例题通过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入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给学生在计算器上按出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的简便按法,再用计算器解决小数加法的实际问题。“试一试”继续通过例4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小数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都有去超市购物的经验,购完物,营业员都能借助计算器准确、快速地算出应付的价钱,今天我们也来用计算器解决一些计算问题。
二、 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例4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谈话:怎样用计算器算出她一共用了多少元?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回答。在全班交流中达成共识:只要把“金额”一栏的数据加起来。
(3)提问:那在计算器上,怎样才能按出买铅笔的钱呢?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按一按,再交流方法。学生的方法可能有:①按照“0”、“·”、“8”、“0”的次序按键。②先按“·”再按“8”,显示“0·8”,就是买铅笔的钱数。
(4)尝试计算。
(5)集体校对。提问:怎样才能计算得又对又快?学生的想法可能有:①先记牢这个数,然后再按。②看到零点几的小数,可以直接按小数点和小数部分,这样能节省计算时间。③按好一个数,还要看看显示屏,核对一下。④算完还可以用计算器再算一遍。
2、完成“试一试”
(1) 提问:如果李芸付出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请你用计算器算一算。
(2) 学生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3)小结:用计算器计算这些比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法(出示课题),确实非常快捷,正确率也高。
[设计意图: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为确保计算的快捷和正确,核对和验算很重要,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获得准确灵活的计算方法。
学生已经有了用计算器计算的基础,因此这个环节以尝试使用、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顺应了学生使用计算器的需要,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机会。]
三、 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完成“练一练”
(1) 让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在书上记下每题的得数。
(2) 交流计算的注意点。在讨论交流中使学生明确:先记牢一个数,然后再按,按好后注意核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完成练习九第6题
(1)提问:你是怎样列式的,结果是多少?
(2)学生各自用计算器计算这四题。
(3)同桌互相出题并借助计算器解答。
3、练习九第8题
(1)理解题意。先让学生观察这张收支情况统计表,说说每栏表示什么含义。
(2)思考:怎样算“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先让学生独自思考,再指名回答。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用上月的余额1203·5元减去支出的100元,就能算出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
(3)明确各项余额的算法。让学生挑选一栏和同桌说说怎样算它的余额?重点解决“合计收入”“合计支出”的`算法。
(4)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出每次收支后的余额,集体校对答案。
(5)拓展延伸。谈话:我们也能像小明一样,学记自己的经济小帐本。设想一下,如果要你来统计每月零花钱的收支情况,你准备怎样来设计这张统计表?希望同学们持之以恒记好经济帐,合理支配自己的零花钱。
[设计意图:通过用计算器计算开支情况,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并且联系生活用数学,让学生学记经济帐,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4、练习九第9题
(1) 学生先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
(2) 汇报结果。前三题的答案依次是1·89、2·889、3·8889。
(3)提问:观察一下,这三题的答案有什么规律?学生的想法可能有:①个位上的数一个比一个多1。每个数的末尾都是9。②小数中间“8”的个数和个位上的数一样。
(4)根据这些规律填出最后一题的得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来探索一些计算中的规律,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结论的意识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发现计算过程中的一些“有趣”的现象,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是一门有规律的科学,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用计算器计算了一些比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五、 课堂作业
练习九第7题。
3、用计算器计算的教案一等奖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55页
[教学目标]:
1、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材简析]:
例题通过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入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给学生在计算器上按出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的简便按法,再用计算器解决小数加法的`实际问题。“试一试”继续通过例4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小数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都有去超市购物的经验,购完物,营业员都能借助计算器准确、快速地算出应付的价钱,今天我们也来用计算器解决一些计算问题。
二、 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例4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谈话:怎样用计算器算出她一共用了多少元?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回答。在全班交流中达成共识:只要把“金额”一栏的数据加起来。
(3)提问:那在计算器上,怎样才能按出买铅笔的钱呢?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按一按,再交流方法。学生的方法可能有:①按照“0”、“·”、“8”、“0”的次序按键。②先按“·”再按“8”,显示“0·8”,就是买铅笔的钱数。
(4)尝试计算。
(5)集体校对。提问:怎样才能计算得又对又快?学生的想法可能有:①先记牢这个数,然后再按。②看到零点几的小数,可以直接按小数点和小数部分,这样能节省计算时间。③按好一个数,还要看看显示屏,核对一下。④算完还可以用计算器再算一遍。
2、完成“试一试”
(1) 提问:如果李芸付出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请你用计算器算一算。
(2) 学生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3)小结:用计算器计算这些比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法(出示课题),确实非常快捷,正确率也高。
[设计意图: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为确保计算的快捷和正确,核对和验算很重要,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获得准确灵活的计算方法。
学生已经有了用计算器计算的基础,因此这个环节以尝试使用、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顺应了学生使用计算器的需要,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机会。]
三、 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完成“练一练”
(1) 让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在书上记下每题的得数。
(2) 交流计算的注意点。在讨论交流中使学生明确:先记牢一个数,然后再按,按好后注意核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完成练习九第6题
(1)提问:你是怎样列式的,结果是多少?
(2)学生各自用计算器计算这四题。
(3)同桌互相出题并借助计算器解答。
3、练习九第8题
(1)理解题意。先让学生观察这张收支情况统计表,说说每栏表示什么含义。
(2)思考:怎样算“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先让学生独自思考,再指名回答。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用上月的余额1203·5元减去支出的100元,就能算出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
(3)明确各项余额的算法。让学生挑选一栏和同桌说说怎样算它的余额?重点解决“合计收入”“合计支出”的算法。
(4)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出每次收支后的余额,集体校对答案。
(5)拓展延伸。谈话:我们也能像小明一样,学记自己的经济小帐本。设想一下,如果要你来统计每月零花钱的收支情况,你准备怎样来设计这张统计表?希望同学们持之以恒记好经济帐,合理支配自己的零花钱。
[设计意图:通过用计算器计算开支情况,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并且联系生活用数学,让学生学记经济帐,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4、练习九第9题
(1) 学生先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
(2) 汇报结果。前三题的答案依次是1·89、2·889、3·8889。
(3)提问:观察一下,这三题的答案有什么规律?学生的想法可能有:①个位上的数一个比一个多1。每个数的末尾都是9。②小数中间“8”的个数和个位上的数一样。
(4)根据这些规律填出最后一题的得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来探索一些计算中的规律,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结论的意识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发现计算过程中的一些“有趣”的现象,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是一门有规律的科学,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用计算器计算了一些比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五、 课堂作业
练习九第7题。
4、用计算器计算的教案一等奖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55页
[教学目标]:
1、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材简析]:例题通过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入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给学生在计算器上按出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的简便按法,再用计算器解决小数加法的实际问题。“试一试”继续通过例4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小数减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都有去超市购物的经验,购完物,营业员都能借助计算器准确、快速地算出应付的价钱,今天我们也来用计算器解决一些计算问题。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教学例4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谈话:怎样用计算器算出她一共用了多少元?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回答。在全班交流中达成共识:只要把“金额”一栏的数据加起来。
(3)提问:那在计算器上,怎样才能按出买铅笔的钱呢?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按一按,再交流方法。学生的方法可能有:①按照“0”、“·”、“8”、“0”的次序按键。②先按“·”再按“8”,显示“0·8”,就是买铅笔的钱数。
(4)尝试计算。
(5)集体校对。提问:怎样才能计算得又对又快?学生的想法可能有:①先记牢这个数,然后再按。②看到零点几的小数,可以直接按小数点和小数部分,这样能节省计算时间。③按好一个数,还要看看显示屏,核对一下。④算完还可以用计算器再算一遍。
2、完成“试一试”
(1)提问:如果李芸付出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请你用计算器算一算。
(2)学生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3)小结:用计算器计算这些比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法(出示课题),确实非常快捷,正确率也高。
[设计意图: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时,为确保计算的快捷和正确,核对和验算很重要,通过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获得准确灵活的计算方法。
学生已经有了用计算器计算的基础,因此这个环节以尝试使用、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顺应了学生使用计算器的需要,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机会。]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完成“练一练”
(1)让学生用计算器独立计算,在书上记下每题的得数。
(2)交流计算的注意点。在讨论交流中使学生明确:先记牢一个数,然后再按,按好后注意核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完成练习九第6题
(1)提问:你是怎样列式的,结果是多少?
(2)学生各自用计算器计算这四题。
(3)同桌互相出题并借助计算器解答。
3、练习九第8题
(1)理解题意。先让学生观察这张收支情况统计表,说说每栏表示什么含义。
(2)思考:怎样算“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先让学生独自思考,再指名回答。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用上月的.余额1203·5元减去支出的100元,就能算出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
(3)明确各项余额的算法。让学生挑选一栏和同桌说说怎样算它的余额?重点解决“合计收入”“合计支出”的算法。
(4)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出每次收支后的余额,集体校对答案。
(5)拓展延伸。谈话:我们也能像小明一样,学记自己的经济小帐本。设想一下,如果要你来统计每月零花钱的收支情况,你准备怎样来设计这张统计表?希望同学们持之以恒记好经济帐,合理支配自己的零花钱。
[设计意图:通过用计算器计算开支情况,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并且联系生活用数学,让学生学记经济帐,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4、练习九第9题
(1)学生先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
(2)汇报结果。前三题的答案依次是1·89、2·889、3·8889。
(3)提问:观察一下,这三题的答案有什么规律?学生的想法可能有:①个位上的数一个比一个多1。每个数的末尾都是9。②小数中间“8”的个数和个位上的数一样。
(4)根据这些规律填出最后一题的得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来探索一些计算中的规律,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结论的意识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发现计算过程中的一些“有趣”的现象,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是一门有规律的科学,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用计算器计算了一些比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五、课堂作业
练习九第7题。
5、用计算器计算的教案一等奖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学提问、探索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器面板上的按健名称和功能。
2、了解计算器的形状、款式、功能不同的基础上,学会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四则计算。
3、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透节约、环保等诸方面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介绍常用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计算器是如今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计算工具,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带的计算器,结合教学目标自学课本,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议一议的过程中认识计算器,学会基本操作方法,并在应用中感受到计算器带来的方便,体会到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带来的成功的快乐。
教具、学具准备:
1、每个学生自备一个计算器。
2、教师的计算器,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师:
同学们,你们经常去超市吗?我昨天也去了超市,并选购了好多东西,可是,要到付款的时候,我有点犹豫,我就带了1000元钱,也不知道够不够,这时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算一算)师:怎么才能又准确又快地算也来呢,你想到了什么计算工具?(计算器)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计算器?它们有什么作用?师:小结: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计算器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计算器。
板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1、了解计算器的结构
(1)师:你了解计算器吗?假如你是一位计算器推销员,你打算怎样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的构造?(板书:面板、显示器、键盘)
键盘里有哪些键?(板书: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功能键)这个点是什么意思?(点出开机、关机、删除)
(2)请一生介绍自己的计算器(实物投影)②小组内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计算器。
③展示文曲星、商务通
(3)师:文曲星、商务通的主要功能不是计算,但它们也有计算功能,可以作为计算器来使用。
2、过渡指出:各种不同的计算器的功能和操作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因此
在使用前一定要先看使用说明书。但对于一些简单的操作,方法还是相同的,象开机按?关机按?(ON,off)
3、学习计算器的操作
(1)师:大家认识了计算器,你会操作它吗?试试!准备好了吗?
(请你把计算结果记录在草稿本上)(2)小黑板出示:
75+47=24×7.6=6.28-0.95=
(3)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用计算器计算这三题的。(4)指名学生上演示(实物投影)
(5)问:6.28-0.95的操作有不一样的吗?
用新方法操作,学生齐操作。
(6)师:通过计算这三题,我们可以发现,用计算器计算时只从左
往右依次按键就可以了。
(7)小黑板出示:0.092÷1.15×25
问:计算这题,从左往右依次按键,可以吗?
为什么?(因为这题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8)看谁算的最快,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演示
问:有没有不一样的?
三、辨证看待计算器的使用
1、比赛:那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个比赛,1、2组用口算或笔算不能用计算器,3、4组必须用计算器来报计算器显示器上的.结果。看看谁快?演示课件:
第一组:15+22=?82-62=?1000×5?
第二组:78659+34978=?835×21=?1305÷45=?师问:从这次比赛,你有什么感想?
(对于一些可以直接看出结果的题目如果用计算器计算会比较慢,而对于一些大数目计算用计算器比较好,快而准)
师:因此,在实际应用时我们应该根据需要合理使用计算器,不可过分地依赖计算器来计算,要把它用到实处。
四、实践练习师问:
你们想不想知道我昨天带1000元钱去超市买东西,到底够了没有?你们看,这就是我在超市里选的东西:(课件)出示:大米(两袋):每袋36.9元油:69.6元黑木耳:46.7元
师:请你们先不要用计算器,帮我估算一下,1000元钱够不够呢?组内商量一下。
反馈:板书。
用计算器算算,买这些东西到底是多少钱?(978元)
五、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1、过渡:师:还是计算机算的快又准!是这么多钱。
2、师问:你有没有想过在计算器还发明前,我们的先辈们怎么计算的?请你将你课前调查的资料联系书本上的介绍来说一说。先在小组里交流后,总结一下,再在全班交流。
3、看幻灯介绍
4、师:记得有一段广告词这样说:哥伦布说:地球是圆的,人们都说他疯了;莱尔兄弟说他们要飞上天空,人们说是异想天开。可是这一切都实现,同学们希望你们打开自己的思路,勇敢地去探索,相信你也会创造奇迹!
六、应用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媒体出示:一个水龙头滴水的动态画面。
据统计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滴18千克的水,这些水就这样白白流掉了。(1)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水?(6570)
(2)把这些水分别装在饮水桶中(每桶约重15千克)算算大约能装多少桶?(438)(3)你家每月用几桶水?算算这些水够你家用几个月?大约合多少年?a.用计算器计算汇报结果。
b.说一说,通过算这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学生发表意见)
b.小结:节约用水要从点点滴滴开始,同学们听过这样一句广告词吗?“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眼泪!”
七、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你有什么体会?你觉得今天的学习对你有用吗,能不能说说?
补充题: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师:计算器还有很多作用,我们来一起探索一下。用小黑板先出示:1122÷34=33
111222÷334=33311112222÷3334=3333
再用小黑板出示:111111222222÷333334=333333
1111222÷33334=3333N个N个N-1个N个
师:你遇到什么问题了?(计算器已经不能把这些数显示出来了。)问:那怎么办?你发现规律了吗?
通过这组练习你有什么体会?(计算器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规律)师:看来计算器的作用还真不小。
八、课堂作业:P71-2
6、《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反思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是让学生感受在什么样的问题情境下可以使用计算器,体会计算器的作用。教学旨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我在设计上遵循新课标的几个基本理念,并体现以下特点:
1、通过尝试操作、自主探索,认识计算器及计算方法。
计算器已融入现代生活,大部分学生都已接触和使用过计算器,对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我在教学时,充分运用学生对计算器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在尝试操作、自主探索中认识计算器及计算方法。直接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学生兴致浓厚,在自主操作中,发现问题,学会本领。
2、通过探索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结合使用计算器的教学,我还补充出示了这样一个算式,1111111111=
学生在运用计算器计算的过程中形成矛盾冲突,引起他们解决问题的需要,激发探索欲望。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办法,运用找规律的方法来探索结果。然后再出示类似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类比发现并表达这些算式的.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在这节课上,我追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在上课过程中,我时不时给学生加10分,就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回答问题情况给自己加分,这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还让小组对小组的发言作评价,这是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最后再由大家给得分高的小组作出评价。
不足之处:
1、应培养学生使用计算器与估算结合的意识。在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在使用计算器时一不小心就会按错键,输入错误数据,导致结果有误;或者,按健顺序搞错,也发生错误。在计算前应该培养学生先估算结果大约是多少,然后再计算,以提高使用计算器的正确率.这一点,我在上课时没有很好地做到,以后要特别注意。
2、课前准备应做得充分。由于计算器非常普遍,学校又没有统一购买,尽管我一再强调要带哪一种,学生带来的计算器各式各样,有的是普通计算器,有的是科学计算器,计算器的功能也有所不同,最关健的是计算位数不一致,这就带来课上计算时的不统一,给上课带来很多的不便,有待以后更好地解决。
7、计算器及其计算方法教学反思
1.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在设计教案之前,我对班级的学生(57人)进行了调查,其中只有2人未用过计算器,其他学生都会使用计算器。有的是家长教的,有的是自己拿计算器按按就会了,所以用计算器计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本节课中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的按键及功能,教师做补充的环节,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价值与应用上。
2.巧妙安排,体验计算器的好处。
如何让学生体会用计算器的好处,我设计一个数目较大的计算(统计表求合计)。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学生有的用笔算,有的用计算器算,在汇报时对两种方法我都呈现其计算过程。能主动用计算器计算的学生选择计算:工具的能力较强,很有成就感;而用竖式累加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正确计算也显示了其较强的计算能力。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交流,自然发现了用计算器计算的好处一快捷、准确,为今后合理选择计算方法做了有效的铺垫。
3.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本节课实践应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有口算、笔算、简算、估算、计算器算,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选择计算方法。课堂设计较大胆,出示4个情景后让学生任选2个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内解决。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学生由于刚学完计算器所以得很学生都选用计算器算,在汇报中,当有的学生指出第二题口算更好时,学生们恍然大悟。于是有的学生说第三题可以估算,第一题还可以用算便算法。体现了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渗透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4.反思与教学相结合。
我在学生用计算器和笔算两种方法后,设计了反思内容;请同学们反思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用哪种计算方法好?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反思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器的简便准确,同时引导学生会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第二个反思时机是,让学生解决四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刚学完计算器这一计算工具,多数学生都用计算器计算.在反馈时有些学生提出较小的数可以口算,大约花多少钱时可以估算,其他同学也受到启发。以往的教学到此就结束了,但此时,我安排反思环节——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请你反思一下: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你对使用计算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学生有的说:在生活中不仅可以用计算器计算,还可以用H算、估算、巧算。还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较大的数用计算器算,较小的数可以口算很快,当生恬中不需要准确值时可以估算。学生通过反思收获很大,相信在将来的计算中学生会合理选择计算方法。
8、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教学反思
计算器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为了使本节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本节课中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的按键及功能,教师做补充的环节,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价值与应用上。具体做法如下:
1、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在设计教案之前,我对本班的学生(55人)进行了调查,其中只有5人未用过计算器,其他学生都会使用计算器。有的是家长教的,有的是自己拿计算器按按就会了,所以用计算器计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
2、巧妙安排,体验计算器的好处。
如何让学生体会用计算器的好处 ,我设计一个数目较大的计算(统计表求合计)。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学生有的用笔算,有的用计算器算,在汇报时对两种方法我都呈现其计算过程。能主动用计算器计算的学生选择计算工具的能力较强,很有成就感;而用竖式累加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正确计算也显示了其较强的计算能力。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交流,自然发现了用计算器
计算的好处──快捷、准确,为今后合理选择计算方法做了有效的铺垫。
3、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本节课实践应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有口算、笔算、简算、估算、计算器算,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选择计算方法。课堂设计较大胆,出示4个情景后让学生任选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内解决。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学生由于刚学完计算器,所以很多学生都选用计算器算。在汇报中,当有的学生指出第二题口算更好时,学生们恍然大悟。于是有的学生说第三题可以估算,第一题还可以用简便算法。体现了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渗透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4、反思与教学相结合。
我在学生用计算器和笔算两种方法后,设计了反思内容:请同学们反思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用哪种计算方法好?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反思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器的简便准确,同时引导学生会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第二个反思时机是,让学生解决四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刚学完计算器这一计算工具,多数学生都用计算器计算,在反馈时有些学生提出较小的数可以口算,大约花多
少钱时可以估算,其他同学也受到启发。以往的教学到此就结束了,但此时,我安排反思环节──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请你反思一下: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你对使用计算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学生有的说:在生活中不仅可以用计算器计算,还可以用口算、估算、巧算。还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较大的数用计算器算,较小的数可以口算很快,当生活中不需要准确值时可以估算。学生通过反思收获很大,相信在将来的计算中学生会合理选择计算方法。
篇二: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反思
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计算器是一种现代计算工具,对于计算器,大部分学生都已接触和使用过。所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分时,对于如何使用计算器不是教学的难点,也不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只是让学生感受在什么样的问题情境下可以使用计算器,在什么情况下用口算、笔算、简算、估算,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选择计算方法。同时我认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利用计算器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上。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简便和快捷。通过探索规律,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不是枯燥的,它们中蕴含着规律,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
篇三: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教学反思)
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教学反思
计算器是一种现代计算工具,由于它体积小、运算快、操作简便,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使用。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计算器的知识,就显得很有必要。对于计算器,大部分学生都已接触和使用过。针对学生对计算器的有关知识和简单使用已有所了解和掌握的情况,我对教材做了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确定为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认识计算器、用计算器进行简单操作和运用计算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等。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于是我选择了这样的教学策略:
1、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策略。介绍计算工具发展时,由学生自己说说已经知道哪些知识,小组交流计算器的共同部分,自主探索各键的功能,同桌间互相交流等形式,在生生互动中使已有的这方面知识得到进一步梳理和完善。在学习使用计算器时,以学生自练为主,在自练中摸索按键的顺序。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学完了这节课,学生能否合理使用计算器,能否达到以上具体目标,能否用计算器计算出家庭收支情况、仓库物品进出情况等,是我在设计时考虑的重点。要使已经熟悉计算器功能和操作的同学能在课堂 上感受到用计算器的实际意义,培养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基于这样的设计,我觉得整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学生成了课堂的真主人。而我做了穿针引线的工作,或者充当了他们的“秘书”。先由我为他们安排好工作流程(也即设计教学环节),至于每一个程序要达到的效果(教学目标),则完全由学生自己去实现。整堂课学生很积极地参与到各种形式的交流中来,包括交流有关计算工具的发展,介绍自己的计算器的部分功能,说明操作计算器的过程、技巧??俨然一副主人翁的姿态,在学生的自我展示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
目标。值得高兴的是,整堂课下来,没有出现大量学生中途“退学”的情况,学生的学习兴致在一个一个环节中保持得还不错。并且也能利用计算器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是,正是这“秘书”的角色和已经设计好的预案,让我在课堂上陷入了被动,失去了活力;也让部分学生的学习热度还没有完全上升。其实,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难道仅仅是让学生在每个环节尽情地说?甚至是漫无目的地说?不是的,学生的知识经验毕竟是有限的。教师要善于捕捉有利的信息,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一点“劲”,抓住时机,利用一个学生所说的引发更多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让课堂热起来,火起来!
篇四:用计算器计算教学反思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反思
《用计算器计算》这一单元可以说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部分知识.他们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笔算,而用计算器可以轻易得到一个式题的答案.还没有到学的时候学生都嚷嚷要学习它了.他们也自认为自己完全会使用计算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同学购买的是科学计算器,上面的功能键很多,乱按容易锁定格式,导致计算不出来想要的结果,还有的计算器上出现了三位分一级的现象,这与我们刚学习过的认数中四位分一级的情况不符合,于是就产生了怀疑等等.
由于计算器给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使用计算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在课的开始,让学生交流生活中见到的使用计算器的场景,体会计算器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并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相互交流、指名介绍来初步认识计算器的基本构造和基本功能。
由于书本上安排的练习都是单一的计算题,形式比较枯燥。学生早已掌握了,不必要按要教科书安排的课时
进行教学.于是在解决课本上两道例题后,我设计了三道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用计算器计算,同时渗透了“节约用电用水”的思想教育。
学生虽然能够比较熟练地利用计算器计算,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还是有可能出现错误,比如,按键按错了,看数字看错了,或是多按了或是少按了等等.于是我设计了两组竞赛题,一组里都是需要用计算器才能计算的,比一比看谁速度快而且没有错误.另一组是既有数据较大需要计算器计算的、也有直接口算、直接简便运算的。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学会辨证地看待计算器。认识到要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运用。
篇五:01计算器教学反思
计算器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是让学生感受在什么样的问题情境下可以使用计算器。主要目的,一是进行数值较大的计算,二是用于探索一些和计算有关的规律。教学旨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我的几点做法:
1.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在“玩”中初步认识计算器上的一些常用的功能键。在设计教案之前,我对两个班学生(110人)进行了调查,其中大部分学生都会使用计算器。有的是家长教的,有的是自己按按就会了,所以用计算器计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根据实际情况,我在本节课中首先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的按键及功能,教师做适当补充。
2.由易到难、尝试操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我在教学时,充分运用学生对计算器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在尝试操作、自主探索中学会计算方法。直接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学生兴致浓厚,在自主操作中,发现问题,学会本领。
3.通过探索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结合使用计算器的教学,我还补充出示了这样一组算式: 1 × 1=1
11 × 11=121
111 × 111=12321
1111 × 1111=1234321
11111 ×11111=
× =
学生在运用计算器计算的过程中形成矛盾冲突,引起他们解决问题的需要,激发探索欲望。发现规律的过程是开展合情推理的过程。首先要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寻找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趋势。归纳是提炼、总结规律的思维活动,要经历由表及里地抽取规律性数学内容的思维过程。其次组织学生讨论办法,运用找规律的方法来探索结果。最后再出示类似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类比发现并表达这些算式的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4.追根溯源,了解发展史,养成正确使用计算器的习惯。
介绍计算器的发展历史,就是让学生知道计算工具的发明和发展是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的,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渗透爱国、爱科学的教育梦。
总之,使用计算器的教学不止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且还是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的教学。
几点不足:
1.应培养学生使用计算器与估算结合的意识。在教学时,学生在使用计算器时一不小心就会按错键,输入错误数据,导致结果有误;或者按健顺序搞错,也发生错误。因此,在计算前应该培养学生先估算结果大约是多少,然后再计算,以提高使用计算器的正确率。这一点,我在上课时没有很好地做到,以后要特别注意。
2.课前准备应做得充分。由于计算器非常普遍,学校不允许统一
购买,学生带来的计算器各式各样,有的是普通计算器,有的是科学计算器,计算器的功能也有所不同,最关健的是计算位数不一致,这就带来课上计算时的不统一,给上课带来很多的不便。我不得不在课堂上复式教学,分两大类去教这一课。先讲能识别计算顺序的,再讲不能识别的,但同时还注意,让全班学生都认真听,你带的第一种就操作第一种,口头表达第二种,带的第二种我就反之,所以浪费了很多时间,这还有待以后更好地解决。
3.计算器的使用是解决较复杂的计算,但我们会真正让学生平时一直这样使用吗?我们该如何抉择呢?期待共鸣!
9、用计算器探究规律的教学反思
借助计算器探究规律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训练学生对键盘的熟悉程度吗?抑或是掌握计算的准确度?这节课应该怎样上?两节课的计算器教学已经结束,我却陷入了沉思。
上节课学生用计算器算出的22222222×55555555的结果五花八门,我曾经提示:“你看,这么多的2和这么多的5相乘,能不能想个巧妙的办法,从简单的算式入手,尝试解决呢?”没想到,还真有几个孩子说出先从2×5=10开始,看能否找到积的排列规律!!
于是,有趣的算式出现了——
2×5=10
22×55=1210
222×555=123210
2222×5555=12343210……
“我好像发现规律了!”我听到几个孩子小声嘟囔着。
”积当中最大的数字就是两个因数的位数,然后再从大到小排列到0就行。“赵洪涛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虽然不是特别准确,但是规律基本上是正确的。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进行了总结:从1开始,因数是几位数就写到几,倒过来再写到1,最后加一个0。
”看来,计算器虽然有时候不能计算出像22222222×55555555的'结果,但是我们可以运用计算的结果,找到积与积之间的排列规律,根据规律就可以写出结果了。当然,这个规律的探索还需要同学们掌握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再来试一试,好吗?“
…………
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玩“得挺高兴,但是学生对于探索规律的推理问题还不够明晰——光注重积的表面的变化,并没有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因此,个人认为,“用计算器探究规律”应该作为一节完整的课为学生呈现,而且重点应该在于引导学生探索出计算背后的本质规律,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要给学生充分经历观察、猜想、归纳和验证的时间,这样学生学到的才不只是结论,更是一种方法。
10、《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
本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以及运用这些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除法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因此,重点应放在对规律的探索方面,教学完本单元内容,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教学时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发现探索规律,并且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上课时有些思维敏捷的孩子会一下子发现规律,并脱口而出,于是,我就让这个学生来说说是怎么想的,给还处于懵懂的孩子一些提示,小结规律后,再通过学生自己写算式来验证发现的'规律,这样就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当然,对那些“聪明”孩子的上课习惯还是要加强培养。
2、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在上课前,先让学生在家里算一算例题,找找规律,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提高课堂效率,也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时间发现规律。
3、克服思维惰性,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发现和总结出规律后,就可以进行简便计算,一些较难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很快得出答案,但有些孩子为了避免犯错,会回避用规律来进行计算,而是采用比较繁琐的列竖式。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课堂上对规律的感知还不够,要适当的给这部分孩子增加练习量,进一步感受规律,提高规律掌握的熟练度。另一种是,怕粗心犯错,对于这部分孩子则可让他们算完后,进行估算,这样有利于他们养成自觉检查的好习惯,通过估算也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感。
11、五年级数学上《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教学反思
一、有效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在探索规律这一环节中,我设计的探索题,激发了强烈的探索兴趣和能力。学生不自觉地就进入了新规律套所的状态中,发现新的规律也成为学生的主题需要,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者、参与者成为主动地创造者、主体者,而我的角色更符合顾问,适当的时机引领寻声的探索走向深入、持久、有效。
二、高效教学
适时引入计算器。在探索规律时,有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这时引入计算器省时又精确,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计算器的作用和优势,同时培养了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和工具的意识。
整节课自始自终,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规律的发现过程。而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可使学习内容在大脑建立多层次、多网络联系,利于学生理解记忆,也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学习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三、魅力教学
要使学生感悟小学数学中蕴涵的丰富美,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亲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
“数学是美的王国”。本课教学中,让学生从一组组有趣的算式中寻找出了一个个固定不变的规律,即美的存在,感悟到数学的“统一美”,接着根据已发现的规律,让学生写出符合规律的等式,感悟到数学的“神奇美”,数学规律被发现、被理解,这个过程本身也会令学会兴奋和满足,引起审美喜悦。课上学生还能体验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和谐美。
总之,努力使学生在充满美的氛围中津津有味地品尝老师精心制作的美的大餐。
1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反思
在教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一课时,学生的积极性极高,可能是他们可以乘机玩一玩他们认为非常神奇有趣的计算器吧!虽然这一现象使课堂看着充满激情,但在这激情的背后却让我陷入了几点思考之中。
1、计算器要“利用”到何种程度为宜。我们借助计算器,将学生的思维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使学生更加关注规律的发现过程。在猜想、枚举验证、应用规律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经历大量的计算,其中也包括一些大数目的计算。为了使学生摆脱这些繁杂的计算,让学生的思维集中于探索和发现规律上,教材也明确要求学生使用计算器来进行这些计算。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与方法,并使教学过程更多地侧重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这是计算器的作用所在。但同学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计算器是用来帮助学生能较快较准地计算出大数目计算题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发现各种规律。所以我认为计算器只是本节课的一种辅助工具,而非本课所学规律的重点。我们不要把计算器神奇化,使得学生过分相信、依赖于计算器计算,这样只有害处且无益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数感的培养。
2、本课内容似乎略显单薄,时间尚余。本课是教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相应地发生变化的规律。但是通过实践教学,我发现这个内容在一节课内进行教学和相应的应用练习,时间还有多余,学生也似乎还能学习的余力。对此,教师可以有多种处理方式,比如增加练习,进而巩固知识;又如适当地补充学习内容:(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的变化;(2)两个因数都有变化时积的相应变化等等。如果是从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方面考虑,我则偏向选择第二种处理方法。当然,这是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而言。对于其他学生则可在今后的学习和练习中慢慢巩固。我觉得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提高,还能有效地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