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天然的斑纹》教案一等奖
1、美术《天然的斑纹》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能够用一两句话说出不同肌理效果带给自身的独特感受。
2.能够用拓印,拓印添画,绘画等方法表示1-3种不同的肌理。
课时1-2课时
教学实施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具:收集到的一些石块,木块,各种质地的布料,树叶,纸张,皮革,皮毛标本,蝴蝶标本等有不同纹理的资料。水粉笔,毛笔,调整色盘等。
2.同学准备学具:收集到的树叶,羽毛,各种有凹凸纹理的徽章等。水彩工具,蜡笔等。
二、引导教学
1.引导同学发现自然界中一些平常不太被关注的细节,让同学不光会用眼睛,还要尝试用触觉去感知这些细节的美丽。
教师可以将自身带来的和同学收集到的资料都展示出来,让同学观察它们的肌理,摸一摸,说说它们给你什么感觉?
2.发展阶段
教师介绍,示范两种拓印的方法:将纸覆在实物上,用铅笔,油画棒等工具直接将纹理印下来;或将水粉画颜料涂在实物上之后用吸水性能较好的纸印下它的纹理。制作肌理效果的方法还有很很多,教师也可以让同学自身创意。也可以让同学用绘画的方法来表示美丽的斑纹。
以上拓印的`方法不难,但要取得很理想的效果却也不是很容易的,给同学多一点的时间去尝试,并且在作业过程中,组织几次讨论,谈谈胜利的原因,谈谈失败的原因,谈谈遇到的困难,谈谈解决的方法,这样会使同学更快地掌握拓印的方法。
3.收拾与整理
由于这节课会用到多种资料,教室里会显得凌乱一些,所以,下课前要留出一点时间让同学收拾物品。
三、课后拓展
假如同学感兴趣,教师还可以向同学介绍以下的方法让同学尝试:有些纹理,例如,树皮,可以用拓印碑文的方法来印。
2、美术《天然的斑纹》教案一等奖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造型·表现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界一些平常不被关注的细节,不光能用眼睛看,还可以通过触觉去感知身边的一些事物,掌握如何表现出不同斑纹的方法、特点,掌握、积累一些视觉和触觉经验。培养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表现自己对不同肌理的感受能力。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不同的斑纹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
2、尝试使用磨拓、绘画、或者浸染等各种方法把不同材料的肌理效果表现出来。
3、鼓励学生使用自己喜欢的画法完成一件有趣的作品。
教学重点:
从观察、语言表述、触摸及动手表现等一系列的训练,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质地、材料的肌理美。
教学难点:
尝试不同的方法表现各种物体的肌理效果,感受天然斑纹的美感。
教具准备:
教师:收集到的石块、木块、不同质地的布料、树叶、皮革、羽毛、瓦当等不同纹理的材料,各种图片、资料,教师的范画等。
学生:收集到的树叶、羽毛、贝壳等,水粉用具、油画棒、彩色铅笔、生宣纸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组织教学,强调学具摆放整齐、有序。
二、课堂教学。
(一)引导阶段:
师生共同问好,启发谈话。
师: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在一起做个小游戏,大家喜欢吗?
师:生活中我们习惯了用眼睛来观察感受周围的事物,今天我们换一种方式来感觉一下。老师在这个箱子里准备了几件东西,大家想知道这里面是什么吗?
师:现在,我想让几个同学闭上眼睛,分别用手触摸一下,然后说一说你摸到的东西给你的感觉?其他的同学根据他的描述来猜一猜,它可能是什么东西?咱们来听听哪个小组的'同学对物体的描述恰当、清析,能让小伙伴们准确的猜出来。(实物分别是:卵石、树皮、皮革、陶瓷、丝绸等。)
师小结:在刚才的游戏中,我们触摸到的这些物体,有的表面是光滑的,有的表面是粗糙的,有的摸起来给人温暖的感觉,有的摸上去又硬又凉。出现这些不同的感受是由于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质地、纹理等,我们平时习惯叫它斑纹。它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礼物---天然的斑纹,今天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感受大自然创造的美!
板书课题:《天然的斑纹》
(二)、发展阶段。
1、引导学生体会,触觉带给你的不同感受。
请孩子们伸出小手,摸一摸自己身边的物体。例如:你的课桌是不是很硬;你的笑脸,是不是温润、光滑;你的衣服是粗糙的还是柔软的?另外,看看大家还准备了什么材料,都试着摸一下,有没有不同的感觉呢?
师小结:当我们的手触摸到一个物体的时候,物体表面的肌理不同,给我们的感受也不相同,这种通过触摸感受到的肌理就是触觉肌理。
2、欣赏各种实物、图片等,让学生更直觉地认识和感受视觉肌理。
用我们的眼睛仔细观察一下你的周围,能不能感受到肌理的存在呢?电视屏幕;洁白的墙壁;漂亮的衣服;我们的课桌椅……。刚才的游戏让大家了解了什么是触觉肌理。触觉肌理是用手可以触摸到的斑纹,那现在咱们再试着摸摸卵石,给你什么感觉呢?能触摸到凹凸不平的斑纹吗?是不是很光滑?再仔细看一看卵石的表面,上面有很多的花纹,这是眼睛可以看到、但是用手却触摸不到的。
同样,用我们的眼睛看到的一些肌理效果,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视觉肌理,它能让我们更直觉的感受到美丽的肌理效果。例如:枯叶,给我们干涩的感觉;绒布给我们温暖,柔软的感觉;瓷器给我们光滑、细腻坚硬的感觉……。
3、分小组讨论、交流。
启发孩子们通过观察图片、触摸各种实物等,并思考、讨论、交流。说出自己对斑纹的理解、感受,了解不同物体给人的肌理效果。
师小结:这么美丽的斑纹同学们想不想把它留在咱们的作业纸上?
你想用什么方法把它表现出来?指生说说。(给学生提供了语言表述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自信。)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非常好,现在请你们来看一下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美丽的斑纹的。有条件的可使用实物台演示1—2种肌理的做法。
(1)教师使用磨拓法快速的表现出实物的肌理效果。
(2)利用生宣纸吸附法表现画面的肌理。
(教师的示范给学生直观的展示了肌理的绘画方法、特点、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兴趣。)
三、欣赏范作。
1、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老师的范作,你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喜欢它?你知道它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吗?想试一试吗?(不同肌理的作品欣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同时强调肌理的绘画方法、特点。)
2、教师建议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绘画方法表现美丽的斑纹。
3、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
(1)可采用油画棒或彩色铅笔覆纸拓印。
(2)用水粉色涂于物体的表面,将纸覆盖其上用手磨拓出它的纹理。
(3)用水粉色滴洒法等。
4、鼓励学生大胆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现自己喜欢的斑纹。巡视中可将有特点的作品进行及时的展示。以表扬为主,鼓励启发学生,同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的示范、讲解。
四、展示学生作品。
展示学生作品,分小组对学生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小组评议教师评议等相结合。
以鼓励为主,启发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五、课后拓展。
今天我们尝试了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现天然的斑纹。课下同学们可以进行不同与课堂的方法继续练习创作。我们不但要用眼睛发现自然界中的一些美丽的细节,还要尝试用触觉感知到大自然更多更美的斑纹。
3、美术《天然的斑纹》教案一等奖
教学日期: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自然界的斑纹。
过程与方法:
领会作者对自然的理解,对自然的热爱,兼有说明文的知识性,又有散文的哲理及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解度社科类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形象艺术的表达 能力,对哲理性阐述的理解能力
领会作者对自然的理解,对自然的热爱,兼有说明文的知识性,又有散文的哲理及情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斑纹》收集了我近年来以动物为主题的作品,这十篇或长或短的散文,动用了我心底的那部分温存。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四、简介作家作品
周晓枫,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做过八年儿童文学编辑,现就职于北京出版社,《十月》杂志副主编。出版过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收藏-时光的魔法书》、《斑纹-兽皮上的地图》。语言富于想像力和音乐感,曾获冯牧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
五、研析文本
师生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教师点拨,明确答案。
问:文中提到了哪些斑纹?
答:蛇、蓑蚰等其他动物、大地、生活。
问: 作者有没有对这些动物的斑纹本身作具体的描绘?
答:没有
问:那么,作者重点写这些动物的哪些方面?
答:生活习性,生存状态
问:作者以为动物的斑纹与其生活习性或生存状态有着怎样的联系?
答:斑纹暗示着动物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
问:动物斑纹暗示着动物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那么,作者从大地的.斑纹中又体悟到了什么呢?
答:自然规律
问: 根据前两个问题,你能否体会作者的行文思路?
答:由形象的斑纹到抽象的斑纹、由斑纹到生物习性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六、 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已经很清楚了解斑纹的思路,但文中还有很多哲理性的句子还需我们进一步探讨,从而来把握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我们下一节课在上。
七、布置练习:找出文中议论性语句,体会其意义。(或找出你不懂的句子揣摩讨论)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对《斑纹》的写作思路有了清醒的认识,那么,这一节课我们来体会一下作者对斑纹的形象描述和对斑纹的理性阐述。
二、检查预习,总结学生找出的句子和问题
三,具体研析问题
1、 阅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作者形象语言的表现力。
① 它也是个生活中的几何爱好者:盘踞时螺旋上升的圆,沙漠中它的“S”形移动,草丛里的蛇像一条线那样笔直地滑入深处 。
② 水族馆里看到蓑
4、美术《天然的斑纹》教案一等奖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第20课《有趣的汉字》,这课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赏中国古代象形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了解汉字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并能激起学生的模仿兴趣和表现欲望,经过欣赏、总结、想象,能抓住表现对象的重要特征来用象形字的造型方法进行夸张设计几个简单的象形字,能较为明确地表达字的意义,并通过学生的描述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这节课与一年级语文教材相呼应,让学生对我国汉字象形造字法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欣赏中国古代象形文字了解我国汉字的悠久历史及发展过程。操作目标:通过欣赏、总结、想象、创造,使学生大概了解象形字的造字方法,并能设计几个简单的象形字,力争表达出词语的意义。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中国古代象形文字的造型美感,激发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古代象形文字,使学生得到启示,创作象形文字要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大胆夸张表现。
四、教学难点
了解现代汉字是从象形文字演化而来,并能通过实践学会创造象形文字,力争表现出词语的意义。
五、教学准备
教师:象形文字的图片资料若干。
学生:水彩笔、彩纸、铅笔等。
六、作业设计
第一次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个象形字。(主要能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
第二次作业:让学生将一首小诗中的个别字进行象形字设计,力争表达出词语的意义。
七、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提问导入摘自小精灵儿童资讯站
重点:主要让学生对这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大致了解古人曾用绘画和象形文字的形式来表达记录某些事情。
问: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你在家有事需要出去一下,但爸爸和妈妈还没下班回家,为了避免他们着急担心,你有什么最简便的方法让父母一回家就知道你去了哪里?(除了打电话之外,就是留个便条)要是碰到不会写的字怎么办?(写拼音)那你
们有谁知道,在没有文字没有拼音的几千年以前的古人类使用什么方法来记录和交流某些事情的吗?(用简单的绘画形式并创造出了图画性很强的字叫象形文字)揭题,《有趣的汉字》。
(二)新授:
重点:通过欣赏让学生了解祖先创造运用象形文字的演化轨迹,指导学生能大胆地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夸张表现,自由创作出几个简单的象形文字。a:看画猜字
请学生猜下面这个是什么字?
(象形文字是现代各种文字产生之前古代人类用于记录和交流的图形符号,现代汉字是从象形文字发展演化而来的。板书:象形文字)
(这个米字的原始形式就是画了九粒谷子,它后来演化为,最后定型为米,表示稻子种在田里,被田埂“”分成四部分。
b:欣赏象形文字
1.先让学生欣赏老师准备的范作(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可再让大家猜字)主要让学生边猜边欣赏边总结,这些象形字是抓住了对象的主要特征来设计的。板书:“抓主要特征”。
2.再请学生欣赏课本上的图例和老师准备的资料,让学生认识月、木、林、鱼、水等象形文字的写法以及和现代汉字的区别,以及大概了解这些文字的演化轨迹。
(三)学生作业
第一次作业(要求用象形文字的造型方法来设计,要能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夸张表现)我可提供几个字,请同学们试着设计其中的一个字。(云目手人足口川石燕)
第一次作业反馈:主要让学生拿着自己设计的字来自评,我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要求学生能相互借鉴。
第二次作业:我出示一首小诗,让学生自己决定对诗中有些文字进行象形设计,有难度的就直接写现代汉字。
绿蜡笔,画竹子。蓝蜡笔,画河川。
青蜡笔,画石头。黑蜡笔,画小燕。
要问我们画什么?我画祖国好山川。
第二次作业反馈:还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作业到讲台旁讲解自己的设计想法并朗诵这首诗。
(四)课堂延伸
最后我鼓励学生回家后可从书本上,网上多找一些关于象形文字,甲骨文及古代书法方面的资料,来增长自己的知识,并且学会从多个途径去获取知识。
5、美术《天然的斑纹》教案一等奖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了解"美术形象"的基本含义和一般特征;美术教案-美术作品中的形象
2、 使学生了解和明确美术形象的本质特性和基本特征;
3、 初步知道美术形象类型的区别以及形象的多样性。美术教案-美术作品中的形象
重难点:
理论的概括和对其本质内涵的分析。美术教案-美术作品中的形象
教学工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
欣赏美术作品《格尔尼卡》,学生回答体会?这是世界艺术大师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抗议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野蛮轰炸西班牙的一个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而创作的巨作。他在这一作品当中,运用了立体主义的变形、任意组合和超现实主义的夸张、象征等造型手法,极力表现人民的苦难和法西斯的暴行。据说,当时有位法西斯军官看到这幅作品,问毕加索:"这是你的杰作?"毕加索当即回答说:"NO,这是你们造出来的杰作"。从这里可以看出,欣赏美术作品不能只看其像不像,美术作品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是人们精神创造的产物。 画家以鲜明的个性来表现生活本质和典型,这种典型不禁表现在人物画里,也表现在其他题材中。山水画、花鸟画、风景和静物等作品中也有。例如中国画《溪山行旅图》所表现的就是高度概括的秦陇以至中国北方山峰峻挺浑厚、雄伟壮观的共性而创造出的成功的山水画中的典型形象。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
二、 讲授新课:
各种艺术作品都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一定的构思内容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审美理想,并且通过艺术形象来感染和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审美能力的,马克思说"艺术地掌握世界",的确如此。不过,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文学形象、音乐形象等又有不同的特点,它是一种鲜明、具体、生动的视觉艺术形象,美术形象在空间上有着确定的(平面的、立体的、组合的)静态存在形式,是完全直观、明晰的,可以直接为欣赏者的视觉感受和审美心理所把握的艺术形象。
1、从美术创作方法的角度来了解美术形象有再现和表现:
(1)有的美术家强调反映客观现实的真 实性,其创造的美术形象偏重于写实,可 以叫作再现性的形象;美术形象的创造,还要求通过个别的具体感性形式来体现出生活的本质和普遍真理,达到个性和共性相统一。例如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像》不仅容貌和神态酷似教皇本人,而且表现出教会最高统治者威严、高傲的外表和冷酷、贪婪的内心,因而达到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库尔贝的《筛谷的妇女》
(2)而有一些美术家则更强调主观世界的真实性,所创造的美术形象偏重内心感情、情绪的发泄和主观意 念的表现而不拘泥视觉特征的如实描绘, 可以叫作表现性的形象。蒙克的《呐喊》。
小结:许多美术形象都是再现与表现相结合、相统一的形象。再现具有平易近人、真实写照、形神兼备等特点。一般为观众所喜闻乐见,其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 "表现"一般指艺术家运用艺术手段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理性的、情感的因素比较显著,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至抽象等艺术语言;艺术中的表现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点,对于现代艺术的发展有很 大影响。然而,主观和客观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所以,在美术创作中,再现与表现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例如同是反映与战争题材有关的作品,具有再现特色的《流民图》,也表现出作者主观上对日军侵华战争的控诉与批判态度。而属于表现性作品的《格尔尼卡》,固然表现了画家对德国法西斯战争罪行的强烈忿慨,然而他的创作构思仍然是由德军对这座文化名城所进行的毁灭性轰炸这一客观事件所引起的。因此,许多美术形象都是再现与表现相结合、相统一的形象。
2、从美术创作的艺术手法来了解 美术形象,还可区分为具象、 意象和抽象:
(1)具象性形象注重于对象视觉特征的具体而精确的再现;霍达的《静物》、中国画《玉兰黄鹂》,作者运用玉兰、黄鹂和蓝天的完美配合,并赋予它们特有的典雅、华贵的形式美感,从而创造出一种生机蓬勃、春光明媚的动人的艺术形象。
(2)意象性形象是作者依靠直觉、想 象乃至幻觉等所构成的表象而创作的;夏加尔的《我和我的故乡》着重表现的是形象的某种寓意,其形象往往具有虚幻和不合生活实际与思维逻辑的特点。
(3)抽象是指视觉形态的抽象,它只是对自然形象的外观进行程度不等的省略与舍弃,在抽象形象中,有的并没有完全脱 离自然形象,只是从中抽取出某种适合的 表现模式。。在抽象形象中,有的并没有完全脱离自然对象,只是从其中抽取出某种适合的表现模式,如克利的《奔流》就属于这一类。另一类则是完全舍弃物象,去进行纯粹的形式构成,如完全受作者主观情绪支配任意挥洒而成的波洛克的《魔鬼》就是这一类的作品 。抽象艺术运动兴起于 20 世纪初的欧 美,大部分现代主义美术流派都受到了这 一运动的影响,如抽象表现主义、立体主 义、塔希主义、行动绘画等。
小结:抽象艺术和具象艺术是从作品形象与自然对象的相似程度上去划分作品风格的 概念。抽象艺术指艺术形象大幅度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具象艺术指艺术形象与自然对象基本相似或极为相似的艺术。
3、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美术的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的源泉来自于现实生活,他们大多是现实生活的形象的反映。然而,美术形象并不等同于客观世界存在的一切自然物象,它是经过美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乃至改造等艺术加工,融入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和审美评价,注入美术家的思想感情,按照自己的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出来的。像中国古代美术刻画人物,就是运用以形写神的手法而使形象形神兼备、生动感人,如《山东长清灵岩寺罗汉像》就体现出作者的这种精诣匠心。进而,中国画家又深入追求表现气韵,它既是对审美对象本质美的把握,又是美术家思想感情与创作心态的显示和升华,情缘景而发,景以情而活,并借助富有感情色彩的艺术语言,结构出形与神、情与理、物与我高度和谐统一的审美境界。像石涛的《翠壁长松图》不仅生动表现出庐山地区云雾迷漫的自然景观,而且在笔墨、意境中流露出浓郁的感情色彩,就是一幅气韵生动的山水画。因此,美术创作是对现实生活的能动的反映,它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不同于生活原型的"第二自然"。总起来说,美术形象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而创造出的成果,各种美术形象,不仅以审美功能为主的绘画和雕塑形象,还包括具有审美和实用双重功能的工艺美术与建筑艺术形象,都是美术家的审美认识和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的结果,都是人类意识和精神创造的产物。
6、《天然的斑纹》的教学反思
这一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任何物体都有肌理,肌理指形象表面的纹理。由于物体的材料不同,表面的组织、排列、构造各不相同,因而产生粗糙感、光滑感、软硬感。肌理有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之分。孩子们每天都能接触到自然界、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肌理,但对“肌理”这一词还从未接触。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欣赏图片、触摸身边的物体,了解关于“肌理”的知识,从而诱发孩子们产生丰富多彩的联想,激发学生强烈的创作欲望。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拓印方式,并引导学生能用不同的拓印方法来表现肌理。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学生自主活动发挥充分,有的学生用蜡笔拓印,有的学生用铅笔拓印,有的学生用颜料拓印,还有的学生用彩笔在叶子上涂色后也拓印了出来,创造出了不同的肌理效果。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增强了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但也有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拓印方法,还有的学生颜料涂得太多。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引导学生更充分地观察,把示范潜移默化地贯穿于学生观察、探索之中,尽量避免示范带来的思维定势影响,又给学生带来可操作性的指导。相信学生能够创作出更新颖的作品。
7、《天然的斑纹》的教学反思
这一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任何物体都有肌理,肌理指形象表面的纹理。由于物体的材料不同,表面的组织、排列、构造各不相同,因而产生粗糙感、光滑感、软硬感。肌理有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之分。孩子们每天都能接触到自然界、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肌理,但对“肌理”这一词还从未接触。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欣赏图片、触摸身边的物体,了解关于“肌理”的知识,从而诱发孩子们产生丰富多彩的联想,激发学生强烈的创作欲望。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拓印方式,并引导学生能用不同的拓印方法来表现肌理。
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学生自主活动发挥充分,有的.学生用蜡笔拓印,有的学生用铅笔拓印,有的学生用颜料拓印,还有的学生用彩笔在叶子上涂色后也拓印了出来,创造出了不同的肌理效果。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增强了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但也有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拓印方法,还有的学生颜料涂得太多。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引导学生更充分地观察,把示范潜移默化地贯穿于学生观察、探索之中,尽量避免示范带来的思维定势影响,又给学生带来可操作性的指导。相信学生能够创作出更新颖的作品。
8、《天然的斑纹》教学反思
这一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任何物体都有肌理,肌理指形象表面的纹理。由于物体的材料不同,表面的组织、排列、构造各不相同,因而产生粗糙感、光滑感、软硬感。肌理有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之分。孩子们每天都能接触到自然界、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肌理,但对“肌理”这一词还从未接触。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欣赏图片、触摸身边的物体,了解关于“肌理”的知识,从而诱发孩子们产生丰富多彩的联想,激发学生强烈的创作欲望。
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拓印方式,并引导学生能用不同的拓印方法来表现肌理。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学生自主活动发挥充分,有的学生用蜡笔拓印,有的学生用铅笔拓印,有的学生用颜料拓印,还有的'学生用彩笔在叶子上涂色后也拓印了出来,创造出了不同的肌理效果。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增强了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但也有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拓印方法,还有的学生颜料涂得太多。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引导学生更充分地观察,把示范潜移默化地贯穿于学生观察、探索之中,尽量避免示范带来的思维定势影响,又给学生带来可操作性的指导。相信学生能够创作出更新颖的作品。
9、《天然的斑纹》课文教学反思
这一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任何物体都有肌理,肌理指形象表面的纹理。由于物体的材料不同,表面的组织、排列、构造各不相同,因而产生粗糙感、光滑感、软硬感。肌理有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之分。孩子们每天都能接触到自然界、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肌理,但对“肌理”这一词还从未接触。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欣赏图片、触摸身边的物体,了解关于“肌理”的知识,从而诱发孩子们产生丰富多彩的联想,激发学生强烈的创作欲望。
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拓印方式,并引导学生能用不同的拓印方法来表现肌理。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学生自主活动发挥充分,有的学生用蜡笔拓印,有的学生用铅笔拓印,有的学生用颜料拓印,还有的学生用彩笔在叶子上涂色后也拓印了出来,创造出了不同的肌理效果。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增强了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但也有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拓印方法,还有的学生颜料涂得太多。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引导学生更充分地观察,把示范潜移默化地贯穿于学生观察、探索之中,尽量避免示范带来的思维定势影响,又给学生带来可操作性的指导。相信学生能够创作出更新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