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音乐教案一等奖设计牧童谣

2023-06-30 09:30:10

  音乐教案一等奖设计牧童谣

音乐教案一等奖设计牧童谣

1、音乐教案一等奖设计牧童谣

  教学目标:

  1、感受歌曲优美的情绪,体验歌曲如画般的美好意境。

  2、能用自然的声音正确的演唱姿势演唱歌曲《牧童谣》,并能用不同的速度力度表现歌曲的情绪。

  3、感受音乐的速度,建立恒拍感。

  教学重点:

  唱好歌曲《牧童谣》,感受歌曲情绪,深刻理解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教学难点:唱准每一个音

  教学准备:

  串铃、ppt、音乐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捷克民歌《牧童》

  1、聆听音乐《牧童》

  师:听听这首歌曲,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样的?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谈谈感受。展开联想,当你听到这样的歌曲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请学生们说一说。

  3、出示PPT图片,(教材用图)引导学生继续展开联想。

  4、复听音乐,学生跟着老师在强拍拍手。

  师:你能随着音乐的节拍拍手吗?歌曲的速度是什么样的?

  5、再听音乐,跟着音乐走步,带领学生听到第一三乐句时向前走,听到二四乐句时退着向后走。感受乐句的不同。

  6、再听音乐,学生拉成圆圈,听音乐边拍手边走步第一三乐句像圆心方向走。第二四乐句向后退着走。引导学生一定按照节拍来行走。

  【设计意图】

  充分感受捷克民歌《牧童》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通过拍手、走步建立恒拍感。

  二、聆听《牧童谣》旋律。

  1、过渡语:刚才我们欣赏了外国的民歌《牧童》,那么我们中国的小牧童吹的曲子会是什么样的呢?你们想不想听一听?

  2、聆听《牧童谣》竹笛版范奏

  提问:这两段音乐给你的感受一样吗?这首乐曲速度是怎样的?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牧童悠悠的.笛声带我们步入了青山绿水当中,仿佛我们也骑到了大水牛的背上吹起了笛子。出示图片展开联想。

  4、复听《牧童谣》旋律,边听边看老师做手势。教师分别在5632四个音处做手势。

  5、再次聆听,跟随老师一起做手势。

  6、老师结合手势范唱乐谱,请学生记忆唱名。

  师:老师刚才唱了歌谱?谁记得老师都唱了哪些音?

  总结:歌曲中只有5632四个音,用手势表示出来并跟着琴唱一唱。

  师:这就是最具有我们中国音乐特点的音乐。全曲只出现了四个音,却是那样的动听。5学习新的音2的手势并唱准。

  【设计意图】

  1、亲切而赋予感染力的笛子声把孩子们带入那淡淡的水墨画中,给予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同时清晰的音乐有利于学生辨别音高。

  2、识别音高,通过手势图以及反复聆听,唱准歌曲中的每一个音。

  3、学习2的音高及手势。

  三、发声练习及音准训练,解决歌曲中的难点。

  1、过渡语:刚才同学们一共唱了几个音?(四个,5632)那让我们用这个四个音来做个音乐游戏好不好?老师来唱:

  牧笛声声吹

  你们就唱:

  LU

  2、老师变

  牧笛声声吹学生变成:

  lu

  3师:请大家听好,现在我反过来唱了。师:

  牧笛声声吹生:

  lu

  4、师:我又变了。师:

  牧笛声声吹生:

  lu

  5、加上手势演唱。提出要求:嘴张圆,身体自然坐直。小声演唱,唱准音高。出示图:

  的音6、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指着图上的小羊,按照其高低位置反复练习

  高。

  师:小牧笛吹得是什么音呢?请你跟着老师唱一唱吧。

  先把乐句拆分练习,跟老师模唱短句:

  最后看着图把第二乐句完整第演唱下来。

  【设计意图】、

  、

  、

  1、通过发声练习的演唱,使学生对歌曲中的四个音反复进行模唱和构唱。在头脑中建立相

  对音高的概念。熟悉各个音的手势帮助学生唱准应高。

  2、学习正确的演唱姿势。为唱好歌曲做好准备。

  3、通过小绵羊位置的图片,直观地感受音的高低,旋律的起伏。把握音准。

  四、学唱歌词

  1、过渡语:听到你们这么美的歌声,小牧童也唱起了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唱的是什么?

  2、聆听范唱。(中速版)。提问:你都听到了什么?学生复述歌词。

  3、出示歌片:介绍歌曲中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在我国的民歌中广

  为流传,这首歌曲是流传在湖北的一首童谣,也采用了有问有答的形式。)

  4、出示乐谱:

  师:歌曲非常短小,一共就四个小节。请问哪几个小节的节奏是完全相同的。

  5、你能试着把所有的二分音符唱满吗?跟老师接唱。同样的歌词,不同的旋律,要求学根据老师的手势和乐谱的提示来完成后面的接唱。并且要求学生唱满时值。

  师唱:那斯那斯生唱:嗨

  【设计意图】结合歌词的演唱在运用中进一步学习乐谱。强调二分音符的时值。了解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记忆歌曲的结构。

  五、感受与表现

  1、完整演唱歌曲。

  2、聆听范唱(稍快版本)

  师提问:跟刚才咱们演唱的有没有什么不同?让我们也用这个快一些的速度来演唱一下,请你感受哪个速度更加能够表现小牧童快乐的心情?

  3、师:从你们的歌声中我已经能够感受到小牧童快乐的心情了,你们也和小牧童一样很快乐吗?我们怎么样能把歌曲唱的更快乐呢?谁有好的办法?

  4、加入串铃为歌曲伴奏。老师打出两种伴奏音型供学生选择。不出示伴奏谱。

  5、拓展提问:请问天上除了太阳还有什么可以放光明?你们能试着唱一唱吗?(月亮和星星)结合幻灯片,创设安静祥和的情境。改写歌词进行演唱。

  6、引导学生用不同的速度来表现不同的意境。

  师提问:我们怎么样才能表现出月亮的情境来呢?谁有好的办法?月亮的光柔柔的,我们应该怎样唱?引导学生用慢速度来演唱歌曲。

  7、师:谁来说说星星在天空中闪烁的样子?(一闪一闪的)我

  们怎么表现这一闪一闪的感觉呢?引导学生为歌曲加上跳音来演唱。

  8、总结:教师用钢琴伴奏来带动学生进行演唱。

  引导学生用柔美的情绪慢速来演唱月亮,第二段速度不变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星星放光明,

  第三段提速。用快速度来表现太阳放光明,牧童喜欢青草地的热烈情绪,并加上打击乐的伴奏。将歌曲推向高潮。

  【设计意图】

  通过歌词的改写,引导学生体验与感受速度力度在音乐表现上的重要作用,丰富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2、音乐教案一等奖设计牧童谣

  教学内容:表演歌曲《牧童谣》

  教授对象:一年级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听唱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音乐课件、教材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学生能够对 “mi,sol,la,re”的音高有所感知。

  2、能够风趣、准确的演唱歌曲,唱出湖北民歌的这种味道。

  3、通过学习敲击双响筒,加深对音乐以及乐曲强弱的体验与感受。

  教学重点:能够用风趣地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对“mi,sol,la,re”四个音的音高有初步的感知,学习“la”的柯尔文手势。 教材分析:歌曲《牧童谣》是一首湖北民歌,4/4拍子,五声商调式。歌曲的节奏抒展,旋律优美抒情。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描绘天上太阳放光明和地上草儿青又青的田野风光,抒发了小牧童悠闲放牧的愉快心情。歌词中巧妙运用“那斯那斯嗨”的衬词,简单易学,利于传唱。也方便学生编创回答式的歌词。全曲由re 、mi、 sol、 la四个音构成,以生动有趣的问答式的歌唱表演形式来反映牧童在放牧时的愉快心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聆听音乐《牧童短笛》进入教室。

  (设计意图:在优美音乐声中进入课堂,创设轻松、自由、惬意的课堂氛围。)

  2、发声练习:

  (1)唱音阶,复习柯尔文手势。遇到5、3、6、2四个音时教师示范带下手势,让学生重点感觉这几个音的音高。(这里学生不需要做柯尔文手势,教师边弹琴边做手势引导学生唱准音高。)

  (2)模唱55556--  55553--   33332---

  (设计意图: 6是这课要学的柯尔文手势,通过图形谱的辅助与柯尔文手势的结合作用,学生对音高有了初步的、形象地感知。)

  二、导入新课:

  1、老师展示《牧童短笛》的动画片。

  师:小朋友们看看这位小朋友在做什么?

  (用生动活泼的音乐动画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带入牧童、笛声、晚霞优美、宁静的氛围中。)

  生: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竹笛。

  师:哦,原来是一位小牧童。他吹的好不好?笛声美不美?那么小朋友想不想知道他吹的是什么曲子吗?

  生:想。

  师:那么下面请大家竖起耳朵,我们一起来欣赏小牧童在他放牧时演唱的一首童谣——牧童谣。

  (设计意图:先动画片导入,吸引了学生,抓住了低段学生的喜欢生动、形象的事物的年龄特点,再激趣谈话引导,引出歌曲题目,层层递进,循循善诱。)

  三、学唱歌曲《牧童谣》:

  1、初听歌曲,请学生回答歌曲的演唱情绪。(活泼欢快/抒情悠扬)。学生听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 旋律把身体动起来。(设计意图:了解歌曲的演唱情绪,为有感情的学唱歌曲打下基础)

  2、介绍歌曲:大家知道这位小牧童的家乡在什么地方吗?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0页,这是一首湖北民歌《牧童谣》。湖北地处江汉平原,每到春夏就会看到草地上、池塘边那一群群的牛羊吃着草儿在悠闲的散步,只见他们的小主人,一个个的小牧童坐在大树下,吹着竹笛,唱着歌曲。这首《牧童谣》就是其中的一首。(设计意图:以儿童话的口语 来介绍歌曲,让学生有听故事的感觉,抓住了学生的兴趣)

  2、复听歌曲,请同学们“跟我做”。随老师打强弱拍(拍手、握拳、拍手心、握拳)。  四拍子强弱规律(强、弱、次强、弱)。教师先喊后号带学生念拍手、握拳、拍手心、握拳,慢慢的再念强、弱、次强、弱,让学生了解四拍子的`强弱规律,再配上音乐打拍子。(设计意图:通过“跟我做”,让学生动起来,师生互动,了解四拍子的强弱规律,为接下来的学习歌曲铺垫)

  3、学生听音乐,看歌词内容体会歌词特点。

  师:同学们表现的这么棒,接下来请同学认真听音乐,再仔细看歌词,看看哪位同学发现这首歌的歌词有什么特点?

  (衬词,放牧时的呐喊声;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

  (1)、呐喊声老师演示一次,再带着学生跟琴唱一次,完成前两句歌词的学唱。

  (设计意图:教师生动的演示,让学生有强烈的视听感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2)有节奏的一句一句的念歌词。就把歌曲第三句的乐句念下。再重点讲解下最后一段的歌词讲法,特别注意光明两字的念法。

  (设计意图:有节奏感的念歌词,调动学生念歌谣的积极性,一问一答的念歌词,很快就记住了歌词的内容,为歌曲打下基础)

  4、同学们想不想唱一唱?老师弹琴带学生唱。教师唱响些,学生轻些。最后一段教师一句一句带学生唱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情况定的教学方法,前面学生的听,念,已经对歌曲有了一定的学唱基础,直接带学生唱,加快进度,让学生的积极性一直调动着,那么最后一段一句一句带学生唱,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

  5、师生接龙唱歌词,衬词部分老师唱,第三句乐句部分学生一句一句来。最后一段重点跟唱。 (设计意图:前面念歌词时用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脑子里有这样的印象,现在唱歌词也用这样的方式,配合得当,学习效率比较好)

  6、男女生对唱,一段一段来。

  (设计意图:一段一段唱,有效的学习了这首歌曲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达到了教学目标)

  7、解决问题——纠正——演唱巩固。

  8、情绪处理:那——要唱清楚;嗨——要保持住。

  9、跟伴奏最后来一遍。

  四、歌曲的编创与活动:

  1、演唱歌曲,衬词部分唱简谱打手势,第三句唱歌词。

  2、歌词部分师生对唱。(师问生答)

  (设计意图:发声练习时,衬词部分的音已经学习过柯尔文手势,现在放在歌曲里面进行巩固,层层递进,循循善诱,达到教学目标)

  五、歌曲的拓展

  1、用打击乐器双响筒为歌曲伴奏,老师先示范正确的演奏方法,并注意打出强弱节奏规律。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合适的伴奏音型,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伴奏。其他同学打强弱拍子为歌曲伴奏。

  2、小组合作表演:请一组同学演唱,一组用嘴巴模仿双响筒给歌曲伴奏,一组用双响筒伴奏。 (设计意图:认识、学习双响筒,并引导学生用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喉咙发出的声音,为歌曲伴奏,并提示要注意强弱拍的打法,完善了歌曲的学习。)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这位牧童小朋友学习了他们家乡湖北的民歌《牧童谣》,还认识了新朋友“la” 和它的手势,了解了它在音阶上的位置和音高。同学们还能很好的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这首歌曲的歌词是牧童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创编的,那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生活采用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创编歌词呢?这是留给同学们课后的一个作业。另外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们也要学习小牧童,做个懂事的好孩子,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说好不好。(设计意图:以儿童话的口吻来总结结束今天的课堂,层层递进,循循善诱,最后还深入德育教育,达到了情感升华)

3、音乐教案一等奖设计牧童谣

  教学内容:表演歌曲《牧童谣》

  教授对象:一年级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听唱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音乐课件、教材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学生能够对 “mi,sol,la,re”的音高有所感知。

  2、能够风趣、准确的演唱歌曲,唱出湖北民歌的这种味道。

  3、通过学习敲击双响筒,加深对音乐以及乐曲强弱的体验与感受。

  教学重点:能够用风趣地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对“mi,sol,la,re”四个音的音高有初步的感知,学习“la”的柯尔文手势。 教材分析:歌曲《牧童谣》是一首湖北民歌,4/4拍子,五声商调式。歌曲的节奏抒展,旋律优美抒情。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描绘天上太阳放光明和地上草儿青又青的田野风光,抒发了小牧童悠闲放牧的愉快心情。歌词中巧妙运用“那斯那斯嗨”的衬词,简单易学,利于传唱。也方便学生编创回答式的歌词。全曲由re 、mi、 sol、 la四个音构成,以生动有趣的问答式的歌唱表演形式来反映牧童在放牧时的愉快心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聆听音乐《牧童短笛》进入教室。

  (设计意图:在优美音乐声中进入课堂,创设轻松、自由、惬意的课堂氛围。)

  2、发声练习:

  (1)唱音阶,复习柯尔文手势。遇到5、3、6、2四个音时教师示范带下手势,让学生重点感觉这几个音的音高。(这里学生不需要做柯尔文手势,教师边弹琴边做手势引导学生唱准音高。)

  (2)模唱55556--  55553--   33332---

  (设计意图: 6是这课要学的柯尔文手势,通过图形谱的辅助与柯尔文手势的结合作用,学生对音高有了初步的、形象地感知。)

  二、导入新课:

  1、老师展示《牧童短笛》的动画片。

  师:小朋友们看看这位小朋友在做什么?

  (用生动活泼的音乐动画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带入牧童、笛声、晚霞优美、宁静的氛围中。)

  生: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竹笛。

  师:哦,原来是一位小牧童。他吹的好不好?笛声美不美?那么小朋友想不想知道他吹的是什么曲子吗?

  生:想。

  师:那么下面请大家竖起耳朵,我们一起来欣赏小牧童在他放牧时演唱的一首童谣——牧童谣。

  (设计意图:先动画片导入,吸引了学生,抓住了低段学生的喜欢生动、形象的事物的年龄特点,再激趣谈话引导,引出歌曲题目,层层递进,循循善诱。)

  三、学唱歌曲《牧童谣》:

  1、初听歌曲,请学生回答歌曲的演唱情绪。(活泼欢快/抒情悠扬)。学生听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 旋律把身体动起来。(设计意图:了解歌曲的演唱情绪,为有感情的学唱歌曲打下基础)

  2、介绍歌曲:大家知道这位小牧童的家乡在什么地方吗?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0页,这是一首湖北民歌《牧童谣》。湖北地处江汉平原,每到春夏就会看到草地上、池塘边那一群群的牛羊吃着草儿在悠闲的散步,只见他们的小主人,一个个的小牧童坐在大树下,吹着竹笛,唱着歌曲。这首《牧童谣》就是其中的一首。(设计意图:以儿童话的口语 来介绍歌曲,让学生有听故事的感觉,抓住了学生的兴趣)

  2、复听歌曲,请同学们“跟我做”。随老师打强弱拍(拍手、握拳、拍手心、握拳)。  四拍子强弱规律(强、弱、次强、弱)。教师先喊后号带学生念拍手、握拳、拍手心、握拳,慢慢的再念强、弱、次强、弱,让学生了解四拍子的`强弱规律,再配上音乐打拍子。(设计意图:通过“跟我做”,让学生动起来,师生互动,了解四拍子的强弱规律,为接下来的学习歌曲铺垫)

  3、学生听音乐,看歌词内容体会歌词特点。

  师:同学们表现的这么棒,接下来请同学认真听音乐,再仔细看歌词,看看哪位同学发现这首歌的歌词有什么特点?

  (衬词,放牧时的呐喊声;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

  (1)、呐喊声老师演示一次,再带着学生跟琴唱一次,完成前两句歌词的学唱。

  (设计意图:教师生动的演示,让学生有强烈的视听感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2)有节奏的一句一句的念歌词。就把歌曲第三句的乐句念下。再重点讲解下最后一段的歌词讲法,特别注意光明两字的念法。

  (设计意图:有节奏感的念歌词,调动学生念歌谣的积极性,一问一答的念歌词,很快就记住了歌词的内容,为歌曲打下基础)

  4、同学们想不想唱一唱?老师弹琴带学生唱。教师唱响些,学生轻些。最后一段教师一句一句带学生唱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情况定的教学方法,前面学生的听,念,已经对歌曲有了一定的学唱基础,直接带学生唱,加快进度,让学生的积极性一直调动着,那么最后一段一句一句带学生唱,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

  5、师生接龙唱歌词,衬词部分老师唱,第三句乐句部分学生一句一句来。最后一段重点跟唱。 (设计意图:前面念歌词时用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脑子里有这样的印象,现在唱歌词也用这样的方式,配合得当,学习效率比较好)

  6、男女生对唱,一段一段来。

  (设计意图:一段一段唱,有效的学习了这首歌曲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达到了教学目标)

  7、解决问题——纠正——演唱巩固。

  8、情绪处理:那——要唱清楚;嗨——要保持住。

  9、跟伴奏最后来一遍。

  四、歌曲的编创与活动:

  1、演唱歌曲,衬词部分唱简谱打手势,第三句唱歌词。

  2、歌词部分师生对唱。(师问生答)

  (设计意图:发声练习时,衬词部分的音已经学习过柯尔文手势,现在放在歌曲里面进行巩固,层层递进,循循善诱,达到教学目标)

  五、歌曲的拓展

  1、用打击乐器双响筒为歌曲伴奏,老师先示范正确的演奏方法,并注意打出强弱节奏规律。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合适的伴奏音型,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伴奏。其他同学打强弱拍子为歌曲伴奏。

  2、小组合作表演:请一组同学演唱,一组用嘴巴模仿双响筒给歌曲伴奏,一组用双响筒伴奏。 (设计意图:认识、学习双响筒,并引导学生用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喉咙发出的声音,为歌曲伴奏,并提示要注意强弱拍的打法,完善了歌曲的学习。)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这位牧童小朋友学习了他们家乡湖北的民歌《牧童谣》,还认识了新朋友“la” 和它的手势,了解了它在音阶上的位置和音高。同学们还能很好的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这首歌曲的歌词是牧童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创编的,那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生活采用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创编歌词呢?这是留给同学们课后的一个作业。另外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们也要学习小牧童,做个懂事的好孩子,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说好不好。(设计意图:以儿童话的口吻来总结结束今天的课堂,层层递进,循循善诱,最后还深入德育教育,达到了情感升华)

4、音乐教案一等奖设计牧童谣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自然、明快的歌声表现牧童放牧时的愉快心情。

  2、培养学生爱劳动、乐观向上的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够准确的情感演唱《牧童谣》这首歌曲。

  2、学生能够掌握2、3、5、6相对应的柯达伊手势。

  教学过程:

  一、初听歌曲:

  师:大家知道这位小牧童的家乡在什么地方吗?老师告诉大家,他的家乡在湖北。(展示多媒体幻灯片:蓝天白云下,有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草地旁边有一个池塘,池塘边一群群的牛羊吃着草儿,一个个的小牧童坐在大树下,吹着竹笛。)

  湖北地处江汉平原,每到春夏就会看到草地上、池塘边那一群群的牛羊吃着草儿在悠闲的散步,只见他们的小主人,一个个的小牧童坐在大树下,吹着竹笛,唱着歌曲。这里有个小牧童吹奏一首自己的歌曲,叫《牧童谣》。这首湖北童谣,你们想听一听吗?(播放歌曲《牧童谣》)

  师引导学生找出歌曲中的二分音符6-,3-,2-,复习6的柯达伊手势,学习“re”“mi”两个音和对应的柯达伊手势,并伴随手势唱准“sol、la”“re”“mi”。

  二、巩固旋律:

  1、老师弹奏旋律,学生轻声跟唱,唱到6-,3-,2-,时,做相应的柯达伊手势。

  第一、二句的前两拍用高兴、轻快的声音演唱,唱第三拍的二分音符时声音上扬,重点指导第三句,演唱第三句要有起伏感,第四句用渐弱的力度演唱。

  2、老师弹奏旋律,学生边用“LU”音按原速模唱边律动。

  师示范动作(遇二八节奏,每前半拍强拍拍手,弱拍拍腿,左右交替进行。二分音符第一拍拍手,第二拍朝两边展开。)

  3、学生跟着老师学唱歌曲,重复三遍后,老师弹钢琴伴奏,全体学生边唱边律动。第一三段:男同学唱;第二四段:女同学唱;第五段:全体齐唱。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表现得很好,课下记得复习,对湖北童谣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搜集资料,我们下一节课再一起分享!

5、音乐教案一等奖设计牧童谣

  教学内容:

  1、歌曲:牧童

  2、音乐游戏:走走跳跳

  教学目的:

  1、学习用O母音的正确发音,指导学生用悠长的气息、连贯的声音、赞美的感情演唱《牧童》。

  2、用不同的走和跳的方法,感受和表现音的强弱。

  教学重难点:学唱歌曲《牧童》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第26页综合训练一)

  注意:唱“O”音时,口形不要过大,口腔打开,好像含有半口水的状态。

  二、学唱歌曲《牧童》

  1、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到草原上玩,去看一看那里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听录音范唱,请学生说说有什么感受?

  3、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4、听唱法学唱歌曲。

  5、处理:

  用柔和、甜美的声音,稍慢的速度来演唱歌曲。

  一小节一换气,换气要快,不留痕迹。

  结束句用渐慢的'速度演唱。

  三、音乐游戏:走走跳跳

  1、讲解游戏方法:

  部分学生围成圆圈面向圆心站立,老师一拍一下拍打大鼓,学生扮演大鼓上的小米粒,随着鼓声自由地向圆心蹦跳,教师拍得越响,学生跳得越高而重;教师拍得弱,学生跳得低而轻。

  2、做游戏。

  3、教师讲评。

  四、小结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来认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听听它们在做什么?

  板书设计:

  课后小结:

  课题:牧童总课时数:第2节

  2、欣赏:鸭子拌嘴

  教学目的:通过欣赏《鸭子拌嘴》,让学生感受民间打击乐器运用力度变化所表现的不同情绪。

  教学重难点:欣赏《鸭子拌嘴》,感受力度变化。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同前节

  二、复习:

  1、集体演唱《牧童》。

  2、做游戏《走走跳跳》。

  三、节奏练习: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请来的朋友到了,它是谁?

  1、教师拍击节奏,请生猜是谁?

  2、请学生拍击,并说说怎样表现强弱?

  四、欣赏:鸭子拌嘴

  1、导入:同学们,大鸭和小鸭现在在做什么?它们拌起嘴来了,我们一起去听听它们在说什么?

  2、初听乐曲。请学生展开联想:说说当时情景怎样?

  复听全曲。

  3、请一部分学生用乐器表现出强弱,另一部分扮演。

  五、大鸭和小鸭回家了,我们也下课吧。(听音乐下课)

  板书设计:大鸭小鸭

  强弱

  课后小记:

  课题:洗手绢总课时数:第1节

  教学内容:

  1、综合训练

  2、欣赏:我的小鸡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我的小鸡》,进一步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和节奏。

  2、初步感受和分辨音的高低。

  教学重难点听辨音的高低。

  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同前节

  二、综合训练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音的强弱。

  请生听辨:几组音的强弱。

  2、教师展示几组声音。

  大尺子小尺子

  水杯满水杯不满

  请学生说是否有变化

  3、教师指导学生得出:

  物体体积越大,发出的声音越低

  物体体积越小,发出的声音越高

  4、请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三、欣赏

  1、上节课老师给大家请来了小鸭作客,今天老师又给大家请来了小鸡。

  初听乐曲。

  2、提要求后复听。

  请学生闭上眼睛细听

  再说说你“看”到的小鸡是什么样子的?

  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3、再次复听全曲,请学生跟着做律动。

  四、小结:

  作业:下节课别忘了带手绢。

  板书设计:声音的高低

  物体大低

  小高

  课后小记:

6、一年级音乐《牧童谣》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试讲了一年级音乐课《牧童谣》。本课题主要围绕着音体美组的活动主题“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兴趣,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开展教学。说到“高效”是我们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能达到“有效”是我们需要完成的第一要务。

  结合本组的主题和课标的要求,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注重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为理念,我设计了几个实践活动,如“师生编创歌曲演唱活动,讲故事演奏活动,纸杯游戏等活动,在活动中,在教师的指导,引导下主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在活动中内化孩子的对音乐的体验能力和感知能力,再创造能力,和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整节课我注重了学习的过程,当然有了恰当的`引导过程和讲解过程,孩子们就会在良好的氛围中努力学习音乐,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体验音乐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老师的体会和学生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一定要以孩子们的感受再启发,启迪,不能用老师的感受去说明给学生,而是老师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音乐的方法是最重要的,所以本节课,注重活动的创设,方法的引导,这也是我的理念之一。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音乐,感受音乐,享受音乐,同时也学会了表现音乐。

  通过一系列的环环相扣教学环节完成了教学目标,解决了重难点处,如:教学目标和重点之一:引导孩子用自然明亮的声音来演唱。通过教师范唱,模唱,用动作表演唱,创编唱等环节,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的了声音的演唱方法,握了正确的演唱情绪,唱起来孩子们也能表现的特别优秀。又如,教学目标和难点之二:培养创编能力,合奏能力,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合作编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激发了创编欲望,看着孩子们编创的歌曲,真是为他们高兴,再通过讲故事演奏,纸杯游戏来培养孩子们对乐器的演奏能力,同时在演奏中体会节奏和节拍,培养了孩子们的韵律感。

  结合薛主任和李主任的点评,本节课也发现了很多需要修正的地方:

  1、随律动走进教室环节,孩子没有以前活泼,可能孩子们对新换的曲子不熟,我想经过不断尝试孩子们会在不同的音乐中提高节奏感,以后加强孩子们的练习。

  2、时间安排问题上稍稍长了些,可以在某个环节节省下时间,如:“创意之星”的奖状颁发,需要用语言去说明一下就行,起到鼓励作用就可以。

  3、讲故事环节再精彩些,形象些,效果会更好!

  明天下午还有一节公开课,期待孩子们在明天的音乐课堂上快乐的学习和成长,也期待各位领导和老师提过宝贵的意见。

7、牧童谣的教学反思

  《牧童谣》是一年级音乐第二单元的第一首唱歌歌曲。这首歌曲虽然简单,但是孩子们却很感兴趣,我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以孩子的口吻向大家介绍了三个小伙伴,分别是“mi  sol  la”,让学生们给他们打招呼,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接着用这三个音编出几个音节,让学生唱一唱,并用小猫叫、小狗叫的声音随音乐唱出来,这几个音节恰好就是这首曲子里的旋律,这样就是为了帮助孩子熟悉歌曲旋律。

  在歌词编创环节,这一环节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在老师图片的提示下做歌词的改编,首先通过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好奇感,然后通过填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己创编。学生能用自己创编的歌词来演唱有效的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提高了学习能力。能让人快速成长的不是单一的教授而是实践与互教。

  一节课下来,我能用儿童喜欢的形式把知识内容呈现出来,确实略有成效。但在语言和提问的方式上仍有很大的缺陷,问题范围过泛,问题方式过深。考虑问题不够周详,这是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所造成的。

8、牧童谣的教学反思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它指出了我们在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时,应该以游戏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得到自我的奖赏,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幼儿年龄越小,游戏对他们成长的作用就越大。在小班语言教学活动中,我认为将适宜的游戏与相应的语言活动相结合,能使幼儿轻松愉快地获取语言经验,感受语言活动的快乐,提高运用语言交流的能力。

  恰恰童谣本身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它符合了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 幼儿易接受,且随时随地、自由结合,不用任何道具就玩得很开心。而童谣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使孩子们能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好模仿、好表现又是幼儿的一大年龄特点,我觉得童谣正为幼儿的这一特点创设了环境。在学童谣《一排鸭子》时,我就请幼儿用动作来表演这首童谣,孩子们可高兴了,一起边念儿歌,边学着表演鸭子摇摇摆摆走路的模样,在愉快的`气氛中“拍拍翅膀、晒晒太阳,伸伸脖子,吃吃青菜”,情趣颇足,在我的表扬鼓励下一些平时比较不爱说话的孩子也饶有兴趣的复述着“一排鸭子,个子矮矮,走起路来摇摇摆摆,拍拍翅膀、晒晒太阳,伸伸脖子,吃吃青菜。”为了让幼儿更好更投入的表演童谣和更深入理解童谣内容,我播放了一段与童谣内容较贴近的音乐,孩子们在音乐的感染下,又开始欢快的念着“一排鸭子……”。

  我发现在学童谣的过程中,孩子们在玩又好似在表演,玩中有演,别有情趣。童谣就如锦上添花渲染了气氛,好似表演中不可缺少的道具,并且在游戏的同时又培养了孩子们的表演能力,游戏对孩子们来说也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在表演童谣过程中孩子们也学到了许多有趣的语句,开始变得喜欢表达了。

  俗话说得好:孩子是一张白纸,那么,白纸上的画面是否绚丽多彩,虽要靠他们自己去描绘、着色,但也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熏陶和环境的烘托。我想,童谣以其短小精悍、内容生动、琅琅上口、易记易诵的优点定能激发孩子乐于表达的愿望,他们一定会越来越乐于听、乐于说,乐于表演。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