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初中语文《五柳先生传》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2023-07-06 18:12:11

  初中语文《五柳先生传》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初中语文《五柳先生传》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1、初中语文《五柳先生传》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晏如、萧然、会意、汲汲、戚戚”的词义,理解“之、其”的用法,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⑵ 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⑶ 熟读、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⑴ 指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提高朗读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⑵ 指导学生课外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学生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⑶ 体会文章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把握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语言特点。

  3、德育目标:学习作者守志安贫、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把握五柳先生的高风亮节、精神实质。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

  2、引导学生探究《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

  【教学方法】

  1、文献法。组织学生课前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如陶渊明简介、作品介绍、陶渊明的思想、历代文学家对陶的评价等等。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研讨探究,力求有所发现。

  2、朗读法。这是陶渊明的一篇名作,文字平淡而富含真意,朴实而又凝练,需要在多次朗读中,理解文意,感受其美好的情操。要保证课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3、讨论点拨法。对课文的翻译、对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讨论交流中完成,通过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对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师生互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效率。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资料汇演,设置开放性问题供学生探究思考,深层研讨,突破难点;品味鉴赏,赏析课文个性鲜明的写法和语言特色。

  一、导语设计

  设计1: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诗歌独开一派,散文造诣也很高。以前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和《桃花源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著名的文学传记作品──《五柳先生传》。

  设计2:今天,我们学习《五柳先生传》。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文章。作者故意隐去了传主的家世、生平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而着重表现他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语言朴素洗练,内容看似平淡,实则蕴涵深刻。五柳先生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让我们去看个究竟。

  二、明确学习目标

  (多媒体显示)

  1、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3、学习本文语言平淡而蕴藉、多用否定句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或播放示范朗读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好语调。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⑴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嗜酒 辄尽 吝情 短褐 箪食 汲汲 欤 黔 俦

  ⑵ 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传:chuán( ) 号:háo( ) 好:hǎo( )

  zhuàn( ) hào( ) hào( )

  乐:lè( ) 期:qī( ) 少:shǎo( )

  yuè( ) jī ( ) shào( )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回答。 明确:

  ⑴ shì zhé lìn hè dān jí yú qián chóu

  ⑵ 传说、传记 呼号、号召 好坏、爱好 快乐、智者乐山 日期、期年年少、多少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词句,自行翻译课文,并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小组内交流,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步骤进行。如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问其他组的同学,也可向老师请教。

  3、教师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展开课堂比赛,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督促他们深入课文,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竞赛试题如下,多媒体逐题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⑴ 解释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②每有会意

  ③亲旧知其如此

  ④造饮辄尽

  ⑤期在必醉

  ⑥短褐穿结

  ⑦衔觞赋诗

  ⑧以乐其志

  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⑵ 一词多义。

  之:或置酒南昌招之 黔娄之妻有言

  言:闲静少言 黔娄之妻有言

  其:亲旧知其如此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甚:不求甚解 所欲有甚于生者

  意: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目似瞑,意暇甚

  得:家贫不能常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志:以乐其志 颇示已志

  去:曾不吝情去留 日始出时去人近

  ⑶ 古今异义:

  赞曰“亦不详其姓字”

  ⑷ 翻译下列句子:

  ①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②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③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④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每一组底分为100分,每一道题单号题由第一组完成,双号题由第二组完成,每一小题分值5分。由小组推选代表答题,每组不得少于5人答题,个人得分纳入小组计分,最后决出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

  学生回答,明确:

  ⑴ 许:处所;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旨意;旧:旧交、旧友;造:往、到;期:希望、愿望;穿结:打补丁;觞:酒杯;乐:以……为乐;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萧然:空荡、空寂。

  ⑵ 之(他,代词;的,助词) 言(说,说话;言语、话) 其(他,第三人称代词;其中的;语气词,表揣测、反问) 甚(详细;重要)

  意(意旨;神情) 得(得到;益处) 志(标志;志向;志趣) 去(离开;距离)

  ⑶ 赞曰(传记后附的评论性文字。今义指称赞、赞美) 字(古人除姓、名外,另取的别名。今指文字)

  ⑷ ①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 ③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④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四、合作研讨,理清思路,指导背诵

  1、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文意。(多媒体显示)

  ⑴ 课文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这些语句刻画了怎样一个形象?从哪些方面入手刻画这一形象的?突出反映了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⑵ 如何看待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你喜欢五柳先生吗?请说明理由。

  ⑶ 课文第二段中的“赞”如何理解?这一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赞”语和前文有什么联系?

  学生思考、交流,然后小组内讨论,以达成共识。明确:

  ⑴ 文章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有:“闲静少言……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些语句刻画了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下面集中描写五柳先生在田园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态。分四个方面写。“好读书”四句,写他读书自娱;“性嗜酒”八句,写他醉酒陶情;“环堵”五句写他安贫乐道;“常著文章”四句,写他著文娱志。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刻画,一个坚守节操、不随流俗的“高人”形象便鲜活如生,风神宛然。

  “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他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的体现。“性嗜酒”,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期在必醉”,是他率真放达的体现。“环堵萧然”“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娱”,著文不为求取名利,而只是“自娱”,这正是他不慕荣利的体现。总之,全文突出反映了五柳先生悠闲自适、安贫乐道、守节不移的精神实质。

  ⑵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真实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⑶ “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体式,一般放在传文之末。“赞”不是赞美,而是对史传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本文利用这一体式,进一步揭示五柳先生的精神品质,拓展了文章的境界。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文“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的精神实质,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形成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述课文,背诵课文。

  五、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他人作传,还是借史传的形式写自传,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出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如有图片,交给老师投影显示;如有文字资料,学生自己介绍或投影显示。学生交流参考资料,实现资源共享,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思考、讨论交流,形成自己的看法。

  教师也可提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学生自由发言。

  一种看法认为:本文是作者以史传的形式写自传。年代距陶渊明不算很远的南朝人沈约和萧统,都说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是用以“自况”,当时人视为“实录”。《五柳先生传》所写,都可以从史传和作者的创作中得到印证。因此,可以说《五柳先生传》就是作者的自画像。

  一种看法认为,本文是作者为他人作传,只是其中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它不拘人物之迹而传人物之神,是创作而非实录。

  教师不宜作评判,学生能自圆其说即可。

  2、学生自由质疑问难,可请教别的同学,也可向老师提问。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⑴ 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⑵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又怎么能“晏如”?

  学生明确:

  ⑴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不求对书系统深入的把握,只重在其中会己心、惬己意者,也就是从中寻找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也是他不求荣利思想的反映。

  ⑵ 五柳先生吃穿住没有一样不困弊不堪,他却能处之泰然,安之若素,与古代圣人先贤的激励是分不开的。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

  六、品味赏析,美点寻踪

  1、学生齐背课文一遍。

  2、教师为鉴赏定向:赏析本文语言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特点;学习本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⑴ 本文的语言简省凝练,试举几例谈谈。

  学生明确。

  生1:文章第一句讲述了“五柳先生”这个名号的来历。“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随便起一个号,表现了先生不随世俗的品性。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以五柳为号显示了他的志趣。寥寥几笔,突出显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又隐隐散发出一股田园气息,映衬出一个田园幽居者的形象,语极平淡,味极深厚。

  生2:本文对人物的描写,大半是总结性的语言,没有写一件具体事实,但每一项又都包含大量的事实,写他读书、饮酒、著文,莫不如此,简约中含着丰富的内容,不但有丰满的生活意境,而且有诗一般的韵味。

  生3:本文乍读起来,发现作者只是不动声色地勾勒人物形象,但细品起来,又包含了多少颂扬与自我肯定,如“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无怀氏之民欤?葛无氏之民欤?”叙事中有颂扬,颂扬中见傲世。

  ⑵ 本文多用否定句,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学生背诵课文中的否定句。

  明确:钱钟书说:“‘不 字为一篇眼目。”“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钱钟书说:“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第者而破除之尔。”下文的“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追求,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⑶ 体会课文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并口头作文,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或向他人介绍自己的老师。

  学生构思,发言。

  七、课堂小结

  本文语言朴素平淡,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纯真可亲而又意味隽永,我们都不禁陶醉其中。我们应该感谢陶渊明,是他用性灵,用良知为中国士大夫在精神世界里建成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为我们营造了平淡真淳的艺术境地。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他,作为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作为时代尘嚣中用尊严扛起的一面旗帜。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然后用成语造句。

  3、翻译下面一段文字。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苍,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答案:略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说话训练

  请展开联想和想象,扩展课文中“读书适意”“醉酒陶情”“安贫乐道”“著文娱志”四个片断,要求想象合理,叙述条理。

  二、探究性思维训练

  有人认为陶渊明安贫乐道是无奈,归隐田园是逃避,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学生中,有人认为陶渊明既然有“大济苍生”的抱负,那为什么不能正视现实,去扭转乾坤,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呢?有人认为陶渊明依他的本性是不会做秀的,文章真实反映了他的心迹。

  千百年来,大家都认为陶渊明在逃避,他秉承了老庄哲学,思想是消极的。其实,看一个人生活得是否积极,关键看他有没有理想。陶渊明归隐,是与官场决裂的行动体现。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可以说陶渊明安贫乐道、辞官归田,是他执著追求人格价值的表现。

  三、关于开展企业创意策划活动的设想

  提出假设:假如陶渊明生活在改革开放、人尽其才的当代社会,他除了读书著文、躬耕农田外,最适合参与哪一项经济活动?

  明确活动方向及任务:选择职业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同时又要审时度势,与时代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又是第一位躬耕农田的诗人。当代旅游业正蓬勃发展,因此他可以开一家以“田家风情”为特色的“田园居”山庄。

  活动设想:“田园居”山庄内景区建议设置以下景点──桃花源村、容膝居、松亭、菊园、南山阁,所有景点适当位置配古人诗文歌赋。

  四、开放探究

  阅读萧统《〈陶渊明集〉序》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①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②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③。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④志,与道污隆⑤,孰能如此乎!

  (选自2003年吉林省中考试题)

  注:①迹:心迹,内心的真实情况。②跌宕:文章富于变化。③莫与之京:没有人能超过他。京:大。④笃:坚定。⑤污隆:沉浮。污,下降。隆,上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 跌宕昭彰

  ⑵ 不以躬耕为耻

  2、萧统高度赞扬了陶渊明的创作和为人,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选文和你的读书积累,从其诗、其文或其人的任一角度发表见解。

  〖参考答案

  1、⑴ 显著 ⑵ 亲自

  2、从陶渊明的诗歌、散文或人品的任一角度来谈均可,但必须体现平日读书积累。观点可与萧统相同,也可另有创见,但要作到自圆其说和不偏激。

  例⑴ :其诗语言朴素,意境深远,开创田园诗派。如《饮酒》这首诗,名为饮酒,实则表达自己清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耐人寻味的佳句。

  例⑵ :其文语言晓畅,主题深刻。代表作《桃花源记》,其中虚构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豁然开朗”“乃不知有汉”“无问津者”等句均具有恒久的魅力。

  例⑶ :其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慕荣利”,不为五斗米折腰,气节高洁傲岸,令人敬仰。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1、陶渊明作品中的名句:

  ①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③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④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⑤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⑥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⑦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历代文人对陶渊明其人其文评价:

  李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3、《五柳先生传》写作动因:

  陶渊明为什么要托名五柳先生为自己作传呢?

  对于陶渊明托名写自传,自从有了沈约与萧统的“实录”“自况”之说以来,历代论者多多,其看法却大都与此相同,这儿无须赘述。然而,陶渊明为自己作传,何以要采用托名呢?笔者曾查阅许多资料,皆语焉不详。可这又是在教学中必然会遇到并且必须得解决的实际问题。联系陶渊明的生平和性格志趣,笔者认为,这和他归隐之后的生活现实与久藏在心底而始终未能实现的理想壮志冲突有很大关系。此外,也与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直接去写,在多层面展示自我形象方面会受到种种限制有关。

  陶渊明的家乡是靠近庐山的江南农村(今江西九江西南),他在田园生活到29岁才出仕。江南农村特有的秀丽风光陶冶了他率真洁净、无拘无束的品格,直至终老也没有改变。他虽然“性本爱丘山”,但并不甘心终老田园。青年时代的他也曾经“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渴望自己也能像先祖那样有所作为。但是,他所生活的那个“八表同昏,平陆成江”的乱世,使他“大济于苍生”的理想始终没有实现的可能。他既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又“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尽管也曾不止一次进入仕途,但总觉得“志愿多所耻”,每次都很快就辞官归隐。几次出仕与归隐的经历,暗含着他的理想壮志屡次碰壁。每当他愤慨于官场的污浊黑暗时,心中就不免燃起对乡居生活的怀念。终于,在41岁那年,他毅然拂袖归田,矢志躬耕,直至终老。他的后半生,基本上就是在静谧闲散和贫病中度过的。这里,没有暴力,没有虚假,也不会再去为“五斗米”而躬上凌下,矫情伪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闲适、愉悦的田园中,他“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这种淳朴天真、和谐自然的境界与他从小就熟悉、喜爱的田园情景十分相近,从而使他流连其中,难以舍离,也因此而使他暂时忘却了政治上的失意和生活的贫困。然而,田园毕竟不是世外桃源,归隐本非他的素志。他本是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自然灵长,况且早年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具有侠义风骨,别有远大抱负,如今被迫走上归隐这条路,他的内心深处不愿,更不甘。“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既是他义愤填膺的呐喊,也是他痛苦心迹的自然流露。但现实如此,他也无可奈何,只能在躬耕之余,饮酒、读书、著文,坚守他“但使愿无违”的崇高气节。胸中有块垒,不吐不快;心中有高趣,不抒不行。可是不慕荣利、不求闻达的性格,又使得他不便直说,也不愿直说,于是便巧用“托名”,借五柳先生以“自况”,以为他人作传来寄意。这样,既能从容自如地从各个侧面展现自我,“颇示己志”,袒露心声,又避免给人以“王婆卖瓜”之嫌,可谓一箭双雕。

  既要假托,又要让人觉得确有其事,于是“虚晃一枪”的写法在所难免。比如开头的“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似乎这真的是另一个人,而非我陶渊明自己。再如,古人写传,传末要加评论,如《史记》里的“太史公曰”。但那是给别人立传,《五柳先生传》的“赞曰”,实为陶渊明的“自赞”,是他的自我评价,却也写得好像与己无关而作纯客观的评论。这都是本文不同于其他传记文章的独到之处。但是,我们通过文中所记叙的几个典型事例──“好读书”“性嗜酒”“家贫”“著文章”等,不仅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个不同于流俗、情操高洁的作者自我形象,而且透过人物的喜怒哀乐,还可以进一步窥视到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以及对知识分子的迫害。

  二、课文赏析

  《五柳先生传》赏析

  1、自况与实录

  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五柳先生传》既为“自况”之文,当然属于“自传”之列,“实录”应该是传记写作的基本要求。况,乃比况、比喻之义,采用“自况”之法写自传,表明作者意在隐去真身,以五柳先生为喻体写出自身的性格与情趣,这便是运用文学手法写出的自传。文学性的自传与实用性的自传虽然在内容上都是以“实录”为尚,但在取材与表现手法上却有明显的.区别:实用性自传往往以写事件、写行状为主,有比较稳定的格式,语言则力求简明、质朴,并且只能用第一人称叙事;文学性自传往往以写意、写神为主,在不违背“实录”原则的前提下,力求生动活泼、富有情趣,人称的选用也是比较灵活自由的。《五柳先生传》便是作者采用第三人称写出的自传,从内容来说,则是一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的自画像。

  写自传,无论是实用性自传还是文学性自传,一般都是从叙述姓氏、门第和自身经历开始,但《五柳先生传》的开头部分却只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便割去了与世俗的许多牵挂。“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说的虽然只是“号”的来由,却也是用写意的笔法,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五柳先生不屑于世俗的姓氏、门第之争,只以随遇而安、顺其自然而怡然自得的神态。也为自传的主体部分具体写出他的志趣与性格作了良好的铺垫。这在名门士族盘踞高位、寒门士族沉郁下僚的魏晋时代,也是出身寒门的陶渊明愤然于世俗的心理反映。

  免去了具体身世和行状的描写,却仍能为时人“谓之实录”,原因何在?就因为传中所写的性格与志趣,不仅充分体现在陶渊明的全部创作实践中,也充分体现在他中年以后出仕与归隐的全部人生经历中。

  2、自娱与示志

  主体部分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为总纲,对传主的志趣与性格特点,从三个方面作了简洁而又传神的陈述:一是“好读书”,二是“性嗜酒”,三是“常著文章”。

  “好读书”。五柳先生的读书方法,主要有两条,一是“不求甚解”法,二是“会意”法。前者说的是广闻博见、拓宽视野的博览法,亦即浏览法、速读法。旨在从多读、快读的过程中寻觅自己的所得。这是一种以读书为“自娱”的快乐读书法。后者说的是读书之乐的真谛所在。陶渊明在《与子俨等书》中也有过自述:“少学琴书,偏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这里的“开卷有得”与“每有会意”便是同一个意思。这两种读书方法,都是当今学子应当继承的良法。

  “性嗜酒”。在《五柳先生传》中,仅仅提及一条,即“家贫不能常得”时,依靠“亲旧”的“置酒而招之”,还有更为甚者,略举几例如下:

  一是为筹酒资而做官。他在《归去来兮辞》的《序》文中说,“余家贫,耕值不足以自给”,亲友们便劝他去做官。只是苦于“求之靡途”。后来,“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这是指他做彭泽令一事,为何要选做彭泽令?只因“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又据萧统《陶渊明传》所述,他去彭泽上任伊始,就急忙告诉家人:“公田悉令种秔”,并说:“吾常得醉于酒,足矣!”

  二是为筹酒资而收受馈赠。颜延之在做始安郡时,“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

  三是置酒待客,别具一格。据肖统《陶渊明传》称:“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琴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李白诗云“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不仅是活用此典,恐怕也是此风仅有的继承者。

  陶渊明的“酒风”不仅是他生性“颖脱不群,任真自得”的生动体现,也是他为“酿造”诗文不可或缺的“酵母”。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

  写文章。与曹丕“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观念相反,陶渊明却是“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其“乐道”之情实已溢于言表。从展示个人的情趣来说,这既是他“不慕荣利”最为集中的体现,也是他长期安贫乐道,以书、酒为伴的必然结果。又是在“文章观”上的返朴归真。是他用“诗言志,歌咏言”和“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的古朴传统对御用文学观和功利文学观的反拨。

  由于能以“颇示己志”而“自娱”,才使他的诗文能够成为他展示个人独立品格的有效工具,也是他能够成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语)的根本原因。

  3、平生之志

  他的“志”又是什么呢?作者在结尾部分通过“赞曰”作了一番自我表白,这也是作者仿效史传体例对传主的身世志趣所作的评论。在评论中,作者避开了抽象的议论,引用黔娄、元怀氏、葛天氏这三位远古的名人贤士作类比,又直接引用黔娄之妻赞颂黔娄的原话,突出了陶渊明所特别向往的他们那种“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陶文引作“汲汲”)于富贵”的“志士”情怀,这种引用,对传文主体中的叙事所特有的内涵也具有“点睛”的作用。

  《五柳先生传》的写作时间,学者们大都根据萧统的《陶渊明传》断定为陶渊明做江州祭酒以前,即晋太元十七年(公元392)渊明28岁以前。此传便是他还没有“出仕”之时的言志、抒怀之作。对于他后来的弃官归隐,后人津津乐道的往往是他那“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典故,却少有人提起他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自述:“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至于他“弃官”的具体方法则是事有凑巧,让他找了一个十分合适的借口:“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至于这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则如朱自清先生在《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所云:“寻督邮之事,殆非虚构,而谓以此去职,则史家张大之词;妹丧固是实情,然亦去志久决,故藉此急求自免,庶有词以对亲友及执事者耳。”

2、初中语文《五柳先生传》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背诵课文,积累相关文言词语。

  2、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与自传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介绍陶渊明的文章,以备与同学交流。

  2、扫除字词等阅读障碍,以备教师检查。

  3、将课文表现五柳先生的主要方面及具体内容列成表格。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课文内容;朗读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陶渊明写的散文《桃花源记》,作者虚构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两篇文章相互印征,也许对陶渊明的思想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认知生字: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读一读,写一写,集中掌握:

  嗜(shì) 辄(zhé) 吝(lìn) 箪(dān) 黔(qián) 汲(jí)俦(chóu) 觞(shāng) 欤(yú)

  2、朗读课文:

  教师朗读课文,不设置思考题,只要求大家认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而后指导学生朗读。

  3、翻译课文:

  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对照注释,逐段逐句地解释全文,并做好笔记。教师巡视,要关注那些基础较差的同学,有不懂的问题让他们及时向教师和同学询问。最后由学生课堂讲解,相互交流。

  教师需要重点讲解的词句:

  ①每有会意 ②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③ 曾不吝情去留 ④环堵萧然 ⑤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⑥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⑦以乐其志 ⑧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4、研讨与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条分缕析地谈谈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了五柳先生,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把相关内容列在黑板上。

  5、归纳课文内容:

  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补充完善课前所列表格内容。

  提示:

  主要方面相关内容籍贯姓字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思想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曾不吝情去留;忘怀得失。乐趣爱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生活状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注:内容交叉的地方,不必细究。

  三、朗读、背诵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自背、互背,争取当堂背诵。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四。

  2、朗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了解传记和自传的基本特点

  〖教学步骤

  一、复习巩固

  教师可根据情况,做巩固性练习,也可通过说和写的方式,检查相关内容。

  二、重点研读

  〖教师导学

  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请大家再深入阅读,认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本文主要赞美了五柳先生什么思想品格?

  2、作者为什么要托言为五柳先生写传记?本文是否可以看作是陶渊明的自传?

  3、找出课文中的否定句,谈谈大量使用否定句的作用。

  4、从本文来看,你认为写传记应表现哪些内容?

  〖教师提示

  1、作者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

  隐者风范: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书中求乐:好读书,不求甚解。

  率真放达:性嗜酒,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

  安贫乐道: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

  本文塑造了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一般由别人代为记述。自述生平的,叫自传。本文是陶渊明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但就内容而言,与陶渊明的思想性格相同,实际就是作者本人的自传。(学生未必能谈得透,可以教师讲解为主。)作者托言五柳先生而不自署其名,可能与他的隐退思想有关。

  3、作者在文章中声声言不,处处表现五柳先生与世俗格格不入的性格和他的高洁志趣。

  (教师可先讲一讲什么是否定句,然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一找,并略作分析,教师略加点拨。)

  4、传记是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所以与此相关的内容都要写清楚,写详细。如本文就写了五柳先生的籍贯、姓名、思想、性格、爱好、生活情况。除此之外还应有生卒年代、主要经历和事迹等。写传记要紧的是要真实。

  (此项内容可根据情况取舍。)

  三、拓展探究

  〖教师导学

  本文是我们学到的第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很有特点的文章,对有些问题我们可能会感到疑惑,大家不妨提出来共同探究一下。

  鼓励同学们大胆质疑,并由同学们解答。能即时解答的即时解答,不能即时解答的共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将讨论题集中到以下方面:

  1、写人物传记首先要交代人物,本文交代人物为什么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姓字?

  2、怎样样理解好读书,不求甚解?

  3、在表现人物上,有些内容今天看起来真的不敢恭维。对此,你怎么看?

  4、你喜欢五柳先生吗?为什么?

  〖提示

  1、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门第观念盛行,作者有愤于此,故借此以表判逆。

  2、意思喜欢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穿凿字句。重在表现五柳先生喜欢从读书中获得精神愉悦,这与读书不认真决无关系。

  3、学生可能提出不少问题,谈出不少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要让学生明确,传记重在写实,本文内容是五柳先生(亦即陶渊明)平生的真实记录。

  4、各抒己见,不苛求同。但务必使同学们观点正确,提高认识。

  四、集体背诵

  五、教师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对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又有了新的了解。大家都知道,陶渊明出身贫寒,一生穷困潦倒,有志不得伸展,最后死于贫病。但他志趣高洁,愤世嫉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为世人所景仰。人活着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陶渊明可谓人穷志不穷,我们的确应该人从他身上学到一点做人的道理。

  六、 作业

  1、 阅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进一步了解陶渊明。

  2、 给你的同学写一篇传记。

3、初中语文《五柳先生传》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一 导入

  各位同学,假使我们现在都变成了鸟,有两种生活方式可供选择:一是做寓居于鸟笼的 金丝雀,衣食无忧,冷暖不愁,但要察言观色、强言欢笑;一是做翱翔于天际的鸿雁, 任意东西,自由往来,但要忍饥挨饿,经历风雨。

  你会选择哪种生活呢?请说明理由。

  (指名回答) 的确,当物质和自由两者不可兼得之时,大多数人会难以抉择。而真正崇尚自由的人, 则会毅然摒弃物质,选择自由。即使忍受物质的匮乏,也要固守精神世界的纯净和独 立。东晋的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今天我们要学习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之 名所写的一篇自传,一同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感受他高洁的精神气质。

  二 初读全文

  1.文中哪些语句介绍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从中可看出五柳先生具有怎样 的品性?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生活: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晏

  衣------短褐穿结 如 安贫乐道

  食------箪瓢屡空 也

  志趣: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

  喝酒------性嗜酒,期在必醉 率真自然

  著文------常著文,娱己示志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 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既不追求名,也不追 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 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 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4.齐读全文。

  三 拓展提升

  1.阅读诗作,分析作者于诗中所抒发的情怀,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和认识?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①],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②],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③]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④],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⑤]。

  注释: [①]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 [②]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 [③]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 自己怀恋旧居。 [④]暖暧:暗淡的样子。 [⑤]樊:栅栏。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返自然:指归耕园田。这两句是说 自己象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①学生根据注释疏通诗意。

  ②指名回答问题。 (板书:返自然------田园的淳朴)

  2.介绍陶渊明的'出仕经历,思考从中可获取哪些信息。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 便辞官而归。州府召他任主簿,他不肯就职,在家中闲居了六、七年。三十六岁时,作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归。四十岁时,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作建 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四十一岁辞归。同年八月,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 泽令。任职八十余天,便解绶辞官回乡。隐居之后,朝廷还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 拒绝了。

  ①他也曾有兼济天下之志,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②他的辞官归隐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与黑暗官场彻底决裂。

  3.介绍东晋世风,思考由此对五柳先生的精神气质有何深刻理解。

  东晋世风是政治动荡,社会很黑暗,风气污浊,讲究门第,等级森严,追名逐利,醉心于 富贵,官场上勾心斗角,充满了虚伪和欺诈,崇尚风雅、崇尚玄谈,而且讲究繁文缛节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中要束带迎接)。

  (板书:返自然------人格的独立 精神的自由)

  四 课堂小结

  陶渊明是南山下的一株黄菊,在众芳摇落之际,他独自媗妍;陶渊明是天宇间的一朵白 云,在乌云蔽日之时,他飘然远离,固守着自身的纯洁。笼中的金丝雀或会因乖巧引起 人们的怜惜,但只有自由翱翔于天际的鸿雁才能激起我们的崇敬。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 ,体会五柳先生在浊世之中,卓然不群,洁身自好的操节。

  五 板书

  返自然------田园的淳朴 人格的独立 精神的自由

4、初中语文《五柳先生传》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握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3、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重点】

  1、在老师点拨下,进行独立探究,启发思维;

  2、学习本文简洁洗炼、画龙点睛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气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请同学介绍作者的概况。

  (学生回答)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

  资料一: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曾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二十九岁出仕,但一直做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他早年便有爱慕自然、贪羡隐逸的思想。当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念这种生活。所以,这十多年里,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不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这一年,他亲自参加劳动,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适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解职而归。从此,完全走向了归田的道路。终年63岁。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诗并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

  辄(zhé) 吝情(lìn) 短褐(hè) 箪(dān)瓢屡(lǚ)空 晏(yàn) 黔(qián) 汲汲(jí) 俦(chóu) 衔觞(shāng) 欤(yú)

  3、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身心放松,无拘无束;

  第二,读出自我,读出困惑。

  怎样才叫读出了自我,就是要读得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过读书的四步骤,曰:精取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三、翻译理解

  1、同桌交流,解决疑难;

  2、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许:处所,地方。

  详:详细地知道。

  因:就。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焉:语气助词。

  不求甚解: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会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性:本性。

  嗜:爱好。

  旧:老朋友。

  或:有时。

  置:准备。

  招:邀请。

  造:往,到。

  辄:就。

  尽:喝个尽兴。

  期:期望,希望。

  曾不:竟不。

  吝情:舍不得。

  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

  萧然:空寂。

  短褐:粗布短衣。

  穿,破。

  结,缝补。

  晏,平静,安逸。

  如:的样子。

  终:结束。

  戚戚:忧愁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兹:此,指五柳先生。

  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俦:类。

  衔觞:喝酒。觞,酒杯。

  以:来。

  乐:使快乐。

  志:心意,志向。

  四、课堂小结

  读书贵有方法。朱熹说:凡读书,须字字读得响亮。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陆象山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今人学者王富仁说:好的书,是读过就懂的,读同解(理解)是同时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读就是解,解就是读,解是在读的过程中或读后自然发生的现象,不存在一个甚解的问题。好读书,不求甚解才是一种正常的读书方法,接受方式。林语堂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来便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上的积累运用。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朗读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合作探究

  阅读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抓眼的能力,包括抓题眼、文眼、字眼、词眼、句眼、段眼等。

  请同学们寻找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字眼,并思考这个字体现出五柳先生怎样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不字。

  1、淡泊名利: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爱好读书著文: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3、嗜酒如命,率真放达: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4、安贫乐道: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三、质疑拓展

  1、文中最为详写的是他哪方面的特点?

  写五柳先生的喝酒,也最传神。

  2、我国古代诗文有许多写到了酒,大家还记得哪些?我们来共同回顾一下。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等,都不约而同的与一个字联系在一起──愁。我们来看看五柳先生为什么而愁呢?

  3、资料二:

  《短歌行》(节选)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醉。古来圣贤多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日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宣州谢眺楼饮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4、资料三:

  魏晋时期,统治阶级的高压政策、门阀制度,与读书人的自由个性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正直之士深受压迫,又无力反抗,往往借酒浇愁,在醉乡中使波澜的心灵获平静,如阮籍、嵇康、刘伶等。这实际上是他们使自己得到心灵解脱的一种无奈。

  (学生讨论)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言而成的自传。

  四、课堂小结

  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不仅让读者对他与众不同的情操、思想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2、完成《语文作业本》;

  3、补充训练:

  阅读唐朝王绩的《五斗先生传》,完成练习。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附译文:

  有位五斗先生,用爱好喝酒的方式游戏人间,凡有人用酒请他,无论身份高低贵贱,他都前往,而且必定喝醉,喝醉了,就不择地方倒地便睡,酒醒后又起来继续喝酒。他经常一喝就是五斗,因此以五斗作为自己的称号。先生无思无虑,很少说话,不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他忽儿离开,忽儿回来,行为动静自然,符合天地法则,所以万事万物不能缠绕住他的心。他曾经说:天下事物大概能够看得清楚。人生如何能够保养?嵇康便撰写了《养生论》;道路为什么会穷尽呢?阮籍于是悲恸哭泣。所以,故作胡涂,是圣人的行事态度。于是,他一直实践自己的心意,最后不知去向。

  ① 为何作者以五斗作为自己的称号?

  ② 为什么称嗜酒为酒德?这个名称有没有特殊含义?

  ③ 为什么五斗先生可以不知道人世间有仁义冷暖,却生活得那么无拘无束?

5、初中语文《五柳先生传》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理解人物性格志趣。

  2、体会课文写人方法。

  3、流畅朗读课文,品析词句。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平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

  2、把握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诵读、品读、设疑、点拨、释疑。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新旧知识对比激趣)

  大家还记得桃花源吧?教师领起,一起背诵《桃花源记》有关句子。如果说《桃花源记》是一幅古朴幽美的风俗画,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五柳先生传》就是一幅逼真传神的人物画。作者如同一位高明的画家,寥寥几笔就把五柳先生的'音容笑貌呈现在读者面前。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五柳先生,试着去解读他的内心世界。(投影陶渊明画像)

  二、点名朗读课文,正音正字(投影显示)

  三、品读课文

  (以七个数字为经,以诸多问题为纬,组织课堂教学。)

  1、设疑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接下来我要交给大家七把钥匙,请大家打开七扇大门走进五柳先生的精神家园。这七把钥匙是什么呢?(板书一至七七个数字)

  2、示范点拨。

  一幅自画像:这第一把钥匙实际上已直接交给大家了。刚才我说过《五柳先生传》可以说是一幅人物画,那么这幅画画的是谁?(五柳先生)五柳先生是谁?(陶渊明)那这幅画就是陶渊明自己给自己画像喽,那叫──自画像。这篇传记实为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文章。说到这里我就有疑问了,不知大家有没有疑问。(指名回答)──为什么托名写传?(此问题不忙于回答,到教学结束前解疑。)

  3、小组合作,寻找钥匙。(可开展竞赛)

  4、逐一揭晓,品读感悟。(不必依次进行,根据学生回答灵活机动)

  (一)二个层次:

  ⑴ 别用一个字概括两段文字。

  ⑵ 赞是什么?与上文有何关系?

  ⑶ 关键句是哪句?与上文哪句相照应?

6、八年级语文下册《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文言文自读课文,在课文翻译上不要求做逐字逐句解释,只求意译。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主要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人物精神境界的体会。

  基于以上要求,我把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己处理。

  文言文的读是很重要的,读通、读懂是一个循序的过程,我让学生听读、自由读、朗读、适时点评,在读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掌握了文章的语言特点,多用否定句,而且句式整齐,有的'同学更己通晓了文意,这样,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就轻车熟路了。

  学生在理解课文中,提出了一系列难懂的问题,有的问题同学们通过思考能迎刃而解,而在人物形象的理解上不易懂。我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件上分析人物,“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在读书中得到的是精神愉悦;“性嗜酒”“期在必醉”写他率真放达,“环堵萧然,晏如也”他安贫乐道,“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他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对平平淡淡生活细节的叙述,生动地刻画了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为了更深刻地认识人物性格,理解人物精神风貌,我想到了多媒体,在这课的资源中,有一段视频,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悠然自适的情形,我让同学们观看,品味人物的精神境界,我由此又想到了一句话并告诉同学们:是真名世自风流,作者有才学而不拘礼法,活得自然,活得洒脱。

  本课学生不仅学会从课文本身理解人物,也体会到这是一种社会生活状态,是赞是否,同学看法不一,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再想到当今社会,我不知不觉对学生的人生观进行着一些渗透。

  学生需要开扩的视野,需要有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这是我在教学本课的一点粗浅认识。

7、初二语文文言文《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参考

  《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

  《五柳先生传》是初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针对大多数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的现象,教这一课时,我首先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感兴趣的“五柳”入手,接着引出与“五柳”有关的一个典故,自然地过渡到陶渊明再让学生结合以往所学说说“心中的陶渊明”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能与新知识形成一定的对比效果,自然地导入到课文的学习,这是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一。

  我认为的可取处之二在于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上,为了避免落入俗套或者杂乱无章,我采取了限制格式但不限制内容的品析方法,让学生既放得开(可任取文中的语句)又收得拢(旧拢到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上)当学生对中心句认知不一致时,我灵机一动,让学生分成几派自由辩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巧妙地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结合现实对五柳先生的为人进行评析发表看法,让学生能辨证地看事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落实“教书育人”中的“育人”这一环。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学生对重点字词的解释不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朗读训练突出不够,我了解到学生上课前预习的时间较长,课文读的较熟,所以忽略了这一环节,后来通过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我才知道“读”是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俗语正说明了这点,今后我一定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促学。

  不足之外还在于我的教学观念更新得仍不够彻底,讲课或多或少有考试的牵制,学生辩论时两方都有理,而我为了学生考试时的唯一答案,在辩论之后把答案牵引到了我心目中的答案上,这一点无疑是与新理念观点相违背的,对此,我只能说我还未完全从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彻底走出来需要一个过程,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逐步战胜“旧我”的。

8、八年级语文《五柳先生》教学反思

  合作探究,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

  ——《五柳先生》教学反思

  今天教授的是陶渊明的《五柳先生》。是初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面貌。这篇文言文并不难,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而且他们对陶渊明也并不陌生,所以我主要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来上这堂课,让学生教学生,学生不会的,老师才引导。这样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自学欲望,和探讨的热情,让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了光彩。有几点心得总结如下:

  一、自由朗读,疏通文意,提高自学能力。

  学生的学习热情,需要教师点燃。在上课开始,通过与学生互动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然后让全班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在朗朗书声中走进课文,走近陶渊明。接着让学生结合课下注解,自己口头翻译课文,不懂的字句做记号,然后小组讨论,把小组成果展示出来,最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这样学生互助后教师指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动了起来,自觉投入学习活动中,提高了自学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合作探究,品读人物,提高语文素养

  文章一定是学生读懂的,而不是教师教懂的,教师要做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走进文本,感知人物。所以,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课文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品读人物的精神,通[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过合作探究,学生很快就明白,陶渊明“性嗜酒,好读书,常著文”,并从中看出了他是一个性情率真,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雅士。于是,陶渊明的形象就在同学们热烈的讨论声中栩栩如生了。

  当然,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令人遗憾的地方,比如在指导朗读时,匆匆带过,生字词分析也不太到位,可能导致学困生掌握不够扎实。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也不够,以致讨论不能充分展开,可能导致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来不及思考与发表看法。再有就是教师的课堂点拨挖掘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