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统计教案一等奖及反思
1、二年级统计教案一等奖及反思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94~9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重点:
1、掌握“以一当二”的表示方法,会画条形统计图
2、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难点:掌握条形统计图(一格代表2个单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师:你们喜欢小动物吗?都喜欢什么动物啊?
生:喜欢。
生1:我喜欢小兔子。
生2:我喜欢小狗。
生3:我喜欢猴子。
生4:我喜欢小鸟。
……
师:出示图片(小猫、小狗、小白兔、小乌龟)你们认识这几种小动物吗?在这几种小动物里你最喜欢什么动物啊?
生:……
有一家玩具公司准备生产一批动物玩具:小猫、小狗、小兔子和乌龟,为了提高销售量,所以先调查一下小朋友喜欢哪种动物的最多。你们观察一下他们要制作的小动物(幻灯片出示四种毛绒玩具),你最喜欢哪一种呢?
让学生回答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种玩具。
师:喜欢哪种小动物的人最多?怎么知道的?看哪位同学想出的'方法最多……可以奖励表现好的同学,奖品是这几种玩具的相片。
(设计意图:通过玩具公司统计小朋友最喜欢的动物玩具这样一个显示情景生成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各小组展示并讨论结果。
2、教师总结:同学们都是先把四种动物的名字写下来,然后根据同学们汇报自己喜欢的动物名称,通过画“对号”或者“O”、写数字等形式表示。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同学们喜欢的小动物的数量。
学生汇报,老师填表。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4、学生根据统计表自己画一份统计图。(学生独立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大多数同学在统计图时都用一格代表一格单位,只有很少几个同学用一格代表2个单位,对这种情况重点分析。
师生共同探究一格代表2个单位的优点。
师:我们为了画统计表时省事,用一个格代表2个单位,这种方法在统计更大的数字时用到的地方更多。
你们看看这张统计表,喜欢哪种小动物的人数最多?
生:……
师:喜欢哪种小动物的人最少?
你还发现了什么?
师:学贵以致用,既然同学们都会看统计表和统计图了,希望大家能把所学到的知识都用到生活中,好不好?
生: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制作统计图,观察并发现里面的信息,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统计图的认识,知道统计图的价值。)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引导学生完成例1。
让学生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并做(1)、(2)、(3)小题。
让学生说一说从统计图中发现了什么?
2、练习二十二第2题,提示学生先将“正”字转化为数字,然后再画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巩固应用这个环节让学生吧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巩固了所学知识,进一步了解统计图的意义,加深对统计图的了解。)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到什么?你都会用哪些方法?有什么收获呢?并让学生和一年级学的统计图说说这次学的和以前有什么不同。
教后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制作统计图,观察并发现里面的信息,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统计图的认识,知道统计图的价值。
2、二年级统计教案一等奖及反思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人教版6.沙滩天使教案及教学反思二年级,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海啸到来时的情形。
3.学习蒂莉的爱心和勇敢。
4.培养孩子们在放松的情况下,能保持高度的警觉和敏锐的感知力,能把学过的.科学知识快速运用起来。
教学重点: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海啸到来时的情形。
教学难点:
学习蒂莉的爱心和勇敢,能把学过的科学知识快速运用起来。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设疑激趣
1.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2.欣赏海啸图片,了解什么是海啸?并感受海啸巨大的破坏力,及极大的危害。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注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
2.出示生字词,全班齐读,开火车读。
3.读一读课文,给课文找自然段标上记号,结合课文插图,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读读议议
1.指名读课文,想一想海啸前有什么情形?
2.思考蒂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人们为什么把蒂莉称为“沙滩天使”?
4.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指导朗读
1.在小组中分角色读。
2.各小组在班上分角色朗读比赛,看哪组读得好,进行评价,评价时要以鼓励为主。
五、指导完成课后第2题。
六、识字写字
1.巩固生字,用卡片认读,插读,组词读,学生自主记字形。
2.写字指导。
(1)读我会写的生字。
(2)给生字组词。
(3)同桌交流用自己的方法记忆生字。
(4)老师讲解每个生字的重点笔画并在填字格中的位置。
(5)学生书写,老师巡视,单个指导
七、布置作业
1.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再从课文中摘下喜欢的词语写在空花朵上。
2.摘抄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二年级统计教案一等奖及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人教版11.找骆驼教案及教学反思二年级,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1.找骆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以及所表现的不同心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4.感悟“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能有所发现”培养爱观察、爱思考的品质。
重点难点:
1.理解老人是怎样由观察到的现象推断骆驼的特点的。
2.感悟“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能有所发现”培养爱观察、爱思考的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1.师:同学们, 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 脊背突起像山峰,沙漠之舟能载重。 风沙干旱都不怕, 戈壁滩上是英雄。你知道它是谁吗?
2.看图 师:是啊,它就是骆驼。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有着“沙漠之舟”美誉的骆驼们。 可是一位商人却丢失了一只骆驼,可着急了,今天,我们和他一起来找骆驼。板书:找骆驼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这个故事里的老人,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呢?读读课文,想一想: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
师:学习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
问题一:骆驼有什么特点?
问题二: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研究课文。
2.师: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文,并且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3.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词
理解:“走失”和“丢失”的区别
A、先让学生说一说
B、一般是指人或家畜出去后迷了路,回不到原地,因而不知道下落。
4.师: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多媒体出示: 《找骆驼》这个故事讲了商人( 走失了 )一只骆驼,向老人(打听) ,经老人( 指点 ),( 找到了)骆驼的事。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师:请同学们对照表格默读课文,把骆驼的特点用“~~~~”画出来,把老人是如何 发现的用“――――”画出来。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老人观察到了什么? 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老人知道了什么左脚有点跛,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左驮蜜,右驮米。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缺了一颗牙齿
2.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认真。好,谁来说说,商人走失的骆驼是什么样子的?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学生汇报)
3.你们能不能用“因为……所以……”这组关联词语把刚才我们看见的和我们判断的连起 来说一遍? 因为老人看见路上的脚印左浅右深,所以他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因为老人看见……,所以知道……因为老人又看见……,所以知道……因为老人还看见……,所以知道……
4.句式比较,从“果然”理解老人的判断准确无误
师: 同学们,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最终找到骆驼了吗? (找到了) 你从文中哪个词知道的? (果然)
师:你们真聪明,大家看看, “果然”还可不可以用其他什么词来代替?(真的,的确)
师: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呢?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老人说点什么呢?(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 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进而指点商人找到骆驼。 )
师:那么,你又想对商人提醒点什么?
5. 师: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又受到了什么启发?(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说。 )
四、再读课文
1.想象,再读课文
师:从现在起,我就是那位商人,你们就是那位老人 家。你们想想,我丢失了骆驼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你们作为指点迷津的老人,又应该读 出什么样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老师读商人的话,全体同学读老人家的话)。
师:伙伴们, “我”丢失了骆驼,说话时应该是什么样的语气?
师:老人家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师:老师请一对同学来演一演商人和老人。 (指名) 男女生合作,男生演老人,女生演商人。 (男女生合作读)
2.教师小结
师: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 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真是个聪明的老人啊!老师也有几句话想送 给大家,希望同学们细观察,勤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课后拓展
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终于找回了骆驼。商人心情怎样,会怎么想?再去见老人,会 说些什么?会怎么说?请把你的想法说一说、写一写。
板书设计:
11.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密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 分析判断)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运用阅读课文的知识与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掌握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初读感知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抓住“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这一重点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课文情节简单,对话较多。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融入文本,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中感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4、二年级统计教案一等奖及反思
教学目标:
掌握笔算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知错就改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三位数退位减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2.学生准备:口算卡、数字卡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亮点:
在学习了100内加减法和整百数、整百整十数的加减口算方法,本节课进行三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学习,通过讨论对列式探索总结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加强竖式计算中方法的掌握和应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探索掌握计算方法,并且鼓励算法多样化,通过生活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在学生尝试计算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地感受、发现和交流,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用200、300、500这三个数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法。
3.提问:笔算三位数的减法要注意什么?
(二)探索新知
1.三位数连续退位的减法。
师:同学们,青山村村边有东、西两个池塘,池塘里有好多好多的小蝌蚪,请看(主题图)
(1)你从表格中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一个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教师搜集板书。
(2)师:现在我们重点解决第一个问题,要求“东池塘有多少只蝌蚪没有变成青蛙?”应该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12-89.
师:你同学们自己算一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
学生汇报。
教师重点来讲列式计算。学生汇报讲解。
412
- 89
323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都非常好,做的很正确,现在你们能不能独立解决第2个问题。
学生完成,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请认真观察这两道算式,它们都是什么样的计算?和前面学的减法有什么不同?(板书: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
(3)小结:竖式计算三位数练习退位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注意检查和验算
青蛙妈妈看到同学们做的好,它们也学着同学们做了两道题,同学们看看对吗?
526 482
- 41 - 178
116 314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时让学生说一说错在哪里。
被减数是整百数的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
师:青蛙妈妈看着孩子们表现真棒,打算开次联欢会,它买了300个气球,已经吹好了76个,还有几个气球没有吹起来吗?
(1)怎样列式呢?先独立在练习本上做一做,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2)全班交流,汇报:
(略)
师:再次练习400-43=
巩固应用。
1.教材P54第1、3题
2.教材P55第2、5、8题
自己审题,教师引导,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完了,你有什么收获!怎样才能算得又快又好?
【板书设计:】
小蝌蚪的成长
用竖式计算注意问题: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减起;
(3)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个位上加10再减
《小蝌蚪的成长》教学反思
《小蝌蚪的成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教学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学校已有竖式计算三位数减法的基础上,学习三位数的连读退位减法。教学目标是在学生理解连读退位减法的算理的同时,能正确的`计算三位数的减法。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能够把活动课与复习课有机的整合,使学生能够在有趣的活动情景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使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得到内化。
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不但有自己的观察思考,更有小组的合作探讨、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白道理,在合作中享受成功,在交流中发展自我-------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向上的单一,同时,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完善自我认知方式,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标,学生的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方面是如何使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是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一些知识整理与归纳的方法,潜移默化,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再次,情境图,可以复习第二单元的“东南西北”。
虽然本节课精心设计了小组分工协作:如二人合作中一人提问题并记录,一人解答写算式,然后交换。但是在实施中,出现一些学生代替其他学生答问题、做练习等现象。因此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如何使每个学生都起来积极参与,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本节课的教学,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掌握了竖式笔算方法,但熟练程度不够。再往后的学习中,加强练习,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5、二年级统计教案一等奖及反思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人
出示图片,组织学生分析画面,讨论问题:
1、如果以这幅画为添画背景,你认为可以添加什么内容?说一说理由。
2、你认为根据画面背景,应该注意什么?
二、师生探索,表现创新.
1、播放教学课件,根据图片内容选择适当内容进行添加
2、看教材第2页、第3页,分析书中作品:
(1)你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
(2)说一说制作方法。
三、学生作业。
1、组织师生共同演示:在前一张展示力片中完成添画内容。
2、提作业要求:根据你自己选的图片内容进行添画练习,注意图片情境与添画内容的统一。
四、评价交流、拓展升华
组织展示、讲评作业。
学生自评,组内讲评.
班内讲评相结合。看教材2、3页,分析书中作品:
组织学生欣赏图片。分小组交流,介绍、分析、欣赏图片内容。
学生活动要点:
(1)巧妙利用图片。
(2)图片内容与添加内容是否统一。
(3)添画构图是否美观。
(4)注意近大远小的关系。
根据图片内容选择适当内容进行添加。
反思:
这堂课,整节课学生都处于趣味无穷的情景体验和浓厚的情境氛围中,学生在作品的展示中既张扬了个性,又轻松愉快地消化了本课的知识。如在导入时,学生被丰富多彩的、非常漂亮的'作品感染,教师有意识创设的情境氛围,使学生产生激情,主动参与,充满了创造欲望。既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形成,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6、五年级《复式统计表》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尝试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让学生畅所欲言,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倾听与发现,在激烈的争论中做引导和评价。
一、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数学课堂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必须具有积极的学习状态。在上《循环小数》这节课时,以一个小朋友们都很熟悉的简短诙谐的故事导入新课,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非常自然地进入了新课教学。同时,我提出了问题:生活中还有象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无穷无尽的现象吗?你能举例吗?通过学生举生活中有关循环现象的例子,不仅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让学生感知什么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谁在循环”?这样,有效地分解了教学难点。
二、大胆尝试、自主性的发展
在以往的教学程序上主张“先教后学”,这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地学,不利于学生自觉能动性的发展,于是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我把学习内容设计为前置性研究:
A.通过解决例8和例9,竖式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它们的商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B. 什么是循环小数?你还知道了循环小数的哪些知识?
C.这样的商应该如何表示?
这样不仅让学生通过课前研究,初步了解所要学的知识的基础上,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课堂上在小组里面交流、探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自立能力和创造能力,体会到成功之喜悦,又达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做到了优化教学过程。在学生探索后汇报、展示不同思维方式后,又以此为出发点,顺势研讨,怎样来判断循环小数,为什么要加省略号?能不能省略不写?对于循环小数的写法,则让学生比较两种写法有什么区别?哪种写法更简便?从而进一步指导学生获得科学的认识方法。经历主动建构过程,得到正确结论,使认识不断深化。
三、练习的突破
练习时,我采用各个击破,在循环小数一课的练习时,我出了一组判断题,其中有一题:32.7272是循环小数。让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为什么?在此基础上,一改题目:要使32.7272成为循环小数,应怎么改?在教写法时,则让学生把研究题中3道有代表性的循环小数用循环节表示,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资料,又使学生牢牢记住,只有那些小数部分有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才是循环小数。练习设计中,我多次采用设疑的方法。如问32.7272是循环小数吗?这样设疑,一是能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做进一步思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循环小数的认识,二是注意了结合数学内容训练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而不是满足于学生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和“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回答问题或叙述理由的能力。
四、对小组合作展示的思考
小组合作展示让多个孩子成为一个小集体,在这个小集体中人人都有事做,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人人都有展示的机会,个人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7、五年级《复式统计表》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分解质因数是五年级第三单元倍数和因数中的内容,是在因数和倍数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解质因数是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通分的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感觉设计还算流畅,但在个别环节的处理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课后,经过听课教师的评议及个人总结,感觉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一、质因数概念揭示有些“蜻蜓点水”,落实得不够扎实到位。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将60写成几个因数相乘的形式,这一环节后,让学生观察式子发现其中的特殊性,这些都引导的较为恰到好处。可之后就匆忙地揭示了质因数的概念,开始进行下一环节了。这样一来学生对质因数的概念只是理论上的了解,而没有实质上的应用。所以,应将揭示质因数概念环节放到举例完成后再进行,让学生观察所有的式子,再说说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学生会说道:所有的式子中因数都是质数。此时再揭示质因数的概念,同时加入让学生找质因数的环节。在此,教师可先以“60”为例找出其质因数,说明2、2、3、5都是60的质因数,其中虽然“2”出现了两次,但不能只说一个。之后,再将举例环节中学生所举出的一些例子做为训练点,再让学生去找每个合数的质因数,这样学生对质因数的理解就更扎实到位了。
二、在小组合作时,没有合理化的利用时间,有些拖沓。
在小组合作举例说明时,本想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举例验证,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找到答案。由于所要求每组举例的个数有些多,班内学生又比较多,这样一来,无论是小组讨论环节还是汇报环节都耽误了不少时间,以至于后面的环节有些拥挤,甚而没有了更多练习的时间。在此应要求举3个例子即可,这样还可以均出时间给更多小组汇报的机会,以此来充实例子进行总结,效果会更好。
三、没有利用好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去辅助教学。
在小组合作举例环节,学生在汇报时式子中出现了合数,可教师却没有及时的发现,失去了一次实例教学的机会。如果当时能够及时发现,引导学生讨论,相信学生会对分解质因数的概念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也会对学生后期的应用练习起到警示的作用,就不会在后续的练习中屡屡出现有合数的现象了。
四、教学短除法环节处理较好,引导到位。
在教学短除法时,由于短除法是学生新接触的内容,而且只是一种特定方法而已,在未接触时学生是没有探究能力的,所以采取先由教师利用最简单的例子介绍讲解方法,再由学生探究难点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师先以“6”为例,讲解短除法,只除一步即可,之后写成式子。再举出“18”为例,让学生按刚刚所讲的方法来叙述,学生在叙述完这一步之后就出现了问题“商是9,是否停止?”让学生讨论明白:9是一个合数,还要象上面这样继续除下去,直到商是质数为止。这样,学生对短除理解掌握就更深刻了。接着再紧跟练习,进行尝试训练,由此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再针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补充教学。这样,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既突破了方法教学的难点,又让学生很自然的掌握了方法,效果较好。
总体来说,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设计上环节清晰紧凑,教师在课堂上语言简练,评价到们,引导适度,但在重难点突破上有些急于求成,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扬长避短,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实现有效、高效地教学,让自己的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8、五年级《复式统计表》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换算》这节课我是按照平时上课的要求来上的,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但上课的效果看来比精心准备的公开课来得实在一些,就此也对这节课的设计以及上课后的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备课阶段的反思
本节课的最初设计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感知体积单位,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但是考虑到1000这个数字太大了,如果说要让学生感受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就用1000个学具小正方体装在1个1立方分米的学具盒内,但是一千个这样的小学具不好找,再说找到了也得花费很多的时间去实践操作。基于以下原因:1.考虑到自己的课件操作水平较好。2.观察法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 虽然不常用,但也在一定的领域产生相应的作用!3.新课标指出:现代信息技术也是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易于并有更多的经历投入到显示的、探索的数学活动。所以本节课期望通过学生观察课件的演示来理解这个进率关系。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纯粹依靠课件的演示和教师的讲解。教学方法主要以学生的观察学习法和教师的讲解法为主。所以本节课教师的语言要求非常关键,重点在于10个小正方体排过去长10cm也就是1dm,宽数过去共有10个小正方体共10cm也就是1dm,高数上去共有10个小正方体共10个10cm也就是1dm。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加强了板书的设计,力求以合理醒目的板书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
1.由于制作的课件能够很好的给学生以直观的演示,演示过程中又有个计数器来记录小正方体的个数,学生一边观看演示,一边跟着计数器来数小正方体的个数。很好的理解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如果说直观演示从感性的角度来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关系,通过第二环节的推导给学生从理性推理的角度来认识这个规律。
通过观察学生的上课参与反应和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可以感觉到这节课的上课效益还是挺好的。
我想这次课上得比较成功的原因是课件的制作能够比较直观的给学生1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可以装1000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从而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这样课件的动态演示消除了以往静态的模型教学。
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能够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我又担心没有符合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
回头我又想了想,让学生通过观察不也是让学生在体验吗?经历并不一定局限在所谓的动手操作吧?想想现在的课堂为了迎合新课标的要求一味的追求所谓的动手操作而出现有动手没有实质的空虚课堂!我这节课虽然没有通过学生的动手,但却让学生动眼动脑,经历了这个知识的形成啊!回想起学生一边观察课件的演示一遍随着课件小正方体的增1,2,3,……,10,20,30,……,100,200,300……的数,不是印证了他们也在体验这个过程吗?
9、五年级《复式统计表》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是小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是本单元的第二节内容,继学习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之后。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依据商不变的性质先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在计算前口头表达出除数和被除数要同时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几位。还要多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口头训练,令学生习惯于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在教学除法竖式时,必须规范。运用商不变的方法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后,竖式书写方面事先我也进行了考虑,让学生明白,小数除以小数的关键在于转化,即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如何转化,要利用商不变的性质。先把除数的变成整数,为使学生看得更清楚,我要求学生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移在竖式上,移动的位数取决于除数小数位数,除数有几位小数,被除数的小数点就向右移动几位。
在练习中错误较多,应将学生的错例拿出来作为例题进行全班讲解,让学生找错改正,效果大于让学生做书上改错题。让同学们分析,订正即对新知的巩固练习,又起到学生间互相帮助效果,学生印象更深。通过学生自己学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分析,自己得出了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这样效果会更好。
巩固练习中我也发现学生计算错误较多。我认为首先学生应该是对算理的理解不够,应该多让学生说每一步该怎样算,为什么要这样算。而且很多学生移动小数的位数错误,导致了计算思路不清晰,导致计算结果不正确,比如,1.68÷0.02 0.02扩大到它的100倍,1.68也要扩大到它的100倍。0.02扩大到它的100倍,目的是使0.02变成整数,为了使商不变,1.68也要扩大到100倍。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和会用商不变的性质。原因二我认为是学生在学习整数除法时基础不够牢,特别是商中间有0这种类型,它既是除法的重点,也是难点,可能是前面的教学有疏忽的地方。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够时忘记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拉下一个数。还有部分学生用余数再除一次。原因三我认为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做题老是丢三落四的,不是忘了打小数点,就是忘了商0,或者是忘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有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小数除法是比较复杂的,懒与计算,动手太少。原因四我认为是在完成竖式商的小数点不能与被除数的小数点数位对齐,现在反思其中的问题,觉得教学中在商的小数点的处理上没有具体的细化分析和引导,学生的理解也没有真正到位。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出现了纷繁的错误也就再所难免了。因此,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教学,不能以为一些问题能很简单的生成。
对于小数除以小数的讲解应有以下改进:要强化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每次做完题都让学生来说说每一步计算的理由。总结列竖式的过程:移动除数的小数点,移动几次变成整数。被除数也移动同样的位数。在商的位置上标上小数点,与被除数对齐。用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除到哪位商就在哪位,不够时先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落下一个数继续除。最后还是要通过大量的计算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10、五年级《复式统计表》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是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通过教学,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究计算方法的机会,同时也锻炼、培养学生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整堂课设计与教学过程突出了以下一些特点:
1、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主动学习,促进三维目标的落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课在设计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例题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作为教学题材,从学生熟悉的分吃蛋糕的情境出发,整节课我尽量做到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能回答老师的绝不包办代替。在教学同分母加法的计算法则时,因为学生已经会计算的情况下,充分让学生自己探索“为什么这样算,为什么能这样算”这一问题,让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又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与成功的乐趣,有效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关注学生思维的方向,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和优化组合。
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过程主动理解算理,通过比较、综合、概括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材通过的是现实的问题和直观的图形,揭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既然问题来自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也应当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与体验,这是新课标所要求的。因此当提出问题后,老师不是急于授予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引领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过程理解算理,并进行必要的合作交流,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的本质特征,从而得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课以分吃蛋糕的有趣情境为主线,引导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凭借已有的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在头脑中逐步积累并建立起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表象,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初步的算理。学生正是借助直观图形来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同时也在探索、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
3、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整个教学过程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在复习环节中通过实际生活引入,新授课时通过过生日分吃蛋糕的具体情境为主线,在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一道生活题,这样设计,贴近了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这节教学,使我再一次深深体会到要做一个有教育智慧的人,应该会把复杂的东西教得简单,会把简单的东西教得有厚度。今天这堂课的厚度我想就要体现在当学生针对性的对这道题进行分析、运算时,学生明确了计算的道理、方法,学生就能够结合这一道理很快的解决其他问题,从而从众多的普遍中总结出具有概括意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