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认识6和7》的教案一等奖
1、小学数学《认识6和7》的教案一等奖
《认识6和7》是新课程一年级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根据学生在幼儿园已学过6和7这部分知识的基础上,我是这么制定教学目标的:
1、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个数、会读、会写数6和7。
2、指定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的设计:
1、在导入部分,我用给小马编编号,说说你是怎么编的?形象有趣的导入到6、7的结构性知识,为新知的技术创设了条件。
2、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6、7你知道了什么?确切地了解相关信息,你想学到什么本领?你有什么问题吗?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3、从生活情境(主题图)形象的得出数学6何。摆摆小棒,怎样把6变成7,把7变成6初步建立6和7的概念,并让学生举例说说6、7可以生活中的什么?用学生事例来描述抽象的6和7,培养了的数感。
4、写数部分,我请学生先写写,利用了学生已有的写字基础,正视了学生自己之间的差异。“用比前一次进步的你来展示一下。”再由教师范写,在难点的地方加以示范,强调了学生写数的积极性。
5、让学生用6和7根分别摆一摆,摆出学生喜欢的图形。给学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自由地发挥想象,能够达到数行结合的目的。
6、练习部分:通过对1――7数列的排列,观察、改动,巧妙地体现了数列的某些性质。开放性地猜数游戏,把学习寓于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大脑和感官并用,开放性适当地发展了学生思维,并进一步巩固了已学的知识。
7、小结部分:从教学效果来看,可有可无。
2、小学数学《认识6和7》的教案一等奖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6和7的认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2页、第43页,第48页练习七第2题、第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让学生正确地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6和7。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热爱劳动的教育、爱集体、讲卫生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
教学难点:
学生会正确书写数字6。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等。
【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课件、计数器、小棒若干、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组织学生从0数到5,再从5数到0。(可用个人计数或指名数等方式进行)
2、出示0~5六个数字,读数。
3、按顺序读数: 1、( )、( )、4、( )。你能说出下一个数是谁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位新朋友,就是6和7。出示6、7揭示课题。(板书:6、7的认识)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复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情境引入
1、打开多媒体,出示第42页的主题图:
2、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思考以下问题。
要求学生先观察图中的内容后,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说说图中有哪些人和物,各有多少?(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时候,教师要到各组巡视、倾听、指导。)
3、汇报刚才交流的情况。
师:图上有些什么?
生:图上有同学、老师、桌子、椅子等。
师:图上有多少桌子、椅子?有多少人?
生:图上有6张桌子,7把椅子,7个人。
师: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可提示:先数什么,再数什么?)
生:先数教室里面清洁卫生的老师和同学有6人,再数从门口走进来的一位同学,一共是7人;还可以先数学生人数,再数老师,也一共有7人。
师:你是怎样数椅子的数目的呢?先数什么,再数什么?
生:先数已放好的6把,再数又搬来的1把,一共是7把。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点。通过交流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理解6和7的意义。
(要求:抽学生到黑板数数。)
师问:桌子的张数、同学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6表示)板书:6
椅子的把数、师生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7表示)板书:7
(二)运用6、7的意义来表示生活中的物体个数。
1、数一数主题图下面的人数和点子的个数。
2、用小棒或学具摆出6和7,并在投影上展示,加强认识。
3、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6、7两数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实践操作,使学生明确6、7的意义]
(三)教学数序。
1、学生认真观察计数器上的珠子有几颗?(5颗)再拨一颗是几颗珠子?学生上台操作,发现是6颗。再拨一颗是多少呢?(7颗)
2、通过直尺教学数序。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6和7吗?
教师也出示直尺图,提问:6和7应该写在什么位置呢?(在5的后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7以内的数的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操作学具,从明确6与7的大小关系。]
(四)比较大小。
1、用课件出示,先摆5个圆片和6个圆片,观察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然后根据直观很容易发现:5个圆片比6个圆片少,6个圆片比5个圆片多。
板书:5<6 6="">5
2、利用学具,观察先摆6个圆片和7个圆片,然后根据直观不难发现:6个圆片比7个圆片少,7个圆片比6个圆片多。
板书:6<7 7="">6
(五)看谁钓鱼“多”。
师:今天有一个有关钓鱼的做事,在一天,天气清朗,几位小伙伴们到小河边进行钓鱼比赛。经过一轮紧张的比赛,他们都钓到了许多可爱的小鱼。瞧!这就是他们的收获。
(课件出示7个装有不同数目小鱼的'鱼缸。)
(先让学生观察画面,然后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发现 。)
师:(1)先让学生找准起点,从第1瓶数到第7瓶,再观察第6瓶里有几条金鱼。
(2)认真观察找出装有6条金鱼的瓶子,再从左边数出装有6条金鱼的瓶子是第4瓶。
(3)从左边数起找到第7瓶,再数一数瓶里有多少条金鱼。
(4) 你能给这些小猫排一下比赛的名次吗?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生动的情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明确了6、7的序数意义。]
(六)、教学6、7的写法。
观察字形特点,6像什么?6是一笔写完的,从田字格的上半格起笔一直写到下面再画个圆后完成,7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做抢答练习。
6后面的数是几?5后面的数是几?7前面的数是几?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全面复习6和7的认识,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学习。]
2、完成练习七第2、3题。
(1)完成第2题。出示题目,明确要求,学生自行完成题目。
(2)第3题,要求独立完成,再订正。
四、小结。
3、小学数学《认识6和7》的教案一等奖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6和7的认识》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
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7两数,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页、第43页,第48页练习七第2题、第3题
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课件、计数器。小棒若干、图片若干、尺子等。
教学设计
复习准备
1.引导学生从0数到5,再从5数到0。(可用指名数、齐数、拍手数等方式进行)
2.出示0~5六个数字,读数。
3.按顺序读数:( )2( )4( )。
[通过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学习数数和认数。
a.电脑课件展示第42页的主题图:教室里,同学们正在大扫除。教室里摆放着6张桌子、7把椅子,6个同学在打扫卫生,又从外面走进来1个女同学。
b.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在学生观察画面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和物,各有多少?(学生讨论交流的时候,教师要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指导。)
c.交流、汇报。
师:图上有些什么?
生:图上有同学、老师、桌子、椅子等。
师:图上有多少桌子、椅子?有多少人?
生:图上有6张桌子,7把椅子,7个人。
师: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
生:先数教室里面打扫卫生的同学和老师有6人,再数从外面走进来的一位同学,一共是7人;还可以先数学生人数,再数老师,一共7人。
师:你又是怎样数椅子的数目的?
生:先数已放好的6把,再数又搬来的1把,一共是7把。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观察到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d.抽象出画面中的数。
桌子的张数、同学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6表示)板书:6
椅子的把数、师生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7表示)板书:7
2.根据6、7的基数含义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a.数一数主题图下面的人数和点子的个数。
b.小组合作,用小棒或学具摆出6和7,并上展示台展示,进一步加强认识。
c.请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6、7两数表示。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实践操作,使学生明确6、7的基数意义)
3.教学数序。
a.学生认真观察计数器上的珠子有几颗?(5颗)再拨一颗是几颗珠子?学生上台操作,发现是6颗。再拨一颗是多少呢?(7颗)
b.通过直尺,直观教学数序。
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一找5、6、7的顺序。
教师将直尺图利用课件展示出来,只写出0、1、2、3、4、5。提问:6和7应该写在什么位置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7以内的数的顺序。
[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操作学具,从感性明确6与7的大小关系。]
4.比较大小。
a.利用学具,先摆5个圆片,在下面再摆6个圆片,然后根据直观很容易发现:5个圆片比6个圆片少,6个圆片比5个圆片多。板书:5<6 6="">5
b.利用学具,先摆6个圆片,在下面再摆7个圆片,然后根据直观不难发现:6个圆片比7个圆片少,7个圆片比6个圆片多。板书:6<7 7="">6
5.明确6、7的.序数意义。分组进行,边观察边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
a.先让学生找准起点,从第1瓶数到第7瓶,再观察第6瓶里有几条金鱼。
b.认真观察找出装有6条金鱼的瓶子,再从左边数出装有6条金鱼的瓶子是第4瓶。
c.从左边数起找到第7瓶,再数一数瓶里有多少条金鱼。
[通过这一生动的情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明确了6、7的序数意义。]
巩固练习
1.做抢答练习。
5后面的数是几?
6后面的数是几?
7前面的数是几?
指导书写
1.电脑课件展示6、7的形象,指导学生观察,启发想像6和7像什么?(6像哨子,7像拐杖等。)
2.电脑课件展示6、7的书写笔顺及在写字格中的布局,学生观察学习。
3.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6、7。学生在书上写字格中描出6、7。提醒学生坐姿端正,眼与书之间保持合理的距离,书写要工整美观。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6、7的笔顺,帮助学生掌握6、7的写法;启发学生想像6、7像生活中的什么,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
4、小学数学《认识6和7》的教案一等奖
详细介绍: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7两数,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页、第43页,第48页练习七第2题、第3题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课件、计数器。小棒若干、图片若干、尺子等。
教学设计
复习准备
1.引导学生从0数到5,再从5数到0。(可用指名数、齐数、拍手数等方式进行)
2.出示0~5六个数字,读数。
3.按顺序读数:()2()4()。
[通过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学习数数和认数。
a.电脑课件展示第42页的主题图:教室里,同学们正在大扫除。教室里摆放着6张桌子、7把椅子,6个同学在打扫卫生,又从外面走进来1个女同学。
b.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在学生观察画面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和物,各有多少?(学生讨论交流的时候,教师要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指导。)
c.交流、汇报。
师:图上有些什么?
生:图上有同学、老师、桌子、椅子等。
师:图上有多少桌子、椅子?有多少人?
生:图上有6张桌子,7把椅子,7个人。
师: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
生:先数教室里面打扫卫生的同学和老师有6人,再数从外面走进来的一位同学,一共是7人;还可以先数学生人数,再数老师,一共7人。
师:你又是怎样数椅子的数目的?
生:先数已放好的6把,再数又搬来的1把,一共是7把。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观察到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d.抽象出画面中的数。
桌子的张数、同学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6表示)板书:6
椅子的把数、师生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7表示)板书:7
2.根据6、7的基数含义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a.数一数主题图下面的人数和点子的个数。
b.小组合作,用小棒或学具摆出6和7,并上展示台展示,进一步加强认识。
c.请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6、7两数表示。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实践操作,使学生明确6、7的基数意义)
3.教学数序。
a.学生认真观察计数器上的珠子有几颗?(5颗)再拨一颗是几颗珠子?学生上台操作,发现是6颗。再拨一颗是多少呢?(7颗)
b.通过直尺,直观教学数序。
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一找5、6、7的顺序。
教师将直尺图利用课件展示出来,只写出0、1、2、3、4、5。提问:6和7应该写在什么位置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7以内的数的顺序。
[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操作学具,从感性明确6与7的大小关系。]
4.比较大小。
a.利用学具,先摆5个圆片,在下面再摆6个圆片,然后根据直观很容易发现:5个圆片比6个圆片少,6个圆片比5个圆片多。板书:5<66>5
b.利用学具,先摆6个圆片,在下面再摆7个圆片,然后根据直观不难发现:6个圆片比7个圆片少,7个圆片比6个圆片多。板书:6<77>6
5.明确6、7的序数意义。分组进行,边观察边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
a.先让学生找准起点,从第1瓶数到第7瓶,再观察第6瓶里有几条金鱼。
b.认真观察找出装有6条金鱼的瓶子,再从左边数出装有6条金鱼的瓶子是第4瓶。
c.从左边数起找到第7瓶,再数一数瓶里有多少条金鱼。
[通过这一生动的情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明确了6、7的序数意义。]
巩固练习
1.做抢答练习。
5后面的数是几?
6后面的数是几?
7前面的数是几?
2.完成练习七第2、3题。
a.完成第2题。出示题目,明确要求,学生自行完成题目。小结。
b.完成第3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练习。适当引导学生对6只和7只作比较,加深学生对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的理解。
[这一练习紧跟课本教学内容,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巩固对6、7意义的理解。]
指导书写
1.电脑课件展示6、7的形象,指导学生观察,启发想像6和7像什么?(6像哨子,7像拐杖等。)
2.电脑课件展示6、7的书写笔顺及在写字格中的布局,学生观察学习。
3.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6、7。学生在书上写字格中描出6、7。提醒学生坐姿端正,眼与书之间保持合理的距离,书写要工整美观。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6、7的笔顺,帮助学生掌握6、7的写法;启发学生想像6、7像生活中的什么,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
5、小学数学《认识6和7》的教案一等奖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通过学生的观察、对比、小组讨论,了解长、正方体的特点。
2、在操作中认识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物认识长、正方体,了解长(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这两种平面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们以前学过的这些图形都是平面图形,今天我们要认识两种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新课引入:指着各种形体的教具提问,哪些物体的形体是长方体?请学生把长方体挑出来。在日常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学生举例。我们为什么把这些形状称做长方体呢?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认识长方体。
1.教师拿出火柴盒的模型,说明面、棱和顶点。
2.学生拿学具小组讨论,并出示小组讨论提纲,同时讨论后填写操作实验报告。
面棱顶点长方体数量形状大小数量长度数量位置
(1)探究完成实验报告。
(2)汇报讨论结果。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4.引导学生指出自己手中学具的长、宽、高,改变学具的位置,在指出长、宽、高。向学生说明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摆的位置不同而改变。
5.练习:要求根据特征判断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体?并说出长方体立体图形的长、宽、高是多少厘米。
(教具)
(三)认识正方体
1.学生找出正方体实物来独立观察,观察后按提提纲独立回答问题,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独立观察提纲:
(1)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有什么特点?
(2)摸一摸,正方体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相等吗?
(3)找一找,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独立填写实验操作报告:面棱顶点正方体数量形状大小数量长度数量位置1.班集体讨论,订正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报告,并完成教师板书,注意启发学生自己总结正方体的特征2.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何异同?相同点: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不同点:形状、大小、长短不同,正方体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都相等,12个棱长都相等。3.引导学生认识长、正方体的关系:
(四)新课小结
这结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还有什么问题?
三、看书质疑(略)
四、巩固练习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2)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3)正方体是由六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4)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6、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6和7的认识》教学反思
1、紧紧围绕本人研究的子子课题《从主题图入手——指导低年级学生自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实践。课前我已经设计了本课内容的自学题目,并指导学生完成这些自学题目,让学生逐步学会怎样去自学,同时让学生的`“先学”走在老师“教”的前面,逐步实现“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2、大量的游戏、动手操作以及身体部位全方面都调动起来,不断刺激学生的感知觉,迫使学生去吸收,消化,形成条件反射,在大脑中形成表象记忆,如出示5,马上想到2和3,3和2,1和4,4和1,这几组数的组成,为后一步加减法计算铺设极坚实的基础。
3、余文森教授说,“先学后教”是“指导——自主学习”的特征,但不能停留在“形似而神非”的表面教学上,而是要体现数学独特的魅力和思维价值。因此教学中,我尽量避免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地进行教学,还有设计了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习题,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将“先学后教”提升到一个高度。
7、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看到许国璋《英语》教材里有关一位美国中学教师教学一首诗的文章。她把这首诗写在黑板上,然后大声朗诵,每次读完,学生就陆续给她提问题,她回答了学生的问题,力求使他们把每行诗都读懂。她让学生讨论这首诗是否有什么信息传达给读者,讨论十分活跃,大家各抒己见,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
我觉得这位教师的成功之处在于摒弃传统的灌输模式,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改变了过去那种学生让老师在既定的框架内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教师答”,使教学信息从学生出发,在教师的知道和点拨下,最后又反馈给学生,形成“学生——教师——学生”的信息流程,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更好地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回想自己的教学课堂,多数都是创设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一一解决,可在课堂上依然存在着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学生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境地。看到这我怦然心动,跃跃欲试之心油然而生,我也来学做这位美国教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课是以概念性的知识为主,虽然只是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但要真正弄懂也非易事。课上我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边读书边找出自己急需解决的问题,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借助学具的操作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最后每个小组选取2——4个有意义的问题向老师提问,即“学生问老师答”。学生一听十分高兴,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不停地交换各自提出的问题,都想挑出最精彩的问题来,学习氛围空前高涨。15分钟后,学生向我提问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一定不相等吗?”、“长方体只能两个相对的面相等、两个相邻的面一定不相等吗?”、“用一根铁丝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5厘米、4厘米、2厘米,你能知道至少需要多少铁丝吗?”…….面对学生的提问我大吃一惊,真没想到他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挖掘得如此之深!我借着答问的机会用图示和精确的语言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在学生们渴求中含着挑战的目光里展露无遗。虽然此时我的“教”只是变成了“答”的形式,但学生们那聚精会神的样子和深入事物内涵的学习态度不正是我们做教师的追求吗?
没想到只是交换了一下位置,不仅教者轻松,学者亦轻松,我真切地感受到:换位体验,真好。
8、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8和9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8和9的认识》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认识8和9;二是学会书写8和9。虽然在设计环节比较细,但也显示出教学步子比较小,内容上没有体现出一定的深度。这可能和当时构思这节课的时间比较早有关系,根据当时的学生在课堂上回答能力、动手操作等方方面面的'实际水平,我觉得在40分钟内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想法就是把这一内容上实、上细,免得因为内容太多而走过场。不过因为自己的惰性,也没有及时去了解学生现在的实际水平,就只是在小范围作了调整。所以到那天上午上出来的课,自己也感觉内容有点单薄,因为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及能力是天天变化的,我应该及时作出调整。
9、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10的认识和组成》教学反思
这节课不足之处及以待改进的地方有很多: 1.数学培养学生的是一种思维,一种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模仿,记忆,浮于表面的东西。在教学由形抽象到点的过程中,我纯粹的让学生看着10只鸽子,10个人画出相对应的圆...
这节课不足之处及以待改进的地方有很多:
1.数学培养学生的是一种思维,一种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模仿,记忆,浮于表面的东西。在教学由形抽象到点的过程中,我纯粹的让学生看着10只鸽子,10个人画出相对应的圆点,而没有深层次的去培养学生的一种数感。我应该再增加一个估点子数的环节,让学生估这是不是10个圆点。先画个两个圆点,让学生感知,这比10个圆点少了很多,画20个圆点,让学生感知这比10个圆点多了很多,从这样的一个比较中,让学生更好的领悟到10个圆点。
2.对“ 10” 的基数和序数的教学编排不够理想。这里的着眼点是让学生明白第10只有一个,10表示10个。我在出题的时候应该给出的数量不一,随时变化,让学生灵活运用,而不是机械的出示两道类似的`珠子图和鸽子图。
3.在10的组成教学时,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把白纸上的10根小棒按一定的规律分成两堆(画一画)。我的想法是,一年级的孩子比较好动,如果拿实物小棒去分会出现部分孩子玩小棒,而且分完一种之后,不能把分法保存下来,到最后到底分了几种方法可能学生并不清楚,通过画可以把每一种分法都很好的记录下来。但问题也随之出来了,通过画小棒,学生体会不到总数不变,也不能很好的体会到10可以分成1和9,9和1是同一种分法,只是交换了小棒的位置。所以这部分的处理,应该在细致点。
10、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虽说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发现它们的特征掌握它们的特性,还是不容易的。
针对本课的教学特点,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导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实物,在小组内动手操作,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新知识,留给学生的印象比较深刻。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 培养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有效地创设学生动手操作的平台,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创设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促使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活动有效地展开。不仅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