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下册《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教案一等奖

2023-07-13 14:45:12

  下册《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教案一等奖

下册《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教案一等奖

1、下册《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说出什么是合理膳食,认识到营养不良、营养过剩、偏食、挑食、不吃早餐等是营养问题。

  技能目标:

  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重点)

  情感目标:

  关注食品安全。(重点、难点)

  二、教学过程:

  [出示]:溧阳美食,引起学生的兴趣。

  你能给这些丰富的食品分分类吗?

  [复习提问]:能说说这些食品富含哪些营养成分吗?这些营养成分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讲述]:食物中的这些营养成分对人体的作用各有不同,因此,合理而均衡的膳食有益于人体的健康。

  展示:下面为某同学设计的一日三餐的食谱,

  请分析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早餐:油条馒头烧土豆丝

  午餐:米饭炒蔬菜

  晚餐:花卷糕点稀粥咸菜

  学生分析

  想一想他们这些饮食习惯正确吗?

  [引言]:那么什么样的营养结构才叫合理?正确的饮食习惯是什么?什么样的食品才安全?让我们关注今天的学习内容——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

  一、我国的膳食指南

  [提问]:你们认为在青少年时期,每天摄取的营养物质中尤其要注意些什么?

  [出示]:各种佳肴的图片。

  [提问]:你能给这些丰富的食品分分类吗?

  [复习提问]:能说说这些食品富含哪些营养成分吗?这些营养成分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讲述]:食物中的这些营养成分对人体的作用各有不同,因此,合理而均衡的膳食有益于人体的健康。

  [提问]:你们认为在青少年时期,每天摄取的营养物质中尤其要注意些什么?

  [小结]:婴儿、幼儿、青少年、成年人的膳食计划应有所不同,以满足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营养的不同要求。

  青少年正处于旺盛的生长发育期,应食用足够的糖类以维持各项生命活动,食用适量的蛋白质以满足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还应食用一定量的无机盐、维生素和纤维,以保证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讲述]:中国营养学会根据营养学原则,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以指导人们平衡膳食,合理营养,促进健康。

  [阅读]:《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八条建议。

  [出示]: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金字塔”。

  [提问]:除了合理均衡的膳食以外,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也非常重要。

  [讨论]:合理的饮食习惯。

  [补充]:一天一般为三餐,两餐的间隔时间为4-6小时。科学论证,早餐约占一天热能的30%,午餐约占40%,晚餐约占30%,不吃早餐或不定时就餐的习惯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

  [设计]:如果你是一名技艺高超的营养师,请你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一日食谱”。要求:针对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特点,。

  [小组交流]:略。

  [课件互动]:请三个小给分别把设计的一日食谱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全班同学评判。

  [小知识]:

  (1)中学生营养配餐举例。

  (2)一个中学生一天应摄入的食物量。

  (3)健康的第一大基石——合理膳食一、二、三、四、五。

  (4)红、黄、绿、白、黑。

  二、食品安全

  [提问]:你一般通过哪些渠道获得食品?

  [提问]:你在购买食品时有没有关注过它的安全问题?

  [讲述]:俗话说“病从口入”,饮食不卫生、不安全,是百病之源。食品安全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教师活动

  [自学]:《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六章《食品卫生管理》第二十一条。

  [讨论]:1、应当关注食品包装上的哪些内容?

  2、怎样判断包装食品是否过了保质期?

  3、购买蔬菜、鱼肉等非包装食品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补充]:不食霉变和已过保质期的食品,不滥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强化食品。

  [阅读]:课外读——新型食品中的安全问题。

  调查:食品安全

  指导:4-6人一组,设计调查表,调查溧阳市场上正在出售的食品的安全性。

  调查重点:食品是否超过保质期限、是否注明厂名和批号。

  讨论:本地食品是否安全。

2、下册《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知识:1、关注并学会粗略评价自身的营养状况

  2、明白什么是合理膳食并理解合理膳食的意义

  二、能力:

  1、有兴趣评价自身的营养状况并原与其他同学交流,尝试设计表格

  2、有兴趣参与课堂调查活动,并小组协作将数据进行初步处理

  3、尝试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三、情感:关心长辈的饮食,体验父母的辛劳,学习表达孝心

  教学重点:

  1、关注并学会粗略评价自身的营养状况

  2、参与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3、关注食品安全

  教学难点:关注食品安全

  教学方法:调查探究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人太胖太瘦都说明这个人的营养状况不太好,那什么样的体重才是比较标准的呢

  讨论、交流、表达

  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评价自身的营养状况并交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和营养状况

  参与讨论,交流,表达让学生关注并粗略评价自身的营养状况

  (三)过度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课堂调查学生发言,讨论自己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是否正确,并说出科学依据让学生明白饮食卫生的科学道理,体现教学来自生活,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提高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素养

  (四)营养学专家对合理膳食的建议提问: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才是合理的,才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说说自己的看法

  讲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宝塔》的有知识

  学生发言,谈谈对正确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的`理解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后再给出营养专家的建议,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怎样才是正确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五)“今天我们当家”——为家人设计一日食谱

  描述父母的辛劳和同学们的幸福生活,安排学生讨论如何为家人设计营养合理的一日食谱

  小组讨论,设计一日食谱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完成一日食谱的设计并付之实施(课后)通过应用学过的知识进行以“今天我当家”为主题的设计食谱活动,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让他们关心长辈的饮食、体验父母的辛劳

  (六)关注食品安全引导学生注意食品安全,指导学生设计调查表,调查当地食品的安全性小组设计调查表,分工合作,并在课堂上交流(课后)让学生了解食品安全,懂得如何鉴别食品的安全性,保护好自己的健康

  (七)课堂反思、小结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想了解些什么?学生讨论,交流、表达通过反思与小结,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

  (八)课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对知识进行巩固

  板书设计:

  第三节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

  一、膳食指南:1、多吃谷类,供给充足能量

  2、保证鱼、肉、蛋、奶、豆类和蔬菜摄入

  3、参加体力活动,避免盲目节食

  二、平衡膳食宝塔:

  第一层:谷类(每天300克~500克)

  第二层:蔬菜、水果类(分别是400克~500克100克~200克)

  第三层:鱼、禽、肉、蛋类(235克~200克)

  第四层:奶、豆类(分别是100克50克)

  第五层:油脂类(每天不超过25克)

3、下册《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制指南针出现的现象的原因进行猜想。

  2、能动手制作指南针,在实验中观察现象,猜想其原因。

  3、培养学生喜欢大胆猜想,相互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指南针的发展史,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自制指南针,对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猜想。

  教学过程

  1、制作“神奇的小针”,每人取出缝衣针“或大头针”在磁铁上沿同一方向摩擦十几下后让学生猜想,摩擦过的小针会有怎样的“魔力”呢?接着引导学生用水浮法、悬吊法观察静止下来的小针所指的方向,以引起初步的疑问,鼓励同学再和同桌玩一玩,看看会不会又有新的发现。

  注意:学生用磁铁摩擦小针的位置可能不一样,有的用磁铁北极一端摩擦小针的针尖。有的摩擦小针的针鼻;有的用磁铁的南极摩擦小针的.针尖或针鼻。因此,小针出现的指向可能不同,两个小针接近时出现的斥吸情况也会不同,教师应提示学生记住实验的方法及现象。

  2、猜想与交流,结合小针出现的不同现象,让学生对“魔力”产生的原因进行大胆的猜想,引出对磁铁的研究。

  《指南针的家史》的阅读可放在课下进行,也可放在猜想“魔力”产生的原因的后面。

4、下册《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教案一等奖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指南针》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背景分析:

  指南针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他们只闻其名而并不太会使用指南针,更对其原理知之甚少。所以,我在进行本课的设计时,首先从找教室的方位入手,在同学们有争议的情况下,引导同学们学会使用指南针来辨别方位。激起学生学习使用指南针的兴趣。在学会使用指南针之后,让学生了解指南针的发明,并对指南针的历史及发展进行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认识指南针有指南指北的性质;

  b)了解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2.过程与方法:

  a)会利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b)培养学生会使用指南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在了解指南针的过程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指南针有指南指北的性质。

  教学难点:

  正确地使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条形磁铁、水槽、泡沫板、记录表、指南针等。

  教师准备:司南、指南鱼的图片或影视材料。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我们来到自然教室已经很长时间了,你能辨认请我们教室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吗?

  2.谈话:看来大家的意见并不一致,怎样能较快地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新知探讨

  一)指导学生用指南针辨认方向

  1.谈话:谁会使用指南针呢?请给大家演示一下。(如果学生不会用,教师讲解操作方法:将指南针放在一个平稳的地方,等里面的指针不再晃动,再轻轻地转动下面的刻度盘,将刻度盘上的“北”下面的三角与指针的三角重合,这时刻度盘上的东、南、西、北指示的四个方向就是正确的方位)

  2.请同学们利用指南针再来辨认一下教室里的方位。

  3.观看:指南针在航海、飞机等地方为人们服务。

  二)指导学生认识磁铁有指南指北的性质

  1.提问:同学们看,这小小的指南针的发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多么大的方便,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你知道指南针是怎样被古人发明的吗?

  2.学生自由谈。(学生说不清时放课件—指南针的发明)

  3.谈话:今天我们也来像古人一样,运用两种工具来研究研究,你也可能发现指南针的'奥秘呢?请看,把条形磁铁放在漂浮盒上,将它平稳的放在水面上。轻轻地转动漂浮盒,当它静止时请记下这时磁铁两端所指示的方向。(要求:1.同样的实验要操作3—4次。2.在记录单上记录每一次实验的结果。哪个小组既快又安静的完成实验,就可以得到小红旗。)

  4.学生实验、记录。

  5.指导学生汇报。

  6.提问:从这个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7.讲解:磁铁指南的一端就称为南极,用字母s表示,s是英文南的第一个字母。磁铁指北的一端就成为北极,用字母n表示,n是英文北的第一个字母。这样指南针就可以世界通用了。

  8.提问:为什么磁铁总是指向南北方向,换个木棍、塑料棒可以吗?你们试试。

  9.学生再次实验。

  10.提问:为什么磁铁就能指示方向呢?这可能与什么有关?

  11.学生交流讨论。

  三)指导学生认识指南针的发明和发展

  1.谈话:通过了解磁铁的这一性质,你知道这和指南针的发明有什么关系吗?

  2.讲解:自古以来,人们就利用磁铁指南北的性质制出辨别方向的工具——指南针。它被充分利用在当时的旅行、航海等方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的指南针和它的发展。

  3.提问:你还了解指南针的用途吗?

  4.谈话:指南针的用途这么广泛,你想自己制作一个指南针吗?下节课我们来学习。

5、下册《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道在欧洲历史上重要的探险对于人类历史进步的重要意义。

  2.学会全面地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

  3.粗略了解一些著名的探险事实。

  教学过程:

  1.导入。提问学生有关哥伦布、麦哲伦的内容,请他们就自己了解的内容进行发言。教师应肯定学生的发言,并告诉他们在今天的课上将会了解得更多。

  2.探究讨论。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46页的课文。教师强调:“课文告诉我们,欧洲有大约1000年左右的时间是处于宗教统治之下的,发展非常缓慢,也相当落后,但是到了14―15世纪开始发生变化。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探险就是重要的标志。为什么他们的探险那么著名,一直到今天还被人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进行探究。”教师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引导他们得出括号中的结论,鼓励他们在讨论中参考教科书。教师还可以将地球仪或自制的代用品发给学生,鼓励他们在思考和发言时利用地球仪。教师也应充分地利用地球仪启发学生。

  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探险得到了什么结果?(“发现”了美洲大陆,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学生,为什么发现要加上引号?(因为美洲大陆本来就存在,只不过当时的人们不知道。)教师可以参照资料库的有关内容对这两位探险家做简要介绍,并注意对学生在导入活动中的发言做补充或修正。

  “海洋不再是障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过去人们对于自己居住的陆地以外的地方并不了解,不知道海洋的另一端是什么,也很难直接与居住在遥远地方的人们相互交往,但是在哥伦布和麦哲伦的伟大探险之后,人类可以在海洋中航行,往来于各个大陆之间。)

  在哥伦布、麦哲伦之前,各个洲居住的人们有没有来往呢?是怎样来往的?(有来往,主要是通过陆地上的道路。)教师要启发学生联系到中国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带到了阿拉伯国家,然后又带到了欧洲,沟通了东西方文明。

  比较一下陆地交流与海上交流有哪些不同?(利用地球仪,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首先,使得交流更加方便、直接,比如,从中国到埃及、从中国到欧洲、从欧洲到印度都是不可能直接到达的`,因此往往要通过许多国家一次次交易,价格会越来越贵,而且如果某个国家或地区有战争,交流很容易中断。其次,用来交换的物资数量大大增加,尤其是在没有火车、飞机的时代,一艘木船也可以运送几千千克的物资。但如果是陆地交流,只能用马、骆驼等,是无法与之

  比的。又如,速度加快。过去骑马每天最多走几百里,而且晚上必须休息,而在海上只要几个人轮流工作就可以昼夜航行等。)教师应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想像。

  海上交流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参考教科书第46~47页的内容得出答案。

  为什么本课题的名称是“血与火的时代”?(欧洲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掠夺财富、贩卖奴隶、不平等交易、侵略等,给非洲、美洲、亚洲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3.教师总结要点,布置家庭作业。

6、七年级生物下册《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的教学反思

  立足于这节课的内容,要想上得出彩,除了充分利用课本上的知识外,还需要联系生活,让学生说出他们知道的关于合理营养的生活常识,最近报纸杂志上都有哪些食品安全的新闻。另外,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

  本节课的主要特色包括:

  1、教学过程( )能把学习知识、能力目标、情感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如,通过学生自我分析常见的不良饮食习惯,分辨哪些是营养合理的早餐食谱,课前准备食品包装袋并说说购买食物时应注意什么,从网络或报纸新闻中查找关于食品安全的例子,制作幻灯片等内容和过程,活学活用,并且落实到行动中。在教学过程( )中,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使得学生能辨别在生活中的一些不良饮食习惯和食品是否安全,充分认识怎样才能做到合理营养,如何保证食品的安全,达到学习知识、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目标的统一。

  2、贴近生活的内容,学生十分欢迎;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习惯是否科学,“举例说说你所知道在社会上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课下准备好幻灯片在课堂上演示等内容,都是学生靠自己独立完成的,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能力等新理念。

  3、通过多种方式结合的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动力,希望在以后的课程中,能充分运用这一点。

  而从本节课我也看到了自己需要改正的地方:

  1、语言的表达还需要进一步规范;

  2、更充分地挖掘教材,才能做到临场不乱;

  3、声音不够洪亮,会导致个别学生开小差;

  4、该充分展开的地方并没有做到,使得学生还有话说,却被打断了。

  通过科组各成员的评课,及课下自己的反思,总结出以上本节课的优点和缺点,相信以后能继续发扬闪光之处,避免出现类似本文所提到需要改正的问题。

7、《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观察是学生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如在本课得出被除数÷除数=被除数 / 除数时,我有意识的提出质疑: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中,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有的自学了课本,有的依据课前或平时积累的经验,提出:(1)分母能不能为0?(2)用字母如何表示它们的关系?(3)分数是不是就是除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指向明确,突出了课堂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并在观察发现中答达成问题的解决。有的学生认为分母不能为0,因为分母相当于除数。个别同学认为分子也不能为0,但遭到同伴的反驳,澄清了分子可为0的理由。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当教师提出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时,学生很轻松就用a/b表示出来;在探究“分数是不是就是除数”,学生的争辩非常激烈,点燃了课堂学习的热情,有学生认为从被除数÷除数=被除数 / 除数的关系中,非常明确说明分数就是除数,不然怎么用“等于”;有学生从教师提出:“我们学过了哪些数”中得到启发,认为分数是一个数,而除法是一道计算的式子,反对上面学生的意见,得出分数不等于除法;有人认为意义也不同,分数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叫做分数,而除法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通过争辩,明确分数和除法的各自意义,提示了“分数相当于除法”的生成目标,体验了成功所带来的信心和力量,实现了以人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分数与除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而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绝不仅仅是知识演绎的结果,而是具体的模型、图形、情景等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我在设计《分数与除法》这一课时,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一、以解决问题入手,感受分数的价值。

  从分饼的问题开始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当商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本课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把1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商用分数来表示;二是借助实物操作,理解几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而这两个层面展开,均从问题解决的角度来设计的。

  二、分数意义的拓展与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步。

  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的意义的拓展同步的。

  教学之后,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就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存储于学生脑海里的状态而言,除了抽象性的之外,应当是抽象与具体可以转换的数学知识。

8、大班安全教育安全教案《安全食品安全》及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安全教育安全教案《安全食品安全》及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动目标

  1、认识食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以及安全标志。

  2、能仔细观察、分析哪些食品时安全的,哪些食品存在安全隐患。

  3、在生活中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克制自己,少吃零食。

  4、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意识。

  5、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各种食品包装袋及瓶、罐。

  2、霉变及变质的食品若干。

  3、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谈话活动。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注意过食品包装上的安全信息呢?在正规超市买的食品外包装上会有生产日期和安全标志,你们知道吗?

  2、活动展开:观看教学挂图。

  (1)观看教学挂图,认识生产日期和安全标记。

  ①教师出示挂图上的生产日期及安全标志的图片,请幼儿观察并辨认。

  教师提问:图中的食品包装袋和牛奶瓶上有什么数字和图案?它们有什么用?

  ②教师给出正确答案:这是生产日期、保质期以及安全标记。它们可以告诉我们所购买的食品是不是安全的,可不可以放心食用。在保质期内的食品时安全的,过了保质期就坏掉了,吃了可能会生病。有安全标志的食品是安全的,没有安全标志的`食品最好不要购买。和爸爸妈妈去买食品,可以提醒他们注意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安全标志。如果你不会计算保质期到什么时候,可以问问身边的大人。

  (2)观看教学挂图,学习分辨变质食品的正确方法。

  ①教师出示挂图上其他三幅图片。

  教师提问:面包上面有什么,还能吃吗?开封后搁了一段时间的食品怎样才能知道有没有变质呢?牛奶、豆浆能在温室下放很久吗?

  ②请幼儿回答,大家评论。

  ③教师小结:在吃食物之前,我们要确定食物是不是安全的,可以先用眼睛仔细地观察一下有没有霉点,是不是变色了,还可以用鼻子闻闻有没有奇怪的味道,比如酸味或者臭味。如果颜色和味道改变,就说明这个食物坏掉了,不能吃了。新鲜牛奶、豆浆在室温下不能放太久。

  3、活动展开:实地观察分辨哪些食品是安全的,哪些食品存在安全隐患。

  ①师:我这里有一些食品的包装以及各种食品,请小朋友来当食品检验员,检查一下哪些食品是安全的,哪些食品不安全。

  ②每次请3~5名幼儿,并集体检查讨论。

  ③讨论零食中的安全隐患,克制自己,少吃或不吃零食。

  教师小结:所以,小朋友们要少吃或不吃这样的零食,才会健康成长。

  活动总结:注意食品安全。

  活动反思:

  活动中我结合当地幼儿的已有经验,使用了观察法、图示法和实物操作法等教学方法。通过看一看,找一找,闻一闻,画一画等环节,利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了解了辨别食品安全的方法。通过本次活动,幼儿达到了重点,难点也到了突破,不过在活动中可以考虑投入更多的食品包装袋,让每位幼儿参与寻找,体现幼儿自主性。

9、三年级下册《小孩与大海》教学反思

  选定《小孩与大海》是因为文章内容比较贴近儿童生活,语句活泼,大海玩耍的题材对我班孩子而言比较新鲜,孩子会更感兴趣。初步设定是让孩子们借助想象和不同方式的读,去感受文章所描绘的场景以及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带领孩子们在想象和朗读中去大海边玩一玩。文章分为:踏浪、堆城堡、拾贝壳、看船出海四个场景,作为第一课时,我预计在学完生字词的基础上让孩子们概括文章的四个场景,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在此基础上,带着想象去海边感受海边踏浪的快乐。

  在字词方面没有问题,本文的生字词不多,但我设计了短语式的字词,原因有二:

  1、避免孩子读词唱读的问题;

  2、通过想象独短语,更利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起到提示作用。但第二点在课堂上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原因在于孩子们平时对这种方法运用不多,很难迁移联想出来,因此在执教时比较吃力。

  在学习踏浪部分,让孩子们想象,方式没问题,第一句抓动词,体会玩得开心,带着想象读,比较顺利。孩子们和浪花玩躲猫猫游戏部分,依然是想象———朗读——理解——朗读的方式学习,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想象已经有点疲倦,效果明显没有第一次好,在朗读方面,只是指名读、齐读的方式,比较单一,可以通过男女生比赛读、师生合作读的方式让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合作能力,同时也能让朗读多样化,其乐融融。这是本堂课做大的不足,以后需要注意。

  一堂课下来,自我感觉只是讲出了课文内容,但没达到预期的效果,问题除了以上不足以外,我认为在掌控课堂方面(比如音量、语调、评价能力)也有待提高,好的老师是一个领导者和引导者,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继续加油!

10、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新学期又开始了,这学期由我任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开学的前两周,上课时,我发现学生们上品社课无精打采,学习的气氛远不如语文、数学,就连老师提出的问题都不是太感兴趣,尽管我努力的引导他们读文字、看图片、列举与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课堂仍然是平平淡淡,冷冷清情。

  正在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时,第三周上课更令我大吃一惊:课堂上有的同学偷偷写语文、数学作业;有的同学居然把崭新的课本撕破了,更有甚者拿钢笔、彩笔在书上乱涂乱画,把书上画的一些著名人物“改头换面”。

  看到此现象,我又惊又气又难受,五年级学生竟然这样不重视品社课,难受的是我们的品德教育竟如此失败。我努力地咽下胸中的气愤,静下心来与学生们交谈。

  在交谈中我了解到学生们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副课,没必要认真学习,再说课文中的许多知识他们也听不懂,还不如腾出时间学语文数学呢。听了学生们的话,我连续几天陷入沉思,《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很好的学科,为什么会陷入如此困境?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这门课程?经过思考与查阅资料,我认为《品德与社会》学科陷入困境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品德与社会》学科不受重视。

  素质教育已经提出了多年,但在应试教育模式没有真正改变的情况下,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

  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而使它微乎其微。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流于形式,成为所谓的副科,学生认为是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二、学生的作业多,负担重。

  教师们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加班加点加作业,学生的作业不按时交会受到批评,他们课余时间写不完,只能在所谓的副科上偷着写,而比起音乐、美术、体育课来说《品德与社会》课又是他们最不感兴趣的课程,于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成为他们偷写语数作业的最佳选择。

  三、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

  有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他们认为太简单,他们在生活中就已经会了。而有些内容比如有关抗战历史、祖国建设历史、科技发展等,农村学生们平日阅读量小,听的少,见得更少,这些知识离他们又太遥远。因此,他们对《品德与社会》学科不感兴趣。

  四、教师的身教作用发挥不好。

  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人格,降低了思品教育的效果;小学生不能得到良好的身心辅导,其生理、心理健康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程,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课要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应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可采用自主探究法,问题讨论法,合作表演法等。

  四、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学生背着沉重的作业包袱怎么能快乐健康的学习?把玩耍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品德良性意识,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