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相向运动求时间应用题教案一等奖
1、五年级数学相向运动求时间应用题教案一等奖
教学内容:课本第60页例6
教学要求:使学生在已经掌握相向运动求路程的应用题基础上,掌握相向运动求相遇时间的方法并能正确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
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卡车每小时行50千米,吉普车行完这段路程需5小时。
(1)吉普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汽车3小时行多少千米?
(3)行完全程汽车需几小时?
(4)行完全程卡车需几小时?
2.列式计算。
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3分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要求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提问板书:
50×3+40×3(50+40)×3
要求学生说出第二种思路的数量关系:速度和×时间=路程
二、新授。
1.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相向运动中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的应用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相向运动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板书课题:相向运动求时间)
2.出示例6。
甲乙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甲乙两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过几分两人相遇?
要求: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投影出线段图。
问:(1)这道题是不是相遇问题?为什么?
(2)例6与复习题比较,在条件和问题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分析数量关系:
(1)小东和小英两人每分一共走多少米?(50+40=90(米)即“速度和”)
(2)他们相遇时所走的路程和就是什么?(就是两地的距离270米)
(3)那么要求他们几分相遇就是求什么?(就是求他们几分走270米,即求270米中有几个90米)
指导学生看书第60页看解答过程:
问:(1)第一步50+40=90(米)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先求出两人每分所行路程的和?
(2)第二步270除以两人每分所行路程的和又表示什么?
指出:270米是两人走的总“路程”、(50+40)=90(米)是两人每分的“速度和”,求得的3分是两人“相遇时间”。
归纳得出: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60页做一做。
2、两个码头间航程长832千米,两只轮船同时从两个码头相对开出,客轮每小时行28千米,货轮每小时行24千米,经过多少小时可以相遇?
3、甲乙两个工程队同时从两边对挖一条水渠。甲队每天挖48米,乙队每天挖52米,这条长800米的水渠,多少天可以挖通?挖通时两队各挖了多少米?
4、两列客车同时从相距530千米的甲乙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6千米,比乙车每小时多行6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5、长沙到广州的铁路长726米。一列货车从长沙开往广州,每小时行69千米。这列火车开出1小时后,一列客车从广州出发开往长沙,每小时行77千米,再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四、课后作业。
练习十四第5、6、7题。
2、五年级数学相向运动求时间应用题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学会比较两数多少的方法.
(二)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初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进一步了解减法的含义和作用,能用减法运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式题.
难点:分析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师:三角形和圆形比多少,比的结果怎样?(因为1个三角形对着1个圆形,三角形没有剩下的,反过来圆形和三角形也一一对上了.所以三角形的个数和圆形的个数同样多)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2.
(1)摆学具,比多少.
师:(要求学生摆学具)第一行摆6个三角形,第二行摆4个圆形.
提问:
①哪一行摆得多?(第一行摆得多)
②三角形的哪部分和圆形同样多?用双手比出来.同样多的是几个?(同样多的是4个)
③哪一部分是三角形比圆形多的?用双手比出来.多几个?(三角形比圆形多2个)
④三角形可以看成是哪几部分组成的?(三角形可以看成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和圆形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圆形多的)
师:(要求学生摆学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摆)第一行摆10个三角形,第二行摆6个圆形.
提问:
①指出三角形和圆形同样多的部分.
②指出三角形比圆形多的部分.
③三角形比圆形多几个?(三角形比圆形多4个)
④三角形可以看成是哪几部分组成的?(三角形可以看成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和圆形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圆形多的)
(2)看图形,比多少.(让学生做教科书p.57上的做一做)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8个蓝色的碗, 5个花碗)
师:两种碗哪个多?多几个?
引导学生在脑子里把两种碗1个对1个配对.然后做一做:
①指出蓝色碗和花碗同样多的部分.
②指出蓝色碗比花碗多的部分.
③蓝色碗比花碗多( )个.
师:刚才比较出多几个都是从图上看出来的,怎么能直接算出来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种应用题.
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2.教学例3.
出示应用题“学校里养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
(1)指名学生读题.
(2)指名找出两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在原题上画批.然后先贴出12只白兔(画在两张白纸条上,一张上画7只,背面写上“跟黑兔同样多的”,另一张上画5只)并在上面括线,标上12只,再贴出7只黑兔,并在下面括线,标上7只.
师:是谁与谁比多少?白兔多还是黑兔多?(白兔与黑兔比多少,白兔多,黑兔少)
师:我们已经知道白兔的只数多,那么白兔的只数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学生说出一部分是和黑兔同样多的时,把画有7只白兔的纸条翻过来,学生说出另一部分是比黑兔多时,把画有5只白兔的白纸条翻过来)
师:这道题的问题是图中的哪部分?(请同学上来指一指,教学标出问题部分,并注明“多?只”)
(3)看图分析
师:要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应该怎样想呢?(从白兔的只数里去掉跟黑兔同样多的,剩下的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减法计算)
(4)列式口答
指名列式口答.教师板书:
12-7=5(只)
口答:白兔比黑兔多5只.
(5)检验:教师把表示白兔比黑兔多的部分的纸条翻过来,露出5只白兔,说明计算结果是正确的.
3.指导学生做教科书第58页上的“做一做”
让学生按照下面的'问题分析和解答:
(1)这道题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在书上画批)
(2)从已知条件可以知道谁多谁少?(圆白菜多,大白菜少)
(3)圆白菜的棵数多,它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跟大白菜同样多的8棵,另一部分是比大白菜多的)
(4)要求圆白菜比大白菜多几棵怎么想?(从圆白菜的棵数里去掉和大白菜同样多的8棵,剩下的就是圆白菜比大白菜多的)
(5)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减法计算)
(6)在书上填写算式.
(三)巩固反馈
做练习十五的第1~3题.
做第1题时,先指名读题并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要求红花比黄花多几盆?应该怎样想?(红花多,红花的盆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黄花同样多的10盆,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从红花的盆数里去掉和黄花同样多的10盆,剩下的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盆数)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第2,3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发现问题予以指导.
(四)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的应用题里,告诉我们两个数,要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首先要分清哪个数比较多,再想比较多的数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从它里面去掉和另一个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另一个数多的.用减法计算.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分四个层次进行应用题教学.第一个层次复习同样多的概念,第二个层次通过摆学具和看图形比多少,知道比较大的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的,第三个层次是教学解答这种应用题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从直观、具体、形象的比较中,逐渐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第四个层次是练习.层次分明,环环紧扣.
这节课学习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知道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也就是对“12-7=5”这个算式的理解.学生能够讲述这个算式的意思是:“12只白兔,减去和7只黑兔同样多的7只白兔,得比黑兔多的5只白兔.”这在教学的初始阶段还是十分必要的.以后教学中还要再抽象到数量或数的比较,如12只比7只多5只或12比7多5.这样才能压缩思维过程,以利后继学习.
3、五年级数学相向运动求时间应用题教案一等奖
教学内容:练习十四第9~15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行程问题的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强对这类应用题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口算
6.4+3.60.48÷166.3+2.45+3.7
32×2.57.3-0.982.5×6-2.5
7.5÷153.6÷1.80.15×7×4
二、课堂练习
1、揭示课题:相遇问题练习课
(1)出示: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0千米,3小时后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指名读题
指导画线段图
学生独立列式,说说思考方法
(2)议题:甲车先开出1小时后乙车才开出,再经过3小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该怎样画线段图
怎样求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两辆汽车从相距30千米的两地相背开出,3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画线段图
要求3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就是求什么?
(4)把题1改成已知两车速度和两地距离,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学生列式,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5)把题4改成两地相距450千米,两辆汽车从两地相向开出,甲开出1小时后,乙才开出,再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2、练习(做在作业本上)
(1)改编P62第10题
(2)条件稍有变化P63第11题
(3)行程方向变化,实质一样P62第12题
(4)行程方向一致,速度不同,需作图帮助理解P64第13题
以上四题,学生独立解答
学生如有困难可先作提示,再按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画一下图,想想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辅导差生。
3、综合练习
P64第14、15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辅导
三、小结
今天我们进行了解答应用题的练习。大家要注意,无论是解答什么样的应用题,一定要在弄清题意、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解答。当题目比较复杂,可以画出线段图来帮助思考。
四、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四第9题
五、板书设计:
六、教后感:
4、五年级数学相向运动求时间应用题教案一等奖
教学内容:练习十三的第6~10题
教学目的:通过解答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步应用题与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科书第55页第6题,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讲评上节课作业中的问题
教师选出上节课作业中出现问题较多的一、两道题,请一、两名学生做在黑板上,然后给全班同学说一说,应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强调和补充,并纠正学生作业中所出现的错误。
三、应用题练习
1、做练习十三的第7题
请一名学生读第(1)题:
光明小学校办工厂要制作4500套教具,计划每天做300套。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做75套,完成原生产任务要多少天?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的是什么?要解答这道题,应该怎样分析?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教师:怎样求出实际每天做多少套呢?可以有几种分析方法?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1)题中告诉我们,原计划每天做300套,还告诉我们,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做75套。这样就可以先算出实际每天做多少套。
(2)也可以从已知条件开始分析。由后两个已知条件,可以先算出实际每天做多少套。再用4500套除以实际每天做的套数,就得到完成原生产任务要用多少天。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同时请一名学生做在黑板上,最后集体订正。
再请一名学生读第(2)题
教师:把第(1)题的第二个条件改成“计划15天完成”后,解答时所需要的条件有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
让学生把第(2)题也做在练习本上。同时请一名学生做在黑板上。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道题。
教师:谁能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指名请两、三名学生说,教师提示、补充。
2、做练习十三的第8题
让学生独立审题,在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请一、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3、做练习十三的第9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并解释题意,使学生理解“计划全年生产洗衣机16800台”和“提前2个月完成”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说,计划是12个月完成,实际是(12-2)个月完成。弄清计划与实际用的时间后,再让学生弄清“照这样的速度”是哪样的速度。经过分析,学生弄清计划生产与实际生产的数量关系后,可以让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又进行了解答应用题的练习。其中最重要的是分析数量关系。从今天的练习题来看,分析时可以从问题出发,逆推去找所需要的条件,直到能从已知条件先算出来为止;也可以从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出发,依次考虑可以算出哪些结果直到能与所求的问题联系上为止。有时我们也可以把问题和条件联系起来想。
在遇到与计划数和实际数有关的应用题时,要分清哪个是计划完成的时间和工作效率,哪个是实际完成的时间和工作效率。总之,我们要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答方法。
五、作业
练习十三第10题
东风农机厂原来制造一台农业机器用1.43吨钢材,技术革新后,每台节省钢材0.11吨.原来制造300台机器的钢材,现在可以制造多少台?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感:
5、五年级数学相向运动求时间应用题教案一等奖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9页例7及练习三十二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知道用方程解应用题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区别,并能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选择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式子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一班有45人,二班比一班多3人,二班有多少人?如果一班有X人,二班有多少人?
2、找出下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商店运来500千克水果,其中有8筐苹果,剩下的是梨,梨有300千克,每筐苹果有多少千克?
让学生说出:
8筐苹果的重量+梨的重量=运来水果总重量
8X+300=500
运来水果总重量-8筐苹果的重量=梨的重量
500-8X=300
运来的水果总重量-梨的重量=8筐苹果的重量
二、新授。
1、出示例7。
(1)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后,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先列方程解答,再用算术方法解答。
(2)指名说出自己列方程解答的过程(先说出题目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说出所列方程和解答)。板书:
解:设每副乒乓球拍X元。
总钱数-3副乒乓球拍的钱数=找回的钱数
30-3X=1.8
X=30-1.8
X=28.2÷3
X=9.4
3副乒乓球拍的钱数+找回的钱数=付出的钱数
3X+1.8=30
总钱数-找回的钱数=3副球拍的钱数
30-1.8=3X
(3)指名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用算术方法解答的,并说明分析过程,教师把分析解答的步骤写在黑板的右侧。
先求3副球拍多少元,再求每副球拍多少元。
(30-1.8)÷3
=28.2÷3
=9.4(元)
最后写答。
2、引导学生比较。
问:看上面用两种方法解答应用题的过程,想一想用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自由发言,讲出自己的意见。再引导学生看黑板: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未知数用X表示,并参加列式。而算术解法未知数不参加列式。
两种方法的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得出:用方程解题时是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用算术方法解题时是根据题里已知数和未知数间的关系,确定解答步骤,再列式解答。
指导阅读课本上的内容。
补充说明:无论是用方程解答还是用算术方法解答,都要依据四则运算的意义进行列式;都要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三、巩固练习。
1、P129页做一做。
订正时要学生结合自己的两种解法,说说解题思路。指出:以后解答应用题时,除了题目中指定解题方法以外,都可以根据题目中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选择解题方法。
2、练习三十二的第2题。
3、练习三十二的第1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把用方程解和用算术解应用题进行了比较。说一说这两种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今后在解答应用题时,要认真审题,学会根据题里数量关系的特点选择解答方法,提高我们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6、五年级数学《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
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是在简单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出现的,旨在使学生掌握稍复杂百分数应用题的简单百分数应用题联系和区别,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怎样教好这类应用题呢?通过教学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运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加强学生数学技能的训练,因为简单的百分数应用题和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相同,所以掌握好简单的百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关键和方法是学好新课的必要途径。
二、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索过程。
出示例题,钢铁厂去年产钢44万吨,今年产钢50万吨,(1)今年比去年多百分之几?(2)去年比今年少百分之几?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把例6与复习比较,集体讨论,找出两题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名回答。
相同点:数量关系相同,结构特征一样。
不同点:一个是有比多比少。另一题是被比量和标准量是已知的。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教师提出如下的问题:从线段图能否看出是哪个量同哪个量比?哪个量是标准量?哪个量是比较量?这样一步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加强学生思维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解答这类应用量的基本思路。
三、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归类整理,使理解程序化。根据以上的教学,学生对百分数的复合应用题有了较深的理解。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学习百分数复合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及解答方法,我出示了一个图表,让学生讨论后填出解答方法。
看结构特征 得出解答方法:
相差量/单位“1”量
四、注意学法指导,增强练习的针对性。我国老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教学过程是学生逻辑思维和独立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因此我教学新课后,注意了学生的学法指导。
7、五年级下册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原通用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册第24页例7。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学会列方程解稍复杂的应用题,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的理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用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其中哪一步最重要?
2.解方程
45×8+10x=820 10x-45×8=100
8x+33x=820 (x+45)×8=820
(二)新课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用方程解应用题。解题时根据题意,先把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找出来,再列方程。这一步非常重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方程解稍复杂的应用题。[板书:列方程解稍复杂的应用题]
师:出示例7。
商店运来8筐苹果和10筐梨,一共重820千克。每筐苹果重45千克,每筐梨重多少千克?
师:边看题边想想。这道题的意思是什么?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按照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你准备做哪件事?
生:题中告诉我们商店运来两种水果,一种是苹果,一种是梨。已知条件是运来8筐苹果和10筐梨,两种水果一共重820千克,每筐苹果重45千克。要求的问题是每筐梨重多少千克?我第一步准备设每筐梨重x千克。这样把问题变成了条件。
师:真能干。其他同学都会这样想吗?[板书:设每筐梨重x千克]当我们用x表示题里的未知数以后,就把问题转化成了条件。下面请同学们把“每筐梨重x千克”当作条件和题中原有的条件放在一起,找一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大家可以议论议论。
师:谁能告诉大家,你根据题意,找出了哪两个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生:我找的是8筐苹果的重量加上10筐梨的重量正好等于两种水果的总重量820千克。
师:还找出了其他相等关系吗?
生:我找的相等关系是从两种水果的总量里减去10筐梨的重量就刚好是8筐苹果的重量。
生:我想的是从两种水果的总重量820千克里减去8筐苹果的重量就等于10筐梨的重量了。
师:好了。刚才已有三位同学代表大家找出了题中数量间不同的相等关系。这些关系不仅找得正确,而且都注意了先用这个“每筐梨重x千克”[指板书]去和题里原有的条件合在一起,再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这样考虑问题的方法很好。可以怎样列方程?这样好不好,因为要想发言的同学太多。所以请一位同学代表大家的意见列出一个方程后,再请另一位同学简要地说出所列方程是不是正确,为什么?谁先说?
生:可以这样列方程45×8+10x=820。[板书]
师:有多少同学会列出这个[指板书]方程?[全班都会]太好了。这个方程对吗?为什么?可别把手放下去了。
生:这个方程是正确的。因为方程的左边这个含字母的式子表示两种水果的总重量,方程右边的820千克也是两种水果的总重量。所以,根据总重量等于总重量的关系列出的这个方程是正确的。
师:说得真不错。谁能再说说,为什么方程的左边这个含字母的式子是表示两种水果的总重量?[有意请一位差生作答]
生:因为45千克是每筐苹果的重量,8是苹果的筐数。[教师用教鞭指45×8]45×8是表示苹果的总重量。x表示每筐梨的重量,10表示梨的筐数。10x表示梨的总重量。
45×8+10x这个含字母的式子表示苹果和梨一共的重量。
师:真能干,请坐。请全班同学在作业本上用方程解答这道题。解答后请翻开课本第24页和书上的解答对照一下,看看自己的解答与书上的解答是不是相同。[巡视并有意请一位差生在黑板上解答]
师:怎么,都解答完了。检查过了吗?和××解答一样的有哪些同学?[学生举手示意]谁来说说你是如何检查的?
生:把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左边,360+460等于820,方程的右边也等于820,所以x=46是原方程的解。
师:检查的过程虽然不要求写出来,但我们要养成检查的习惯,检查后再写出答案。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因有学生举手]
生:我列的方程和书上的不一样。我根据苹果的重量等于苹果的重量的相等关系列的。820-10x=45×8,方程的解还是46。[板书这个方程]
师:非常好。能根据不同的相等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但方程的解却是相同的。很会动脑筋。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生:我列的方程是820-45×8=10x。相等关系是梨的重量同梨的重量相等。
师:这个方程对吗?
生:我觉得不完全对。解方程不好写。
生:这个方程是对的。因为相等关系找对了。
师:[举手同学多还想发表意见]这样,老师说说看法。应该说这个方程是正确的。因为它是根据梨的重量等于梨的重量的相等关系列出的'方程。只不过我们习惯的写法是把含字母的式子写在等式的左边。如果列出了这样的方程只需要把等式左右两边调换一下,就便于我们解方程了。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列方程解稍复杂的应用题。下面让我们一起根据大家在解题中的思考过程,再来总结一下解题的思路。想想看,在解题过程中你自己先怎样,再怎样?然后怎样?最后怎样?谁能结合自己刚才解题中的思考过程一步接一步地说出来。
生:第一步是读题后把问题转化成条件;第二步是把转化来的条件拿来和题中原有的条件放在一起;第三步找数量和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第四步是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第五步是解方程;最后一步是检查和写出答案。
师:谁能把××同学总结的思路再说一遍?[有意请中差生回答]
生:第一步……[教师边引导××说边板书如下]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列方程解稍复杂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也就是我们的思考过程。另外,同学们在学习中肯动脑筋,会动脑筋,同一道题列出了不同的几个方程。它们的解都相同。这是因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不只一个。根据不同的相等关系就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来。但要注意,方程是不是列正确了不是看方程的“样子”,而是要看相等关系找对没有。只要按照这样的思路[指板书]正确地去列方程都可以。
(三)巩固练习
师:请拿出作业本。我们作几道练习题。只设未知数,列方程,不解方程。
第一题是把例7中的“一共重820千克”改成“苹果比梨少100千克”[擦去“一共重820千克”,再写上“苹果比梨少100千克”]列出方程。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设未知数和列方程的?[有意请中差生]
生:设每筐梨重x千克,方程是10x-45×8=100。
师:你是根据哪两个数量的相等关系列出这个方程的?能说出来吗?
生:苹果比梨少的重量等于苹果比梨少的重量。
师:正确吗?
生[齐]:正确。
师:还可以怎样列方程?先说相等关系,再说方程。
生:用苹果的重量加上苹果比梨少的重量就等于梨的重量。
10x=45×8+100
师:有多少同学根据×××找出的相等关系,列出的方程跟他相同?[学生举手]
师:这两位同学的想法都不错,列出的方程也正确。请全班同学都注意,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只要根据你自己能理解的又比较容易找到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就可以了。
下面三道题请把方程写在作业本上。
1.商店运来苹果和梨各8筐,一共重724千克。每筐梨重46千克,每筐苹果重多少千克?
2.学校买回4个排球和5个篮球,共用476元。每个篮球56元,每个排球多少元?
3.学校买篮球比买排球多花84元。买回篮球5个,每个56元,买回的排球每个49元。学校买回多少个排球?
[教师行间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8、数学三年级《两步应用题》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是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具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游戏的形式创设请境,采用启发式提问,揭示矛盾,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接着,又在尝试操作的基础上出示尝试练习,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观察、对比,运用类比推理,自己尝试解题,主动获取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再接着学生通过尝试练习与课本例题解法对照,又改变例题中的某一条件,进行变式练习,既要求学生列式计算,又要求学生说明算理,促进了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发现解题规律,达到举一反三,逐步形成技能,实现了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整个教学中,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认知规律,精心组织,运用直观演示,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展示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弄清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发现解题规律,自己总结出已知两个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与自己的解法对照,及时强化验证。学生不仅获得了巩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和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课堂上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课堂练习形式多样,有讲、有练,讲中有练,练中有议,有研讨,有游戏,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充分让学生大胆尝试,培养了学生勤于动脑,乐于动手,善于表述的好学风。通过课堂和课后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个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方法。
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教学中我的普通话还不够标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更加的练习普通话,另外,优带差的互帮互助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练习的设计上考虑的还是有些不到位,在今后教学中,把问题考虑仔细一些。
9、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
纵观本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教学效果较好。试想如果教师走进教室先来一顿严厉地批 评,再苦口婆心地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还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吗?他们还能不怕数学吗?反思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最大原因在于教师进行换位 思考,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注重学生的感受,想学生所想,把设计教案改成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切合学生实际,挖掘合适的学习素材
再好的教材,也不可能做到将每地、每班、每生的实际情况编为书本的例题。尽管书上的分数应用题大都是学生实际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但毕竟是 假设性、想象性的,和学生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作为一线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切合学生实际,挖掘最有利于学习的学生自己身边 的素材。本课以学生自己所在班的学生数作为编题素材,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消除了学生对分数应用题的神秘感和恐惧感,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 们身边,便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
二、根据学生需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要上得有趣。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学生也像生活中一样神采飞扬、充满活力。本课的教学活动根据所学所练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营造 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的氛围。为学生创造良性竞争机会、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学生学习由原来的个人竞争变成团体合作,给每位学生创 设发表意见的机会,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促进学生发展,奉献自主的空间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奉献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课堂中学生曾两次通过小组合作,学生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共同提 高,解题方法的小结及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也由学生自主分析比较得出,使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再是一句空话。从而使课堂焕发生命力,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 展。
问题和讨论: 如何更好地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在教育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我们应构建大课堂的观念,课堂教学要向课前、课后开放。不妨让我们的教学活动是一部精彩纷呈的连续剧。对于将要学习 的内容,教师先找生活中的原型,要求学生在课前联系实际做好准备:或了解、或采访、或感受、或实验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积累第一手资料,不但提高学生 各方面的能力,更能使学习过程时时处在主动探索中,让学生学得真切而充实。(如本课在前一天就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中的事例编好分数应用题,也许能找到更合 适的学习素材。)同时,教师千万不能以完成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为至高境界,把所有的问题都放在课内解决。系统的有序原理提倡:让学生把问题带出课外,带向 生活,把学生的学习多渠道引到课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个问题可能是某种意识、可能是某种精神、也可能是某一个实际行动,使学生 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二、放与收的关系
如今的课堂教学力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作为探索者,亲身经历做数学的全过程。为了更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也不 宜过分琐碎。但这往往会成为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卡壳处或造成教学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因此上课教师一定要作好思想准备,充分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如 本课编题过程中发现学生编题之多,交流时的争抢情况简直欲罢不能。)当然,我认为也不应把下课铃声作为评价一堂课是否完成教学任务的绝对权威。在 实践课中,我就主张把下课的权利让给学生,如果下课铃响时,学生还是精神饱满、全神贯注、热情高涨地投入于学习活动,这时拖堂少许几分钟又何尝不可 呢?但放后收的工作怎样做还需我们全体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的摸索与积累。
10、六年级数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是由分数乘法意义扩展到除法意义而产生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由于这类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应用题的逆解题。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我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时,仍然按照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思路去分析,从而发现作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可以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关系,列方程解。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算术法解?思路是怎样的?通过分析让学生感悟到用除法解题思维是分数乘法解题的逆思路。从而让学生把两种类型的应用题有机的统一在一个知识点上。通过本节课教学,我感受到以下几点。
1、充分运用对比,让学生通过分数乘法应用题理解除法应用题。
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教学中,我抓住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从中发现与乘法应用题的区别,使学生了解这类分数应用题特征。接着放手让他们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得出这类应用题根据“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能解决问题。
2、鼓励方法多样,让学生拓宽解题思路。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我改变以往过早抽象概括数量关系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再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我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采取多种不同的解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11、六年级数学上册《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教学,我感到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重视了学生的兴趣,在整节课中我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既为新知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做好情感上的准备。例题的选择、练习的设计都和生活实际相关,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也体现了课堂教学整体结构的美。
2、本节课的教学中特别强调了线段图的作用,线段图的教学从三年级就开始了,但在平时的解题过程中学生没有利用线段图帮助分析理解题意的意识和习惯,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体会到线段图的作用,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本节课这么强调线段图就是想让学生明白线段图能让你更清楚地找到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能帮你找到与众不同的解法,能让你更准确地把握住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等等,只有让学生真正的明白其作用,才能有用的意识,从而形成用的习惯。
不足之处:
1.本节课,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说不同的思考方法、思考过程,对于哪些学困生来说是不是有必要,因为他们只能听懂其中的某一些解法,在别人“说”的时候,他们在一定的时间段里成了“观众”和“听众”,如何更好地面向每一位学生是以后努力的方向。
2.反馈形式比较单调,缺乏激励性的语言和形式,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采取多种形式如让学生间搞个小竞赛等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2、二年级数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下面想以人教版第四册“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做法和体会。
课堂教学片断描述
片段一:游戏激趣
1、游戏:猜铅笔支数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猜谜游戏好不好?
生:好!
(教师出示一只装有铅笔的袋,从中拿出 6支红铅笔)
师:你能猜到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现在袋中有几支笔还没告诉我们,所以不能知道袋 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
师:假如我告诉你,袋中现在有 4支铅笔,那你知道了吗?
生:知道,原来有 10支铅笔。
师:现在我把 5支铅笔送给灾区小朋友,还剩多少支铅笔?
生:还剩 5支铅笔。
师:同学们真聪明!
2、游戏练习:拼一拼,算一算
师:同学们今天都学得很认真!我们再玩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游戏名字叫做“拼一拼,算一算”。每四人小组都有一份资料,里面有多个条件和问题,看谁能拼出多道应用题,而且拼得又对又快。
生 1:学校里有40盒粉笔,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生 2: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生 3: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师:同学们真是越学越聪明了!
[说明: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不仅学得愉快,还使数学学得更容易些。 ]
片段二:生活情景数学化
1、看图编应用题
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
生:好! (兴致卓跃)
(电脑显示情景)
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
生:皮球。
师:我们一起看电脑的演示,看看你会不会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题吗?谁来编一编?
(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 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2、看图编题: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编题高手,现在老师来变魔术,把一部分的红色皮球变成了花皮球。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另外一道应用题吗?
(电脑显示情景,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 6个红皮球和18个花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师:同学们越编越精彩。
3、对应练习:
师:商店里除了皮球外还有许多文具供大家购买,看看我们还可以买些什么。
(电脑显示题目)
生:我们还可以卖书包。
商店里有蓝书包 40 个,绿书包 30 个。卖出 37 个,还剩多少个?
[说明: 教学时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片段三:数学问题生活化
乘车问题:
师:今天我们买了很多东西,一起坐车回家好不好?
生:好!
(电脑显示坐车、上车、下车的情景)
师:车上原有多少人?到站后多少人下车?又上来了多少人?
生:车上原有 36人,到站后下去8人,又上来12人。
师:那么,这时车上有多少人?你们会算这道题吗?
生 1:会。36-8=28(人) 28+12=40(人)答:这时车上有40人。
师: 36-8=28(人)表示什么意思?
生 1:36-8=28(人)表示下车后还剩多少人。28+12=40(人)表示剩下的和到站又上来的加在一起就是这时车上的.人数。
师: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
生 2:有, 36+12=48(人)48-8=40(人)
生 3:还有,12-8=4(人)36+4=40(人)
师:说得真精彩!
[说明: 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应更多考虑学生的生活基础,努力在学生生活与数学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更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 ]
教学反思
一、 以游戏教学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学是小学生的天职。南宋朱熹说过 “ 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 ”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新的数学课程改革标准中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已成为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而游戏是学生生活离不开的一部分 ,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一些教学知识用游戏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巩固新知识。
本人在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中,一开始就运用猜谜游戏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使他们兴奋起来。在游戏里渗透解决应用题的两要素“两条件,一问题”,为例题教学做了铺垫。 例如,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猜谜游戏好不好?。生:好!(教师出示一只装有铅笔的袋,从中拿出 6支红铅笔)师:你能猜到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吗?为什么?生:不能,因为现在袋中有几支笔还没告诉我们,所以不能知道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 游戏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想参与,人人想表现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拼图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本人将课前的单人游戏转变为合作游戏。师:游戏名字叫做“拼一拼,算一算”,每四人小组都有一份资料,里面有多个条件和问题,看谁能拼出多道应用题,而且拼得又对又快。生 1:学校里有40盒粉笔,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生2: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生3: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以游戏结束,使学生再次达到学习高潮。
二、以 “生活情境”的导入,引出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本人使用电脑制作了课件模拟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从进入画面开始,学生就像身临其景,很容易就进入学习状态,使他们立刻产生了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生:好! (兴致雀跃)(电脑显示情景)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生:皮球。师:我们一起看电脑的演示,看看你会不会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吗?谁来编一编?(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看着电脑一步步的演示,学生很快就编出一道应用题,生:商店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通过电脑演示情景,有利于学生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编成应用题来解答;通过电脑演示情景,比起只是文字的呈现显然来得更生动、活泼、有趣多了;也是因为通过电脑演示情景使生活被悄悄的走进了数学课堂。
又如,在例题教学完后的对应练习中,我选择了一道和购物有关的题目,这时就可以继续利用例题出现的情景来强化新知。师:商店里除了皮球外还有许多文具供大家购买,看看我们还可以买些什么。(电脑显示题目)生:我们还可以卖书包。 … … 虽然情景是虚构出来的,但是,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的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就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
三、 以“生活经验”的借助,思考数学问题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上下车问题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小孩子同样也有上下车的经验,当生活经验被挖掘时,学生会发现“数学就在我身边”。
本人教学中设计了一道乘车问题练习。师:今天我们买了很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