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二年级数学《应用题复习》教案一等奖

2023-07-15 15:32:13

  二年级数学《应用题复习》教案一等奖

二年级数学《应用题复习》教案一等奖

1、二年级数学《应用题复习》教案一等奖

  教学内容:教材第80~81页复习第6~11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一步计算应用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连续两问应用题的思考和解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和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要复习应用题。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一步应用题和连续两问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二、复习简单应用题

  1、口头列式解答下列应用题,并一说是怎样想的?

  (1)杨树16棵,柳树14棵,杨树和柳树一共多少棵?

  (2)一共要栽树30棵,已经栽了14棵,还要栽多少棵?

  (3)杨树5行,每行6棵,一共有多少棵?

  2、指出:在解答应用题时,要看两个条件有什么联系,和要求的'问题有什么关系,然后想用什么方法算,再列出算式解答。

  3、做复习题第6题

  (1)让学生读题,然后说一说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2)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口答算式,老师板书。

  (3)提问:第一题为什么用加法,第二题为什么用减法?

  (4)指出:要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就要把一个数和多的几合起来,要用加法算,要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就要从一个数里去掉几,要用减法算。

  4、做复习第9题

  三、复习连续两问的应用题

  1、做复习第10题。做后提问:根据哪两个条件求第一个问题?再根据什么求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用第一个问题的得数做条件,来求第二个问题?

  2、练习:妈妈买了23个苹果,吃了5个,还剩多少个?剩下的苹果平均装在3个塑料袋里,每个塑料袋里装几个?

  3、小结:解答连续两问应用题,要先根据前两个条件求出第一个问题,再根据第一个问题的得数和另一个条件求出第二个问题。如果不先求出第一个问题,就不能求出第二个问题。

  四、复习作业:复习第7、8、11题。

2、二年级数学《应用题复习》教案一等奖

  教学内容:

  课本p32例5及做一做,练习六1;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这类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用加减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把下面各题补充完整,再解答。

  1).一本书80页,看完了20页, ?

  2).商店运来200箱橘子,卖出100箱, ?

  3).一段布长10米, ,还剩多少米?

  4).商店有80个水瓶, ,还剩多少个?

  二、合作探究

  1、出示例5情境图,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组成完整的'应用题,读一读:

  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男生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人?

  3、小组交流讨论:1)应该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3)集体交流。

  4、记录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男生人数 美术小组总人数

  14-5=9人 14+9=23人

  5、观察两个算式的联系,明确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就必须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6、你能用一个算式直接求出美术小组的人数吗? 14-5+14=23人

  7、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先说说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再列式计算。

  2、练习六1,学生独立完成

  3、补充应用题

3、二年级数学《应用题复习》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内容:P23例4

  二、教学目标:

  1、□比○少5个,□摆几个?使学生会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问题,知道用减法计算的算理。

  2、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灵活解答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求比一个少几的数用减法计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摆一摆。

  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比○多2个,□摆几个?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提问:求□摆了几个,怎样计算?

  提问:为什么用加法?在这里□是个什么样的数?

  2、看图猜数。

  教师出示10个○,现在请你猜猜,知道□比○多5个,你能说说□有几个?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求较大数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二、新课探讨。

  1、做猜数游戏,为新课学习做准备。

  (1)学生出题,老师猜数。

  黑板上贴10个○,请同学说出一句□比○少()的话,然后由老师猜出□有几个,最贴图验证。

  (2)老师出题,学生猜数。

  黑板上贴10个○,老师说出一句□比○少()的话,然后由学生猜一猜□有几个,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猜的。

  (3)学生动手摆图形理解算理。

  上:摆10个○,下:摆□,要求□比○少5个,□摆几个?

  放手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摆?

  (4)比较与复习中的题比较

  □比○多5个,□摆几个?

  □比○少5个,□摆几个?

  这两句话的意思一样吗?摆出来的个数一样吗?□在每句话中是什么样的数?

  提问:你从□比○少5个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知道□和○比,○多,□少,○是较大数,□是较小数。较大数○,它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多的部分。)

  提问:要求□摆几个,怎么办?

  教师说明:通过摆学具,同学们会分析□比○少5个这句话了,下面就用这个知识学习新知识。

  1、学习P23例4

  看图提问:我们二(2)班比你们少3面,是()面。这个总是能解决吗?还需要知道什么?(小组讨论)

  (1)用学具代替小红旗在桌子上摆一摆,讨论二(2)有几面小红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问:从二(2)班比二(1)班少3面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用什么方法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根据图上提供的其他信息,你能说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展开讨论、说算法列式)

  提问:三(1)班比二(1)班少2面,三(1)班得几面?

  四(1)班比三(1)班多1面,四(1)班得几面?

  还能提出什么条件,什么问题?

  2、P23“做一做”

  (1)说图意。

  (2)讨论:每个球优惠8元是什么意思?

  (3)篮球()元怎样计算?怎样想?

  (4)足球()元怎样计算?怎样想?

  (5)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知道一个数,又知道另一个数比这个数少几,求另一个数的方法。观察思考:求二(2)班得多少面红旗,求篮球多少元,求足球多少元,它们求的是什么样的数?

  提问:求较小数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教师说明:求较小数用减法,从较大数中去掉比较小数多的,剩下的就是和较小同样多的部分,也就知道较小数是多少了,所以用减法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拍手游戏。

  听老师拍了几下,按要求想好你要拍几下。

  2、P25练习四的N5、N6、N7、N8

  3、听老师口述题,学生口答。

  例:河里有白鸭36只,黑鸭比白鸭少20只。黑鸭有多少只?

  4、判断选择正确的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例:妈妈今年38岁,小明比妈妈小30岁。小明今年几岁?

  A、38+30=68(岁)B、38-30=8(岁)

  板书设计: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

  我们二(1)班得了16面小红旗。

  我们二(2)班比你们少3面,是()面。

  16-3=(面)

4、二年级数学《应用题复习》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内容:P83~84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第七单元(认识图形和第八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巩固所学的知识。

  2、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成功的快乐。

  3、进一步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回顾

  1、回顾与整理“认识图形”知识

  课件演示课本P83五星红旗图,指导观察

  看到这幅图,你联想到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2、在认识图形这一章中,你还学到什么知识?

  3、针对“认识图形”这一章,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4、回顾与整理“加与减(二)”知识

  课件显示课本P83页统计表,指导学生观察。

  (1)看到这张统计表,你联想到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

  (2)引导学生回忆加与减的知识。

  (3)在“加与减(二)”这一章中你学到了什么?

  让学生回忆,接着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引导整理如下:

  A、学会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学会了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

  B、学会了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C、感知、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3)针对这张统计表,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加与减(二)”这一章的内容,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鼓励学生多提问,并引导学生加以解决。

  (二)谈话体会,并说说收获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以下三个问题:

  A、我最满意的一次数学活动是什么?

  B、我最满意的一件作品是什么?

  C、我自己发现生活中的一个数学问题是什么?

  (1)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倾听学生的讨论过程

  (2)教师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集体交流

  (三)课堂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一练”第1小题

  2、指导学生完成“练一练”第2小题

  (1)320+200+400+210+320=1450(人)

  (2)300+200+400+200+300=1400(人)

  都可以算是正确的

  3、指导学生做“练一练”第3题

  本题是复习认识图形的内容,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进行全班集体交流。

  (四)全课总结

  你有什么新收获?

  (五)作业

5、二年级数学《应用题复习》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相应的解题规律,更好地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能正确解答基本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和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 基本训练

  二、基本题练习

  三、综合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口算

  做练习十的12题

  2、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分数乘、除应用题,这节课我们将重点解答分数乘除应用题。

  3、基本训练

  (1)问:解答分数应用题一般是怎样想的?

  (2)说单位“1”和数量关系式。(题目见幻灯)

  指出:确定了单位“1”和数量关系式就可以根据数量关系来解答分数应用题了。

  1、做练习十13题

  问:数量关系是怎样的?该两题的三个数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解题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做练习十第15题

  学生独立写出数量关系式并解答。

  强调:,单位“1”已知的类型直接用乘法解答,单位“1”未知的类型一般用方程解答。

  3、补充应用题

  (1)先说出哪个数量是单位“1”,再说出数量关系式。

  苹果数棵数是果树棵数的1/5

  (2)根据上面的条件,补充一个条件和问题

  使得它成为用乘法解答的应用题

  使得它成为用方程解答的应用题

  1、做练习十16题

  问:这两个问题在解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列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指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解答时要把单位“1”的数量当除数。

  这节课练习了什么内容?你进一步了解了哪些知识?

  练习十14题

  课后感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几倍的问题也能归为单位“1”求。

6、二年级数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下面想以人教版第四册“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做法和体会。

  课堂教学片断描述

  片段一:游戏激趣

  1、游戏:猜铅笔支数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猜谜游戏好不好?

  生:好!

  (教师出示一只装有铅笔的袋,从中拿出 6支红铅笔)

  师:你能猜到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吗?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现在袋中有几支笔还没告诉我们,所以不能知道袋 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

  师:假如我告诉你,袋中现在有 4支铅笔,那你知道了吗?

  生:知道,原来有 10支铅笔。

  师:现在我把 5支铅笔送给灾区小朋友,还剩多少支铅笔?

  生:还剩 5支铅笔。

  师:同学们真聪明!

  2、游戏练习:拼一拼,算一算

  师:同学们今天都学得很认真!我们再玩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游戏名字叫做“拼一拼,算一算”。每四人小组都有一份资料,里面有多个条件和问题,看谁能拼出多道应用题,而且拼得又对又快。

  生 1:学校里有40盒粉笔,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生 2: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生 3: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师:同学们真是越学越聪明了!

  [说明: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不仅学得愉快,还使数学学得更容易些。 ]

  片段二:生活情景数学化

  1、看图编应用题

  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

  生:好! (兴致卓跃)

  (电脑显示情景)

  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

  生:皮球。

  师:我们一起看电脑的演示,看看你会不会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题吗?谁来编一编?

  (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 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2、看图编题: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编题高手,现在老师来变魔术,把一部分的红色皮球变成了花皮球。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另外一道应用题吗?

  (电脑显示情景,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 6个红皮球和18个花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师:同学们越编越精彩。

  3、对应练习:

  师:商店里除了皮球外还有许多文具供大家购买,看看我们还可以买些什么。

  (电脑显示题目)

  生:我们还可以卖书包。

  商店里有蓝书包 40 个,绿书包 30 个。卖出 37 个,还剩多少个?

  [说明: 教学时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片段三:数学问题生活化

  乘车问题:

  师:今天我们买了很多东西,一起坐车回家好不好?

  生:好!

  (电脑显示坐车、上车、下车的情景)

  师:车上原有多少人?到站后多少人下车?又上来了多少人?

  生:车上原有 36人,到站后下去8人,又上来12人。

  师:那么,这时车上有多少人?你们会算这道题吗?

  生 1:会。36-8=28(人) 28+12=40(人)答:这时车上有40人。

  师: 36-8=28(人)表示什么意思?

  生 1:36-8=28(人)表示下车后还剩多少人。28+12=40(人)表示剩下的和到站又上来的加在一起就是这时车上的.人数。

  师: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

  生 2:有, 36+12=48(人)48-8=40(人)

  生 3:还有,12-8=4(人)36+4=40(人)

  师:说得真精彩!

  [说明: 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应更多考虑学生的生活基础,努力在学生生活与数学生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更有构建的基础和探究的动力,在激发探究兴趣的同时,指点出探究的方向。 ]

  教学反思

  一、 以游戏教学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学是小学生的天职。南宋朱熹说过 “ 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 ”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 新的数学课程改革标准中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已成为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而游戏是学生生活离不开的一部分 ,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一些教学知识用游戏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巩固新知识。

  本人在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中,一开始就运用猜谜游戏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使他们兴奋起来。在游戏里渗透解决应用题的两要素“两条件,一问题”,为例题教学做了铺垫。 例如,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猜谜游戏好不好?。生:好!(教师出示一只装有铅笔的袋,从中拿出 6支红铅笔)师:你能猜到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吗?为什么?生:不能,因为现在袋中有几支笔还没告诉我们,所以不能知道袋中原来有多少支铅笔。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 游戏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想参与,人人想表现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拼图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本人将课前的单人游戏转变为合作游戏。师:游戏名字叫做“拼一拼,算一算”,每四人小组都有一份资料,里面有多个条件和问题,看谁能拼出多道应用题,而且拼得又对又快。生 1:学校里有40盒粉笔,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生2: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又买来30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生3:学校里有40盒粉笔,用去26盒,现在有多少盒粉笔?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以游戏结束,使学生再次达到学习高潮。

  二、以 “生活情境”的导入,引出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本人使用电脑制作了课件模拟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从进入画面开始,学生就像身临其景,很容易就进入学习状态,使他们立刻产生了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生:好! (兴致雀跃)(电脑显示情景)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生:皮球。师:我们一起看电脑的演示,看看你会不会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吗?谁来编一编?(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看着电脑一步步的演示,学生很快就编出一道应用题,生:商店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通过电脑演示情景,有利于学生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编成应用题来解答;通过电脑演示情景,比起只是文字的呈现显然来得更生动、活泼、有趣多了;也是因为通过电脑演示情景使生活被悄悄的走进了数学课堂。

  又如,在例题教学完后的对应练习中,我选择了一道和购物有关的题目,这时就可以继续利用例题出现的情景来强化新知。师:商店里除了皮球外还有许多文具供大家购买,看看我们还可以买些什么。(电脑显示题目)生:我们还可以卖书包。 … … 虽然情景是虚构出来的,但是,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的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就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

  三、 以“生活经验”的借助,思考数学问题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上下车问题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小孩子同样也有上下车的经验,当生活经验被挖掘时,学生会发现“数学就在我身边”。

  本人教学中设计了一道乘车问题练习。师:今天我们买了很多东西,

7、九年级数学上册《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教学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建立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模型进行求解,然后回到实践问题中进行解释和检验,从而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弄清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数量关系。

  本节内容教材提供了与生活密切相关,且有一定思考和探究性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综合已有的知识,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尝试解决,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1、让学生自主交流方法,充分展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从而创建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出示了例7后,我提示学生解决此类问题可以自己画出草图,分析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学生根据题意很快可以画出图形,然后,我让他们找出题目中可以写等量关系的条件,根据条件写出文字的等量关系。在这个环节有的学生遇到了困难,于是,我就让他们互相讨论,通过讨论,大部分学生可以写出等量关系,我再让会的学生说出理由。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轻松地学会了知识。

  2、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学生的集体智慧更符合学生自己的口味,比教师说教更易于被学生接受。

  例7的解答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我让学生观察图形,在图形上做文章,还是让他们自主探索,讨论,很快有一部分学生想到了把图形中的道路平移到一边的方法,这样就把种植面积集中起来,方程就好列了。这时,我就让学生上来讲述方法。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样其他人接受起来更快一些。并且,学生还总结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将图形平移,在以下练习的几道题中都能得心应手的解答了。由此可见,通过自己思考学到的知识能够灵活应用,且掌握的好。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教材中在例题之前设计了一个应用,在解决这个问题上耽误了时间,延误了下面的教学,导致设计的练习题没有做完,所以在下次教学时,这个应用问题只让学生列出方程即可,不必在解答上花费时间。另外,练习设计过于单一,只涉及到了例题这种类型的练习,变式练习题少,所以,在下次教学时,要设计两道不同题型的题目。

  由这节课的教学我领悟到,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学生应该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教学应促进学生主体的主动建构,离开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讲得再好,也会经常出现“教师讲完了,学生仍不会”的现象。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有意识的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发展。

8、数学三年级《两步应用题》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是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具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游戏的形式创设请境,采用启发式提问,揭示矛盾,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接着,又在尝试操作的基础上出示尝试练习,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观察、对比,运用类比推理,自己尝试解题,主动获取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再接着学生通过尝试练习与课本例题解法对照,又改变例题中的某一条件,进行变式练习,既要求学生列式计算,又要求学生说明算理,促进了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发现解题规律,达到举一反三,逐步形成技能,实现了教学目标,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整个教学中,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认知规律,精心组织,运用直观演示,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展示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弄清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发现解题规律,自己总结出已知两个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与自己的解法对照,及时强化验证。学生不仅获得了巩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和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课堂上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课堂练习形式多样,有讲、有练,讲中有练,练中有议,有研讨,有游戏,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充分让学生大胆尝试,培养了学生勤于动脑,乐于动手,善于表述的好学风。通过课堂和课后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个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方法。

  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教学中我的普通话还不够标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更加的练习普通话,另外,优带差的互帮互助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练习的设计上考虑的还是有些不到位,在今后教学中,把问题考虑仔细一些。

9、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

  纵观本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教学效果较好。试想如果教师走进教室先来一顿严厉地批 评,再苦口婆心地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还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吗?他们还能不怕数学吗?反思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最大原因在于教师进行换位 思考,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注重学生的感受,想学生所想,把设计教案改成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切合学生实际,挖掘合适的学习素材

  再好的教材,也不可能做到将每地、每班、每生的实际情况编为书本的例题。尽管书上的分数应用题大都是学生实际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但毕竟是 假设性、想象性的,和学生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作为一线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切合学生实际,挖掘最有利于学习的学生自己身边 的素材。本课以学生自己所在班的学生数作为编题素材,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消除了学生对分数应用题的神秘感和恐惧感,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 们身边,便于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

  二、根据学生需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要上得有趣。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学生也像生活中一样神采飞扬、充满活力。本课的教学活动根据所学所练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营造 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的氛围。为学生创造良性竞争机会、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学生学习由原来的个人竞争变成团体合作,给每位学生创 设发表意见的机会,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促进学生发展,奉献自主的空间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奉献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课堂中学生曾两次通过小组合作,学生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共同提 高,解题方法的小结及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也由学生自主分析比较得出,使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再是一句空话。从而使课堂焕发生命力,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 展。

  问题和讨论: 如何更好地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在教育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我们应构建大课堂的观念,课堂教学要向课前、课后开放。不妨让我们的教学活动是一部精彩纷呈的连续剧。对于将要学习 的内容,教师先找生活中的原型,要求学生在课前联系实际做好准备:或了解、或采访、或感受、或实验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积累第一手资料,不但提高学生 各方面的能力,更能使学习过程时时处在主动探索中,让学生学得真切而充实。(如本课在前一天就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中的事例编好分数应用题,也许能找到更合 适的学习素材。)同时,教师千万不能以完成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为至高境界,把所有的问题都放在课内解决。系统的有序原理提倡:让学生把问题带出课外,带向 生活,把学生的学习多渠道引到课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个问题可能是某种意识、可能是某种精神、也可能是某一个实际行动,使学生 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二、放与收的关系

  如今的课堂教学力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作为探索者,亲身经历做数学的全过程。为了更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也不 宜过分琐碎。但这往往会成为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卡壳处或造成教学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因此上课教师一定要作好思想准备,充分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如 本课编题过程中发现学生编题之多,交流时的争抢情况简直欲罢不能。)当然,我认为也不应把下课铃声作为评价一堂课是否完成教学任务的绝对权威。在 实践课中,我就主张把下课的权利让给学生,如果下课铃响时,学生还是精神饱满、全神贯注、热情高涨地投入于学习活动,这时拖堂少许几分钟又何尝不可 呢?但放后收的工作怎样做还需我们全体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的摸索与积累。

10、六年级数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教学反思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是由分数乘法意义扩展到除法意义而产生的应用题。这类应用题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由于这类应用题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应用题的逆解题。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我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时,仍然按照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思路去分析,从而发现作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可以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关系,列方程解。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算术法解?思路是怎样的?通过分析让学生感悟到用除法解题思维是分数乘法解题的逆思路。从而让学生把两种类型的应用题有机的统一在一个知识点上。通过本节课教学,我感受到以下几点。

  1、充分运用对比,让学生通过分数乘法应用题理解除法应用题。

  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教学中,我抓住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从中发现与乘法应用题的区别,使学生了解这类分数应用题特征。接着放手让他们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得出这类应用题根据“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能解决问题。

  2、鼓励方法多样,让学生拓宽解题思路。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我改变以往过早抽象概括数量关系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再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我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采取多种不同的解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