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人音版六年级上册《草原牧歌》教案一等奖

2023-07-18 09:30:10

  人音版六年级上册《草原牧歌》教案一等奖

人音版六年级上册《草原牧歌》教案一等奖

1、人音版六年级上册《草原牧歌》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二、能够根据《银杯》及《小黄鹂鸟》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银杯》;能用独唱的形式演唱《银杯》,能用二部合唱的形式演唱《小黄鹂鸟》。

  三、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及《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能够辨别马头琴的音色。

  四、学习并感受五声调式音阶,尝试用五声音阶进行旋律创作。

  教学重、难点:

  1、继续训练用和谐自然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

  2、学习五声调式,并进行创作。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

  我们平时过节都是怎么过的呀?(学生自由讨论)

  二、学习歌曲《银杯》

  1、歌曲简介:它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2、聆听《银杯》,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旋律。

  3、请学生跟着录音视唱歌谱。

  4、老师伴奏,带着学生演唱歌谱。

  5、完整的演唱歌谱。

  6、自由朗读歌词。

  7、把歌词带进歌谱中试着演唱。

  8、老师随机纠错,指导。

  9、完整演唱。

  三、进行音乐知识拓展活动

  1、让学生自由学习蒙古族的问候语及动作。

  2、创设情境,随音乐进行蒙古族关节的情景,让学生充分体会气氛。

  四、演唱《银杯》,结束新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银杯》

  二、对比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天堂》。

  1、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要求感受其情绪、风格。

  2、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并提出在音色上与我们平时听到的女声演唱的不同之处。

  3、对比聆听《天堂》,请学生思考,与上一首歌曲在风格、情绪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跟着音乐的第一、二乐句划旋律线再次感受。

  5、再次完整聆听音乐。

  三、边播放录音,边完成作业。

  第三课时

  一、开课:

  1、复习蒙古族的问候语及形式。

  2、谈话:我们前节课学习了蒙古长调民歌——《银杯》,那么长调与短调有什么区别呢?(请学生复习长调与短调的含义,找出不同支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蒙古歌曲《小黄鹂鸟》,看看它到底属于哪一种类型。

  二、学习歌曲《小黄鹂鸟》

  1、老师范唱、初步聆听,学生感受旋律并判断它属于长调还是短调。

  2、简单介绍歌曲。

  3、让学生跟着录音,视唱歌谱。

  4、老师伴奏,学生演唱歌谱。

  5、自由朗读歌词。

  6、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如何读歌词才好听。

  7、把歌词带进歌谱里,试着演唱。

  8、随机纠错。

  9、完整演唱。

  三、音乐活动

  1、找出《银杯》与《小黄鹂鸟》共同采用的音符。

  2、即兴创作旋律。

  四、老师小结。

  第四课时

  一、观看蒙古舞蹈录象——筷子舞

  二、简介:

  筷子舞是流行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一种民族舞蹈。这种舞蹈多在喜庆的节日里由男艺人做单人表演。表演时,演员右手拿一把筷子,用半蹲的姿势边唱边跳舞。舞动时,用筷子敲击手掌、肩部、腰部、腿部,有时还旋转着敲击地面。通常,舞蹈的节奏会由慢到快。总之,这种舞蹈具有节奏性强、情绪热烈欢快的特点。

  三、跟着音乐,学动作。

  四、随音乐舞蹈。

  五、分组展示。

  六、小结。

2、人音版六年级上册《草原牧歌》教案一等奖

  教学内容:

  1、欣赏《万马奔腾》

  2、学习有关音乐知识:变换拍子

  3、完成实践与创造第五、六题

  4、复习歌曲《银杯》和《牧歌》

  5、继续学习一、二

  教学目标:

  1、聆听《万马奔腾》,感受、体验马头琴的音色及乐曲的艺术表现力,认识了解马头琴的形制及独奏、齐奏的演奏形式。

  2、通过对本单元所学的歌曲及音乐知识,能够对蒙古族音乐感兴趣,并乐于主动学习、认识、了解蒙古族的音乐的。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实践与创作”第四题,感受、体验、判断马头琴的音色。

  2、通过“实践创造第六题”,初步学习变换拍子的创作。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电子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演唱上节课歌曲《牧歌》

  2、提问:最有代表性的蒙古族乐器叫什么名?属于哪一类?(马头琴、拉弦乐器)

  二、认识马头琴

  1、马头琴,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音箱为木制,呈梯形,两面蒙饰有图案的马皮〔或羊皮〉。琴身由硬木制作,并张有两根弦。马头琴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辽宁、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蒙古族居住的地区。最初的马头琴琴首的雕饰并不是马头,而是“马特尔”,传说此图像类似古代图腾崇拜时期的“龙马”,以示吉祥和幸福。而西部却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马头琴的传说:牧人为了怀念已死去的心爱的小马,制作出了马头琴:用马皮蒙琴面,马头骨为音箱,腿骨做琴杆,马尾为琴弦和弓毛,并在琴首上端雕刻小马头像等。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最重要的乐器。

  2、马头琴的演奏特点是以指甲从弦侧触弦发音,音色清晰、明亮,宜于奏出丰富的泛音。善于表现柔和深情的乐曲,特别适合演奏悠长辽阔的旋律。用马尾弓在琴弦外方拉奏,可奏双音,发音圆润,音量较小。马头琴除独奏外,还用于民歌、说书的伴奏,在伴奏民歌时,多用三度、四度的颤音来模仿演唱的特点。马头琴也常与四胡等乐器合奏。

  三、欣赏《万马奔腾》

  1、欣赏前认真查看曲谱中带有马头图像的旋律,并查看乐曲的拍号;

  2、初听乐曲,感受三种变换拍子的旋律特点变化和马头琴在演奏“风吹”“马叫”时的音色变化及演奏方法。

  3、观看高宝力现场演奏的《万马奔腾》视频,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感受马头琴的演奏。

  四、学习音乐知识,完成实践创造第六题

  1、变换拍子:在乐曲中,各种拍子交替出现,叫做“变换拍子”。变换拍子的拍号,一般都记写在拍子变换的地方。假如拍子的变换有规律的出现,也可以在乐曲开始处一并记出。

  2、实践创造第六题

  1)视唱《鄂伦春小调》的旋律,感受所具有的整齐划一的感觉

  2)让学生将《鄂伦春小调》的节拍改为3/4拍(可以有多种改编方法,不必拘泥于一种,还可以分小组改编)

  3)请学生视唱各种改变后的3/4拍乐谱,体会3/4拍舞曲般的感觉。更进一步感受2拍子和3拍子的不同特点。

  五、继续练习“学习一、二”

  六、课堂后下课!

3、人音版六年级上册《草原牧歌》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万马奔腾,三首不同风格的歌曲,感受了解蒙古草原音乐的魅力并了解两首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表现内容、旋律特点及音乐形象。

  教学重点:

  学唱欣赏曲的音乐主题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准备:

  电子琴、录音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问好。

  2、发声练习。

  3、节奏训练。

  4、复习。

  5、导言。

  二、基本部分:

  1、完整聆听全曲。

  2、介绍演奏家。

  3、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

  4、复听全曲,同时随音乐打拍子。

  5、学唱主题音乐。

  6、表演。

  三、结束部分:小结。结束全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唱歌曲《小黄鹂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鸟的美好感情。

  通过合唱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并训练合唱的能力。在旋律的连接中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点:用正确的方法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部好。

  2、发声练习。

  3、复习。

  4、节奏训练。

  5、导言。

  二、基本部分:

  1、听范唱带。

  2、教师范唱。

  3、有节奏的读歌词。

  4、学习歌曲。

  5、演奏《筷子舞》随音乐边唱边打拍子。

  6、掌握音乐的强、弱。

  7、齐唱。

  8、自评、互评。

  三、结束部分: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银杯》,培养学生热爱蒙古族音乐,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2、唱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并训练合唱的能力。在旋律的连接中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点:复唱时正确演唱。

  教学难点:正确演里二声部。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问好。

  2、发声练习。

  3、节奏训练。

  4、导言。

  二、基本部分:

  1、完整听范唱带。

  2、教师范唱。

  3、随音乐打拍子。

  4、掌握音乐的强、弱。

  5、齐唱。

  6、指导不足之处。

  7、反复练唱。

  三、结束部分:小结。结束全课。

4、人音版六年级上册《草原牧歌》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二、能够根据《银杯》及《小黄鹂鸟》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银杯》;能用独唱的形式演唱《银杯》,能用二部合唱的形式演唱《小黄鹂鸟》。

  三、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及《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能够辨别马头琴的音色。

  四、学习并感受五声调式音阶,尝试用五声音阶进行旋律创作。

  教学重、难点:

  1、继续训练用和谐自然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

  2、学习五声调式,并进行创作。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

  我们平时过节都是怎么过的.呀?(学生自由讨论)

  二、学习歌曲《银杯》

  1、歌曲简介:它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2、聆听《银杯》,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旋律。

  3、请学生跟着录音视唱歌谱。

  4、老师伴奏,带着学生演唱歌谱。

  5、完整的演唱歌谱。

  6、自由朗读歌词。

  7、把歌词带进歌谱中试着演唱。

  8、老师随机纠错,指导。

  9、完整演唱。

  三、进行音乐知识拓展活动

  1、让学生自由学习蒙古族的问候语及动作。

  2、创设情境,随音乐进行蒙古族关节的情景,让学生充分体会气氛。

  四、演唱《银杯》,结束新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银杯》

  二、对比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天堂》。

  1、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要求感受其情绪、风格。

  2、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并提出在音色上与我们平时听到的女声演唱的不同之处。

  3、对比聆听《天堂》,请学生思考,与上一首歌曲在风格、情绪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跟着音乐的第一、二乐句划旋律线再次感受。

  5、再次完整聆听音乐。

  三、边播放录音,边完成作业。

  第三课时

  一、开课:

  1、复习蒙古族的问候语及形式。

  2、谈话:我们前节课学习了蒙古长调民歌——《银杯》,那么长调与短调有什么区别呢?(请学生复习长调与短调的含义,找出不同支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蒙古歌曲《小黄鹂鸟》,看看它到底属于哪一种类型。

  二、学习歌曲《小黄鹂鸟》

  1、老师范唱、初步聆听,学生感受旋律并判断它属于长调还是短调。

  2、简单介绍歌曲。

  3、让学生跟着录音,视唱歌谱。

  4、老师伴奏,学生演唱歌谱。

  5、自由朗读歌词。

  6、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如何读歌词才好听。

  7、把歌词带进歌谱里,试着演唱。

  8、随机纠错。

  9、完整演唱。

  三、音乐活动

  1、找出《银杯》与《小黄鹂鸟》共同采用的音符。

  2、即兴创作旋律。

  四、老师小结。

  第四课时

  一、观看蒙古舞蹈录象——筷子舞

  二、简介:

  筷子舞是流行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一种民族舞蹈。这种舞蹈多在喜庆的节日里由男艺人做单人表演。表演时,演员右手拿一把筷子,用半蹲的姿势边唱边跳舞。舞动时,用筷子敲击手掌、肩部、腰部、腿部,有时还旋转着敲击地面。通常,舞蹈的节奏会由慢到快。总之,这种舞蹈具有节奏性强、情绪热烈欢快的特点。

  三、跟着音乐,学动作。

  四、随音乐舞蹈。

  五、分组展示。

  六、小结。

5、人音版六年级上册《草原牧歌》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和体会草原的景及人的美。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子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再现美)

  孩子们,你们当中有谁去过大草原?草原美吗?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播放电子课件,有草原美丽风光,有牛羊成群地走过草原的动感画面,有牛、羊、马的叫声,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歌声。)

  二、草原美吗?我们今天就学习小学课文《草原》。

  1、板书课题。

  2、全班集体读题。

  三、朗读课文,感知大意。(感情朗读——体验美)

  1、学生用快速阅读法读课文。

  2、鼓励学生“读了以后就想说”。

  草原的天空、草地、小丘、骏马、牛羊、人物,特别是自己读后心情、感受、想象等等。(板书:景美、人更美)

  3、精读课文(学生自找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段落或全文均可:草原美景、风俗、人情等等。)大声读。

  4、自主、合作、探究(分学习小组或学习小伙伴,再全班交流。)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深入品读。(品词赏句——领悟美)

  1、让学生自主挑选并品味文中的草原美景、风俗人情、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段落、句子以及词语。(分学习小组或学习小伙伴交流。)

  品读方法:读一段或句子,再说说美在哪里,或为什么美。

  2、教师引导。播放电子课件。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轻轻流入云际。”

  说说这句子美在哪里,或为什么美。(词语、色彩、具体、生动、准确、词语丰富、动静结合)

  五、导游观光表演(表演想象——创造美)

  学生即兴表演,外地旅游团去草原观光,小导游向游客介绍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六、播放电子课件,再次欣赏和体会草原的美景。

  课件内容是:小学课文《草原》内容全过程的影片和小学课文《草原》课文同步朗读配音。

  七、总结全文。

  八、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6、六年级上册《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是苏教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六课。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为第二个课时的教学,我将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段,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展开想象,感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美好意境。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学习,体会人情美。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对待客人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迎客待客话别)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用~~~勾画出来。这一设计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2.开展活动,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A 创设情境,模拟蒙古包外见面握手的场面。

  B 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

  C 如果我就是蒙族同胞,我来到美丽的阳城观光旅游,你们会怎样招待我?

  这些情境的创设、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深刻的感悟中,在语言的练习中,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以下不足的地方。

  1.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好。老师在二至五段的学习中放手不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2.教师语言还不够优美,激励评价还应更有针对性。

  3. 课堂上读的层次和形式还应更多样一些,有效一些。

7、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我个人看来,这篇课文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注定了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有是一个大的挑战。在讲课之前,我还犹豫再三,担心学生不能抓住散文的特点而理解文章的“神”。而一节课下来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把我的担心全都打消了。学生们那独特的见解,那入境入情的想法,有时连我这个老师都自愧不如。

  回忆教学前的准备及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引发学生兴趣,为学生主动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第一课时我范读了全篇课文,在范读中学生改变了看法,不由自主的也读起了课文。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了时空。

  文章篇幅较大,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那么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学生主体在反复读中理解,在反复说中明理。

  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强。在学习《草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围绕“草原上的人留给了你怎样的印象”一题展开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给学生创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气氛。教师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等读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从而真正理解课文。学生一旦读进去了,那么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

  小组交流、全班讨论,使学生对草原的认识逐渐清晰深刻。

  让学生尽可能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看法,从而使思维更广阔,认识更深刻,学生之间的互议和交流使学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时也促进了全员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正是有了读和说的铺垫,学生的理解才那么到位。每个学生都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加以汇报,在汇报中全班学生没有丢掉一个知识点,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难点自然突破。

  在这节课中我也找出了自身的问题。

  一、课后练习中的读读写写落实不够。读读写写中的很多词正是重点句中的重点词,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词义,而不应局限于第一课时中单纯的句词。

  二、低估了学生的能力。

  课前总担心学生理解不透其实学生的能力很强,只要做法得当,学生会理解到位。

8、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的教学反思

  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了内蒙古草原美丽的景色。在教学这一自然段时,我是这样做的。

  先自己熟读课文,画出中心句,弄懂作者观察顺序(即从上到下)和写作特点(总分)。大体了解了这些内容,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再细读课文。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用横线画出来。接着逐句分析,看看草原的天空是怎样样的.,齐读,品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天空的明朗和作者愉快的心情。从天到地,地上作者采用的是总分的写作方法,先总写: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分析这一句:草原辽阔,一片碧绿这种美是真实的,充实的,所以绿得实在而不空洞。分别找出描写小丘。羊群。骏马大牛的句子分别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再一起朗读,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抓住比喻句,拟人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并参透写作指导,并结合这个自然段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参透。

9、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上册《银杯》教学反思

  本课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背唱《银杯》,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在教学设计中,首先展示舞蹈,让学生聆听音乐,直接从听觉、视觉上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再运用谈话的方式,欢迎孩子们来到鄂尔多斯大草原,感受蒙古草原的气息,在课堂中运用旅游口号“我快乐,我歌唱,音乐之旅我最棒”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旅游景点的方式进行逐步教学;再讲解歌曲演唱背景、环境,谈谈用什么感情演唱歌曲;通过欣赏不同版本的《银杯》小组讨论哪种处理方式最好听,最符合歌曲所表达的意境;最后演一演,在情境中演唱歌曲提高学生音乐表现能力。

  《银杯》是一首风俗性宴歌,它有其特定的产生环境,因此,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更深层次的'感受这首歌曲独特的风格特征。于是让学生观看相关蒙古包主人款待客人的视频,让学生通过再现场景,增强音乐感受,提高学习兴趣。

  通过旅游团旅游的形式进行学习,观光旅游了美丽辽阔的大草原,课堂中马蹄声声,酒歌嘹亮,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能够集中学习音乐知识及歌曲,课后孩子们说“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到音乐是不分国界的,我们民族的音乐,也走上了世界,看到酒歌走进世界顶尖级音乐大厅,心中无比的自豪与激动”。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