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社区生活》教案一等奖设计
1、《文明的社区生活》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内容
文明的社区生活
2 课时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自觉维护社区环境,遵守公共秩序,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智育目标]:
1.知道遵守文明公约,懂得在公共场所遵守公共秩序。
2.能够在公共场所中队一些人的不良表现做出自己的评价,能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素质发展目标]: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会不文明行为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从而养成讲文明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懂得在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秩序。
[教学难点]:
自觉维护社区环境,遵守公共秩序,养成讲文明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遵守公共秩序的图片、资料等。
第1课时
(课堂导入)
人们生活在一起,要有良好的秩序。如果没有秩序,社会就会变乱,人们也就无法正常地生活。
(讲授新课)
板书 一、公共秩序靠大家
提问 你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遵守公共秩序的例子呢?
学生自由发言。
讲述 生活中有很多遵守公共秩序的例子,例如乘坐公共汽车时,排队上车;不践踏草地;图书馆内不大声喧哗等等。
承接 良好的公共秩序需要靠大家的共同维护,建设文明社区,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活动 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表现在社区内的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每个剧情的结果由学生自己设计应该如何来做。
剧情一:周末的一天中午,小明和小丽刚吃完午饭,就相约来到社区运动场打乒乓球,声音吵到了社区里的人们无法安静地午休,李奶奶走了过来,指了指旁边的牌子,说:“午休时间是不能打乒乓球的!你们中午在这里打球,大家怎么安静地休息呢?小朋友们,要遵守公共秩序啊!”
剧情二:一天,小红走在街上,买了一个冰糕吃,顺手就把冰糕袋扔到了马路上,这是,环卫工人走过来了,对她说:“如果每个人都随手乱扔垃圾的话,那我们的社区会有多脏啊!为了我们的环境卫生,应该把垃圾扔到垃圾筒里。”
剧情三:一天,小强和小峰在社区的健身广场上锻炼身体,为了争抢一个健身设施,搞得面红耳赤、争吵不休。
剧情四:一天早晨,小刚上学的路上,怕上学迟到了,就随意横穿马路,让对面开车过来的李叔叔吓了一跳。
提问 通过四个剧情的角色扮演,你认为应该如何做个文明的小公民呢?
学生自由发言。
阅读 教材P.46的材料“老爷爷使我的想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联想下如果故事中的小朋友是你,你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 略。
小结 不文明的行为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养成讲文明、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好习惯。每个人都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举止,自觉纠正自己不文明的行为和错误。
(课堂总结)
这节课通过让学生角色扮演,来表演生活中的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亲身体会不文明的行为对于人们生活的不良影响,来培养学生要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做个文明小公民的习惯。
第2课时
(课堂导入)
为了维护我们生活的社区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来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做个文明的公民。那么,如何来做呢?
(讲授新课)
活动 请你举例说说你在社区内所见到的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对此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
提问 如果我们的社区存在着很多的不文明的行为该怎么办?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回答 略。
小结 不文明的行为影响着我们社区的环境,带来了很多的不良影响。所以,我们需要制定一个文明公约,来约束人们,让人们来共同遵守。
提问 你认为什么是文明公约呢?
学生回答 略。
教师 文明公约就是用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个人都要自觉遵守文明公约。
承接 说到自觉遵守文明公约,首先我们来了解文明公约的主要内容。
展示 文明公约的主要内容:
1.举止文明,礼貌谦让,家庭和睦,邻里互助。
2.搞好环境卫生,爱护花草树木,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
3.保持楼道整洁,不乱堆杂物,不乱扔废弃物。
4.保持社区环境整齐,不乱停放车辆,不乱晾晒衣服。
5.文明娱乐健身,不高声喧哗,影响他人休息。
6.遵纪守法,维护治安秩序,不违反防火规定。
7.尊重科学,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封建迷信。
提问 你认为这个文明公约的内容好不好?还需要增加其他内容吗?
学生回答 略。
注意 社区环境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维护,文明公约不仅要我们小学生自觉遵守,家人也要自觉遵守。
活动 谈谈自己为社区作了哪些事情,还应该做些什么。
小结 社区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城市中的居民大多居住在楼房中,人们彼此间的联系越来越少,所谓“远亲不如近邻”,我们要搞好邻里关系,互帮互助,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课堂总结)
这节课让学生了解为了维护社区的环境,还需要制定文明公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让大家共同遵守,并且搞好邻里关系也很重要。
● 板书设计
主题三 文明的社区生活
一、公共秩序靠大家
二、让我们制定文明公约
教学反思:
社区的文明公约是大家共同遵守的法则,要让大家按照文明公约的要求去生活,引导人们做讲文明的'公民。我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社区文明公约的具体要求,让学生从小养成自觉遵守社区文明公约的良好行为。
我首先通过44页的一组图片,表现大家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而通过45页的图片,列举了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引导学生对这几种不文明的行为进行评价。46页的材料讲述了一个老爷爷与一个不遵守社会公德的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自己日常的不文明行为,自觉加以纠正。通过47页的图片反面列举了一些社区的不文明的现象,让学生思考作为社区的一员应该怎么做。48页的图片,表现了文明社区良好的公共秩序,大家应该自觉遵守的文明公约。49页的图片,表现的是小学生帮助老人下楼梯,邻居共同打扫楼道的卫生,大家一起清理楼前绿地上的垃圾,新闻报道让学生了解文明社区生活的主要内容。
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非常重要,大家生活在一起,要和睦相处,共同维护社区的环境,社区的秩序。引导学生能够在公共场所对一些不良表现做出自己的评价。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不高,不少学生在评价别人的不良表现时比较客观、全面,而对自己有时就放松要求,要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文明公约和公共秩序,养成讲文明的良好习惯,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文明的社区生活》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欣赏`评诉”领域的内容。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进步的闪光足迹,是全世界共同的财富。通过本课的欣赏活动,让学生了解人类的智慧和壮举,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从而引发学生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
(一)认知:
1、知道什么叫文化遗产,能说出7处—10处世界文化遗产。
2、能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正确的认识。
(二)情意:
1、让学生认识到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和方法。
2、学习了解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文明足迹,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现象,接纳多元文化,拓展国际视野。
(三)能力:
1、能够运用美术知识制作宣传栏,传播世界文化遗产知识。
2、能够收集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初步认识、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文化遗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通过资料阅读、课上交流等途径,认识7处—10处世界文化遗产,较细致的了解2处—3处世界文化遗产。
2、能够从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审美价值、社会影响、经典特征等方面,介绍2处—3处世界文化遗产。
(二)难点:有步骤、有层次的介绍2处—3处世界文化遗产。
四、学习材料:
资料、剪刀、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
(一)了解不同背景的世界文明遗迹。
1、课前将学生分成四个组:阿布辛拜勒神庙(非洲)、库库尔坎金字塔(美洲)、法隆寺(亚洲)、奥林匹亚遗址(欧洲)。每个学生根据书中的问题,查找最下边的一行图片资料。
(1)《掷铁饼者》、《竞技表演》是哪方面的内容?用的是什么手法?
(2)阿布辛拜勒神庙建造于什么地方、什么时代、有什么特点?
(3)库库尔坎金字塔的所在地、建造时间、艺术特色。说一说它和埃及金字塔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4)法隆寺的建筑特点,它和中国的'塔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的意识。)
(二)欣赏分析多元的世界文化遗产。
1、教师讲述关于拉斯科岩画的故事。
(1)这幅画表现的什么?让你联想到什么?
(2)猜猜当时的人用什么工具创作的?
(3)他们为什么要画这些壁画?
2、2008年8月8日在北京将要发生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有谁知道这界奥运会是第几届?第一届奥运会在哪里召开的?这个国家在哪个洲?
(1)教师介绍希腊奥运之城。
(2)请学生代表介绍查找到的关于《竞技表演》、《掷铁饼者》的资料
小结:古代的建筑、雕塑和体育已经完美的结合了,说说你还知道奥运会的那些项目?书中还有哪些建筑在欧洲?
3、学生介绍有关阿布辛拜勒神庙资料。
小结:由此我们知道建筑、雕塑和宗教也有着亲切的联系,你还知道埃及有什么建筑?他们是哪个洲的文明遗迹?说说埃及金字塔和库库尔坎金字塔有什么不同?在美洲还有什么文明遗迹,请你说说。
4、对于美洲古代文明遗迹你有什么感想?
5、法隆寺的建筑特点,它和中国的塔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书中还有哪个是亚洲的建筑?
6、亚洲还有什么文明遗迹?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多元文明遗迹,感受其不同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
(三)学生合作探究不同地域文明遗迹。
1、小组交流不同地区的文明遗迹。
2、利用图片资料制作宣传板。
(教学意图:以制作小报的形式宣传“世界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六、课后延伸:
世界上还有许多的文化遗产,让我们课下接着去了解,探究并介绍给他人,共同宣传、保护我们的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意图:激发学生了解宣传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
3、《文明的社区生活》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四大文明古国标志性成就,初步感受文明的影响力。
2、感受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培养保护文化遗产的态度与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地古代文明探究的兴趣并对创造古代文明的劳动人民产生敬仰之情。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中国古代文明的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中国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留下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和瑰宝,她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2、板书课题
二、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有哪些?(出示图片)
1、提问:认识照片上的景物吗?知道他们的来历吗?了解他们的作用吗?
2、讨论交流。
3、阅读有关资料。
三、“中国古代文明的十大象征“评选活动
①交流自己搜集的中国古代文明的十项成就 。
②通过投票方式评出全班同学公认的中国古代文明的“十大象征。
四、探究美洲、非洲等地有哪些古代文明?(玛雅文明)(啊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埃及象形文字、木乃伊、金字塔
五、文明遗产的保护。
①濒危文化遗产浏览。
②危害文化遗产的因素。
③危害的结果。
④保护措施与行动。
六、探讨问题:
谈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人类文明遗产,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文明的摇篮
板书设计:
中国古代文明十大象征:故宫、长城、兵马俑、文房四宝、司南、麻将、泰山、筷子、陶瓷。
4、《文明的社区生活》教案一等奖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2.培养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3.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养成自学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难点:青铜文明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问题讨论法
四、教学设计
环节一——新课导入
师:20xx年7月13日是北京申奥成功5周年,同样的欢乐再次留在人们心中,请同学记住7月13日,20xx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大会对殷墟的评价是: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丧葬制度及相关理念习俗、王陵、城址、早期建筑乃至中国考古学摇篮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播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全球突出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河南安阳商代遗址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以其庄严的造型,庞大的体积和神秘的花纹,成为商朝贵族王权与神权艺术的最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司母戊大方鼎就是中国青铜文明的杰出代表。那么青铜文明究竟有哪些杰出成就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师: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26、27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一字目内容。在阅读的时候思考三大问题:
1.青铜器是如何发展、演变的?(提示:分时期,原始社会、夏朝、商朝、西周的。
2.青铜器制作有何特点?
青铜器在夏、商、西周三代发展的状况及特点。学生阅读教材自行归纳其状况,教师条理:我国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已出现青铜器;夏朝:种类逐渐增多;商朝: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并投影大量图片说明之,如青铜器的种类,青铜器的铸造过程并提问有没有完全相同的青铜器,巨大的司母戊鼎,精品四羊方尊;西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强调自夏至西周青铜文明的延续性,说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提问:夏商西周三代的统治中心在什么地区?南方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投影青铜立人像、青铜面具,说明我国青铜文化不仅水平高超,而且分布地区广泛。根据前面讲述及教材,讨论三代青铜器的特点有哪些?教师整理并补充: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连续性。
这一时期发达的手工业除青铜制造业外,百花齐放,全面发展。
2.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的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由“中国”的英文字母小写即“china”意为“瓷器”可见一斑,后来在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或其他国家交往的物品中除了丝绸,更多的就是瓷器。讲到玉器并不陌生,河姆渡原始居民就能制作简单的玉器,投影栩栩如生的商朝玉虎和玉象。
夏、商、西周的手工业发达,规模庞大,占用了大量的劳动者,而专门生产粮食的人就少了,但还是满足了人们吃饭问题,请讨论:你认为手工业繁荣的基础是什么?
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的发展
第二大组问题
1.夏、商、西周农业发展的表现?
2.畜牧业发展的表现?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其发展的表现,教师整理并强调:农业上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商周时期已经齐备(品种),已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技术),西周已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进行生产(工具),提问: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普遍使用的是什么工具?青铜农具与之相比有什么优点?青铜器坚硬、锋利,说明人类进入青铜时代是巨大进步。畜牧业上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商朝时都已经有了(品种),还建有牲畜圈栏,商王室和贵族还有专门的牧场(方式)。生产发展,产品日益增多,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商朝人很会做生意,故把做生意的人称做“商人”。
讨论:既然此时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课题要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青铜时代是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被称为“青铜文明”。
高度发达的奴隶制文明是由奴隶创造的,他们的境况如何呢?
奴隶的悲惨生活
投影“商朝戴枷的奴隶俑”“安阳商王大墓”,介绍“人牲”“殉葬”“青铜器记载奴隶价格”,说明夏商西周奴隶制的残酷、野蛮,得出结论:奴隶制经济的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压迫基础上的。
本课小结:我们较详细地学习了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农牧业和商业发展的状况,全面掌握了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的高度发达,而创造奴隶制文明的奴隶却生活悲惨。
板书设计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在夏、商、西周三代发展的状况及特点
2.陶瓷业和玉器制造业、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的发展奴隶的悲惨生活
5、《文明的社区生活》教案一等奖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类文明的开端》课程整合与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一、单元主题:人类文明的开端
二、综合实践活动或学科研究性学习:
1、绘制思维导图。
2、研究性学习
活动一:结合教材并搜集资料,介绍原始社会人类的生活状况。
要求:阅读课本P2—P5主要内容,并搜集相关资料,介绍原始人类的生活状况。
活动二:任选三大文明古国中的一国,介绍其发展历史。
要求:大致浏览课本P7—P11主要内容,任选三大文明古国中的一国,介绍其发展状况。
活动三:介绍罗马共和国的兴亡史。
要求:阅读课本P14—P18主要内容,介绍古罗马的发展历程。
整合设计说明
一、学情分析
刚刚升入初三的学生通过初一、初二两年的学习,已经学完了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相关历史知识,也掌握了一些基本历史的学习方法,如自主预习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材料分析法等。但是初三的历史学习对学生来说是另外一个历史世界——世界史,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知识。本单元讲述的是人类的形成、氏族社会的产生等相关知识。考虑到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其知识的连贯性、发散思维和学科的迁移能力不够,特别是世界古代史距离现在时间久远、相关历史史料较少,学生会比较陌生,这就需要教师补充人类的形成、氏族社会、古代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相关史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使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世界古代史的宏观把握和微观感知。
二、单元内容分析
第一单元人类文明的开端,主要包括史前时期人类和古典文明两个部分。史前时期人类对应课本第1课,以“人类的形成”为题概述了原始社会历史的演变,主要以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原始社会的瓦解为线索,向学生展示原始社会的历史风貌。这课内容中提到三大人种的形成既让学生了解了世界上的主要人种,又为后面学习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做铺垫。
古典文明包括大河孕育的文明和海洋孕育的文明两个主题。大河流域文明对应课本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讲述了尼罗河流域的古代埃及、两河流域的古代巴比伦、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古代印度三个农业文明的典型代表。古代埃及文明的金字塔、象形文字,古代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成为三个古老文明的经典象征。这三个古老文明同黄河流域的中国一样,都源自于大河流域且出现时间较早,因此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海洋文明主题对应课本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介绍了爱琴海的古代希腊和地中海罗马奴隶制文明的基本概况。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根”,要了解古希腊文明,首先要了解爱琴文明,这也就是说爱琴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意大利是古罗马的`发源地,从罗马奴隶制共和国的建立发展到罗马帝国称霸地中海的过程,展现了这一时期通过血腥的战争和奴役将欧洲奴隶制推向鼎盛的过程。
三、单元内容整合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单元内容,教师设计了三个研究性学习活动即结合教材并搜集资料,介绍原始社会人类的生活状况。关于人类进化史,教师要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从教科书和已掌握的知识中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组织学生议论和讨论。活动二:任选三大文明古国中的一国,介绍其发展历史。学生无论选择古埃及、古巴比伦王国还是古印度,都需要从文明发祥的流域、时间、文明成果、历史地位等方面进行全面介绍;活动三:介绍罗马共和国的兴亡史。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然后整理罗马历史发展线索简表,最后教师归纳,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以上三个研究性学习活动,需要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研究史料,加深对本单元的印象。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人类的形成》概述了原始社会的历史演变,主要以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原始社会的瓦解为线索,向学生展示了原始社会的历史风貌。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一:结合教材并搜集资料,介绍原始社会人类的生活状况。
第二课时:《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讲述了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三国的历史。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实际上讲述了四个问题:即大河流域文明的产生、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二:任选三大文明古国中的一国,介绍其发展历史。
第三课时:《西方文明之源》介绍了古代希腊和罗马奴隶制文明的基本概况。标题点出了古代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历史地位。课文两个字母,分别点出了古代希腊历史的重点是雅典的繁荣,古代罗马历史的重点是罗马兴亡的线索。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三:介绍罗马共和国的兴亡史。
6、《生活中的负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案例背景及学情分析]
“负数”小学阶段学生初次接触,学生比较陌生,但生活中却普遍存在。数学《标准》中指出:“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很丰富,他们更多的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进一步了解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因此,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事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根据《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特别注意挖掘现实性的问题,以便于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借助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1、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会比较两个以下温度的高低。
3、通过读、写温度,初步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地读写。
[教学难点]
会比较两个以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年的十一黄金周,老师有幸到新疆旅游了一番。瞧,在这幅中国地图上,这里就是新疆。(课件)
你对新疆都有哪些了解?
老师这次新疆旅游,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早穿棉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课件显示文字)
4、师:你知道这句谚语讲的是什么意思吗?那这是为什么呢?
5、师:如果老师告诉你新疆一天的温度情况,你会恍然大悟的。(课件出示情境图和三个温度:0℃30℃—15℃)
原来新疆那里早晨、中午、夜里温度差别非常的大,因此出现了这样有趣的现象。
你们会读这些温度吗?
咱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关于温度中的数学知识。(板书:温度)
二、新授
1、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
1)温度计引入
师:哪你们知道测量温度用什么工具吗?
生:温度计。
师:同学们真会观察,的确在温度计上有两个可以表示温度的单位,一个是摄氏温度,另一个是华氏温度,通常情况下我们用摄氏温度来表示。只要看温度计左边的刻度就行了。同学们!现在能找到0℃了吗?
2)、认读温度计。
师:当液面在0刻度线时,这时的温度就为0摄氏度,可以记作0℃,0℃时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同时说明:℃就是表示摄氏温度的单位)(板书零摄度记作0℃),
师:现在老师这里的温度要发生变化了,请大家认真看罗!是多少?
生:零上15摄氏度。
师:我们看当液面上升到零刻度以上的15格处时,就可以记作+15℃或15℃(板书零上15摄氏度记作+15℃15℃)。
假设液柱继续上升呢?超级链接35℃这里是多少摄氏度?温度比15摄氏度高还是低?小结:液柱越往上升,温度也就越高。
师:接着温度计上的液柱又要变魔术了,(出示课件液柱下降15摄氏度,连续点液柱下降的过程).
师:你能读出这时的温度吗?
生:零下25摄氏度,零下15摄氏度。
师:刚才我们知道液柱是从上往下降的,并且是从0摄氏度下降了15个格子,所以我们读温度时也应该从上往下看。这时你们一定知道是多少了吧!
生:零下15报氏度
师:也就是说它比0℃还要低15摄氏度。那么零下15摄氏度怎么记作呢?请你们在纸上记下来。把你记得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找两个有代表性的在投影仪上交流)
师:符号“-”表示什么?
生:零下的温度。
师:“-”符号在这里表示零下温度,我们给它取一个新的名字称它为“负号”。我们读作零下15摄氏度或负15℃),
那么你看我这里的液柱要是继续下降到这里呢?
小结:液柱越往下降,温度也就越低。
巩固:你们会在温度计上读温度了吗?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
(师:老师给每个同学们都准备了一个信封,请大家将信封中的卡片取出,放在桌上。一会儿,请大家看着屏幕上的温度计,想好该选哪个数来表示,当老师说:“开始”大家就迅速的将你所选中的卡片,高高的举起来。准备好了吗?(哈尔兵-12℃,漠河-30℃一起读,海口30℃大家感觉一下这个温度,怎么样啊?我们再)整理好信封。)
2、比较温度的高低
你是用什么办法比较出来的呢?
生:说(略)
1)其实还可以用当时温度计上的温度来验证。比较0℃,零上温度,零下温度的.高低。
师:我们再来看这三支温度计是多少度?
生:35℃0℃-25℃
师: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三支温度计的液柱不一样高。
哪分别感觉一下这三个温度,哪支温度最高,哪支最低呢?
小结:从这时里我们知道了零上温度比零下温度要高,零摄氏度却是零上零下温度的分界线。
2)师:请你同学们打开课本88页,试着完成练一练的第一题。
3)比较零下温度的高低。
师:那么假设都是零下温度又怎么比较呢?(出示两个零下温度)认真观察,开动脑筋,看你能不能想出办法来?(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总结出来)
师小结:在温度计上,零刻度以下,越往下数字越大,当液柱越往下降时,温度又越来越低。
4)现在你会比较温度的大小了吗?
师:排列下列城市的温度出示课件
三、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同学们有这么多收获,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在生活中,很多相反的量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我们以后再来交流学习,对负数作进一步的研究。
[教学反思]
《温度》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的起始课。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同时能够进行正确地读、写。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习“温度中的数学问题”是为学生理解正、负数的意义做铺垫。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知识只有是来自于生活中的才会有灵性和活力。因此,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将生活化常识转变为数学化知识,挖掘其数学本质。本课力图从温度中的正、负数入手,借助温度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正负数的意义,为下一节课进一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奠定基础。
1、从直观到抽象,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时获得发展的时期。中高年级的学生虽然抽象逻辑思维获得较大的发展,但学生一般还不能完全依靠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思考,往往还需要具体的形象思维的支持。
在突破本课难点——比较零下温度的高低之前,就借助了具体形象的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来帮助学生理解温度的高低。
在我和学生一同认识了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之后,将教材上呈现的两个温度计上的温度成为比较温度高低的很好的切入口,有的学生借助了温度计上水银柱的高低来直观形象的辨别温度的高低,有的对温度高低的判断有了比较抽象的想法。
2、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更何况现在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小学生。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对教材进行了设计,在活动中尽量让学生动手实践,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教师讲的过多,还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由于时间的关系,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体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整节课中学生的积极性是挺高的,但主动性还不够,好多东西都需要老师提醒、点拔以后才能说出,这同时也表明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待培养。
[思考与讨论]
1.你有什么好的素材能帮助学生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2.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数据的收集和小组的活动?将组织活动的过程写一个案例分析。
3.学生收集到的负数的数据有哪些,将它们收集起来。
4、让学生写一篇数学日记。
[案例评析]
数学《标准》中指出:“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很丰富,他们更多的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进一步了解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因此,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事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根据《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特别注意挖掘现实性的问题,以便于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借助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
每天天气气温的变化情况是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而且了解各种天气情况的途径有多种,可以从电视广播中的节目中了解,也可以从报刊中了解。本节课,事先让学生收集一下各大城市(南方、北方)的天气气温情况,然后,把学生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讨论分析,从而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去发现问题,引发求知欲,这一活动不仅仅是为负数的引入积累素材,更可以使学生关注社会,了解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的提出了“-60C”是不是表示零下6度呢?”这个问题,顺势引入“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的内容,使学生对负数有了明确的认识。
这节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通过直观的课件演示、观察,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化,降低了初学者学习新知的难度。如:结合温度表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难点问题。
7、《生活中的平移》课堂教学反思设计
生活中的平移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觉成功之处在于:
1.能驾驭教材,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灵活的解决办法,《生活中的平移》课堂教学反思。
2.在小组合作学习产生争议的时候,教师能放能收,处理的到位,符合新的课堂教学理念。
3.在处理课堂练习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来回答,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学反思《《生活中的平移》课堂教学反思》。
4.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5.我觉得教师角色转变的重心在于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本节课,若按老的教学路子,应先告诉学生什么叫做平移,然后让学生把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背下来,最后应用平移的性质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而新的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在这点上,我处理的比较好。
8、《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设计意图是想通过将生本教育和基于问题的学习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用问题教学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整体结构的设计上分“基础知识点的落实——认知、能力目标的提升——总结归纳——巩固训练”四个环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收获,也有不理想,具体表现如下:
一、收获:
1、对精品的概念:由迷惘到模糊再到有一点思路、有一点清晰。
2、在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让学生对问题教学法有一定的掌握,从而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使以往单一的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过程,建立起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注重能力与方法培养的现代教学模式。
3、对三维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的把握: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范围缩小,而历史探究能力的要求提高;重视历史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体验、感受,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二、不足:
1、对学生学情分析不足:虽然知道初一学生初次接触历史,但认知、能力目标的问题设计偏难,导致很多时候要老师先进行提示或分析,学生才能有所领悟。
2、教学目标定位和实现教学目标有一定的差距。教学过程中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学习和玩游戏、做《学习辅导》的方式能基本掌握,但教学难点的完成则显得力不从心。
9、《设计生活标志》教学反思
最初的课堂设计还是没有脱离太过于注重知识点,觉得讲得太少了,很怕学生不知道,结果讲得太多,学生也不是预想中的那么感兴趣,特别是设计方法上,太专业,没有从生活实例入手,学生觉得生硬难懂、不感兴趣。在课后的反思中,我仔细的回忆、思考,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重新备课,重新设计教学环节,将知识技能融于活动中,为学生创设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氛围,让学生自主去学习、探索,这样学生学习就有了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逐步了解标志的方便、标志的美和魅力,从而有了激情自己创作。
在艺术实践时,学生对用什么素材表现相关的内容会感到困难,不太会设计,应该用生活中成功的标志做范例,供学生参考。若对同一标志有不同的思路,也可以让学生分别制作,再选出最佳方案。
课前,应该根据校园设计一些草图,当某小组学生有困难时可给予提示。也可提前让学生查找相关书籍、网路等获取更多的信息。或到邻近街道、校园实地拍摄标志,供学生参考。这样作品也可以更加丰富多彩一点。
10、《传递文明的纸》教学反思
《传递文明的纸》这种历史类型的课比较难上,但我又认识到千万年前的历史与文化固然离当今的儿童很远,但它又确确实实地存在于当今每个人的生活之中,怎样才能通过我的教学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进而喜欢历史人物,喜欢这种课型,为此,我在这节课中作了以下尝试:
一.教师要注意开展平等的对话
如果把课堂看作是一种生活的话,教学就应该成为一种对话的过程,具体说来,我在课堂中,让学生在纸以外的材料上写一写,让学生与历史生活对话,在小组体验活动中,让学生与同伴对话,在课堂教学中,用教师的思想、文化、语言去影响学生,让学生与教师对话,此外,还让学生与提供的课程支持对话。在对话中,力求改变过去你讲我听的教学方式。
二.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历史课的创新虽然很难,但不是山穷水尽。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并不是说不让教师在课堂上讲,否则,当讲的不敢讲,该挖掘的没挖掘,就会缺少了深度与厚重感。为此,我在教学中,改宏大叙事为生命叙事,从蔡伦这一历史人物讲去,了解他反复实验造出纸的'艰难,了解他造纸的过程,了解古代劳动人民造纸技术的不断创新,了解蔡伦造纸对世界文明的意义,了解世人对蔡伦的评价,引发学生强烈的心灵震撼。体验古人生活,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创造信心。
三、多角度、多方位思考,构建和谐课堂。
品德课程具有综合性、活动性等特点,而活动性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能适合、能呈现的,特别是高年级的有关历史知识的内容,怎样避开教师传授式的或师生问答式的枯燥无味的教学,孙老师在这节课上展示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考,课堂上很自然地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去看、听、想、说、做、读、算等,该让学生完成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该让学生掌握的,学生自己又无法得到的,老师绝不少讲,老师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生活,围绕了教学目标,思学生之所思,想学生之所想,爱学生之所爱,与学生之间不断发生互动、对话、交流,使整个课堂显得非常和谐,再一次次的沟通中引导学生感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伟大创造,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上完课,虽没有那么精彩纷呈,高潮迭起,但我痛并快乐着。我相信只有在品德教学中且行且思,不断改造自己,我才能成长。我深信,通过我在课堂中的组织、引导,创造条件让学生探索、感悟、体验,并加以提升、引导,一定能唤起学生心灵的激荡;唤醒学生的生命感,价值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这是一种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