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一等奖设计
1、《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一等奖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学情简介】
四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强,课文中伽利略针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的疑问,学生不易理解。如果能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伽利略所提出的疑问,学生一定非常感兴趣,也更有助于学生感受到伽利略的聪明才智。
【教学目标】
一是通过从质疑、分析、反复试验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应该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
【教学重点】
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明白伽利略的思维过程。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1联系上下文2抓重点词句3图文结合4举例法法5引用资料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入题。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概括主要内容。
1、课文我们都预习了,那下面这组词语谁会读?(指名读)一人读其他同学跟读1遍。
(出示:信奉哲学家伽利略怀疑分析反复试验比萨斜塔事实证明)
2、预习的真棒,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边读边注意课文的内容,做个有心人。
3、课文读了,再看看这些词语,你能简要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先看着这些词语,练习说一说。(指名回答)
三、读文品人物品质。
1师:课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那么通过读文,我们还知道了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板书:伽利略伟大),说他伟大,并不仅仅因为他在科学研究领域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还因为他身上所具有的某种精神和品质。那么伽利略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在旁边写下你的理由。开始吧!(幻灯:你觉得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相关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下你的理由。)
1、交流。
预设:
(一)第一自然段:学生时代的善于提问、善于思考、善于辩论。讲解生字“辩”,并出示相近字“辨、辫”,进行区分,并举例进行运用。
(二)品味“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之深”,感受“伽利略”怀疑之勇敢。(2、5自然段)
1师:权威指的是谁?为什么?从哪看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
2什么是“信奉”?仅仅是简单的相信吗?这是大家对信奉的初步了解。那咱们都来读读第2自然段,看你能从哪些词句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
a(2自然段)
①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话是一个人相信吗?是一代人相信吗?是代代人相信,而且一信就是两千年啊,可见信奉时间之长啊。
②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他(信奉人数之多)
③意大利、希腊:地域之广(板书)
④不容更改(态度坚决)
⑤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真理吗?(罪名之大)
b(第5自然段)
1师:除了第二自然段,你还从哪儿可以看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
(出示: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等会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指名读句子)
2师:找的真好!大家都来读读这句话,读书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一个字、一个词、哪怕是一个标点都不要放过。你从中读出了什么?(重点品味胆大妄为、竟、固执)人们对伽利略的不满、责备、鄙视都源于什么?
3师:这段话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感受到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和崇拜。这叫侧面烘托。
4师:那现在你觉得亚里士多德在当时人们心目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呢?(生答)
5师:在人们的心目中,亚里士多德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对他的话是深信不疑的,而且把他当成神一样的崇拜着,这就是信奉。而在这样的环境下,伽利略却对亚里士多德的话表示怀疑,(板书:怀疑)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就等于怀疑权威,就等于挑战真理,就等于向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宣战。此时的伽利略将会面临着什么?(生答)
6师:是啊,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使伽利略不仅要面临着人们的嘲讽,还要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还有生命的危险,但他为了追求真理,宁愿忍受嘲讽、宁愿承受压力、宁愿付出生命,那你透过怀疑这个词,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伽利略?(板书: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
(三)、研读“分析过程”,体味“思维之严谨”
1师:咱们继续,你还觉得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读出来的?师:(出示5: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来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来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2师:看大屏幕。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这句话指那句话?(幻灯6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4师:那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也就是(幻灯6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铁球越(重),下落的速度就越(快)。或者是球越轻,下落的速度就越慢。
5师:那现在咱们假设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球越重落得越快是正确的,那么,现在,我把10磅重的球和1磅重的球拴在一起,(点幻灯)让它和10磅重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点幻灯)那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落得快还是慢?认为落的慢同学举手。认为落得快的同学举手。下面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找出你的理由(生再读这段话)。能说说你们各自的理由吗?(指名说)能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吗?(师:有道理。点幻灯:快)认为落得慢的同学说说你们的理由。(适时提问)确实也是这么回事。(点着幻灯慢。)看来大家都不是胡乱的猜测呀,而是经过了认真的分析呀。同学们,注意了,这两种结论都是在假设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前提下,又做的是同一个实验,可是却得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一个快一个慢,这怎么解释呢?这用亚里士多德观点确实解释不了,于是伽利略才对他的这句话产生了怀疑。看来,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质疑,并不是简单草率的怀疑啊,而是经过缜密的思考得到呀!(板书:缜密的思考)孩子们敢于怀疑固然可贵,但怀疑的基础是成熟的思考。
(四)抓住“反复试验”,感悟“伽利略缜密的思考”(4自然段)
1师:你还觉得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看出来的?
2(出示: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反复是什么意思?重复是什么意思?重复就是和原来一模一样的做实验,一点变化也没有。那伽利略是简单的重复吗?他还会怎么试验?(生想象答)伽利略就这样高度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球的重量不同的做了许多次试验,这就是反复。透过反复这个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伽利略?(一丝不苟、认真、坚持)对待科学这样认真、这样一丝不苟、这样执着,这就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啊!(板书:严谨的科学态度)那伽利略这样反复的做了许多次试验的结果都是什么?(出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铁球往下落的()跟铁球的()没有关系。)
(五)走进“公开试验”,领会“伽利略的勇于追求真理”(6自然段)
师:公开试验后,人们又有什么反应?(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师:当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又会有什么反应?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再动笔写一写。
幻灯8看大屏幕:当伽利略走下斜塔,人们_____。______说:“_____。”
四、聚焦文旨,品味公开试验的价值。
1师:伽利略的公开试验,让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是什么?(生答)
幻灯9出示:
1、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他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2、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他说的话也不全是对的。
2师: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生答)
3师:是啊,伽利略秘密试验只是证明自己的推想是正确的,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公开试验,则是为了让人们都明白一个事实和道理,那就是,一起读____。
4师:大家明白了,你明白了什么?
5出示11:现在我们也明白了:______。
6师:作者写伽利略做公开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拿着”,一个是“脱手”。就是这样的两个动作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项重要的试验,给塔下的人们,给当时的整个欧洲以巨大的震撼。
师总结:是啊,权威也有错的时候,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伽利略的伟大也就在对权威的尊重而不盲从,对真理追求的勇气和执着。这也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五、作业。
1、班级读书会。课下读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这本书,走进并解释更多的伟人,开班级读书会。
2、办班级专刊。写一写我最崇拜的科学家的故事,办一期班级专刊。
3、写给伽利略的一封信。跨越时空,给伽利略写一封信,表达敬慕之情。
4、验证:一个棉球和一个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结果会是像伽利略说的那样,同时着地吗?
【板书设计】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伟大
产生疑问不迷信权威
科学分析思维缜密
公开试验勇于追求真理
反复试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反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实践的好教材。我根据本文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采取了“块状教学”。所谓的“块状教学”,是相对于“线形教学”而言的。传统采用的“线形教学”法一般以文章的情节为主线,以问题为连接点,以逐段的顺序讲读为基本操作方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的劣势在于老师“圈”得过牢,学生学习主动性得不到提高。而“块状教学”法则打破了这种常规的教学步骤,它不是简单地把识字,学词,分段,学习课文内容分割开或者把课文内容的情节分割成几大部分来学,而是在课堂上以课文内容为媒介,实施对“听,讲,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集中培养。我在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课时,也尝试着使用了“块状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直接入题。
2给出一组关键词,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让学生读书思考,用这些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组关键词是我精心选择的有着内在联系的词语,它们提示了文章的关键内容,能让学生化难为易,不知不觉中走过了总结、概括的过程。
3、然后以“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统领全文。让学生默读写感受。这部分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
第一板块:品味“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之深”,感受“伽利略”怀疑之勇敢。
这一部分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字、词、句的品读,引导学生读懂当时的社会环境,感受伽利略面临的压力和危险,初步体会伽利略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我重点抓住了“信奉”和“怀疑”这两个词,着力渲染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之深,来衬托伽利略怀疑之勇敢,从而感受到伽利略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
第二板块:研读“分析过程”,体味“思维之严谨”
这部分主要通过对伽利略分析推理部分的理解,感受伽利略并不是胆大妄为,而是经过缜密思考之后才产生怀疑的。这部分是一个难点,光靠语言的描述很难说清楚,于是,采取了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先假设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情况下,猜测把10磅重的铁球和1磅重的拴在一起,和10磅重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谁快谁慢,猜完之后,让他们到文中去寻找自己的理由,讲解时引入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这样,引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理由也说得清楚。另外教师又通过课件演示,讲解伽利略分析过程,使抽象的思维变得直观,孩子理解起来容易多了。
第三板块:抓住“反复试验”,感悟“伽利略缜密的思考”
这部分主要抓住“反复”这个词,让学生体会它与重复的不同,从而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伽利略的严肃认真,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四板块:聚焦文旨,品味公开试验的价值
把明理的过程融进了感悟人物品质的教学中,让学生有一条清晰的阅读思路。也让学生明确了伽利略是经过怀疑—分析———事实证明的过程,从而感受到伽利略的伽利略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这是我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和做法,但理想和现实总会有差距的,在课堂上仍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在渲染亚里士多德在人中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时,用时过多,导致后面的公开试验的部分没有充分的时间完成,整节课显得前松后紧。另外,课文读的不够,像这样明理的文章本来就应让学生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品人。但由于教学时的紧张,忽略了读得形式的多样,读得层次的递近,读得程度的提升,似乎缺少了语文味。另外,统领全文的问题“你觉得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我也觉有些生硬,但不知如何处理,请各位同行指教。
2、《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二类字,学会8个一类字,结合课文内容,领悟“胆大妄为”“固执”“惊讶”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 通过理解课文,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使学生弄清伽利略产生疑问的根据,即由一个事实推导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进而渗透“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两个同样重量的小铁球。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提出疑问: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学家,伽利略是晚他两千多年,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却敢对亚里士多德的真理提出疑问,这是怎么回事呢?谁说得对呢?学习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三、学习生字。
腊:l 扩词:希腊、腊梅、腊月
哲:zh 有智慧扩词:哲学、哲人、哲理
违:wi 不遵照、不依从。
近义词:违反(符合、遵守)
扩词:违背、违反、久违
释:sh “采”部,说明,解说。
扩词:释放、解释、如释重负、爱不释手
宣:xuān 公开说出来,传播,散布出去
扩词:宣布、宣传、宣告
成语:照本宣科、秘而不宣、心照不宣
斜:xi “斗”部,歪,不正,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扩词:倾斜、斜线、斜视
胆:dǎn 胆量
扩词:胆大妄为、胆小如鼠、胆战心惊
脱:tuō (皮肤、毛发等)脱落
扩词:脱掉、脱发、脱离、脱落、脱帽
成语:脱口而出、脱胎换骨、临阵脱逃
四、交流不懂的字词。
胆大妄为:胆量大,胡作非为。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一次?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段落还可以多读几次。
理解课文内容。
1、我们先来弄清两个问题
⑴伽利略是谁?(学习第一自然段)
⑵亚里士多德是谁?(第二自然段)
读读他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磅重……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是说物体落下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有,没有)关系,物体越_____,落下的速度越_____ 。
他的话在人们的心中就是真理,真理不必多想,一定是正确的,有谁会对、敢对真理产生疑问,证明“真理”是错误的呢?你们敢吗?
2、伽利略就有这个勇气。这勇气从何而来呢?(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能看出什么?
3、你们相信伽利略的话吗?他的话可信吗?从哪个词哪句话能看出来?(第四段:反复、许多次、都、的确、总是、同时)再读课文“伽利略带着……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重量没有关系。
4、可是在当时,人们听到这个消息,他们的态度是怎样的?是怎样的一种思想让人们有如此的态度?(填表)
态度胆大妄为,固执,会让他丢尽了脸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思想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5、同学们,我们现在也有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我们班有没有勇敢的伽利略敢到前面来做试验。
一场精彩的试验结束了,这场试验是成功的,在座的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一位记者,当你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一幕,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伽利略吗?
6、试验成功后人们的态度?为什么欢呼?(填上表)
7、组织学生讨论:“原来像亚里士多德……也不是全都对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写一写
指名领读,每个词语写2遍。
二、找一找,连一连
可结合此题做一下拓展,结合预习讲讲科学家的故事。
三、讨论交流
成功以后,人们又会说什么?伽利略为什么要做实验?伽利略是怎样一个人?你还能想到什么?
四、默读的方法
这部分内容要在本学期第一次默读前进行学习,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方法,在本课进行小结:你认为默读有什么好处?在实践中有什么困难?有没有好的建议提给大家等?
五、作业:
1、书写一类生字。
2、让学生写则日记,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基础上回答思考·练习中1、2、3的问题。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学生能从伽利略敢于大胆怀疑大哲学家的说法,并通过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认识到权威的话往往不全是对的,教育学生学习伽利略破除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教学目标1、2。
2、难点:教学目标2、3。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埋下伏笔
1、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为什么?
2、引出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
⑴ 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从没有人怀疑过:
(课件出示)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⑵ 分析这句话:你们懂这句话么?(想读就读)
强调什么?(速度与重量有关)板书。
二、简介人物,激趣生疑
1、这句话是谁说的?
简介亚里士多德:他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2、书上是怎样介绍伽利略的?
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25岁时就已经当上了数学教授。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题
过渡:一位是两千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一位是25岁的数学教授,他们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
他们的联系主要围绕一个什么问题?
2、学生说,师总结:
两个铁球____着地(板书)
3、加上两个字就是伽利略的观点。(同时 补充板书)
过渡:谁对谁错呢?
四、质疑讨论,精讲研究
细析亚里士多德的话:
1、再次出现亚里士多德的话:(集体读)
⑴ 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会对他的话怀疑么?为什么?
⑵ 哪些词最能体现?(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责备)
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
责备在什么情况下责备?(在人们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情况下。)
⑶ 读两个反问句,读出责备的语气:
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两个反问句说明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2、伽利略是怎样想的?用 画出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怀疑的句子。
大屏幕出现:两个结论,讨论后总结(一慢一快)板书。
过渡:这两个结论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爱动脑筋,不迷信权威,他不仅敢怀疑,还勇敢地进行试验。
3、细析伽利略试验及其结果部分:
⑴ 提问:
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儿写他做试验的过程?实验分几步?(a、自己试验 b、公开试验)板书。
⑵ 学习伽利略自己做试验部分:
①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从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试验?结果如何?
② 大屏幕出示填空题,学生边报边填空。
③ 提问:
A、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伽利略对试验认真的科学态度?(反复、许多次)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面对的'是亚里士多德,他不能马马虎虎。)
B、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看出什么?
(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
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结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这句话正好与亚里士多德的话相反。把速度与重量有关划掉。
④ 从这段中,你还知道什么?
(伽利略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⑤ 过渡:这样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气啊!因为等于公开向人们心中的亚里士多德挑战。
⑶ 学习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实验部分:
① 屏幕出现比萨斜塔的照片:
师述: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塌共8层,建到第三层时,地基开始倾斜,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开试验,该塔名声更大。公开试验的消息一传开,前来看试验的人很多,人们是怎样议论的?
② 找出书上描写人们议论的句子:
(人们来的目的,人们的态度)
集体读,个别读。(读出人们对伽利略责备、嘲讽、讥笑、奚落的语气)
③ 面对人们的责备、嘲讽、讥笑、奚落,伽利略怀着必胜的信心登上了比萨斜塔,结果如何呢?请看:
(动画演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④ 面对这样的结果,人们表现怎样?(惊讶)为什么?
(因为,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⑤ 人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全是对的。)
⑥ 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告诉我们,这个人无论他地位多高,学问多大,说的话也不可能是全对的,所做的事都是对的。不能轻易的相信别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错处。)
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突出怀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怀疑,打破迷信,献身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书:(献身科学、打破迷信)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的人,同学们要不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要)
2、假如书上有错,你们敢于提出疑问吗?
⑴ 出示句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⑵ 师:这句话就有错误,你们谁敢于提出疑问?
做两个试验:
第一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时放下。
第二次,将两个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处,小的放在稍低处,再同时放下。
⑶ 得出结论:
这句话应该改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
3、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开头,我们说过高尔基的一句话,谁来质疑?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总结全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献身科学的精神,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了这种意识。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思考,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
【板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一慢一快
伽利略 试验 亚里士多德
速度与重量有关
自己试验 公开试验
打破迷信 献身科学
4、《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地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3、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伽利略实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
2、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整体感知。
1、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看老师板书。(板书课题: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咱们一起来读读吧!(齐读课题)正音、标调。
2、理解“着地”。 “着地”就是落地。“着”是个多音字,你会用它另外的读音组词吗?(请2—3位同学说)
3、师:课题都理解了,那赶紧去读读课文吧,在读课文时,如果遇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多读几遍。
4、师:你们有不认识、不会读的生词吗?(生答:没有)你们真棒!
师:我们今天学的就是发生在伽利略身上的一个故事。(板书:伽利略),这个“略”是我们要写的字,写这个左右结构的字时,左右宽窄大致相同,应注意左边的“田”部要占“各”字的中间。
请同学们在书上练写一个。
5、师:课文讲的是在伽利略身上发生的什么事呢?(请2位同学说:伽利略做试验的事)
6、师:(指着课题)课题就是试验的结果。
7、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这个故事的,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生答,板书:疑问、试验、公开试验)
二、学习1、2自然段。
1、师:(学习课文第一段)课前的交流,让大家初步了解了伽利略,那文中又是怎样介绍的呢?(生答,找出第一段)
师:他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答:他是个辩论家。
师:辩论家就是说他的口才、辩论能力很强。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生:提问不寻常,老师很难解答。
师:“寻常”就是(生:“平常”),“不寻常”就是(生:“不一般、很独特”)。
师小结:是啊,伽利略就是一个善于思考、见解独特的人。
2、理解“信奉”。
师:就在伽利略的那个年代,人们都很信奉亚里士多德。你们家里有谁信奉什么吗?【生自由说】
生:我外婆信奉佛,我常常看到我外婆带庙里去烧香拜佛。
师:你知道她去拜佛是为了什么吗?
生:求佛祖保佑子孙健康、幸福。
生:保佑大家平安。
生:我奶奶去拜佛,求佛祖让我姐姐能考上大学。
师:奶奶、外婆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心愿,她们觉得佛祖是能让她们实现这些美好的心愿的,对吗?那你们说说,奶奶外婆对佛祖,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崇敬的。
生:是敬仰。
生:很虔诚的。
师:说的好。怀着崇敬的、敬仰的、甚至是虔诚的,这就是信奉。课文中,人们是怎么信奉亚里士多德的?(找出句子,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师: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就像信奉神佛一样,当别人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会(生答:非常愤怒的)。(带着那份愤怒之情说说那些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人吧!朗读:你是什么意思?难道你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仅仅是愤怒对述说吗?【生答:不是】那是什么?【生答:是责备】带着我们进一步的体会再来读读。朗读:你是什么意思?难道你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3、(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在这段话中,还有一对反义词,看谁找的又快又准。(指名答:信奉——怀疑)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就当人们都信奉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时,年青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却对他说过的一句话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有谁知道是哪句话吗?(多媒体出示句子:“亚里士多德曾经……产生了疑问。”,全班齐读)
2、从伽利略的这一举动看,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生答:伽利略是个不迷信权威的人。)
3、小结:正是其他研究科学的人的迷信与伽利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伽利略那不迷信权威的可贵品质。(板书:对比)
4、师: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地第三自然段,找到有关的句子用笔划下来。(学生自读课文划句子)
3、交流句子。师:徐老师也找到了这句话,但老师将它改变了一下,你们明白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吗?
【课件出示: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
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生答:(先假设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再根据他的话做出两个假设,最后发现一个事实中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
4、咱们来看看伽利略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话做出的推断吧!(大屏幕演示铁球伽利略的疑问)师:从刚才的大屏幕演示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表达)
5、指导朗读(出示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师:是啊,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伽利略对此充满了(生答:疑惑)。你是伽利略,你会怎么说?(指名读)
四、学习四、五自然段。
1、师:老师想问问你们,在生活、学习中,如果你对某件事情产生了疑问,你会怎么做?(生自由回答)那有疑问时,伽利略是怎么做的呢?自由地朗读课文的有关段落,找出句子划出来,并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受。(学生自学划句子)
2、全班交流句子。(多媒体出示句子:“伽利略带着……没有关系”,感悟“反复”、“多次”、“的确”,体会伽利略严谨的科学态度。)
生:伽利略有了疑惑反复试验。
师:伽利略做了两、三次试验就认定自己想法是正确的?
生:不是,是许多次,而且每次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错的。
3、师:为了证明自己想法是正确的,伽利略还决定在比萨城的斜塔上进行公开试验,听到消息,人们有哪些反映?
4、指答,多媒体出示句子。
(1)人们为什么说他是一个“胆大妄为”并且“固执”的年轻人呢?(相机指导朗读)
理解“胆大妄为”。 “妄”字在字典中的意思是:①荒谬不合理;②非分地,出了常规地,胡乱。从“妄”字可以看出,这是个贬义词,是人们对伽利略的批评,说他在胡作非为。
理解“固执”。“固执”是说人很顽固,不听别人的建议,不懂变通。在这也是个贬义词。
你认为伽利略是个“胆大妄为”、“固执”的年轻人吗?(生答:不是)那是怎样的人呢?(体会伽利略对科学的执著。) 师:伽利略对科学执著追求,对真理执著追求,他就是一个执著求实的人。(板书:执著求实)
(3)(指导朗读句子。)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人们的伽利略的冷嘲热讽吧!
5、师:读到此处,徐老师有个疑问,本文的主人公是伽利略,作者为什么要在此处插入一段写人们对他的议论呢?你明白作者的用意吗?
6、师小结:在我们的习作中,为了凸出人物的特点,不仅可以描写其本人的动作、神态等,还可以通过对周围人的语言、动作的描写从侧面衬托出主人公的特点。
五、学习第六自然段。
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师:在大家的议论声中,伽利略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比萨斜塔进行公开试验,试验的结果怎样?人们又有什么反映呢?
2、指答,并指导朗读。
3、师:试验成功了,伽利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此时站在铁塔下的人们惊讶地呼喊着,他们可能会说什么?如果你就是铁塔下的群众,你想说些什么?【注意人物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学生自由表达,请2—3位同学说)当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着地的那一刻,有的说……,有的说……,有的说……)
4、(多媒体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师: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话的体会?
六、总结全文。
1、师:学了课文,此时的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
2、师: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对待知识能象伽利略一样有执著求实的科学态度。
在写作上,我们也可以学习作者运用对比和反衬的写作手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的特点。
七、拓展阅读《世界名人传》等。
板书设计:
疑问 不迷信权威 对比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试验 (语言、动作)
(伽利略) 执著求实 衬托
公开试验
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谈话交流
1.同学们,咱们是初次一道上语文课,首先
2.想不想更多地了解黄老师?那好,咱们先做个小游戏,我来说几句话,你来做一下判断,是对还是错。第一句话:我今年30岁。
3.第二句话:我小时候敬佩的人是小英雄雨来。做一下判断。
(但是我告诉大家,我的确敬佩小英雄雨来,猜猜我为什么敬佩他?因为人小志气高)
4.通过刚才的游戏,我同样佩服我们班的同学,因
二、导入课文
1。引入:500多年前,伽利略对两千多年前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一句话也产生了疑问。
(1)我说的这句话中,提到两位著名的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对于这两位人物,你平时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介绍,(充分肯定)教师出示资料进行补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他被誉为“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古代最博学的人”。
伽利略,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他是为维护真理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战士。
让我们一起记住他们的名字。
(2)那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疑问之后,是怎么做的呢?那就让我们穿越历史,一起回到500多前,谁来读课题,这个着是多音字(注意:着的读音zháo),谁再来读。一起读。
2.请大家把书翻到120页,自己大声地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想刚才的问题。
3.检查词语
违背 的确 不容更改
(你把这三个多音字,都读正确了,真不简单)(谁再来读,这个更,我们还可以组哪些词语?)(我们一起读)
(一起来读好这组带有多音字的词语)
固执(zhí)胆大妄(wànɡ)为辩论家
(这位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的是谁?)
(执的读音,妄和辩的写法。)
三、典型的事例
1.产生疑问之后的伽利略,又去做了哪些事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
2.课文正是运用了这三个典型的事例,来写伽利略的。
四、研读课文
(一)严密的表达
最后是谁的观点正确的?是的,我们知道在学校念书的时候,伽利略就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如果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都生活在同一年代,对于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伽利略又会跟这位大哲学家进行一番怎样的辩论呢?
请大家想一想,伽利略该从哪儿开始向亚里士多德发起辩论呢?
为了更好地与亚里士多德进行辩论,伽利略首先应该把疑问说清楚、说明白。让我们一起来帮帮他。
出示: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1.读通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用括号标出伽利略产生的疑问。
(2)谁来用朗读告诉大家伽利略脑海中出现的疑问。
你读得很正确,大家找对了吗?我们一起来读。
2.读懂
(1)这句话指的是哪句话?让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说给伽利略听——
(2)伽利略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吗?
(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意思是:决定速度快慢的是铁球的__________,__________越__________速度就越快)
(3)如果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话是正确的,伽利略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请你分别用不同的线条划出这两个结论。
交流。
(4)同学们对这两个观点已经很清楚了。我把这两个结论打乱了,你能排排序吗?
( )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
( )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 )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
( )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 )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
(5)你看每一部分都是联系非常紧密的,表达是很严密的。那么这些联系紧密的短句是用哪些词语连起来的呢?
(板书:严密的表达)
(6)标红关联词,了不起的发现,请你来严密的表达一番。
(7)从伽利略如此严密的表达中,我们可以看出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
3.辩论内化。
(1)好,现在请这边的伽利略,和我亚里士多德来辩一辩,准备好了吗,伽利略?
不对不对,从你语气中感觉还是我的对。
(2)辩论更激烈了,这边的伽利略又跟亚里士多德辩起来了。
(3)亚里士多德开始怀疑起自己的话了,他有点犹豫了,但是他还是,对面前的伽利略说——
(二)侧面的描写
1。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最后得出结果: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1)这个结果与跟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不一样吗?我们来比较一下?
(伽利略的观点是:铁球的速度快慢与铁球的__________无关,__________不同但__________相同。)
2)在伽利略得出的结果中,哪些词语表达也很严密呢?自己好好读一读,等下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3)我们一起来读,一起用心去体会。
4)出示:第二自然段。
伽利略不仅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还得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当时人们怎么办?
亚里士多德的这一句话统治了科学界界将近
(指名朗读—齐读)
对于人们的责备,人们的反问,伽利略你还敢不敢怀疑?还敢不敢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2.那难道你忘记布鲁诺了吗?
出示:
布鲁诺,一位与伽利略同时代,也同样是意大利的一位科学家,因反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而流浪异国、被捕入狱,最终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
你知道提出了怀疑,还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可能会有怎么样的危险吗?
3.那你为什么还要怎么做呢?请你写一写。
如果我,就会__________;但是,如果__________,就会__________。最终,我选择__________。
4.第二自然段,侧面的一段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伽利略?
五、过渡
伽利略是怎样公开试验的呢?人们又会有怎样的反应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板书: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产生疑问 典型的事例
反复求证 严密的表达
公开试验 侧面的描写
6、《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是人教版的一篇老课文,要在旧教材中渗透新的理念,是我这节课教学设计的意图。上完课听课老师们的反响挺好,我也深感欣慰,教完这一课,给我也带来一份精心策划的“意外”。
1、让我有“下岗”的感觉: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落实这一点,我以课文进行“重组”,即以“喜欢谁”(伽利略、亚里多德)作为学生思维和情感生活的主线,让学生从书中或课外资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当我让学生谈谈“你喜欢谁?为什么?”时,我看到学生各抒己见,或从书中或从课外资料中据理力争、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谈的自信姿态,那不说服对方辩友誓不罢休的决心,让我为之感动,让老师们为之感叹,这才是一节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着着实实让我感受到“下岗”的滋味。当学生从书中充分明白到伽利略从试验中证明亚里多德的话有错时,人们的态度也由责备到怀疑到明白,我就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改变了,那喜欢亚里多德的同学你们的态度改变了吗?张翔同学这样说道:“我还喜欢亚里多德,他说这句话虽然有错,但他给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人们还称他为‘学问之神 ,但我也喜欢伽利略。”这不证明了课标指出的“课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独特体会是多么的深刻精辟啊!此时老师再多的语言都是多余的。
2、让我有惊奇的喜悦:
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学习他善于思考的好品质。《新课标》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难点我抛给学生让小组自由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事先我也以学生的角度,曾绞尽脑汁地想,也曾请教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得出要理解这段话所采用的'方法不外乎两种:(1)画图法(2)抓住关键词。没想到在交流汇报时,不经意的我看到学生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学生竟告诉我,他们小组采用列算式来理解:[(10+1)〉10快][10-1〈10慢],这样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学科间的知识是相通的,这是语数学科间多么巧妙的结合啊!他们在讲述过程是那样的有条不紊、句句在理,这真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更惊奇的喜悦还在后头,林菲菲同学告诉我:“我觉得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太复杂了,只要这样理解既简单又明了,同时从高处落下,10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0倍,那么当100磅重铁球落地时,1磅重的铁球还悬在半空中,这显然是不可能。可见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这种理解是那样的通俗易懂,让我难以置信,此时此刻我深深的领悟到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3、让我有深刻的感叹:
不管是“下岗”的感觉,还是惊奇的喜悦,都让我深深的明白了:一节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于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
7、《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今天,在上《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时,我从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个人的生平简介入手,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诸如: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古希腊、哲学家、两千多年前等,并排成两列,进行对比教学。在这中间出示一个箭头符号,引出伽利略向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怎样的挑战,让学生从文本中自己找出。尔后再找出各自的结论观点,感受其矛盾性,从而得出其中必有一人对,一人错。将文章大致脉络李彤之后,我又着重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找,“面对伽利略的观点,当时人们的反应和态度是怎样的?”
学生通过自由读,找的不错,并引导体会人们说话的口气,感受人们对于伽利略的怀疑和责备、不屑,从而使学生理解伽利略身上对于科学真理的坚持、勇气和挑战权威的胆量。使得这一点的认识水到渠成,大部分学生都能自己说出。这节课给我的最大感受是,针对四年级的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更应强调粗放,抓住一两个中心问题,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读,去自己发现,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8、《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我的出发点就是重实效,简简单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一、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设计的意图是以了解人物形象为教学载体。去品味语言、学习语言。例如了解亚里士多德时抓住“信奉”“责备”等字眼,引领学生深入领悟。教学伽利略时,重点品味“反复、许多次”等。
二、这
三、语言练习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我设计语言训练题目是:1、理解“反复”,设计了三组语言训练;伽利略做实验之前和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比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这样学生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就产生了。
四、让读书声贯穿整个课堂,让课堂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对于文中的一些重点语句,反复诵读,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让学生在读书中进一步的领悟文本。
课堂是没有完美的。同样,这一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9、《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是人教版的一篇老课文,要在旧教材中渗透新的理念,是我这节课教学设计的意图。上完课听课老师们的反响挺好,我也深感欣慰,教完这一课,给我也带来一份精心策划的“意外”。
1、让我有“下岗”的感觉: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落实这一点,我以课文进行“重组”,即以“喜欢谁”(伽利略、亚里多德)作为学生思维和情感生活的主线,让学生从书中或课外资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当我让学生谈谈“你喜欢谁?为什么?”时,我看到学生各抒己见,或从书中或从课外资料中据理力争、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谈的自信姿态,那不说服对方辩友誓不罢休的决心,让我为之感动,让老师们为之感叹,这才是一节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着着实实让我感受到“下岗”的滋味。当学生从书中充分明白到伽利略从试验中证明亚里多德的话有错时,人们的态度也由责备到怀疑到明白,我就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改变了,那喜欢亚里多德的同学你们的态度改变了吗?张翔同学这样说道:“我还喜欢亚里多德,他说这句话虽然有错,但他给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人们还称他为‘学问之神 ,但我也喜欢伽利略。”这不证明了课标指出的“课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独特体会是多么的深刻精辟啊!此时老师再多的语言都是多余的。
2、让我有惊奇的喜悦:
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学习他善于思考的好品质。《新课标》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难点我抛给学生让小组自由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事先我也以学生的角度,曾绞尽脑汁地想,也曾请教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得出要理解这段话所采用的方法不外乎两种:(1)画图法(2)抓住关键词。没想到在交流汇报时,不经意的我看到学生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学生竟告诉我,他们小组采用列算式来理解:[(10+1)〉10快][10-1〈10慢],这样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学科间的知识是相通的,这是语数学科间多么巧妙的结合啊!他们在讲述过程是那样的有条不紊、句句在理,这真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更惊奇的喜悦还在后头,林菲菲同学告诉我:“我觉得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太复杂了,只要这样理解既简单又明了,同时从高处落下,10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0倍,那么当100磅重铁球落地时,1磅重的铁球还悬在半空中,这显然是不可能。可见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这种理解是那样的通俗易懂,让我难以置信,此时此刻我深深的领悟到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3、让我有深刻的感叹:
不管是“下岗”的感觉,还是惊奇的喜悦,都让我深深的明白了:一节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于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
10、《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是人教版的一篇老课文,要在旧教材中渗透新的理念,是我这节课教学设计的意图。上完课听课老师们的反响挺好,我也深感欣慰,教完这一课,给我也带来一份精心策划的“意外”。
1、让我有“下岗”的感觉: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落实这一点,我以课文进行“重组”,即以“喜欢谁”(伽利略、亚里多德)作为学生思维和情感生活的主线,让学生从书中或课外资料中去理解、感悟伽利略的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当我让学生谈谈“你喜欢谁?为什么?”时,我看到学生各抒己见,或从书中或从课外资料中据理力争、旁征博引地侃侃而谈的自信姿态,那不说服对方辩友誓不罢休的决心,让我为之感动,让老师们为之感叹,这才是一节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着着实实让我感受到“下岗”的滋味。当学生从书中充分明白到伽利略从试验中证明亚里多德的话有错时,人们的态度也由责备到怀疑到明白,我就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改变了,那喜欢亚里多德的同学你们的态度改变了吗?张翔同学这样说道:“我还喜欢亚里多德,他说这句话虽然有错,但他给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人们还称他为‘学问之神 ,但我也喜欢伽利略。”这不证明了课标指出的“课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独特体会是多么的深刻精辟啊!此时老师再多的语言都是多余的。
2、让我有惊奇的喜悦:
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学习他善于思考的好品质。《新课标》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难点我抛给学生让小组自由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事先我也以学生的角度,曾绞尽脑汁地想,也曾请教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得出要理解这段话所采用的方法不外乎两种:
(1)画图法
(2)抓住关键词。
没想到在交流汇报时,不经意的我看到学生思维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学生竟告诉我,他们小组采用列算式来理解:[(10+1)>10快][10-1<10慢],这样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学科间的知识是相通的,这是语数学科间多么巧妙的结合啊!他们在讲述过程是那样的有条不紊、句句在理,这真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更惊奇的喜悦还在后头,林菲菲同学告诉我:“我觉得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太复杂了,只要这样理解既简单又明了,同时从高处落下,10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0倍,那么当100磅重铁球落地时,1磅重的铁球还悬在半空中,这显然是不可能。可见亚里士多德说的这句话是错的。”这种理解是那样的通俗易懂,让我难以置信,此时此刻我深深的领悟到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3、让我有深刻的感叹:
不管是“下岗”的感觉,还是惊奇的喜悦,都让我深深的明白了:一节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于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
11、《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精品课,我主要承担了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单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精读课文的教学。我和同备课组的老师经过几经研讨,终于完成了本节课的录制。在这里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研读教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人教版教材很注重单元课文组合的整体性,即一个单元一个主题。第七组课文全部以写人为主,而且都是通过具体事例,以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来表现人物的品质。本单元中的作文正是要求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来写一个敬佩的人。在了解了单元目标的前提下,我马上找到了本课的训练重点,将教学目标定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描写、侧面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有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做指引,我的教学也有了方向。
研读教材的过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让我的思想得到了蜕变,我认识到备课要从整个单元入手,而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也正在于此。还记得第一轮试教的时候,大部分老师都是自己教自己的课文,没有联系单元目标,第一轮试教之后,我们进行了集体反思,还亲自学习了这个单元的教材分析,把握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并努力在自己的课堂中体现整个单元的训练重点。经过几次的修改和试教,我渐渐地学会将“写法指导”渗透到文本的解读中去,不仅让学生明白本文写了什么,还要让学生明白文章是怎么写的。
二、寻找课眼
一堂好课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为了这个“思路”,我反复研读课文,翻阅大量资料,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一下子抓住伽利略的品质呢?”经过反复研读后,我竟在做课后题的时候找到了答案。课后最后一题,是让学生找课文中的反义词,刚开始我只是随便做做,没想到本题的答案正是“课眼”。我找到了一组,即“信奉”和“怀疑”,我觉得从这两词的对比中,可以马上提取到伽利略大胆质疑的精神。所以,我便以此为突破口,贯穿整个教学。
通过对这节课的打磨,我觉得一节课的切入点很重要,所谓的“课眼”能够帮助我们很快地进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作为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反复研磨教材,因为文本中的很多关键词句都可能是我们研究的切入点。总之,静下心来好好读读文本,你一定会豁然开朗。
三、渲染气氛
我第一次试教的四(2)班并非我自己的班级,之前听过几节课,我发现这个班的孩子比较腼腆,上课不是很积极。于是,我突然想到了09年刘校长带我去沙溪参加赛课的情景,那一次也是借班上课,刘校长和孩子课前的互动让我印象深刻。于是,我马上将当时的做法移植到我的课堂,从“大胆”、“大声”的引导开始,再到小礼物的刺激,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很兴奋,我也很兴奋。我觉得无论我这节课讲得是否成功,我都是一个快乐的老师。因为我很投入,孩子们也很投入。后来又在四(3)、四(4)班试教,效果也还不错,所以我觉得我们都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孩子是我们教学的对象,我们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变化,才能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就是我研磨这节课的几点体会,精品课的研发任重而道远,我们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让我们共同努力!
12、《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是听了顾老师的课后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和我自身的特点来设计的。顾老师的课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课要忌花哨,重实效,简简单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这一课的教学是听了顾老师的课后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和我自身的特点来设计的。顾老师的课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课要忌花哨,重实效,简简单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感知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课后觉得课堂设计处理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抓住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绝对的权威,而伽利略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授。事实上,学生也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对于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二、这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比较热烈,原本以为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合理安排了教学步骤,学生对整个教学的思路也和清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三、课堂作业本上的小练笔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伽利略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而不仅仅只能说出“伽利略太棒了,太厉害了”之类的语句。比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这样学生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就产生了。
课堂是没有完美的。同样,这一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在感受伽利略认真思考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的时候,学生还是没有很清楚地理清楚两个推论的意思。课后,我在思考是自己操之过急了,这个推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思维上的混乱,教师期望学生能跟上自己上课的节奏,而不是去适应学生的程度。也许,多给学生点时间思考,多让他们读读文本,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处理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细读文本,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我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抓住描写两个人物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亚里士多德当时是绝对的权威,而伽利略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教授。事实上,学生也达到了这个教学目标,对于伽利略的勇敢就更加佩服不已了。
二、这个课堂的学习氛围比较热烈,原本以为这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比较枯燥,学生可能不怎么感兴趣,但事实上,合理安排了教学步骤,学生对整个教学的思路也和清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三、课堂作业本上的小练笔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伽利略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而不仅仅只能说出“伽利略太棒了,太厉害了”之类的语句。比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这样学生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就产生了。
课堂是没有完美的。同样,这一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在感受伽利略认真思考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的时候,学生还是没有很清楚地理清楚两个推论的意思。课后,我在思考是自己操之过急了,这个推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复杂,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思维上的混乱,教师期望学生能跟上自己上课的节奏,而不是去适应学生的程度。也许,多给学生点时间思考,多让他们读读文本,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