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盐和水的方法》教案一等奖设计
1、《分离盐和水的方法》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海水晒盐。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经历观察比较、描述溶解前后盐粒特征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难点】理解减少溶液中的水分可以进行分离盐和水。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实验:饱和盐水1、食盐1、清水1、蒸发皿1、放大镜1、石棉网1、酒精灯1、三脚架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上一节课留下来的浓盐水,请学生观察后提问:为什么这杯盐水杯底会有盐呢?你有什么办法能使杯底的盐继续溶解吗?(增加水量)
2.按照学生的说法演示实验:我们用纸条在杯壁给浓盐水的液面做个记号,然后一点一点地加水,使杯子里的食盐恰好全部溶解,把杯子放在窗台上让水蒸发,当杯子里的水面降到原来的刻度时,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怎样?(学生思考)
3.继续思考: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被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呢还是会留在杯子里。(学生做解释)
二、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判断是否食盐。
1.讲解:用蒸发的方法水分减少很慢,我们还可以用酒精灯加热水的方法来加快水分的蒸发,看一看溶液中水分减少后食盐的'变化。
2.出示实验装置,介绍各部分名称。(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
3.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
4.强调实验要点:酒精灯的构造、酒精灯的点火方法、酒精灯的灭火方法、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加热后实验器皿会很烫要注意安全。
5.分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留下的物质的形状、颜色、颗粒大小。
6.集体探讨:这些白色颗粒和食盐一样吗?它们也能溶解于水吗?它们是食盐吗?如果在蒸发皿中留下的是食盐,说明什么?(盐的水溶液中的水分蒸发后,盐并没有随水分一起蒸发掉,而是形成了盐的晶体留在蒸发皿中。)
7.整理本节课达成的共同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拓展:阅读资料P19。
2、《分离盐和水的方法》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分离盐和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学生能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
3、初步懂得“自然蒸发”和“加热蒸发”这两种分离方法的优点与缺点。
4、了解海水制盐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自主设计;如何确定分离出来的物质就是盐。
课前准备:
烧杯、沙、盐、酒精灯、火柴、不锈钢汤勺、放大镜、筷子、培养皿、盐田的图片、观察记录纸等。
教学设计:
一、 引入
1、出示一杯纯净水,一些沙,怎样把沙和水的混合物分离开来?
2、出示一杯纯净水,一些盐,怎样把盐与水的混合物分离开来?
二、 设计分离盐与水的实验方案
1、学生讨论,归纳出分离盐与水的方法。(自然蒸发、加热蒸发)
2、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来证明“自然蒸发”这个分离方法是可行的?
3、取一小杯盐水放在教室里供大家观察。
4、引导使用实验观察记录纸。
5、怎么用加热的方法把盐从水中分离出来?
6、讨论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7、教师补充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
三、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加热蒸发”分离盐与水。
1、学生领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2、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3、勺底的白色物体肯定是盐吗?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确定?
4、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白色物体的外形等初步确定是盐。
5、尝尝味道,确定这是盐了。
四、盐是怎么来的
1、 你知道我们吃的盐是哪儿来的吗?
2、 想象描述是怎样利用海水制盐的。
3、 出示海水晒盐、机械化生产盐的画面。
4、 说说这是用什么方法来分离盐和水的?
5、 讨论用自然蒸发分离的优点是什么?有什么缺点吗?
五、 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离盐与水的方法”,如果你遇到了其他溶液能分离吗?比如糖溶液、味精溶液等。
3、《分离盐和水的方法》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材分析
使学生了解食盐溶解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转的过程。当食盐饱和溶液中的水分减少时,食盐就析出来了。随着水分的蒸发,少量食盐析出并沉在杯底。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能够解决沉在杯底食盐是从盐水里分理出来的吗?食盐能从盐水里分离出来吗?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年龄小,活动课堂的动手能力要差一些,但他们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经过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操作过程,会对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协作有一定的帮助,学生学习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锻炼会有较好的改变,并有较好的课前预习和搜集资料的习惯。但在活动中还需要教师多给予一定的`引导和指导。
教学目标
、1、了解食盐溶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和分析食盐与水的分离方法,了解海水制盐的有关知识,明白做实验时要注意安全。
2、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的兴趣。
3 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与为科学献身的愿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使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食盐与水。 教学难点:掌握规范的实验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谈话,引入课题,板书课题(食盐与水的分离方法)
1、给一杯浓盐水,加水搅拌,使食盐完全溶化。
2、让学生观察,进行逆向思考,把杯子盐水放在窗台上让水分蒸发后会出现什么?
3、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的继续减少,食盐会一起蒸发吗?
二、实验操作:
1、讲解:用蒸发的方法,使水分减少很慢。我们还可以用酒精灯把水加热的方法,来加快水分的蒸发。
2、出示实验装置,介绍各部分名称。
3、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
4、学生编写观察报告
三、拓展活动
1. 浓糖水能从水中分离出来吗?
2. 2、那么怎样能从海水中得到盐呢?生活中的盐是怎样得到的?想象海水晒盐的工艺过程。了解海水晒盐的工艺过程。(学生交流)
四、总结:食盐溶解在水中加热后,食盐不会随水分一起蒸发掉
4、《分离盐和水的方法》教案一等奖设计
课标要求
1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等实验技能
2能够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使用过滤和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2知道对含有杂质的物质进行提纯的方法
3能够利用溶解性表格选取检验和提纯常用化学物质的试剂
4能够合作设计提纯含有多种杂质的物质实验方案,能够考虑所加试剂的先后顺序、用量及试剂过量后的处理等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等方式,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探究的乐趣;学会合作与交流
学生分析 学习过粗盐提纯的方法
重点、难点
提纯含有多种杂质的物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教学准备
过滤、蒸发装置,过滤后的粗盐溶液,BaCl2,NaCl,NaOH,HCl等试剂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教学反思
[情景创设]投影:海水晒盐
[提出问题]得到的粗盐如何提纯?溶解→过滤→蒸发
[复习]粗盐提纯投影过滤蒸发装置
[强调]过滤:一贴二低三靠
蒸发:玻璃棒不停搅拌;当有较多量固体出现时,停止加热
[提问] 此时得到的白色的固体是否是纯净的NaCl?
[投影]海水的成分
分析粗盐中可能含有的可溶性杂质有哪些(硫酸盐、MgCl2,CaCl2)
[交流讨论]如何检验粗盐中是否含有SO42
学生讨论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
[科学探究]纯净NaCl的制备
探究课题:除法粗盐中可溶性物质
根据物质的溶解性表,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板书]学生的'设计方案
引导学生设计方案时注意:
1,除杂试剂的选取;
2,加入试剂的顺序;
3,试剂的用量及过量试剂的处理
[强调] (1)Na2CO3一定要在BaCl2之后加入(2)HCl一定最后加(3)加入HCl之前过滤 (4)最后蒸发
[交流讨论] 实验中如何判断所加除杂试剂已经过量
[分组实验] 进行实验:记录现象:组长负责
得出结论:制得较纯净的NaCl
交流反思、组内评价
[课后探究]设计方案除去 KNO3 晶体中含有的CaSO4,MgSO4
[布置作业]略
教学背景引入效果很好
为后面的操作奠定基础
此处不宜过多开放探究,不宜引出SO32的干扰问题,否则影响后续教学任务的完成
此处设计成开放探究形式效果很好,通过对一些忽视问题的强化,深刻理解分离提纯的原则:“不增、不减、易分、复原”。
学生蒸发没时间完成
5、《分离盐和水的方法》教案一等奖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水和水蒸气》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材分析
水和水蒸气是小学科学三下温度与水单元第六课。空气中是否有水蒸气?水蒸气是从哪来的?水蒸气是否能变成水?水蒸气怎样才能变成水……上节课学生们在讨论“水珠从哪里来”的问题时产生了一系列需要进一步探究思考的问题。本课就是循着上节课产生的这一系列问题展开水和水蒸气的观察研究活动。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观察、讨论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是如何蒸发到空气中的。然后,通过“加热能加快水蒸发”的观察实验活动,帮助他们理解水获得热量后能更快地从液态转变为气态。
水能变成气态,那么,水会从气态再回到液态吗?当水蒸气变冷后会再变成水,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凝结。当温暖、潮湿的空气很快变冷时,凝结便可能发生。为了观察这一变化,课文中学生将把一个大而空的杯子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当杯子里的水蒸发时,水蒸气会凝结出现在大杯子内表面上(杯壁有许多小水珠)。由此,学生可以对上节课中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形成的小水珠做出“新”的解释了:由于冰使盛冰容器的外壁变冷,于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停留在盛冰容器的外壁上。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认识生活中的蒸发和凝结现象,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认识水和水蒸气会相互转化。
2、通过观察,认识到水蒸气的存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水蒸气、蒸发、凝结概念;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教学难点:水蒸气与蒸发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
小黑板、湿手帕、烧杯、玻璃片、开水、烧瓶、酒精灯、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1、引导建立“水蒸气”、“蒸发”的概念。
(1)揭示学生前概念。
①、教师:小黑板上的水去哪里了?
②、学生:说说生活中水蒸发的例子。
(2)观察活动,建立“水蒸发变为看不见的水蒸气”的概念。
①、从事例理解:
a、播放视频和图片。
b、说说蒸发是怎么回事?
②、从活动体验:
a、小组观察活动。
b、小组讨论:水蒸气有什么特点?
c、交流汇报。
2、引导建立“凝结”的概念。
(1)学生实验。热水蒸发的水蒸气在玻璃片上凝结。
(2)你看到了什么?水珠从哪里来的?
(3)揭示凝结的概念。
(4)说说生活中凝结的`例子。
3、巩固提升,寻找水蒸气的活动。
(1)教师演示实验。
(2)小组讨论、寻找水蒸气。
4、课外延伸。
三、试教体会
1、抽象的科学概念如何自主建立。
水的蒸发与水蒸气在小学生的头脑中,虽然从生活经历让他们有了一定的印象,但是还是十分模糊的,不明确的,因此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且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应该通过大量的生活事例以图片、录象等形式呈现,以及通过学生亲历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并且尝试解释各种现象,最终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由于此课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十分抽象和很难理解的内容,因此我提供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深入去探究,去感受和体验。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自主建立科学概念。
2、对加热活动的认识。
在本课的教学内容中,有一活动是让学生加快水的蒸发:根据学生以往的生活经历,让学生想出各种办法,(比如加热、风吹等)加快水的蒸发。其实这块内容应该是人人都能想到并能操作完成的,其目的也是为了学生发现运用一些办法可以加快蒸发,相比水蒸气与水蒸发的概念,这个活动在思维难度上并不大,所以我在本课教学中尝试弱化这个活动,让学生说说方法,具体的操作让学生在课外完成。
6、《分离盐和水的方法》的教学反思
《分离盐和水的方法》是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的最后一课,重点让同学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分离盐和水的分离方法。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演示:往一杯水中加盐后,搅拌,会看到什么呢?接着让同学也往自身桌上的一杯“水”(已经是饱和的盐水了)中加盐并搅拌,让同学说说看到什么?同学觉得很奇怪,为什么盐不溶解了呢?你们有方法让这些盐溶解呢?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加水可以溶解那些食盐,我就让同学们试一试,发现真的行,教师小结:加入水的方法可以让盐继续溶解。
然后进入下一环节:假如这杯盐水放在窗台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同学们说出了水会蒸发,那么水蒸发了,里面的盐会怎么样呢?让同学作出假设。然后在同学作出假设的基础上,让同学想方法用实验证明自身的.假设。从而引出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盐水加热,加快水的蒸发。让同学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同学发现真的在加热过的蒸发皿中留下了一层白色的东西。那这些东西是什么呢?
进入第三个环节的教学,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当上面的这个问题一提出之后,同学的反应是盐。真的是盐吗?有哪 些方法证明是盐呢?让同学开展讨论,想出一些方法。可通过观察比较白色物质和盐的相同点,盐是溶解的,白色物质是否也会溶解,最后同学也提出了尝的方法(当然确定平安的情况下,可心让同学尝一尝。)这些方法证明白色物质是盐。
以上是整个教学流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做好引导者的角色,逐步引导同学进入探究过程。同学既有动脑的过程,也有操作的过程,体现探究的理念。但这节课也有许多缺乏之处,比方:第二个环节,在同学进行操作时,酒精灯的正确使用只是演示了规范操作的过程,没有特别强调注意要特别小心,所以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一个小组的酒精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打翻了,着火了,当然没有什么事故。另外,在给水加热加快水的蒸发时,没有强调水不能加得特别多,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同学让水蒸发掉花了很多时间。影响了最后一个环节的考虑时间。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优秀教学反思
《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这一课主要是让同学们通过探究活动知道分离盐和水的方法,明白这一过程是一个可逆的,探索学习溶解规律,培养学生关注周围事物的情感,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运用前一节课留下的浓盐水,已经是饱和的盐水了。接着让学生看这杯浓盐水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我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会出现盐?学生说:“蒸发”的原因。我又接着问:“加快蒸发的方法有哪些?”学生各抒己见。然后让学生知道这节课就用加热的方法来做实验,加热得用什么?学生说酒精灯。从而引出用酒精灯是如何使用的。此时,我让学生看书,看完,指名到前面演示,同学互动,这个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实验顺利进行的保证。接着学生根据我给准备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通过汇报和演示,在演示的时候学生互动,教师在一旁辅助,最后敲定如何做实验,并出示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再让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教师巡视指导。同学们在实验后发现烧杯中留下了一层白色的物质,这些东西是什么呢?这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当问题一提出后,同学们的反应是盐,它真的是盐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它是盐呢?让学生开展讨论,想出一些方法。可通过观察比较白色物质和盐的相同点,盐是溶解的,白色物质是否也会溶解,还可以用放大镜观察,这些方法都证明证明白色物质是盐。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做好引导者的角色,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过程。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实践经验,从而体现探究的理念。但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小组在汇报的时候,我应该给学生评价,还有在实验中,学生没有加热到一定的时间,就熄灭酒精灯,影响实验效果。可是在我的指导下,还是完成了。但在说结束语的时候,有点犹豫,没有说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在这些方面多加注意,多多学习。
8、《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教学反思
增加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注重分析能力培养
由于生物学科的地位在高考中不高,在很多学校,领导和教师普遍认为由于高考基本是重视对实验的理论原理,实验的设计步骤和实验的现象及结论的考察,所以讲讲实验就行了,而且组织学生实验教学费时又费力。然而这样的想法不但违背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发展。所以在新课程的改革中,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我们不但要把实验时间还给学生,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教学。把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实验课的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实验教学可以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为学生创设于实验内容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补充实验所必需的认知和操作经验,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究意识、科学思维方法、严谨科学态度和创新实践能力。
9、三年级科学上册《水》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反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三种液体和空气)、牛奶、醋、水、石头、木头、树叶、网状图、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的材料:
7种物品名称的卡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看浩瀚的宇宙中这蓝蓝的星球是谁呀?(地球)
2、师:地球上大片大片的蓝色代表的是什么呢?(水)
3、师:对。有人说,地球其实是一个“水球”,因为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都被水覆盖着。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我们今天就要来探究关于水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我们每天都需要水,都见到水,水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观察水。
3、生汇报。
4、小结: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物体。
5、师:除了水的样子,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水的知识呢?
6、学生质疑。
7、观看动画片《水的故事》。
8、学生汇报。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找水的游戏,老师把水藏在7个袋子中,这些袋子中装的也可能是:石块、木块、树叶、醋、牛奶和空气。有没有办法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找出水是哪一袋呢?
2、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辨认?
3、生汇报。
4、出示记录单。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选择学生熟悉的水作为研究对象,将学生脑海中对水的零星感性认识提升到水的内涵属性层面上,并在概念提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认识物质的方法,使学生在初次进入“物质世界”这一领域时,就能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质的特征,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师在设计这节课时,以关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出发点,本着观察、体验、验证的原则,尽可能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在活动中能够有所收获。在立足学生个人需要和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逐步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本节课以四个活动贯穿始终:
第一个活动按照教材原有的网状图的设计思路来执行教学,对“关于水你知道什么”谈话就进行活动,通对水的观察以及观看动画片,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从零碎的回答到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让学生明白如何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物体,为下一个活动作好铺垫。
第二个活动操作前的方法交流和引导是实验操作有效开展的铺路石,根据三年级孩子们对事物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对研究缺乏耐性,因此观察方法的引出和方法的指导显得非常重要。让学生自己试着从众多物质中去找出水,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涉及到“观察、分析、假设、解释、交流、质疑”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在课堂上呈现出一个多层次的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让学生思考自己判断的依据,保证了学生的活动的有效性。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是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
第三个活动让学生根据上一个活动对七种物质的了解进行分类,让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本堂课,由于学生刚开始科学学习,在小组中友好合作的意识,积极参与班级讨论的习惯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关注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提高课堂学生合作的效益。
10、《盐》的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盐类物质是我们初中化学教材中最后研究学习的一类物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研究物质的方法,在学习碱和酸以后,学生已经对研究物质的性质有了较强的接受能力了,所以在介绍和归纳的盐的性质时,我就可以充分的让学生有讨论,自己总结的空间了。对于具体的一些应用也可以展开。培养学生学习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寻找规律的...
盐类物质是我们初中化学教材中最后研究学习的一类物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研究物质的方法,在学习碱和酸以后,学生已经对研究物质的性质有了较强的接受能力了,所以在介绍和归纳的盐的性质时,我就可以充分的让学生有讨论,自己总结的空间了。对于具体的一些应用也可以展开。培养学生学习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寻找规律的.能力。 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有差异,因此在课堂上的反应有所不同。这节课基本能使学生接受所学的内容,但是对一些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收益不大,这也是我这节课的缺憾之处,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是值得我去用心钻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