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圆的周长》教案一等奖
1、五年级下册数学《圆的周长》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求圆的直径或半径,正确解决求圆的直径或半径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圆的周长公式的实际应用,进一步掌握圆的半径、直径和周长间的关系,感受利用公式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已知圆的周长,求这个圆的直径或半径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圆的周长?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
2.把圆规两脚尖分开4厘米画一个圆,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直径呢?周长呢?
指名回答,明确计算方法。
3.知道圆的直径和半径,我们能很快算出圆的周长。如果只知道圆的周长,我们能算出它的直径和半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研究圆周长的`知识。
二、自主先学
出示例6和导学单
1.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是什么?。
2.如何准确地测算出这个花坛的直径?
3.还有别的方法吗?
三、小组讨论
四、交流展示
方法一:列方程解答。 解:设花坛的直径是x米。
3. 14x=251.2
x=251. 23. 14
x=80
答:花坛的直径是80米。
方法二:算术方法解答。 251. 23. 14 =80(米)
答:花坛的直径是80米。
五、质疑拓展
问: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喜欢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是根据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列方程是顺着题意思考,用除法计算是直接利用周长公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计算。
问:已知圆的周长,如何求圆的半径或直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①列方程解答。②d=C r=C 2
六、检测反馈
1.完成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
提醒学生估算时,可将圆周率看作3,并使学生意识到3比圆周率实际值小了一些,所以周长也应该适当估小一点。
2.完成练习十上第6题
各自填表,说说半径、直径和周长的关系
3.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1)借助圆柱形教具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 树干横截面
(2)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
(3)集体交流。
4.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1)理解拱门的高度的含义。
(2)学生独立计算。
(3)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十四第10题。
(1)学生独立思考。
(2)集体交流,明确:先求出花圃的周长,再求出种的棵数。
6.作业:练习十四第8、10题。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五年级下册数学《圆的周长》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经历圆周率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近似值,初步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所作的贡献,渗透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圆规、剪刀、绳子、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教师在黑板上画圆。
(1)提问:你对圆有哪些了解?
(2)指名回答,同学之间相互补充。
(3)你还想了解什么?
2.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这节课我们就起来研究圆的周长。(板书:圆的周长)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认识周长的含义。
(1)师:你能指出黑板上这个圆的周长吗?
(2)从实物中指出圆的周长。
(3)用语言表述圆的周长。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圆的周长就是指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
2.教学例4。
(1)出示例4,了解轮胎规格。明确:这里的22英寸、24英寸、26英寸是指
轮胎的直径。
(2)启发思考:如果把它们各滚动一圈,哪种车轮行驶的路程比较长?
(3)比较这三个车轮的直径和周长,你又有什么发现?
(4)小结:直径越大,圆就越大,圆的周长也就越长。圆的周长和直径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
3.教学例5。
(1)讨论实验方案。要研究直径和周长间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怎样做?
(2)学生回答后,小结:我们可以画几个圆,量一量它们的直径和周长,算一算周长除以直径的商。
(3)明确要求
①画三个大小不同的圆。
②用尺子量出直径。
③用线围出圆的'周长并用尺子挞出长度。
④边操作边填好表格。
周长/cm 直径/cm 周长除以直径的商
(保留两位小数)
(4)学生分组按要求操作,要求分工明确。
(5)整理学生的测量结果,汇总。
(6)观察表格,说说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后,小结: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4.认识圆周率。
(1)介绍圆周率,并板书: 3.14
(2)阅读教材第102页的你知道吗内容。
5.推导得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及其字母公式。
板书: 或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完成试一试。
(l)根据刚刚学过的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学生独立计算车轮的周长。
(2)指名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一练。
(l)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汇报交流。
3.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1)学生看图,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
(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3)交流计算方法。
4.作业:练习十四第2、3、4题。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圆的周长,谁能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的?你有
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周长/cm 直径/cm 周长除以直径的商
(保留两位小数)
3、五年级下册数学《圆的周长》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
经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及其来源,在操作、观察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经过圆周率的史料介绍,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具准备:一些圆形的物体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观察、动手测量、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引导学生回忆圆的有关知识。
2、这节课,你们想研究有关圆的什么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课题:
圆的周长(“圆”字成圆形)
二、探究圆的周长的有关知识
1、理解圆的周长
摸出自己所带圆形物体的周长,并相互看一看。再指名摸一摸。
摸出“圆”字的周长
根据老师画圆的过程,思考什么是圆的周长?
板书: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闭眼想象:圆的周长。
2、测量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能直接测量吗?学生思考、交流方法
指名说说方法,并上黑板演示
教师在学生的演示过程中,仔细强调有关注意的地方,并总结出两种基本的方法:滚圆法、绕绳法
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
3、探究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你觉得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
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研究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
讨论:如果想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需要测量哪些数据,你们准备测量什么物体,怎样在小组里面合理分工?
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教师参与其中的研究。
在操作的`基础上填写表格
测量物体名称
周长
直径
周长与直径的比值
4、指名汇报操作的过程与结果
你们发现了什么?
揭示:圆的周长大约是他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说明,这个比值就叫做圆周率。
5、介绍一些有关圆周率的史料
6、师生总结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板书:S=DS=2r
7、出示例题,学生独立试做
指名汇报,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
集体订正。
二、应用,提高
1、完成书上的“练一练”
学生完成后,相互交流。
集体订正。
2、解决实际问题:
老师的摩托车的车轮外直径是70厘米,早上教师从家出发到校,路程表上的数字从34321变成了34345,你知道老师的摩托车大约跑了多少圈吗?
3、同学们平时喜欢用透明胶带修改错误,你知道一个透明胶带大约有多长吗?
引导学生猜测、研究
学生去实际测量:先量出中间一圈的直径,再根据老板提供的圈数计算。
教育学生要认真计算,养成好习惯。
四、总结评价
说说这节课自己的表现怎样
五、作业
练习中的1、3
4、五年级下册数学《圆的周长》教案一等奖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圆周长的概念和圆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实验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自学自知圆周率,从而总结探究出求圆的周长的公式。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索过程,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长的公式,能运用圆周长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熟记圆周率的近似值,结合圆周率的教学,感受数学文化,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推导圆的周长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
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探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线、尺、塑胶板上剪下的直径大小不一的圆、实验报告单、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把准认知冲突,激发学习愿望。
1.谈话:同学们,知道大家都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动画片,今天,老师把它俩带到了我们的.课堂。听:(课件播放故事: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喜羊羊和灰太狼举行跑步比赛,喜羊羊沿正方形路线跑,灰太狼沿圆形路线跑,一圈过后,它们又同时回到了起点。此时,它俩正为谁走的路程长而争论不休。同学们,你们认为呢?)(学生进行猜测)
2.要想确定它俩究竟谁跑的路程长,可怎么做?(生:先求出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再进行比较。)
3.指名一生说说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生:边长×4=周长)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揭示课题:圆的周长)
二、经历探究全程,验证猜想发现。
(一)认识圆周长的含义并初步感知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1.谈话:那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课件出示3个车轮)
2.师:上面的3个数据是表示什么的?(生:圆的直径)“英寸”是什么意思?(学生看书回答)
3.将3个车轮各滚动一圈,猜一猜,谁滚动的路程最长?从中你们有什么发现?(生:车轮滚动一周的长度是车轮的周长;直径越长,周长越长,直径越短,周长越短)
(二)交流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1.学生拿出课前剪的圆,互相指一指它们的周长。
2.用什么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同桌交流方法)
3.指名到前面投影上展示测量周长的方法
①滚动法。明确注意点:做好记号,从零刻度开始滚,滚动到这个记号再次指向这里,圆滚动一周的长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②绕圈法。明确:线贴紧圆周,把多余的部分剪掉,把线拉直,这两点之间线的长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③用软尺测量。明确:用软尺上有厘米刻度的一面测量。从零刻度开始量,绕圆周一圈,然后看看对齐哪个刻度。
4.小结: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生:将一条弯曲的线变成一条直的线)这就是数学上所讲的“化曲为直”的方法。
5.(课件出示摩天轮图片)问:它的周长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吗?(生:不能,很不方便)问:那怎么办?引发学生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三)认识圆周率。
1.谈话:接下来同学们分4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出身边这些圆的周长与直径,完成表格。(学生分组活动,完成书上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2.各小组组长汇报测量结果。(学生说结果,教师在课件上完善)
3.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说说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4.(课件出示)介绍《周髀算经》这本书及“周三径一”的意思。(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倍)
5.介绍祖冲之在求圆周率中做出的贡献,让学生想象祖冲之探索圆周率的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不易。(课件播放资料,学生自学)
6.学生说说从资料的介绍中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
7.师小结:祖冲之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与自豪,正因为他杰出
的成就,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就被命名为祖冲之山,宇宙中第1888号小行星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像他那样刻苦钻研,将来也做一个不平凡的人。
(四)推导公式
1.当学生弄清了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后,让学生说说圆的周长怎么计算?(生: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2.谈话:如果圆的周长用大写字母C表示,那么这个公式用字母怎么表示?
3.谈话:还可已知什么条件求周长?(生:半径)为什么?(生:在同一个圆中,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那这个公式还可怎么变换?
4.齐读公式,加深印象。
三、刷新应用能力,总结巩固新知。
1.(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口答两个圆的周长。
2.计算例4中三个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大约各是多少英寸?(课件出示3个车轮)通过计算,比一比谁的周长最长?这再一次说明了什么?(生: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
3.(课件出示一个喷水池)一个圆形喷水池的周长是12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投影仪展示答案)
4.(课件出示摩天轮图)它的半径是10米,坐着它转动一周,大约在空中转过多少米?(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后在全班交流)
四、交流学习收获,课后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研究圆的周长,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全班交流)
2.谈话:现在如果老师问喜羊羊和灰太狼谁走的路程长一些?同学们可怎么做?(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有没有其它方法?(学生可通过计算解决,也可直接观察两个图比较)
3.师:种种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来确定谁走的路程长,所以当喜羊羊得知这一结果后,直喊比赛不公平,于是老村长为它们又重新设计了一种新的赛跑路线:问:如果喜羊羊和灰太狼沿这样的路线赛跑,谁走的路程长一些呢?(学生课后思考,下节课交流。)
教学反思:
一、“情境”与“知识”两条主线相互交融。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抓住“情境”与“知识”这两条主线。在教学情境上,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和谐的学习氛围。我们知道,《喜羊羊与灰太狼》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也有一定的了解,以此为学习的背景,作为学习圆周长的切入点,使“情境主线”与本节课的“知识主线”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和开放的操作空间,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亲身经历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的操作活动有目的、有思考、有选择、有创造,使学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过程中增长智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数学阅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厚实的文化。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适当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认识,能够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对后续学习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圆周率的有关认识。这里的介绍从《周髀算经》中的“周三径一”、祖冲之的“算筹”到圆周率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用电子计算机来计算圆周率,使学生对圆周率的历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感受到我们祖先的智慧,体会数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的密切关系。
5、五年级下册数学《圆的周长》教案一等奖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圆周长的概念和圆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实验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自学自知圆周率,从而总结探究出求圆的周长的公式。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索过程,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长的公式,能运用圆周长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熟记圆周率的近似值,结合圆周率的教学,感受数学文化,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推导圆的周长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
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探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线、尺、塑胶板上剪下的直径大小不一的圆、实验报告单、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把准认知冲突,激发学习愿望。
1.谈话:同学们,知道大家都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动画片,今天,老师把它俩带到了我们的.课堂。听:(课件播放故事: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喜羊羊和灰太狼举行跑步比赛,喜羊羊沿正方形路线跑,灰太狼沿圆形路线跑,一圈过后,它们又同时回到了起点。此时,它俩正为谁走的路程长而争论不休。同学们,你们认为呢?)(学生进行猜测)
2.要想确定它俩究竟谁跑的路程长,可怎么做?(生:先求出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再进行比较。)
3.指名一生说说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生:边长×4=周长)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揭示课题:圆的周长)
二、经历探究全程,验证猜想发现。
(一)认识圆周长的含义并初步感知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1.谈话:那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课件出示3个车轮)
2.师:上面的3个数据是表示什么的?(生:圆的直径)“英寸”是什么意思?(学生看书回答)
3.将3个车轮各滚动一圈,猜一猜,谁滚动的路程最长?从中你们有什么发现?(生:车轮滚动一周的长度是车轮的周长;直径越长,周长越长,直径越短,周长越短)
(二)交流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1.学生拿出课前剪的圆,互相指一指它们的周长。
2.用什么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同桌交流方法)
3.指名到前面投影上展示测量周长的方法
①滚动法。明确注意点:做好记号,从零刻度开始滚,滚动到这个记号再次指向这里,圆滚动一周的长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②绕圈法。明确:线贴紧圆周,把多余的部分剪掉,把线拉直,这两点之间线的长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③用软尺测量。明确:用软尺上有厘米刻度的一面测量。从零刻度开始量,绕圆周一圈,然后看看对齐哪个刻度。
4.小结: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生:将一条弯曲的线变成一条直的线)这就是数学上所讲的“化曲为直”的方法。
5.(课件出示摩天轮图片)问:它的周长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吗?(生:不能,很不方便)问:那怎么办?引发学生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三)认识圆周率。
1.谈话:接下来同学们分4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出身边这些圆的周长与直径,完成表格。(学生分组活动,完成书上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2.各小组组长汇报测量结果。(学生说结果,教师在课件上完善)
3.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说说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4.(课件出示)介绍《周髀算经》这本书及“周三径一”的意思。(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倍)
5.介绍祖冲之在求圆周率中做出的贡献,让学生想象祖冲之探索圆周率的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不易。(课件播放资料,学生自学)
6.学生说说从资料的介绍中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
7.师小结:祖冲之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与自豪,正因为他杰出
的成就,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就被命名为祖冲之山,宇宙中第1888号小行星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像他那样刻苦钻研,将来也做一个不平凡的人。
(四)推导公式
1.当学生弄清了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后,让学生说说圆的周长怎么计算?(生: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
2.谈话:如果圆的周长用大写字母C表示,那么这个公式用字母怎么表示?
3.谈话:还可已知什么条件求周长?(生:半径)为什么?(生:在同一个圆中,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那这个公式还可怎么变换?
4.齐读公式,加深印象。
三、刷新应用能力,总结巩固新知。
1.(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口答两个圆的周长。
2.计算例4中三个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大约各是多少英寸?(课件出示3个车轮)通过计算,比一比谁的周长最长?这再一次说明了什么?(生: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关)
3.(课件出示一个喷水池)一个圆形喷水池的周长是12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投影仪展示答案)
4.(课件出示摩天轮图)它的半径是10米,坐着它转动一周,大约在空中转过多少米?(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后在全班交流)
四、交流学习收获,课后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研究圆的周长,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全班交流)
2.谈话:现在如果老师问喜羊羊和灰太狼谁走的路程长一些?同学们可怎么做?(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有没有其它方法?(学生可通过计算解决,也可直接观察两个图比较)
3.师:种种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来确定谁走的路程长,所以当喜羊羊得知这一结果后,直喊比赛不公平,于是老村长为它们又重新设计了一种新的赛跑路线:问:如果喜羊羊和灰太狼沿这样的路线赛跑,谁走的路程长一些呢?(学生课后思考,下节课交流。)
教学反思:
一、“情境”与“知识”两条主线相互交融。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抓住“情境”与“知识”这两条主线。在教学情境上,教师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和谐的学习氛围。我们知道,《喜羊羊与灰太狼》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也有一定的了解,以此为学习的背景,作为学习圆周长的切入点,使“情境主线”与本节课的“知识主线”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和开放的操作空间,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亲身经历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的操作活动有目的、有思考、有选择、有创造,使学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的过程中增长智力,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数学阅读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厚实的文化。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适当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认识,能够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对后续学习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圆周率的有关认识。这里的介绍从《周髀算经》中的“周三径一”、祖冲之的“算筹”到圆周率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用电子计算机来计算圆周率,使学生对圆周率的历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感受到我们祖先的智慧,体会数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的密切关系。
6、沪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周长与面积》的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的数学学习内容中“面积”与“周长”一直以来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学生在学习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往往容易把它与周长的计算混淆了。对此,特意安排了“面积与周长的比较”一节练习课,旨在对已学知识加以区分和归纳,同时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与周长扫清障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学生了解面积与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求面积的问题理解为求周长,求周长的问题理解为求面积。本课中,以求黑板四周的长度(周长)和贺卡的大小(面积)作为契基引入,关注引导学生从概念、计算方法、计量单位上进行方法的比较,让学生更牢固掌握面积与周长的区别,意在深化概念本质,从而达成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安排一节练习课,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和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概念,能熟练地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及正确使用它们的计量单位。并能灵活地运用面积与周长公式解决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首先,我以激趣导入,营造一个“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情绪和亲切感,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本课中,以“六一”儿童节的话题引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自主探索。始终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本节课以始终“比较”为主线的思维方法,通过直观性引导学生采用比较的方法和积极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对知识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分析,能使学生更切实地掌握各个知识要点的联系和区别整理成表,使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接着,联系实际,体现生活数学,营选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本节课以“六一”儿童节为话题引入,接着求“六一”儿童节黑板报的面积与周长,练习又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学校花坛、操场等等,都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既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又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练习设计难易适中,在递进的层次中进行,营造一个“扎实”的数学课堂为了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循序渐进地安排学生进行适量练习,而且创设的练习难易适中,层层深入,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学过的综合知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安排使学生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应用到灵活应用的练习过程中掌握了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基本的数学思考能力。
7、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除法》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对比”,对于三道例题的解决学生们显得驾轻就熟,接下来的对比分析一个人的力量显得有点薄弱,毕竟学生的差异性是存在,我们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同时要让学生有最大的发展,如果教师和学生一个人一个人的交流效率太低,怎么办呢?我想到了我的小组学习研究,如果让学生在小组中群策群力,集中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上应该是比较好的策略。于是,我把这个环节设计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三道题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采取画表格的形式由一个学生展示,也可以让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一起展示。要求提出后学生们很快地进入自己小组的研究中。我则一个小组一个小组的观察、偶尔交流几句。大约6分钟后,我们开始交流,实录如下:
师:怎么样?发现什么了?
学生1:发现它们的数量没有变化,鸭12只,鹅4只,鹅是鸭1/3
学生2补充:线段图的结构都一样
师:线段图表示的是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线段图结构没有变化,其实是什么没有变啊?
生1:数量关系没有变,都是鸭的只数×1/3=鹅的只数,三道题目中都有这个数量关系。
生3:单位“1”的量也没有变化,都是鸭的只数,第一道题目从问题中找,其他两道题目从条件中找。
师:这三道题目中相同点找得很好,谁来谈谈不一样的地方
生4:问题都不一样。
生5(着急):条件也发生了变化,解答方法就不一样了。
生3:单位“1”的量,在第一道和第二道题目中是已知的,在第三道题目中是未知的,列出等量关系式后,可以用方程解答。
师:真是细心的孩子,利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出等量关系式后,发现单位一的量是未知的就可以用方程解答了。
师:谁还想说?
生6:我认为解题的时候找好单位一的量,然后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认真解答题目,做完后好好检查。
师带头鼓掌。
师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发言的孩子是各个不同小组的,小组同学把自己小组找到的东西综合到一起,利用表格的形式展示,特别是等量关系式的运用,我没有提示,使学生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发现的,可以说是这一环节上的一个创新。但是这个环节也存在问题,我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利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可是有几个孩子对这个活动很漠视,一些孩子发言积极,但是不知道让其他人发言,小组的组织性还很差,需要进一步规范
8、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除法》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一至六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中出现问题最多的内容。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教师们的重视,特别是到了六年级要学习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它是小学毕业考试的必考内容。一些老教师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是单位“1”;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这些方法看似行之有效,在一定意义上也为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帮助。但长此以往,学生便走上了生搬硬套的模式,许多同学在并不理解题意的情况下,也能做对应用题。然而在这种教学方法指导下获得的知识是僵化的,许多学生虽然会熟练的解答应用题,但却不会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原因在于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是以标准形式的应用题出现,在这里找不到“是、占、比、相当于”,也就找不到标准量,学生因此无从下手。
而我教学时,所说的话并不多,除了“谁能说出这一题的数量关系式?”“谁会解答?”“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说说看”“有没有不同的意见”等激励和引导以外,教师没有任何过多的讲解,当学生一次听不明白,需要再讲一遍时,我也只是用肢体语言(用手势指导学生看图)引导学生在自己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明白了算理。学生能思考的,我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我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我决不插手。由于我在课堂上适时的“隐”与“引”,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真正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学,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我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中的例题与“试一试”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省去了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我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我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本主义教育思想。
在巩固练习中,我通过鼓励学生根据条件把数量关系补充完整,看图列式、编题,对同一个问题根据算式补充条件等有效的练习,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