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居民》历史教案一等奖
1、初中七年级《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居民》历史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氏族公社发展阶段、距今年代、制造陶器、氏族公社瓦解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黄帝其人以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尧舜禹时期的禅让。
通过讲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我们的祖先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由于生产的发展。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这是阶级和阶级压迫产生的根源。
教学建议
知识分析
距今七千年到五千年,祖国境内的氏族公社达到繁荣时期,其中以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和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所为代表,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的工具,属于新石器时期。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和粟,他们会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制造出陶器,由于生产的发展,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
重点突破
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我国氏族公社时期重要遗址分布图”,使学生认识到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遗址的分布情况。教给学生如何从图中寻找具有研究价值的信息,并根据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解释。
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社会生产、生活方面有哪些进步”,教会学生比较问题的方法。
阶级的产生是难点
因为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了私有财产,有了贫富分化现象,就产生了阶级,此外学生对于阶级的含义未必都能理解。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因为它是我们了解母系氏族社会繁荣阶段的一个典型代表,也是原始社会的一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重点讲解有助于学生对这一时期历史特征的理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先为人类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阶级的产生
课型设计:新授课
教法设计:教师讲授,学生分析、讨论结合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生活的时候,人类社会已经处在氏族公社时期。那么,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粮食?什么时候会建造房屋?什么时候有了贫富的差别?什么时候产生了阶级?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授的内容。
一、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1、年代和地域
2、生活情况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③弓箭的使用。
指导学生观看《氏族公社重要遗址示意图》,了解这两个氏族公社所处的地理位置。并结合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并提供一些有关图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制造出弓箭、鱼钩、鱼叉等工具。建议教师结合政治课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关系即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标志着生产力的提高,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在讲述原始农业的同时应强调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和粟(半坡)的国家。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④制陶业
教师出示彩图2以及补充的一些图片,介绍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制作的陶器,并简单加以区分陶、瓷的不同。重点介绍一下半坡的人面网纹盆,(这件彩陶盆上绘有人的头像,圆圆的头,粗粗的眉,两眼眯成一条线,耳部各有一条小鱼紧连着,形象生动有趣,可以说是一件珍贵的原始工艺美术品。)建议教师多提供一些精美的图片给学生一方面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让学生看到祖国博大精深的艺术。
⑤建造房屋,过定居的生活,会挖水井
指导学生观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子复原图》并向学生介绍半坡人建造的'房屋式样有方、圆两种,通常为半地穴式,即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它以坑壁作墙基,在居住面和墙上涂抹草筋泥,抹平后烘烤使其变硬。墙壁依次安竖木柱,以支撑房顶。房顶用草木搭成,并且抹一层草筋泥,以便抵御风雨。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多为长方形,是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木结构建筑,它以竖立的木桩为底架,在木桩上铺梁搭木板,在木板上建长脊短檐房屋,房顶覆盖茅草,木构技术已相当成熟,梁柱间用榫卯接合。有了房屋,可以避风雨寒暑,防备虫蛇猛兽,定居比自然洞穴条件好多了。教师在介绍完情况后再结合图片试着指导学生制作一个半坡或河姆渡居民复原的房屋。
⑥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指出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然后提问: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处于什么阶段?在得到正确答案后,继续提问:他们有什么特征?(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没有阶级区别,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
二、大汶口原始居民
1、年代 距今约四五千年
2、生活情况
①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引导学生根据半坡、河姆渡居民被成为母系氏族公社的原因,分析为什么说大汶口居民已经进入到了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男子与妇女在劳动中所处的地位的改变)
②农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以及黑陶和白陶的制造
农业从遗址的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陶杯、陶瓶等酒器随葬品,这些东西间接地证明当时粮食有了剩余。因为只有在满足了基本食用的前提下,人们才有可能把剩余的一部分粮食用于酿酒。由于粮食有了剩余,一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手工业因此也有了发展。
③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阶级
教师引导学生从:生产发展――出现私有财产――私有制出现,产生贫富分化的现象――贫富分化的加剧,逐步产生了阶级这一过程去理解。
三、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1、黄帝大战蚩尤。教师简单讲述黄帝和炎帝的故事。使学生理解为什么我们中国人,都喜欢"炎黄子孙"这个称呼。
2、尧舜禹及"禅让"
让学生查找材料,讲述有关尧舜禹的故事,从而理解什么叫做"禅让";为什么要实行禅让制度。
思考题: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相比较,想想为什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居民生活的时期是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教师知道学生回顾本节课所讲的知识,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本课。
板书设计
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居民
一、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1、年代和地域
2、生活情况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③弓箭的使用
水稻(河姆渡)、粟(半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④制陶业
⑤建造房屋,过定居的生活,会挖水井
⑥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二、大汶口原始居民
1、年代 距今约四五千年
2、生活情况
①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②农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以及黑陶和白陶的制造
③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阶级
三、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1、黄帝大战蚩尤
2、"禅让"
2、初中七年级《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居民》历史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氏族公社发展阶段、距今年代、制造陶器、氏族公社瓦解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黄帝其人以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尧舜禹时期的禅让。
通过讲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我们的祖先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由于生产的发展。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这是阶级和阶级压迫产生的根源。
教学建议
知识分析
距今七千年到五千年,祖国境内的氏族公社达到繁荣时期,其中以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和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所为代表,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的工具,属于新石器时期。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和粟,他们会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制造出陶器,由于生产的发展,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
重点突破
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我国氏族公社时期重要遗址分布图”,使学生认识到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遗址的分布情况。教给学生如何从图中寻找具有研究价值的信息,并根据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解释。
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社会生产、生活方面有哪些进步”,教会学生比较问题的方法。
阶级的产生是难点
因为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了私有财产,有了贫富分化现象,就产生了阶级,此外学生对于阶级的含义未必都能理解。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因为它是我们了解母系氏族社会繁荣阶段的一个典型代表,也是原始社会的一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重点讲解有助于学生对这一时期历史特征的理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先为人类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3、初中七年级《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居民》历史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氏族公社发展阶段、距今年代、制造陶器、氏族公社瓦解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黄帝其人以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尧舜禹时期的禅让。
通过讲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我们的祖先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由于生产的发展。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这是阶级和阶级压迫产生的根源。
教学建议
知识分析
距今七千年到五千年,祖国境内的氏族公社达到繁荣时期,其中以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和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所为代表,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的工具,属于新石器时期。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和粟,他们会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制造出陶器,由于生产的发展,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
重点突破
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我国氏族公社时期重要遗址分布图”,使学生认识到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遗址的分布情况。教给学生如何从图中寻找具有研究价值的信息,并根据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解释。
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社会生产、生活方面有哪些进步”,教会学生比较问题的方法。
阶级的产生是难点
因为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了私有财产,有了贫富分化现象,就产生了阶级,此外学生对于阶级的含义未必都能理解。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因为它是我们了解母系氏族社会繁荣阶段的一个典型代表,也是原始社会的一个重要历史发展阶段.重点讲解有助于学生对这一时期历史特征的理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先为人类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4、初中七年级《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居民》历史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半坡聚落概貌、半坡人的彩陶艺术;通过半坡人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比较,发现他们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培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物插图来设置问题,激发探究欲望,意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学会使用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特别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取得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善待人生,增强征服挫折的意志。
〖教学重点〗 能够简述出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难点〗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教学过程〗
提问:中国远古人类的代表有哪些?(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人类诞生之后,由于生产力低下,生存问题始终是最大问题。
提问: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特点?(讨论后回答)
衣:主要穿兽皮、树皮制成的衣服。
食:捕渔、狩猎后的食物,都是天然食品。
住:住在树上或洞穴中。
行:靠近大江、大河流域,很少到较远的地方。
提问: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什么?――群居生活。
人类早期人类的定居地,我们叫聚落;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我们称为氏族。
引出新课: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看图P7 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
提问:氏族聚落在分布上有哪些特点?(数量众多,星落棋布)
今天我们就重点介绍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
看图提问: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位置?(半坡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河姆渡位于长江下游地区)。
提问:谁能描述一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处位置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自由发言)
简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
半坡聚落:
1. 距今年代:6000多年
2. 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
3. 主要特征:
A. 自然环境优越
B. 遗址呈椭圆形,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包括居住区、制陶窑场和公共墓地。居住区周围有一条宽深各五六米的壕沟,用于防止野兽侵袭。遗址北边是氏族公共墓地,东北边是窖场。在居住区和沟外有公共仓库。居住区内有四五十座房屋,密集有序。在居住区中,有一座很大的长方形房屋,是氏族公共活动的场所。
河姆渡聚落:
1. 距今年代:7000多年
2. 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看图:填充图册上河姆渡和半坡聚落的房子示意图。
提问:你能分辨出哪一个是半坡聚落的房子,哪一个是河姆渡聚落的房子。为什么?
(半坡聚落地处干旱地区,房子是半地穴式;河姆渡聚落位于湿热地区,房子是干栏式房子)。
有了房屋就可以避风御寒,防虫蛇猛兽。是人类生存能力提高的又一表现。
看图: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复原图。
提问: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改善了居住和饮水条件,可以远离天然水源的地方居住,同时可以解决枯水季节的饮水。在水进上面建有草顶井架,这样有效地保证了生活饮用水的洁净,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懂得卫生的重要性,他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人类在进步着。
看图: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
提问:这些箭头说明了什么问题。(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已经使用弓箭。)
提问:在弓箭发明之前,原始人靠什么工具来获取猎物?(石器和木棒)
提问:弓箭和木棒、石器相比有哪些优越性?(增加了安全系数、准确率高、省力、猎取的东西增多等,言之成理即可)
看图:书第8页半坡聚落遗址出土的“钻孔石斧”和书第9页河姆渡聚落遗址出土的“骨耜”
提问:从“石斧”的图片中,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自由发言)
(石斧的刃部经过了精细的打磨,说明半坡居民已经会磨制石器了,石斧上部中部有一圆洞,说明当时半坡居民钻孔的技术十分熟练,斧上有洞,说明半坡上可能会在斧上安装木柄,便于劳动。石斧的作用主要是开垦荒地,说明半坡居民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当时磨制石器的种类很多,有石斧、石铲、石镰、石刀等;而且石器的数量很大,出土的工具达到数万件之多。河姆渡居民除使用磨制石器外,还使用骨耜。
提问:河姆渡居民为什么要使用骨耜?用石制的工具有哪些不方便的地方?(自由发言)
(南方土质很粘,如果用石制工具,工具上必然粘上大量粘土,不利于耕作,而骨制的工具既锋利,又不粘泥土,使用起来较为方便,因此,南方多使用骨耜)。
弓箭的使用是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食物,但这些食物的获得是消极的,是大自然恩赐给原始人类的,但是,当人类逐渐懂得种植粮食了,人类就是在积极向大自然作斗争,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但时,当时的条件还是很恶劣,原始的农业并不并保证他们的生活无忧无虑。
看图:半坡出土的鱼钩、鱼叉。
渔猎仍在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提问:原始畜牧业是如何从狩猎发展起来的?原始畜牧业的产生和弓箭的出现有什么密切关系?谁能描绘一下当时的景象?(学生作出一些推测后,教师再补充)
由于弓箭的发明,猎物多了,人们一时吃不完,就把受轻伤的动物或活捉的驯养起来,慢慢就成了家禽家畜。当时人们已学会饲养猪、狗、牛、羊、鸡等等。
看图:书第8页半坡聚落遗址出土的石磨盘。
提问:磨盘最主要的用途是什么?(磨粮食)
从而证明半坡居民已经会种植庄稼。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粟就是谷子,粟和水稻分别是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主要粮食。
提问:你能分清他们各自种植什么吗?你的依据是什么?(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地处北方,以种植粟为主,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地处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提问:粮食收获后,用什么容器可以装粮食及种子?(自由发言)
看图:书第9页半坡遗址出土的鱼纹彩陶盆和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黑陶钵。
提问:陶器的主要材料是什么?(水、土)
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制陶器是原始手工业的一个重要部门,在半坡所发现的陶器里面,完整和和可以修复的就有1000多件,碎陶片竟有50万片以上,半坡出土的陶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大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称为彩陶。河姆渡出土的陶器有黑陶。
提问:陶器的用途你能说出哪些?
陶器可以用来存放、储存物品,特别是水和液态食物,使人类的食物不仅可烧烤而食,又增添了蒸煮的方法,增加了营养。这些陶器既是实用的生活器具,又是精美的原始艺术品。
提问:比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有:
A. 处于大致相同的社会发展时期;
B. 都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
C. 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 都普遍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陶器等。
不同之处有:
A. 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B. 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
C. 代表性农作物不同:半坡居民是最早种植粟的居民;河姆渡居民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
D. 陶器所反映的艺术风格不同等。
距今四五千年前,在山东大汶口一带又有了原始居民。这些居民以农耕为主要的生产方式。
看图:山东大汶口墓地出土的陪葬品:玉铲、镂孔象牙梳
在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有的随葬品如陶器、玉器等多达180多件,有些墓葬只有一两件随葬器,甚至什么随葬器也没有。
提问: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种现象说明,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聚落的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
〖小练习〗
问题:河姆渡原始原始居民会蒸米饭吗?
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
2、如果你认为“会”蒸米饭,请用文字表述出来或画出示意图。
3、如果你认为“不会”,也请说出理由。
教案反思:
本教案采用了教师启发式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插图来设置问题,激发探究欲望,意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
同时,教师还通过对比比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使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5、初中七年级《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居民》历史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下列基础知识: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氏族公社发展阶段、距今年代、制造的金属物品和陶器的新品种、氏族公社瓦解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黄帝其人以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尧舜禹时期的禅让。
2.通过讲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观察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我们的祖先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
4.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由于生产的发展,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这是阶级和阶级压迫产生的根源。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①谁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
②山顶洞人生活在什么时候?他们生活的集体是按什么关系结合起来的?
③什么叫“氏族”?什么叫“氏族公社”?
2.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生活的时候,人类社会已经处在氏族公社时期。那么,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粮食?什么时候会建造房屋?什么时候有了贫富的差别?什么时候产生了阶级?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授的内容。还有,关于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本节课里也要讲到。
3.讲授新课
(板书:一、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并挂出《我国氏族公社重要遗址示意图》或放幻灯片)
山顶洞人以后1万多年过去了,距今约五六千年的时候,祖国境内的氏族公社逐渐繁荣起来。东北到黑龙江,西北到新疆,西南到云南和西藏,东南到台湾,先后出现了各民族祖先的氏族。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动地展现出那时的情景。
(板书:1.生活的年代——距今约五六千年。指导学生观看《氏族公社重要遗址示意图》,了解这两个氏族公社所处的地理位置)
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了磨制和钻孔技术,到这时候,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一边让学生观看教材图画《半坡的磨制石器》、《河姆渡的骨制工具》,一边讲授)。这时,磨制石器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制作技术有了发展。河姆渡出土的装有木柄的骨耜就说明了这一点。磨制石器的制作方法大致是:先将石块敲打成所需的形状,然后在砺石上蘸水磨光。这种石器光滑平整,比较锐利,用途更广。考古学上把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提问:同学们还记得什么叫旧石器时代吗?学生回答后,老师再叮嘱要记住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别特征)。那时,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使用弓箭。弓箭比原先的标枪射得更远、更准,能猎获更多的动物,这一狩猎技术的重大进步,也是生产工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请学生看《半坡的骨制箭头》图)。
(板书:2.使用磨制石器和弓箭)
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出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时期,已经有了农业和畜牧业。
(板书:3.水稻和粟的种植)农业的发明,是妇女的功绩。
妇女在长期采集实践中,逐渐掌握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后来她们就在住处附近栽培一些植物,这就是原始的农业。当时的耕作方法,大概是这样的:人们先用石斧砍倒树木,放火烧掉,再用石铲和石锄平地、松土,然后下种,称为“刀耕火种”。我们的考古学家在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遗址里,发现成堆的稻谷、谷壳、稻杆和稻叶,有的地方发现了米粒。在半坡原始居民遗址里,发现了许多粟。这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和粟的国家。水稻和粟是几千年来人类赖以生存的两种主要粮食作物。我们祖先创造的这些成就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原始畜牧业是从狩猎发展起来的。由于弓箭的发明,猎物多了,人们一时吃不完,就把受轻伤的动物(或活捉的)驯养起来,慢慢就成了家禽家畜。(让学生观看《河姆渡的陶猪和陶羊》图)
尽管这时农业和畜牧业有了发展,但由于生产水平还是比较原始,因此,打猎和捕鱼仍然在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板书:4.陶器的制造和原始纺织业)
农业出现后,粮食成了主食,这就需要大量的容器、炊具,陶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陶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氏族公社后的一项重要成就。半坡人使用的陶器大多是红色底子,上面画着青蛙、鹿形等黑色和褐色的花纹,所以称为彩陶。科学家把发现了彩陶的原始文化称为彩陶文化。(要学生翻开书前彩图,观看《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网纹盆》图)大家看,这件彩陶盆上绘有人的头像,圆圆的头,粗粗的眉,两眼眯成一条线,耳部各有一条小鱼紧连着,形象生动有趣,可以说是一件珍贵的原始工艺美术品。同学们再看这幅图(指《半坡出土的纺轮》图),这说明当时已有了原始纺织业。不过,同学们要注意,这时人们所穿的衣服是用麻织成的,而不是棉花,棉花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那是宋元以后的事情,我们以后再讲。
(板书:5.房屋的.建造和定居生活)
随着原始农牧业的发展,人们的衣食来源较稳定了,也就要求生活相对安定。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学会制造和凿井,过着定居生活。(指导学生观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子复原图》)半坡人建造的房屋式样有方、圆两种,通常为半地穴式,即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它以坑壁作墙基,在居住面和墙上涂抹草筋泥,抹平后烘烤使其变硬。墙壁依次安竖木柱,以支撑房顶。房顶用草木搭成,并且抹一层草筋泥,以便抵御风雨。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多为长方形,是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木结构建筑,它以竖立的木桩为底架,在木桩上铺梁搭木板,在木板上建长脊短檐房屋,房顶覆盖茅草,木构技术已相当成熟,梁柱间用榫卯接合。有了房屋,可以避风雨寒暑,防备虫蛇猛兽,定居比自然洞穴条件好多了。
(板书:6.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
氏族公社包括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提问: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处于哪个阶段?学生回答后,接着提问:这个阶段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1)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因为那时男子打猎,工具简陋,不能经常获得东西,更不能获得很多东西,充分保证全氏族成员的生活。在那种条件下,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成为比打猎可靠和经常的生活资料来源。而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都是妇女的工作,由于妇女的劳动能保证全氏族的生活,妇女在氏族里就处领导地位。
(2)在氏族公社里,财产都归氏族集体所有,大家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贵贱贫富之分,也没有阶级区别,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
关于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我们除了从他们的遗物和遗址中去追溯外,还可以从有关的传说来印证。(让学生阅读教材关于伏羲氏和神农氏传说的小字部分,老师不作讲述)
(板书:二、大汶口原始居民)
我们的祖先在同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顽强拼搏,不断前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男子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取代了妇女,占了支配地位。距今约五千年的时候,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一带的氏族部落,先后进入了父系氐族公社时期。
1959年,山东泰安大汶口发现的一处遗址,生动地反映了我国父系氏族公社的景象。(让学生阅读课文关于大汶口文化的注释。板书:1.生活的年代——距今约四五千年2.父系氏族及氏族瓦解时期的代表)
这时,农业已是重要的生产部门,粮食有了剩余。(板书:3.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农业)从遗址的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陶杯、陶瓶等酒器随葬品,这些东西间接地证明当时粮食有了剩余,因为只有在满足了基本食用的前提下,人们才有可能把剩余的一部分粮食用于酿酒。
(板书:(2)青铜器、黑陶和白陶的制造)
由于粮食有了剩余,一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手工业因此也有了发展。其中,一个重要表现是出现了青铜器。这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有了重大进步,已从新石器时代向“铜石并用时代”转变,原始氏族制度已接近尾声。另外,制陶工艺也有了显著进步,出现了黑陶和白陶两个新品种。(指导学生看课本图画)特别是白陶的制作,为以后瓷器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老师简略介绍一下陶与瓷的区别)
(板书:4.私有财产的出现,贫富分化和阶级的产生)
由于生产的发展,到了父系氏族公社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的分化。我们在大汶口遗址墓葬中发现随葬猪头、猪下颚骨的墓占总数的34%,猪头少者一、两个,多者达14个,这意味着家畜已开始变为私有财产。私有制的出现,必然产生贫富分化的现象。(指导学生观看课本图画)这是大汶口原始居民一个墓里出土的绿松石(作简要解释)项链。类似这样的珍贵制品,此人墓里共有180多件。可见这个人十分富有。而在另一些墓里却没有或只有少量的石器、陶器,差距很大,具有明显的贫富之别。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逐步产生了阶级。有了阶级,就有了阶级压迫。请大家阅读一下教材17页关于河北邯郸父系氏族公社晚期遗址的小字部分。这个遗址与大汶口遗址属于同一类文化的遗址,通称大汶口文化。因此,它可以代表大汶口文化晚期阶级产生的情况。
(板书:三、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与父系氏族公社后期情况相印证的,除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墓葬物资料外,还有广为流传的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板书:1.黄帝及其对华夏族形成的贡献)
我们中国人,都喜欢“炎黄子孙”这个称呼,那么,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哪个同学知道吗?(可请一个学生回答)
相传在大约4000多年以前,黄河流域有许多部落联盟,黄帝就是一个部落联盟的领袖(叫学生看教材《黄帝像》)。他提倡种植五谷,驯养牲畜,促使这个部落联盟逐步强大。炎帝是居住在西方的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蚩尤是南方部落联盟的首领。在向我国中部地区发展的过程中,(悬挂《和禹的传说时期地域示意图》,指图讲解)他们发生了冲突。先是炎帝部落被蚩尤部落打败。炎帝求救于黄帝。黄帝和炎帝联合进攻蚩尤,双方在涿鹿发生了大战(在图上找出涿鹿的位置),蚩尤施展法术,制造大雾,对面看不见人,黄帝命令制造一架指南车,识别了方向,打败了蚩尤,最后将其擒杀。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联盟结合在一起,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黄帝被奉为华夏族的祖先。后来各族都自认为是黄帝的后代,称为“炎黄子孙”。这就是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5a03_112孙”的由来。
(板书:2.尧舜禹禅让与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先后有尧、舜、禹,那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由推选产生。尧年老了,也同样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更替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叫作“禅让”。(板书,并解释词义)请大家阅读一下教材第17—18页的小字部分(可叫一个同学朗读,其他同学看书。读完后,作概括性讲授)从这段文字叙述中,同学们可以看出,被推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必须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老师也可适当补充例子,说明尧舜禹的功德,特别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可增加讲授内容)
禹做部落联盟长的时候,我国原始社会已经走到了尽头。阶级社会来临了。这时,私有财产不断增加,据说禹家里很富有,禹的父亲为保护自己的财产,修筑了土城。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势也越来越大。有一次,禹召集部落首领在会稽聚会,到会的首领都要带玉帛来。有个部落首领来晚了,禹竟独断地把他处死。为了扩大权势和财富,部落首领常常驱使成员进行掠夺战争,由于有了剩余产品,战争中捉来的俘虏不再杀掉,而变成为奴隶。他们强迫奴隶劳动,强占奴隶们的劳动成果。禹晚年,用武力平服了不顺从他的部落,俘虏这些部落的成员,罚作奴隶。这些事实说明,那时阶级、阶级压迫开始产生。至于我国的阶级社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下节课我们会讲到。
4.巩固小结
提问:(1)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是怎样生活的?
(2)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依教材要点进行小结。
5.作业
(1)制作《中国原始社会简表》
(三)教法建议
1.本课考古材料较多,学生自学理解有一定困难,应以讲述为主。
2.本课以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状况、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贫富分化现象、黄帝对华夏族形成所作的贡献为重点,以母系转为父系和阶级的出现“禅让制”为难点。在突破难点上,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向学生讲解清楚。
3.讲课时要注意把出土文物资料与古代传说互相印证,说明课文所引传说反映原始社会哪些发展阶段的情况。
4.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利用挂图或图片、幻灯片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
5.本课教学结束,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我国原始社会的历史作简单的总结,并让学生制作图表。
6、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用坐标表示平移》的教学反思
上星期我上了一 节《用坐标表示平移》的公开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移的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探究图形在坐标系内平移的变化规律的。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思想,依次经过点和图形的平移的观察、画图、猜想、归纳、比较、分析等活动,最终探究出点的坐标变化与点平移的关系,图形各个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
我在学生的前置性学习部分让学生将点A(-2,-3)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它的坐标是什么?通过思考,学生可以验证观察后的推断。然后把点A分别向左平移2个单位、向上平移6个单位、点A向下平移4个单位。通过以上环节,大多数学生都会发现点平移的规律,进而归纳出点平移与坐标的变化规律,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通过小组讨论、其他同学的帮助得到点平移与坐标的变化规律。在这一分层递进教学环节中,四人学习小组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改变了以前有少部分参与而大部分学生做“观众”的课堂氛围,进而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爱好和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四人学习小组中,学生能充分发挥互助精神,好生辅导差生,学生用他自己的语言教学生,可使部分学生比听老师讲更容易接受,可帮助基础差的学生及时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合作交流等实践活动,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索过程,最终归纳总结点平移与坐标变化的规律就相对简单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x-a,y));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x,y-b)。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我还在结论的后面总结了一句口诀:左右平移,左减右加纵不变;上下平移,上加下减横不变。通过口诀的记忆,学生在运用的时候可以更快、更准确地解决问题。在这个知识点后,我设计了5个有梯度的练习题,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地解决了这5个习题。
在这个知识点我还设计了一个思考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一点(1,3),要使它平移到点(-2,-2),应怎样平移?说出平移的路线。这个问题的出现这个问题的出现就是为了使学生发现斜向平移可以分解为水平平移和垂直平移来完成。将点平移的知识提高了一个层次,也体现了知识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的过程,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同时也为图形的斜向平移埋下伏笔。但显然,部分学生不大理解我的设计意图,有的学生通过绕很多路线才平移到点(-2,-2)。故在这一问题上,我认为我处理得有点不当,引导得不够好。
学生已经掌握了点平移与坐标之间的变化关系,然后再学习图形平移与图形个点之间坐标变化的关系就相对简单多了。在这一知识点的处理上我让学生做了大量的练习,增强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熟悉。
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各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听课、练习、等环节学习知识并在课堂上找到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我在这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分层的练习,保证每个学生每节课都有成功的体验。学生只有有成功感才能对学习有持续的兴趣。但在操作过程中本人还存在一定的困惑,因为在评讲各层次学生的练习时,基础差的学生根本听不懂,或无事可做,或在做练习,但因为老师在讲课,所以很多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这时候这些同学的时间就呈一个轮空状态,那究竟如何操作才能使得这些学生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呢?
在这节课中,我尝试实行了分层教学,实行分层教学需在数学教学中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让分层教学更趋科学化、合理化。
7、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好处,体会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大进步;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找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方程的概念在小学阶段已经出现过,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更高一个层次认识方程、运用方程呢?我的教学策略是:第一步,创造一个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失衡。第二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总结归纳出新知识。第三步,介绍新知识的文化背景,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同时为学习有关概念进行铺垫。第四步,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找相等关系列方程。现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对学生进行了数学文化的渗透。方程的概念在小学已经出现过,初一再次学习方程应该让学生们更高一个层次认识方程,因此通过介绍字母表示未知数的文化背景,在文化层面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爱数学,展示数学的文化魅力。
2.分层次设置练习题,逐步突破难点。初一学生在解应用题时,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1)抓不住相等关系;(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3)习惯用算术解法,对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其中,第一个方面是主要的,解决了它,另两个方面就都好解决了。为此我在“练一练”的环节里设置了A与B两组练习,A组练习的题目已经帮学生设定了未知数,重点训练学生找相等关系、列方程;B组练习的题目要求学生独立设未知数列方程,要求学生能突破用算术解法解应用题的思维定势,学会通过阅读题目、理解题意、进而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3.恰当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件制作上考虑到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了许多卡通动画效果,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不仅大大地提高了课堂容量,而且还可以展示学生的作品(课堂练习的解答),及时纠正学生书面表达的.错误,规范解题格式,改掉小学生重结果轻过程,解题格式不规范,解题步骤混乱等不良现象。
4.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本节课的教学从始至终,教师都是面带笑容地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给学生鼓励与肯定,消除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因环境变化而引起的心里障碍,激活学生的思维,保持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二、不足之处
1.教学容量偏大,以致没有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对如何找相等关系进行总结归纳。本节课在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以后,设计了一组判断题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进行辨析。课后我想到这节课的难点是如何找相等关系列方程,应该淡化概念,如果删去这道练习题就可以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总结归纳找相等关系的方法,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2.对学生情况不够熟悉。因为本节课是初一学生入学后一个月进行的,所以我对许多学生还叫不出名字,虽然课堂上可以用手指着某某同学回答问题,但是课后仔细想来,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不仅仅是教学内容设计上的衔接,而应该是多方位的衔接,其中就包括教师应尽快了解、熟悉学生,这样可以帮助消除学生刚升入初中的许多不适应。
三、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思考
(1)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初中的许多数学知识都是小学知识的延续与提高,因此要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真正意义上的衔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熟悉并掌握《数学课程标准》的教材体系,而且我们还要认识到处理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并非只是小学与初一老师的事情,其实整个中学阶段有很多的知识点都是在小学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的,如初二学习的“轴对称”及“等腰三角形”的知识在小学都出现过。
(2)渗透数学文化的教育,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小学到初中,教学内容更抽象,更加符号化,有一些学生在努力学习数学的同时,逐渐地厌烦、冷漠数学,这主要是应试教育环境下的数学教学,对数学知识的积累、数学技巧的训练等工具性价值的过分关注,使数学学习越来越枯燥无味,所以我们教师应该让学生一进入中学的课堂,就展现给学生一个多姿多彩的数学世界,在课堂教学中时时体现数学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的魅力,保持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8、七年级历史《科举制的创立》的教学反思
本课所讲述的是科举制的诞生和完善的过程。由于科举制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所以学好这一课对于把握整个单元的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课前我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搜集了一些通过科举取仕考取功名的一些名人,以便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书上密密麻批注了很多,但是到了课堂,有些东西却未能和预设的那样。比如,刚开始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在选拔班委和三好学生时要求很高,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必须成绩优良、有真才实学。良好成绩的取得与一次次的考试是分不开的。提到考试,我们每位同学都可谓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我们知道考试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一种较为公平的选拔方式。那我们知不知道在古代社会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呢?”但是在课堂上,当我检查完学生上节所学内容,却感觉这段导语有些生硬,所以就临时改了,直接开门见山,展示预习提纲。
还有就是,我曾经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你会怎样做?”可是课堂上却没有用上,看来预设和生成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当然本课也还是有一些成功之处,首先,我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使学生大致掌握在科举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哪几个皇帝起着重要作用,从而对本课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其次,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对科举制的具体考试办法逐步深入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它的实质是为统治阶级所服务的一种制度,培养学生[此文转于]能透过事物表象而了解实质的能力。第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把科举制和今天的人事制度加以比较,使学生能够从现实中反思历史,加深理解了科举制的深远影响。第四,互相交流,共同提高。通过分组讨论科举制对封建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的自主合作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引进信息,扩展延伸。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科举制的资料,培养学生[此文转于]通过多咱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再通过我们引进的一些资料,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的发散思维能力。
通过这节课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特别是备课时对学生备的比较少,在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这些不足,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严谨,提高教学中的应变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9、七年级历史上册《两汉经济的发展》的教学反思
原本以为《两汉经济的发展》这一课是选学课,我没有必要讲,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况且这一课比较枯燥,也比较简单。但是,在准备的过程中,才发现并非我所想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极大热情,出乎我的意料,也让我受益非浅。
首先,历史剧表演的尝试,让师生亲身感受体验了历史,对历史的陌生感与距离感缩小了,以往枯燥的历史学习也变得轻松多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大大的提高了,师生关系更融洽。同时,在创作历史剧的过程当中,师生对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与体验,老师适当指导,学生充分发挥,甚至为了设计一个时间,都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最终决定以公元前110年作为剧本的背景时间,这样才能将书本中导言中的`材料与第一目治理黄河的材料联系起来等。通过这一活动,对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资料收集与整理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有较大的促进。
第二,视频资料的恰当使用,为课堂增色不少。在查阅视频资料中,我在无意间找到一种以FLASH形式出现的教学视频,该FLASH《汉武大帝》,比较适合学生口味,同时,这个动画开始的三个画面中的文字“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对汉武帝的一生,可以说做了充分概括,对学生认识汉武帝这个人物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画面中出现的人物、服装与场景,比如匈奴、马车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汉朝人的生活及汉武帝的事迹。说实在以前根本没有关注过此种形式的教学视频,甚至有时还嗤之以鼻,以为纯属小儿科的,可是通过实践,此类视频倒是挺能提高孩子们的关注度,何乐而不为呢?
讲农业的发展环节中,我运用了大量的有关农业发展的农具图片、耕作图片,也进行了讲解,有一张图片中的耧车立马吸引住孩子们的眼球,立即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开始讨论这个耧车为何“长三只脚呢?”最终,还是“回答问题专业户们”道出了心声:三只脚的耧车可以同时播种三行,同时耧车又翻松泥土把种子全部覆盖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