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教案一等奖
1、初中历史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教案一等奖
【特别提示】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认定目标】(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的学习任务)
1.了解隋唐实行科举制度的目的,考试科目、内容及科举制的作用。
2.了解唐朝衣食住行的时尚和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课文20-23页,回答下列问题:科举制的含义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管理的制度。创立和完善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了科举制度。主要科目
①明经客,主要测试考生及宋儒家经典的能力,比进士科相对容易些。
②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诗赋。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奴地,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主要作用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他们中间的佼佼者进入统治集团之后,推动一系列改革,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老师要对学生分析这些作用,便于学生记忆)
注意:教材只说了科举制对唐朝的积极影响,全面评价见学科主页上的“教学资料”
1.完成右面表格你知道“雁塔题名”是怎么回事吗?
2.有位调皮学生让这位“唐代”骑马女俑吟诵了“北宋苏东坡”的两句词,他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1)饮茶习俗在唐代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
(2)唐代,骑马出行变得普遍而富于情趣。
3.唐代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产生的原因、表现及特点分别是什么?原因:盛唐时期国运鼎盛,政局安定,科举选官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为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勃发的活力。
表现:(表现有很多,教材p23上面两段小子就是例子,学生了解即可)特点:胡汉交融、中心贯通。敢和我比赛吗?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科举制与唐朝的社会风貌有什么关系?科举制有利于选拔杰出人才,给广大读书人以极大希望,他们进入统治集团后积极推动改革,促进了唐朝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的形成。(能说明白这个意思即可)
2.学习小组疑点、难点:我也会!
【归纳整理】想一想,本课讲述了哪些问题?你能设计出本课知识结构吗?
一、科举制
1、创立和完善……
2、主要科目……
3、影响……
二、衣食住行时尚
1、饮茶……
2、骑马……
三、唐代精神风貌
1、形成原因……
2、特点……
【拓展练习】(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1.(XX·山东聊城)“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诗句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
2.(XX·重庆)我国的科举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正式创立于()
a.西周b.春秋战国c.秦汉d.隋唐
3.(XX·重庆江津)唐朝读书人要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最佳途径应该是()
a.辛勤耕作b.作战立功c.经商致富d.参加科举考试
4.(XX·湖南邵阳)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开创于隋朝,废除于唐朝b.通过分科考试选拨官员的制度c.毫无公平公正性可言d.看重门第,不利于选拔人才
5.(XX·福州中考)我国是茶的故乡,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是在()
a.西晋b.东晋c.唐朝d.宋朝
6.(XX·内江中考)唐朝的社会习俗从饮食,服饰到音乐舞蹈都体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a.封闭、保守b.胡汗交融、中西贯通c.完全模仿北方少数民族d.完全模仿周边国家
7.(XX·江苏苏州)民族的强弱、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公开、公平地选拔人才是人们美好的愿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墨子》
材料二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zān fú)望之继世。孤寒失之,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大意:平民百姓指望它发迹,贵族指望它延续家族的荣华富贵。贫寒家族子弟落第,全家族都会气馁;贵族子弟落第,他家的荣华富贵就止于他这代了)
材料三(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茏,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材料二三均选自《唐摭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墨子有关官员选拔的观点是什么?不论贵贱,选贤用能(或尚贤)。
(2)材料二、三涉及到历史上的什么选官制度?创立于何时?
试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官吏来源;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打破了特权垄断,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的合理性。
2、初中历史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两宋时期人们衣食住行以及娱乐和传统节日上的新的发展和特点。
2.思想教育目标:两宋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高度发展,尤其在衣食住行方面,以此激发学生的自豪情感。通过对衣食住行和城市娱乐,传统节日等方面发展的介绍,使学生体会到,这个时期的精神文明之所以能取得卓越的成就,依靠的是社会的安定和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
3.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从史学的角度感知两宋时期的社会风貌,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某一时期社会发展的理解能力。
二、教学方法:以讲述法为主的综合教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衣食住行,包括娱乐和节日的发展内容和特点。
难点:为什么这个时期的社会风貌会有这样的繁荣特点。
四、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堂课的知识。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以及为什么南方经济能有很大的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在南方经济发展繁荣的情况下,两宋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娱乐等很多方面有着跟以往不同的新的风貌,我们来学习第11课。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北宋初年穿衣节俭,各级官员的服色有严格规定,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后来奢侈风气盛行。妇女缠足的陋习开始传播。还有在两宋时期,从穿戴的服饰上,可以辨认出士、农、工、商从事行业的特点。
2、食两宋时期的饮食也很丰富。早市和夜市的小吃很多。还有这个时期南方个北方的居民在饮食上有着不同的特色。北方人吃羊肉多,主食是面食。而南方人吃鱼肉多,主食是稻米。(讲讲产生差异的原因。简介一下这个时期一些在饮食上有贡献的人物。)
3、住两宋时期,农村百姓的住房简陋,以茅屋为主。城市居民的住房多为四合院。
4、行宋朝缺马,人们多用牛车和驴车。达官贵人出门多乘轿子,士大夫骑驴和骡。那时的.交通也很发达,邸店很多,旅店业兴旺。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热闹的瓦子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商业场所叫“瓦子”。瓦子里面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2、欢乐的节日
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最受到重视的是春节,宋代称为元旦。(介绍这些节日的风俗习惯)
3、初中历史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了解宋代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服饰、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交通旅行的条件、商业繁盛局面和文化娱乐生活等方面的概况。
2、通过对宋代社会衣食住行的变化的辨别和分析,学生能提高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能力,并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发展。
3、通过宋代社会生活具体表现的了解,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学生对历史有更加直观的认识。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重点:宋代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风貌
难点:对历史现象“缠足”的认识
教学资源
利用多媒体展示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下面老师带你们到《清明上河图》去旅游
播放动画视频《清明上河图》
讲:这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作品,它展示的是宋代人们生活的一个场境,画长24.5厘米,横528.7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为了让大家更加直观地了解宋代的社会风貌,我决定今天临时组成一个旅游团,带大家通过时光燧道到宋代的社会去看一看,
讲授新课
【学习目标:】
1、了解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以及娱乐活动、节庆风俗.(拉近自己与历史之间的距离, 加深自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分析宋代社会风貌出现万千气象的原因。
3、认识经济繁荣发展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
情景假设:
今天我们一起穿过时光隧道,来到宋代。想一想,我们要怎样改变自己的衣食住行,才能适应当时人的生活?
合作探究一:我可以穿怎样的服装逛街呢?
下面有请第一组的同学上台,由你们推荐的导游来介绍宋代的服饰特点。
学生可从不同的身份穿着打扮去讲,也可从不同民族
展示图片,宋代的官员服饰,百姓服饰,民族服饰,对服饰进行感性认识。
提问:旅行时,有一位女同学不小心将鞋掉到了河里, 她问了好多家鞋店也没有买到合适的`鞋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由于女子缠足
介绍缠足的由来及影响。
总结回答:女子缠足宋代服饰特点
1、历史发展特点: 简→奢2、民族融合特点: 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3、陋俗观念特点: 畸形审美—— 缠足
合作探究二:走了这么久,我饿了,我可以吃些什么呢?
下面由第二小组与大家分享宋代的美食
1)南北饮食差异
北方:面食、羊肉
南方:米饭、鱼肉
2)宋代发明的美食
包子、角子(饺子)索饼(面条)、焦碱水锥(炸元宵)浮团子(汤圆)、煎饼、爆米花、火腿、油条、蛋炒饭豆芽菜、酱油 、火锅
学以致用
假如你是宋代的一名厨师,准备到南方去开饭馆,你认为经营下列什么项目会生意火爆?
A 饺子馆 B 包子馆
C 涮羊肉馆 D 水煮鱼馆
合作探究三:有点累了,想找个地方休息,可以上哪去呢?
由第三组上台展示宋代的建筑
考考你的眼力:注意以下几幅民居图片,看一看哪幅是农村百姓的房屋?哪幅是城市平民的房屋?哪幅是达官贵人的宅院?
展示四幅图片分别是农村百姓的房子,城市平民的房子,达官贵人的房子,
思考:宋代“市郊村野”和“都市街景”图里的住房有什么不同?
“市郊村野”的房屋布局稀疏、茅草结庐——简朴;
“都市街景”的房屋栉比鳞次、楼阁轩昂、陶瓦盖——豪华。
合作探究四:明天我打算去东京,可以利用什么交通工具呢?
第四组学生上台介绍宋代的交通工具
提出问题,,我记得平时在电视上看到的古代的人不是都是骑马车的吗?为什么宋代人骑的是牛车和驴车啊?
(北宋建立之初就与辽、西夏形成对峙局面,而辽、西夏控制的广大地区都是产马之地,这就造成了北宋马匹来源困难,到南宋时,马匹缺乏的情况就更加严重了)
合作探究五我想知道到东京可以有什么娱乐活动啊?
视频播放《宋代的瓦子》
在看后说出宋代娱乐场所叫什么?在里面有专门演出的地方叫什么?
宋代的人们有哪些节日风俗?这些节日我们今天还有吗?
由学生搜集的传统节日加以介绍。
这些节日和我们今天的节日是否相同?
以春节为例展示图片和文字资料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旦就是我们今天的春节,古今年内有何不同?
你更愿意生活在宋代还是生活在现代?为什么?
师:现在知道其实今天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了吧?所以我们就更应该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合作探究:同样是源自两宋的习俗,为什么过春节这样的习俗流传下来,而缠足的习惯却被人们抛弃了?
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应在尊重和传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总结全课内容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样的认识?
巩固训练1、宋代反映妇女受封建束缚的陋习是 ( )
A胡服 B缠足 C饮茶 D守岁
2、假如你是南宋时一位富有的商人,你家来了一位南方的贵客,你当时最想用什么招待这位客人,既使客人感到新鲜,并且自己又负担的起 ( ) A冷饮 B羊肉 C鱼 D小吃
3、关于宋代人的生活习惯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北宋初年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衣服
B妇女缠足的逐渐陋习传开
C饮食丰富,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方人吃鱼多 D宋代人出行多骑马
4、下列关于“瓦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给城市生活增添了生机 B出现在宋朝时期 C是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D散布于广大农村
5、从宋初崇尚节俭到后来追求衣饰精美华丽,说明了 ( )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统治阶级日益腐朽
③妇女地位低下 ④畸形的审美观
A②③ B①③ C①② D ③④
1、 南宋朱熹言“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
这说明 ( )
①宋代服饰中明显反应少数民族的影响
②统治阶级生活的腐化
③长期以来民族交往融合的结果
④民族之间的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作用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由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阅读、观察、讨论,使学生
明确目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四个小组分别去探究衣食住行其中一个方面,形式不限,分别介绍每个方面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阶层介绍,能使同学们听明白。
展示图片感性认识缠足的危害
学生归纳总结
展示图片,了解宋代美食
注意观察,房子有何特点?
认识宋代官员和平民百姓是有等级的
看,听,思
客观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
学生回答
板书
设计
一、人们的衣、食、住、行
1.衣:a.等级性和不同的行业特点;
b. 受到少数民族影响;
c. 女子缠足。
2. 食:主食——北面南稻;肉食——北羊南猪;饮料——茶、酒
3. 住:a.城市瓦房,农村茅屋;b. 旅馆——邸店
4. 行:车(牛、驴、骡)、船、轿
二、城市文化生活:瓦舍
三、丰富的节日生活
4、初中历史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记住“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
2、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历史价值。
3、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培养从历史文物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概括“丝绸之路”和“南方丝路”。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丝绸之路”导入新课。
2、通过“丝绸之路”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
3、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
4、通过相关史料图片,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两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
1、丝绸之路
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
【教学难点】
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
【授课类型】新课
【课 时】1课时
【教 具】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老师导入)两汉时期,中国以高度文明和繁荣富强闻名于世,中华文明向外传播。同时,中国也要吸取外来文化充实自己。那么,中国与世界是通过哪条商业通道来实现的呢?(学生回答“丝绸之路”),(老师肯定)对,在两汉时期,中外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来实现的,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两汉时期中国与世界有哪些交流?“丝绸之路”又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板书课题)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老师导课)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
(板书第一标题)
一、丝绸之路
1、(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老师讲解)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和今天的新疆,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由于在这条商路上,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所以叫“丝绸之路”
2、那么,“丝绸之路”是怎样形成的呢?(老师指出)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加强了,其实“丝绸之路”就是张骞开辟的。(请同学齐读“后人对张骞的评价”)“骞始开通西域道也。”
3、(老师引导)请同学们比较“丝绸之路”路线图和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比较它们的起点和走向。巩固记忆。
4、“丝绸之路”开通后,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加强了,那么“丝绸之路”的形成有何作用?(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了东方和西方,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5、指导学生看“丝绸之路”有关图片(教材72-73页:烽火台遗址、出土的绣花粉袋、马帮在青石上踏出的蹄印),显示汉代对外交流繁荣,政策开放。
6、(老师指出)在汉朝时,“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已初步形成。(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3页小字部分内容,找出“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走向。) (老师点拨:中国与朝鲜交往既可通过陆路,又可通过海路实现。中日交往只能通过海路,但中国和欧洲的首次交往是通过海上实现的。)汉朝以开放的'态度与外界交流,特别是与周边邻近国家有着密切交往,其中朝鲜和日本深受中国影响。
(板书第二标题)
二、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
1、(指导读书),找出中国与朝鲜交流的方式,并勾画出来。中国的经济文化对朝鲜的影响并归纳:(1)中国人移居朝鲜半岛。(2)中国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传入朝鲜。(3)中国的物品传入朝鲜,如蜀郡制造的漆器。
2、(指导看图片)教材74页“东汉陶船”、“秦汉造船工场遗址图”,从这两幅图反映出汉代造船业发达,也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3、(老师指导)朝鲜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与中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日本也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指导读书,出示东汉疆域图)(1)找出西汉时就与日本有交往的历史,(2)找出东汉都城洛阳、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在地图上的位置。提问:西汉时期“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那东汉的“丝绸之路”起点在哪里?为什么?(3)找出东汉时中国与日本交往的历史。(然后讲解,汉光武帝赠给“汉委奴国王”金印一枚说明了中日交流源远流长,中日人民有友好交往的历史。
4、(拓展提问)中日关系应向什么方向发展才有利于两国的发展?(对中日两国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两国只有和平相处,互利合作,才能促进两国经济文化发展。)
(老师引导)汉朝时,除了与邻近国家交往外,中国还与欧洲有着友好交流的史实。
(出示第三标题)
三、汉与欧洲的往来
(老师讲述)公元97年,东汉官员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虽然没有到达大秦(古罗马),但他了解了大秦和欧洲更多的情况,为以后双方的交往准备了条件。
(老师提问)欧洲与中国第一次交往是什么时间?处于哪一世纪?交往的具体情况是什么?
课堂小结:
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增多了,丝绸之路开始形成。丝绸之路上,留下了东西方交流的足迹,它是古代文明传播的道路,它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彼此的发展,它的存在反映了两汉时的对外交流十分繁荣。两汉与近邻、朝鲜和日本有着密切的交流,与欧洲同样友好交往。正是由于实行了这种开放的政策,两汉时的经济文化也十分繁荣。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的起点是( )
A长安 B成都 C洛阳 D西域都护府
2.标志着欧洲国家与我国开始直接友好往来的历史事件是( )
A第赛出使西域 B甘英出使大秦 C班超经营西域 D大秦遣使来汉
3.中国和日本交往的历史悠久。赠给日本倭奴国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的中国皇帝是( )
A汉武帝 B汉元帝 C汉文帝 D汉光武帝
4.欧洲国家同中国开始直接友好往来开始于哪一世纪?
A公元前1世纪 B公元1世纪 C公元2世纪 D公元15世纪
5.近年来,在平壤附近的古墓中出土了大批汉代文物,其中有蜀郡制造的漆器。这说明( )
A朝鲜在汉朝时和中国有往来
B秦汉的经济和文化对朝鲜有着重要影响
C在汉朝时,朝鲜和中国往来比日本要早
D在汉朝时,朝鲜和蜀郡有直接贸易往来
6.西汉时通向今印度、缅甸的“南方丝绸之路”实际已经形成,其起点是( )
A重庆 B成都 C洛阳 D长安
7.丝绸之路是西汉王朝和外界陆上贸易的一条重要商路。它之所以得此各字,主要是国为( )
A汉朝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影响深远广泛,名称准确行动
B是历史上横贯亚欧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C丝绸的名字优美动听,人们好记
D第骞通西域后命此名字
8.公元97年,东汉官员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了条支海后没有继续前行,扩大了国中人的视野。“条支海”是现在的( )
A红海 B波斯湾 C里海 D黑海
拓展训练:
1.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对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
A张骞 B卫青 C班超 D甘英
2.汉朝时,中国同西方的陆上贸易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其路线是( )
A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亚―――欧洲
B长安―――今新疆―――河西走廊―――西亚欧洲
C长安―――今新疆―――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D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欧洲―――西亚
3.公元166年,一批大秦人从海路来到中国,这是中国与欧洲第一次直接交往。由此可推断当时已开辟了( )
A陆上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 C南方丝绸之路 D西方丝绸之路
培优训练: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有什么现实的价值和作用?
2.你认为当代的中国应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中日关系应向什么方向发展?
5、初中历史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造纸术的发现改进。《九章算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
二、在教师的帮助下,归纳秦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对比和归纳综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
秦汉时期许多重大的科技成就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 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特别是造纸术的发现更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教学重点:
造纸术的发现和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创制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伦的 医学成就。
教学难点:地动仪的构造原理。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课前提示,教师作简要说明: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比较安定,封建经济有了发展,这为秦汉文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因此,秦汉时期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象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就是在这一时期发明的。
二、导学新课
(一)纸的发现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1.纸的发明(板书),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从纸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讲起,以便学生了解发明纸的历史背景。
师问:甲骨文是刻写在什么上面的?
生答:龟甲、兽骨。
师问:“金文”是刻写在什么上面的?
生答:青铜器。
师问:战国时期又出现了什么样的书写材料?
生答:竹简、丝帛。
(教师用课件演示,兽骨、龟甲→青铜器→竹、帛→纸)
师讲:纸普遍使用之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人就把竹木简当作书写材料。现在我们还把书按“册”计算,这个“册”字就是个象形字,很多竹木简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册”了。但竹木简太重了。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一天要看一百二十斤重的文书。而帛又很贵,不能大量使用。随着文化的发展,需要有一种既便宜又方便的书写材料,这就推动人们从事造纸术的研究。
2、蔡伦改进造纸术(板书)
在蔡伦之前,我国劳动人民虽己发明了造纸的方法,但纸的质量还比较差,产量也不高。
东汉时,宦官蔡伦负责管理为朝廷造纸的作坊,(用课件演示蔡伦的图象),它总结劳动人民经验,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蔡伦用于造纸的原料。
师问:当时蔡伦都用哪些原料来造纸?
生答: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
(用课件演示造纸原料)。
师讲:这些原料很容易搞到又很便宜,既扩大了原料来源,又降低了成本,造出的纸的质量比以前要好得多。不仅提高了纸的质量还提高了纸的产量,纸的使用也逐渐普遍起来了。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3、造纸术的传播及其意义。
(略讲)纸的传播,(利用课件进行演示)纸最初传入朝鲜、日本,后来又向西传入阿拉伯,并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和非洲。
师问:与竹木简和帛相比,纸的主要长处是什么?
生答:竹木简太笨重,帛的价格昂贵,纸不仅携带方便,而且造价低廉。纸的造价低廉而又携带方便。纸的发明,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书写和人类文化的传播。
(二)九章算术
成书于东汉的一部数学著作.全书共分九章,书中有很多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它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数学专著,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基础。(此处师讲)
(三)张衡和地动仪的发明。(利用课件演示张衡与地动仪的图像)
师讲:张衡是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既是文学家,又是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他于132年制造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西方制作的类似仪器要早1700多年,(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课件:向学生介绍地动仪的结构和原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叙述地动仪结构的小字部分,然后说明其测报地震的科学原理。
(四)医学的成就
中国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秦汉时期,良医辈出,。
1、华伦创制“麻沸散”和“五禽戏”(板书)
(利用课件演示华伦人物图像)
华伦是东汉著名的医生。他擅长针炙、麻醉术和外科手术。华伦制成的“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首创,他还创制了医疗保健体操“五禽戏”。这套体操模仿鹿、虎、熊、猿、鸟五种禽兽的.动作。(这部分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部分)
2、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也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学家,后世尊称他为“医圣”,(课件演示张仲景图像)。《伤寒杂病论》一书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三、课堂小结:
在秦汉时期,中国有哪些科学技术成就领先于世界的?(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
教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秦汉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在许多领域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很多成就是世界之最,处于领先地位。西汉初期,我国劳动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纸,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九章算术>>的许多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华伦的麻沸散,并用它来实施外科手术,这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最早的,这么多伟大成就,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骄傲。
四、巩固练习
利用课件演示课堂练习题。
(一)、选择题:
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一项伟大的发明,这主要因为它(D)
A、是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B、是构思巧妙的地动仪
C、能够测定地震方向D、是世界上最早测出地震方向的仪器。
(二)填空题:
l、东汉时候,____总结劳动人民的经验,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
2、《》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基础。
3 、东汉著名医学家____创制了“麻沸散”和“五禽戏”。
4、____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世尊称他为“____”。
(三)讨论题:
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人们大力提倡使用“再生纸”又有什么重要意义?
本讨论题让学生利用课后查找资料写一篇小论文。
五、板书设计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二、《九章算术》、张衡和地动仪的发明
三、医学方面: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华伦创制“麻沸散”和“五禽戏”
6、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四项内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娱乐活动和节庆活动两项内容。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初一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故事,并且有一定参加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富有想象力;掌握了一定的阅读和识图能力,也能通过材料思考问题,而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宋代社会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内容,对学生理解宋代社会生活特点和思考内在联系奠定了知识上的基础,同时这节课所学的'是和日常生活很贴近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当然这个年龄层的孩子也存在着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缺乏探究深度等问题,需要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在课前我将本堂课的模式定位为“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激发情感”。从过程和结果来看,这一模式还是比较符合对这堂课的预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完成了教学任务。
同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地位,通过激励性的语言来触发学生的思考,组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回忆、观察、阅读、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要尊重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有成功感,本堂课的教学贯彻了以上几点的要求,因此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活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由于知识点比较丰富,探究的问题比较多,在对“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激发情感”模式的具体实施操作过程中,为了能全面地呈现课堂内容,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时间比较短,或者是一旦学生有了疑问,教师没有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而是先一步进行解答,探究的效果事倍功半;或是浅尝即止,缺乏对问题更深入的发掘和探讨,如蜻蜓点水,显得空泛,给人以走过场的感觉,仍然是以师生互动和展示材料居多,无论从教学过程还是实际效果上看,都差强人意,这是这一堂课最值得检讨和反思的地方。
7、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史地教学反思
师:(单刀直入)今天我们学习“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主要了解宋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城市生活和风俗节日。看到课题,我不由得想起“靖哥哥”与“蓉儿”的故事,他们就生活在宋代!我们最近还看过哪些以宋代为历史背景的影视剧?
生:(随答)少年包青天、天龙八部、杨家将等。
师:好,大家可曾留意过这些影视剧中人物衣着打扮、吃喝用品、交通住宿等生活细节?
生(随意回答):包拯穿的长衫是透明的,美女的衣服都非常漂亮、时尚,官员乘轿子,客栈饭馆多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知道,大家在看电视剧时注意过剧中人物的吃穿用行等细节。这些细节是否符合历史的原貌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在小组内讨论:影视作品中宋代人衣食住行的情况与真实的历史有没有不同?
(学生在看书过程中,议论纷纷,惊叹不止:原来宋代人是这样生活的!教师随机参加学生的讨论。)
生: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普通女孩并不象影视作品中装扮的那样──花花绿绿的!
生:还有就是宋朝少马、士大夫一般是骑驴、骡,而影视作品中的角色几乎是清一色骑马;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牛车、驴车,不是马车。
师:你们的观察很仔细,发现了影视作品与真实的历史是有区别的,影视剧不是历史!即使是历史小说,首先也是小说,然后才是历史!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文学影视作品是艺术,艺术是允许夸张的,也允许虚构!不虚就不美,不美就没有人看嘛。因此,不要将文学影视作品等同于历史。
师:你们还知道了哪些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生:肉包子的出现还跟宋仁宗有关!
生:当时的旅店业比较兴旺。
生:宋代饮茶风盛行,而且还“斗茶”。
生:有叫“瓦肆”的娱乐场所,春节在当时称“元旦”!
生:“爆竹声中一岁除”,多好呀,过年放鞭炮,可惜现在不准放鞭炮!
师:同学们了解很多宋代的生活习俗。不知道大家能否解答这个问题:南宋有学者认为“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你们能不能举出史实加以证明?
生:可以,当时的劳动者大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这种装束就是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
师:好例子!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正是民族关系发展的生动写照。(回应单元主题)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太好了,我准备了四样礼物奖给你们,(展示图示下列礼物各选一种:A、米琪服装系列B、麦当劳数顿C、你喜欢的明星签名贴画(活活,可以贴满一屋子!)D、汽车飞机组装模型)每人任选一种,别太贪心喔!
(学生经过比较和选择,结果5人选A,7人选B,26人选C,21人选D。)
生:方老师,是不是搞心理测试?(学生似笑而惑)
师: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对宋代生活有了基本了解。刚才的“送礼”活动是为了根据大家的喜好自然分组。现在已经分成了四组,每个组完成一份作业:把自己想像成22世纪的历史课本编写者,给那时候的学生编写“万千气象的中国21世纪初期社会风貌”,选A的同学写“衣”,选B的同学写“食”,选C的同学写“住”,选D的同学写“行”;写法上参照课文中的内容写,50字以上,10分钟完成!
学生分头完成。
教师在学生中进行简单指导,待学生完成后,请部分学生朗读自己编写的“课本”。
学生作品摘选:
生:20xx年间,崇尚时尚,有很多名牌服饰、名牌用品、名牌化妆品。条件好的穿高档甚至是世界名牌;没钱的就只能穿水货了。女士们都喜欢做美容,美容手术出了好多意外事故。
生:那时候的饮食非常丰富。宜昌就有近千种。夜市上的小吃很多,夏天的冷饮也丰富。在那时有很多人吃鱼都吃甲鱼、清江鱼、胡子鲢。
生:21世纪,农村住房以平房和2~3层小楼为主。城市住房以7~8层高楼为主。最高的有100多层。
生:交通非常方便。公共汽车是常见的普通交通工具,“的士”是便捷的.城市交通工具,私家车开始进入普通百姓家庭。
生:那时的通讯非常发达,家家户户都有电话,手机发展迅速。电脑非常普及,通过互联网发E-mail进行拜年或祝贺成为时尚。
师:刚才有位同学编写的“课文”中,提到21世纪初的女士喜欢美容,美容手术还常发生意外。我想知道,你们的妈妈做不做美容?(学生举手,大致统计人数。)
师:从刚才的小调查看,多数妈妈是做过美容的。你们都知道有哪些美容手术吗?妈妈们做过哪些美容?
生:割双眼皮儿。
生:抽脂
生:拉皮去皱纹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不少。我想起不久前在互联网上看到一则题为“美容新招──削足适履的冒险”的报道,大致内容是说美国一些现代女性为了能够穿上“紧贴足部的鞋子”,开始为自己的足部进行整容。“削足”是办法之一,去掉足部一些多余的、影响美丽的肉块,可以达到美足的目的;另外就是去骨,取掉足部的某根骨头,让双足更好看。美容无国界,如果美足术传到中国,不知你们的妈妈会如何面对?
(学生议论纷纷。)
生:“好可怕”的,是摧残身体。
生:如果打麻药就不会疼的。
师:我们干脆来个现场电话采访,打电话问问自己的妈妈:假设有某种方法能让您的脚变大点或变小点,您选择什么?
(学生感觉电话采访很新鲜,纷纷报名。老师随意安排其中的五位同学完成了电话采访。)
电话采访对话摘录:
生:妈妈,我们在上历史课,老师想请您回答一个问题:如果有种手术可以把你的脚变大点或变小点,你愿意做吗?是喜欢大一些还是小一些?
妈妈:如果痛苦不大,我会考虑的。脚当然是小一些好看啊。
(采访结果是五位妈妈异口同声表达了同一个信息:脚小巧好看!)
师:现代女性可以通过做手术来解决脚大脚小的问题。在我国宋代人们采用缠足的办法使脚变小,并逐渐传开直到新中国成立。同学们对课文中介绍的女子缠足的情况了解了多少呢?
生:课文中这样写到“由于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的陋习也逐渐传开。这反映妇女受到的封建束缚越来越严重。”
师:大家知道缠足是怎样一回事?
(学生回答加上教师补充,基本讲清缠足的大致情况。)
师:结合我们刚才讨论的“美足”新闻,大家换个角度去想一想过去妇女为什么要缠足?
生:也是为了美。
生:那些士大夫是有文化和地位的人,他们提倡的事在当时就是人们要做的事。
生:是爹妈强迫的!
师:爹妈会不会强迫自己的孩子做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事情?
生:不会,就像我的爸妈强迫我搞学习。虽然我有时很想玩,但我知道他们是为我好。缠足在过去的爹妈眼中是为了孩子的以后好!
师:缠足在当时看来有哪些好处?
生:我听说是因为小脚女人走路风姿绰约,好看!
生:缠足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后,不缠足就成为了另类,不受欢迎了。在我国封建社会,女子地位低下,靠丈夫维持生计,听说如果女孩子是大脚,很难找到好婆家的。明朝的马皇后因为是大脚,不是天下人都笑话她吗?
师:如果这样看问题,缠足不是成了一件好事吗?可为什么课文中说缠足是“陋习”?哪位同学先告诉我什么叫陋习?
(有学生课中查词典,解释陋习:是“不合理的习俗”。)
生:伤身体。影响血液循环,“骨质增生”。
生:违犯了“女童”身体生长的权利。
生:让妇女不能出门远行,见不到世面。
生:妇女小脚不能远行,只能在家里织布,不能做其他的事情了,更好地相夫教子。
生: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当时妇女地位低下,是男人的附属品!
师:好,我们基本清楚了缠足的确是陋习,缠足盛行后,妇女身体受到摧残,失去了更多的劳动机会,只能依附于男人,反映妇女受的封建束缚越来越严重。
(按:“封建束缚”没有必要展开,毕竟只是七年级的学生,内容安排得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即可。)
师:我们还是回到现代美足、现代美容的话题上来,既然缠足是残害身体的陋习,我们又如何来看待现代生活中的各种美容手术呢?无论是穿高跟鞋到隆鼻还是拉皮和抽脂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对身体的残害,请同学们就这一问题,回家后与家长共同讨论,完成一份小的讨论报告供大家交流。
师:不要忘记我的伊妹儿,先写好的可以发给我,网上指导喔。
【点评】
本节课教师从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观、教材观、学生观和评价观出发,以落实新课标和发展学生素质为目标,结合单元主题和教学实际,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课程资源的整合,创新了教学方法:以宋代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了解宋代的衣食住行;奖励参与热情,引导学生自然分组和角色体验,描写现代的生活风貌;捕捉教学契机,引导学生电话采访和探讨现实,认识宋代“缠足”是陋习,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正确看待现代美容。整节课教学思路流畅,“三维”目标不仅得到了落实,而且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教师不是在孤立地传授知识,而是始终在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快速反复切换,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师生与家长互动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如:比较宋代与现代的衣食住行,特别是比较宋代的“缠足”与现代美容,将历史知识生活化、现实生活历史化,即引导学生用现实的眼光看待历史现象、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历史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一个真谛:历史是生活,生活是历史。
【点评】
这是一个原生态的课堂实录,既不是公开课,也不是比赛课,是方明老师在自己执教班上的一节常规课的真实记录。
本节课是教师在树立新的教材观方面的一个具体案例。“气象万千的宋代社会风貌”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方明老师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内容要求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大胆地挖掘和扩充,将新的课程观、教材观落实到了教学实践中。
方老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没有惟教材,在师生的互动中,及时地捕捉到了“美容”这个教学契机,引导学生对“缠足”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方老师还巧妙地借用了有关影视剧中宋代人物“衣着”这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组织学生开展“它们与真实的历史相比较”的探讨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学习的兴趣通过这个符合七年级学生认知心理水平的活动自然地激发了出来。
方老师立足于三维教学目标设计了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要求较低──属于一般性的了解层次,但是他没有将教学内容简单处理,而是结合单元教学的整体要求,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陶冶了学生审美情操。生动、有趣、思维量大,情感体验丰富成为本节课的特点。
8、初中历史的教学反思
总结过去一年的教学工作,从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找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三、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教给每个人最有效的方法。
2、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今后努力方向
我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将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9、初中历史的教学反思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又一个学期结束了,通过历史教学,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老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知道美国布什再次当选总统和这次“海啸”带来的灾难,知道当今中国“韩流”“肆掠”……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极大的广阔性,善于独立思考。
其实我们的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么,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这种联想式教学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其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讲到英国侵占西藏地就可以提到《红河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表现西藏民风的纯朴,武器的落后,但这种武器并没有使他们屈服于列强,而更激起他们捍卫民族,捍卫国土的高尚气节。讲到华盛顿创建美国的赫赫战功,同时谢绝连任,就可以提到当今热点布什再次当选总统,但美国历史上没有连任三任的总统的贯例。讲到《文学艺术》部分,可以提到中央2套的《鉴宝》,让他们知道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还可以起到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活泼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
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可以激励他们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可以巩固旧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作为老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不过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可能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位历史教师都要抓住时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