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35》教案一等奖设计
1、三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35》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请每一位学生用适当的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用文字、表格、框图等方式表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是按什么顺序学习这些知识的?再看课本目录,看看教科书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这些内容的?对比一下,自己想的和教科书上安排的顺序一致吗?
2.再看例题。看看每小节有几个例题,每个例题是什么内容?例题之间有哪些联系?你认为哪几个例题是解释同一个内容的?这些内容你理解了吗?
3.根据目录和例题,概括出本单元的知识。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示出来。
二、师生共同展示、交流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
1.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知识在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寻找整理得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利用实物投影仪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对展示的作品做评价。
2.教师将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如本书第13页知识结构图)。对着结构图,引导学生系统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
(1)口算除法、估算
(2)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两、三位数
(3)除法的验算:利用乘法验算除法
(4)除式中的零:被除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
3.提出问题和介绍经验
师:“对以上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你有哪些成功的`体会可向同伴介绍的?”
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1.出示教科书第35页第1~3题(或让学生翻开书自读这3题)。然后让学生独立作业,可直接写在书上。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这3个问题的解答有什么共同点?(都用除法计算,根据除法含义直接列式。)
(2)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完成这3道题的计算的?(第1题用口算,第2题用估算,第3题用笔算。)
(3)说一说口算、估算、笔算的过程。
2.请学生当小老师,由小老师点名让3~6名学生上台说口算、估算、笔算的过程(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作业或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对他们的说算理过程进行评价。
四、小结
2、三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35》教案一等奖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指导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概念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能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能灵活运用。
2.在学生对这些形体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梳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火柴盒 魔方 特仑苏牛奶 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看一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
生1:火柴盒、魔方、牛奶。
师:它们各是什么形状?
生:火柴盒是长方体,魔方是正方体、牛奶是长方体。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这些小小的物品就将成为我们学习中的小助手,和我们一起来整理和复习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
(教师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从学生平时接触较多的“火柴盒、魔方”入手,给学生一种亲切与熟悉的感觉,能更好地使学生从心理上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二、第一次尝试:自我梳理,形成网络。
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有什么特征? (7号抢答)
形体相同点不同点联系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的面积棱长长方体6个
6个12条8个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正方体12条8个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师:在这一单元中,你还学过哪些知识?(棱长和、表面积、体积、容积)
师:你能说出它们的意义吗?
小试牛刀:必答题(6号同学)。
填空:棱长和、表面积、体积、容积。
1、给一个玻璃柜台的各边都安上角铁,是求这个玻璃柜台的( )。
2、给一个乒乓球台喷漆,是求这个乒乓球台的( )。
3、一个长方体容器,里面量长5cm,宽3cm,高2cm,装满水后,水的( )是30cm。
4、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5cm,宽3cm,高2cm,这个容器的( )是30ml。
5、给一个洗衣机做布罩,是求这个洗衣机的( )。
三、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引导学生利用表格在小组内进一步整理(2号填写,3号、5号汇报)
形体表面积体积(容积)定义计算公式
(长a宽b高h)常用单位定义计算公式常用单位长方体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叫做它们的表面积
S=(ab+ah+bh)×2
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00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V=abh
V=Sh
立方厘米(升毫)
立方分米(升)
立方米
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正方体
S=6a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回忆和整理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网络。而让他们自由地独立或合作设计,也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与合作性。)
四、第二次尝试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和老师设计的表格,同学们已经对本单元知识有了系统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做几道练习题,检验一下同学们是否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一)抢答题(4号同学)。
判断并说明理由。
1、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 ( )
2、a=3a ( )
3、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
4、电饭锅的体积大约是20立方厘米。 ( )
(二)今天老师设计的.习题都与火柴盒、牛奶盒有关,请同学们猜猜,老师为你们设计了什么样的问题?
师:看来有关它们的数学问题还真不少。请同学们看老师设计的问题。
问题一:
如果把这个火柴盒放在桌子上,它所占桌面的面积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学生自己解答,指名到前面演示:怎样摆放占桌面的面积最大?怎样摆放占桌面的面积最小?
师:以后再摆放物品时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知识合理利用空间了。
问题二:
做这样1个火柴盒的外壳要用多少纸板?做这样1个火柴盒内盒要用多少纸板?(衔接处忽略不计)
要求只列式,说明每步求的是什么。
师: 你还能举出类似计算火柴盒内盒这样只计算5个面面积的例子吗?
师:火柴盒不能只有内盒吧?(外壳)计算几个面?(4个)
类似计算火柴盒外壳这样只计算4个面面积的情况,在生活中还有哪些?
(设计意图:问题二通过计算火柴盒的内盒和外壳所用纸板即表面积的大小,以及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问题三:
用两盒牛奶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与原来两盒牛奶的表面积、体积和相比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了多少?小结:拼的方法不同,表面积减少的也不一样。
1、做个小小包装师:如果要给这几盒牛奶套上包装盒,不计算接头处与损耗材料,最少需要多少硬纸片?
(小组合作,拼一拼,汇报方法,集体评价。)
2、若将1盒牛奶倒入一个底面积是80平方厘米的长方体饭盒里,这个饭盒的高至少为多少厘米?
学生计算,并测量高度。
(设计意图:知识应用分成两个环节:基础练习给定数据的题目,学会熟练应用数据,巩固所学知识;实践练习要由学生自己测量出数据,解决实际问题,这自然需要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种练习设计体现了课标所倡导的“基础性”“层次性”“应用性”的特点。)
五、课堂小节
像火柴盒这样的一系列问题,在生活中有很多。这就说明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今后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物体,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三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35》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谈话
1、口算练习(开火车)
2、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对表内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一)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师出示一道乘法算式:12÷3=
提问:看到这道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追问:为什么12÷3=4,你怎么知道的`?(引出乘法口诀。)
1、小组比赛背乘法口诀。
2、同桌互考口诀,补充口诀。
3、根据口诀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追问:任何一句口诀都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对吗?
引出特殊乘法口诀,并引导学生按顺序汇报特殊乘法口诀。如: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四四十六……
(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看到12÷3=4这道算式你还想到了什么?
引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三)除法运算的含义及解决问题
看算式12÷3=4,利用学具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
摆学具的形式:
1、自己先摆一摆
2、同桌合作摆
3、指名板演
引出除法运算的含义
练习题
1、看图列算式
说一说是怎么想到?怎么算的?
2、解决问题
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
三、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4、三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35》教案一等奖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下册《表内除法一》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模板,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谈话
1、口算练习(开火车)
2、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对表内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一)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师出示一道乘法算式:12÷3=
提问:看到这道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追问:为什么12÷3=4,你怎么知道的?(引出乘法口诀。)
1、小组比赛背乘法口诀。
2、同桌互考口诀,补充口诀。
3、根据口诀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追问:任何一句口诀都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对吗?
引出特殊乘法口诀,并引导学生按顺序汇报特殊乘法口诀。如:二二得四、三三得九、四四十六……
(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看到12÷3=4这道算式你还想到了什么?
引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三)除法运算的含义及解决问题
看算式12÷3=4,利用学具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
摆学具的形式:
1、自己先摆一摆
2、同桌合作摆
3、指名板演
引出除法运算的含义
练习题
1、看图列算式
说一说是怎么想到?怎么算的?
2、解决问题
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
三、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5、三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35》教案一等奖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103-105页。
设计理念:
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图形的轴对称以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掌握相应操作技能,运用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进行一些简单的设计,通过这样的设计活动,进一步体会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学会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
2、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象、创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疑导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图形的变换。
比如说:
1、窗户在打开或关闭时是一种平移现象。
2、汽车方向盘的转动是一种旋转现象。
3、旋转门的运动是旋转。
4、开关水龙头是旋转,而水龙头的水是向下平移。
5、用放大镜看苍蝇是按比例放大,中国地图是按比例缩小。
6、窗花是轴对称图形。
7、小船向前行驶是一种平移现象。(课件出示)随机板书: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缩小。
师:刚才这些,都是图形的变换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图形与变换。(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整理概括
(一)分类整理。
师:如果根据图形变换的特点,把这些变换方法分一分类,你认为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小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可能把图形变换的方法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位置变换);它们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第二类是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大小变换);它们只改变图形的.大小,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二)复习位置变换。
1、轴对称。
(1)出示一张长方形纸,提问:你们认为它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样判断的?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关键点是什么?
(2)结合轴对称的知识,对平面图形进行整理。
(课件出示)下面这些平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假如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2、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1)怎样为平移和旋转现象,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吗?
平移是物体或图形沿着一条直线移动,而本身没有改变方向。
旋转是物体绕着一个中心转动。
(2)你能说出图A是如何变换得到图B的?图B又是如何变换得到图C的?
学生观察,汇报:图A向右平移8格得到图B。
图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C。
以直线MN为对称轴作图B的对称图形得到图C。
(3)把一个图形进行平移、旋转时,各要注意什么?
平移时要注意说清平移的方向以及平移的距离,需要数准平移了几格,最好的方法是先找一个对应点。(板书:方向和距离)
图形的旋转,一定要说清围绕哪个点旋转,向什么方向旋转,旋转了多少度?(板书:中心点、方向和度数)
3、变换比较。
仔细观察轴对称、平移和旋转这三种变换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课件出示表格)
(三)复习图形的缩放变换。
1、师:我们复习了第一类变换(位置变换),它们在变换时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有时还需要把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图形放大或缩小,它的形状变了吗,大小呢?
2、出示一个三角形,你能按4:1放大吗?
(1)把这幅图按4:1放大,表示什么?
(2)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每条边有什么关系?
(3)放大后的面积与原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通过讨论明确以下两点:
①放大后与放大前相对应的边的比是4:1。
②放大后的面积是原面积的16倍。
3、将三角形B的各边按1:2缩小,得到三角形C。三角形C与三角形B相对应的边的比是几比几?三角形C与三角形B面积比是几比几?
比较:把一个图形放大和缩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的新图形与原图形相对应的边的比总是相等的。
三、应用与拓展
1、图形A是怎样变换得到图形C的?
2、下面4幅图,哪一幅图是图形A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变换的?
3、你能根据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吗?怎样画得又快又好?
教师引导说出:只要找出左边图形的几个关键点的对称点,再连线就可以了,关键点的对称点可以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意义来找。
4、下面这些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分别可以得到哪些立体图形?
5、计算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四、课堂总结
通过复习,你对图形变换方面的知识又有哪些新的认识?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答?
6、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今天学习的内容是“比例的整理和复习”,下面就本节课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1、关于知识点的复习与巩固。比和比例这部分内容的概念较多,知识点比较复杂,而且这些知识点之间都有联系。因此,在一个课时之内完成所有的复习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本课属于复习环节的第一课时,即知识点的复习与再现。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的方法是通过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比,来练习求比值的方法,再说出另外一个与它相等的比引出比例的.意义,尽可能做到将零散的知识点贯穿成线,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序地联想,最终形成知识网络。
2、在学生回顾知识点的过程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一部分知识,再安排相应的练习,使知识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而达到内化的目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反比例的复习,通过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显著特征,帮助学生更好的比较判断正反比例。最后安排适当拓展,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的正反比例的情况,使学生彻底掌握所学知识,突破知识重难点,做到层层反馈。训练,达到巩固提高效果。用少量的练习,举一反三。
总体来看,我设计的本堂课比较扎实,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主动的情感。当然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在教学设计方面不够精致和创新,练习的密度稍显不足,时间分配也不够合理。我会在今后的复习课教学中多学习、多用心,争取上好每一节复习课。
7、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正比例反比例》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P63的内容,课前给学生下发“学案”让学生在充放预习的基础上以学案为载体,归纳、回顾和整理所学的知识,课堂以合作交流、展示为重点,本节复习课,目的是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所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由于学生已是高年级,应该能够自主对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系统,因此在整理与回顾时我尽量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将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整理,再深入各学习小组巡回指导,适当进行点拨。在这个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自主梳理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方法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注重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回顾、整理、巩固、应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再次经历重要概念和方法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断积累活动经验,体会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
在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进行整理后,在小组内展开合作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小组长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哪个同学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自己小组的同学进行解答。如果解决不了,就将疑问记录下来,等全班交流时,再进行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同学将自己整理的内容进行添加、补充、完善,小组整理的知识达成共识。经过这个过程,复习的重要知识基本上就形成了。
在小组活动时,教师及时走下讲台巡视,参与到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小组中去,积极地看,认真地听,及时了解信息,以便在全班展示时及时抓重点、难点给予点拨、引导。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在汇报的基础上再进行补充。在学生汇报交流中,学生及时补充正、反比例的相同与不同。老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点拨判断正、反比例量的判断方法。
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堂结束阶段,设计适当的检测性练习题让学生独立练习,及时反馈矫正,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课堂评价,进而对本节课的表现、练习情况等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体验快乐与成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良好的反思习惯。
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在“合作交流”部分的小组交流中时间留的较多,再加上学生在预展部分板书较慢,学生的板演技能还不是很高,以致课堂预设流程没有能够进行完。
2、学生的课堂语言有重复打结的现象,在学生的展示、补充、点评环节都有存在。对学生课堂发言、倾听习惯培养不到位,对学生课堂语言要进一步的引导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以适应课改的需要。
8、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复习》教学反思
本节复习课,目的是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所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由于学生已是高年级,应该能够自主对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系统,因此在整理与回顾时我尽量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将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整理,再深入各学习小组巡回指导,适当进行点拨。在这个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自主梳理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方法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注重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回顾、整理、巩固、应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再次经历重要概念和方法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断积累活动经验,体会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
从前几次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情况来看,学生在用比例来解决问题的`时候,有部分学生之所以没有完全掌握还是没有理解正、反比例的判断,所以我在复习正、反比例的应用的时候应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并且在分析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生活经验加以深化和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使学生再次掌握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使学生再一次的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成代数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练习题的设计中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选择离学生的生活接近的例子,培养学生在实际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