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生活中常见的盐的化学教案一等奖

2023-08-19 19:41:12

  生活中常见的盐的化学教案一等奖

生活中常见的盐的化学教案一等奖

1、生活中常见的盐的化学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知道一些盐的性质和用途。

  2.学会粗盐初步提纯的操作方法。

  3.认识复分解反应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相关部分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2.通过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比较碳酸盐的相关化学方程式,能简单的归纳出相同点,为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

  4.通过相关资料的阅读,增加课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具体实验,既学会粗盐提纯基本操作,又消除了前面阅读整理知识的单一性,同时增加了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相关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的情怀。

  教学重点:

  常见的盐的性质用途

  教学难点:

  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家有没有做过饭烧过菜?烧菜过程中应加

  那些调味品?

  解答小结:最主要的是加一些盐,厨房中的盐通常指食盐(主要成分是nacl)。

  介绍导入:同学们,我们化学中的盐是指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一类化合物,不仅仅指食盐,而且有些盐是有毒的,如我国曾发生过多起因误将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2)当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生活中常见的盐有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苏打)、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高锰酸钾(kmno4)和大理石(主要成分为caco3)等

  指导阅读: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常见的盐,请大家阅读教材p70—71有关氯化钠的知识。

  投影:有关食盐的图片或录象

  思考下列问题:(投影)

  ① 通过阅读教材,你对氯化钠有了哪些进一步了解?

  ②你所知道的氯化钠的组成如何?体每天对氯化钠的摄入量大约是多少?为什么?能否过多地食用食盐?氯化钠有那些重要的用途?它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怎样?

  投影:

  1.氯化钠的组成

  2.氯化钠的用途

  3.氯化钠的分布

  (归纳、总结要根据新教材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一定要形成完整的概念。)

  过渡:粗盐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如泥沙等),可以通过什么方法除去泥沙等不溶性的杂质

  引导讨论:

  ①粗盐初步提纯需要那些步骤?

  ②过滤器的准备需要那些仪器?滤纸如何使用?过滤操作时应注意那些问题?

  ③整个操作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有那些?

  [活动与探究]:粗盐食盐

  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

  设计并完成探究报告。

  录像:播放正确操作

  教师适当的引导:(作参考)

  1.过滤后的液体仍浑浊的原因:

  ①操作过程中液面可能高出滤纸的边缘

  ②滤纸被玻璃棒捅破2.产率偏低的原因:

  ③溶解时未充分搅拌。

  ④蒸发时液体可能被溅出。

  ⑤转移时固体可能洒落等。

  总结:略

  作业:新学案

2、生活中常见的盐的化学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通过资料收集和实验探究,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种类和用途。

  初步学会粗盐提纯和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能判断复分解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条件。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了解我国科学家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和学习激情。

  重点和难点:

  重点:粗盐的提纯、对碳酸盐的特性的认识、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形成。

  难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判断。

  实验准备:

  ①粗盐的提纯:烧杯、漏斗、量筒(10 mL)、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药匙、铁架台(带铁圈)、滤纸、剪刀、托盘天平、粗盐、水。

  ②[实验11-1]与[实验11-2]: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③增加的演示实验: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④多媒体电脑及投影仪。

  课时安排:

  共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

  课前准备:

  学生多渠道收集四方面的资料:

  ①日常生活中,你所见到的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高锰酸钾、碳酸钙等实物。

  ②食盐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③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几种常见的盐,在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的用途。

  ④氯化钠、碳酸钙在自然界的存在情况,我县境内的碳酸钙的含量如何?人们是怎样从自然界中获取氯化钠、碳酸钙的?

  创设情境:

  多媒体投影播放电影《盐》(节选),让学生在轻音乐声中,观赏美丽的风光,了解盐的历史,初知盐的用途等。

  学生活动:

  1、交换观察、交流信息:在日常生活中搜集到的常见盐的实物,简述其外观及性质;交流课外阅读或网上查找的文字、图片等信息资料。

  2、集体交流:各组代表汇报相互交流情况。(教师作必要的补充,给予恰当的点评)

  3、阅读教材P70-71页,整理资料,完成下表。

  氯化钠

  碳酸钠

  碳酸氢钠

  碳酸钙

  化学式

  主要用途

  组成上的共同点

  结论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盐是指: 化学中所说的盐是指:

  (教师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

  4、集体交流:各组代表汇报交流整理后的资料。(学生可以补充、修正;教师给予提示、补充、点评)

  教师指导:

  1、多媒体投影:投影出整理的完整资料表。(学生对照此表补充、完善自己的资料表,也可以提出疑问)

  2、简要说明、释疑,评价学生学习状况。

  练习巩固:

  学生主持,出示问题(常见盐的名称、化学式、用途等),小组竞赛(抢答问题或争抢板书化学式)。

  自我反思:

  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同位同学交流与互查。

  课后活动:

  1、作业:P76页2题、P77页4题。

  2、家庭小实验:将食盐与细砂混合后,再分离出来。(提示:仪器代用品,想想制作简易净水器的原理。为下一课时做准备)

  第二课时 活动与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

  创设情境:

  1、学生交流家庭小实验情况(教师点评)。

  2、教师出示:一瓶食盐,一瓶粗盐,一瓶食盐的水溶液,一瓶粗盐的水溶液。

  3、学生观察:

  ①固体食盐与粗盐的外观差异;

  ②食盐与粗盐的水溶液的外观差异。

  4、提出问题:“如何将粗盐转化为精盐?”“怎样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今天的学习任务:活动与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

3、生活中常见的盐的化学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通过资料收集和实验探究,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种类和用途。

  初步学会粗盐提纯和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能判断复分解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条件。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了解我国科学家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和学习激情。

  重点和难点:

  重点:粗盐的提纯、对碳酸盐的特性的认识、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形成。

  难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判断。

  实验准备:

  ①粗盐的提纯:烧杯、漏斗、量筒(10 mL)、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药匙、铁架台(带铁圈)、滤纸、剪刀、托盘天平、粗盐、水。

  ②[实验11-1]与[实验11-2]: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③增加的演示实验: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④多媒体电脑及投影仪。

  课时安排:

  共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

  课前准备:

  学生多渠道收集四方面的资料:

  ①日常生活中,你所见到的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高锰酸钾、碳酸钙等实物。

  ②食盐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③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几种常见的盐,在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的用途。

  ④氯化钠、碳酸钙在自然界的存在情况,我县境内的碳酸钙的含量如何?人们是怎样从自然界中获取氯化钠、碳酸钙的?

  创设情境:

  多媒体投影播放电影《盐》(节选),让学生在轻音乐声中,观赏美丽的风光,了解盐的历史,初知盐的用途等。

  学生活动:

  1、交换观察、交流信息:在日常生活中搜集到的常见盐的实物,简述其外观及性质;交流课外阅读或网上查找的文字、图片等信息资料。

  2、集体交流:各组代表汇报相互交流情况。(教师作必要的补充,给予恰当的点评)

  3、阅读教材P70-71页,整理资料,完成下表。

  氯化钠

  碳酸钠

  碳酸氢钠

  碳酸钙

  化学式

  主要用途

  组成上的共同点

  结论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盐是指: 化学中所说的盐是指:

  (教师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

  4、集体交流:各组代表汇报交流整理后的资料。(学生可以补充、修正;教师给予提示、补充、点评)

  教师指导:

  1、多媒体投影:投影出整理的完整资料表。(学生对照此表补充、完善自己的资料表,也可以提出疑问)

  2、简要说明、释疑,评价学生学习状况。

  练习巩固:

  学生主持,出示问题(常见盐的名称、化学式、用途等),小组竞赛(抢答问题或争抢板书化学式)。

  自我反思:

  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同位同学交流与互查。

  课后活动:

  1、作业:P76页2题、P77页4题。

  2、家庭小实验:将食盐与细砂混合后,再分离出来。(提示:仪器代用品,想想制作简易净水器的原理。为下一课时做准备)

  第二课时 活动与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

  创设情境:

  1、学生交流家庭小实验情况(教师点评)。

  2、教师出示:一瓶食盐,一瓶粗盐,一瓶食盐的水溶液,一瓶粗盐的水溶液。

  3、学生观察:

  ①固体食盐与粗盐的外观差异;

  ②食盐与粗盐的水溶液的外观差异。

  4、提出问题:“如何将粗盐转化为精盐?”“怎样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今天的学习任务:活动与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

4、生活中常见的盐的化学教案一等奖

  杭州市九堡中学集体备课专用备课纸

  备课组

  初三化学

  备课时间

  10月27日

  备课地点

  接待室

  参加教师

  金水凤、王红军、赵坤

  缺席教师

  无

  备课内容

  《自然科学》第六册第一章第四单元:盐的性质

  备课过程

  学生基本知识情况分析

  1、 学生在学习过第五册、第六册前面的几节后,对金属的活动性有了初步的了解,对酸、碱的分类和化学性质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对本单元中盐的分类和化学性质的掌握。

  2、 学生的生活常识,对课本中提到的盐和生活中吃的食盐容易混淆。

  3、 盐与金属反应的知识点中,盐必须是溶液、金属单质必须在盐中金属的前面,金属除钾、钙、钠、钡之外是学生较容易忽略的问题。

  4、 铁元素的变价问题,对于特别是中偏下的同学还需要巩固。

  5、 盐与酸、盐与碱、盐与盐之间的反应两者都必须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本单元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包括重点、难点、目标达成度等)

  一、基本内容

  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二、教学要求

  1、 重点:1、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盐的化学性质。

  2、 难点:盐的化学性质;爱国主义和辩证观的情感体验与升华;对学习方法的培养,特别是强调学习对比的实验方法。

  3、 目标:

  1)掌握根据复分解反应条件来判断盐与盐、盐与酸、盐与碱之间能否反应

  2)了解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3)会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金属能否跟盐溶液反应。

  4)记住盐的化学性质,会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量变到质变的具体事例,初步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6)通过铁与硫酸、铜与硝酸银反应的实验的分析,使学生树立外因和内因辩证统一的观点;使学生逐步体验到物质、条件、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普遍性。

  重点课时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不够可另附纸)

  § 盐的性质

  教学目的

  知识:掌握盐的一些化学性质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用途;可用盐溶液来制取单质的金属,巩固掌握制酸、制碱的方法。

  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化学计算的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物质的共性与个性及其它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依据事实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1、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盐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提问一]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并按酸、碱、盐进行分类:

  ①干冰、②纯碱、③氢氯酸、④氢氧化钙、⑤碳酸钙、⑥烧碱、⑦食盐、⑧氯化铁、⑨氢硫酸、⑩熟石灰、

  [提问二]酸的含义,酸有哪些化学性质?(主要指硫酸和盐酸)并用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问三]碱的含义,碱有哪些化学性质?(主要指可溶性的碱)并用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问四]盐的含义。

  [讲解] 酸中的.H+ 决定了酸具有通性;碱中的OH—决定了碱的通性;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这种组成的相似性也决定了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提问] 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分析找出盐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讲授新课:一、盐的化学性质:

  (引导学生在图示中找出有关盐的化学性质,除盐跟酸、盐跟碱能反应外,根据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启发学生,金属可以置换某些盐溶液中的金属,归纳出盐的三条化学性质

  (一)盐(溶入水或溶入酸)+ 酸— 新盐 + 新酸—是常用的一种制酸方法。

  [练习]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gNO3 + HCl— BaCl2 + H2SO4—CaCO3 + HCl— NaHCO3+H2SO4—[讨论] 这类反应要发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小结] 盐必须能溶入水或溶入酸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

  (二)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是常用的一种制碱方法。

  [练习] 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 + Ca(OH)2 — CuSO4 + NaOH —Ba(OH)2+Na2SO4— FeCl3 + KOH —

  [讨论] 这类反应要发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小结] 盐和碱必须可溶,生成物之一是沉淀。(三)金属 + 盐(可溶)— 新金属 + 新盐

  [提问]是否金属跟盐一定发生置换反应?演示[实验1—8] :①铁放入硫酸铜溶液;②铜放入硫酸锌溶液;③铜放入硝酸银溶液

  [观察现象]①铁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铜。②铜丝表面无变化。③铜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物质——银。[板书] Fe+ CuSO4 ==FeSO4 + Cu

  Cu +ZnSO==(不反应)

  Cu + 2AgNO3===Cu(NO3)2+2Ag[讨论] 金属跟盐的反应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小结] 由上述三个实验可知金属跟盐不一定都能发生置换反应,跟金属的活 动性有直接关系。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 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不以H为界限)。注意:反复强调“盐溶液”,即盐必须可溶。[提问] 越活泼的金属越容易把排在他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吗?

  [补充实验] 把一小块钠放在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观察] 未见有红色铜出现。[讲解] 不要用K、Ca、Na、Ba去置换盐溶液中的金属。例如:Na + H2O ==NaOH + H2↑ 2NaOH + CuSO4==Cu(OH)2 ↓+ Na2SO4[小结]盐与金属反应的条件:盐必须可溶,单质金属必须比盐中金属活泼,单质金属除K、Ca、Na、Ba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分析]从性质(1)可以看出盐中的酸根离子可与酸中的H+ 结合生成新的酸。从性质(2)可以看出盐中的金属离子可与碱中的OH—结合生成新的碱。

  从性质(3)可以看出金属可置换盐溶液中的金属那么,一种盐溶液的阴阳离子能与另一种盐溶液中的阴阳离子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盐吗?

  [演示] 实验1、AgNO3 + NaCl—实验2、BaCl2 + Na2SO4 —[观察] 实验1、2都有沉淀生成。(独立写出以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四)盐(可溶)+ 盐(可溶)—新盐+新盐[讨论] 此类反应要发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小结]两种盐必须都可溶,生成物之一是沉淀。

  以上所学过的盐与酸、盐与碱、盐与盐之间的反应,以及以前学过的中和反应等都属于复分解反应。酸、碱、盐之间是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呢?

  从以上所学内容可得到:

  二、复分解反应:

  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生成物中必须要有沉淀、气体或有水生成。

  板书设计:

  1、 学性质(1)、金属 + 盐(可溶) 新金属 + 新盐Zn + CuSO4 ==ZnSO4 + CuCu + Hg(NO3)2 ==Hg + Cu(NO3)2条件: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不要用K、Ca、Na 置换盐溶液中的金属

  (2)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新盐 + 新酸AgNO3 + HCl==AgCl↓+ HNO3BaCl2 + H2SO4==BaSO4↓+ 2HCl

  (3)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CuSO4 + 2NaOH ==Cu(OH)2↓ + Na2SO4FeCl3+ 3KOH ==Fe(OH)3↓ + 3KCl

  (4)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AgNO3+ NaCl ==AgCl↓ + NaNO3BaCl2 + Na2SO4==BaSO4↓ + 2NaCl

  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反应物:必须可溶(包括可溶入酸)(2)、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反馈练习]下列反应能否发生?若能发生写出化学方程式,不能发生的说明理由:1、Cu + ZnSO4 — 2、 AgCl + Hg—3、NaCl + KNO3 — 4、Mg(OH)2 + CuSO4—5、BaCO3 + HCl — 6、Ba(NO3)2 + MgSO4 —[课内练习]书P16、P17附:[课外练习]:

  1、 下列物质间能反应的写出方程式,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

  (1)硝酸钙与碳酸 (2)氢氧化铁与硫酸铜

  (3)铜与硝酸汞 (4)氢氧化钾与氯化钡

  (5)铁与氯化锌 (6)氯化钠与硝酸银

  2、X、Y、Z三种金属,X与酸不反应,但Y与酸能反应,X能将Z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则三者的活动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

  A、X、Y、Z B、Z、X、Y C、Y、X、Z D、Y、Z、X

  3、证明一种无色溶液是硫酸,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A、氯化钡溶液、稀硝酸 B、硝酸银、稀硝酸、铜

  C、石蕊试液、稀硝酸、氯化钡溶液

  D、紫色石蕊试液、稀硝酸、氯化钡溶液

  4、 用化学方程式回答或解释:

  盐与碱作用制取氢氧化钾 ;

  证明敞口放置的烧碱已变质 。

  5、 下列几组物质间的复分解反应可以进行的是:

  A、氯化银和硫酸 B、氢氧化钾和氯化铁

  C、硫酸铜和氯化铁 D、碳酸钙和氢氧化钠

  6、 由铜、空气、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制取氢氧化铜,写出有关的方程式:

  ; ;

  。

  7、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除去下列杂质的最佳方法:(括号内的为杂质)

  (1)硫酸亚铁(硫酸铜 )

  (2)氯化钠(硫酸纳)

  (3)氢氧化钠(碳酸钠)

  (4)铜(锌) 。

  8、 能将锌、铁、铜三种物质的活动性顺序鉴别出来的一组物质是:

  A、铜、铁、硫酸锌 B、硫酸、铁、铜

  C、氯化铜、硫酸锌、铁 D、锌、铁、硫酸铜

  9、有一种溶液中含有氯化钾、硫酸铜、氯化铁、硫酸镁四种溶质,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滤出的固体中滴入稀盐酸冒出气泡。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为 。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 。

  10、下列方法中,肯定得不到盐溶液的是:

  a金属溶于酸、b碳酸盐溶于水、c氧化物溶于碱溶液、d氢氧化物溶于水、e 氧化物溶于酸

  A、a、b B、d、e C、c、d、e D、c、d、e、f

  学科背景知识和补充材料(不够可另附纸)

  1、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知道工业上可用盐与酸反应可制得酸;可用碱与盐反应来制得碱;可用盐与金属反应来制得金属等。

  2、 我国劳动人民自西汉时期就发现的关于湿法冶金的材料,以便加深理解,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了铜盐溶液里的铜能被铁置换,从而发明了水法炼铜。它成为湿法冶金术的先驱,在世界化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水法炼铜的原理是:CuSO4+Fe=Cu+FeSO4

  在汉代许多著作里有记载“石胆能化铁为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中也有“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的记载。南北朝时更进一步认识到不仅硫酸铜,其他可溶性铜盐也能与铁发生置换反应。南北朝的陶弘景说:“鸡屎矾投苦洒(醋)中涂铁,皆作铜色”,即不纯的碱式硫酸铜或碱式碳酸铜不溶于水,但可溶于醋,用醋溶解后也可与铁起置换反应。显然认识的范围扩大了。到唐末五代间,水法炼铜的原理应用到生产中去,至宋代更有发展,成为大量生产铜的重要方法之一。

  3、 介绍我国用碳酸钙、水、纯碱为原料来制烧碱等资料。

  作业形式和内容

  1、 完成作业本、同步中的相应配套练习。

  2、 结合、模仿课本中关于盐与酸反应的条件研究实验,学生可以自己进行相应的探究研究。如:用醋酸来除水垢等实验。

  重点课时试教后的反思(不够可另附纸)

  1、 学生对工业上制碱、制酸、制金属生产缺乏常识性了解,但有比较高的兴趣,能根据书上的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

  2、 教学中学生经常把物质之间能反应的和不能反应的混淆在一起,特别是盐与酸反应、盐与碱反应、盐与盐反应、盐与金属反应不清楚哪些物质之间的反应要条件的,哪些物质之间的反应不要条件的,有些物质之间的反应反应物要条件的,有些生成物要条件的,学生不太清楚,在后面的习题中要加强这些知识点方面的训练,便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判断能力。

5、生活中常见的盐的化学教案一等奖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年级化学《酸碱盐及其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学设计思路: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也是初中化学的难点和分化点;这部分知识系统性强,反应的规律突出,内容较多,历届中招考试中都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在陕西20xx年中考试题中占 22分(约占总分值的44%)。出题一般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因此很有必要对酸碱盐进行专题复习。

  本节课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复习了“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之后,设计了一些与之有关的初步运用,针对性练习、拓展练习,通过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使他们仿佛置身于中考,从亲身体验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复习,巩固“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②创设情景,让学生置身于中考,从亲身体验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规律。

  ②让学生通过具体题目的。要求和条件,学会分析题意,掌握做题的方法,提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严谨务实的生活态度。

  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讲题,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巩固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

  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具体题目要求和条件,会分析题意,掌握做题的方法,提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能力。

  四、学情分析:

  课本在新课教学阶段并没有系统的对酸碱盐化学性质进行归纳,学生对酸碱盐的.一些化学反应的了解也只停留在表面,及时让学生对酸碱盐知识进行复习归纳,有利于学生更深一步理解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有利于学生更深一步理解复分解反应以及发生条件;有利于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能力。

  五、教法与学法的选择:

  1、教法:

  采用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多媒体辅助等,充分体现“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2、学法:

  思考、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总结、交流等。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善于创新的学习习惯。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展示教学目标以及复习重点,开门见山,直入正题。

  二)新授课

  活动一:

  ppt展示“幸运课堂——猜猜他是谁?”引起学生注意,并进入复习。通过本活动让学生对本专题所涉及的主要物质的性质有一个初步的回忆和了解。

  活动二:

  认识酸碱盐的定义,通过如下ppt展示常见的酸碱盐,让学生读写,并尝试复述酸碱盐的定义。然后通过对酸碱盐进行分类,强化学生对概念定义的理解。

  活动三:

  认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ppt展示如下生活或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的反应,让学尝试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根据所写方程式,系统总结酸碱盐的化学性质“544”。

  活动四:课堂检测

  通过如下ppt趣味性的展示出酸的化学性质,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在中考前长时间的复习,学生精神上有些倦怠,通过趣味性的题型设计能充分调动兴趣和积极性。另外也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酸碱盐化学性质的理解和认识。

  活动五:

  作业布置,小结归纳

6、初三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反思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1课时)

  初中化学到了第十一单元已接近尾声,教材在编排上没有按知识体系进行,所以从传授角度出发,会深刻地感觉到内容显得比较散。笔者发现在使用知识体系较清晰的原教材时,每届学生在学习知识错综复杂的“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氧化物、酸、碱、盐相互转化关系”时,都会出现的不可避免的两极分化现象,似乎一下明白了教科书编排的意图——这里不正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归纳、整理出知识条理(体系)的极好素材吗?如此设计教学,不正是为学习综合性较强的后续内容,在作极其重要的能力铺垫吗?这里的“乱”与“堵”,是为了后续学习中,学生能够自觉地从综合性内容中整理出系统,从而保持学习的系统和流畅。

  为此,教学设计需要突出了三个基本理念:一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联系实际,学生既感到亲切,又感到有用;课前,让学生多渠道收集资料,课中,让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不是“我讲你听”,自然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取新的知识,用新知识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地发展。三是,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注重了协作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相融合,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2课时)

  化学概念是抽象概括的知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和想象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单纯灌输,较少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途径是否恰当。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贯彻新课程教学的理念,采用类比、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过程中思维更加活跃,行为更加主动,获取知识的需求更加强烈。

  许多问题,从小的方面讲,第一、没有注重学生书写方程式的练习;第二、没有规范学生化学式的书写和练习;第三、资料图片等信息较少,如缺少一些胃药图片、溶洞图片和侯德榜照片等。大的方面讲,第一、这节课自认为虽然列碳酸盐的.主要化学性质,但学生不能很好的去认识,可能会出现模糊理解。这是想“求全”思想下导致的教学错误,因为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也就是在知识的传授上既没有讲精细、讲到位,也没有讲全面。第二、在碳酸盐(含CO3原子团)的检验这个重点上并没有突破,学生没有很好的归纳、总结和概括出检验的方法,也就并不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第3课时)

  这节课对比以往,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中心非常突出,就是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学生能够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本节课主要是对产物的要求)去判断反应能否发生。由这个中心而展开任务分析,可以说自己上课的思路也比较清晰。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和任务分析主要受到《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这本书的影响,阅读后感觉自己的教学观念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将学习的理论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将是以后一直前行的道路。

  以往溶解性规律放在这堂课来教学,感觉难点过于集中,学生很吃力,今年尝试在之前的教学中简单介绍,加以分化,看来还是有好处。学生通过多次使用这个溶解性规律,能够熟练查阅,为这节课节省了不少时间;通过应用也更能体会去记忆这个规律的作用。

  早上预上了两节课,感觉主要问题都是时间不够,于是绞尽脑汁压缩几个部分的内容。下午上课时开始还是闲庭信步,“比较自如,后面发现时间不够就开始显得慌乱了。”(黄老师语)很感谢几位老师谈了自己的经验,让我受益匪浅。比如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放在酸和氧化物的反应后来介绍是非常自然的,那么这节课可能就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来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了。再如龚老师所建议的,几个内容本来都是有文章可做的,因为赶时间可能就一笔带过了。确实是,如果将内容适当整合,这堂课应该会从容很多的啊。

  从具体的教学手段上来看,课前我比较犹豫不绝的是几个复分解反应实验的处理,为了使现象生动,我增加了硫酸铜。不过按照书上的处理,应该是作为一个验证实验,这样学生还是比较被动,但如果改成上课开始时的探究实验,以此来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感觉时间不够……最后还是决定作为验证实验了。作为规则的教学,一般认为是下定义,然后用符合规则的例子来例证,但如果让学生自己来简单的归纳规则,下定义,会更好得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学年想尝试一下,由一些实验来引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但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又如何处理,难道还要提示加指示剂?真是艺无止境啊,不断思考努力吧。

7、《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反思

  本课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社会的发展也不可分割。在教学设计中,密切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物、录像、图片,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本课题设计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介绍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掌握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方法;第二课时介绍粗盐的'提纯以及复分解反应。

  本课时介绍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以及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本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用视频资料介绍学生熟悉的物质──氯化钠的制取过程,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保证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采用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到的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一些性质和用途。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通过学生探究实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使学生切实感受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体现合作性学习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最后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上网查询为我国制碱工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侯德榜先生的事迹,将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爱国主义教育融为一体。

8、《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反思

  本课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社会的发展也不可分割。在教学设计中,密切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物、录像、图片,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本课题设计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介绍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掌握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方法;第二课时介绍粗盐的提纯以及复分解反应。

  本课时介绍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以及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本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用视频资料介绍学生熟悉的物质──氯化钠的制取过程,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保证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采用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到的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一些性质和用途。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通过学生探究实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使学生切实感受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体现合作性学习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最后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上网查询为我国制碱工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侯德榜先生的事迹,将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爱国主义教育融为一体。

9、《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盐——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本节重点学习这三种盐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生活中的用途。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学习效果作如下反思。

  1、从学生生活中食用馒头这一生活习惯引入,学生既熟悉又兴奋,对馒头中的发酵粉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学习这三种盐的的用途时,我选用大量生活中的物品、图片,生动形象的告知学生生活中的盐用途相当广泛。化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2、在落实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时,我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记录笔记;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看。我将重点知识设计成几个问题抛给学生讨论,设计成基本实验,再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的引导,把几个基本实验串联起来,巧妙的解决了实验多,时间不够,学生无法完成操作等难题。这正是本节课的亮点。而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实验,真正掌握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关性质。这一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探究,合作交流。

  3、本节课我还添加了趣味实验,用于比较等量碳酸氢钠和碳酸钠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的快慢及生成二氧化碳多少,这样不仅增强了课堂趣味性还开拓了学生视野。

  4、本节课学生讨论的时间较多,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引导和掌控时间,过多或过少都是无法完成整节课的流程。

  在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参与面积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合作精神。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倡导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已经达到要求。

10、《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反思

  本课题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社会的发展也不可分割。在教学设计中,密切注意联系社会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中探索新知识,变枯燥为生动,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物、录像、图片,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对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本课题设计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介绍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掌握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方法;第二课时介绍粗盐的提纯以及复分解反应。

  本课时介绍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以及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本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用视频资料介绍学生熟悉的物质──氯化钠的制取过程,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保证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展现化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采用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到的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一些性质和用途。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通过学生探究实验,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使学生切实感受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体现合作性学习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最后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上网查询为我国制碱工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侯德榜先生的事迹,将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爱国主义教育融为一体。

11、《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反思

  (第1课时)

  初中化学到了第十一单元已接近尾声,教材在编排上没有按知识体系进行,所以从传授角度出发,会深刻地感觉到内容显得比较散。笔者发现在使用知识体系较清晰的原教材时,每届学生在学习知识错综复杂的“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氧化物、酸、碱、盐相互转化关系”时,都会出现的不可避免的两极分化现象,似乎一下明白了教科书编排的意图——这里不正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归纳、整理出知识条理(体系)的极好素材吗?如此设计教学,不正是为学习综合性较强的后续内容,在作极其重要的能力铺垫吗?这里的“乱”与“堵”,是为了后续学习中,学生能够自觉地从综合性内容中整理出系统,从而保持学习的系统和流畅。

  为此,教学设计需要突出了三个基本理念:一是,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联系实际,学生既感到亲切,又感到有用;课前,让学生多渠道收集资料,课中,让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不是“我讲你听”,自然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取新的知识,用新知识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地发展。三是,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注重了协作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相融合,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

  (第2课时)

  化学概念是抽象概括的知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和想象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单纯灌输,较少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途径是否恰当。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贯彻新课程教学的理念,采用类比、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过程中思维更加活跃,行为更加主动,获取知识的需求更加强烈。

  许多问题,从小的方面讲,第一、没有注重学生书写方程式的练习;第二、没有规范学生化学式的书写和练习;第三、资料图片等信息较少,如缺少一些胃药图片、溶洞图片和侯德榜照片等。大的方面讲,第一、这节课自认为虽然列碳酸盐的主要化学性质,但学生不能很好的去认识,可能会出现模糊理解。这是想“求全”思想下导致的教学错误,因为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也就是在知识的传授上既没有讲精细、讲到位,也没有讲全面。第二、在碳酸盐(含CO3原子团)的检验这个重点上并没有突破,学生没有很好的归纳、总结和概括出检验的方法,也就并不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第3课时)

  这节课对比以往,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中心非常突出,就是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学生能够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本节课主要是对产物的要求)去判断反应能否发生。由这个中心而展开任务分析,可以说自己上课的思路也比较清晰。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和任务分析主要受到《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这本书的影响,阅读后感觉自己的教学观念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将学习的理论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将是以后一直前行的道路。

  以往溶解性规律放在这堂课来教学,感觉难点过于集中,学生很吃力,今年尝试在之前的教学中简单介绍,加以分化,看来还是有好处。学生通过多次使用这个溶解性规律,能够熟练查阅,为这节课节省了不少时间;通过应用也更能体会去记忆这个规律的作用。

  早上预上了两节课,感觉主要问题都是时间不够,于是绞尽脑汁压缩几个部分的内容。下午上课时开始还是闲庭信步,“比较自如,后面发现时间不够就开始显得慌乱了。”(黄老师语)很感谢几位老师谈了自己的经验,让我受益匪浅。比如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放在酸和氧化物的反应后来介绍是非常自然的,那么这节课可能就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来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了。再如龚老师所建议的,几个内容本来都是有文章可做的,因为赶时间可能就一笔带过了。确实是,如果将内容适当整合,这堂课应该会从容很多的啊。

  从具体的教学手段上来看,课前我比较犹豫不绝的是几个复分解反应实验的处理,为了使现象生动,我增加了硫酸铜。不过按照书上的处理,应该是作为一个验证实验,这样学生还是比较被动,但如果改成上课开始时的探究实验,以此来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感觉时间不够……最后还是决定作为验证实验了。作为规则的教学,一般认为是下定义,然后用符合规则的例子来例证,但如果让学生自己来简单的归纳规则,下定义,会更好得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学年想尝试一下,由一些实验来引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但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又如何处理,难道还要提示加指示剂?真是艺无止境啊,不断思考努力吧。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