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三上语文第七单元教学教案一等奖

2023-08-25 19:41:14

  三上语文第七单元教学教案一等奖

三上语文第七单元教学教案一等奖

1、三上语文第七单元教学教案一等奖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坦克发明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第七组课文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会告诉我们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先让我们来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板书课题,读题。

  理解: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如矛头、自相矛盾。

  盾——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盾牌(亦喻推托的借口)。后盾

  集合——①许多分散的人和物聚在一起:全校同学已经在操场集合了。②汇集:集合各种材料,加以分析。这里指矛和盾聚在一起。

  二、阅读课文。

  1、与同学一起阅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词。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可分段阅读)。

  3、交流:说说自己读课文中遇到哪些不懂的问题。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认读熟记:

  矛á(矛盾、矛头) 盾dùn (盾牌、金盾)

  集í(集合、集体) 持chí(手持、坚持)

  般bān(雨点般、一般) 架ià(招架、架子)

  龟guī(乌龟、海龟) 攻gōng(进攻、攻击)

  炮pà(炮口、炮火) 坦tǎn(坦克、坦白)

  战zhàn(战胜、战场) 神shén(神威、神话)

  兵bīng(士兵、当兵) 退tuì(后退、退步)

  2、读一读:

  戳chuō(戳不到、戳穿) 蜗wō(蜗牛、蜗居)

  履lǚ(履带、履行)

  3、说说课文后面田字格中的生字的结构,然后写一写。

  四、课外练习。

  1、比一比,组成词语。

  矛( ) 盾( ) 持( )

  予( ) 质( ) 诗( )

  般( ) 架( ) 龟( )

  船( ) 驾( ) 鱼( )

  攻( ) 炮( ) 坦( )

  功( ) 跑( ) 担( )

  神( ) 兵( ) 退( )

  伸( ) 丘( ) 腿( )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练习默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语。

  指名读一读课文中的生字,并口头组词。

  二、分段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朗读课文。

  2、问题探讨。

  (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了坦克的?

  我们来看看发明家的想法: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发明家这样想后,又发现了什么不足?怎样解决的?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 ——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这样就解决了什么问题呢?有什么优点?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结合发明家发明坦克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你还能举别的例子来说明吗?这句话阐明的道理:就是要善于发现事物的优点,根据需要,把优点很好地集中在一起,为我所用。

  3、说说课文叙述的顺序。

  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

  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三、正确朗读课文。

  四、课文里有不少用得好的词,如“左抵右挡”“大显神威”,再找找抄写下来。

  26、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二是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难点: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了解了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篇讲外国小朋友的故事。板书课题:26、科利亚的木匣。读题。

  科利亚是人名,课文主要是写“木匣”,让我们读读课文,看看围绕“木匣”都写了些什么内容。

  二、学生自读课文。

  1、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

  2、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学生阅读情况。

  1、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

  木匣 手锯 台阶 挖坑 冰鞋

  斧头 免得 屋里 抢走 难过

  当初 管用 敌人 懂得 喀山

  玩意 算术 随便 仍然 所以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1、要求在朗读中对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批注,读后问同学或老师。

  指导做批注的方法:可以用课文中泡泡的方法,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记录在泡泡里,要注意画泡泡的位置不要影响我们以后的阅读和课本的美观。

  2、想想课文叙述的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写?

  五.写一写课文中的生字

  1、说说课文中的生字结构,认真观察田字格中字的书写位置。

  2、仿照田字格中的写法,写一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读懂课文,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课文。

  个人读,小组读等方式。

  二、课文的叙述顺序。

  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的顺序记叙。

  三、理解课文内容。

  问题一、科利亚什么时候埋的木匣?他为什么要埋木匣?

  (战争开始的时候。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他仿照妈妈的办法埋下了木匣。)

  问题二、科利亚是怎样仿照妈妈埋下木匣的?

  (妈妈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他只会数到十,就从家门口向前走,数了十步,就用不着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木匣放进坑里,然后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敌人发现。)

  问题三、战争结束了,妈妈怎样挖出了她埋下的东西?

  (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问题四、科利亚也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他挖出了木匣吗?

  (没有找到匣子。)

  问题五、他是怎样思考的?后来挖到他的木匣了吗?

  (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他这样做果然找到了匣子。)

  问题六、科利亚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也明白了这个道理吗?

  (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三、总结全文

  科利亚通过埋木匣找木匣,明白“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想法?

  四、练习巩固。

  举一个自己经历的例子,说说“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27、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二是继续学习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神气、恼怒、相提并论、理会、荒凉、惊讶、光洁、朴素、价值、兴奋”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4.抄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积累语言。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读熟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学过《盘古开天地》是什么故事?(神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27课《陶罐和铁罐》(板书课题),这是一篇课文的体裁是童话故事。

  读题:陶罐和铁罐

  谁说说“陶罐”和“铁罐”有什么区别?

  指导:陶,部首“阝”,音序“T”,除部首还有几画“8画”,注意右边的写法,谁来写一写(让学生写写)。

  二、读课文,学生字词。

  1、边读课文边画出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陶tá罐 御ù厨 奚xī落 懦nu弱

  轻蔑iè 争辩biàn 恼nǎ怒 和睦ù相处chǔ

  羞耻chǐ 流逝shì 覆fù灭 宫殿diàn

  倒塌tā 朴pǔ素sù 哟ō

  2、读一读课文后田字格中的字,并口头组词。

  陶(陶罐) 谦(谦虚) 虚(虚心) 嘴(住嘴)

  恼(恼怒) 怒(发怒) 吵(争吵) 感(感动)

  荒(荒凉) 捧(捧起) 朴(朴素) 素(素质)

  值(价值) 受(难受)

  3、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

  奚落——讥笑;嘲笑。

  懦弱——不坚强;软弱无能。

  轻蔑——轻视;看不起。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

  和睦相处——友好地在一起,不争吵。

  羞耻——感到耻辱。

  流逝——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三、读熟课文。

  与身边的同学一起读课文,可以相互合作分角色读,边读边体会陶罐和铁罐语气和神态。

  四、写一写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先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的字形结构,再认真的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指名学生认读生字词语。

  二、分色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内容。

  问题1、课文写了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课文讲了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许多年以后,陶罐仍然完整无损,而铁罐连影子也找不到了。

  问题2、你觉得铁罐像什么样的人?找出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说说。

  骄傲的铁罐……、傲慢地问、轻蔑的神气、恼怒……

  问题3、你觉得陶罐像什么样的人?找出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说说。

  谦虚地回答、争辩、和睦相处……

  问题4、你从陶罐和铁罐的事中想到了什么?

  这个童话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四、作业。

  1、把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语抄下来。

  2、组词:

  恼( ) 虚( ) 覆( ) 扑( )

  脑( ) 虑( ) 复( ) 朴( )

  辩( ) 骄( ) 罐( ) 需( )

  辨( ) 娇( ) 灌( ) 懦( )

  五、课外练习。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28*、狮子和鹿(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而奋力脱险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还告诉我们,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要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内容,懂得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二是通过自读自悟,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指导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是课文学习的重点;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是课文学习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狮子和鹿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等。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

  《陶罐和铁罐》告诉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今天我学习《狮子和鹿》这篇课文,看看课文又会告诉我们什么?板书课题,读题。

  介绍:狮子、鹿。(教师演示文稿)

  二、阅读课文。

  1、学生找同伴一起读课文,了解课文讲的故事。

  2、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读一读。

  咦í 匀称únchēn 珊瑚shānhú 泛fàn起

  撅uē起 配pèi得上 抱怨uàn 逼bī近

  犹豫óuù 撒sā开 凶xiōng猛 甩shuǎi在后面

  使劲一扯chě 挣zhèng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同学听。

  三、阅读交流。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小结: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而奋力脱险的故事。平时,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细长的腿。当凶猛的狮子向它扑来的时候,鹿的四条有力的长腿帮它从狮口脱险;而美丽的双角被树枝挂住,险些丧了性命。

  2、你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想?把你的想法说给同学们听听。

  教师小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还告诉我们,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

  3、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教师小结: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先写鹿在池塘边欣赏自己的两束美丽的角,抱怨自己细长的腿,接着写狮子扑来,细长的腿帮它脱离险境,而美丽的角差点让它送了命。

  全文情节紧凑,前后对比鲜明突出,语言丰富优美,在生动的故事中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4、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段落。学生互相评议。

  四、作业。

  找出课文中优美词句,抄写下来。

  如“痛痛快快”“精美别致”“层层波纹”“没精打采”“蹦来蹦去”

  “灰心丧气”“池水清清”“匀称”“犹豫”“凶猛”“挣脱”等。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版本: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上《语文》

  一、【教材分析】

  本次园地“口语交际”内容是以谈自己生活中的不便之处及解决办法,与本组学过的课文内容有很大的联系;“习作”安排了想象作文,编写动物童话;“我的发现”让学生认识反义词,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日积月累”有“读读背背”八个字的成语和学习8个生字;读“成语故事”体会成语的意思。

  二、【教学目标】

  1、能以自己生活中不便之处为题,流利地表自己的想法;

  2、学习编写童话故事,做到叙述完整,表达明白,语句通顺。

  3、积累词语,体会词语表达的感情色彩。

  4、学习成语,了解成语所表达的比喻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编写童话故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教学准备】

  几篇童话故事

  五、【教学课时】

  3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读一读四组词语:通过认识反义词,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了解语言的一些现象,并积累词语。

  傲慢 懦弱 丑陋 愚蠢

  谦虚 勇敢 美丽 聪明

  说说自己从这四组词语中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这四组词语是反义词,其中“傲慢、懦弱、丑陋、愚蠢”带有贬意感情色彩,“谦虚、勇敢、美丽、聪明”带的褒意感情色彩。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背背:先读一读,查查字典或资料书,读读成语的意思,再背下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的路程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比喻学问、成绩等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后还要继续努力,向前发展。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耳听不如眼见,亲眼见到才是实的。强调深入实际,亲自调查的重要。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金子不全是纯金,人都有缺点,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

  2、连连认认:先借助拼音,读读生字把生字与拼音连起来,再说说生字的结构特点,然后写一写。

  谎huǎng(说谎) 笛dí(竹笛)

  棍gùn(木棍) 港gǎng(海港)

  愤fèn(愤怒) 袜wà(袜子)

  捆ǔn(捆书) 妇fù(妇女)

  三、“成语故事”

  学生自己阅读“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借助拼音把文中的生字读准,然后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说说读这个故事懂得了什么道理?

  《刻舟求剑》:故事选自《吕氏春秋·察今篇》,讲的是有个人坐船过江,把宝剑掉进江中,他用刀在船舷上刻个记号,准备船靠岸后按照记号去找剑。

  这个故事讽刺了思想方法保守僵化的人,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动脑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读题,明确题意。

  二、故事引入:

  1、小故事:王亮家新装修好了房子,几个月后,他发现自己家的电灯开关附近雪白的墙面上,有几个手指印,仔细观察发现,几乎家里所有的开关边上都有这种难看的印痕,而且他在同学家也发现了这样的情况,他想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帮帮他吗?

  2.小组讨论:怎样帮助王亮解决问题?

  3.课堂交流:

  (1)各小组的代表说说解决的办法。

  (2)教师把学生想出的办法中的闪光点板书出来,对有明显缺陷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小结归纳:

  (1)教师说明这是一件真人真事,王亮最后受到电冰箱的启发,发明了新型开关(非接触式霍尔开关),获得全国青少年发明大赛一等奖。

  (2)引导学生从王亮的发明过程中归纳出动脑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发现问题──寻找原因──联想启发──解决问题。

  二、联系生活,商讨问题

  1.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不便之处。

  2.小组合作,按照基本思路尝试解决问题。

  3.小组内相互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确定参加全班交流的同学。

  4.激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做生活的有心人。

  ——此教学设计引用《教师教学用书》教学设计举例,有改动。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编写童话故事

  教学过程:

  一、讲讲童话故事,初步感知

  同学们已经读过了很多童话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哪一篇故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能简单地说说这个故事和你读后的感受么?

  教师小结:像我们学过的课文,《陶罐和铁罐》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狮子和鹿》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还告诉我们,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这些童话故事都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做人、处世的道理,让大家受到教育。一般都把动物、植物等当作人来写。

  爱读童话的孩子都有一颗好奇、纯真的心,学写童话则需要有想象力。今天就让我们开动脑筋,拿起笔来编写童话故事吧!

  二、读读准备的童话故事,深入体会童话故事的写法。

  1.范读几篇童话故事:

  《小河和大海》;《梅花鹿吓跑了大老虎》; 《苍蝇与蜜蜂》。

  2、教师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材料,确定好内容。

  (1)故事的人物不宜选得过多,可以是书上提供的,也可以是自己选择的。

  (2)想象的“故事”要注意说清楚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么发生、怎么发展、结果怎样。

  (3)你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这个“道理”可以直接写出来,也可以蕴含在故事里面。

  (4)模仿也是一种学习,可以模仿刚才读的几篇童话故事来写,老师愿你们在模仿中有创新。

  三、写写童话故事,动笔尝试

  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1.写时要有一定的顺序,故事的过程要写清楚,看谁编写得有趣。2.语句要通顺。3.写完多读几遍。

  写好后可以读给同学听听,让他们帮你提出修改意见。

  附:童话故事

  苍蝇与蜜蜂

  一天,苍蝇正在垃圾上,看见一只小蜜蜂采蜜回来。苍蝇气愤地对蜜蜂说:“这里的人真凶狠,千方百计要害我,用拍子打我,用毒药水喷我……我决定搬家了。”

  蜜蜂说:“这儿的人们并不像你讲得那样坏,他们待我很好,还替我造新的房子呢!原因是你不讲卫生,整天停在肮脏的东西上,专门去吃人们的食物,把细菌带到食物上,使人生病。”

  苍蝇不服气,还想争辩。蜜蜂看了他一眼,冷冷地说:“你要不改变自己的行为,无论搬到哪里,都会遭到人们的驱逐和攻击。”

  苍蝇听了这一番话,呆呆地站着,无话可说。最后只能无可奈何地、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此教学设计引用《教师教学用书》教学设计举例,有改动。

2、三上语文第七单元教学教案一等奖

  教学要求:

  1.在交流平台上锻炼流利语言,学会写作。

  2.了解本课新学生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3.在词句段运用中扩大见识、开阔视野。

  4.在背诵中积累,增长知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围绕一句话,写一段话。

  2.加深对偏旁相同的生字的理解。

  3.学习ABB式词语,根据词语写句子。学会围绕一句话写一段话。

  4.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照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几个偏旁相同的.生字词语:蝌蚪、飞蛾、螃蟹……

  2.生自由轻声读词语,注意每一行两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

  二、引导学生。

  1.请几个同学上台讲述自己的发现。

  2.老师点评。

  3.揭示发现:

  每一行两个词语中带点字偏旁相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三、导入。

  1.课件播放ABB式词语。

  2.生自由轻声读词语,让学生思考。

  3.让学生自由朗读课件上面的词语。

  4.指名读。

  四、引导学生。

  1.生自由选择两个词语造句。

  2.师指名讲述。

  3.老师点评。

  4.齐读巩固。

  五、扩展知识。

  1.课件展示句子开头,让学生自由发挥说一段话。

  2.老师点名,根据开头说一段话。

  3.老师点评。

  六、日积月累

  1.师范读古诗。

  2.师引导。

  3.生模仿读。

  4.比赛读。

  5.师生合作、表演。

  6.竞赛背诵。

  教学重难点:

  本次在教学识字加油站时我特地把带有“虫”和“鱼”的生字的动物图片放出来给同学们看,让他们自己说说这些图片都有哪些动物,同桌间互相交流,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自己体会学习的快乐。

3、三上语文第七单元教学教案一等奖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是叶圣陶。课文描写了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是时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课文是按看荷花的顺序来写的。

  学情分析:

  课题直接揭示了全文所要描述的中心内容,使作者一看就知道了文章是描述荷花的美丽,激发了主动阅读的兴趣。通观全文,作者是按照观察顺序进行叙述、描写,层层深入,把情感逐步推向高潮,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绳子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生活的情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教学挂图或幻灯片,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然后说说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季节里的景象。

  2、你见过荷花吗?在哪儿看到的?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5、理清脉络。出示思考题;

  (1)全文共有多少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三、精读训练

  1、导读第1自然段。

  2、启发思考: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比较句式:一进门就闻到花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进门闻到花香,我往荷花池边走去。

  四、布置作业

  1、读读写写

  2、比一比,再组词。

  胀()翩()蹈()蜻()张()遍()稻()清()

  第二课时

  一、继续精读课文

  1、导语第2自然段。

  读读、想想、议仪。

  启发思考:我去公园玩,一进门就被荷花的清香吸引着前往观赏。那么,作者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齐读第2自然段。

  反馈,交流。

  (1)从“挨挨挤挤”、“碧绿”、大圆盘这几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这个句子写出了荷叶什么特点?

  (2)比较句子: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伸出来。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长出来。

  (3)

  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掌握刚开的、全开的和将要开的三种荷花的不同形态,并能结合展开露出饱胀破裂等词语感受荷花的勃勃生机。

  (4)

  指导朗读。通过朗读几进一步感受荷花盛开的动态美感及其勃勃生机。

  2、导读第3自然段。

  (1)过渡:这里,无论是哪一朵荷花都十分迷人,那么满池的荷花什么样的?指名读第3自然段后交流。

  (2)为什么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3)指导学生抓住“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很美”、“也很美”、“活的画”等词语进行朗读,进一步感受荷花的美丽,体会作者对荷花的由衷赞叹。

  3、第4自然段。

  (1)过渡:面对满池如诗如画的荷花,作者深深陶醉与美景之中,这时他有什么感觉?

  (2)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为什么又感到自己穿着雪白的衣裳在翩翩起舞呢?

  (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语,用轻缓的语调,柔和的语气进行朗读,体会作者被美景陶醉,产生物我一体的特殊感受。

  4、第5自然段。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在看荷花呢》”说明了什么?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教师小结:课文不仅写出了荷花的静态美,而且通过想象写出了荷花的动态美,反映了作者热爱荷花、热爱美好生活的情趣。

  3、朗读课文

  4、指导背诵。

  三、布置作业

4、三上语文第七单元教学教案一等奖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8个生字,会读文中1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曹冲是怎么称象的。

  过程与方法:

  4、通过让学生复述故事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曹冲的机灵、聪明。

  5、说一说还有什么好办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6、引导学生进行查阅资料,了解关于大象和曹冲的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故事,学会从多种角度,变通的思考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于大象和曹冲的故事。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称象》(板书课题),“象”就是我们在公园、电视中看到的大象。“称象”就是称大象的重量,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呢?(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怎样称的,称出来了吗等)这些问题,同学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

  2.动笔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称象,官员,曹操,议论,秤杆,砍树,宰割,一艘,船舷,赶上岸

  称(多音字)

  一头大象,一杆大称,一棵大树,一艘大船,一条线

  3.分组,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4.分段朗读,纠正字音,分析字形。

  (三)、讲故事。

  这个故事非常有趣,谁能再仔细读完课文之后,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 自己准备。

  2、 小组内先讲一讲。

  3、 班内交流,教师和学生从各方面评价讲得怎么样。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

  二、深入理解课文。

  (一).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曹冲)

  曹冲是曹操的'儿子。曹操是什么人?(古时候的大官)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引导学生感知这段的主要内容。

  (2)读第1句话,回答曹操是什么时候的人?理解“古时候”指三国时期,离现在大约有一千七百多年。

  (3)读第2、3句,回答:人家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心情怎样?是怎样做的?(他很高兴,所以就带着官员和儿子去看象)

  (4)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2段,其他同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回答:象是什么样子?官员们怎么做的?(使学生了解本段主要写了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边看边议论象的重量)。

  (2)读第1句,看图回答:从哪地方看出象又高又大?

  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具体认识象的高大。

  说说你了解的大象。你觉得大象像什么?

  (3)再读课文,从中体会象很大。

  (4)你还从这一段的哪句话体会出大象的高大?读第2句话,举例说说“议论”的意思,再回答:从官员们议论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象很重,官员们很想知道象有多重)。

  再读这句话

5、三上语文第七单元教学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习一组关于石林风情的词语,了解少数民族风情。

  2、认真写好铅笔字。

  3、熟记4个成语和一首古诗词

  4、学会转述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组关于石林风情的词语,了解少数民族风情

  2、学习口语交际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一组关于石林风情的词语,了解少数民族风情。

  2、认真写好铅笔字

  3、熟记4个成语和一首古诗词。

  教具准备:字卡、字典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2、指导

  A学生自渎词语,如有生字,并在书上注拼音。

  B指名读、齐读

  C回答书后问题

  “石林”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叫它“石林”?

  “阿诗玛”是什么人?

  火把节是怎么一回事?

  D齐读描写石林风情的词语。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2、指导

  出示生字卡,依次认读生字。

  师范写,讲述写字要点

  生描红临写,师巡视。

  三、教学第三题

  1、教4个成语

  2、看图,并讲述有关刘胡兰、抗日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3、齐背成语

  教学古诗词

  1、自渎、指名读、齐读

  2、熟悉作者:唐代诗人白居易

  3、借图理解诗意

  “风景旧曾谙”意思说江南风景之好,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5、齐读,试着背诵

  6、你知道白居易还写过哪些诗词吗?学生上台背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学会转诉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A老师让“你”告诉“李响”一件什么事?

  B如果你见到李响,该怎么转述老师的通知?

  C归纳转述方法,转述时必须要把内容说完整,说准备,不能丢三落四,也不能说错。

  D学生自由练习转述。

  E同桌互说,指名说。

  F教师在学生转述时适时点评。

6、语文五年级下第一单元单元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的课文围绕“儿童生活”这一文化主题,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在单元尝试教学的大背景下,为节省课时,充分拓展学生阅读量,我将本单元的《槐乡的孩子》、《捅马蜂窝》、《少年闰土》三篇课文作为精读课处理,其余作为略读处理。《捅马蜂窝》作为精讲课文,讲完之后,把《颤抖的羽毛》、《偷瓜》作为迁移用。《槐乡的孩子》也作为精讲课文,因为这篇课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我本想把《少年闰土》也作为精讲课文,但是在在单元导读课上,我安排了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文章,没有一个孩子喜欢《少年闰土》这篇课文,虽然是名家名篇但对于这篇课文,我也没有过多的设计,只是依照学案一步一步上的课。

  因为一开始,集体备课的内容没有,我自己设计了单元导读课、单元整体识字写字课。我认为五年级的学生。适合上单元整体识字课,上个学期我一直在上,通过学期末我自己设计的“读写大赛”来看,整体识字、写字课有利于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和运用。所以这一单元我也是这样设计的。

  对于这一单元中,设计的“场面描写”的学习,我感觉不是很好。我认为如果学生能在作文中,将人物、环境、细节这些因素都写好,那么场面描写就不攻自破了,我认为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依然把重点放在写人记事的方法指导上,虽然我们每次都在教学生这样写,那样写,可学生的作文水平仍是没有太多的进步。小学阶段的语法知识,不易安排太多,这样那样的词说多了,学生感觉学语文还有难度,难免失去兴趣。另外,跳读的方法:在扫读的基础上,跳过次要信息,直取主要信息。运用跳读摘取关键信息。这一点在教学中,我不知道怎样使用,学生认真的读文,还找不到关键的信息,在学习使用跳读,我认为难度很大,况且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用扫读的方法读一篇文章,也不可能完全理解到位。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做法和感受,有不妥之处,希望得到领导们的批评和指正。

7、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课文以教予学生一些思想方法为主题

  《矛和盾的集合》发明家通过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发明坦克,告诉大家谁能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谁就是胜利者。我们要多集合各项事物的长处,多学习别人的优点。

  《科里亚的木匣》通过科里亚埋木匣、挖木匣,经过思考得出道理。它告诉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都告诉我们要正确的对待自己和别人,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要尊重别人,与人和睦相处等。

  这些道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应当作为行动指南的,也不光是教育孩子,我们成人也是要不断反思成长的。

  在教学中,这些主旨是都在学生口中、脑中是走过的,而且不只是一两遍。不过在学生的发言和反应中,我感觉孩子们没有真正入脑、入心。发言的孩子就那么几个,发言的内容也是相对简单而且用语匮乏的。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能体现这些思想方法的可能只有点点星末。

  课堂的教育能做的真的很少,不过要能做足了也是很容易在孩子的这个年龄种下好种子的。这就要我们不断探索,把课堂变得更加高效而有价值。

8、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试卷反思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检阅》这篇课文选自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4课。课文讲述的是波兰首都华沙,人们欢庆国庆时发生的一件事。博莱克是一名残疾队员,要靠双拐走路,队员们决定把他放在队伍的最前面接受检阅,经过检阅台时,观众给予了热烈的掌声。课文内容比较简单,却洋溢着浓浓的人文关怀,是权利面前人格平等的表现。这与我们今天的研究主题──“课堂上关注人,还是关注课”是一致的,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是:

  一、激情导入,激励学习心灵

  关注课和关注人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课堂教学就是以教材为媒介,培养学生和谐发展。关爱学生,激励学生,那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便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伊始,我精心设计对话紧紧抓住“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这一评价语,巧妙地把文本的内容和学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赞扬博莱克真棒,进而激励全班学生的学习也一定很棒,老师时刻关注你们这样的设计,其实质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和对人格的尊重。

  二、读中悟情,注重情感体验

  文章不是无情物,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感情的有机结合。为了让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感悟博莱克身残志坚和儿童队员们和善友好相互尊重的美好心灵,我设计了三次读文。第一次指导学生读博莱克参加检阅的句子,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博莱克当时的心情,第二次指导学生读队长的话,进一步体会队员们关爱心灵关爱人格的情感,第三次指导读队员的话和观众的评价语,感悟美好的心灵。因此,我采用了练读、导读、教读、有感情的读,来引导学生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三、尊重差异,促进整体提高

  关注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必须遵循的素质教育思想。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对教师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设计提问时,我有意识的'做到有梯度,照顾到全体学生。对于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我都会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回答,并给予他们“你又进步了,谢谢你听得这么认真”、“虽然你的声音不大,但你却很有勇气”等这种激励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在情感上获得信任与尊重,使每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做到人与课的和谐统一。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