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一等奖设计

2023-08-27 09:11:13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一等奖设计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一等奖设计

1、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教师提问复习.

  1.什么叫做比?

  2.什么叫做比值?

  (二)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5∶2.7 10∶6

  教师提问: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三)教师小结

  4.5∶2.7和10∶6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它们可以

  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4.5∶2.7=10∶6

  二、新授教学.

  (一)比例的意义(课件演示:比例的意义)

  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1.教师提问: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相等)

  2.教师明确: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

  80∶2=200∶5或 .

  3.揭示意义:像4.5∶2.7=10∶6、80∶2=200∶5这样的等式,都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关键:两个比相等

  4.练习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 (2)20∶5和1∶4

  (3) 和 (4)0.6∶0.2和

  5.填空

  (1)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 )比例.

  (2)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 )的.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演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师以80∶2=200∶5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2.练习: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5∶2.7=10∶66∶10=9∶15

  3.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

  外项积是:805=400

  内项积是:2200=400

  805=2200

  4.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6.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板书:

  7.练习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组成比例.

  四、巩固练习.

  (一)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二)填空.

  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 )和( ),内项是( )和( ).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 )=( )( ).

  (三)根据比例的意义或者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12 2.1.4∶2和7∶10

  3.0.5∶0.2和 4. 和7.5∶1

  (四)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五、课后作业.

  根据34=26写出比例.

2、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一等奖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0~51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沟通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

  3.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准备:

  课件,答题纸,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关于比已经学习了什么知识?

  预设: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比与分数以及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2.你能直接说出700÷25的商吗?

  (1)你是怎么想的?

  (2)依据是什么?

  3.你还记得分数的基本性质吗?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于是此环节意在通过复习、回忆让学生沟通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重现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为类比推出比的基本性质埋下伏笔。同时,还有机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受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二、新知探究

  (一)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1.师:我们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而除法具有商不变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联想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会有怎样的规律或性质?

  预设:比的基本性质。

  2.学生纷纷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预设: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设计意图】比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学习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在掌握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验证比的基本性质

  师:正如大家想的,比和除法、分数一样,也具有属于它自己的规律性质,那么是否和大家猜想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一样呢?这需要我们通过研究证明。接下来,请大家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并验证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确。

  1.教师说明合作要求。

  (1)独立完成:写出一个比,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2)小组讨论学习。

  ①每个同学分别向组内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依次交流(其他同学表明是否赞同此同学的结论)。

  ②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则举例说明,然后由组内同学再次进行讨论研究。

  ③选派一个同学代表小组进行发言。

  2.集体交流(要求小组发言代表结合具体的例子在展台上进行讲解)。

  预设: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进行验证;根据比值验证。

  3.全班验证。

  16:20=(16○□):(20○□)。

  4.完善归纳,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上题中○内可以怎样填?□内可以填任意数吗?为什么?

  (1)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教师完善板书。

  (2)学生打开书本读一读比的基本性质,教师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5.质疑辨析,深化认识。

  【设计意图】基于猜想的学习必定需要来自学生的自主探究进行验证,而合作探究又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但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合作学习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进行合作交流,这样可以促使每个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交流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同时也真正内化了来自猜想的“比的基本性质”,从而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三、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用途吗?什么是最简分数?

  今天我们发现的比的基本性质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用途──可以化简比,进而得到一个最简整数比。

  (一)理解最简整数比的含义。

  1.引导学生自学最简整数比的相关知识。

  预设:前项、后项互质的整数比称为最简整数比。

  2.从下列各比中找出最简整数比,并简述理由。

  3:4;18:12;19:10;;0.75:2。

  (二)初步应用。

  1.化简前项、后项都是整数的比。(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1)

  学生独立尝试,化简后交流。

  (1)15:10=(15÷5):(10÷5)=3:2;

  (2)180:120=(180÷□):(120÷□)=():()。

  预设:除以公因数和逐步除以公因数两种方法,但重点强调除以公因数的方法。

  2.化简前项、后项出现分数、小数的比。(课件出示)

  师:对于前项、后项是整数的比,我们只要除以它们的公因数就可以了,但是像:和0.75:2,

  这两个比不是最简整数比,你们能自己找到化简的方法吗?四人小组讨论研究,找到化简的方法。

  学生研究写出具体过程,总结方法,并选代表展示汇报。教师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掌握一般方法。

  预设:含有分数和小数的比都要先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有分数的先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有小数的先把小数化成整数之后,再进行化简。

  3.归纳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总结出了将各类比化为最简整数比的方法。化简时,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可以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遇到小数时先转化成整数,再进行化简;遇到分数时,可以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4.方法补充,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化简比?(求比值)

  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预设:化简比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比,求比值的最后结果是一个数。

  5.尝试练习。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出示教材第51页“做一做”)。

  32:16;48:40;0.15:0.3;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学、独立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数学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找到化简比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

  1.教材第53页第4题。

  把下列各比化成后项是100的比。

  (1)学校种植树苗,成活的棵数与种植总棵数的比是49:50。

  (2)要配制一种药水,药剂的质量与药水总质量的比是0.12:1。

  (3)某企业去年实际产值与计划产值的比是275万:250万。

  2.教材第53页第6题。

  (二)拓展练习(PPT课件出示)

  学生口答完成。

  1.2:3这个比中,前项增加12,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增加()。

  2.六(1)班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2倍,男生、女生人数的比是(),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同时练习的编排应体现从易到难的层次性。第1题是针对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练习,同时也为后续百分数的学习埋下伏笔。第2题训练单位不同的两个数量的比的化简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拓展练习不仅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很好地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同时这类题型也是分数应用题、比例应用题的基础训练,也为以后分数应用题和比例应用题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3、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能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方法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培养学生猜想与验证、观察与概括的能力。

  4、让学生经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收获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投影片、练习纸

  三案设计:

  学案

  一、自学质疑

  [探究任务一] 比例的意义

  1、投影出示几组比,让学生写出各组的比值,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案

  一、回顾旧知、孕伏新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许多知识,说说你已经知道了比的哪些知识?

  (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能很快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吗?

  2、 师板书题目:

  (1)4:5 20:25 (2)0.6:0.3 1.8:0.9

  (3)1/4: 5/8 3:7.5 (4)3:8 9:27

  [评析:开门见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循序渐进,为新课做好准备。因为这些题目还要用到,所以不惜费时板书——有效的呈现方式]

  二、丝丝入扣,深挖比例的意义

  (一)认识意义

  1、 指名口答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在比例下方写上比值。

  师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三组比值相等,一组不等)

  2、是啊,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4:5=20:25

  师:最后一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板书:比例)

  [评析:通过口算求比值,不经意间学生就有了发现,有三组式子比值相等,一组不等,如行云流水般引出比例。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像这样做好新旧知识的完美衔接。]

  3、同学们想研究比例的哪些内容呢?

  (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

  4、那好,我们就先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观察黑板上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 比值相等)

  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板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学生议一议,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5、质疑:有三个比,他们的比值相等,能组成比例吗?

  [评析: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学生都能说出比例意义的关键所在——两个比且比值相等,教师再精简语句,得出概念,注重了对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总结得出概念之后,教师没有嘎然而止,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议一议,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比例,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的内涵的理解。让学生像一个数学家一样真正经历知识探索和形成的全过程,无时无刻不享受成功的快乐!]

  (二)练习

  1、投影出示例1,根据下表,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完成练习纸第1题。

  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

  (1)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2)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的比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评析:这两道练习题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环节,一学生对于“为什么”设计到了正反比例的知识,教师也不失时机予以评价,不但使该生兴致勃勃,也引得其他学生投来艳羡的目光,生成地精彩!]

  3、刚才我们先写出了比,然后再写出了比例,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

  4、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板书出示: 4 : 5

  前项 后项

  (2)板书出示:4 : 5 = 20 : 25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课件出示:4/5=20/25

  [评析:由练习题中先写比、再写比例,自然引出比和比例的的区别,再由比的各部分名称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环环相扣、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5、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及其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大家有兴趣吗?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投影出示:

  你能运用3、5、10、6这四个数,组成几个等式吗?(等号两边各两个数)

  2、 独立思考,并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学生组成的等式可能有:10÷5=6÷3

  或10:5=6:3;3÷5=6÷10或3:5=6:10;3:6=5:10;5×6=3×10……

  根据学生回答,师相机引导并板书: 3×10=5×6 3:5=6:10

  3:6=5:10

  5:3=10:6

  6: 3=10:5……

  3、 引导发现规律

  (1)还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吗?(没有,交换因数的位置还是一样)

  乘法算式只能写一个,比例却写了这么多,这些比例一样吗?(不一样,因为比值各不相同)

  (2)那么,这些比例式中,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仔细观察,你能发现比例的性质或规律吗?

  (3)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评析:“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不同的学生写出的算式各不相同,也会有多少之别,这里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的思考都变成有用的教学资源。考虑到直接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会有困难,教师作了适当的引导,通过乘法算式和比例式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变中寻不变,从而探究出性质。]

  4、验证猜想:

  师:这是你的猜想,有了猜想还必须验证。

  (1)请看黑板上这几个比例的内项的积与外项的积是不是相等?(学生进行验证,纷纷表示内项积等于外项积)

  (2)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师巡视指导。

  师:有一位同学也写了一个比例,他认为这个比例的内项积与外项积是不相等的,大家看看是什么原因?

  板书:1/2 ∶1/8 = 2∶ 8

  众生沉思片刻,纷纷发现等式不成立。

  生:1/2∶1/8 = 4,而 2∶8 =1/4,这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

  师:看来刚才发现的规律前要加一个条件——在比例里(板书),这个规律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评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们多方面验证,从个别推广到一般,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

  5、思考4/5=20/25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6、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及时总结评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而且可以让他们感受创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尤其是教师的评价:科学家也是这样研究问题的!更给了学生无上的荣耀!]

  四、反馈提升

  完成练习纸2、3、4

  附练习纸:2、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14 :21 和 6 :9 1.4 :2 和 5 :10

  让学生明确可以通过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两个途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判断下面哪一个比能与 1/5:4组成比例。

  ①5:4 ②20:1

  ③1:20 ④5:1/4

  4、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①1.5:3=( ):4

  12:( )=( ):5

  [评析: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第4题中第②题属于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五、课后留白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人高1.5米,影长2米;树高3米,影长4米。

  (1)人高和影长的比是( )

  树高和影长的比是( )

  (2)人高和树高的比是( )

  人影长和树影长的比是( )

  你有什么发现?

  为什么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两个不同物体高度与其影长的比可以组成比例?请大家课后查找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数学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能更好地检验数学学习的成色!“带着问题离开教室”是新课程的理念,没有完美的课堂,缺憾不失为一种美!]

  六、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最后的机会仍然给学生,学生通过清晰的板书总结的很到位)

4、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的:通过混合练习,加深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提高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上节课我们又把它们进行了比较,你们会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比较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吗?

  二、课堂练习

  1.分析、研究第3题。

  让学生先说出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三个量中.其中一个量与另外两个量的关系,教师板书出来:长宽=面积

  = 长 =宽

  提问:

  当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长一定时,面积和宽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宽一定时,面积和长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要判断三种相关联的量在什么条件下组成哪种比例关系,我们可以先写出它们中的一种量与另外两种量的关系,再进行分析,。

  2.第4题,让学生仿照第3题的方法做。订正后,教师板书如下:

  每次运货吨数运货次数=运货的总吨数(一定) 每次运货吨数 与运货次数 =运货次数(一定) 成反比例关 系。

  运货的总吨 =每次运货吨数(一定) 数与运货次 数成正比例 关系

  3.第5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注意个别辅导。

  4.第6题,先让学生自己判断,然后指名回答,第(1)小题成反比例,第(2)、(4)、(6)小题成正比例,第(3)、(5)小题不成比例。

  5.第7题,学生独立解答后,选一题说说是怎样解的。

  6.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8题。

5、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一等奖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5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57页内容及58、59页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并能应用这一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预习生成单、作业纸、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 师: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生:分数的基本性质)

  2、 师:针对这个内容,同学们做了充分的预习,相信你们一定提出了不同的数学问题,现在请组长带领组员提炼出你们组最想研究的问题。

  3、 指名学生汇报。

  4、 师:同学们,不管你们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都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有关,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堂。

  二、 检查预习,自主探究

  1、 出示预习生成单:(师:我们已经预习了这部分内容,请同学们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预习成果,形成统一意见准备汇报。)

  2、 指名上台展示并汇报。(师:哪个组的同学愿意最先上来展示你们的成果?)

  3、 (学生展示中注意分工汇报,在汇报中要注意学生用比一比的方法证明涂色部分相等,如果有用分数的意义的理解“都是相同纸的一半”或者“分子是分母的一半”理解也要给予肯定,教师应及时提出,照这样一半的理解,提问:你能在写出一个和他们大小一样的分数吗?教师及时的板演,

  4、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你们得出这个结论了吗?

  三、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 师:第一张纸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学生说二分之一),第二张纸涂色部分是这张的(四分之二),第三张纸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八分之四),涂色部分都相同,也就证明这三个分数的大小也(学生说相等),可是,它们的'分子分母却不相同,他们有没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呢?我们通过合作交流来探究这个问题。

  2、 出示合作要求(课件),指名学生读一读。

  3、 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学习。

  4、 学生汇报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语言要规范,同时,可以让小组回想补充,特别是,跳跃的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之间的变化规律是怎样?

  5、 指导汇报,总结规律。谁能完整的说一下你们刚才总结出的规律?

  6、 教师归纳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    ,分数的大小不变。

  7、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想一想:还有需要补充的内容吗?(0除外)

  8、 再读一读,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比较关键。

  9、 拓展深化,加深理解 ,完成练习,思考: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之间的联系。(练习一)这个过程也要看学生的生成在哪,教师及时的给予肯定。

  10、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孩子们的表现特别出彩,老师相信你们接下来的表现会更棒。

  四、应用拓展,新知内化

  1、出示例2,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2、师:你觉得解决这道题应该利用什么知识?(生:分数的基本性质)

  3、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探究知道了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下面就应用分数的基本性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当堂检测

  (一)、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是否相等?相等的在括号里画“√”,不相等的画“X”。

  (二)、填空。

  (三)、把下列分数化成分母是1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四)、涂色表示出与给定分数相等的分数。

  (五)、如果一堂课40分钟,哪个班做练习用的时间长?

  六、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6、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在上《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自认为此课比较简单,于是把本应分为两课时的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了。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是没有充分地进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运用练习。一方面,由于课堂是时间比较紧迫,另一方面,我选择了教材练习6中的一些习题让学生做,大部分学生都能比较顺利地完成。因此我也没有发觉有多大的问题。

  但是,等到周五上完解比例,课堂作业本交上来的时候,我却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习题12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列各比例改写成比例。”有不少学生把“3×40=8×15改直接改写成“3:40=8:15”,显然不是根据题目要求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其余几小题也如法炮制。这样做的学生还不在少数,没有看清题目要求是原因之一,更为主要的是对比例的基本性质不熟悉。最后责任还是在教师我自己身上,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供学生通过练习来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由于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没有过关,自然也影响到了后面的解比例。本来学生对解含有分数的方程就比较容易混淆,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一部分学生也没有十足的把握。现在再加上很多学生将比例与从比例转化得到的乘法算式混淆,以及内项、外项如何相乘的问题也容易混淆,所以更加增加了解比例的难度。为了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增加一题:“再添一个数,使它与0.16,0.32,一起组成一个比例”,更是让一些基础不太扎实的学生大伤脑筋,其中也不乏有一些“高手”重了招。

  看来要解决问题,还得抓住根本。后来又专门用一节课进行补救,我先是对比例的一些基本概念结合具体数据作了复习,再出示比例20:5=16:4,让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它转化成乘法算式。对于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本运用,学生还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很容易就把它改写成了20×4=5×16。反过来又问:既然比例根据其性质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那么同样,两个乘积相等的等式同样也可以改写成比例。于是我又请学生将这个乘法算式改写成比例,当时同学们受到思维的局限性,只说出了说说刚才的20:5=16:4于是老师启发,除此之外,还可以怎么改?有什么规律?开始有学生因为受到概念“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的影响,有些学生心里开始有不同的想法,却也不敢表达。我于是鼓励学生将20×4=5×16改成5×16=20×4,看等式是否仍成立,又是否能形成新的比例。经我这么一提醒,大多数学生都说出了还可以写成5:4=20:16,5:20=4:16,16:20=4:5等。并且发现只要乘法中的同一边的因数在转化成比例后必须同时是内项或者同时是外项,至于谁在左,谁在右,不影响比例的成立。因此,这也就使等式能转化成8组比例了。在此基础上,我增加了一点难度,问:怎样写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又十分有序呢?通过观察和摸索,发现,可以将比例的其中一项固定,根据比例的意义或者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另外几项。如4:()=():(),学生根据刚才的发现,认为还有一个外项可以先确定,而乘法算式中和4相乘的是20,那么4已经作为外项,20也只能做外项了,剩下两个数16和5作为内项,放在等号的左边还是右边,比例都成立。这样,四个数中,每一个数做第一个外项时都可以组成2个不同的比例,这样就可以写成8个不同的比例了。最后又让学生用比例的性质验算以便。

  这样,学生对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种,在已知比例的一项或几项,要求写出剩余的几项,可用到的方法除了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之外,也可以用比例的意义,甚至还可以把比例转化成分数的写法,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问题。

7、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上完课后,虽然看了听课老师给我的评价,但我一直在思考,学生是怎么评价的呢?在学生眼里,到底哪个地方出问题了呢?突然,灵机一动,干脆和学生一起交流一下吧,也许效果还更好呢?通过与学生交谈,让大家一起再次回顾本节课,找一找优点和不足,学生的回答很是让我惊奇,现摘录如下:

  优点:

  1、课堂导入新颖、有趣、有效,结尾有所创新,改变了以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等传统方式,从而使得大家大家想学、乐学;

  2、老师讲的详细,特别是讲授两种相关联的量,用通俗、简单的语言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并且很快就可以判断出是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题目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让大家感觉学习数学很有用;

  4、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时间充足,参与度较高,且时效性较强;

  5、课堂调控能力较强,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6、板书明确、清晰,一目了然;

  7、设计合理,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较强。

  缺点:

  1、课堂气氛没有以前活跃;

  2、知识量太大,难度较大,很少有不经过思考或稍作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

  3、小组合作时,没有分好工,导致在计算相对应的每组数的和、差、积、商时,每个同学都在计算,因而用的时间较多,如果四人小组分好工,没人计算一种运算,时间就会节约一半。

  4、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欠缺;

  5、板书中的字体不太规范,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针对听课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8、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第12册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习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上与前面学习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在课时的安排上,在学习正比例的安排了2个课时,这里只是安排了1个课时,紧随着课之后教材安排了一堂正反比例比较、综合的一堂课,对学生在出现正反比例有点模糊的时候就及时地加以纠正。

  反比例关系和正比例关系一样,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反比例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中学数学和物理、化学打下基础。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并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概念比较抽象,学习难度比较大,是六年级教学内容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首先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然后安排准备题正比例的判断,从中发现第3小题不成正比例,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这通过复习、比较,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通过设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条件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习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学完例3后,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按照学习例3的方法学习试一试,接着对例3和试一试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就显得水道渠成了。然后,再通过“想一想”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判断,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并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的体会到要上一堂数学课难,上好一堂数学课更难,课前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练习题安排难易不到位。由于学生刚接触反比例的意义,应多练习学生接触较多的题目,使学生的基础得到巩固,不能让难题把学生刚建立起的知识结构冲跨。参与学生的探究不够。亲其师信其道,那么亲其生知其道不为过,真正融入学生才能体会学生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实教学新理念。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或多或少存在其它的问题,但有问题就有收获,在以后的教学中,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攀登。

  ----------------------

  上完课后,虽然看了听课老师给我的评价,但我一直在思考,学生是怎么评价的呢?在学生眼里,到底哪个地方出问题了呢?突然,灵机一动,干脆和学生一起交流一下吧,也许效果还更好呢?通过与学生交谈,让大家一起再次回顾本节课,找一找优点和不足,学生的回答很是让我惊奇,现摘录如下:

  优点:

  1、课堂导入新颖、有趣、有效,结尾有所创新,改变了以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等传统方式,从而使得大家大家想学、乐学;

  2、老师讲的详细,特别是讲授两种相关联的量,用通俗、简单的语言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并且很快就可以判断出是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题目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让大家感觉学习数学很有用;

  4、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时间充足(数学网),参与度较高,且时效性较强;

  5、课堂调控能力较强,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6、板书明确、清晰,一目了然;

  7、设计合理,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较强。

  缺点:

  1、课堂气氛没有以前活跃;

  2、知识量太大,难度较大,很少有不经过思考或稍作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

  3、小组合作时,没有分好工,导致在计算相对应的每组数的和、差、积、商时,每个同学都在计算,因而用的时间较多,如果四人小组分好工,没人计算一种运算,时间就会节约一半。

  4、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欠缺;

  5、板书中的字体不太规范,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针对听课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9、数学课《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反思

  用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突出重点,有措施,突出难点有策略,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具体而言,有如下两大特色:

  1、活了教材,设计者将教学内容分解成20多个问题,每个问题既有侧重,又都围绕着重点来进行,使原先教材上的死知识变成了课堂中的'“活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2、搞活了课堂。课堂的活有两种形式,一是形式上的活,一是内在的活,即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前一种活是显性的,后一种活是隐性的,比较难以达到,它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以及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本课的活就属于后一种,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自学、讨论、数量演示等多种方式,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故而能事半功倍,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一种较高的教学教育观念—教是为了不教。

10、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教师的教变成学生的学,必须深入研究学法,建立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观察、讨论、合作、探究学习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设计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学法的设计,从大胆猜想、实验感知、观察讨论到概括总结,完全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而设计的。具体表现在:

  1、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大胆猜想。

  通过创设“猴王分饼”的故事,让学生猜测一组三个分数的大小关系,为自主探索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必要的铺垫,同时又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科学验证。

  在学生大胆猜想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揭示猜想内容,并对学生的猜想提出质疑,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在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验证性质时,通过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自行选择用以探究的学习材料和参与研究的学习伙伴,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思维特性,在具有较为宽泛的时空的自主探索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猜想结论的正确性,突现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特性。整个教学过程以“猜想——验证——完善”为主线,每一步教学,都强调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让学生在分层练习中巩固深化。

  在练习的设计上,力求紧扣重点,做到新颖、多样、层次分明,有坡度。第1、2题是基本练习,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并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第3题是在第1、2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4题通过游戏,加深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不仅能照顾到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而且有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反思教学的主要过程,觉得在让学生用各种方法验证结论的正确性的时候,拓展得不够,要放开手让学生寻找多种途径去验证,而不能局限于老师提供的几种方法。因为数学教学并不是要求教师教给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11、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基本性质》教学反思模板

  本节课教学,我让学生在故事中感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数学课上讲故事,对孩子来说,无疑是新鲜有趣的。不仅如此,还能从中发现数学问题,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样的设计真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展开学习。课堂的故事导入就是引导学生以数学的视角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本节课教学是让学生在感悟中自主探索。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它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感受,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在学生通过听故事、看图片,感受到1/2=2/4=4/8相等后,让学生猜想1/2、2/4、4/8这三个分数是否真的相等,并联想学过的知识或借助学具,怎样证明你的联想是正确的。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证明这三个分数也是相等的,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广度,这种设计克服了学生思维的惰性,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课堂给学生多设计这样的开放性的问题,多给学生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动,相信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会有不同的'发展。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