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教案一等奖设计

2023-09-03 19:41:14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教案一等奖设计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教案一等奖设计

1、《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学会关注生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大屏幕﹑电脑课件一套﹑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炎热的夏天过了,我们都感到了秋天的寒意,同学们的衣着也由单薄的夏装换上了较厚的秋衣,这说明气温发生了变化。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中经常提到气温这个词。气温就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板书: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师)气温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板书 一、气温与生活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p50页的5则资料,看看气温与什么有关?(请生阅读后稍作讨论)

  (学生作答)生活

  (教师)这说明气温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很大,那么,气温到底怎样测出来的?请同学们阅读书p50页“气温的观测”。

  提问:⑴气温的观测用什么工具?(温度计,放置离地1.5米)

  ⑵通常一天进行观测的次数、时间?(4次。8时﹑14时﹑20时﹑2时)

  (教师)过渡:气温是随时都在变化的还是不变的?

  请学生举例,得出:“气温是变化的”

  板书 二、气温的.变化

  (教师)气温是如何变化的?有规律吗?

  举例:早晨冷,中午热。夏天热,冬天冷。

  引出习语“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板书 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教师)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如: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大屏幕出示图3.10

  (教师)指图提问:

  日常说今天的气温多少度,这是指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还是日均值?

  学生答:日均温。

  日均温怎样计算呢?

  学生答:4次气温数相加除以4。

  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依次类推。

  月平均气温是一月内每天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年平均气温是一年内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教师)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年变化。

  板书:1、气温日变化

  大屏幕出示图3.12“气温日变化”图,看图提问:

  ⑴图上横坐标代表什么?纵坐标代表什么?

  学生答:分别是一天的时刻﹑气温度数。

  ⑵读出一天中最高与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刻及温度数。

  学生答:14时即午后2时(约31℃)﹑4时即 日出前后(约24.5℃)。

  指导学生用直尺﹑三角板在书上的图上量。

  ⑶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什么?

  学生答:气温日较差。(31℃-24.5℃=6.5℃)

  ⑷引导学生观察得出:通常,从日出前后到午后2时左右,气温不断升高;从午后2时左右到次日日出前后,气温不断下降。

  ⑸读出不同时间的气温值,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板书:2、气温年变化

  大屏幕出示图3.13“气温年变化图”,看图提问:

  ⑴图上横坐标代表什么?纵坐标代表什么?

  学生答:分别是月份﹑气温度数。

  ⑵读出一年中北半球陆地上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月份及度数。

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

  天起状况

  时间阴晴状况风力大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

  (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

  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我很想知道什么时候气温降到很低了,就可能会下雪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呀?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教学新课:

  一、气温与生活

  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

  (教师可在下面边巡视,边引导学生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几方面来思考)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说一说

  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个表格,最后两栏是什么?那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怎么测出来的?再看到书上的表3.1,请读出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从这个图表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 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地就能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气温状况。

  大屏幕投影:午   晨,冬   夏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从而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学习。

  二、气温的变化

  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3.12和图3.13(或者把这两幅图投影到大屏幕上),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比较,老师也可适当地引导、提示)

  大屏幕投影:读一读 想一想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出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时刻,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5℃。

  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

  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

  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6.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0℃。

  (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

  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会计算气温的平均值

  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下面,我就想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了,我们自己动手来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根据书上表3.1中的气温数据,按有关提示的步骤,画一幅气温曲线图)

  大屏幕投影:画一画 比一比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可相互讨论,商量,教师可在下面进行适当地引导、指点,然后绘图,最后,各小组选出一到两幅画得比较好的图放到屏幕上投影,让大家进行点评,这样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把下面的“三城市气温比较表”投影到大屏幕上面)

  l月(℃)4 月(℃)7月(℃)10月(℃)

  北京4.310.222.710.4

  伦敦3.05.017.010.0

  开普敦24.612.99.816.2

  请同学们将这三个城市的气温数据变成气温曲线图,并且在同一幅坐标图中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在同一幅图中,用三根气温曲线来反映出三个城市的气温年变化情况。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既复习了旧课,又增加了一点难度。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绘图,教师注意在下面引导和提示,然后把画的比较好的图放到大屏幕上投影出来)

  大屏幕投影:练一练

  画好之后,提出问题:这三根曲线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在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可以回答出有两根是波峰状,一根是波谷状,分别表示的是南北不同半球的气温分布情况。考察了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过渡:所以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的分布情况。

  教学新课:

  三、气温的分布

  (大屏幕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

  引导学生读书上图3.15,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

  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

  (不平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

  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比如,我们爬山的时候,会感觉爬到山顶就很凉爽;夏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近的山地乘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的图3.16,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计算出该座山顶的气温应该是24℃。所以说,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气温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

  归纳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

  做一做:

  最后,让学生做一做书上53页的“活动”题,并进行讲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教后记:该教案对教材的处理合理,既考虑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考虑了学生接受能力,突出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填鸭式"为"启发式",由"我要学"转变为"我会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绘制气温曲线图,计算山顶的气温来达到学习目标,使学生学会了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的计算,利用气温递减率计算山上的气温,关心身边的科学,利用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阐明学习科学知识,可以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的道理。

  通过上面对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课时教案的设计知识学习,希望上面的内容讲解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l.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

  教学难点:

  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

  天起状况

  时间阴晴状况风力大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

  (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

  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我很想知道什么时候气温降到很低了,就可能会下雪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呀?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教学新课:

  一、气温与生活

  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

  (教师可在下面边巡视,边引导学生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几方面来思考)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说一说

  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个表格,最后两栏是什么?那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怎么测出来的?再看到书上的表3.1,请读出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从这个图表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 算一算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地就能得出答案,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气温状况。

  大屏幕投影:午   晨,冬   夏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从而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学习。

  二、气温的变化

  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3.12和图3.13(或者把这两幅图投影到大屏幕上),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比较,老师也可适当地引导、提示)

  大屏幕投影:读一读 想一想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

  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出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时刻,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就是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5℃。

  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

  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

  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6.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0℃。

  (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

  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会计算气温的平均值

  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下面,我就想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了,我们自己动手来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根据书上表3.1中的气温数据,按有关提示的步骤,画一幅气温曲线图)

  大屏幕投影:画一画 比一比

  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可相互讨论,商量,教师可在下面进行适当地引导、指点,然后绘图,最后,各小组选出一到两幅画得比较好的图放到屏幕上投影,让大家进行点评,这样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把下面的“三城市气温比较表”投影到大屏幕上面)

  l月(℃)4 月(℃)7月(℃)10月(℃)

  北京4.310.222.710.4

  伦敦3.05.017.010.0

  开普敦24.612.99.816.2

  请同学们将这三个城市的气温数据变成气温曲线图,并且在同一幅坐标图中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在同一幅图中,用三根气温曲线来反映出三个城市的气温年变化情况。

  (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既复习了旧课,又增加了一点难度。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绘图,教师注意在下面引导和提示,然后把画的比较好的图放到大屏幕上投影出来)

  大屏幕投影:练一练

  画好之后,提出问题:这三根曲线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在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可以回答出有两根是波峰状,一根是波谷状,分别表示的是南北不同半球的气温分布情况。考察了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过渡:所以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的分布情况。

  教学新课:

  三、气温的分布

  (大屏幕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

  引导学生读书上图3.15,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

  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

  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

  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

  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

  (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

  (不平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

  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比如,我们爬山的时候,会感觉爬到山顶就很凉爽;夏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近的山地乘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的图3.16,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计算出该座山顶的气温应该是24℃。所以说,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气温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

  归纳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

  做一做:

  最后,让学生做一做书上53页的“活动”题,并进行讲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教后记:该教案对教材的处理合理,既考虑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考虑了学生接受能力,突出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填鸭式"为"启发式",由"我要学"转变为"我会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绘制气温曲线图,计算山顶的气温来达到学习目标,使学生学会了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的计算,利用气温递减率计算山上的气温,关心身边的科学,利用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阐明学习科学知识,可以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的道理。

  通过上面对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课时教案的设计知识学习,希望上面的内容讲解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

4、《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气温的观测方法,了解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日较差、年较差的概念。

  2.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3.学会使用资料,绘画和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气温分布的规律。

  能力目标:

  1.通过绘画气温变化曲线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例子,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2.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绘画、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

  2.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准备

  PPT课件、温度计、网络资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询问:今天的天气怎样?

  讨论:气温变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观测:现在的气温有多少摄氏度?

  过渡:接下来的气温将会怎样变化?

  讲授新课

  读图:课本P51图3.12气温变化曲线图,说出一天中最热和最冷出现的时间。

  演示:气温日变化曲线图的绘制。

  讲解:气温日变化、日较差、日最高温和日最低温、日均温。

  练习:判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比较A、B两地气温日变化大小。(附卷第一题)

  演示:A、B两地各月平均气温资料。

  讲解:月均温、年均温。

  活动:绘画A、B两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教师指导)

  交流:选取部分绘图成果投影,进行分析。

  演示:A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讲解:(用绘图笔在画面上圈画)最高月均温、最低月均温、年较差和年变化。

  练习:判读A地最高月均温、最低月均温

  比较:A、B两地气温年变化曲线的差异,分析原因。

  读图:课本P51图3.13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归纳: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小结:据板书小结:重点要掌握气温年变化曲线的判读。

  板书

  一、气温与生活、生产

  二、气温变化和气温变化曲线图

  1.气温日变化、日平均气温

  日较差=日最高温-日最低温

  2.气温年变化、月平均气温

  年较差=最高月均温-最低月均温

  3.曲线越弯曲,气温的'变化越大

  教学反思:

  课件设计方面原设计根据收听的天气预报情况绘画天气符号引入新课,现改为链接中国气象在线网上可以马上查询到广州当天的天气预报,使学生知道如何搜集网络信息,同时引入新课。

  选取部分学生的绘图成果进行投影分析,如先投影一份绘画准确的曲线,可使学生在心中形成一个基本评价标准,利于正确评价他人的作品,并应对绘画得较好的加以表扬进行激励。

5、《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阅读降水柱状图,了解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

  【课前准备】

  1.用雨量器和量杯观测近期的一次降雨或降雪,并记录降水量。

  2.教师搜集: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资料、阅读资料“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3.童谣《小松树,快长大》磁带与录音机

  4.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我国传统的居民房屋建筑形式中的平顶房、尖顶房、大土楼、竹楼、高架屋、窑洞等的照片或图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听童谣《小松树,快长大》:“小松树,快长大,绿树叶,发新芽,阳光雨露哺育它,快快长大,快快长大!”优美的音乐告诉我们:小松树的长大,必需的自然条件是什么?——阳光、雨露(及肥沃的土壤等)。雨露是从哪里来的,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影响?

  讲授新课:

  一、降水与生活

  1.降水的概念

  活动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象,请同学们讨论并解释: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如果我们把洗干净的湿衣服晾在阳台外面,过不了多会儿,衣服就干了,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的讨论结果有很多种,教师归纳:衣服上的水分不断蒸发成为水汽,进入大气中。)

  教师:水分不断蒸发成为水汽,进入大气中,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们接着讨论另一种现象。

  活动2:冬天的清晨,当你的父亲开车送你去上学的路上,车厢内必须开暖风,否则过一会儿,玻璃就模糊而看不清窗外了,请同学们讨论并解释:玻璃为什么会模糊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的讨论结果有很多种,教师归纳:车厢内的水汽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就会凝结成小水滴,附着在玻璃上。)

  教师:如果水汽升入到高空大气中,会凝结成小水滴吗?那就是雨吗?

  (学生讨论)

  活动3:水汽升入到高空大气中,气温降低也会凝结产生降水: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资料,找出降水的概念及其降水的各种形式。

  学生回答: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教师归纳: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如:雨)和固态水(如:雪、冰雹等),除了有雨、雪、冰雹外,还有霰等,一般把近地气层中水汽直接凝于物体上的霜(如:秋末冬初时草叶上有一层白色的物质)、露(如:夏季的清晨植物叶子上的小水滴)也作为降水物统计于降水量中。(强调加点字的内容)

  教师:在一年中,我们通常感觉到北京市的降水以哪一种形式为主?

  学生: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教师:肯定会有同学问这样的问题:云和雾是降水吗?

  学生:(回答的结果不一致。)(略)

  教师归纳:云和雾都是空气中水汽的凝结物,云悬浮在高空,不与地面接触,雾则与地面相连,悬浮在近地面的空中,没有降落到地面,所以它们不是降水。

  教师补充资料进一步解释:

  大气降水,如果温度在0℃以上即为雨;温度在0℃以下是雪;空气强烈抬升,则可以形成冰雹,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多余的水汽就要凝结为雾或云。

  霰: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的圆锥形或球形的颗粒团体降水,直径约2—5毫米。由过冷水滴碰在冰晶(或雪花)上冻结所致,通常在温度近于0℃时降落,常见于下雨之前或与阵性雨雪同时降落。

  雹:透明的球形或略成圆锥形的冰状降水现象。小冰雹直径约2—5毫米,冰雹直径大于5毫米。它是发展的特别快的积雨云的产物,持续时间不长,降落的范围也不大,但由于从几千米的高空降落,冲击力很大。因此往往损坏房屋、果树、庄稼,伤害人畜,是灾害性天气之一。

  2.降雨的等级

  教师:在炎热的夏季,我们经常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里经历不同的雨,你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描述一次你经历过的雨吗?属于小雨、中雨、大雨、暴雨中的哪一种?你是怎样理解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的?

  学生:描述的内容各不相同。

  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描述内容。教师归纳后,并把气象部门划分的雨的等级告诉学生,然后要求学生说一说哪位学生的描述与气象部门的划分最接近:气象部门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降雨等级

  24小时降水量

  降雨状况

  小雨

  0.1—9.9毫米

  雨滴下降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形成很慢。

  中雨

  10.0—24.9毫米

  雨滴下降连续成线,雨滴四溅,可闻雨声,地面积水形成较快。

  大雨

  25.0—49.9毫米

  雨滴下降模糊成片,四溅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形成很快。

  暴雨

  50.0以上毫米

  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开窗说话时,声音受雨声干扰而听不清;积水形成特别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

  3.降水的观测

  教师:每一次降水的形式不同,降水的多少也不同,人们是怎样进行观测的呢?

  活动1:观看录像“降水的测量” (视频链接:降水量观测和记录)

  活动2:课前(后)进行一次实地观测降雨或降雪,让学生亲身感受降水量的测量。

  具体要求:①、请同学们关注每一天和近

  期的天气预报,及时作好测量准备;②、下雨(雪)时,用雨量器和量杯及时记录降水量。

  4.降水对人类的影响

  教师:我们了解了降水的及其观测,那么人们为什么专门建立气象组织来观测降水呢?你能举例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不同形式的降水对你的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学生:从服装、交通、农业、工业、军事、建筑等方面说出很多例子。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资料“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了解降水对我们的影响:

  活动1:在日常生活中你注意观察了吗?在我国,传统的居民房屋建筑形式中,有:平顶房、尖顶房、大土楼、竹楼、高架屋、窑洞等。观察这些图片或照片,你能告诉同学们,这些建筑形式在我国哪些地区最合适,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

  新疆等北方的很多地区——平顶房:降水少,干燥,风多而且风速大。

  南方很多地区——尖顶房:降水多。

  福建客家——大土楼:降水多,另外适宜客家人聚族而居。

  云南等地的热带雨林区——竹楼、高架屋:上层住人,风大凉爽,避免潮湿。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窑洞:降水相对少,气候干燥。

  活动2:阅读教材提供的活动

  1)在每张小卡片上写出每一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2)说一说你“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理解。

  (降水适时、适量,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年内时间变化)

  活动1:与同学讨论后,简单地分析:学校所在地在一年之中哪些月份降水比较多,哪些月份降水比较少?降水的季节分配有什么特点?能简单地说一说为什么吗?

  学生: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教师: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盛行偏南季风,湿润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少雨。

  教师:怎样表示降水?通常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我们把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的图叫做降水量柱状图(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

  活动2:阅读教材提供的“A、B两地的降水量柱状图”,说一说不同的地方一年内的降水季节分布情况有差异。

  师生:A地:降水多,季节变化不大;B地:降水少,季节变化大。)

  活动3:阅读教材提供的“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问题:

  1)降水较多的月份是哪些?(10—3月);

  2)降水较少的月份是哪些?(4—9月);

  3)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

  活动4:阅读教材提供的“A、B两地的降水量柱状图”及“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请学生讨论归纳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主要步骤。

  师生共同归纳:

  (1)绘出横坐标轴,把它平均分成12段,逐月标上月份。

  (2)绘出纵坐标轴,按相等的降水量差标上降水量的刻度。

  (3)将表中各月的降水量数据用长方形柱状标注出来,再着上相同的颜色或斜线。

  (4)在图的适当位置写上图名,完成降水量柱状图。

  活动5:根据下表提供的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资料,绘制这一地区年降水量柱状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单位:毫米)

  月份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降水量

  43.2

  61.8

  79.3

  105.4

  123.5

  159.9

  月份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降水量

  135.6

  128

  154.5

  68.0

  47.5

  38.6

  (注:纵坐标以50毫米为单位)

  1.这一地区哪几个月降水最多?

  2.这一地区哪几个月降水较少?

  3.这一地区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板书设计】

  1. 降水的概念

  2. 降水的主要形式

  3. 雨的等级

6、《气温和气温分布》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气温的观测方法,了解日均温、月均温、年均温、日较差、年较差的概念。

  2.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3.学会使用资料,绘画和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

  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气温分布的规律。

  能力目标

  1.通过绘画气温变化曲线图,提高学生的绘图、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例子,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2.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绘画、分析气温变化曲线图

  2.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准备

  PPT课件、温度计、网络资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询问:今天的天气怎样?

  讨论:气温变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观测:现在的气温有多少摄氏度?

  过渡:接下来的气温将会怎样变化?

  讲授新课

  读图:课本P51图3.12气温变化曲线图,说出一天中最热和最冷出现的时间。

  演示:气温日变化曲线图的.绘制。

  讲解:气温日变化、日较差、日最高温和日最低温、日均温。

  练习:判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比较A、B两地气温日变化大小。(附卷第一题)

  演示:A、B两地各月平均气温资料。

  讲解:月均温、年均温。

  活动:绘画A、B两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教师指导)

  交流:选取部分绘图成果投影,进行分析。

  演示:A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讲解:(用绘图笔在画面上圈画)最高月均温、最低月均温、年较差和年变化。

  练习:判读A地最高月均温、最低月均温

  比较:A、B两地气温年变化曲线的差异,分析原因。

  读图:课本P51图3.13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归纳: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小结:据板书小结:重

  点要掌握气温年变化曲线的判读。

  板书

  一、气温与生活、生产

  二、气温变化和气温变化曲线图

  1.气温日变化、日平均气温

  日较差=日最高温-日最低温

  2.气温年变化、月平均气温

  年较差=最高月均温-最低月均温

  3.曲线越弯曲,气温的变化越大

  教学反思

  课件设计方面原设计根据收听的天气预报情况绘画天气符号引入新课,现改为链接中国气象在线网上可以马上查询到广州当天的天气预报,使学生知道如何搜集网络信息,同时引入新课。

  选取部分学生的绘图成果进行投影分析,如先投影一份绘画准确的曲线,可使学生在心中形成一个基本评价标准,利于正确评价他人的作品,并应对绘画得较好的加以表扬进行激励。

7、《温度和气温》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对温度计使用的注意点基本掌握到位。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池塘边)直以活动中学生表现积极,同时也反映出学生会使用温度计,测量出的结果也挺理想的。通过这样的`室外的活动,学生对科学课产生的积极性更高了,有几位特别调皮的孩子在这节课上都表现得出乎意料的配合。

  户外活动的过程中,课堂纪律难把握。

8、《松鼠和松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背景】

  今天上午,我上了一节本校语文公开课。星期一我校教导主任李老师通知我,叫我星期四上一节语文公开课。我感觉压力很大。因为我在洋尾小学多年来任教中段数学,很多年没教过语文了,更不用说教一年级新课程语文。我也没有参加过一年级语文的新课程培训。所以,一年级语文到底怎么教,我一点头绪也没有。虽然开学到现在已有一个月了但对一年级语文的教学我还是没有自信。当李老师通知我上公开课后,我心事重重,真担心会难堪。不过,后来,我想想,上公开课对我来说也是好事。也许我的课会很不尽我意,但我可以借此机会向各位同行学习,得到朋友们对我的真诚帮助。下面,我把我今天上的一年级语文《松鼠和松果》的课堂教案(有些地方已经适当的`修改)献给大家,希望今天听过课的老师和其他所有看过教案的老师能给我提供宝贵的意见,谢谢!

  【教学目标】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更3个字。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松鼠不光爱摘松果、吃松果,而且还懂得通过栽树保护树林。

  【教学重难点】

  认识11个生字能读通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形状像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

  (谜底:松鼠)

  2、启发谈话:

  你们喜欢小松鼠吗?谁能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你们知道吗?它最爱吃松果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松鼠和松果的故事。

  (板书:松鼠和松果)

  二、读通课文,了解内容

  1、《松鼠和松果》是个有趣的故事,你们有兴趣读一读吗?遇到生字生字怎么办?(学生回答:借助拼音、请教老师同学)下面我们来试一试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完同学评议。

  3、刚才几个同学读得很认真,其他同学也听得很仔细,还帮助同学纠正了朗读中的错误。现在,我们能把课文连起来正确地朗读一遍吗?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地读课文。

  4、串讲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

  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

  将来这里会是一片茂密的松树林。

  聪明活泼、高高兴兴、那么那么、如果理解并说话练习。

  三、游戏认读,巩固生字

  1、课文中有很多生字宝宝,今天,这些生字宝宝离开拼音妈妈的怀抱,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还要跟我们一起做游戏呢。

  你能认识它们吗?

  指名组词认读。

  2、游戏:

  比一比,谁是生字宝宝的好朋友。

  (谁能正确地朗读谁就是生字宝宝的好朋友。)

  小组开火车读,分组读,小老师领读全班读等等。

  3、交流认记生字的好方法。

  四、朗读感悟

  1、师范读:

  注意情感的变化(高兴──担心──很高兴──欣喜)。

  2、找出难读句子,重点朗读。

  3、小小组合作读:

  读准字音反复练习要读得正确流利。

  有选择地朗读。

  4、接力朗读全课。

  (机动)

  五、写字教学

  1、出示:

  以、后、更三个字。

  学生认读口头组词。

  2、说说字的笔画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

  完成2号生字抄写本。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先用猜谜引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去初步了解《松鼠和松果》这一故事内容,相互纠正字音,交流认记生字方法;再让学生能够仔细观察以、后、更三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书写位置说一说,看老师范写后自己写一写。

  这节课内,我觉得还有这几个方面有待改善:

  1、老师不够有激情,课堂气氛有些沉闷,应多点微笑,让学生能向平常一样轻松自如的上课。

  2、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后,有的生字可让学生口头多组几个词,多说用词说几句话。

  3、学生朗读形式可再多几种,如有选择地朗读,与同伴交流朗读,自我欣赏朗读等等,通过朗读,领会课文内容。

9、《气温和降水》教学反思

  本节课共45分钟,第1部分处理综训前一节出错较多的题目,大概花了7分钟左右。第2部分是新课讲授,这一部分3个班进度不同,1班、3班进度相同,剩余2个问题,2班慢一些,剩余4个问题。2班是这节内容开始的第一节课,我对节奏把握不好,在上课过程中维持纪律方面花的时间较多,有了2班的教训,在1班和3班开始上课之前我便跟学生交代清楚两件事情,第一件不许接话,第二件回答问题想好再说,所以1班和3班课程内容进展顺利。

  在1班讲述完世界年平均气温的3个规律后,我直接引入第2个规律的延伸问题“同纬度地区,海洋和陆地气温怎么不同”,给学生展示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和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让学生结合两幅图回答3个问题:1.北半球1月气温和7月气温哪个高?南半球呢?2.北半球7月份,是陆地气温高还是海洋气温高?1月份呢?为什么?3.想一想:北半球海洋上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出现在7月和1月吗?,结果回答完这3个问题后学生糊涂了一大半,都被绕进去了。所以,在3班讲的时候,我立马调整了策略,前两个问题我不让学生全部看图了,而是直接问大家“我们生活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我们这里的.气温是1月高还是7月高?大家看图看一下南半球是哪个月气温高哪个月气温低?你夏季去过青岛吗?那里比我们这里凉爽吗?冬季呢?比我们暖和呢还是寒冷呢?”,除了最后一小问外学生都回答很快,因为这些知识贴近生活,最后一小问我准备下次再上这个课时给学生们准备1月份某一天的天气预报,让大家直观地看到冬季青岛的气温和泰安的气温谁高谁低。第3个问题时我问大家“北半球1月陆地气温更低、7月陆地气温更高,这说明陆地和海洋相比,是不是同样的时间段,陆地吸热快散热也快呢?海洋又是怎样的呢?所以海洋上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是比陆地早还是晚呢?”这样一点点问下去,反而是不看图学生回答快。不过回答完之后,学生要小组合作用图来验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