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回忆我的母亲》优秀教案一等奖

2023-09-18 18:44:17

  《回忆我的母亲》优秀教案一等奖

《回忆我的母亲》优秀教案一等奖

1、《回忆我的母亲》优秀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的

  一、学习回忆录的特点。

  二、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和运用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三、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教学设想

  一、使学生了解,朱德同志所具备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与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学习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选择精当的材料来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表达作者深切真挚的感情的写法。深入理解文章最后四段的内容和作用。这些应作为重点讲清楚。

  三、文中记叙的多是平凡琐事,涉及历史上的一些社会现象,学生不熟悉。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时间”概念一定要弄明确,不能模糊。这些难点一定要帮学生理解。

  四、主要教法是设疑、点拨、讲析、讨论、总结。可适当运用电教手段。如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母亲的经历,表现母亲的优秀品质,可列一个表,绘制在软片上,运用投影机,采用边讲析边打出相关的内容项目的方法,将思路逐步向学生理解,使学生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能较好地掌握。

  五、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 新课,指导预习,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的1—7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我们曾学过刘坚同志的《草地晚餐》。记叙的人物是谁?(学生答:朱德同志)。文章歌颂了朱德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学生答:艰苦朴素、坚韧不拔、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关怀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忠诚于革命事业,等等)朱德同志的这些崇高的品质和革命精神的养成,固然与他接受马列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革命实践分不开,但也同他母亲钟太夫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分不开。钟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为了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与敬爱之情,于1944年母亲逝世后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叙事散文。

  板书课题、作者及写作年月。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做到:

  1.在阅读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为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有侧重地指导学生做好下列字、词练习。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1)佃农(diàn) (2)祖籍(jí) (3)妯娌(zhóulǐ) (4)勉强(qiǎng) (5)迁徙(xǐ) (6)慰勉(wèimiǎn) (7)溺死(nì) (8)衙门(yá) (9)私塾(sīshú) (10)调料(tiáo) (11)血溅(jiàn) (12)瞒着(mánzhe)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黑的字注音。 ①不辍劳作(chuò):不停地劳动(耕作)。

  ②任劳任怨(rènyuàn):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

  ③宽厚仁慈(réncí):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④为富不仁(wéifù):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⑤节衣缩食(suōshí):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

  ⑥支撑门户(zhīchēng):勉强维持家庭。

  ⑦东挪西借(nuó):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⑧聊叙(liáoxù):叙谈叙谈。聊,姑且、略;叙,谈。(姑且谈谈)

  2.了解全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概括出母亲一生美德的几个方面;体会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的丰富感情。

  3.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和段落层次的划分。

  三、研习课文

  1.什么叫回忆录?

  学生分别查阅写作工具书,讨论。

  明确: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2.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

  学生议论: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等等。

  教师肯定同学们的这些看法,进一步提出: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3.文章可分几个部分?全文共有17段,从哪一段开始回忆往事,到哪一段结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从第2段开始回忆往事,至第15结束。这是文章第二部分。详略得当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决心。

  (有些同学对这样的划分可能有异议,主要在14、15段上。暂时搁下,待深入分析到具体段落层次时再研究讨论解决。)

  4.研习课文第一部分。

  请学生朗读或齐读这一部分。提问、思考、讨论:这一段写了几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写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写了两句。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缘由。第二句“我爱我母亲”,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由母亲的逝世而忆及许多往事,这些往事都反映了母亲“勤劳一生”,母亲“勤劳一生”便成了全文叙事的线索,同时也才“值得我永远回忆”,从而点明了题旨。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以“勤劳”二字总领全文。作者热爱和悲痛之情,都是由值得回忆和歌颂的母亲勤劳一生而起。(联系前面回忆录的定义)

  板书: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5.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要求学生阅读这一部分,思考回答:

  (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回忆了母亲两方面的事:一是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2—7段);一是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对压迫者的反抗以及对作者参加革命的支持和慰勉(8—13段)。第14、15段,是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2)第一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一大层次。这里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歌颂了母亲怎样的美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第2、3段先记叙了“家境贫穷”的情况,母亲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第4、5段写“母亲是个好劳动”,样样能干,“整日劳碌”。第6段写母亲“聪明能干”,勤俭持家。第7段写母亲“任劳任怨”,与家里人和睦相处以及同情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课文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来回答问题。)

  作者通过这样平凡普通的事歌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3)作者记叙这方面的事情不仅歌颂了母亲的美德,而且还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或表明这些美德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将这样的语句找出来,仔细体味,并说明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如第7段中“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留有深刻的印象”,是议论;第3段中“这在母亲心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是抒情。这种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和抒情,对记叙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化的作用,能更好地揭示所写事情的内在含义,抒发作者感情,歌颂母亲的崇高品质。

  板书第一层意思(2—7段):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

  (4)第二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二大层次。主要是写母亲具有朴素的阶级意识、反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和支持。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来说明的?

  教师提示:主要写了四件事。请同学课后预习第8到第15段,考虑这个问题。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分析”一和“揣摩·运用”四、五。

  2.熟读课文的后四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复习;研习课文第8—17段,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完成情况。

  二、继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8—13段,按时间先后依次写了哪四件事?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要点: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年)地主逼着退佃,又加天灾,家庭受到“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灾难面前,母亲没有退却,不但“没有灰心”,反而还增强了“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并“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第二件事,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饥民吃“大户”,农民的自发抗争,遭到了黑暗社会“官兵”的血腥镇压,“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这两件事放在第8段中写,没有分开,时间先后顺序有颠倒,同学们要注意。)第三件事,1905年是“支撑门户”,节衣缩食,送子读书。第四件事是1908年对儿子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献身于革命事业,不但不反对,还给他许多“慰勉”。(这两件事是分别在第9、10段中写的)

  通过上述四件事的记叙,充分说明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

  2.写了上述四件事后,作者又进一步回忆了自己离开母亲、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后母亲的一些事。请同学们阅读第11、12段。思考:还写了些什么事?表现了母亲的什么精神品质?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第11段写作者1919年将母亲接出来,可因为她“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歌颂了母亲热爱劳动的崇高品质。第12段写母亲积极支持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当1927年大革命受到挫折和困难时,为了支持儿子革命,她“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当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时,她“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儿子革命,鼓舞儿子的革命斗志,“期望着中华民族解放的成功”。这充分体现了母亲支持革命以革命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对此,作者是深怀敬意,永不忘记的。两个“永远想念”,母子之情感人肺腑。当听到母亲想见作者一面,未能如愿时,作者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巨大悲痛,深情地写道:“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个“竟”字,含义深刻,既寄寓了作者把党、革命、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与怀念之情。

  3.请学生朗读第13段。思考这一段追叙强调什么?说明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强调“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直到晚年(1944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真可谓“勤劳一生”。母亲身上的这种勤苦耐劳的美德,正是中华民族广大劳动妇女的美德的集中体现。因此,作者对母亲的歌颂,也就是对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歌颂。这样写的作用,既照应了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请细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

  板书第二层次意思(8—13段):写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反抗压迫、支持革命的精神。

  4.这一层次记叙事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1895—1944年近半个世纪),可内容并不松散。以时间为顺序,紧紧围绕着母亲勤劳的品德及对作者的影响这一主线和中心,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有条理地组织材料,做到详略得当、中心明确。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研析,细心体会这种记叙方法和写作技巧。

  5.学生个别朗读或大家齐读第14、15段(即第二部分第三层次)。思考: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在段落结构的形式上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对此要引导学生仔细体味感谢母亲的深刻理由。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运用了排比段。

  板书第三层次意思(14、15段):由衷地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6.有的同学对14、15段这种划分归类认为不妥,多数同学同意。让同学们讨论,分别说说各自的理由。(提示:可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上考虑)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补充:从内容上看这两段感谢母亲的内容,正是对第2到第13段所叙述内容的概括。从文章结构上看,这两段对文章第二部分有总括收束作用,而与第一部分照应并不紧凑。但第16、17段(第三部分)则与第1段(第一部分)前后照应,联系紧密,气脉相承。若把这两段归在第三部分,就会使结构上显得松散,气脉不畅。从写法上看,这两段的议论和抒情正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与前面记叙的事例内容割裂,记和议的相辅相成作用就会削弱,影响文章内容的准确表达。

  板书第二部分的意思(2—15段):记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崇高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三、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思考:(1)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含义?(2)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这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1)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无限热爱的真挚的感情。(2)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3)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这一段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而奋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三部分。

  板书第三部分意思(16、17段):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四、回顾全文。

  1.指导学生根据段落层次的意思,归纳整理写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2.进一步体会本文选材精当,安排得体和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

  1.背诵最后两段。

  2.做“揣摩·运用”题六中的部分题目。

2、《回忆我的母亲》优秀教案一等奖

  一、设计思路

  本文是写人单元的首篇,曾作为悼文、回忆录、叙事散文来读,我们作为写人记叙文来学。这篇课文通过许多具体事例来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从不同侧面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质。本文头绪多,跨度大,却条理清楚,这是因为作者采用了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以人物特征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教学中可把重点放在学习揣摩课文的写作手法上。本文语言质朴敦厚,情深意远。教法以导读、设疑、点拨、讨论、总结为主,将教读和学法指导结合起来,发挥例文作用。可适当运用电教手段,提供背景资料知识,梳理文章结构顺序。

  二、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学习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

  3、通过揣摩本文简洁、质朴而敦厚的语言,学习朱德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谁都有自己的母亲。母亲的爱像高山,像海洋,像大地,像阳光,母亲的爱最崇高、最伟大、最无私、最宽广。任何伟人也一样,也都有自己的母亲。今天,我们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看看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哺育了朱德总司令这样一位时代的伟人。

  2、从引导学生介绍了解朱德,和他所具备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入手。朱德的伟大与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通过朱德的回忆,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难点、重点突破

  1、将课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说说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作用和意义。

  (这一段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是全文的纲。其中:“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点明全文的中心;“她勤劳一生”是全文的叙事线索;“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教读第2—13自然段,说说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

  (1)阅读2—7段,用概括中心句的方法,说说选取了哪些日常生活琐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性格?

  点拨:通过写母亲生育之苦,是个“好劳动”,“整日劳碌”,“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聪明能干,勤俭持家,和睦妯娌,周济穷人等典型事例,表现母亲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坚强不屈、宽厚仁慈的性格。这些事例构成了这位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

  (2)阅读8—13段,用按时间顺序列表或列提纲的方法,说说又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母亲性格的那些侧面?

  例如:1985~1900年前后:退佃搬家和天灾,母亲“没有灰心”。1905年:节衣缩食,借债供作者读书。1908年: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1919年:离开土地就不舒服。1924~1927年: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1937年: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1944年:86岁高龄仍“不辍劳作”,热爱劳动。以上事例表现母亲的朴素的阶级意识和坚强不屈,深明大义,同情理解,支持革命的品质。

  (3)思考:要注意区分叙事性记叙文与写人的记叙文的不同。叙事固然离不开人,但无论是记一件事还是记几件事,都重在表现事情本身蕴涵的意义;写人也离不开事,但这里记的事是人物的所作所为,重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

  3、本文哪些地方有议论?集体朗读14—17段,说说这些议论的特点和作用。

  点拨:第14至17段大都是议论。这些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起到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在本文中把作者悼念、赞颂母亲的感情抒发得更深切,感人。本文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所给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16段,作者把热爱母亲的感情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爱共产主义事业融合在一起,这是本文在立意上的一个突出特点。这是一篇传记性文章,以叙述、描写为主,也穿插使用议论,从而把事件中蕴含的意义揭示得更透彻。本文开头,作者以简洁明确的议论,点明了全文的题旨。结尾采用议论兼抒情的方式,使主题逐步得到升华,主题也得到了深化。本文通过回忆母亲的一生,写出了母亲的平凡和伟大,歌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及同情、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对人民真挚的爱,表达了作者忠于革命和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这些议论的语言以记叙为基础,饱含感情。

  4、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本文的结构布局有什么特点?

  点拨: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选材和组材,以时间为纵向顺序,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横向顺序,纵横交叉,点面结合,既照顾全面,又突出重点。这样,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事件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作者回忆母亲,叙写了几十年的事,时间跨度大,头绪繁多,母亲一生值得回忆的事很多,作者以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本质特征——“勤劳”作为叙事线索,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为纬线,抓住最能表现母亲伟大性格以及对作者影响和教育深刻的八件事,进行具体生动的记叙。回忆母亲,并不局限在家庭范围之内,而是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追述她的事迹;作者爱母亲,但又不停留在这一点上,而是把爱母亲的感情推广到爱人民、爱党的.境界,使之得到升华,从而深化了主题。除时间顺序和叙议结合外,作者对母亲的优秀品质写得详,“我”对母亲的感思、怀念、哀悼写得略,详略处理得当。另外在前后呼应,伏笔照应,过渡衔接的运用,使全文中心突出,文气贯通,和谐地统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精选的这些事件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但在文章中这些事件又不是零碎的、孤立的,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纬线,把这些典型事件巧妙地编织起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三)语言赏析

  1.平实深刻,朴质深情。如:“我爱我母亲”、“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思呢?”“我应该感谢母亲”、这些都是发自肺腑之言,清真意切,感人至深。“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这些平常文字由于发自心底,浸透了对母亲的挚爱之情。“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地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些写亲身经历、切身感受的最朴实不过的文字,写出了母亲身教的巨大力量。“母亲是个好劳动”中的“好”字用得好……,“从我能记忆时起”用得好……,“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总是”用得好……,两个“还”字用得好……等。本文语言简明朴实,运用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词语,但以作者的切身感受为基础,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而深沉的感情,读来亲切感人。文章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分的渲染,但深深打动读者,是所谓"朴实见真情"。"我爱我母亲""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这一声声倾吐,一声声呼唤,激情炙人,一声更比一声感人。"母亲",这是一个多么可亲可敬的称呼。作者的母亲是一位值得人人敬爱的女性,所以作者怀念母亲的深情,处处感染着读者。

  2、虚词不虚,情感浓重

  如:85岁高龄的母亲甚望见儿子一面,“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在这样的语境中,准确地用上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如本文“还”字的应用,因为作者的感情熔铸和渗透,别具韵致。另外,本文“还”字用了十多次对于直接刻画、丰满和深化母亲的形象和抒发感情起了很好的效果。

  3、句式复沓,反复咏叹

  作者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组合成不同的句式,在平实的语言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如“我应该感谢母亲”的反复倾吐,“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的反复咏叹,“母亲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回环往复,都是意蕴丰满、情感深厚的。如课文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段,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有富于力度的动词,有表示强调的虚词,表达了作者极为浓郁的情感。又如课文的最后一段,一抒哀痛之情,二议如母亲一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伟大,三表自己的决心,语言质朴庄重,深沉之中涌动着激情,既抒写了深挚的孝心,又表现了博大的胸怀。另外,文中大量褒义词语的运用,不少的突出中心句的段落,段中穿插的点点议论,都可以在同学们的品析、品味之中。

  四、延伸拓展

  1.课下阅读: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胡适《我的母亲》,梁从诫《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王朔《回忆我的母亲李婉芬》比较归纳同题散文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和不同特点。

  2、收集关于母爱的名言和诗文,做一个交流活动。

  关于母爱的名言: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日本)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记忆中的母亲啊!最心爱的恋人啊,您是我所有的欢乐,所有的情谊。(法国)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母爱是人类情绪中最美丽的,因为这种情绪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法国)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3、《回忆我的母亲》优秀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内容

  理解回忆录的特点,了解文章的选材和布局,体会文中真挚的感情和简明平实的语言。

  二、课时安排:三课时; 2.课型:说读课。

  三、预习要求1.读课文,了解母亲的事迹;

  2.根据课文第一层次练习“理解·分析”中的三个问题,理解课文记事的顺序和课文的结构布局。

  四、教学蓝图

  全篇文章的教学大致分为三个重要的教学板块: 1.整体感知课文, 2.整体理解课文,

  3.整体赏析课文。

  五、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板块之一:整体感知课文。

  1.同学们读课文,体会文中母亲的事迹,母亲的品德。

  2.请同学们用“母亲是……”的格式为题说句子,要求在课文之中尽情搜寻、概括,从而理解课文运用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地立体地表现母亲优秀品质的特点。

  同学们进行课堂说话活动:母亲是勤劳一生的人 母亲是一位有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的人 母亲是个好劳动 母亲是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人 母亲是整日劳碌着的人 母亲是聪明能干的人 母亲是能将地主富豪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的人 母亲是每天天还没亮就第一个起身的人 母亲是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的人 母亲是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的人 母亲是同情贫苦人的人 母亲是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人 母亲是对穷苦农民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反感的人 母亲是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的人 母亲是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成功的人 母亲是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的人……

  3.教师小结。

  教学板块之二:整体理解课文。

  1.教师:《回忆我的母亲》鲜明地表现了回忆录的特点。作者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把很多值得永远回忆的事情编织起来。请同学们读课文,以“说说‘母亲 的好品德”为题,每人叙述一件事,说说这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品质。

  2.同学们读课文,理解分析文中的“事例”,准备进行说话。

  3.同学们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说话活动。

  4.学生代表发言。

  5. 教师进行小结:课文有一槌定音的开头,一线串珠的结构,一笔宕开的结尾,一语关情的抒情与议论。作为回忆录,文章从两大方面展示了母亲的形象。一是对母亲事迹的抒写,写了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和坚强不屈的性格。作者在写作中采取了情随事明的记叙方法,在赞颂母亲的优秀品质的过程中始终寄寓着对母亲的真挚感情。二是表达对母亲的感谢之情,从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方面表达了对母亲的由衷谢意,从而表现母亲对自己的影响之大,恩情之深。作者在写作中采用了寄情于事的方法,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深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教学板块之三:整体赏析课文。

  1.教师:课文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母亲勤劳朴实的特点。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热情洋溢的抒情,但于平静的叙说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深沉的爱。因此,文中寓深意于平实、寄深情于质朴的特点,值得我们认真品析。

  2.请同学们读课文,对课文的语言进行赏析,每位同学准备用……写(用)得好,写出了…… ”的句式说一句话。

  3.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

  4.同学们准备发言。

  5. 教师引导同学们进行赏析性说话活动,对课文语言的品析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1)品味作者在词语中渗透的情感。如“母亲是个好劳动。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这一段中,同学们可以说:“母亲是个好劳动”中的“好”字用得好……,“从我能记忆时起”用得好……,“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 “总是”用得好……,两个“还”字用得好……等。又如“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这一部分中,同学们可以说:“任劳任怨”四个字已经能够很好地评价一个人的勤劳了,但作者还在这之前加上一个“极”字,这就写出了母亲非同一般的勤劳;又如“没有同别人吵过架”已是够高的评价了,但作者说母亲“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这就写出了母亲非同一般的好性格……

  (2) 品味作者在句式中表达的情感。作者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组合成不同的句式,在平实的语言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如“我应该感谢母亲”的反复倾吐,“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的反复咏叹,“母亲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回环往复,都是意蕴丰满、情感深厚的。

  (3) 品味作者在重要段落中抒发的浓重情感。如课文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段,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有富于力度的动词,有表示强调的虚词,表达了作者极为浓郁的情感。又如课文的最后一段,一抒哀痛之情,二议如母亲一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伟大,三表自己的决心,语言质朴庄重,深沉之中涌动着激情,既抒写了深挚的孝心,又表现了博大的胸怀。另外,文中大量褒义词语的运用,不少的突出中心句的段落,段中穿插的点点议论,都可以在同学们的品析、品味之中。

  6、文中还有些句子、段落写出了母亲对我影响之大、教育之深,请找出这些句段并激情朗读。这个时期母亲教我许多生产知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我应该感谢母亲……使我从来没有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板书设计:

  勤劳俭朴的习惯 整日劳碌 节衣缩食

  回忆我的母亲 宽厚仁慈的态度 任劳任怨 周济穷人

  朱德 坚强不屈的性格 母亲对我影响之大

  教育之深

  母亲

  评:上完《回忆我的母亲》后,一直在不停地反思,应该早就自评了,只是因为学校网络不畅通,迟迟没有上传。今天周末来到朋友家才看到了同仁的建议和评论。在这里很快写上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学情,我把《回忆我的母亲》一课设计为三课时,其原因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文中朴实无华的语言和夹叙夹议的写法。为了让学生熟练的掌握课文的内容,为了很好的品味课文的语言和重要段落。我是在上完两节课后和大家分享第三课时的。学生在熟读课文之后能够得到一些人文方面的理解和陶冶,能够品味作者在词语和语言以及段落方面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认真准备后,在课堂上能与学生平等交流。设计的问题都是深思熟虑的。课堂气氛还是活跃的,民主的,平等的。我觉得没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是我的考虑不周。对于各位老师的良好建议深表感谢!

4、《回忆我的母亲》优秀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3、体味母亲宽容、善良、温顺、刚气的品格。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亲为人处世和教子方式的理解。

  【教学重点】

  1、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脉络,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2、了解母亲为人处事对作者的影响。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亲为人处世和教子方式的理解。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查找有关胡适的资料,阅读《胡适自传》、《先母行述》,拓展视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文绉绉 绰号 庶祖母 吹笙 摹画 眼翳 舔去 侮辱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二、导入

  母爱是母亲对怀中婴儿的甜甜的亲吻,是拍着婴儿入睡的悠悠的摇篮曲,是手把手教子写字的苦苦的耐心,是灯下为子女飞针走线的不眠之夜,是期盼儿女成才的忧郁的眼神,是儿女远行时的句句叮咛,是过早爬上眼角的一道道皱纹。母爱是神圣的、伟大的、不求回报的。今天我们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请听《妈妈的目光》)

  胡适简介。

  首先由学生简介,后教师补充:

  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原名嗣穈,字适之。安徽省绩溪县上庄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其父胡铁花系清末贡生,母亲冯顺弟(续弦)比其父小30岁,是一乡村良家女子。胡适三岁时,父亲即病故。23岁的寡母做了乡村大家族的主母,对惟一的儿子悉心教育,遵夫嘱令他读书,终于把胡适培养成材。

  胡适三岁随母在上庄接受教育,13岁离开母亲赴上海求学。9年的乡村生活,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深刻、无以替代的影响。胡适母亲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她从不溺爱孩子。1910年,即胡适19岁时,赴美国留学。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胡适的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从胡适一生的追求与奋斗来看,母亲对他的影响是功不可没的。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注重自己的独特体验

  学法指导:

  1、抓住关键句、段,适当批注。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课文,思考:

  ⑴ 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情?分别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⑵ 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

  ⑴ 对我的管教(教之严):

  每天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

  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重重责罚──责罚严厉,教我做人

  作为后母当家之难(爱之慈):

  除夕夜如何对待大哥的债主,不骂一句,面无怒色──善良宽容

  如何与两个嫂子相处,化解矛盾──忍让温和

  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上的侮辱(气之刚)

  让发牢骚的五叔道歉,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刚烈

  ⑵ 怀念、感激、敬爱。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四、自由赏读课文

  教师引:同学们,胡适,这位荣获35项美国博士桂冠的中国大学者,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让我们带着内心真诚的感谢再次走近胡适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请大家有感情地自由选读课文。

  小组自由谈: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五、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写一个母亲教育你的感人事件。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会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感情是如何体现的呢?

  二、检查反馈

  1、第一课时学的字词。

  2、口头梳理第一课时学习的知识点。

  三、问题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找出包含作者对母亲感激之情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以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天夜里她把我叫醒,她真的用舌头舔我的眼病。

  爱子情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

  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2、作者极少用直接抒情的语句,却能够字里行间感人至深,他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质朴真切的语言,自然流畅的结构,真挚的情感。

  童年的视角回忆童年的往事,没有成人的姿态和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敬爱母亲之情溢于言表。

  3、作者说受到了母亲极大的影响,表现在哪几方面?齐读最后一段。

  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谦虚的种种美德。

  四、情感延伸

  1、母爱如三月的春风曛得人昏昏欲睡,犹如夏夜的凉茶让人精神倍爽,又是母爱又是絮絮地唠叨让我们不能理解,我们都能理解母爱吗?母亲爱子女的方式不同,多数的母亲都是说教式的爱,一件事说起来三遍四遍,我们嫌母亲烦,不能理解,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或者你有事不能理解母亲的做法,请你说一说。

  2、母爱如水,母亲是源,无论你奔腾到哪里,身上流淌的,依然有不尽的源头之水。我们每天都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你长这么大,母亲为你做的事有哪些你忘不了?

  3、母爱是清凉的风,是遮雨的伞,是滴落的泪,是甜甜的吻。母爱是三春晖,是任何寸草心也难以回报的恩情,是人间最圣洁、最伟大、最无私的亲情。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健康地成长,母亲有多大的功劳啊。有谁知道母亲节是那一天?(每年 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

  五、小结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特征。

  结束语:也许,我们的母亲没有领袖的丰功伟绩,没有明星的光彩夺目,没有科学家的渊识博学,没有英雄的豪言壮语,没有文学家的鸿篇巨著。但母爱如天大,同时又小得只能住在我们的心里,母爱是可以撑天的支柱,也是我们想拥抱的温暖。我们永远爱着您──妈妈。

  六、作业

  1、推荐阅读:

  老舍《我的母亲》。

  邹韬奋《我的母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赵丽宏《母亲和书》。

  2、写一封给家长的信。

5、《回忆我的母亲》优秀教案一等奖

  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我的母亲》的优秀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内容梳理

  事件 母亲的形象 我的认识 主题

  (朦胧——清晰)(浅显——深入)

  元宵夜“巡阅” ——笑:美丽、慈爱——初识母爱

  读小说热泪涌流——哭:善良、多情——富有才能和同情心

  “我”背书挨打——哭:痛苦、无助——感念、理解

  夏夜劳碌的身影——忙:劳苦、能干——歉疚、感恩

  可爱的性格

  努力的精神

  能干的才具

  (痛惜和谴责)

  精点研究

  说说母亲的哭

  课文两次写到母亲的哭,即第二件事母亲读小说和第三件事母亲听我背书。两次哭的原因、情状、给我的感受、要体现的母亲的精神品质都不相同。

  母亲在前件事中哭,是被小说中孤女患难、义妇含冤的凄惨情形所打动;在后件事中是因为我背书不出挨打心疼而哭。哭时的情状不同,前件事中是“热烈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的“挥泪痛哭”,哭得尽情尽兴;看到我背书不出而挨打,耳中听着竹板打在我手上的声音,是心痛至极而又无助的哭,但因在父亲面前,又不敢放声尽情而哭,所以是“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样的哭是“饮泣吞声”的哭。母亲的哭给“我“的感受不同,前面”我“看到母亲读小说哭的样子,因年幼不懂,所以“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后面“母亲陪着我一同哭”,则使我感念着母亲的慈爱。体现的母亲的精神品质不同,前面表现的是母亲有才能,情感丰富;后面则重在体现母亲的矛盾心理和慈爱的品质。

  全文写了四件事,两件是写母亲的哭,细致而深入地刻画出旧社会女子悲情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旧社会女子凄苦的人生。以“哭”字上钩下联,上钩出一“笑”,下联出一“忙”。一“笑”是母亲“微笑着把我抱起来”去客厅“巡阅”。那时,生了“我”的母亲十七八岁,与祖父一起生活,大家族境况也好,母亲是“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这是她生命之花灿然的一刻,而这样的欢愉对母亲二十九岁的生命是多么的短暂啊!一“忙”是写母亲做女红,万籁俱寂的夏夜里,“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的做着布鞋”,儿女成群的她也还年轻,整日整夜地为家庭的生计忙碌,不但人生的欢愉早已离她远去,连寄托她悲情的旧小说也无暇再读,窘困的生活苦得她失去了笑,也没有了哭的情怀,只留下了盼儿子读书能出人头地的一丝希望。

  纵观母亲的一生,悲苦多欢愉少,短促而艰辛,以至使年少的“我”早早懂事,心中溢满了对母亲的感念和歉疚的苦涩。正是一个“哭”字,写出了母亲一生的悲情,表现了对旧社会的谴责和憎恶,读来感人至深。

  问题探究

  “我”对刻画母亲的形象起什么作用?

  以“我”的视角去叙述。文中用“看”、“瞧”、“望”作提示,是记叙和描写。如“……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射进来的微微的灯光。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些叙述由零散到完整、由粗略到细致,使内容更加具体和充实,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和清晰。

  以“我“的心理去感受。文中一般用“想”作提示语,有记叙,更多的是议论和抒情。如“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成分。”是议论;“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是抒情。课文通过“我”对母爱由朦胧到清晰、由浅显到深入的认识,来阐释母爱的内涵,突出中心。

  以“我”的认识去思考评价。文中一般用“觉”作提示语。如“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我也觉得,像我的母亲这样被埋没葬送掉的女子不知有多少!”以议论兼抒情的形式,赞颂母亲可爱的性格和能干的才具,抒发无限的痛惜之情,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使主题得以升华和拓展。

  课文正是以“我”的观察、感受和现在的追想,才刻画出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母亲形象。

  创意点拨

  教师教法点拨:

  指导学生抽取出直接叙写母亲经历的内容,组成一篇短文。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浙江海宁查氏”,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

  大约在我两三岁的时候,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往来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

  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讲得娓娓动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

  我背不出书挨打时,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却时时勉强说着“打得好”!我背完后,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母亲自己做我们三个人的衣服鞋袜,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深夜,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

  母亲死的时候才廿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指导学生明确,短文直接叙述人物事件的方法是白描,是记叙文记人叙事的基础,但仅有这些叙述,文章内容将不够具体,人物形象也单薄,中心不突出。

  教师设计主问题:“我”对刻画母亲的形象起什么作用?(见问题探究)

  课外延伸

  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回答下列问题。

  我的母亲(有删节)

  老舍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庚子闹“拳”的那一年,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1、老舍用白描手法直接地、概括地写母亲的事,是从那几方面来写的?

  2、两位母亲各有着怎样的精神品格?分别给各自的儿子以怎样的影响?

  3、怎样理解文中“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你的母亲是否也给了你“生命的教育”?简要说说。

  资料补阙

  1、抗日斗士邹韬奋(1895。11。5—1944。7。24),原名恩润,乳名荫书,祖籍江西余江,出生在福建永安。他一生创办了六刊一报,三次流亡,

6、《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这篇回忆性散文在写作语言上朴素、平实。作者用一系列生活琐事来表现母亲的伟大,感情真挚,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我在讲授这篇课文第二课时时,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比较到位,在创新方面则表现在思考上的创新。针对平行班的学生,在归纳全文主旨上,以设置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尤其是在拓展学生写作方面,首先是老师做示范,范写课文中的语句,再让学生根据要求来进行随堂写作。这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提高学生思考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然而,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在课堂上需要改进的方法还很多。

  第一,就自身而言,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激情不够, 语速较慢,模式单一,感知课文时,没有先感染自己再由此去感染学生,这种状况容易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精力不集中或者是完全没听讲。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方面,还有很多知识要学习。

  第二,课文内容中联系到考点的`部分,应该落实考试,抓住要点和中心,保证对文段分析的准确性(主要针对阅读题型)。在新课标教学中,教师起到引导作用,但应明确参考答案的范围,再一步步引导学生自行找到问题的答案。

  第三,在这次课堂教学中,整体气氛显得不那么活跃,学生积极性还不够。个人认为,在提高学生积极性时,可以加入学生之间合作探究的环节,以次避免学生自主探究导致的冷场氛围。关于学生合作探究,可以包括同桌之间讨论、分组讨论等,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第四,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从中引导。但此次课堂中,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停留在书本表面,没有太深入分析课文,而学生对文段进行归纳总结时,我的启发性语言也不够清晰明白,造成学生理解欠缺。关于这点,其实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作品和作者背景来进行引导。并且,我在过渡问题时,启发性的语言不够优美,组织性的语言也比较欠缺。

  以上是我对于这篇文章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有待改进的地方很多,“前路漫漫,吾当上下而求索”。

7、《母亲的谎言》优秀教学反思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第三届"景东杯"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我选择的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的新教材《母亲的谎言》这一课,教学一开始,我便从课题入手,抓住课文的重点三次谎言的内容,说之前妈妈的表现,说之后儿子的反应,从而让学生体会母亲说谎的真正意图,体会这深深的爱,体会这爱的力量,从而理解母亲的一番苦心。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正是这样做的:

  一,感悟母爱

  母爱有无数的方式,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点头……在这些细节中,或深或浅,或重或轻都有爱的滋味。因此,在课堂中我也让学生在点点滴滴中感受母爱的无处不在。

  情景一:

  在两分钟预备铃时,我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伴着悠扬的音乐一起来朗读一下关于母爱的名言吧!"

  这样,能使学生对母亲爱的情感一下子调动起来,为投入到今天所要学的文本做好铺垫。

  情景二:

  在引入课题时,我又这样说——"说到谎言同学们肯定心存疑虑,我们通常说的谎言是——说假话,是不诚实的行为。可是,有这样的一位母亲却经常说谎,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

  设置悬疑,从理解"谎言"入手,对母爱产生质疑,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情景三:

  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我又让学生——"这位母亲一共说了几次谎 她为什么要说谎呢 请大家走进文本,轻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

  这样从学生的回答中,让学生发现了这位母亲的伟大,正是她用自己的谎言鼓励了儿子,增加了儿子的信心,给予了儿子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进一步感悟到了母亲为儿子所付出的深深的爱。

  二,体会母爱

  文章选取三件生活小事,看似平淡无奇,波澜不惊,但透视母亲的谎言可以感受到母亲经历的心理煎熬,及她忍受住痛苦,用鼓励的语言给以儿子极大的信心,促使他不断成长。

  情景一:

  我先请学生——"请大家默读课文,用直线和浪线分别划出每次家长会后母亲的表现和对儿子说的话。"

  体会到这位母亲的不易,为了鼓励自己的孩子,不得已说了谎话。但每一次谎话的说出口,她都是强忍着内心的痛苦,强忍着已到眼眶的泪水。

  情景二:

  我又让学生——"那么儿子听了母亲爱的鼓励,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快速浏览课文找找答案。"

  让学生体会到母亲爱的谎言在儿子身上是能够得到收获的。

  情景三:

  最后我又与学生——配乐合作朗读,母亲的三次谎言。

  以读促悟,通过朗读,帮助学生体会母亲对孩子的这份情,这份爱。

  三,升华母爱

  情景一:

  出示:两鬓已经斑白的母亲悲喜交集,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流下,滴落在手中的信封上……

  "悲喜交集"联系上下文,说说母亲悲的是什么 喜的又是什么

  进一步升华母亲这么多年来对儿子所付出的爱,其实都是在强忍内心的委屈,强忍内心的极大痛苦,在强颜欢笑鼓励,激励自己的儿子,使学生再次被深深的母爱所震撼!

  情景二:

  "我们在被文中母亲言行感动的同时,不禁会联想起父母对我们的教育,说说你的父母是怎样教育你的,你能体会他们的用心良苦吗 "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往往会忽视父母在自己身上所付出的,认为他们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因此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体会父母之爱,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

  情景三:

  "这种爱就如那高悬的月亮,黑夜里能洒出淡淡的银光,照耀着我们的人生道路。让我们感悟母爱,珍惜母爱,回报母爱。配乐齐读诗歌《母亲》。"

  在悠扬的音乐声里,深情地朗读《母亲》,让学生再次回味母爱的.深沉,母爱的伟大。

  四,反思与重建

  但整堂课上下来,我也认识到了自己诸多的不足:

  (一)文本挖掘不够深

  于永正先生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就是钻研教材。对于一篇课文,只有通过仔细地阅读,从容地咀嚼,才能探其精微,对文章的一词,一句,一字甚至一个标点都要细加揣摩,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但在本次的教学中我显然做得不够,只抓住了母亲的三次谎言,而忽视了每次家长会时老师对母亲所说的话。这样导致了学生在说说母亲的悲与喜时,学生对母亲悲的认识,说得不够全面,只停留在文本的表面。

  所以我想我应在请大家默读课文,用直线和浪线分别划出每次家长会后母亲的表现和对儿子说的话的同时,还请学生找出母亲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了谎 然后将老师的话与母亲的谎言同时出现在投影上,让学生通过对比朗读,这样更能体会母亲说谎时心里所忍受的痛苦,忍受的委屈,她每一次其实都是强装笑颜来让儿子高兴,给儿子信心和希望。

  (二)语言训练不够到位

  在课堂教学中,在与文本对话中,作为老师要见缝插针,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使学生在独具个性的自由表达中放飞灵性。在本次的课堂教学中我也正是这样做的,如:"我们在被文中母亲言行感动的同时,不禁会联想起父母对我们的教育,说说你的父母是怎样教育你的,你能体会他们的用心良苦吗 "但学生说来效果不是很好,要么说得不到位,要么没有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所以,我想教师适当的点拨尤为重要,在让学生练说之前,我不如将导语改为"作为一个母亲最不愿听到的就是别人说他的儿子笨,但她却还要强忍眼泪,强装笑颜来让儿子高兴,给儿子信心和希望。其实你们的父母也正如文中的那位母亲一样,为了你们能够健康成长,为了你们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他们的付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你们真切感受到了吗 "老师这样一引导,一点拨,我想更能唤醒学生心灵深处对父母的崇敬,感激之情。

  (三)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这大概和学生们的年龄特点有关,很多学生们进入高年级后就不愿说,不敢说,再加上这是第四节课,课一开始,受到了隔壁班同学喧哗的不良影响,课结束之前又闻到了饭菜的香味,这多少都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所以课堂气氛显得比较沉闷。

  那么如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呢 这一直是困惑我的地方。反思我的课堂我想也许是少了些激励性的语言;也许是多了一点问答式,少了一点探讨式……这也是我今后课堂中教学中要继续反思的地方。

8、《母亲的恩情》优秀教学反思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是借唐代诗人孟郊一首诗演而成的一篇故事。故事是诗歌意境的展现,诗歌是故事的凝聚诗文交融,更让人体到母亲恩情的珍贵。激发起人们对母亲的感激和报答之情。

  一、是语言同语言的对接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描写妈妈的诗文,让学生和自己的妈妈回忆一件使母女都感动的事情。上课一开始,首先从“妈妈”这个亲切的词语人手,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妈妈是怎样的妈妈。 学生通过原生态的课外阅读,陶冶情感,积淀语言。生活中“母女回忆”是一个亲子活动。在母女对话中,让爱的暖流再次升温。课堂上,“你的母亲是什么样的母亲?”给了学生表达的机会。学生说的热情被激发后,一个个饱含赞美之情的词语就在课堂上精彩纷呈,每一位学生都举了手。 从课外阅读的“书面语言”到“生活感悟”,再到课堂上学生的“口头语言”;从积累,到内化,再到表达,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情感经验,最后一句“让我们永远地记住‘母亲的恩情 ”又把学生引入教材文本的语言。

  二、是情感与情感的交融

  “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动?”通过朗读,初步触摸文本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有前面的`铺垫,再加上文字本身的情感和语言的魅力,字里行间,无一处不拨动着学生内心深处的那根爱的琴弦。就连“母亲的恩情”这五个字,读来也让学生润湿了眼眸。 “孟郊使劲地点了点头”。一句教学中,学生三个层次的回答(一是点头就是回答;二是不敢回答,怕自己的眼泪留下;三是不敢回答,怕自己说舍不得的话让妈妈更加心伤。)让我也惊讶了。细细想来,这种对爱的感悟得益于平时的感恩教育:让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每天对他们说一句感谢的话,并说出原因。这一处的教学,正是唤醒了学生平日里的点滴感悟。让学生用真挚细腻的情感与作者以及主人公孟郊的心灵交融,思想在课堂里闪光。

  三、是心灵对心灵的告白

  三声“慈母”是对文中孟郊母亲的声声呼唤,也是声声赞叹。孟郊把他的全部情感抒发在诗中了。这首诗是盂郊写给自己的母亲的,也是为天下母亲写的。 闭上眼睛,再次与自己的母亲对话,想像母亲带着微笑的慈祥的脸。此时教室里是静的,不平静的是学生的心。孩子们,就用这一首诗作为对你妈妈的心灵告白吧!一 堂课,都被浓得化不开的情感包围着

9、《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反思

  一、设疑导趣

  学习要靠自己思索而得。要使学生愿学、乐学,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该课教学时,我首先引题激趣,巧设悬念:课文为什么用“十六年前的回忆”为题?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接着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启发学生弄清课题的关键词及与课文内容的关系。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理清脉络,把握主体,掌握学习方法。

  二、质疑导思

  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我通过质疑设疑,从而知道学生那些内容不理解,学习重点在哪里,便于有针对性地实施目标教学,使学生能深入浅出地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教学到李大钊同志被捕前的一个段落“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我先指名读,再让学生思考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归纳总结;在教学李大钊同志被捕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他处境危险,我让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体会出“我”的惊慌,李大钊的沉着,领悟革命者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英雄气概。读中悟情,质疑导思,使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析疑导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诱导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疑问,甚至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李大钊被审时,我让学生先看录像,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李大钊同志的崇敬之情。进而激疑,引导学生参与,继而探索。观看图象画面后,再让学生自学,动手画词画句,然后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异中求同,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领悟文章精髓。

10、《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年写的,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时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到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出李大钊是怎样的人,并以此为线索,抓重点词句探究;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现的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李大钊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

  二、走进李大钊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当我读完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也被李大钊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我想这是每一位阅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读者都会共鸣的想法。那么如何让学生也能够体会到这些呢?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

  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李大钊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中抓住“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 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等句段引领学生体会李大钊的高尚品质。

  三、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比如“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等,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于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们开始思考。这些口语表达的设计,即让学生走进了李大钊的内心,体会到他当时的情感,又进行了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11、《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反思

  一、品味语言体会人物品质。

  教学本课我从引导学生品析人物语言描写,体味人物神态的描写入手,采用导学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重在一个“学”字,贵在一个“导”字,以发展学生的自学和探索能力,全面发展学生智力。全文教学分为初探性引读,深究性引读,内化性引读三个阶段,安排自学、讨论、精讲、演练四个环节。如精讲环节,我着重让学生体味李大钊说的两句话。1、“小孩家知道什么!”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抓住“坚决”“常”“轻易”“什么时候”展开教学,体会人物神态描写时,我着重抓住描写李大钊面对敌人沉着、冷静的两句话,品析“惯有”“严峻”这两个词说明了什么?

  二、情感互动与文本对话

  1、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是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对话”,在这“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与发现,把握与发展文本的内核之所在。如“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后留下的'一个凸现课文主旨的问题,如何解决?只有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再次的磨合,通过“阅读--品析--议论--整理”的系列阅读活动,从中领悟到李大钊是一个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的人。这样文本中的具体文字恢复了生命,从而使学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

  2、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平等、互动的。但教师还应该抓住文本“热点”与“难点”,打造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课堂的壁垒,将阅读活动立体化,将平等对话互动化,将探究体验情感化。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是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撞出有火花便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熏陶,精神的积淀。如“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呢?”这个问题的引出教师应服从学生的需求创设情境,调动兴趣,激活思维,体验情感。抓住本文重点,即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引导品味分析,入情入境

  3、与文本对话需要教师、学生的情感投入,与文本对话除了具有平等性,互动性,还应有情感性,因为语文学科的文本是无处不充斥着情感的东西,诗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导学生认识李大钊这位伟大形象时,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有感情的平等对话,即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等;通过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对话,即教师的情感点拨,学生的情动辞发等一系列阅读活动。如引导想象,谈谈感想,谈谈心情的教学环节都较好地引发了读者(教师、学生)与作者、编者产生了共鸣--对李大钊同志的缅怀、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达到了生本、师生、生生精神上的自由交流。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体会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情,英勇无畏的精神,但是如果我能紧扣文章的中心词语“信心”一词,展开教学,这样对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会更有帮助。

12、《十六年前的回忆》优秀教学反思

  回顾今天的课堂,简单却也不失简约,利用了导图,开始了互助,不求复杂,只求扎实,真实而不失那份主动,灵动。《十六年前的回忆》是篇回忆录,也是一篇老课文,虽然篇幅比较长,但内容不难理解,利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真情流露,表达真情实感,具有可读性,也是一份革命教育的好题,从内容出发而不局限于内容,两课时的安排得失小结如下

  寻互助抓手,从培养质疑入手。本文最大的一个举措与收获便在此,从课题入手,质疑问难,存疑读书。(十六年前发生了什么事?怎样的事情让我十六年后还回忆?)聚焦内容提问,虽然不难,由于平时重视不够,学生还不是太会发问;趁热追击,在梳理课文结构后,根据黑板上的导图,再次引导学生质疑,这一轮难度提升,质疑互助,学文释疑。(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父亲为什么被捕?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父亲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师追问,除了关注内容之外,还可以怎么提问?生给出:课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前后什么关系?显然提问者是有答案的,师继续追问,根据你知道的答案再提问,生马上给出:前后照应的写法有什么好处?有了如此启发,问题质量在提升: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父亲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通过两轮质疑,给予时间,帮助梳理,主体参与意识增强,少讲真思,好!

  提高值问题,尝试互助学习。聚焦文章写法,提炼人物品质的问题,正是共学好凭借。共学一:前后照应写法的好处,互为补充,完整表达,强化写法的品鉴,从内容,写法,读者三个角度,层层深入,既为读,也为考;共学二:李大钊的精神品质,证据?学习提炼,互为补充,化零为整,既从片段中提炼,也从全文中关注。共学三:生字词人人过关,第一课时,互相提醒的是易错音,形,偏旁,人人修改过关,第二课时,互相批改的是实时听写的情况,人人订正过关。扎扎实实过基础,扎扎实实学阅读。

  遗憾亦有,写法未完全突破,部分学生有些很不上进度的小茫然;互助未真正敞开,男女生交流不够,发言面,发言层次体现不出,继续努力,实践调整!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