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三年科学《把固体放入水中》教案一等奖

2023-10-16 09:11:22

  三年科学《把固体放入水中》教案一等奖

三年科学《把固体放入水中》教案一等奖

1、三年科学《把固体放入水中》教案一等奖

  教材开发:

  课题出自国标本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固体和液体》单元第二课,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固体在水中的表现,了解固体的更多的性质:沉浮性质、溶解性质等。本课在此基础上,作了调整,为学生准备了两组材料:大小不同的蜡烛,苹果、苹果片,土豆、土豆片;方糖、砂糖,粉笔、粉笔头,长短不同的塑料棒。通过这些材料,让学生发现物体在水中有沉浮现象、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等,也通过不同的材料对比让学生发现:改变物体的大小不会影响物体的沉浮,但会改变物体的溶解快慢。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仔细观察物体,发现同一种材料制成的物体会有大小不同;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预测这些物体在水中的不同现象;

  学生能够通过实做,验证自己的想法;

  能够通过整理数据发现物体沉浮现象和物体本身的大小没有关系;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在水中会有溶解现象、沉浮现象等;

  知道物体的大小不影响物体沉浮,会影响物体的溶解速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经验往往会靠不住;

  整理数据会得到有价值的发现。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提醒学生在新的环境里,发言和大声汇报


学生做什么?


教学流程


       

教师做什么?


       

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经验和想法,也听别人的经验,

能够觉察物体的不同,能够发现两组材料在大小上会有显著区别。  

观察与比较


       


       

主题」的提出:

出示材料,提出观察要求     

1、认识这些物品。     

2、比较两组物品的不同和相同。   

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物体在水中的表现。

       

提出物体在水中不同表现在记录纸上如何表现。

       

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在记录纸上。并提出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想法。

[提出我们的实验要求]

了解实验的性质、研究的范围?知道我们可以做什么?要做什么?

       

[着手来探究]

       

我们打算怎么做:规划一下流程,做什么?谁来做?需要多少时间?

       

怎么取得资料?实验怎么做?怎么记录?

       

汇报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哪些是自己原先就想到的,哪些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这些实验现象对自己会有什么启发? 


       

       

       

       

假设与验证


       

       

       

       

       

       

       


       


       

汇报与交流


       

       

提出问题:将两组物体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两组材料在水中的表现会一样吗?   

指导学生做记录,归纳学生的各种经验和想法,将学生的一些想法整理在黑板上,并指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在记录纸上。


       

       

[协助学生确定实验方法]


       

问题让学生讨论:打算如何做实验,如何收拾材料,如何记录。理清各实验的过程,确定实验的观察内容。


       

[协助学生实验]


       

[实验结束鼓励学生就实验现象提出自己的想法]


       

综合整理两次实验的资料、报告,发表自己的实验心得,也听取别人报告

       

[我们的发现]

       

这些数据显示什么意义?

       

依据数据我们可得到什么结论?

       

[检讨与建议]

       

获得对整个实验的理解。


       

整理记录


       

       

       

       

       

       


       


       

分享经验


       

       

提出整理实验资料的任务:对2、3两页的实验记录进行整理,形成总结

       

安排机会和情境,各组发表心得,并促进各组间互相学习,使每个人都能汇集到别组的经验。

       

提出综合性的想法、检讨实验得失、提出新的问题。


       

2、三年科学《把固体放入水中》教案一等奖

  一、学情调查与分析

  首先在三年级一个班进行调查,这些内容是同学没有学过的,通过5道结构性很强的题目了解同学已有的知识储藏和思维水平。其次同样的5道题目在四年级进行调查,这些内容同学以前学过,了解知识运用和发展的难点。最后从一个班抽取思维水平和知识储藏层次不同的同学进行访谈,通过访谈,了解同学在固体沉浮规律问题上所表示出来的不同的思维轨迹,有利于在教学中照顾差别。

  通过调查确定了探究固体沉浮规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我认为有必要在初步感知固体沉浮现象的基础上搭一个弹性跳板---指导同学体验改变固体的沉浮,有了这个体验之后,就能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材分析和处置

  《固体和液体》单元是根据课程内容规范中“物质世界”里的“物体与物质”的相应条文编写而成。

  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我把本单元教材做了处置,共分两大体系。体系1中包括《认识固体》、《把固体放到水里》、《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体系2中包括《认识液体》、《把液体倒进水里》。在体系1中,我将《把固体放到水里》和《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进行融合,根据同学的生活经验和认识事物的规律,分离出3个具有结构层析的内容:

  1.把固体放入水中,初步感知固体在水中的现象,体验沉浮是可以改变的。

  2.引入重量和体积因素,探究改变固体沉浮的秘密。

  3.尝试同液体分离。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属于第一局部,把固体放入水中,初步感知固体在水中的现象,体验沉浮是可以改变的。

  三、活动目标和指向描述

  知识技能:把固体放入水中,感知沉浮现象。

  过程与方法:探究改变固体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严谨实验,体会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感知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尝试用多种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

  四、资料结构性分析

  1.结构层次性

  第一层次:探究资料是生活中常见的,经常拿来研究物体沉浮的资料,有小木块、鸡蛋、石头、铁钉、螺帽、玻璃球。

  第二层次:探究资料也是生活中的资料,但是我们一般不拿它们来研究物体的沉浮实验,有玻璃注射器、土豆、粉笔、苹果、安全丝、蜡烛、玻璃瓶、辣椒、橘子。同学对这类资料缺乏经验,因此第二类资料的使用会给同学留下深度的思维空间。

  2.结构功能性

  注射器的功能不光是用来研究固体在水中的沉浮,也是打开同学思维的金钥匙。有的小组发现注射器是沉在水底,有的小组发现注射器是浮在水面上,抓住这一点让同学知道同一个物体在水中沉浮是可以改变的.。

  五、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固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将第一组资料放入水中,通过同学的回答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现象。

  2.引进第二组资料,进一步协助同学感知固体在水中的沉浮。

  ●小组预测

  ●实验验证

  ●交流汇报

  生成问题:注射器会怎样呢?为什么有的小组的注射器是沉在水底,而有的小组的注射器是浮在水面上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抓住矛盾,生成问题,将同学思维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自然地完成教学的过渡。

  (二)、探究改变固体在水中的沉浮

  注射器在水中的沉浮是可以改变的,看来同一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是可以改变的。在我们刚做实验的时候还有一些资料,它们的沉浮可以改变吗?请小组讨论看看有没有方法改变它们的沉浮。

  1.小组讨论怎样改变固体在水中的沉浮。

  2.提出假设,交流方案。

  3.小组探究,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改变固体的沉浮。

  4.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同学通过实验,知道沉浮是可改变的,为下一节《探究固体沉浮的秘密》做好了思维和知识上的准备。

  (三)、探究引伸,引发新考虑。

  1. 我们实现了将物体由沉到浮,由浮到沉。

  2. 设疑,我这有一个辣椒,它很神奇,它可以不时的实现沉浮变化。教师演示。

  3. 引发新考虑:你能连续不时的改变同一个物体的沉浮吗?

  4. 课外探究

  教育应该有大课堂意识,科学课更应该有大课堂意识,沉浮自如的辣椒将同学的思维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小朋友们课后探究留下独白的空间。

  六、关于活动评价

  注重通过课堂评价组织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本节课我的评价方式有:

  关于评价主体:三元互动 。同伴、自身、老师。从他们中间我得到几颗星?

  关于评价内容:广角三维。我知道秘密了吗?解决困难时我的意见起作用吗?你有成绩感吗?

  课堂评价方式:倡议人文。

  这节课,我最满意的地方是。我们组值得嘉奖的是 。

  七、反思一得

  科学探究课要有活跃的气氛,更要有深层次的考虑,动思维和静思维交相辉映,同学思维的活跃才是课堂活跃的第一特征。

3、三年科学《把固体放入水中》教案一等奖

  执教: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美向阳

  时间:20XX年4月6日星期四下午第二节

  内容:三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

  课前谈话:

  中午我到你们教室里面,很多同学很热情,有学生问我贵姓。板书:姜,杭州。看到这三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出题考考大家。一个啤酒瓶的盖和一个塑料球,请你比较一下,哪个重?哪个轻?

  塑料球重,铁盖轻。

  那我问:塑料和铁比较,哪个重?

  铁。

  哎,那怎么??

  塑料球大,铁小,就塑料球重。

  那同样大小的塑料和铁哪个重?同样大小的木块和铁哪个重?

  那谁来猜猜看,今天我们学什么?

  黑板上写着。

  140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

  你们会观察吗?

  会。

  怎么观察?

  一生上台演示。

  他是怎么观察的?

  生:他是将物体扔下去观察的。

  你认为他这种观察好吗?

  生:不好。

  为什么?

  扔下去可能会将水溅出来,可能打破了玻璃容器。

  1407啤酒瓶盖到底是沉还中浮?

  教师演示:沉,浮。

  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观察?

  生:竖的让它下去。

  今天我们观察的是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所以我们将物体放下去的时候要让尽可能多的水浸到水里。

  演示:啤酒瓶盖在水中是沉的。

  刚才还有一个塑料块,那怎么来观察?

  完全浸到水里,看看它是沉的还是浮的?

  浮的。

  像铁盖那样,碰到容器的底部的叫“沉”;像塑料块这样,不接触容器底部的叫“浮”。

  1411如果不给你们提供水,你能观察判断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用2分钟时间来观察判断。)

  学生:能。

  为了让大家节省记录的时间,我建议大家用“↓”表示沉,用“↑”表示浮。

  小组长上台领取材料。

  请大家抓紧时间。

  你们都整理好了,请大家把材料整理一下。

  我刚才到各个小组收集一些判断比较快的同学,每个小组选择了一个。

  你刚才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生1:根据重量。重的沉下去,轻的浮起来。

  生2:我用手去感觉。

  大多数同学都是用轻重来判断的。只有一种判断大家是一致的,看到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那到底它们在水中到底是沉的还是浮的,看来还是要将它们放入水中,然后分成两堆。(实物投影:把这些物体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观察,然后把它们按沉浮分为两堆。)

  1419请你们将地下的水拿上来。

  请你们将物体按沉的和浮的分成两堆,然后将水放到到地下。

  1422建议卡A:观察:沉的物体和浮的物体有什么特点?浮的物体有什么特点?比较:沉的物体与浮的物体的大小、轻重?思考:怎样的物体沉?怎样的物体浮?

  1425怎样的物体是沉的?怎样的物体是浮的?

  生:比较大的,比较重的都是浮的;比较小的,比较轻的都是沉的。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齐:没有。

  现在有很多同学又举起手来了?

  生1:弹珠也是沉的。

  生2:那如何石头很大很大的也要浮起来了。

  生3:那铁的……

  有人提出疑问了?

  生1:如果木块是很小很小的,它也会浮起来的。

  如果一块很大很大的铁,放在水里也是沉的。

  师:跟轻重有没有关系?

  现在我们又有新的说法了??

  物体的大小跟它的沉浮是没有关系的?物体的轻重跟它的沉浮也是没有关系的?可不能都是有关系的?

  1430比如说,我们撇开物体的轻重,那到底是大的物体沉呢?还是小的物体沉?

  生:做实验。

  师:做实验是一种好方法。请大家讨论一下。

  投入出示:我们用怎样的物体来继续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431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1433同学们,我们先静下来。

  木块是大的,石头是小的,回形针是小的,

  如果我们将回形针做成木块一样大小?那他的沉浮还是一样吗?或者说我们从木块上取下一块跟回形针一样大小的',那它的沉浮还会一样吗?

  一样,不一样争论不休。

  如果老师再为你们提供一套材料,那你们认为会有什么变化吗?

  我这儿正好准备了一套材料,它们的大小都是一样,就是轻重不一样,大家先比较一下,然后再来看看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先请大家把桌子上的材料整理好。

  把水拿上来。

  1437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视。

  1440我们用怎样的物体来继续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你们刚才观察的结果是怎样的?

  ……(重的是沉的,轻的是浮的)

  根据刚才你们的观察,你有什么想法?

  生:像刚才那样几块一样大的物体在一起,我想看轻重和大小是可以看出他们沉浮的。重一些的物体容易沉,轻一点的物体容易浮。

  生2:一些物体在大小一样的情况下,他们的轻重和沉浮是有关系的。重的是沉,轻的是浮。

  师:根据刚才的材料,我们通过观察以后发现是不是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是在什么情况下?

  生:大小相同的情况下。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球,看上去他们大小是一样,轻重一样不一样呢?

  生:不一样

  师:通过掂说明他们的轻重不一样。我把这些球放入水中,会是什么样呢?

  生:两沉两浮。

  教师演示,两个沉下去了。

  剩下的两个球会怎么样呢?哪个会浮起来一点,哪个会沉下去一点?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下节课再见。

  板书:

  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

  ↓ ↑

  重 轻

  小 大

  轻 重

4、三年科学《把固体放入水中》教案一等奖

  【设计思想】

  一、力求教师认识到位。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某些课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在制定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

  二、力求教师指导到位。科学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尤其是针对三年级的学生,我们认为应特别强调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三、力求思维训练到位。我们要把课的重点放在实验计划的制定、交流、讨论、修正、完善、筛选上,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

  【教材分析】

  沉浮实验仍旧是对木头、纸、金属、塑料这四种常见材料物理性质的检测和探究。在这节课的沉浮实验里,我们只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到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也是材料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由于木头具有浮在水面的`明显特性,因此教科书对木头的特性研究安排在沉浮实验后面进行。通过对木头制品用途的调查和生活经验的梳理,学生将丰富对木头特性的了解,并强化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材质有关。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木材在生活中的用途推断木材的特性。

  【教学准备】

  每组两份或两份以上大小、形状相近的木材、金属、塑料、橡胶、玻璃等。水槽、多媒体课件

5、三年科学《把固体放入水中》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知识与能力:

  了解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的关系:大小相同时,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重量相同时,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组织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方法,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根据实验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总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大小、轻重有关”。

  教学准备:

  教师:水槽、木块、石头、玻璃片、天平、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物体、小刀等。

  学生:第一组材料:木块、土豆、泡沫塑料、蜡烛、橡皮泥、曲别针、石头、抹布等。

  第二组材料: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沉浮

  1.观察现象;将木块,石头,玻璃片放入水中,会是什么现象?

  2.提出问题;看到这些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3.揭示课题今天我门就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板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收集事实推测探究

  1.(出示更多的物体)师:大家先猜测一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再把它放入水中观察.把推测正确的放成一堆,把推测错误的放成一堆.

  2.学生分组活动,填写实验报告单.

  3汇报小组是怎么操作的,有没有猜测错误的?你们是根据什么猜测的?

  4.师:还有什么疑问吗?(或者是讨论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呢?

  三、观察事实,实验证明

  1.师:物体的沉浮到底与什么有关呢?大家的意见各不相同。利用上一组材料来进行再次研究,你们小组认为物体的沉浮与大小有关系,就请将物体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看看沉浮有没有规律,能得到什么结论;如果你们小组认为物体的沉浮与轻重有关系,就请将物体按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观察沉浮有没有规律,又能得到什么结论。

  2.学生分组活动。

  3.汇报(引导学生根据事实说话):你们小组研究的是哪一个问题?观察到的是什么样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4.师小结:刚才我们用大小不同、轻重也不同的物体看不出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系。假如我们用轻重相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看看它的大小对物体的沉浮有没有影响时,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5.教师演示轻重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体的沉浮情况。

  ①教师演示称物体的'轻重,然后将物体从大到小排列,最后点名让学生猜测物体的沉浮情况。

  ②师操作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③讨论:物体的沉浮和大小有关吗?(改:什么情况下有关系?)

  ④小结:轻重相同时,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板书)

  6.师: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没有关系呢?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怎样进行研究呢?

  7.教师提供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材料,学生以组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8.汇报小结: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板书)

  9.投影片出示4个问题

  讨论:

  ①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

  ②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

  ③我们用轻重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大小对沉浮的影响,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

  ④我们用大小不同的物体进行比较,看不出物体的轻重对沉浮的影响,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

  四、小结全课,拓展延伸

  1.你感觉这节课自己和同伴的表现如何?有什么收获?

  2.关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你还有什么问题?还想研究些什么呢?

  (学生可能谈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不能改变?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呢?)

  3.以小组整理实验材料。

6、三年级下册科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教学反思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第五单元第一课。在本次活动中,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把学生“拉”进熟知的生活情景中,极大地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然后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发现新的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去积极体验和探索,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习惯、科学认识和科学素养的宗旨。我设计的本课三个主要活动是这样的:

  1、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首先让学生对桌上的材料进行预测。根据学生的预测和实验结果进行板书。让学生在进行比较的过程中进行自己的初步判断: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大的物体会怎样,重的物体会怎样等。

  2、实验: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请学生再放入水中进行实验验证,汇报时,教师再次把学生的实验结果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对比,结果学生得出:物体的沉浮跟大小、轻重又无关的.结论。

  3、再次进行实验验证跟大小、轻重的关系。控制一组变量,(轻重)研究大小,控制一组变量(大小)研究轻重。 最终得到结论:轻重一样的物体,沉浮跟大小有关,在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大小一样的物体,沉浮跟轻重有关,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从这三个活动的安排上来看,第三个活动是第二活动的发展,第二个活动又是第一个活动的发展。所以从这一点上看所开展的活动是按学生的思维发展循序渐进地展开,有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有利于学生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这个活动的价值就比较高。

  整个教学活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入繁,层层深入,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达到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之成效。探究过程中学生充分运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通过讨论使学生不断地去思考,物体沉浮和物体本身大小、轻重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养成严谨求真的习惯,经历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达到了科学探究的目的。

  在本次活动中,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也给本次活动带来了不少的遗憾。比如语言不够简洁、精彩;板书不够整洁规范;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多样,不够精彩;还有个别之处活动不够充分,有些急于求成等等,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都需要不断地进行改进,另外通过此次活动,我也深有感触,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生动、精彩的科学探索活动,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应变能力,否则我们所组织的活动就难免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遗憾,所以在平时我们要多下功夫,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不断的磨练自己,才能不断成长进步。

7、科学《认识固体》教学反思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自己感到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有优点,也有不足之处。浅谈一下不足之处:

  1把教材图中的物品按固体、液体分类,只是先认识,再说出是固体还是液体。教师如果能把图中的这些物品摆在讲桌上就更好了,让学生在判断之前对物品摸一摸、晃一晃、捏一捏,学生的感觉会不一样,根据不同的感觉,学生会容易做出判断。这一环节没有做出直观演示和学生用手去感受,这样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让学生通过晃动水杯,用眼睛看,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水是液体。让学生通过用力握石头、木棒,捏木板,感觉到它们的体积和形状不易改变。根据这样的感觉,学生很容易判断出它们是固体。对特殊的几种物品(橡皮、棉布、面粉),教师能帮助学生判断是不是固体,并进一步讲述固体的几种形态。固体不一定都是硬的,不一定都是大颗粒的。在这个基础上,固体的共同性质就容易总结出来了: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时,让学生举出的例子少一些,要让学生动脑多举实例,教师加以指导。

  3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情况时,教师没有使用教具天平和量杯,学生光靠静止观察和思考,对这个知识就不易接受。如果使用教具直观演示,教师不用过多地讲解,学生就明白了。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出示物品和教具,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8、《认识固体》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最开始的教学设计我是把认识固体和认识液体完全分开来的,第一节课讲固体的性质,第二节课讲液体的性质,我发现这样的效果显然不是很好,在学生的脑中形成的概念是支离破碎的是不成系统的。

  首先我把在厨房里由一个鸡蛋引发的争论作为情景。“想为它们做裁判吗?那我们得先学好第三单元的《固体和液体》”接着要求学生观察提供给他们的木头、布、玻璃、钩码以及纸张,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学生这时很容易总结出固体的一般特征,“我们给不容易流动,有固定的形状的物体一个名字”引出固体。“沙粒是固体吗?可它怎么能‘流动 的嘛,应该怎么解释呢?”沙粒单个来看的话它有固体的形状并且也是不能流动的,聚在一起并且要借助外力才能流动的。

  观察摆在桌面上的四种另外的物体,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容易流动,没有固定形状”引出液体。接着在要求学生将P28页的物体按固体和液体进行分类。

  分好后学生们肯定有争议,比如说对鸡蛋、牙膏、修正液、胶水的分类。它们似乎既具有固体的特征又具有液体的特征,但是呢,它们又不具备完整的特征,不纯。引出流体。

  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见到的固体和液体的例子,学生会举出钢铁塑料等,并且一开始只认为它们是固体,“钢铁就一定是固体吗?它在什么情况下形态会发生变化?”固体与液体之间的转换,要求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原来物体的形态是能发生变化的。培养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这节课还有很多问题,仍在不断改进中。

9、《认识固体》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一、几点不成熟的成功之处:

  1、本课中研究的是固体的性质,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能够完全放手让学生对固体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认识和描述。能积极地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动手做”的机会,放手让他们去真刀真枪地搞科学。

  2、小组合作方式的运用,很好的培养了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学生对牙膏这种物体分不清是固体和液体时,我及时用和面的方法让其明白它是一种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把问题简单化,学生接受效果很不错,还能举出生活中一些类似的物体,真正达到了学而用之。

  4、运用比赛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固体性质的多方面认识,既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又实现了教学。学生的积极性特高,教学效果特好。

  5、在每一个实验前,都让学生计划实验的步骤和目的,从而使实验有条不紊的进行,让学生养成做事前先思考的习惯。

  二、不足需改进之处:

  1、备课不充分,对课堂中时间的把握心中没数,至使提前完成教学任务,更惭愧的理当自己发现时,还用让学生看书的方法去弥补少的时间,失败呀!

  2、课堂上有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没认真的去听,也没能及时的给予评价。其实这期间我是在思考我自己的问题而忽略了学生。这是不应该的。

  3、最后一个环节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其实应先让学生看书上的那两个最典型不过的例子,然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去举一些例子。而我却没能做到。

  4、以后还要在备课上大下功夫。除了备教材之外还要认真的去备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知识,学生先想到的自己早一步想到。准备好多种方案,以及时的应付课堂上会出现的一些尴尬局面。

10、《认识固体》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给固体体分类、观察固体的性质,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等方面的性特点及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体积的变化,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的能力。

  第一部分,给周围常见的物体按固体和液体分类。这个活动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固体、液体的已有认识,以便提升其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分类能力进行训练。活动中我出示几种让孩子感兴趣的物体,让学生说说是固体、液体。孩子们踊跃回答。然后我又不失时机地问道:“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正是教师引发学生进入探究性学习的最佳切入点,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我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肯定,并把它写在黑板上。当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面的学习时,他们会更专心。因为只有这样积极性的支持态度,学生的内心才能激起科学探究的欲望,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情感和探究意识。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的性质。通过利用各种感官观察,认识固体的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等性质,培养学生在探究中随时收集证据的良好习惯。

  第三部分,通过混合和分离认识固体。教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混凝土和筛沙子的例子引出固体的混合和分离。接下来引导学生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

  整个活动实施下来,我觉得有几个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1、备课不充分,对课堂中时间的把握心中没数,致使拖堂。

  2、课堂上有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没认真的去听,也没能及时的给予评价。其实这期间我是在思考我自己的问题而忽略了学生。

  3、最后一个环节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其实应先让学生看书上的那两个最典型不过的例子,然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去举一些例子。

  4、以后还要在备课上大下功夫。除了备教材之外还要认真的去备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知识,学生先想到的自己早一步想到。准备好多种方案,以及时的应付课堂上会出现的一些尴尬局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