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三年级科学:《研究纸的吸水性》教案一等奖设计

2023-10-07 14:44:20

  三年级科学:《研究纸的吸水性》教案一等奖设计

三年级科学:《研究纸的吸水性》教案一等奖设计

1、三年级科学:《研究纸的吸水性》教案一等奖设计

  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探索纸的秘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教科版)第一册《我们周围的材料》这一单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包括:认识各种各样的纸、观察各种不同用途的纸、了解纸的发明及造纸材料、比较各种纸的不同,重点比较纸的吸水性能和承重性能、了解纸的消耗等。要完成这些内容并非一节课所能解决的。所以,在教学安排上我将《研究纸的吸水性》作为本课的切入点,让学生能够深入、透彻地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时间为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纸的吸水性,并能进行简单分类。

  2、设计实验研究,比较各种纸的吸水性能(重点和难点)。

  3、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制造了不同特点的纸,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4、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教学设想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提出问题——进行预测——制订方案——交流讨论其方案的科学性——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过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一定的了解,产生科学探究的热情,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这一课将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其教学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1、问题的提出。

  对于问题的提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另一种是由教师直接提出来。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教师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其设置的情境进行假设,产生多种不同的意见,从而引起矛盾,自然而然地提出所探究的问题。既照应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又涉及到今后的认知规律,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

  2、问题的解决。

  是直接探究问题,还是从已经了解这些问题的人那里找到答案呢?对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毫无疑问应选择前者。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设计检测方案,并进行反复交流、讨论和相互质疑,通过实验研究,用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问题的延伸和拓展。

  本课研究纸的吸水性,重在探究的过程,而它的知识目标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让学生了解纸的发明,体会到人类的需求是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从而萌发要设计一种新型纸张的美好愿望。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具体体现。

  教学准备

  滴管,水、水槽,小夹子,纸(餐巾纸、广告纸、牛皮纸、硬板纸、报纸),水杯,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每一小组都有一袋材料,拿出来看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学生发言,教师粘贴各种纸标。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纸能吸水”。

  (1)猜测:将这些纸都放进水里,会有什么现象?

  (2)学生预测。

  (3)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认为纸能吸水,有的纸吸水又快又多,而有的纸吸水比较慢,比较少。(板书:快、多;慢、少。)

  (4)教师提出问题:在同一时间内,哪些纸吸水又快又多,哪些纸吸水又慢又少?

  (5)学生猜测,引起争论。

  2、探究纸的吸水性。

  (1)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各自的预测。

  (2)汇报研究方案,小组间相互质疑、补充,使其方案更科学化。

  (3)小组选择工具进行实验探究。

  (4)汇报实验结果。(你们小组是怎样做的?得到什么结论?)

  (5)比较预测结果和实验结果。

  (6)教师小结。(提出课题:研究纸的吸水性。)

  3、了解纸的发明,意识到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发明了各种不同的纸。

  (1)了解纸的发明。

  (2)思考:为什么有的纸容易吸水为什么有的纸不易吸水?

  (3)拓展: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需要设计一种新型纸。

  第二部分 课堂实录(节选)

  内容:分小组设计“研究纸的吸水性”的方案。

  师:刚才我看了一下,很多小组已经有了自己的研究方案,现在请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来谈谈你们小组的方案,如有不完整的地方,小组成员或其他小组可以提出建议,进行补充。

  生1:我们第三小组的方案是:分别往每一种纸上滴水,看哪种纸上的水印“长”得最大。(这时很多同学相继举起手来。)

  生2:我同意他的意见,但我认为应该分别向每一种纸上只滴一滴水,再来比较哪种纸“长”得大。

  师:你为什么要求在每种纸上只滴一滴水呢?你需要用什么来滴一滴水?

  生2:因为只有向每一种纸都滴相同多的水,才能正确比较出水迹的大小 。我想借助讲台上的那个“吸管”(滴管)来滴。

  师(拿起滴管):是这个吗?这叫滴管,用来滴少量水。

  师:其他同学,你们同意他们的.这种方案吗?(大家表示同意。)

  师(指向第三小组):同学们都同意你们小组的方案,能演示给大家看一下吗?(第三小组演示:由一个同学依次向每一种纸滴一滴水。)

  师(激发矛盾):老师看到这位同学先在牛皮纸上滴了一滴水,然后又在其余四种纸上各滴一滴,同学们对他这种做法有什么意见?如果每隔十分钟往一种纸滴一滴水,这样做行吗?

  生:不行,应该同时往每一种纸都滴一滴水,因为不同时滴的话,那么先滴水的纸上,水迹肯定会大些,这样会影响实验效果。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想法吗?(学生表示赞同。)

  师:那么我们将这一小组的方案定为方案一:“滴”的方法。其他的小组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3:我们这一小组是将所有的纸都放在水里浸湿,然后分别将每一种纸上的水挤到一个瓶子里,再来比较哪一瓶里装的水多一些,就说明哪种纸吸水吸得又快又多了。

  生4:我对他的方法有一点补充,应该将所有的纸同时放入水里浸湿,然后还要同时取出来,再挤出水来比较。

  师:这位同学说的意思你们听明白了吗?大家对他们这种方案还有什么建议?(没有人回答。)

  师(举起一大一小两张纸放入水中):是不是这样同时放入水中再同时拿出来?

  生5:不对。在这个实验中所有的纸应是同等大小的,不然纸大一些吸的水多一些,这个实验就准确了。

  师:你们小组接受他的建议吗?(学生点头。)那么我们将这种方法确定为第二种方案。(板书:方案二:挤。)其他小组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6:我们小组与第五组的方法有相似之处:也是将同样大小的纸分别放入五杯水中浸湿,并且同时放进去同时拿出来,再比较这五杯水降低了多少。

  生7:我认为不行。这五杯水要一样多才可以。

  生8:也不行。五杯不一样多,五个杯子也要一样大小。

  师:你们小组同意他们提出的想法吗?(学生同意。)那我们就将这种方案定为方案三。(板书:方案三:降。)

  又有同学举手。

  生:我们还有一种方法,是将这些纸全都同时插入水中,纸的大小也是相同的,然后同时取出,看哪种纸吸上来的水迹高,就说明它吸水又快又多。

  师:你能做给我们看一下吗?

  该生走上讲台,选择了夹子、木棍、水槽等工具,将五个夹子分别夹住一种纸,再将夹子串在一根棍子上,同时放入水中,同时拿出来进行比较。

  师:你们认为这种方法怎样?

  生9:我觉得不行,他刚才拿棍子时,棍子是倾斜的,这样,有的纸插入水中多一些,有的纸插得少一些,结果就会不准确,我认为应该将棍子两头固定起来,各种纸插入水中同样多,结果才会准确。

  生10:我还要补充一点,夹子在夹各种纸时也要注意夹入部分同样多,保证露出纸的长度相等。

  生11:各个夹子之间还要分开一点,以免各种纸粘到一起,影响最终结果。

  师:同学们都很不错,想到了这么多方法,我们就将刚才这种方案叫做方案四,好吗?(板书:方案四:插。)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学生摇头。)

  师:好,根据同学们刚才的讨论,我们有了四种方法:滴、挤、降、插,每种方法都有一些要求,比如说,同学们已注意了纸的规格,要同时放进去同时拿出来。老师这儿准备了一些材料,现在请各组讨论一下,选择一种方案,想想看,你们都需要些什么工具,每组派一名同学来领取所需用具,进行实验。

  第三部分 教学后记

  新课程给教师提供了很大的发挥余地,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取舍课程资源。

  在教学《探索纸的秘密》一课时,我们就经历了多次反复的实践。刚开始,教师给学生呈现出多种不同的纸,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提出问题,并确定研究的主题,结果学生热热闹闹地做起了研究。有的研究纸的光滑程度,有的比较纸的厚薄,有的研究纸的吸水性,有的研究纸的承重性,等等,在交流与汇报时,同学们还在忙着“研究”自己的主题,而不理会别人的发言。这样,他们的研究就只停留在自己界定的意义上,而没有丝毫的改变与提高。这种研究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也不是一种真正的研究。我们意识到:让三年级的学生搞研究,不能赶热闹,各搞各的,而是要让他们结合大家的智慧,通过共同探讨,不断完善和提高。于是,又经过几次尝试,将研究的主题由多个递减为三个,两个,一个。最后发现,选取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主题——研究纸的吸水性,让学生之间、各小组之间相互合作、相互质疑,共同努力,最终达到科学探究的目的。而对于剩下的内容,则可以抱着“授之以渔”的心态放手让学生自己课下去研究。所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进行处理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低估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按照教师所设计的方法做实验,这样,不仅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会使学生走进“坐吃山空”的误区。与其让学生按部就班地机械学习,不如多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学习,哪怕有时有些尝试可能是错误的,但也能通过学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补充使之完善。

  例如,学生在提出用“滴水”的方法来研究各种纸的吸水性时,就经历了同学们相互之间不断提出质疑,不断进行改进的过程,并通过实验演示,在教师再次激发矛盾后才确定其方案。刚开始,学生只说分别向每一种纸滴水,看哪一种纸上的水迹大,马上就有学生指出:应向每一种纸滴同样多的水。由此,引出“滴管”这个工具,研究方案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学生对此方案已没有异议,但这与比较科学的方案还有一定的距离。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教师正准备直接给学生一些提示,可一个念头打消了这种想法。与其直接暗示给学生,不如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只有让学生不断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达到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提高。所以,我让学生来演示这个还不成熟的方案,果然,实验还没演示完,就有一双双小手举起来了。原来,他们发现:用滴管向每一种纸滴水时,不能一个接一个地滴,应该同时滴,再来比较水迹的大小。至此,“滴水”方案已经很完善、很科学了。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思维逐渐成熟起来,他们已明白要做比较的实验必须在同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总之,讨论和质疑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途径,学生正是在这种讨论和质疑中,思维水平得到快速提高的。教师要舍得花时间,给学生创造的机会,营造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氛围,使学生能够进行正常的讨论和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教师扮演的是一个忠实的听众,不随意发表意见,只在适当的时候,给一点暗示或点拨、引导,使学生的讨论“柳暗花明”。

2、三年级科学:《研究纸的吸水性》教案一等奖设计

  【设计思路】

  本堂课由寻找风的踪迹开始,逐渐进入判断风的方向。通过学生用自己的风向标测定风向,初步知道测定风向的方法。并能利用周围事物的现象对风向作出判断,进一步巩固风向的概念。第二步,通过吹纸风车体验到风是有力量的,风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第三步,通过学习书本上的风力表,明白生活中人们对风力的大小作了等级规定。然后,根据书上图中的现象作出风力大小的判断,最后,到操场上对今天的风力大小作出判断,从而初步形成风力大小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测定风向。

  2、感受风的力量,设计制作简单的装置测定风力的大小。

  3、能初步判断风力的大小及等级。

  4、经历测定风向和风力的过程。

  【教学重点】

  初步判断风向和风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判断风向和风力的等级。

  【课前准备】

  器材准备:风向标 风车材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风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怎么知道起风了?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测定风的方向

  (1)、和老师一起去操场寻找风好吗?

  一起到操场上寻找风的踪迹,并作好记录。

  (2)、你有办法知道吹的是什么风向吗?

  用自制的风向标测定风向。

  在测定风向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吗?怎样解决呢?

  学生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2分钟内出现次数最多的风向是当时的风向)

  (3)、讨论:旗帜、烟飘去的5和风向有联系吗?请说一下吧。

  2、风有力量

  (1)、同学们,我们能测风向了,那么同风向的.风一样吗?你有办法知道风的大小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举例说明风是有力量的,力量是有大有小的。

  老师简介一下气象站也有用风杯的转动来测定风力大小的方法。

  (2)、现在,我们照书上的方法制作一个纸风车。

  学生按书本方法制作风车。

  对风车吹气,仔细观察,钮扣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和你吹的气有关系吗?

  学生吹风车后思考、讨论并把自己的看法说给全班听。

  3、风力的大小

  (1)、现在,我们知道风是有力量的,有风向的。谁能说一下电视、广播里是怎样报风的情况的?

  学生回忆后发言。

  (2)、那么,你知道今天的风是几级吗?依据是什么?一起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规定的?

  学生思考回答。

  仔细看书中的风力等级表。

  大家来判断一下书中的四幅图里的风是几级?

  学生观察后回答。

  (3)、我们去操场上观察一下,今天是几级风?

  学生到操场观察并记录,回教室后对观察记录的结果进行比较。

  4、课外延伸

  课外记录天气预报,并对天气情况作观察比较。

  学生记录、观察、比较。

3、三年级科学:《研究纸的吸水性》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目标定位:

  ■理解作用在框架结构上的力所产生的效果。了解斜杠的“推”和“拉”的作用。

  ■认识生活中的框架结构,了解框架结构的特点。

  ■掌握用三角形加固框架的方法,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框架结构,发展动手动脑能力。

  ■能对框架的系统设计情况进行评估,并找到为提高效率而采取的改进措施。

  二、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三角形、长方形、立方体的模型等。

  ■学生:橡皮筋、筷子。

  三、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预设

  [一]框架式结构的认识:

  出示埃非尔铁塔的图片。

  1、介绍:巴黎铁塔是法国最著名的建筑,该塔高320.75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并且保持了世界记录40多年。

  巴黎铁塔铁塔是谁建造的呢?著名建筑大师埃非尔,所以这座塔又叫埃非尔铁塔。据说铁塔开始动工时,曾遭到一些文化艺术界名流的反对。铁塔工地附近的.居民也被吓坏了,有人居然还跑到法院起诉埃非尔。原因何在?因为该塔全身都是一根根的钢铁构成,用的是框架式结构。

  2、什么叫框架式结构?我们再来看几组图片。(出示其他的框架式结构的图片:塔吊、电塔、游乐场翻滚列车支架等)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什么是框架式结构吗?(学生无法理解时,用“骨架式”来帮助理解)

  3、你对框架式结构有哪些认识?框架式结构好不好?它有哪些作用?(学生无法理解时可以让他们比较框架式与实体建筑的区别)

  (框架式结构不仅节省材料,在很高的建

  筑物中还可以减少风对它的影响。)

  4、让我们再回到100多年前,当时的文化艺术界名流以及铁塔工地附近的居民为什么反对埃非尔的设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框架式结构不牢固。

  框架式结构牢固吗?怎么向世人解释框架式结构的牢固性?

  [二]三角形稳定性的研究:

  结合课件观察,框架式结构中最小的格子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大都做成三角形呢?

  出示三角形和长方形的模型,学生个别上台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思考三角形和长方形再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解释三角形的稳定性。

  结合课件演示,分析三角形稳定性的力学原理:当三角架顶端受重力作用时,两边斜杆受压力,下面的水平杆受拉力。由于三角形边长不变,角度也不变,是唯一不会变化的形状,所以框架结构以三角架为基本构造。

  想办法加固长方形框架。

  增加的斜杆起了什么作用?(“推”、“拉”的认识)

  [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明确任务:用最少的筷子搭一个牢固的正方体框架,比一比哪组的作品承重能力最强。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以一根斜杆为例,说说它是防止正方体框架往哪边跨塌?

  比一比哪组的框架承重最多,用的材料最少。

4、三年级科学:《研究纸的吸水性》教案一等奖设计

  【单元分析】本单元共有八个课题,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观察研究热和热传递现象,后半部分则重点探究由热引起的燃烧现象。“热”部分的主要活动有:了解生活中有哪些热源,我们的身体可从哪些途径获得热能;观察热传递的过程;感知不同材料物体的传热速度;选择使用合适材料控制热传递的速度等。“燃烧”部分的主要活动有:观察燃烧现象;探究燃烧与温度和空气的关系;了解人类对火的利用;学习如何安全用火等。

  【课时分析】本课教学内容非常有趣,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也非常有益。教学中安排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蜡烛能燃烧多久,第二课时教学怎样让蜡烛继续燃烧。第一课主要安排两个探究活动,蜡烛在杯子里熄灭上节课学生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杯子里的氧气被燃烧完了。真的是氧气被燃烧完了吗?这节课的探究就从这里开始。探究活动一:用一个玻璃杯罩在一支点燃的蜡烛上,计算蜡烛在杯内燃烧的时间有多长呢。这部分的教学教师着重于数据的处理上。探究活动二:分别在2个杯子和1个杯子中,比较两支长短不同的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这部分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观测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从而不断地进行思考及修正已有的认识。教学的拓展安排2个小实验,在钟罩里,两支长短不同的蜡烛会怎样?如何才能使蜡烛继续燃烧呢?实验结果出乎学生意料之外,学生带着问题结束这一课的学习,并为第2课时作铺垫。

  【课时目标】

  1、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2、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推测的思维过程;

  3、能够设计一些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并且形成自己的实验报告;

  4、使学生明白杯子里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杯子中的氧气不足;

  5、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思路】

  1、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测,作出假设,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形成认识、巩固认识、否定自己不正确的认识、形成新的正确认识的科学思维过程。

  2、教学对象五、六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尽可能地压缩自己的活动,留较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研究。

  3、努力使学生在课堂内带着问题来,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4、教师力求以科学实验的魅力、教师语言的幽默来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能够设计一些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

  【实验器材】学生:两个玻璃杯、两支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火柴。教师用:棋子若干、玻璃钟罩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实验铺垫导入新课

  1、师演示2个实验:热汽球上升、二氧化碳灭火。

  2、如将一个玻璃杯罩住这支蜡烛,会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熄灭呢?老师把同学们的意见写在黑板上(杯中的氧气烧完了)

  3、蜡烛在杯中能燃烧多久呢?(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蜡烛能燃烧多久。

  (教学思路:两个演示实验,活跃了课堂气氛,避免学生课前的紧张情绪,使其在轻松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课堂教学;也为后面的教学作知识铺垫。)

  二、科学探究过程

  ㈠、一支蜡烛的研究

  1、猜测:这支蜡烛在杯内燃烧多久才会熄灭?做一做,用实验来证明。(出示实验报告一)

  (教学思路: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验证。教师根据学生的意愿来确定记时标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能为后面学生的动手实验定一个记时的标准。)

  2、讨论:什么时候开始计时。

  3、小组分工好:计时员,实验员,记录员,汇报员。说明实验一次可能不准确,建议实验5次。

  4、学生实验,完成实验报告(一),并把结果写在黑板上。

  5、学生汇报:说说每次测的结果,最后的结果是怎样出来的?有些差别很大,说说是怎么做?(在实验中给杯子换气)

  6、讨论:看了这些数据,你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一样大小的杯子,蜡烛燃烧的时间差别这么大?

  7、再实验2次,并讨论: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小组商量一下,要不要修改你们的数据。

  8、学生汇报:除计算的准确性、火苗的大小等原因外,还发现了不同的小组蜡烛有长有短。(学生讲到火苗有大小时,提示用剪刀修整)

  (教学思路:再次实验,要让学生意识到学科学的一丝不苟,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性。要不要修改你们的数据,体现了尊重学生。)

  ㈡、两支蜡烛的研究

  1、燃烧的时间和蜡烛的长短有关系吗?你可以设计一个什么实验来让同学们、老师相信?(两个蜡烛,同时用两个杯子罩住,然后进行比较)

  (教学思路:课前有意识地把学生实验的蜡烛分成长、短两种,在讨论中,学生肯定会考虑到蜡烛的'长短问题。怎样进行实验,学生第一个想法就是用两个杯子两根蜡烛进行。虽这里可以通过长短不同的两组数据进行比较,但还是让学生实验,眼见为实,才能使学生信服。)

  2、你还可以怎么做更简单一点?(两根蜡烛用一只杯子罩住进行比较)

  3、领取蜡烛及实验报告(二)。

  4、学生实验,两个实验各进行4次,并思考:从实验现象中你知道什么?

  5、学生汇报:说说蜡烛灭的先后顺序,你是怎样想的?

  6、比比赛赛:从刚才的数据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问题?比哪个小组想的多!

  (教学思路:怎样做更简单点,怎样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用一只杯子罩住两根蜡烛。安排两个实验一起做,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行研究,避免过多在间隙、过多的汇报、过多的打断学生研究思路。)

  ㈢、研究讨论杯中氧气烧完了吗?

  1、通过实验,两支蜡烛在一个杯子里先后灭掉,看到这个现象你发现了什么?

  2、假设在杯子里,再放一支更长一点或更短一点的蜡烛,同学们猜猜会怎样?

  3、说明:杯子里的氧气并没有烧完。

  (教学思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推测和发现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发现自己以前知识的缺陷,并不断地实验、修正,这也是科学课的任务所在。为什么会这样?这个原因课堂上难解决,留给学生课外解决。)

  三、课外拓展、教学铺垫

  1、在大钟罩里,放上2支长短不同的蜡烛,猜想会怎样?为什么这个实验结果和小杯子做的实验结果不一样呢?今天课堂上老师不告诉你道理,你自己课外去研究,找到了,问问你们的科学老师,或向他们请教。

  2、怎样让杯子中的蜡烛能继续燃烧呢?教师用三个棋子垫演示:这样蜡烛还会熄灭吗?

  3、怎样让蜡烛在杯子中燃烧的时间更长久呢?或者让蜡烛一直燃烧下去?同学们好好地思考一下,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教学思路:科学课的特点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2个实验的结果,都出乎学生的意料之外,现实与矛盾的冲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这也正是科学课学习的意义所在。如有时间,怎样持久燃烧展开一下,组织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四、整理器材

  发放教材,组织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

  (教学思路:整理好器材,这个环节也很重要。一方面在日常教学中为教师准备下节课教学节省不少的时间;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一个有效手段。)

5、三年级科学:《研究纸的吸水性》教案一等奖设计

  【设计思路】

  这一课的教学活动意在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怎样加快溶解?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本课活动较多,教学的重点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每个活动都分小组进行的话,一节课的教学时间肯定是不够用的。因此,可以根据的实际水平来取舍。

  本课的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既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提示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也可以采用先指导再独立研究的方法。在设计时,本文采用了第二种方法。在第一次研究时,重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突出如何控制变量和如何设计方案。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合作设计方案进行实验验证。这种由“扶”到“放”的教学,有利于农村学校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

  2、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3、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变量控制的讨论(相同条件下)。

  2、难点:实验时的变量控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演示用:肥皂、搅拌棒、杯子、自来水、记录表、抹布、。

  2、小组实验用:肥皂、搅拌棒、杯子、自来水、记录表、热水、自来水、小刀、粮块、秒表、抹布。

  【教学过程】

  1、复习讨论,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物质的溶解现象。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四种物质,那些有在水中溶解?

  要说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我们有哪些理由?

  生活中,妈妈常常用肥皂来洗衣服等东西。肥皂在水里能溶解吗?

  妈妈是怎样让肥皂在水里溶解得快上点的.?

  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让肥皂溶解得快一些?(简要板书学生说的所有办法)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怎样加快溶解?

  2、探究哪块肥皂溶解得快。

  刚才说的这些方法行不行,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同学们说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验证,先来验证搅拌是不是可以加快溶解。

  要验证搅拌是不是可以加快溶解,我们可以用比较实验的方法。那么怎么做才能既公平,又能比较出搅拌比不搅拌肥皂溶解得快?

  引导学生得出:杯子一样大,同一种水而且一样多,肥皂一样大小(多大才合适?)

  指导学生做对比实验:一个杯子静止不动,另一个杯子用搅拌棒搅拌。

  引导学生描述实验情况,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小结做加快溶解对比实验的方法:猜测——设计实验——验证实验——描述证明。

  让学生小组讨论选择一个问题,讨论设计对比实验。

  交流修正设计方案。

  按设计方案实验,收集证据,描述证明。

  反思实验过程中不足的地方(或失败的原因)。

  讨论:肥皂在什么情况下溶解得快?(注意引导利用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3、记录糖块溶解的时间。

  研究了肥皂加快溶解,让我们猜测一下糖块怎样溶解得快?(板书方法)

  刚才我们研究时只有用两个方法进行对比实验,现在我们让多种方法同时进行对比实验,还要用上记录时间的办法进行实验。

  要让糖块在嘴里溶解,用上不同的方法,记录溶解的时间,我们可以怎样做?

  讨论一下怎么分工(六个人一组,谁看时间?谁记录时间,其他四个同学分别采用某一种方法使糖块在嘴里溶解?)

  分组实验,记录数据。

  溶解糖块的方法

  溶解所用的时间

  分析数据,描述得出结论:糖块怎样溶解得最快?

  4、课外延伸:研究加快食盐的溶解。

  做了加快肥皂的溶解和加快糖块的溶解,我们能否独立做加快食盐的溶解的研究?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课外研究,记录实验情况,描述得出结论,下一次上课交流。

6、三年级科学《不同用途的纸》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通过参与活动,知道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并能把纸的特性和用途联系起来。

  2.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运用工具积极、主动地探究“不同用途的纸”。能用对比实验观察比较纸的性能,初步感知物体的性能与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乐于探究、团结协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去观察研究纸的性能,在研究纸的活动经历中感知物体的性能与用途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经历自行设计和进行对比观察实验的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纸、按组准备同样大小的牛皮纸、报纸、日历纸、餐巾纸、红墨水,滴管,烧杯,量筒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我们身边有哪些纸做的物品。(电脑出示)如皮鞋盒子、粉笔盒子、一次性杯、纸鱼、挂历……,那么,这样的纸制品是不是都是同一种纸做的呢?为什么不是?

  确实生活中的这些纸的物品都不是同一种纸制成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不同用途的纸。板书课题。

  课前让大家收集各种不同的纸张,哪个小组上台来说说你带来了哪些纸样、有哪些用途?(小组汇报、展示收集纸样)

  二、实验探究,获取信息(研究纸的吸水性和抗拉伸性)

  1、研究纸的吸水性

  你们收集的纸样真多,师指其中一份问:我桌子上洒了些水,选哪种纸擦效果好,为什么?

  到底谁的吸水性强呢?有没有好的办法来证明?比一比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又好?

  你们准备用怎样一个实验来证明你们的猜想?请小组交流,说说实验的具体步骤,实验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小组的方法?(小组汇报、质疑)

  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滴

  分别往每一种纸上滴一滴水,看哪种纸上的水印“长”得最大。“长”得大的说明吸水多,“长”得小的说明吸水少。

  谁有补充吗?

  对,因为只有滴相同多的水,才能正确比较出水印的大小。为了公平,我们把这四种纸裁成相同大小,这样比较更准确。研究时还要借助滴管来滴这一滴水?(教师出示滴管,讲解、演示滴管的用法。)

  (2)、挤

  将所有的纸都放在水里浸湿,然后分别将每一种纸上的水挤到杯子里,再来比较哪一杯里装的水多一些,就说明哪种纸吸水吸得又快又多。

  谁有补充?

  时间要一样。纸张大小也要一样。(如没人答师要启发)

  (3)、降

  我们组的方法是将同样大小的纸分别同时放入四杯水中,同时拿出来,再比较这四杯水降低了多少。降低多的吸水多,降低少的`吸水少。

  师提醒:四只杯要一样大,四杯水要一样多才可以。

  (4)、沉

  把纸同时放在水面上,先沉下去的吸水多,后沉下去的吸水少。

  在放纸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纸不能叠在一起放。放的纸稍微小一些好。)

  (5)、晒

  同样大小的纸,同时浸入水中,又同时拿到太阳底下摊开晒。先干的吸水少,后干的吸水多。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你们真聪明,想到这么多方法。

  你喜欢哪种方法,讨论一下:你们实验时需要哪些物品?老师给每个组准备了四种常见的纸,请每组派一人上来领取材料后开始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小组汇报、质疑

  那么吸水性强的纸有什么用呢?吸水性弱的纸又有什么用呢?(小组讨论交流)

  2、研究纸承受拉伸能力

  接下来做个游戏:比一比谁的力气大。看谁不容易被拉断。先来猜一猜哪张纸不容易断。

  师讲实验方法和要求,学生分组实验

  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承受拉伸力强的纸有什么用途呢?承受拉伸力弱的呢?

  师举例说明应用:牛皮纸制作的纸袋、购书中心包书的纸等利用了它的拉伸性好。现代的科技发展使人惊叹,由于能源的短缺,有人提出用纸来造房子,你们猜猜,纸真的能造房子吗?如果用纸来造房子,纸必须具有什么性能?(很强的抗拉伸力和抗弯曲性)。

  三、总结交流,探究延伸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特性,所以它们的作用也不一样,就像我们桌子上的水,要用吸水性很强的餐巾纸来擦;而我们写字就要用书写纸来写,因为它吸墨均匀。现在请大家把自己带来的纸样拿出来,一起来分析它们有什么样的特性。各小组内每人简介自己的纸样。

  纸的性质不同决定了它的用途不同,你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纸吗?小组互考,说说收集的纸样适合用在哪里。

  今天大家学习都很认真,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但是关于纸的知识远远不止这一些。总的来说,纸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课后各小组要继续研究,查资料,多获得有关纸的信息。把收集来的资料编辑成小报,我们再进行评比。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探究式教学,突出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强调让学生在“做”中学到知识。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探究学习还处于最低层次,自主探究、设计实验、实验方法等能力还刚起步,所以要求不能太高,只要学生能想出更多的办法来证明就行了。另外在探究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必不可少。千万不能什么事都让学生自己去做,这样课堂上就会出现学生无事可做,不知做什么事的局面。另外,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要做到有序,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的有序性上还要多研究。

7、三年级科学上册《水》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反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三种液体和空气)、牛奶、醋、水、石头、木头、树叶、网状图、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的材料:

  7种物品名称的卡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看浩瀚的宇宙中这蓝蓝的星球是谁呀?(地球)

  2、师:地球上大片大片的蓝色代表的是什么呢?(水)

  3、师:对。有人说,地球其实是一个“水球”,因为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都被水覆盖着。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我们今天就要来探究关于水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我们每天都需要水,都见到水,水是什么样的呢?

  2、学生观察水。

  3、生汇报。

  4、小结: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物体。

  5、师:除了水的样子,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水的知识呢?

  6、学生质疑。

  7、观看动画片《水的故事》。

  8、学生汇报。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找水的游戏,老师把水藏在7个袋子中,这些袋子中装的也可能是:石块、木块、树叶、醋、牛奶和空气。有没有办法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找出水是哪一袋呢?

  2、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辨认?

  3、生汇报。

  4、出示记录单。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选择学生熟悉的水作为研究对象,将学生脑海中对水的零星感性认识提升到水的内涵属性层面上,并在概念提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认识物质的方法,使学生在初次进入“物质世界”这一领域时,就能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质的特征,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师在设计这节课时,以关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出发点,本着观察、体验、验证的原则,尽可能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在活动中能够有所收获。在立足学生个人需要和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逐步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本节课以四个活动贯穿始终:

  第一个活动按照教材原有的网状图的设计思路来执行教学,对“关于水你知道什么”谈话就进行活动,通对水的观察以及观看动画片,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从零碎的回答到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让学生明白如何用自己的感官去观察物体,为下一个活动作好铺垫。

  第二个活动操作前的方法交流和引导是实验操作有效开展的铺路石,根据三年级孩子们对事物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对研究缺乏耐性,因此观察方法的引出和方法的指导显得非常重要。让学生自己试着从众多物质中去找出水,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涉及到“观察、分析、假设、解释、交流、质疑”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在课堂上呈现出一个多层次的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让学生思考自己判断的依据,保证了学生的活动的有效性。对证据的重视,理性的思考,大胆的质疑,是科学态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本册教科书中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重要内容。

  第三个活动让学生根据上一个活动对七种物质的了解进行分类,让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本堂课,由于学生刚开始科学学习,在小组中友好合作的意识,积极参与班级讨论的习惯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关注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提高课堂学生合作的效益。

8、小学三年级《纸的发明》教学反思

  《纸的发明》是人教部编版教材第三单元第2课。本单元主题围绕“传统文化”这个专题进行编排,本课讲的`是东汉时期蔡伦发明纸的过程和意义,揭开了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并从中感受到造纸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从中发明的过程中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与才干。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有以下几点感触:

  一、做学生的好导师。

  我总是以学生的以玩伴,和他们一起探究,对他们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指导,教给方法,适时鼓励,使学生乐于学习,积极投身到活动中去,为顺利的完成活动打下基础。

  二、任务驱动

  1、以题为眼,课题中的“纸”你都了解多少?联系生活说一说生活中的纸,你知道是谁发明创造的?发明创造的过程如何?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吧!激发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2、以趣为点,找出文中自己感兴趣的句子与大家分享。目的增强文本的熟悉度。“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优化教学我利用闯关练习驱动学生阅读任务,以任务为驱动力贯穿整个教学,运用填表法,明确学习任务,汇报的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纸的发明过程便更清晰、明了。

  3、关键词句进行突破,“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孩子们在学习中养成了积累词汇的好习惯,能从关键词中体会深层次的含义,还需引导加强训练。

  在教学中通过反复读,首先抓住描写蔡伦造纸的动词“剪碎、切断、浸在、捣烂、铺在、揭下”等,或做一做动作,体会出蔡伦造纸的艰辛不易;其次从造纸的材料看“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看似再平常不过的东西却创造出闻名世界的纸,进而突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的以及过程体会出蔡伦造纸的艰辛不易,造纸的方法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我们要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化。最后,采用填空。从“容易得到、大量制造”“影响了全世界”体会蔡伦造纸的贡献之大,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进一步剖析蔡伦这个人心存百姓、勇于摸索、敢于创新,接机引导学生简单了解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体验收获的快乐,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让孩子们在大舞台上尽情的展示自己的才能,在实践中学习、思考、体验、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体验成功地喜悦.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分层训练:

  1、谁能说说纸是怎样发明?

  2、挑战自我--3分钟《纸的自述》

  三、不足:

  对于农村孩子对造纸的过程只能通过言语、视频粗糙了解感一点,如果能让孩子们亲手实践、体验一下造纸过程,孩子们会更加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还会对四大发明及传统文化的热爱深入心底,教学效果会更好。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9、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教学反思

  《纸的发明》是人教部编版教材第三单元第2课。本单元主题围绕“传统文化”这个专题进行编排,本课讲的是东汉时期蔡伦发明纸的过程和意义,揭开了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并从中感受到造纸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从中发明的过程中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与才干。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有以下几点感触:

  一、做学生的好导师。

  我总是以学生的以玩伴,和他们一起探究,对他们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指导,教给方法,适时鼓励,使学生乐于学习,积极投身到活动中去,为顺利的完成活动打下基础。

  二、任务驱动

  1、以题为眼,课题中的“纸”你都了解多少?联系生活说一说生活中的纸,你知道是谁发明创造的?发明创造的过程如何?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吧!激发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2、以趣为点,找出文中自己感兴趣的句子与大家分享。目的增强文本的熟悉度。“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优化教学我利用闯关练习驱动学生阅读任务,以任务为驱动力贯穿整个教学,运用填表法,明确学习任务,汇报的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纸的发明过程便更清晰、明了。

  3、关键词句进行突破,“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孩子们在学习中养成了积累词汇的好习惯,能从关键词中体会深层次的含义,还需引导加强训练。

  在教学中通过反复读,首先抓住描写蔡伦造纸的动词“剪碎、切断、浸在、捣烂、铺在、揭下”等,或做一做动作,体会出蔡伦造纸的艰辛不易;其次从造纸的材料看“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看似再平常不过的东西却创造出闻名世界的纸,进而突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的以及过程体会出蔡伦造纸的艰辛不易,造纸的方法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我们要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化。

  从“容易得到、大量制造”“影响了全世界”体会蔡伦造纸的贡献之大,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进一步剖析蔡伦这个人心存百姓、勇于摸索、敢于创新,接机引导学生简单了解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体验收获的快乐,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让孩子们在大舞台上尽情的展示自己的才能,在实践中学习、思考、体验、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体验成功地喜悦.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分层训练:

  1、谁能说说纸是怎样发明?

  2、挑战自我--3分钟《纸的自述》

  三、不足:对于农村孩子对造纸的过程只能通过言语、视频粗糙了解感一点,如果能让孩子们亲手实践、体验一下造纸过程,孩子们会更加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还会对四大发明及传统文化的热爱深入心底,教学效果会更好。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10、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纸的发明》教学反思

  《纸的发明》是部编版教材第三单元第2课。本单元主题围绕“传统文化”这个专题进行编排,本课讲的是东汉时期蔡伦发明纸的过程和意义,揭开了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并从中感受到造纸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从中发明的过程中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慧与才干。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有以下几点感触:

  一、做学生的好导师。

  我总是以学生的以玩伴,和他们一起探究,对他们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指导,教给方法,适时鼓励,使学生乐于学习,积极投身到活动中去,为顺利的完成活动打下基础。

  二、任务驱动

  1、以题为眼,课题中的“纸”你都了解多少?联系生活说一说生活中的纸,你知道是谁发明创造的?发明创造的过程如何?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吧!激发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2、以趣为点,找出文中自己感兴趣的句子与大家分享。目的增强文本的熟悉度。“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优化教学我利用闯关练习驱动学生阅读任务,以任务为驱动力贯穿整个教学,运用填表法,明确学习任务,汇报的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纸的发明过程便更清晰、明了。

  3、关键词句进行突破,“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学机智是教师素质的画龙点睛之笔。孩子们在学习中养成了积累词汇的好习惯,能从关键词中体会深层次的含义,还需引导加强训练。

  在教学中通过反复读,首先抓住描写蔡伦造纸的动词“剪碎、切断、浸在、捣烂、铺在、揭下”等,或做一做动作,体会出蔡伦造纸的艰辛不易;其次从造纸的材料看“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看似再平常不过的东西却创造出闻名世界的纸,进而突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的以及过程体会出蔡伦造纸的艰辛不易,造纸的方法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我们要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化。最后,采用填空。

  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可以(),价格(),能满足(),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了。我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到邻近的()和(),后来又传到()和(),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的发展,影响了()。

  从“容易得到、大量制造”“影响了全世界”体会蔡伦造纸的贡献之大,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进一步剖析蔡伦这个人心存百姓、勇于摸索、敢于创新,接机引导学生简单了解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体验收获的快乐,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让孩子们在大舞台上尽情的展示自己的才能,在实践中学习、思考、体验、积淀,不断地充实自己、体验成功地喜悦、追求个性、构建风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分层训练:

  1、谁能说说纸是怎样发明?

  2、挑战自我——3分钟《纸的自述》

  三、不足:

  对于农村孩子对造纸的过程只能通过言语、视频粗糙了解感一点,如果能让孩子们亲手实践、体验一下造纸过程,孩子们会更加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还会对四大发明及传统文化的热爱深入心底,教学效果会更好。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