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最新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

2023-06-17 09:30:11

  最新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

最新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

1、最新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刚刚上。

  时至今日仍牵在心头:感觉那是我自认为较成功的一节课,究其原因注重了教材的扩展,我认为较好了阐释了用教材教,吻合了课标的一些理念。使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学得挺轻松的,并且掌握的更好。

  几点做法:

  一是先在班级墙上张贴了很多关于萧伯纳的故事,还有更多的关于人与人平等的故事。让学生有意无意中受其影响,接近它感受它。这些资料都是用喷墨喷出来的.,图出把学生吸引到跟前,内容留住学生。

  二是在班级书柜中存放了几本书,无论学生有没有看到,但上完课之后,一定要让学生知道有关萧伯纳更多的故事请从书中找。

  三是进行了写的扩展。主要是想想看在生活中除了老师和长辈之外,有没有比你小的人教给你一点道理,进行交流并且较好了引而不发,学生越着急,我越不让讲,当下课后再让学生把它写下来。进行全班交流。

  四是进行课本剧的表演。面对表演学生更是兴奋不已,一组虽是四个人可文中却只有两个人物我就要求两个人演角会,一个人做解说了,而另外一个人的工作更重要,为了使你们这一组表现的得好,你得认真观察,指出他们优点与缺点,便于改进。


2、《大作家的小老师》的教学反思

  《大作家的小老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课文。我从网上查阅了有关资料,这应该是个真实的故事。我读完文章,感受最深的有两个方面。

  这也将成为我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

  首先,我看到了小姑娘娜塔莎的天真无邪。什么叫“天真无邪”?字典上是这样说的:心地单纯,性情直率,没有做作和虚伪。娜塔莎的这个特点,文章是由表及里,层层展现的。看课文开头,她一出场就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小姑娘白白胖胖,一对大眼睛很有神,头上扎着大红蝴蝶结,可爱极了。”再看课文第三自然段,她对世界著名作家的态度也是那么自然、率真。“小姑娘竟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道:‘请你回去后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娜塔莎。 在她纯洁的心灵里,萧伯纳是个朋友,他们之间没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别,是完全平等的。

  其次,萧伯纳的品行令人赞叹。文中开头就揭示了他的成就——英国著名作家。然而后面的他却让人感觉无比真实。他富有童心,会同一个刚刚相遇的小姑娘玩上许久。他会骄傲,临别时,不忘宣扬自己的成就,期待别人的崇拜、夸赞。更为难得的是,他善于自省。他对小姑娘说的语气有些自夸,但内容与实际情况没有出入。而小姑娘出于天真,照搬了他的话。从成人的角度看,是对他的指责,“反将一军”。他的反应不是“恼怒”,而是“为之一震”,马上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后来还公开承认,并称小姑娘是他的老师。这是何等的胸襟。他的这种自律、坦诚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小姑娘的天真更可贵。毫无疑问,课文用生动的描写,细腻的刻画,富有哲理的话语为我们增添了一份心灵的财富。

  这堂课也是围绕着两个人物展开对话,小女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孩子们很快就能说出,这个小女孩非常的可爱,你从哪里看出了小女孩非常地可爱呢?孩子们都能找出相关语句,并且能够说明理由,那么为什么要称小女孩是大作家的老师呢?仅仅是因为小女孩的可爱才说小女孩是他的老师么?孩子们都说不是,那么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小女孩让萧伯纳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还要从上次的临别说起呢?朗读萧伯纳和小女孩的对话,读出萧伯纳的亲切和小女孩的俏皮可爱。从而让孩子们领会到萧伯纳的品行。

3、大作家的小老师的教学反思

  本文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描写了大作家萧伯纳和一位普普通通的小女孩娜塔莎相遇,一起玩耍,交谈,最后认小女孩为老师的过程。

  在教授本课的伊始,我先让学生了解了萧伯纳的身份,作为一名著名的大作家肯定身边有很多吹捧、敬仰他的人,因此不免也会为自己的身份而感到沾沾自喜。当他和小女孩娜塔莎相遇并交谈后,一切都是很自然,在愉快的环境下进行的。但是当萧伯纳在表明自己身份后,却意外受到了和预想中不一样的冷落!

  在小女孩的眼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身份的高低之分,因此对于表明表明身份后的萧伯纳,她觉得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大作家和小女孩之间没有任何的界限。

  而女孩的.态度,让一向有优越感的萧伯纳震惊,同时深受教育,觉得女孩是自己的老师。学习了本课之后,我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在班上一些孩子因为各方面表现相对优秀一点,就看不起学习差的孩子,不愿意和他们做朋友。既然连大文豪萧伯纳都能认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子当老师,在他眼里都可以做到大家都是公平的,那么作为一个小学生是不能对身边任何一个同学有歧视的心态的。希望我们的班级是一个和睦上进的、团结友善的班集体。

  这样有教育意义的课文,不仅仅是一个语文课堂,还是学生心灵洗礼的课堂。

4、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

  首先是备课思路清晰,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上完课很兴奋,有收获也有不足:

  一、谈收获

  我觉得上公开课,是一种经历,也是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最深入、最投入的备课,上完课竟然几天课的流程都在脑中回荡,挥之不去,在接到任务后,我先把书读了十遍,布置学生最少读五遍,然后自己先独立备课,备好后再看参考书,最后上网查资料,再去请教王珊主任,仅用两天时间备课,两天写说课稿。

  再预设教2---4是我一时有几种教学思路,但总是觉得不妥,然后睡了一觉,睡醒了再想一会儿,最后,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把几种思路的`教学流程一句一句的写下来,写好后再对照一下,看看哪种更合适,一共写了26张纸,后来终于想通了,这才出去买些吃的,静下心来。上课时学生发言积极,连一些平时不举手的同学都发言了,而且孩子学习课文的方法真多,课堂生成的东西较多。以往主人的话来说课上的很灵动。

  二、谈不足

  时间安排有点不充分,拖了两三分钟,第一段可以放在第一课时上。

5、大作家的小老师课堂教学反思

  最近,我上了《大作家的小老师》这一课。这篇课文重在让学生感受大作家萧伯纳知错就改、严于律己的可贵品质。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我们决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自己质疑、探究、感悟。

  一、设疑导学自探究:

  这节课我们选择了三个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大作家的小老师》一文,课题很吸引人,老师问一句:“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不但可以简洁地过渡到课文的学习,而且能激起学生主动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的兴趣。接着,通过插图、文字、课外资料等途径解决学生提出“大作家”和“小老师”的问题,这是一次较为深入的与文本对话。此处,老师第二次设疑:“可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姑娘说的一句话却让萧伯纳‘为之一怔 ”。根据‘为之一怔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关键词提问,从而巧妙地提出了理解萧伯纳性格特点的难点。学完全文后,老师又通过第二个问题“文中的萧伯纳和小姑娘,你喜欢谁?为什么?”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又跳出文本,客观地评价文中人物,从他的身上获得启示。三个大问题的设计牵动了全文的脉络。根据课题,关键词提问,本节课教给了学生质疑的方法。

  二、合力攻关显成效

  教学中解决学生提出的为什么会‘为之一怔 ?及从‘为之一怔 中体会到什么?是难点,小组集体的智慧此时便可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小组成员间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对人物的品质便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以演带读助感悟

  三年级的课堂上,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上,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读好这段话的基础上,让学生戴上头饰,配上动作,分角色朗读。学生表演读这段话,也在体验着文中人物的感受,读好这段话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萧伯纳的优秀品质,感受到小姑娘的人格力量。

  总之,这节课我们重在引导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提出问题,并运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探究问题,达到自己释疑的目的。

  近日,笔者拜读了《走近新课程》这本书,感觉受益非浅。其中,有一段话一针见血地提出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课堂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课堂管理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已经不够了,安静无法满足学生参与体验;而热闹又是纪律的大敌,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呢?笔者对此认真进行了反思,以下谈谈自己的拙见。

  何谓“热闹”?它是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一种现代课堂教学现象。它不等于“吵闹”,更不等同于“混乱”。

  如何才能将课上得热闹呢?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一)音乐渲染。

  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在教学中灵活准确应用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更加有效地集中精力,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学《荷花》第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一边看着挂图,一边听着优美的轻音乐,一边像作者这样动脑想象。听完后,我请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感受。朱雪玮说:“我仿佛来到了仙境。池塘里的河水轻轻地流淌着。荷花散发着阵阵清香。一阵微风过后,荷花仙子舞动着长裙翩翩起舞。”戴敏说:“我看到小鱼和蜻蜓正在夸赞荷花仙子优美的舞蹈呢。”超说:“我仿佛变成了一只蝴蝶,在和荷花姐姐比舞呢?”……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顿时热闹起来。这时,我以激情饱满的语言加以总结,并引导他们和着音乐唱出或说出自己对荷花的喜爱,升华了主题

  (二)课堂表演

  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科学》中说:“当儿童游戏的时候,也是在发展他的知觉,他的智力。”游戏是激发儿童兴趣,满足儿童活动的心理需要,充分完美地发展儿童人格的重要途径,而课堂表演恰恰是让学生在游戏中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一种好形式。可充分利用课本剧,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表演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孩子们的心理素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水上飞机》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动嘴读、动手划、动脑想。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安排小小组讨论、圈划、画图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就变多了,讨论出来的问题也就比较完整,比较详细了。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如何学好语文?《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那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呢?

  首先,教师对于“热闹”的教学环节要有预见性,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出明确、具体、有序的要求,并加以适当的指导。如果教师仅仅一句“下面小组交流(表演)”的话,学生会感觉不知交流什么,怎么去交流,最后交流演变成聊天,教学秩序乱成一锅粥,教学目标根本不可能很好地实现。于永正老师的一节作文课曾有一个精彩的环节——小品表演。为了使学生的表演生动、逼真,把全班同学都带入情境,于老师很注意学生的推荐选拔,他先提出条件:聪明、顽皮。再请学生根据这个要求进行推荐和自荐,从中选择出2至3名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也与小表演有关,为小品表演作铺垫。如:亲热地叫妈妈,伤心地大哭等。正是因为于老师这种有目的的、有序的、多元的调动,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完成思维训练,培养了想象能力,构思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其次,在上课过程中,要使学生有适度的紧张感。教师平时要加强课堂纪律的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如上课时遇到会的问题应积极举手,但不能乱嚷,更不能随便下位;小组交流时,围绕本组桌子周围有秩序地轮流发言,如果想补充问题,也应举手取得小组其他成员的同意等。其次,课中要加强纪律信息的反馈,如果学生交流过程中出现开小差、互相推委、谈论与上课无关的话题或到处乱逛时,就应该及时提醒。如果教师平时就注重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时,学生一旦过于激动时,心里就会有一个声音提醒他,让他产生一些紧张感并自动更正,从而保证教学能有序地进行。

  其三,一节使学生感兴趣的课,也能热闹而有序。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有序地进行学习。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采莲》一文时,先在课前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贴上采莲小船、采莲人,教室墙壁四周挂了一些荷叶、荷花、莲蓬,给学生营造了置身满湖荷花中的情境。课一开始,教者播放了江南名曲《采莲》,并投影了课文的插图。动听的音乐,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教者说:“小朋友,你们欣赏过美

  丽的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你有过乘着小船穿梭于荷花中的想法吗?那感觉一定美滋滋、乐陶陶。这节课让我们好好的读一读诗歌《采莲》,一起去感受湖中采莲的快乐吧!”然后,让学生聆听诗歌的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接着,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为让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读出诗歌的韵味,教者还借助多媒体演示“微风吹来,荷花、莲子充盈摇摆的情景”。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感受荷花和莲子“香”的气息,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画中的人,自由畅想湖中的情境和采莲人采莲时的神情、动作、语言,由此体会人们采莲时欢快、喜悦的心情。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学生沉浸在学习的喜悦中,还愁课堂秩序不能有序地进行吗?

6、《大作家的小老师》的个人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对题目的分析的确过多,而且有点偏了。特别是对“小”字的分析。所举的例子“小鬼头、小露珠”等,与本课的“小老师”并不完全一样,我为了引出娜纳莎的可爱把它们联系到一起,有点单调了。从而让学生失去了对前后对比性的感悟,还有点把题与文割裂开的感觉。

  我的读书指导确实没有到位,对人物语言的`朗读指导得有些少了,缺少反复的自由练读,还应该关注一下读书能力稍弱的学生,指导一下他们的读书,更应关注学生的不同感觉。

  课堂上应减弱预设的束缚,多让出一些空间让学生交流碰撞。譬如,对萧伯纳的话到底应该读出什么像的语气,完全可以让学生们去辩一辩。“小女孩的话又应该怎么读”这个环节也是一样。以上两个环节我处理的节奏的确有些快了,没有给足学生思维碰撞的时间。

  另外,在最后第三次修改教案后,我把“找小女孩的外貌”改为“找找小女孩的可爱之处”,自我感觉很好。因为我认为,作者外貌描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突出娜塔莎的可爱,与其让学生“读外貌”还不如让学生“读可爱”呢!

7、最新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刚刚上。

  时至今日仍牵在心头:感觉那是我自认为较成功的一节课,究其原因注重了教材的扩展,我认为较好了阐释了用教材教,吻合了课标的一些理念。使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学得挺轻松的,并且掌握的更好。

  几点做法:

  一是先在班级墙上张贴了很多关于萧伯纳的故事,还有更多的关于人与人平等的故事。让学生有意无意中受其影响,接近它感受它。这些资料都是用喷墨喷出来的.,图出把学生吸引到跟前,内容留住学生。

  二是在班级书柜中存放了几本书,无论学生有没有看到,但上完课之后,一定要让学生知道有关萧伯纳更多的故事请从书中找。

  三是进行了写的扩展。主要是想想看在生活中除了老师和长辈之外,有没有比你小的人教给你一点道理,进行交流并且较好了引而不发,学生越着急,我越不让讲,当下课后再让学生把它写下来。进行全班交流。

  四是进行课本剧的表演。面对表演学生更是兴奋不已,一组虽是四个人可文中却只有两个人物我就要求两个人演角会,一个人做解说了,而另外一个人的工作更重要,为了使你们这一组表现的得好,你得认真观察,指出他们优点与缺点,便于改进。


8、《大作家的小老师》的教学反思

  最近,我上了《大作家的小老师》这一课。这篇课文重在让学生感受大作家萧伯纳知错就改、严于律己的可贵品质。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我们决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自己质疑、探究、感悟。

  一、设疑导学自探究:

  这节课我们选择了三个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大作家的小老师》一文,课题很吸引人,老师问一句:“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不但可以简洁地过渡到课文的学习,而且能激起学生主动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的兴趣。接着,通过插图、文字、课外资料等途径解决学生提出“大作家”和“小老师”的问题,这是一次较为深入的与文本对话。此处,老师第二次设疑:“可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姑娘说的一句话却让萧伯纳‘为之一怔 ”。根据‘为之一怔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关键词提问,从而巧妙地提出了理解萧伯纳性格特点的难点。学完全文后,老师又通过第二个问题“文中的萧伯纳和小姑娘,你喜欢谁?为什么?”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又跳出文本,客观地评价文中人物,从他的身上获得启示。三个大问题的设计牵动了全文的脉络。根据课题,关键词提问,本节课教给了学生质疑的方法。

  二、合力攻关显成效

  教学中解决学生提出的为什么会‘为之一怔 ?及从‘为之一怔 中体会到什么?是难点,小组集体的智慧此时便可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小组成员间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对人物的品质便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以演带读助感悟

  三年级的课堂上,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上,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读好这段话的基础上,让学生戴上头饰,配上动作,分角色朗读。学生表演读这段话,也在体验着文中人物的感受,读好这段话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萧伯纳的优秀品质,感受到小姑娘的人格力量。

  总之,这节课我们重在引导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提出问题,并运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探究问题,达到自己释疑的目的。

  近日,笔者拜读了《走近新课程》这本书,感觉受益非浅。其中,有一段话一针见血地提出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课堂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课堂管理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已经不够了,安静无法满足学生参与体验;而热闹又是纪律的大敌,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呢?笔者对此认真进行了反思,以下谈谈自己的拙见。

  何谓“热闹”?它是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一种现代课堂教学现象。它不等于“吵闹”,更不等同于“混乱”。

  如何才能将课上得热闹呢?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一)音乐渲染。

  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在教学中灵活准确应用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更加有效地集中精力,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学《荷花》第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一边看着挂图,一边听着优美的轻音乐,一边像作者这样动脑想象。听完后,我请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感受。朱雪玮说:“我仿佛来到了仙境。池塘里的河水轻轻地流淌着。荷花散发着阵阵清香。一阵微风过后,荷花仙子舞动着长裙翩翩起舞。”戴敏说:“我看到小鱼和蜻蜓正在夸赞荷花仙子优美的舞蹈呢。”陈超说:“我仿佛变成了一只蝴蝶,在和荷花姐姐比舞呢?”……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顿时热闹起来。这时,我以激情饱满的语言加以总结,并引导他们和着音乐唱出或说出自己对荷花的喜爱,升华了主题

  (二)课堂表演

  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科学》中说:“当儿童游戏的时候,也是在发展他的知觉,他的智力。”游戏是激发儿童兴趣,满足儿童活动的心理需要,充分完美地发展儿童人格的重要途径,而课堂表演恰恰是让学生在游戏中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一种好形式。可充分利用课本剧,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表演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孩子们的心理素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水上飞机》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习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动嘴读、动手划、动脑想。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安排小小组讨论、圈划、画图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就变多了,讨论出来的问题也就比较完整,比较详细了。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如何学好语文?《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那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呢?

  首先,教师对于“热闹”的教学环节要有预见性,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出明确、具体、有序的要求,并加以适当的指导。如果教师仅仅一句“下面小组交流(表演)”的话,学生会感觉不知交流什么,怎么去交流,最后交流演变成聊天,教学秩序乱成一锅粥,教学目标根本不可能很好地实现。于永正老师的一节作文课曾有一个精彩的环节——小品表演。为了使学生的表演生动、逼真,把全班同学都带入情境,于老师很注意学生的推荐选拔,他先提出条件:聪明、顽皮。再请学生根据这个要求进行推荐和自荐,从中选择出2至3名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也与小表演有关,为小品表演作铺垫。如:亲热地叫妈妈,伤心地大哭等。正是因为于老师这种有目的的、有序的、多元的调动,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完成思维训练,培养了想象能力,构思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其次,在上课过程中,要使学生有适度的紧张感。教师平时要加强课堂纪律的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如上课时遇到会的问题应积极举手,但不能乱嚷,更不能随便下位;小组交流时,围绕本组桌子周围有秩序地轮流发言,如果想补充问题,也应举手取得小组其他成员的同意等。其次,课中要加强纪律信息的反馈,如果学生交流过程中出现开小差、互相推委、谈论与上课无关的话题或到处乱逛时,就应该及时提醒。如果教师平时就注重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时,学生一旦过于激动时,心里就会有一个声音提醒他,让他产生一些紧张感并自动更正,从而保证教学能有序地进行。

  其三,一节使学生感兴趣的'课,也能热闹而有序。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有序地进行学习。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采莲》一文时,先在课前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贴上采莲小船、采莲人,教室墙壁四周挂了一些荷叶、荷花、莲蓬,给学生营造了置身满湖荷花中的情境。课一开始,教者播放了江南名曲《采莲》,并投影了课文的插图。动听的音乐,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教者说:“小朋友,你们欣赏过美

  丽的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你有过乘着小船穿梭于荷花中的想法吗?那感觉一定美滋滋、乐陶陶。这节课让我们好好的读一读诗歌《采莲》,一起去感受湖中采莲的快乐吧!”然后,让学生聆听诗歌的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接着,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为让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读出诗歌的韵味,教者还借助多媒体演示“微风吹来,荷花、莲子充盈摇摆的情景”。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感受荷花和莲子“香”的气息,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画中的人,自由畅想湖中的情境和采莲人采莲时的神情、动作、语言,由此体会人们采莲时欢快、喜悦的心情。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学生沉浸在学习的喜悦中,还愁课堂秩序不能有序地进行吗?

9、《大作家的小老师》的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

  《大作家的小老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课文。我从网上查阅了有关资料,这应该是个真实的故事。我读完文章,感受最深的有两个方面。这也将成为我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  首先,我看到了小姑娘娜塔莎的天真...

  《大作家的小老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课文。我从网上查阅了有关资料,这应该是个真实的故事。我读完文章,感受最深的有两个方面。

  这也将成为我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

  首先,我看到了小姑娘娜塔莎的天真无邪。什么叫“天真无邪”?字典上是这样说的:心地单纯,性情直率,没有做作和虚伪。娜塔莎的这个特点,文章是由表及里,层层展现的。看课文开头,她一出场就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小姑娘白白胖胖,一对大眼睛很有神,头上扎着大红蝴蝶结,可爱极了。”再看课文第三自然段,她对世界著名作家的态度也是那么自然、率真。“小姑娘竟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道:‘请你回去后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娜塔莎。 在她纯洁的心灵里,萧伯纳是个朋友,他们之间没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别,是完全平等的。

  其次,萧伯纳的品行令人赞叹。文中开头就揭示了他的成就——英国著名作家。然而后面的他却让人感觉无比真实。他富有童心,会同一个刚刚相遇的小姑娘玩上许久。他会骄傲,临别时,不忘宣扬自己的成就,期待别人的崇拜、夸赞。更为难得的是,他善于自省。他对小姑娘说的语气有些自夸,但内容与实际情况没有出入。而小姑娘出于天真,照搬了他的话。从成人的角度看,是对他的指责,“反将一军”。他的反应不是“恼怒”,而是“为之一震”,马上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后来还公开承认,并称小姑娘是他的老师。这是何等的胸襟。他的这种自律、坦诚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小姑娘的天真更可贵。毫无疑问,课文用生动的.描写,细腻的刻画,富有哲理的话语为我们增添了一份心灵的财富。

  这堂课也是围绕着两个人物展开对话,小女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孩子们很快就能说出,这个小女孩非常的可爱,你从哪里看出了小女孩非常地可爱呢?孩子们都能找出相关语句,并且能够说明理由,那么为什么要称小女孩是大作家的老师呢?仅仅是因为小女孩的可爱才说小女孩是他的老师么?孩子们都说不是,那么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小女孩让萧伯纳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还要从上次的临别说起呢?朗读萧伯纳和小女孩的对话,读出萧伯纳的亲切和小女孩的俏皮可爱。从而让孩子们领会到萧伯纳的品行。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