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观潮》教学片断及反思

2023-06-17 18:12:10

  小学语文《观潮》教学片断及反思

小学语文《观潮》教学片断及反思

1、小学语文《观潮》教学片断及反思

  【情景说明】

  《观潮》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文质兼优,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的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然而要让远离大海的小学生体会大潮的壮观,却有较大难度,不少教师教学本文按课文层次逐段读讲,效果不佳;有的教师一味以学生喜爱的段落、语句为主,又显得凌乱。鉴于这些,我根据教材特点、重点,汲取上述两种方法的长处,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先直扑重点段3、4自然段,在指导3、4自然段进按作者的观察顺序,读思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过程】

  〖片断一

  (音频播放潮水声,无画面。)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

  生:水声。很大很大的水声。

  师:对,这是潮水的声音,很大很大的水叫潮水,(板书潮),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查了资料,谁来说说潮是怎样形成的?

  生: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地球上的海水会发生定时涨落现象,这就叫作潮。

  师:想看看吗?(在潮字前加一个观字。)谁来说说这个观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观就是看的意思。

  师:老师带你们到钱塘江去观潮吧。

  (视频出示第一段的那句话: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指名读。)

  师: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天下奇观的观意思是景象,观潮的观意思是看。

  师:很好,那么天下奇观是什么意思?

  生:世界上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师:那么,看到观潮这个题目,你想了解哪些信息?

  生:我想知道作者观潮的过程。

  师:请说得详细些。

  生:就是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情况。

  生2:我想知道:潮的样子、声音。

  生3:我想知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天下奇观吧。

  (观看多媒体课件。)

  师:看了画面,听了声音,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

  〖教学反思

  一阵山崩地裂的潮水声,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锁定,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入课题:观潮。观潮与天下奇观中观字的理解,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固有魅力──对语言文字的探究。接着由学生对课题的质疑引入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从而直扑重点段3、4自然段。我想,学生对观字的理解,对也好,不对也好,这是他们自己动脑筋思考的结果,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培养、训练他们能思考,善于思考,并逐步训练他们自己能提出问题,再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才算学会了怎样读书。

  〖片断二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段落讲潮来时的景象?

  生:课文第三、四段写潮来时的景象。

  师:你真会读书。请大家轻声自由地读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我知道了这段课文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很大,像山崩地裂;还写了潮水的样子很壮观。

  (板书:声音、形态)

  生:我知道了来观潮的人很多,很热闹。

  生:我发现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潮水的。

  师:你们真聪明,读书真仔细,首先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表示从远到近的词语来。

  生:远处、向我们移来、再近些。

  师:你找得真好,从这些词,还可以看出作者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你们能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吗?

  生:午后一点左右、过了一会儿。

  师:好极了,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先自已把潮的声音、形态,人们的表现做上不同的记号,组内议一议你们的体会,再互读互听,把你们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先请小组齐读。)

  师:读得这么好,看得出,你们一定有自己的体会,能说说吗?

  生:我的体会是潮的声音很大!

  师:哪些词是表现潮的声音挺大的?

  生:隆隆、闷雷滚动。

  生:刚才他们把隆隆、闷雷滚动读得很重,就突出了潮的声音很大。

  (板书:闷雷滚动)

  生:还有后来,响声越来越大读得也很生动。

  生:他们读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山崩地裂一字一顿,颤动读得慢而有力,让我就好像听到了那声音一样。

  (板书:山崩地裂)

  师:山崩地裂什么意思?

  生:山倒塌了,地裂开了。

  生:那声音是挺大挺大的,大得很吓人的。

  师:体会得不错,谁能把这些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

  师:大家对潮的声音体会得不错,那么对大潮的形态体会又怎样呢?

  生:一开始是一条白线,后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形成白色城墙、最后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板书: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色城墙、千万匹白色战马。)

  师:那么,你们认为哪些词用得非常好?或对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生:我觉得白线用得好,说的是潮离我很远,好像一条线。

  生:白色城墙也用得好,潮近了,看出高度来了!

  生: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就更具体了,浪很高,还写出了它的动态美。

  生:横贯江面好像是整个江面都铺满了,但我说不清楚。

  师:那么你们看看就明白了!

  (课件图片:1、钱塘江潮水横贯江面图;2、钱塘江横卧江面图)

  师:哪幅图填横贯江面?

  生:第一幅图。

  师:那第二幅图应该填什么词?

  生:横卧。

  师: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图2中,江面很平静,就像躺着睡觉似的,所以我填横卧;而图1中潮水是动的,我觉得应该填横贯。

  师:你体会得真好。还有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潮水的声音真有那么大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

  (课件显示:战马奔腾逐渐切换到潮水奔涌,并伴有巨大的响声。)

  师:看到这儿,你是不是有了更深的体会呢?

  生:我发现潮水向前涌和战马向前奔跑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江水也是后浪推前浪,不断地流去。

  生;我觉得战马跑得很快,潮水向前涌得也很快,都很有气势。

  生:我听到战马奔跑时的声音和潮水奔腾的声音都是滚滚而来,震动大地的。

  师:你们有这么深的感受,我想你也有把潮水的这种气势读出来,谁来试试?

  生:

  师:看到这么壮观的景象,听到这么有气势的声音,人们的表现也很精彩吧?谁来说说?

  生:一开始是人声鼎沸、再是踮着脚尖往东望去、后来是沸腾。

  师:你找的词很准,鼎沸是什么意思?

  生:大鼎里的水煮开了。

  师:那人声鼎沸呢?

  生:形容很多人都在说话,各人说各人的,而且声音很大。

  师:这是怎么回事?

  生:人们听到闷雷滚动的声音,知道大潮就要来了。想早点看到大潮,所以踮着脚尖往东望。

  生:人们从早上一直等到午后一点左右,终于等到了大潮,心情很激动。

  师:你还联系到前面的课文了,很好,那么,当时人们会说些什么?

  生:大潮就要来了!

  生:哇!终于等到了!

  师:我们全班同学来学学观众的样子吧!

  生:

  (学人声鼎沸状。)

  师:还有什么地方写人们的表现?

  生: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请说说你的体会。

  生:人们听到潮的声音有一会儿了,但还没看到大潮的样子,这时人们看见了远处的白线,知道大潮就要来了,再次激动起来。

  生:我认为读这句的.时候,又字要读得重点,体现人们的第二次激动。

  师:体会得真好,后来还有人们的表现?

  生:没有。

  师:那么精彩的大潮,作者没有写人们的表现,我想大概是要留给我们思考的吧,请你们想想,人们的表现可能是怎样的?

  生:有的人可能惊呆了!

  生:胆小一点的可能吓得闭上眼睛。

  生:还有的可能因为声音太大了,捂起了耳朵。

  生:

  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那么我们来当作者笔下的观众,一起来观潮,把他们的神态再现出来,好不好。

  (播放潮来课件:潮的声音响起,学生大声地欢呼,并踮着脚尖望;后来响声越来越大,看到一条白线,学生再次欢呼;大潮的高潮部分,学生有的目不转睛地望着,有的闭上眼睛,有的把身边的人紧紧抱住)

  师:大家表演得真好,老师也想当观众,这样吧,请同学们读课文中潮的部分,老师读人们的表现部分,你们读好了,老师就能体会人们的心情了。

  (师生对读)

  〖本片断板书

  声音 形态

  远: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潮来时 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近: 山崩地裂 千万匹白色战马

  【教学反思】

  在很多阅读课上,老师们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经常会以同学生们自由地读吧,特别是你喜欢的语句,可以画一画,多读几遍。待一会读给大家听听,看谁读得最好?引导,从而把课堂带到文章最精彩的部分,使整节课中心突出,主次分明。执教本课时,我也想过像这样以学定教,毕竟这种方法是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但反复权衡,我还是采用了按观察的顺序来引导学生体会,我想,课堂的教学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应该不排斥老师的引导吧,事实上,学生通过人群、大潮的变化交织在一起的理性阅读,课文读得更好了,真正做到了走进文本、走出文本、又超出文本。记得一句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既然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我又何必拘泥于教学的方式呢?

  【专家点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这个片断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综观阅读教学,有的老师喜欢逐段读讲,这样显得很有条理;有的老师喜欢直扑重点,以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来以学定教,这样更容易彰显学生个性。这位老师的优点在于他没有拘泥于一种单一的形式,能够汲取各种教法的长处来服务于自己的教学。首先用音频引入课题,激情入景,引导学生质疑,再通过观看课件直扑重点段3、4自然段。采用了第二种方法。

  接着,老师采用第一种方法,通过分组合作体会、朗读训练,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美,钱塘江的涌潮的雄壮美,以及观潮人们的心情:潮的声音由大到更大,潮的形态由模糊到清晰,人们的心情由激动到更激动,并巧妙地把人们与涌潮的声音、形态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带领学生从三条线路上探幽览胜,渐入佳境,逐步升华,因而教得轻松、学得主动,达到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此外,教师教学中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合作、思考的读书习惯,加速了学生的内化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学生课堂上始终注意集中、反应灵敏的精神状态,又使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发展。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需要思考的地方,整堂课的教学,教师的预设、引导多了些,学生的自主发挥少了些,这样可能会影响学生主体性的更好发挥。但是,每种教学方式,必然会有它的利弊,人常说:需要就是合理。从这一点上讲,这个片断的教学是成功的。

2、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是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材中的一课写景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农历十八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寓情于景,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我在第一课时安排学习潮来时两个小节,重点体会潮来时的雄伟壮观。

  揭题时,我抓住“观”字,理解在“观潮”和“天下奇观”中的不同意思,让学生通过自己去理解,这样学生容易记得住。

  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找来了钱江潮的录象,学生观看时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被那种惊心动魄的场面而折服,看后让学生说说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朗读方面,我采取的方式是多样的有个人读,小组读,竞赛读,老师范读,但学生的朗读水平实在不敢恭维,需要花大力气训练,争取到期末时有一定的突破。

  在指导背诵时,我是这样引入的: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完成一个听的练习。

  课件出示有关句子。教师读句子,学生听后记下词语,填在括号里。

  课件出示句子校对,请学生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引读这段话,留下括号里的词,请同学们一边看潮水录象一边背诵,这样一步一步,层层递进,减轻了学生背诵的难度,因此,背诵的效果是良好的。

  在词语积累和运用方面,这节课中我认为做得还是比较到位的,先让学生抢答,一边答,一边出示相应的词语,然后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进行领读,最后投影出示一段话,让学生把刚学到的词语运用到段落中去,训练较扎实。

  总之,我觉得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互相合作,还有待进一步的培养,不是几节课就能解决的。

3、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这篇课文语言优美,词语丰富。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钱塘江大潮奇特、雄伟、壮观景象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雄伟壮丽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文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

  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出示问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钱塘江潮雄伟壮观景象的?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交流。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二、指导学生朗读,感受雄奇壮美的景象。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然后我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赏析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大潮的雄伟壮观,然后分析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总之,本节课学生通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今后会多加注意。

4、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反思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在生活经验上的不足,可以借助情景模拟,情景再现,让学生的各个感官得到满足,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也能运用自己所获得的这种经验感受,去理解作者当时的感受,情感。

  在教学《观潮》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借助多媒体展现大潮,体味它的壮观。

  常言说,“百闻不如一见”,真实画面会带给学生真切的感受,学生的想象毕竟狭窄。语言文字能不能在头脑中生成画面,生活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来说,特别是农村的孩子,见识少,缺少那种生活的体验,想象对他们来说就困难了。

  当然,上课的问题也不少。比如,课文读得不够,有些地方学生读得不好,没有气势,教师范读效果不佳。我想当时如果利用多媒体进行范读,让学生体会大潮的气势效果会好得多。

  因此,语文教学要运用多媒体,用直观的感受去体会作者文字的描述,与作者当时的情感产生共鸣,升华自己的情感,这样语文的学习就不难了。我们现在的学校正给我们创造了这样有利的条件,各科教师们都应抓住机会,恰当运用多媒体,让我们的课生动起来,活泼起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各门科目都想学,乐学。

5、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反思

  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比较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1、《观潮》一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为了让学生更能入情入境,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并用录像引入课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2、“潮来之时”的景象是全文的精华。教学时我采用变序教学方法,直奔重点,突破难点。为了加深对一部分精彩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我帮忙学生在理解和辩析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潮来时的声间和气势,注重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

  3、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索“潮水从远处涌来的形态和声音是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并要求学生画一画,读一读,在不明白的地方打问号等,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4、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思考问题,朗读课文的时间,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的结果,同时,延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当一回讲解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值得探讨的问题:⑴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存在着矛盾,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⑵课堂上有一些学生的思维敏捷,抢着发言,而一些学生却反应迟钝,但是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的参与面、而对这两个极端,我们又该如何协调?

6、小学四年级语文上《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1.按照初读---研读---熟读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景观之奇。

  2.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体会江潮的变化。

  3.在明确读书笔记要求的前提下,要求学生针对这课做读书笔记,如,引导学生把文中描写具体的句子摘抄下来,还可以让学生归类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通过以上教学手段的实行,教学效果良好。

7、小学语文《观潮》教学片断及反思

  【情景说明】

  《观潮》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文质兼优,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的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然而要让远离大海的小学生体会大潮的壮观,却有较大难度,不少教师教学本文按课文层次逐段读讲,效果不佳;有的教师一味以学生喜爱的段落、语句为主,又显得凌乱。鉴于这些,我根据教材特点、重点,汲取上述两种方法的长处,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先直扑重点段3、4自然段,在指导3、4自然段进按作者的观察顺序,读思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过程】

  〖片断一

  (音频播放潮水声,无画面。)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

  生:水声。很大很大的水声。

  师:对,这是潮水的声音,很大很大的水叫潮水,(板书潮),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查了资料,谁来说说潮是怎样形成的?

  生: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地球上的海水会发生定时涨落现象,这就叫作潮。

  师:想看看吗?(在潮字前加一个观字。)谁来说说这个观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观就是看的意思。

  师:老师带你们到钱塘江去观潮吧。

  (视频出示第一段的那句话: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指名读。)

  师: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天下奇观的观意思是景象,观潮的观意思是看。

  师:很好,那么天下奇观是什么意思?

  生:世界上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师:那么,看到观潮这个题目,你想了解哪些信息?

  生:我想知道作者观潮的过程。

  师:请说得详细些。

  生:就是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情况。

  生2:我想知道:潮的样子、声音。

  生3:我想知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天下奇观吧。

  (观看多媒体课件。)

  师:看了画面,听了声音,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

  〖教学反思

  一阵山崩地裂的潮水声,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锁定,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入课题:观潮。观潮与天下奇观中观字的理解,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固有魅力──对语言文字的探究。接着由学生对课题的质疑引入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从而直扑重点段3、4自然段。我想,学生对观字的理解,对也好,不对也好,这是他们自己动脑筋思考的结果,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培养、训练他们能思考,善于思考,并逐步训练他们自己能提出问题,再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才算学会了怎样读书。

  〖片断二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段落讲潮来时的景象?

  生:课文第三、四段写潮来时的景象。

  师:你真会读书。请大家轻声自由地读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我知道了这段课文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很大,像山崩地裂;还写了潮水的样子很壮观。

  (板书:声音、形态)

  生:我知道了来观潮的人很多,很热闹。

  生:我发现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潮水的。

  师:你们真聪明,读书真仔细,首先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表示从远到近的词语来。

  生:远处、向我们移来、再近些。

  师:你找得真好,从这些词,还可以看出作者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你们能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吗?

  生:午后一点左右、过了一会儿。

  师:好极了,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先自已把潮的声音、形态,人们的表现做上不同的记号,组内议一议你们的体会,再互读互听,把你们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先请小组齐读。)

  师:读得这么好,看得出,你们一定有自己的体会,能说说吗?

  生:我的体会是潮的声音很大!

  师:哪些词是表现潮的声音挺大的?

  生:隆隆、闷雷滚动。

  生:刚才他们把隆隆、闷雷滚动读得很重,就突出了潮的声音很大。

  (板书:闷雷滚动)

  生:还有后来,响声越来越大读得也很生动。

  生:他们读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山崩地裂一字一顿,颤动读得慢而有力,让我就好像听到了那声音一样。

  (板书:山崩地裂)

  师:山崩地裂什么意思?

  生:山倒塌了,地裂开了。

  生:那声音是挺大挺大的,大得很吓人的。

  师:体会得不错,谁能把这些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

  师:大家对潮的声音体会得不错,那么对大潮的形态体会又怎样呢?

  生:一开始是一条白线,后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形成白色城墙、最后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板书: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色城墙、千万匹白色战马。)

  师:那么,你们认为哪些词用得非常好?或对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生:我觉得白线用得好,说的是潮离我很远,好像一条线。

  生:白色城墙也用得好,潮近了,看出高度来了!

  生: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就更具体了,浪很高,还写出了它的动态美。

  生:横贯江面好像是整个江面都铺满了,但我说不清楚。

  师:那么你们看看就明白了!

  (课件图片:1、钱塘江潮水横贯江面图;2、钱塘江横卧江面图)

  师:哪幅图填横贯江面?

  生:第一幅图。

  师:那第二幅图应该填什么词?

  生:横卧。

  师: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图2中,江面很平静,就像躺着睡觉似的,所以我填横卧;而图1中潮水是动的,我觉得应该填横贯。

  师:你体会得真好。还有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潮水的声音真有那么大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

  (课件显示:战马奔腾逐渐切换到潮水奔涌,并伴有巨大的响声。)

  师:看到这儿,你是不是有了更深的体会呢?

  生:我发现潮水向前涌和战马向前奔跑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江水也是后浪推前浪,不断地流去。

  生;我觉得战马跑得很快,潮水向前涌得也很快,都很有气势。

  生:我听到战马奔跑时的声音和潮水奔腾的声音都是滚滚而来,震动大地的。

  师:你们有这么深的感受,我想你也有把潮水的这种气势读出来,谁来试试?

  生:

  师:看到这么壮观的景象,听到这么有气势的声音,人们的表现也很精彩吧?谁来说说?

  生:一开始是人声鼎沸、再是踮着脚尖往东望去、后来是沸腾。

  师:你找的词很准,鼎沸是什么意思?

  生:大鼎里的水煮开了。

  师:那人声鼎沸呢?

  生:形容很多人都在说话,各人说各人的,而且声音很大。

  师:这是怎么回事?

  生:人们听到闷雷滚动的声音,知道大潮就要来了。想早点看到大潮,所以踮着脚尖往东望。

  生:人们从早上一直等到午后一点左右,终于等到了大潮,心情很激动。

  师:你还联系到前面的课文了,很好,那么,当时人们会说些什么?

  生:大潮就要来了!

  生:哇!终于等到了!

  师:我们全班同学来学学观众的样子吧!

  生:

  (学人声鼎沸状。)

  师:还有什么地方写人们的表现?

  生: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请说说你的体会。

  生:人们听到潮的声音有一会儿了,但还没看到大潮的样子,这时人们看见了远处的白线,知道大潮就要来了,再次激动起来。

  生:我认为读这句的.时候,又字要读得重点,体现人们的第二次激动。

  师:体会得真好,后来还有人们的表现?

  生:没有。

  师:那么精彩的大潮,作者没有写人们的表现,我想大概是要留给我们思考的吧,请你们想想,人们的表现可能是怎样的?

  生:有的人可能惊呆了!

  生:胆小一点的可能吓得闭上眼睛。

  生:还有的可能因为声音太大了,捂起了耳朵。

  生:

  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那么我们来当作者笔下的观众,一起来观潮,把他们的神态再现出来,好不好。

  (播放潮来课件:潮的声音响起,学生大声地欢呼,并踮着脚尖望;后来响声越来越大,看到一条白线,学生再次欢呼;大潮的高潮部分,学生有的目不转睛地望着,有的闭上眼睛,有的把身边的人紧紧抱住)

  师:大家表演得真好,老师也想当观众,这样吧,请同学们读课文中潮的部分,老师读人们的表现部分,你们读好了,老师就能体会人们的心情了。

  (师生对读)

  〖本片断板书

  声音 形态

  远: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潮来时 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近: 山崩地裂 千万匹白色战马

  【教学反思】

  在很多阅读课上,老师们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经常会以同学生们自由地读吧,特别是你喜欢的语句,可以画一画,多读几遍。待一会读给大家听听,看谁读得最好?引导,从而把课堂带到文章最精彩的部分,使整节课中心突出,主次分明。执教本课时,我也想过像这样以学定教,毕竟这种方法是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但反复权衡,我还是采用了按观察的顺序来引导学生体会,我想,课堂的教学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应该不排斥老师的引导吧,事实上,学生通过人群、大潮的变化交织在一起的理性阅读,课文读得更好了,真正做到了走进文本、走出文本、又超出文本。记得一句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既然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我又何必拘泥于教学的方式呢?

  【专家点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这个片断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综观阅读教学,有的老师喜欢逐段读讲,这样显得很有条理;有的老师喜欢直扑重点,以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来以学定教,这样更容易彰显学生个性。这位老师的优点在于他没有拘泥于一种单一的形式,能够汲取各种教法的长处来服务于自己的教学。首先用音频引入课题,激情入景,引导学生质疑,再通过观看课件直扑重点段3、4自然段。采用了第二种方法。

  接着,老师采用第一种方法,通过分组合作体会、朗读训练,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美,钱塘江的涌潮的雄壮美,以及观潮人们的心情:潮的声音由大到更大,潮的形态由模糊到清晰,人们的心情由激动到更激动,并巧妙地把人们与涌潮的声音、形态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带领学生从三条线路上探幽览胜,渐入佳境,逐步升华,因而教得轻松、学得主动,达到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此外,教师教学中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合作、思考的读书习惯,加速了学生的内化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学生课堂上始终注意集中、反应灵敏的精神状态,又使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发展。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需要思考的地方,整堂课的教学,教师的预设、引导多了些,学生的自主发挥少了些,这样可能会影响学生主体性的更好发挥。但是,每种教学方式,必然会有它的利弊,人常说:需要就是合理。从这一点上讲,这个片断的教学是成功的。

8、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片断与反思

  等待,让探究更精彩

  ──《爬山虎的脚》教学片断与评析

  湖北省潜江县范兴江汉油田周矶学校 李 萍

  [案例一]《爬山虎的脚》教学片断

  师: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

  生1:细丝!

  生2:(大声地)圆片!

  师:认为是圆片的同学站起来。(全班站起来一大片)

  师:(故意失望地摇头笑)看来你们是应该罚站了!(站起来的学生有的愕然,有的沮丧地低头不语,有的困惑地看着老师。)

  师: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加重语气)这,指什么?

  生:(纷纷小声地)细丝。

  师:(追问)那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

  生:(异口同声地小声说)细丝。

  师:(满意地)这就叫咬文嚼字!只有这样进行探究,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案例二]《爬山虎的脚》教学片断

  师: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

  生1:细丝!

  生2:(吵起来)圆片!

  师:(笑)不是谁嗓门大谁就有理。我们还是先看看书再说吧。(生马上打开书,边读边若有所思,而后纷纷举手。)

  生1:是细丝。因为书上第三自然段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说明这六七根细丝,就是爬山虎的脚。

  师:(不动声色地)是吗?

  生2:(不服气地)哪有脚像细丝的呀!

  师:(郑重地点头)是不太像。

  生3:(肯定地)是细丝!我还可以从第四自然段找到证据:“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这说明小圆片是爬山虎的脚挨着墙以后才变出来的。爬山虎的脚其实是那六七根细丝。

  (师继续不动声色地倾听)

  生4:(激动地)我觉得作者比喻得不好。应当把小圆片说成是爬山虎的脚,把那六七根细丝说成是爬山虎的腿。是这样:爬山虎先长腿,也就是那“六七根细丝”。腿长长了,能够触到墙的时候,腿上再长出“圆片”脚来,巴在墙上。细丝够不到墙的爬山虎就长不出脚来,最后连细丝腿也退化了,书上说:“不几天就萎了。”(全班笑成一团)

  师:(故意惊奇地)你竟敢挑大文学家的毛病,了不起!大家觉得呢?(生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有的困惑不语。)

  师:看来,大家刚才读书都非常认真,也都能说出了自己的道理。其实,爬山虎能爬墙,全靠它茎上长出的那──

  生:(齐答)六七根细丝!

  师:对!如果没有那六七根细丝,爬山虎就根本没有机会去“触墙”,也就不能往上爬了。至于作家管它叫脚,我们班有同学认为应该叫腿,我看这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你觉得怎么合适就怎么叫。腿也好,脚也好,都是拟人化的写法。科学的称呼应该叫“茎”,属于攀援茎一类。大家看呢?(生满意地点头)

  [反思]

  “案例一”中,老师确实想带领学生咬文嚼字,并且也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和学生的'理解含糊点进行提问。但是,老师太着急了,学生一答错,就等不及地提醒学生。咬文嚼字的过程,都由老师包办代替了:老师代替学生读课文,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老师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富有暗示性的重音,诱导学生很容易地就得出了答案,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机会。老师最后的满意,是因为学生得出了正确答案,殊不知: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知识重要,方法更重要。

  “案例二”中,老师的宽容、等待,为学生思维的飞跃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又促使学生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一个学生精彩的发言激起了更多同学思维的火花。最后那个同学的发言尤其精彩!想象合理,具有可贵的创新精神。老师的评价既肯定了学生,又提醒了学生注意文学的形象性与科学的严谨性之间的区别。由此我们得到了两点启示:

  一、探究时,要在时间上等待,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

  二、探究时,要在评价上等待,等待学生的“众说纷纭”。对学生的发言要暂缓评价。“案例二”中的老师就做得很好,当第一个学生说出了正确答案时,他并没有“趁热打铁”地肯定学生,结束探究,而是进行了“冷处理”,让有疑问的学生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在互相探讨、争论的互动过程中,激活了思维。因此,最后那个学生极有创意的发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9、小学语文第六册《花儿也会放风筝》教学片断及反思

  (品读完第一小节后)

  师:我们看到自己的风筝放起来了,心里真高兴。远处的花儿也看到了我们的风筝,他们会怎么想呢?(他们也想放风筝)真的吗?让我们赶紧去读第二小节,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自由练读。

  师:谁能读给我们听一听?

  生:高兴地读。

  师:能告诉我们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小朋友会放风筝,很高兴;花儿自己也会放,他也多高兴呀!所以我就高兴地读。

  师: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真了不起!还有谁有不同感受的.朗读?

  生:花儿见到不仅只有小朋友会放风筝,连他也会放,他还很骄傲!

  师:那你就读出你的这种感受吧!

  生:骄傲地读。

  师:还有谁想读吗?

  生:我发现远处的花儿是在“喊”,读他说的话时声音还要大一些。

  师:看来你学会了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读,真棒!你也来读一读吧。

  生:读。

  (全体学生再次带着自己不同的感受读课文)

  [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是一种过程,是“我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朗读指导中教师不应包办代替,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实践。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 本案例中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方法不多,就是提倡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彰显自己的个性。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