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A版二年级上册《虎子送情报》教学反思
1、语文A版二年级上册《虎子送情报》教学反思
《虎子送情报》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员虎子为了帮助抗日游击队送情报,机智勇敢地与敌人做斗争,最后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的故事。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出发点。本篇课文要求学生通过读课文,随文识字,了解课文内容,说演虎子是怎样巧妙地过了桥完成任务的。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三、四自然段:虎子遇到敌情不害怕——注意观察想办法——出色完成任务。课文中作者都做了细致描写。突出刻画了在抗日时期儿童团员们的英雄形象。在读课文时让学生理解体会。为了能做到这一点,课前让学生了解有关抗日战争、儿童团、儿童团员的有关资料。把课文拓展延伸到课外。
在讲授课文时,我讲了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故事来创设情境,引入本篇课文。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悟。然后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标画课文自然段。学生随文识字,读熟课文之后整体感悟,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指导朗读贯穿全文,在读中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况:虎子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儿童团员的敬佩之情。学习第二自然段,让学生们想象:虎子如果被敌人发现会怎样?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在组里读一读,说一说虎子观察到了什么?他想出了什么主意?再演一演。最后,展开讨论,虎子的主意巧妙在哪儿?你喜欢虎子吗?为什么?
特别是分组表演时,学生的兴致非常高,个个都想上来演,更有的孩子下课了还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来扮演虎子是怎样过桥的。不禁感慨,低年级的孩子,在情境中,在表演中学习是最容易调动积极性的。
2、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7》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课,这节课的主要让学生应用画圆的方法制作一些美丽的圆形图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欣赏和绘画圆形图案,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体会图形的变换,增强空间观念。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接受美育熏陶,培育创新意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通过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感受平面图形的应用价值,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加深对圆的认识的同时,体会创造美的'愉悦。本次活动,我分为四个部分进行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总结上几节课学习的知识,然后多媒体出示一些圆形的美丽图案,体会“圆无处不在”并让学生将自己收集的图片展示给同学们看。接着,出示课本112页两个圆形图案,让学生观察,进而让学生感受到由圆组成的图案非常的美,激发学生制作圆形图案的兴趣和愿望。
第二部分:指导作图
通过欣赏图片,让学生尝试分析他们是怎样画出来的,进而通过呈现具体的步骤让学生弄清图案分几步完成,各圆的圆心分别在什么位置,是怎样确定的,各个圆的半径或直径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等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跟随老师用画圆的方法照样子完成一个美丽的图案。
第三部分:独立模仿制图
呈现两个用画圆的方法得到的图案,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弄清它们分别是怎样画出来的,自主分析后,学生尝试画出其中的一个。
第四部分:创作图案
让学生自主设计并制作一个圆形图案,之后让学生看看同组的作品并相互评价,最后全班进行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分析。
3、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7》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关于一个风景名胜的介绍,文字的表述不足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西双版纳的美丽。而且,学生对于西双版纳都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网络资源,搜集了大量的关于西双版纳的植物、动物、建筑、服饰的图片,配以极富民族特色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多媒体在本堂课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大量的图片使学生能直观感受到西双版纳原始森林中的野生动物生活得十分悠闲,使学生充分领略到西双版纳的别有情趣的建筑和服饰,使学生认识了奇特的植物,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于西双版纳的美丽的情感体验。
在进行说话练习时,我先通过一个连线的练习题,让学生熟悉练习说话时所需要用到的句型。然后,我通过图片,让学生知道如何来描述动物的动作,发挥想象。最后,我又通过课文以外的一些图片,为学生提供了说话的素材。由于有了由浅入深的不同层次的学习,所以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想象,说出不同的句子。
在理解“他们是这个地方最美丽的风景。”这句时,我也是先让学生看了许多图片,并配上了好听的音乐,学生的情感一下在得到了升华。
总的说来,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于教学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它能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体验,将一些抽象的、陌生的知识形象地传输给学生,丰富教学的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4、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7》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1、激发兴趣,导入习作。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本次习作教学从学生乐于接受的谈话开始,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引发学生情感倾吐与交流的欲望,做到“情动而辞发”,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这次习作。
2、用好例文,指导习作。首先,新闻“主体”部分的写作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受以往写记叙文的影响,往往会把主体部分写得详尽具体,绘声绘色。教学中,利用两段文字,一段是记叙文式的详细描写,一段是新闻式的概括描写,让学生进行品读、比较,使学生感悟到新闻主体的写作要领是:用概括的语言写出大体经过,为学生后面的习作练习做好铺垫。其次,新闻报道的“题目”是画龙点睛之笔,先对例文上的标题进行品评,再在后面练说遇难时,运用“刘翔夺冠”的几个标题进行品读,发现其特点。这样以后,学生对于标题的拟定就找到了一块摘果子的跳板。
3、取材生活,落实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这次习作正是遵循了这一理念,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周围的生活。由准备时的看新闻,到上课伊始的说新闻到品析标题,再到最后写新闻,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习作学生不会为“无米之炊”而愁煞。
4、作文讲评,放扶有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修改习惯和修改能力,因此,对习作的修改,老师只是提出提示性的修改建议,具体的修改过程,交由学生自主思考、操作,并提供生生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学会修改。
5、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7》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蚕姑娘》一文用儿童化的语言介绍了蚕变成蛾的过程。虽然介绍的科学知识的难度较高,但是全文读来趣味较浓,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还是能掌握蚕一生的变化过程的。在学文前,我通过猜谜的形式导入学习的主题,学生...
《蚕姑娘》一文用儿童化的语言介绍了蚕变成蛾的过程。虽然介绍的科学知识的难度较高,但是全文读来趣味较浓,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还是能掌握蚕一生的变化过程的。在学文前,我通过猜谜的形式导入学习的主题,学生带着这份好奇心在课余时间预先做好对蚕的了解工作。我让学生在自己了解的文字与初读课文对比,课外知识介绍有何特点,书本知识介绍有何特点。学生自然会发现书本上介绍的语言生动有趣,段式回环往复,句末注意押韵。课文的第二至五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基本相同。
在大致了解课文的语言及段式后,我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先有个总体的认知,蚕宝宝的一生经历50多天,从蚕卵到蛾的变化过程。一张简单的图谱,箭头提示变化过程。学生一目了然。在学习课文的第二至五自然段时,每学完一个自然段,我采用一张蚕的相片来总结归纳,学生从“又黑又小 吃 睡 醒 脱下 变 黄姑娘”等词串说明了二龄蚕的出现,同样的方法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依次 出现蚕各个龄段的相片,学生能看图找关键词进行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借助板书进行课文的背诵。在段式的回环往复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又”字的用法,注意区分段与段之间的差别。学生养成会读书,读懂书的好习惯。
在语文课堂的实践中,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与锻炼中逐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才能学好语文。
6、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7》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有对数的组成、数位及顺序、数大大小比较的练习;有结合实际或统计数量对大数目读写方法的练习,有将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有根据实际数据,辨别近似数的练习;还有将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整个练习的内容,都是在学生掌握数位顺序表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练习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以及的数的改写与求近似数。同时大数的价值,发展数感。
练习课主要的任务是把学生进行梳理知识,从而构建自己的认识结构,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比较来沟通知识间的关系。第一次让学生对读写方法进行比较,发现无论是读还是写都是根据数位顺序表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向下读写,同时都要注意0的读写。第二次让学生改写成“万”和“亿”作单位的数进行比较,发现改写是改变了数的计数单位,而不改变它的大小。第三次比较是让学生对改写和求近似数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它们的本质区别。
这节练习课的内容是丰富了,形式是多样了,但层次显得不够,因此我觉得可以改变这堂课中改变一些习题,对于数的读写中我们可以用让学生用若干个数根据相关要求进行写数,对于求近似数也可以设计一些开放题,如29□3000000≈30亿,方框中可以填几,29□3000000≈29亿,方框中可以填几。
7、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7》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识字7》,现在就其中“但”字的教学环节做一些反思:在这个环节中,共有3个问题,其中第3个问题“这首诗把我们带到幽静、美妙的环境中,能读好它吗?”学生能激发学生去积极地朗读,而且学生能够容易的达到;第2、3个问题恐怕学生就是跳起来也不容易够得着,因为“但”字在这里的意思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无法联系在一起的,以其让学生去毫无目的的去乱猜,不如给学生一点启迪,所以我在教学中安排了“在字典中,但有这两种解释:a、只;b、可是。在这儿应该选择哪种解释呢?”这个环节,学生会自己主动把这两个词语带进诗中读,一下子就会明白了这个字在这里的意思。而本来我没有打算把“但”的两种解释呈现给学生,后来我思索呀:教学中后写东西还是要“告诉学生”的,不然学生会在那瞎琢磨。该告诉学生的就告诉学生,最好的技巧是没有技巧。不要设计了太多的环节,看似精美,结果就作茧自缚了。事实是在听课时也曾感受到这一点
附:“但”字的教学设计
是啊,林子太深了,树林里有那么多的树,长得很茂密,小鸟在林子的深处呢。
3、所以是林深不见鸟,但闻鸟鸣声。
(1)读准这个字“但”。
(2)你知道这首诗中“但”的意思吗?
在字典中,但有这两种解释:a、只;b、可是。在这儿应该选择哪种解释呢?但就是“只”的意思。
4、这首诗把我们带到幽静、美妙的环境中,能读好它吗?请你先自己读读,再在小组内读读。之后各小组推选一名读得好的小朋友。
8、语文A版二年级上册《虎子送情报》教学反思
《虎子送情报》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员虎子为了帮助抗日游击队送情报,机智勇敢地与敌人做斗争,最后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的故事。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出发点。本篇课文要求学生通过读课文,随文识字,了解课文内容,说演虎子是怎样巧妙地过了桥完成任务的。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三、四自然段:虎子遇到敌情不害怕——注意观察想办法——出色完成任务。课文中作者都做了细致描写。突出刻画了在抗日时期儿童团员们的英雄形象。在读课文时让学生理解体会。为了能做到这一点,课前让学生了解有关抗日战争、儿童团、儿童团员的有关资料。把课文拓展延伸到课外。
在讲授课文时,我讲了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故事来创设情境,引入本篇课文。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悟。然后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标画课文自然段。学生随文识字,读熟课文之后整体感悟,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指导朗读贯穿全文,在读中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况:虎子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儿童团员的敬佩之情。学习第二自然段,让学生们想象:虎子如果被敌人发现会怎样?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在组里读一读,说一说虎子观察到了什么?他想出了什么主意?再演一演。最后,展开讨论,虎子的主意巧妙在哪儿?你喜欢虎子吗?为什么?
特别是分组表演时,学生的兴致非常高,个个都想上来演,更有的孩子下课了还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来扮演虎子是怎样过桥的。不禁感慨,低年级的孩子,在情境中,在表演中学习是最容易调动积极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