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背袋里装的是什么》教学反思
1、小学语文课文《背袋里装的是什么》教学反思
课上完后,正如万校长讲的感觉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情”。这篇课就是以“情”动人。我的情感、语感没有跟上,学生的情感就不可能被激发起来。他们只是被动的学习者,背袋里意想不到的信和母亲的眼泪都只是课文里的,没有触动孩子们的心灵。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以信作为切入点,整体感知课文后,直接切入到文中直接描写信的部分,以“什么细节最能打动你?”让学生去读这一部分课文。引导学生紧紧扣住几个“全”去感受,作者为什么要一而再写这句话,从而去感受爸爸的不容易,感受爸爸为什么这样做。设计思路确实是想逐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但是实际效果不尽然。这里给人最大的感觉是在内容分析上过了,而这些内容学生应该是比较好懂的。面对这些信文中人物的反映是理解的难点也是容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之处,特别文章是以孩子的口吻写的,应尽量站在孩子的视角来思考,却把两个孩子的感受置之不理。
最后对母亲哭泣那一段的'体会可以说是渲染情感最好的环节,但是情还未充分激发出来,课就要结束了。
因此,一堂好课应该给孩子更多自主的空间,这一自主的空间包括表达的空间、思考的空间、交流的空间、质疑的空间、展现的空间等,并让四大关系、六大原则教学思想在每节课上去兑现、去实践。
2、小学语文年级下册的课文《春雨的色彩》教学反思
《春雨的色彩》是一篇语言优美,充满诗意的课文。讲的是春雨沙沙沙的下,三只小鸟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春雨是绿色的,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绿了。春雨淋到柳树上,柳枝也绿了。”“春雨的是红色的,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春雨滴在杜鹃丛中,杜鹃花也红了。”“春雨是黄色的,春雨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黄了。春雨落在蒲公英上,蒲公英花也黄了。”
多么恬美的意境,多么令人遐想联翩呀!学完这篇课文,孩子们沉浸在那对春天的想象中,从他们的'小嘴里迸发出许多优美的词句。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两点值得肯定: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聆听《小雨沙沙》的歌曲,咦,下雨了!听——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春雨,并配上春雨声。你们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呢,让学生展开想像畅所欲言,将学生引入情境,自然引出课题。
2、激发学生“我会读”的愿望
人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读好课文。因此,我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读书,然后轮读第一遍课文,调动班上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在回答问题中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相信“我会读”,激励学生“我会读”,把阅读的实践机会还给学生,让他们学会读书。
3、用多种方法识字
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识字教学中,我利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比如,从这些生字宝宝中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说。例:“淋、洒、滴、油”都有三点水,“线、论、颜、淋、洒、滴、油、欢”都是左右结构的字等等。
不足之处:
由于过于重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始终在读中思考,延误了教学时间,使后面的指导书写没有完成,今后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全局思想,既要注重课堂中学生的需要,也要心中有数,善于抓住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3、鄂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袋里装的是什么》教学反思
听了几个外出学习老师的汇报,我也试着用一节课来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
教学第10课《袋里装的是什么》前,我让学生按照我的要求做好预习,让他们对课文有个初步的了解,并对课文质疑。
教学中,我只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被袋里装的'是什么?二是,被袋里装的仅仅是信吗?学生根据我的设计,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我让他们找到一处就谈谈自己的体会,这样,孩子们都有话可说,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习也很轻松。
4、小学语文课文《背袋里装的是什么》教学反思
课上完后,正如万校长讲的感觉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情”。这篇课就是以“情”动人。我的情感、语感没有跟上,学生的情感就不可能被激发起来。他们只是被动的学习者,背袋里意想不到的信和母亲的眼泪都只是课文里的,没有触动孩子们的心灵。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以信作为切入点,整体感知课文后,直接切入到文中直接描写信的部分,以“什么细节最能打动你?”让学生去读这一部分课文。引导学生紧紧扣住几个“全”去感受,作者为什么要一而再写这句话,从而去感受爸爸的不容易,感受爸爸为什么这样做。设计思路确实是想逐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但是实际效果不尽然。这里给人最大的感觉是在内容分析上过了,而这些内容学生应该是比较好懂的。面对这些信文中人物的反映是理解的难点也是容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之处,特别文章是以孩子的口吻写的,应尽量站在孩子的视角来思考,却把两个孩子的感受置之不理。
最后对母亲哭泣那一段的'体会可以说是渲染情感最好的环节,但是情还未充分激发出来,课就要结束了。
因此,一堂好课应该给孩子更多自主的空间,这一自主的空间包括表达的空间、思考的空间、交流的空间、质疑的空间、展现的空间等,并让四大关系、六大原则教学思想在每节课上去兑现、去实践。
5、小学语文课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再好的课堂设计如果脱离了学生,也只能是空中的楼阁。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深入研读学生。教师只有事先研读学生,在预习时有的放矢地进行交流,上课时才能有效地引导。我在预习课的时...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再好的课堂设计如果脱离了学生,也只能是空中的'楼阁。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深入研读学生。教师只有事先研读学生,在预习时有的放矢地进行交流,上课时才能有效地引导。
我在预习课的时候,发现学生不大配合,尝试着交流了几次,都碰了壁。此时,我没有积极想办法,进行疏通和引导,却急于求成,只想快点完成自己的预习任务,丧失了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最好时机。以致学生在课堂上未能很好地展现自己,课堂上的表现也差强人意。这是这节课我最遗憾的地方。
今后,我还需要多学习如何与学生进行交流,深入研读各种各样的学生,在备课中关注他们,在教学中引导他们,鼓励各层次的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6、小学语文课文《门前的小树死了》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内容孩子们容易理解,所以在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拓展放在了重点。“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事情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也可以写一份调查报告引起大家的`注意呢?””“我们可以去调查沙河的天为什么不如海南的天蓝?”“老师,在我家到学校的路上总有一堆堆的垃圾,到夏天总是发出恶臭,还有许多苍蝇在周围盘旋。”“老师,在我们小区也有许多树木枯萎了,我想去调查一下。”“好,利用这个周末,你就和你的好朋友相约去调查吧,然后写出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收上来以后,有部分孩子写的还真的不错。他们还都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我还让他们尽自己所能把大家合理化的建议告知相关人员。希望大家共同关注我们周边的环境,共同关注我们共有的家园。当然更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首先做到这些。
7、小学语文课文《金蝉脱壳》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金蝉脱壳》一文,紧紧扣住一个“脱”字,按照“脱壳前”——“脱壳中”——“脱壳后”的顺序,运用细致生动的语言描摹了金蝉脱壳这一神奇有趣、奇特动人的景象。读文本知过程,课堂教学的重点不是了解金蝉脱壳的过...
《金蝉脱壳》一文,紧紧扣住一个“脱”字,按照“脱壳前”——“脱壳中”——“脱壳后”的顺序,运用细致生动的语言描摹了金蝉脱壳这一神奇有趣、奇特动人的景象。读文本知过程,课堂教学的重点不是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通过抓住具体的描写,品味生动的语言,感受蝉脱壳过程的神奇才是重中之重。所以我在导学过程中引导的比较详细。同时由于“脱壳中”这部分,观察和表达顺序非常好,所以抓住这个契机,我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文章这部分的写作特点,并出示一个习作,引导学生运用本部分所领悟出的写作特点进行评价,分析优劣以及改进办法,较好地完成了读写结合的导学设计。
如果说对第四小节的学习是扶的话,第5小节的.学习,主要是在第4小节指导学习的基础上的放。在这部分的导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表格,通过学生自学完成表格,引导学生了解第5小节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多次朗读来体会变化的神奇。
最后,引申义的导出是通过小图和大图的变化来实现的。通过对小图大图的观察结果的比较,自然引出引申义。
然而,在教学过后,才发现,本节课的设计还有许多的不足:
1、课堂容量较大,原本较多考虑的学生活动,由此而被压缩的太少,学生的课堂自动明显不足,尤其是课堂上的悟读部分太少,未能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以致于教师的主体过分突出,喧宾夺主。
2、学生走进文本,主动揣摩,获得体验的过程不够明显,教学的生成落实不够。
3、评价的主体比较单一,内容比较简单,标准也缺少维度。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难以调动。
4、与《导学案》的切合度也不够,对课堂的学习内容,应当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多层次的当堂检测,以了解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深度。
不足很多,从不足中使我认识到,课堂教学最关键的是学生参与了多少,生成了多少。如果导学设计,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能以学生为主体,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活泼主动地发展生成,即使流程再工整,课件再漂亮,导语再诗化,也算不得是一节好课。
8、小学语文课文《夜书所见》的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一直觉得在诗句的理解,特别是出现一些跟现在的意义具有较大出入的字词的时候是最大的难点。《夜书所见》在备课就猜到学生对“书”字的理解以及对后两句出现倒装句的情况可能存在困难。果然,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是指诗人在做什么?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那个人在看书,有的人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看图然后再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三遍课题后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
这时,学生也茫然不知所措,我不急于让学生下定论,因为开课前我也查了不少资料正在这个书上为难呢,这个书字是应作写来讲,但很容易让人感到是诗人在看书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们说不出来都认为是看书的话,也不能说错,但学生竟能悟出来,看来多读确实有好处。而这两首诗的难点也就是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让学生再看图联想明月,独自一人,江边静静的夜这些会让人想到什么,学生都说会想到自已的'家。再让学生朗读古诗,从古诗中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学生能够说出来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办了,学生再反复读诗句并结合注释,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却是倒装句,为此我先让学生读最后半句“夜深篱落一灯明”结合图学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么晚只看到灯又看不到人,那个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让学生抓住“知”(料想)就马上能理解了。
学完了古诗,理解了诗句的意思,然后我又重新回到课题,让学生说说“书”字到底怎么理解,这回大家都能明确地说出是“写”的意思了。有了这样的基础,第二首诗学生基本可以自学理解。
9、《背袋里装的是什么》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饱含着深情的课文。我进行教学设计时,参考了张农老师的一个经典设计:即把文中一只只的信封变成一封封信,让孩子们在创设的情境中,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体会文章传达的亲情,体会“妈妈”的因感动而泣的举动。这一课我准备在日期托班开放活动时上,我想让孩子们与家长一起分享这份亲情,这份感动。但因为素质教育的巡礼活动与开放日的时间非常接近,在十二月时学校通知开放活动取消,所以这一课一直搁置到现在。
再翻开教案,感觉像翻开一张蒙尘的照片,很多当初反复琢磨过的细节已模糊不清,那些当初为创设情境而设计的具有感染力的文字这时也激不起我太大的.情感波澜。我在心里说,这节课“迟到”了!
果然,课堂的流程很顺利,学生也能从道理上去理解妈妈看到信痛哭流泪的原因,但是整个课堂的氛围与我当初进行教学设计时的想像相去甚远,听不到情感流动的声音,看不到因为激动而亮晶晶的眼睛……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0、小学语文课文《九色鹿》教学反思
《九色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个民间故事。讲的是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落水人发誓永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落水人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严惩。课文情节生动,语言浅显,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
课文中人物语言很有特色,留下了许多可供我们去挖掘的空白点。例如,调达在被九色鹿救下之后,“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此时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站在国王的皇榜前,调达的心里会怎样想呢?这些正是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契机,我在朗读的基础上加以引导,把学生的读书和思维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读书和思维过程中,深刻认识善与恶、美与丑,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当学生积极举手,踊跃发言的时候,学生与文本也进行“零距离”心灵对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独特体验,我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与文本、同学的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