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倔强的贝多芬》教学反思

2023-06-22 15:32:10

  教科版三年级《倔强的贝多芬》教学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倔强的贝多芬》教学反思

1、教科版三年级《倔强的贝多芬》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今天学习了《倔强的贝多芬》一课,这篇课文讲的是“乐圣”贝多芬在一次演奏中,因不堪贵族们的侮辱而愤然离去的故事,表现了他蔑视贵族、自尊自爱的性格特点。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的主体思路是抓住重点段落和语句,...

  今天学习了《倔强的贝多芬》一课,这篇课文讲的是“乐圣”贝多芬在一次演奏中,因不堪贵族们的侮辱而愤然离去的故事,表现了他蔑视贵族、自尊自爱的性格特点。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的主体思路是抓住重点段落和语句,反复品读、感悟,从而使学生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心灵感受,与之产生情感上的撞击,突破难点。可是这种理论上的设想总是和实际教学存在着很多差距,让我在上课过后,总是心里充满遗憾甚至沮丧,反思整节课,我觉得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首先我觉得我还是拘泥于课堂流程,整堂课的环节设计上有一些拖冗,这样虽面面俱到,却不能够突出重点。例如这节课是第二节课,导入用音乐形式,先听后导虽顺理成章过渡到本节课教学内容,可是因为学生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曲目和作者学生都已不感新鲜,所以激趣作用不大,如果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应该效果更好些,也会匀出更多时间去处理重点段。还有对全文大意概括,也完全可以在第一课时处理好,而没有必要第二课时再来画蛇添足。

  其次,我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启发力度不够,学生还没有做到真正的用心去读。例如贝多芬的两句话,我只是泛泛讲了要用怎样的语气,却无法通过自己的引导让孩子产生思想共鸣,学生只是单纯再读却不入情入境。 还有我对整节课内容的节奏调控还不够到位,本节课重点段应放在第四段,也就是表现贝多芬倔强的那一段,这段本是我设计的重点,重点读重点感悟,第三段表现贝多芬琴艺高超的那段本是这段引子,可是因为我用时过长,所以不得不删减了重点段的读悟,致使学生对此段文意的理解拓展只浮在文章的表面,缺乏一定的深度、广度。

  再有就是我个人的基本功还不过关,这不仅仅只是板书不好,更多的硬伤是自己上课没有激情,带动不了学生积极性,每次这样反思,我都会想起宋海燕老师的课,我喜欢她上课的神采飞扬,喜欢她语调的抑扬顿挫,喜欢她眼神中那种自信和热情......让人感觉她不是在教而是和学生在一起学,而我怎么就是做不到呢?她能够把她的活力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而我却是一个很容易被学生影响的人,学生上课一沉闷我就会心情急躁紧张,课堂气氛也就更加不和谐,还有一些课堂中的小细节我也处理不够周到,例如今天这节课后面的随文练笔,当我找学生来读自己的小练笔的'时候,很多没有写完的学生只在那里自顾自去写完全没有去听同学的发言,这一是错失了和同学听取交流的机会,还有这样不也是对读的同学一种不尊重吗? 最后我觉得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的学生还欠缺很多能力,例如口头表达能力,每次回答问题的都是寥寥那么几人,其余有些学生并不是不会而是不敢表达。还有分析理解能力也不见强,对课文还有人物的理解还比较肤浅。这些能力的欠缺与我平时引导不到位有关,更有和平时的疏于锻炼有关。这些能力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鉴于以上的这些反思,还有侯校长鼓励性的评价和中肯建议,我觉得在今后教学中,我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平时多看一些关于语文教学方面的书籍,不断充实自己,拓宽视野,博采众长。

  二、有时间要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多和同行们探讨交流,从而使自己能解决教学中的一些疑惑,也能冲破默守陈规的瓶颈。

  三、语文课中要处理好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相辅相成。

  四、建立学生课堂随听笔记,做好摘记和随笔,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也能够学习和复习有所依据。

  五、课堂中要抓住重点语段重点词汇进行重点学习,锻炼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总结概括能力。

  六、加强自身基本功练习,勤练字,勤朗读,力求让自己也成为一个在课堂上活力四射的老师。

2、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求索

  教材呈现形式与训练重点和识字3相同。分别按图表的形式展示了“日、目”“冫、氵”的演变过程。根据字形的结构规律和每组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将12个词语分为四组。与识字3略有不同的是情境图生活气息较浓,有充分的想象空间,为识字、诵读、练习说话提供了凭借。既然与识字3有相同之外,在教学识字3时就要有意渗透学法,到本课的学习时使学生的自主行为得到有效的发挥。

  教学片断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识字3,你的收获是什么?

  生:我知道了木字旁和禾字旁的来历?

  生:我知道了和树木有关的字都是木字旁;和庄稼有关的大多数都有禾字旁。

  生:我们还知道两组词串放在一起学习,是让我们区别木字旁和禾字旁。

  生:……

  师:我们是怎么学习识字3的?

  生:(学生相互补充完成)先自己读词串,每个字音读准确,把词语读流利。再结合插图读每组词串,找一找词语之间的联系,然后两组词串进行比较,了解偏旁的来历。

  师:现在我们来学习识字4,请你用学习识字3的方法学习好吗?

  生:自读词串。

  师:变换形式检查。

  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能把每组词串读得正确、流利。现在,你们再读词串,用一两句话说说词串的内容,要用上词串中的词语。

  生:太阳高高地挂在天上,晴空万里,小艳在这温暖的日子里,洗了一盆衣服,洗好后,挂在衣架上晾晒。

  生:小刚去郊外游玩,站在山顶上向远方眺望,有一位解放军叔叔看到了,以为有情况,架起机枪眯着眼睛在瞄准。(呵呵,有些勉强)

  师:大家仔细看看,这两幅图画的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事情吗?

  生:不是的,解放军叔叔不能用枪瞄准小朋友。

  生:……

  生:老师,我发现第一组词串里的词语都与太阳有关。

  生:老师让我们用上词语说图意,还没有让我们说词语与什么有关系。

  师:那好,你们既然发现了规律,就找一找吧!

  生:与太阳有关的字用的是日字旁,与眼睛有关的字用的是目字旁。两个偏旁不能用错。

  生:……

  ……

  师:本课就3个生字,你们用什么办法记住它?

  生:晒,太阳从西边升起。

  生:不对,应该说太阳从西边落下。

  生:瞄:眼睛盯着禾苗。还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读住它。目字旁加上一个苗字就是瞄准的“瞄”字。

  思考:二年级的识字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并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以适应三年级识字教学“扶”渐减,“放”渐增这一发展趋势。识字3和识字4既有相同的规律,又有不同的特点。本课的教学充分利用识字3的学习方法,调动了学生主动识字的积极性,减少了教师指导的行为。同时力求体现识用结合,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识字能力。

3、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教学反思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在上册的学习中,学生对常见动物的基本构造以及一些生命特征进行了观察,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主要从学科特点出发,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有效运用科学课件,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亲历了一次“观察——发现——提问——推测——研究”的科学自主探究过程,达到了提高三年级孩子科学素养的目的。上课时,我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一、启发性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导入环节中,先让学生回顾蜗牛和蝴蝶的生长过程,进而通过有趣的语音了解它们的寿命,同时也隐约地揭示了动物的'生命周期有长有短,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在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埋下了伏笔。

  二、本课的教学思路清晰

  (一)观察蚕卵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肉眼观察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点,再分小组让学生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从学生的汇报看,他们的观察很到位。例如:他们能用借助直尺测量蚕卵的大小,用放大镜观察到蚕卵中心处向下微凹,蚕卵有的是黄色,大多是灰紫色……这些说明学生已经能借助有效的工具进行细致的观察了,抓住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强烈的参与欲望,我感到十分高兴。

  (二)从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我通过一段视频--“蚕的孵化”的播出,将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探究的新世界,两分钟的真实录像,让孩子们领略了蚕的生命:刚孵出的蚕宝宝,长得黑黑的像小蚂蚁,在显微镜下,身上的细毛都隐约可见,幼小的蚁蚕艰难的坚持不懈的伸缩着身子从卵壳里往外蠕动,很久,很久……孩子们静静地观看,而实际观察在深入,思考在深入,蚕宝宝如此费力,孩子们的心也随之为他担心牵挂……

  (三)怎样饲养

  在本环节中,我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蚕要从卵里钻出来了,我们怎样迎接小蚕的诞生?给了同学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小组进行讨论,(要为小蚕建立一个“家”,并在盒盖上钻些小孔、为它准备食物等。)这里我引导同学考虑:为什么要在盒盖上钻孔?从而让同学认识到蚕的孵化需要空气。再通过讲解,让同学明白蚕卵的孵化还需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

  问题(2)蚁蚕诞生了,怎样才能做一个称职的蚕爸爸蚕妈妈?

  这里让同学根据书上的养蚕窍门来交流,同时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同学明确了蚕的健康生长还需要考虑光照、食物、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

  (四)学习观察记录的要点和方法

  提出两个问题:(1)你认为哪些是需要我们记录的?(2)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把蚕的各个时期记录下来?从而引导同学科学、细致地观察和记录。

  一节课下来,我发现大部分孩子能够认真试验,并对养蚕产生了很浓的兴趣,课后有好多小朋友拿着自己养的蚕来向我请教。看到孩子们充满好奇与爱心的面容,我的心里感触良多!

4、教科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我爱我的家人》教学反思

  今天再次重温我的思品课<<我爱我的家人>>,上了那么多节课,我却被今天三五班的一位男生所感动。

  整个教学其实都在我的掌控中进行,大家跟着我慢慢走进,我的爱是什么?进而得出我的爱是一句贴心的话,是一个小小的举动,是一个理解的微笑,在进一步得出家人给我们的爱是永远也无法回报的,把我对家人的.爱下来。孩子们的话我基本都想得到,所以连评语都设计好了。而今天他站起来告诉我的却让我深深感动着:”我的爷爷脚不好,无法走路,所以我每天都扶着爷爷出去散步,我对爷爷的爱就是一根拐杖,我要一直陪爷爷走下去。”他的话一说完就得到了在坐所有老师和学生的掌声。原来这就是孩子的爱,他们的心中满满的都是爱。他的话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奶奶。还记得那几年,奶奶得了老年痴呆症,渐渐的忘记了所有的事情,忘记了身边的人,忘记了如何穿衣,吃饭,每天我拿着爷爷煮的饭坐在奶奶的床头一口一口的喂奶奶,奶奶边吃边看着我。那一刻,我知道她的心里一定还有有,她还记得我,因为我是她最爱的孙女。我躲想就这样一直喂下去,可是却没有机会了,所以孩子们,好好珍惜身边的家人,因为他们好爱好爱我们。

  可惜,后面这一段我并没有在课堂上说出来,夜宵是教育机智不够,也许是经验不足,也许我不知道如何组织语言去说这一段,才无法挖掘课堂的深度。教学是有遗憾的,我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在这个孩子说出来这段话的时候,和他的感情达到共鸣,希望下次教学中能把这堂课上得更好。

5、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我的家乡变了样》的教学反思

  学校的教育任务就在于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还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加以巩固和深化。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融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基础知识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于是,我就根据这次活动的特点,安排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用手中的笔画家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体验现实生活。学生既感受了家乡之美,又学会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教学时我安排了家乡的'变化、引发的思考、笔下的家乡几个教学环节,学生的认知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在引导学生说家乡的变化时,我又安排了学校的变化、家的变化、周围的变化几个问题,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说起,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6、教科版三年级《倔强的贝多芬》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今天学习了《倔强的贝多芬》一课,这篇课文讲的是“乐圣”贝多芬在一次演奏中,因不堪贵族们的侮辱而愤然离去的故事,表现了他蔑视贵族、自尊自爱的性格特点。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的主体思路是抓住重点段落和语句,...

  今天学习了《倔强的贝多芬》一课,这篇课文讲的是“乐圣”贝多芬在一次演奏中,因不堪贵族们的侮辱而愤然离去的故事,表现了他蔑视贵族、自尊自爱的性格特点。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的主体思路是抓住重点段落和语句,反复品读、感悟,从而使学生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心灵感受,与之产生情感上的撞击,突破难点。可是这种理论上的设想总是和实际教学存在着很多差距,让我在上课过后,总是心里充满遗憾甚至沮丧,反思整节课,我觉得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首先我觉得我还是拘泥于课堂流程,整堂课的环节设计上有一些拖冗,这样虽面面俱到,却不能够突出重点。例如这节课是第二节课,导入用音乐形式,先听后导虽顺理成章过渡到本节课教学内容,可是因为学生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曲目和作者学生都已不感新鲜,所以激趣作用不大,如果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应该效果更好些,也会匀出更多时间去处理重点段。还有对全文大意概括,也完全可以在第一课时处理好,而没有必要第二课时再来画蛇添足。

  其次,我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启发力度不够,学生还没有做到真正的用心去读。例如贝多芬的两句话,我只是泛泛讲了要用怎样的语气,却无法通过自己的引导让孩子产生思想共鸣,学生只是单纯再读却不入情入境。 还有我对整节课内容的节奏调控还不够到位,本节课重点段应放在第四段,也就是表现贝多芬倔强的那一段,这段本是我设计的重点,重点读重点感悟,第三段表现贝多芬琴艺高超的那段本是这段引子,可是因为我用时过长,所以不得不删减了重点段的读悟,致使学生对此段文意的理解拓展只浮在文章的表面,缺乏一定的深度、广度。

  再有就是我个人的基本功还不过关,这不仅仅只是板书不好,更多的硬伤是自己上课没有激情,带动不了学生积极性,每次这样反思,我都会想起宋海燕老师的课,我喜欢她上课的神采飞扬,喜欢她语调的抑扬顿挫,喜欢她眼神中那种自信和热情......让人感觉她不是在教而是和学生在一起学,而我怎么就是做不到呢?她能够把她的活力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而我却是一个很容易被学生影响的人,学生上课一沉闷我就会心情急躁紧张,课堂气氛也就更加不和谐,还有一些课堂中的小细节我也处理不够周到,例如今天这节课后面的随文练笔,当我找学生来读自己的小练笔的'时候,很多没有写完的学生只在那里自顾自去写完全没有去听同学的发言,这一是错失了和同学听取交流的机会,还有这样不也是对读的同学一种不尊重吗? 最后我觉得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的学生还欠缺很多能力,例如口头表达能力,每次回答问题的都是寥寥那么几人,其余有些学生并不是不会而是不敢表达。还有分析理解能力也不见强,对课文还有人物的理解还比较肤浅。这些能力的欠缺与我平时引导不到位有关,更有和平时的疏于锻炼有关。这些能力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鉴于以上的这些反思,还有侯校长鼓励性的评价和中肯建议,我觉得在今后教学中,我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平时多看一些关于语文教学方面的书籍,不断充实自己,拓宽视野,博采众长。

  二、有时间要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多和同行们探讨交流,从而使自己能解决教学中的一些疑惑,也能冲破默守陈规的瓶颈。

  三、语文课中要处理好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相辅相成。

  四、建立学生课堂随听笔记,做好摘记和随笔,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也能够学习和复习有所依据。

  五、课堂中要抓住重点语段重点词汇进行重点学习,锻炼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总结概括能力。

  六、加强自身基本功练习,勤练字,勤朗读,力求让自己也成为一个在课堂上活力四射的老师。

7、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茎越长越高》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有两项活动:

  (1)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按时间顺序将不同生长阶段的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高度等写在表中。

  (2)植物茎的作用。引领学生重点关注风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引领学生通过设计实验的方法验正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让学生了解植物的茎不仅仅具有传输水分的作用,还有运输养料的作用。

  本课教学中我遵循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大胆猜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猜想能力。首先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根和叶的作用,以及对风仙花茎的生长变化的观察,思考有关茎作用的问题。要求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茎能将水由下往上运输:将一段新鲜的芹菜放入装有红色颜料水的'杯子中,观察它的变化,再将芹菜拿出来横切开放入杯子中,再观察它的横切面,会发现芹菜变成红色的了,通过这个小实验让学生知道养料是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进行实验验证的主要目的不是帮助学生构建对于茎的作用的完整认识,而是以茎具有运输水分作用的研究为载体,引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题的可能答案做出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通过实验收集信息;得出结论。小组实验讨论和探讨给了学生极大的发散性思维空间,学生在活动中真实地感受到科学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无穷乐趣。

  在教学中我还力图渗透德育教育:亲近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鼓励学生在科学课的学习中要以事实说话,培养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在科学活动中要有耐心毅力,乐于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意见,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培养团体合作精神。

  这节课还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在学生讨论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加强引导。

8、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蚂蚁》的教学反思

  在上这节课前,特意到山上去抓了些大蚂蚁,让学生更好的观察。但出乎意外的是:蚂蚁显然并不适应我准备的“家”。过了一天,就死了一大批,到上课的时候总共只剩下8只活的蚂蚁,12个小组都不能分配好,只能用几只死蚂蚁代替(死蚂蚁身体会缩成一块,特别是胸部这块很难观察到)。四人观察一只蚂蚁,即使给了学生较多的时间,还是有一些学生观察得不到位。在画蚂蚁身体结构时,难点是蚂蚁的六条腿都长在胸部,学生会观察得不够仔细。我指导的还不够到位。或者说学生在观察前的讨论的并不充分。关于蚂蚁的生活习性,学生应该是有较丰富的前概念,但学生都羞于表达。在通过视频展示蚂蚁的生活习性时,学生看到了表面的关于蚂蚁的.信息,却不够深入。这里主要是我挖掘得不够,如蚂蚁是团体动物,在搬运食物时是靠大家团结努力的,本应该以此更好的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课上学生的反应来看,我觉得课是比较失败的。学生这节课对于蚂蚁的关注度并不多,就是说对蚂蚁的兴趣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高涨,这与上蜗牛时相差是较大的。我觉得一个最大的原因是没有课前组织学生自己去抓蚂蚁。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中,走进小动物,学生才会自主的投入到它们的世界中。

9、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下《香港之夜》的教学反思

  《香港之夜》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当中的第10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感悟香港之夜的美丽的景色,体会作者的语言美。围绕着这个目标,我本着找到美,读出美,想象美,感受美,这一线索进行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第一部分让学生们直插重点段落,找到美,学生们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找到灯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带着浓厚的感情再次读文的时候,学生们再次感受到了美。在第二环节想象美当中,我设计了想、说、感受、读、写这样的步骤,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模仿灯的动作的这个环节,学生们都兴致勃勃的进入了情境。最后的环节我引领着学生们走进情境,学生们身临其境,达到了和作者一起悲喜的境界,水到渠成的面对画面背诵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或者段落。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达到了我预测中的三个目标;

  1、引领者学生们达到了朗读的高峰

  2、引领者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课文,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3、使学生们学习到了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

  4、在教学句子的修辞方面放手过大,没有把比喻的'重点句子找到,具体让学生来说出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导致在最后总结:有几个星的山的时候学生回答存在困难。

  5、没有做到完全预测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当我让学生对着画面背出自己的喜欢的段落、句子或者词语的时候,由于担心学生背不下来,所以只是提问了几个学生而匆忙地结束,当我课后了解到有很多同学已经能够背下整段话后,真是追悔莫及。这让我想起了白校长的一句话:“你只背了你自己,你背学生了吗?”

  6、在体会作者心情的这个环节中,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思考,而是出现了和学生抢答的局面,其实通过课前的充分地预习,以及课中的层层铺垫,学生有能力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总结出来,即使和我预设的不完全一样,也能锻炼他们的运用语言的能力,而我迫不及待地抛出“如梦如幻”限制住了学生思维,是不可取的。

  我觉得语文教学就像巴金所写的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让学生们喜欢语文这是神,而学习方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只有引领着学生们走进来,他们才会学习,这可能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而我却相差的太远了,而我相信我们每一位教师会用我们的信心和努力,让我们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近些,最后用我们语文共同体的口号来结束我的反思:“那就是让过程更加完美,让结局不留遗憾。”我会努力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多一些完美,少留一些遗憾。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