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课文太阳的教学反思

2023-06-22 19:22:11

  课文太阳的教学反思

课文太阳的教学反思

1、课文太阳的教学反思

  听支老师上《太阳》一课,真使人有清风扑面,耳目一新之感。窃以为这种“新”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时新的素质教育要求

  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最主要的就是要面向全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其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在这两节课中,学生自始至终都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实现,主体精神得到了发扬,主体意识得到了增强。这充分地表现在如下方面:

  1、全员参与。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全民教育,因而教育十分注重让学生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参与训练。如上课伊始个个边默读边动笔勾画。这“大兵团作战”的方式,使得人人都有语言实践的机会。此外,在两节课中进行“单兵作战”的说话、朗读、辩论、板书、板演的学生有近百人次。支老师还特别关照那些没有发过言的学生,用征询的口气请他们先举手,请已发过言的或板写过的学生把机会“让”给他们。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在这两节课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

  2、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的语言训练不仅仅停留在某一两个时段,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开始时人人“三读”课文,个个勾画语句;而后多人次的概说和板书内容要点、上黑板标序号;后半段的众人争相说、读、议、辩、写等。学生自始至终都在兴趣盎然地、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则以“主持人”的身份时而点拨、时而设疑、时而导引,既相伴又导行。

  3、主动参与。支老师特别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引发学生主动参与。如读课文时,让学生想读站起来就读;讨论问题时,想说站起来就说;在参与板书时,想写跑上来就写。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主动精神得到了充分的拓展。教者还注意运用“商疑”、“存疑”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如在确定“没有太阳就没有可爱美丽的世界”这句话在“系统表”中的位置时,老师让学生自由辩论,各说各理。学生兴致高涨,“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了进来。他们弄清了这句话在“系统表”中的位置,实际上是认识了它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认识的同时,还进行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关联词语说话训练。如果没有这们的教学环境,只是单单拿出一个这么复杂的多重复句让学生造句,我想,学生是无论如何完成不了的`。

  二、“自主发展~点拨启导”——全新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支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摸索出“自主发展—点拨启导”的阅读教学方式(见本书附录)。这一方式的实质是为了进一步地改善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进而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太阳》一课的教学,可以说是对“自主发展—点拨启导”教学方式的最佳诠释,其新意着重表现在如下方面:

  1、令人耳目一新的“群书堂”。曾几何时,课堂上的板书可以说是老师的专利学生的禁区。“板书”是老师设计、板写出来,学生只是有时可以抄一抄(不管它有用没用)。而在支老师的这两节课中,教师打破常规,别出新意地让学生到黑板上把自己读明白了的内容要点写出来,而后又标出序号,最后又排列组合成一个“系统表”。在这三个过程中,就有30多人次上台板写。当然,这种“谁想好了就上来写”的“自由式”板书,又是在老师的导引下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的。这两节课是实实在在地把教师的“一书堂”变成了学生的“群书堂”。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中,“一言堂”变“群言堂”较易,“一书堂”变“群书堂”要难得多。支老师这一“群书堂”的创意,绝不亚于他当年在四川成都下那《第一场雪》时,曾在全国首创使用的“诗化板书”的影响。

  2、十分富于新意的形象比喻。比喻,是运用形象手段描述抽象内容的修辞方式。在认识句、段、篇、题的逻辑关系时,支老师没有使用惯常的“总分”这样的概念,而是形象地用“少先队员”、“小队长”、“中队长”、“大队长”、“辅导员”来作比喻,用“建立领导关系”来表示它们的内在联系。学生听起来新颖,有趣,而且感到贴身亲切,便于学习理解。如果不用这种“少先队序列”,而是采用更加“正规”的“总分说,”倒真的是非常复杂的;太阳的“一般情况”相对于“太阳”,是“总中之分”;而相对于“远”、“大”、“热”,则又是三个“分”之“总”。如此“总分”、“分总”,真的使学生坠入了“关系网”。而采用学生十分熟悉的“少先队系统”,则各层次间的领、属关系就一目了然了。

  三、科学地选准训练点——语言文字训练的新视角

  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必然,而进行这种训练的具体内容及方式又应因课文而异。这篇课文生词不多,用语明白,一读就懂。那么,语言文字训练该训练什么呢?训练说明的方法?然而,本课中的数字说明法和举例比较法,在第七册《蝙蝠和雷达》、《新型玻璃》两篇课文中已经学过。在本课的教学中,只能作为复习巩固性训练而非训练重点。支老师依据本文特点,把语言训练重点落在了说明的顺序和层次上(实际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这是教者经过深思熟虑所决定的。这一训练重点主要通过多人多次的发言和板写完成。学生就这样在“无形”之中,接受了扎实的训练。支老师没有着力进行段落划分和层次分析的训练,但学生对课文层次结构的认识却十分明晰。这就是上述“无形”训练的“无形”成果;这可能就是支老师常说的“不为而为之”——不去刻意地做什么,实际上却已经做了。

  读、说、写结合,也是本课语言训练的特色之一。学生“三读”课文后,老师先让学生说出自己读明白的内容,然后再在黑板上写出经过提炼的内容要点(说是口语,要写出来成为书面语言,必然要进行概括)。在学生由读到说,由说到写的过程中,教师多次提示学生“再简练些”、“把话说通”、“声音高点,叫人听得舒服”。学生就是这样,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读书、学习了说话,学习了书写书面语言,真正展现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升华提高过程。

  此外,支老师的“引说”和课文的“三读”亦是颇具特色的,这些训练方式的指向都非常明确。如通过“引说”,让辩论的双方最后都“英雄所见略同”地统一了意见。“三读”课文时,初读声音响亮,要求读通读顺;再读,强调主动、竞争,读得流畅有情;三读,无声默读,眼看心想手画,意在找出内容要点。

  支玉恒老师是我国小语界颇具影响的特级教师,他当年在四川成都“下”的《第一场雪》开了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读代讲”之风。今天《太阳》一课展现出的清新的素质教育的时代性、全新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新颖精湛的教学艺术,同样令众多的小学教师们关注、思考、吸纳、借鉴、出新。“第一场雪”后的“太阳”将更加光明和灿烂。

2、课文《太阳》的教学反思

  四个太阳教学反思:《四个太阳》是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5》的第一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小孩子画了四个不同的太阳,给人们带去欢乐的故事,从课文里我们能体会到小主人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下面是我对《四个太阳》的教学反思:

  1、创设情景,重整体感知:

  在教学《四个太阳》时,我首先利用四幅分别画有不同颜色的四个太阳的图画巧妙地创设出情景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猜一猜什么颜色的太阳配给什么季节,那学生到底猜对了没有呢──让我们赶快去课文中找找答案吧!”学生立刻有滋有味地读起了课文,这是我引导学生第一次读课文,并要他们从课文中找有关的词句来验证自己的猜测,目的是让学生去触摸,去感受语言文字。然后,请每个学生自己练习朗读全文,朗读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多练习练习,并让同桌听听你有没有把喜欢之情读出来。这是引领学生第二次与文本亲密接触。这里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并让学生学会倾听。

  2、营造环境,重朗读感悟:

  在《四个太阳》的内容学习过程中我设计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体会,读中思考。

  如在教学“金黄的太阳”一段时,我先请喜欢这一段课文的学生读完此段后,让学生说说“到了秋天,小画家为什么把太阳画成了金黄色?然后用课件演示了“秋日果园硕果累累,落叶飘飘”的景象,请学生在邀请说话的情景说话中指导朗读,促进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金黄的太阳”给人的喜悦、欢乐。又如在教学夏天“绿绿的太阳”时,我在充分让学生感受夏天炎热的情景后,并借助课件的演示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

  3、借助文本,重想象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所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试图在活动化的教学时空里,让学生学习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融化教材,又能超越教材,给师生营造开放的课堂环境,提供激发想象、即兴创造的空间,让学生生活在自己的想像王国里驰骋。

  如在教学“彩色的太阳”这一段时让学生说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哪里,什么变成了什么颜色。”有的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柳树上,柳枝绿了。”有的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桃树上,桃花红了。”有的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油菜花上,油菜花黄了。”有的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它照到大海上,海水更蓝了。”这一设计使学生从书本世界回归于生活世界,当学生感悟到了“春天的色彩”后,课件演示“春景”图片,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四字词组来描绘春天的景色,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春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感悟到小画家想象之美。这样既有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有再造想象的升华。

3、课文《太阳》的教学反思

  《太阳》是一篇科普类课文。主要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数字、假设、比较、比喻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二部分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从太阳和动、植物的生存,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及太阳光可防治疾病等方面表现出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密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起来。“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理念,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的资料,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地读书,并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归纳起来,然后和同学交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学生充分读懂的情况下,再来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把课文按照写作内容进行归纳。这样学生就知道课文是从两个大部分来写的。一是写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二是写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在学生弄清文章的顺序后,再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在学习太阳的三个特点时,我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喜欢的特点读书,再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上有选择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我认为《太阳》这篇课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对某一事物进行说明的很好的例子。在学生学完这3个自然段后,我引用第四自然段的开头那句话“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过度到下文的学习。因为接下来的几段课文结构相似,内容简单,自学起来很容易。所以,我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叫他们通过读书,去了解太阳与动物、植物、云、雨、雪、风、疾病等之间的关系。

  最后再回过头用课文结尾的那句话;“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问学生,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样学生又会把4、5、6、7自然段的内容进行回顾,把生活中自己看到的一些与太阳有关系的现象进行联想。从学生在课堂的反馈来看,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非常投入,自始自终保持着饱满的学习劲头。

  回顾这节课,还是有些不足,我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组总是有个别学生没有发表意见,好象一个客人一样。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让学困生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展示出来,以便全班学生均衡发展,共同前进。

4、太阳教学点评课文案例教学反思

  听支老师上《太阳》一课,真使人有清风扑面,耳目一新之感。窃以为这种“新”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时新的素质教育要求

  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最主要的就是要面向全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其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在这两节课中,学生自始至终都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实现,主体精神得到了发扬,主体意识得到了增强。这充分地表现在如下方面:

  1、全员参与。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全民教育,因而教育十分注重让学生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参与训练。如上课伊始个个边默读边动笔勾画。这“大兵团作战”的方式,使得人人都有语言实践的机会。此外,在两节课中进行“单兵作战”的说话、朗读、辩论、板书、板演的学生有近百人次。支老师还特别关照那些没有发过言的学生,用征询的口气请他们先举手,请已发过言的或板写过的学生把机会“让”给他们。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在这两节课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

  2、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的语言训练不仅仅停留在某一两个时段,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开始时人人“三读”课文,个个勾画语句;而后多人次的概说和板书内容要点、上黑板标序号;后半段的众人争相说、读、议、辩、写等。学生自始至终都在兴趣盎然地、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则以“主持人”的身份时而点拨、时而设疑、时而导引,既相伴又导行。

  3、主动参与。支老师特别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引发学生主动参与。如读课文时,让学生想读站起来就读;讨论问题时,想说站起来就说;在参与板书时,想写跑上来就写。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主动精神得到了充分的拓展。教者还注意运用“商疑”、“存疑”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如在确定“没有太阳就没有可爱美丽的世界”这句话在“系统表”中的位置时,老师让学生自由辩论,各说各理。学生兴致高涨,“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了进来。他们弄清了这句话在“系统表”中的位置,实际上是认识了它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认识的同时,还进行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关联词语说话训练。如果没有这们的教学环境,只是单单拿出一个这么复杂的多重复句让学生造句,我想,学生是无论如何完成不了的`。

  二、“自主发展~点拨启导”——全新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支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摸索出“自主发展—点拨启导”的阅读教学方式(见本书附录)。这一方式的实质是为了进一步地改善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进而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太阳》一课的教学,可以说是对“自主发展—点拨启导”教学方式的最佳诠释,其新意着重表现在如下方面:

  1、令人耳目一新的“群书堂”。曾几何时,课堂上的板书可以说是老师的专利学生的禁区。“板书”是老师设计、板写出来,学生只是有时可以抄一抄(不管它有用没用)。而在支老师的这两节课中,教师打破常规,别出新意地让学生到黑板上把自己读明白了的内容要点写出来,而后又标出序号,最后又排列组合成一个“系统表”。在这三个过程中,就有30多人次上台板写。当然,这种“谁想好了就上来写”的“自由式”板书,又是在老师的导引下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的。这两节课是实实在在地把教师的“一书堂”变成了学生的“群书堂”。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中,“一言堂”变“群言堂”较易,“一书堂”变“群书堂”要难得多。支老师这一“群书堂”的创意,绝不亚于他当年在四川成都下那《第一场雪》时,曾在全国首创使用的“诗化板书”的影响。

  2、十分富于新意的形象比喻。比喻,是运用形象手段描述抽象内容的修辞方式。在认识句、段、篇、题的逻辑关系时,支老师没有使用惯常的“总分”这样的概念,而是形象地用“少先队员”、“小队长”、“中队长”、“大队长”、“辅导员”来作比喻,用“建立领导关系”来表示它们的内在联系。学生听起来新颖,有趣,而且感到贴身亲切,便于学习理解。如果不用这种“少先队序列”,而是采用更加“正规”的“总分说,”倒真的是非常复杂的;太阳的“一般情况”相对于“太阳”,是“总中之分”;而相对于“远”、“大”、“热”,则又是三个“分”之“总”。如此“总分”、“分总”,真的使学生坠入了“关系网”。而采用学生十分熟悉的“少先队系统”,则各层次间的领、属关系就一目了然了。

  三、科学地选准训练点——语言文字训练的新视角

  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必然,而进行这种训练的具体内容及方式又应因课文而异。这篇课文生词不多,用语明白,一读就懂。那么,语言文字训练该训练什么呢?训练说明的方法?然而,本课中的数字说明法和举例比较法,在第七册《蝙蝠和雷达》、《新型玻璃》两篇课文中已经学过。在本课的教学中,只能作为复习巩固性训练而非训练重点。支老师依据本文特点,把语言训练重点落在了说明的顺序和层次上(实际是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这是教者经过深思熟虑所决定的。这一训练重点主要通过多人多次的发言和板写完成。学生就这样在“无形”之中,接受了扎实的训练。支老师没有着力进行段落划分和层次分析的训练,但学生对课文层次结构的认识却十分明晰。这就是上述“无形”训练的“无形”成果;这可能就是支老师常说的“不为而为之”——不去刻意地做什么,实际上却已经做了。

  读、说、写结合,也是本课语言训练的特色之一。学生“三读”课文后,老师先让学生说出自己读明白的内容,然后再在黑板上写出经过提炼的内容要点(说是口语,要写出来成为书面语言,必然要进行概括)。在学生由读到说,由说到写的过程中,教师多次提示学生“再简练些”、“把话说通”、“声音高点,叫人听得舒服”。学生就是这样,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读书、学习了说话,学习了书写书面语言,真正展现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升华提高过程。

  此外,支老师的“引说”和课文的“三读”亦是颇具特色的,这些训练方式的指向都非常明确。如通过“引说”,让辩论的双方最后都“英雄所见略同”地统一了意见。“三读”课文时,初读声音响亮,要求读通读顺;再读,强调主动、竞争,读得流畅有情;三读,无声默读,眼看心想手画,意在找出内容要点。

  支玉恒老师是我国小语界颇具影响的特级教师,他当年在四川成都“下”的《第一场雪》开了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读代讲”之风。今天《太阳》一课展现出的清新的素质教育的时代性、全新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新颖精湛的教学艺术,同样令众多的小学教师们关注、思考、吸纳、借鉴、出新。“第一场雪”后的“太阳”将更加光明和灿烂。

5、课文太阳的教学反思

  《太阳》这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教学难点则是了解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来说明事物的写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本课的教学设想最初是设定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学习太阳的几个特点和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但在实际上课时,我遭遇了如下的困境:

  一、读得不够。

  由于我在课前已经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并在上早读课时指导学生朗读本课,在上课时,我只在小组学习时两次让学生自读课文,而缺少了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朗读指导,没有留充分的读书时间给学生,因此,也直接造成了学生对课文内容不是非常熟悉,在课堂练习时,学生对课文中说明太阳的特点时所列的庞大且繁多的数字无法记清,课堂上出现了冷场。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上课时,应该以读为本,要充分地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

  二、讲得不透,赶鸭子上架。

  了解几种说明说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讲授说明方法时,从最简单的“列数字”入手,引入其他的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找出来。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由于事先对说明方法的说明力度不够,所以学生出现了“打比方”和“作比较”混淆的情况。所以怎样让低小学生比较清楚地区分这些相对抽象的.说明方法是一个难点,要和有经验的老师进一步探讨。此外,由于我预设的教学内容过多,在实际教学时,为了呈现一个完整的教学对程,在学生对“作比较”这个种说明方法还没完全弄懂的时候又赶着过渡到另一个教学内容,直接造成了学生对两种说明方法的混淆。

  一个好的教师需要有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这体现在课堂机智上,我想自己在这些方面还差的很远,如当发现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一知半解的时候并没有马上改变教学策略,而是一根筋地顺着原来的教学设计上下去,这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6、课文《太阳》的教学反思

  《太阳》是一篇科普类课文。主要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数字、假设、比较、比喻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第二部分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从太阳和动、植物的生存,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及太阳光可防治疾病等方面表现出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密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起来。“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理念,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的资料,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地读书,并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归纳起来,然后和同学交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学生充分读懂的情况下,再来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把课文按照写作内容进行归纳。这样学生就知道课文是从两个大部分来写的。一是写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二是写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在学生弄清文章的顺序后,再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在学习太阳的三个特点时,我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喜欢的特点读书,再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上有选择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我认为《太阳》这篇课文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对某一事物进行说明的很好的例子。在学生学完这3个自然段后,我引用第四自然段的开头那句话“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过度到下文的学习。

  因为接下来的几段课文结构相似,内容简单,自学起来很容易。所以,我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叫他们通过读书,去了解太阳与动物、植物、云、雨、雪、风、疾病等之间的关系。

  最后再回过头用课文结尾的那句话;“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问学生,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样学生又会把4、5、6、7自然段的内容进行回顾,把生活中自己看到的一些与太阳有关系的现象进行联想。

  从学生在课堂的反馈来看,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中,非常投入,自始自终保持着饱满的学习劲头。

  回顾这节课,还是有些不足,我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组总是有个别学生没有发表意见,好象一个客人一样。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让学困生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展示出来,以便全班学生均衡发展,共同前进。

7、课文《心中的太阳》教学反思

  本学期上一年级的新教材,不知有多喜欢。新教材不仅为学生考虑,同时也为我们教师考虑,教参里就有很实用的课件,这样我们教师就可以多一些时间去解读教材。在这新一轮的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会拿老教材对比。第19课《心中的太阳》在老教材是在第6课叫《我心中的太阳》。

  上完这节课我舍不得离开教室,完全沉浸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中。学生真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记得上一届上这课时,我完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我画了很多太阳的形象作为示范,结果学生画的太阳和我基本相同,作业也只有一次练习,学生可以画几个想象中的太阳,也可以画一幅有关太阳的想象画。总之,那次的作业很呆板,没有想象力。

  这节课,之前我真没有预计到效果会如此之好,我想主要是我对教材解读得比较深。新教材和老教材还是有区别的,新教材学习要求是尝试表现想象中的太阳,老教材安排在第6课的学习要求是进行点线练习和面的涂色练习,培养想象力。因此在上这课时,我就重点放在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上。

  把握了学生学习方向之后,我就重点引导学生去想象。我在两个方面进行引导,进行两次的小练笔,第一次是太阳形象的引导,第二次是你画的太阳有什么故事。第一次通过欣赏图片《太阳神鸟金箔》《太阳神阿波罗》,让学生明白太阳的形象原来还可以这样画,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画出了各种各样的太阳形象,那些光芒的画法可是多得让我无法预计,可以说是把各种点线面都运用到了。学生作业欣赏和老教材一样的,但我却引导不一样,之前主要是看构图和涂色,这次我完全抛开这些,就问学生“这些太阳在干什么呢?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学生说得可有趣了,这才是真正适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征。有了以上太阳形象练习的基础,然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画出的太阳故事可多了,有的小朋友把太阳装上轮子去旅游,有的小朋友带着太阳去游泳,有的小朋友把太阳带到舞台上跳舞唱歌……,总之想象力可丰富了,这些是我们老师想不到的。

  这节课上完了,我真的'很激动,真得太佩服孩子的想象力。于是我就在反思同样的课,为什么反差这么大呢?我想孩子的想象力能不能被激发,主要是看老师的舵掌握着怎么样?老师对舵的把握直接影响了学生行驶的方向。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师,对教材的不同解读,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我觉得作为教师一定要深入解读教材,理解教材,才能不辜负学生。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