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你怎么知道地球在运动》教学反思

2023-06-23 19:22:12

  《你怎么知道地球在运动》教学反思

《你怎么知道地球在运动》教学反思

1、《你怎么知道地球在运动》教学反思

  有关天文学知识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非常地感兴趣,但问题也非常多而杂乱,而且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差,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小学生却很难真正弄清楚。地球的自转知识又是学生认识其他天文现象的基础,所以,让学生主动探究弄明白地球在自转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通过这节课,我试图向学生渗透这样的观念:有时候并不是眼见为实,有些现象后面另有真正的原因。这节课,通过在三个班的试教,我体会最深刻的有以下三点:

  1.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提的问题不可以太大太笼统,如上一课我提的问题是:“关于地球,你知道些什么?”结果学生回答的五花八门,答什么的都有,造成引导到中心研究的问题“地球的自转”非常困难。幸亏有个同学说到这个,要不然就尽在这儿浪费时间了。这就提醒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提问题尽可能紧扣主要研究问题发散,不然太发散反而效果很差。这个地方应直接问:“你知道地球会运动吗”然后相机引入“你怎么知道地球在运动”这一中心问题会更好。

  2.学生对相对运动的问题理解起来有困难。在一个班试教时,为了让学生弄明白人坐在车、船上时是和车、船同时在运动,具有和车、船相同的速度,我举了好多例子,但大部分学生仍固执地认为:“是车、船在动,人没动。”我只好说:“如果你认为车在动,你没动,那你在原地跳一下,能不能落在原地?”结果又是大部分学生居然认为落不到原地,一定落在后面的位置。这样问又牵扯到了惯性的问题,所以是越讨论越糊涂。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识地避开讨论“人和车、船具有相同的'运动速度”这个小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只是重点强调人在车、船上坐着,感觉不到车、船的运动,必须看车、船以外的物体才能判断出车船是否在运动,从而引入对太阳东升西落现象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中心问题的讨论,效果较好。

  3.模拟实验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天文知识的好方法。尤其在本课中,通过让学生模拟地球自西向东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老师模拟地球自转让学生明白北极星为什么总是在同一位置,学生用电筒,小地球仪模拟昼夜成因,既生动又直观,学生非常感兴趣又易于理解。

2、《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呈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是人类探索天体运动的两个重要学说,特别是“地心说”由于有着宗教势力的支撑,一直被人视为真理,可以说在哥白尼提出这样的“日心说”观点以前,“地心说”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即使有人有疑义,也没有充分的、直接的证据,更多人只是畏惧宗教势力,不敢表达正确的言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证据,以及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更要学习哥白尼研究天体运行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气概。

  从学生层面来说,托勒密和哥白尼观点其实是不容易马上能理解的,即使有些学生在字面上能看懂。因此,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教师要帮助学生解释这些证据的意思。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到达一定高度,才能反过来思考科学家这些证据是否就能够说明他的观点,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建立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明)证据的观念和科学家利用思辨性语言来合理推测结论的研究方法。

  说到底证明一个学术观点,科学研究中可以利用观察到的直接现象,要么是实验中获得的有效数据。一般情况下,只有无法直接观察到现象或缺少有效数据的情况下,才可能应用思辨的方式进行说明,文科特别是哲学研究常常如此。而在托勒密和哥白尼的证据中除了利用直接事实来说明外,都用到了思辨的方法。

  虽然我以为现在给学生将到思辨,他们不一定能掌握或应用,至少在他们心中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应该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学生通过解释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比较两位科学家之间的不同和相同,比较这些观点和前面的假使模型的联系,他们对于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将更加深刻,并能够根据已有观点选择前面正确的猜测。同时对于哥白尼的研究态度和坚持精神产生一些触动,为今后走向科学研究道理奠定心理上和精神上的点点基础。

3、《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1、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所以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这样更直观、更生动,也便于学生理解:(1)对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利用动画演示,很直观地展现了不同地区,见到太阳的时间是存在差别的,特别是经度相差比较大的地区更是明显。(2)用动画演示,也很生动地展现了地球上因为地轴倾斜的原因不同纬度地带,不同的时间获得的光热不同,因此出现了四季交替的五带划分。这种动画的演示,很受学生喜爱。但本人觉得,因为两分两至和四季的变化,是个难点,在利用动画的同时,还要辅以板图,把动的图还原成为静止的画面,学生印象就比较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

  2、本节的教学重点,主要是以图表的形式来突现,难点内容,是地理内在的规律性的知识,则以动画的形式来解决,本人感觉这个设计,还未能最好地表现知识结构之间联系。特别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整个地球运动中的是同时进行的,是和谐的。感觉自己上课时未能很好体现地球的自转存在于地球的公转中,未能表现这两个运动在太空中是同进行的。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难点内容较多,需要教师讲解的地方不少,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比较少,总希望把课堂交给学生,却又总做不到,很困惑。

4、《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地球运动这部分知识,初中就已经接触过,虽然学生们对地球的运动会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各种现象司空见惯,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变化规律。高中要研究更深层次的内容,如: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什么时间在什么位置,会有什么现象。这一系列问题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识没有文字说明。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地球运动(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现象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两个教学方法:

  第一, 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小学的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用这种方法给他们有个初步的概念。

  第二,利用教学器材来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学校的地理教学器材不够齐全。经过整理,我利用地球仪、电筒、在黑板上画图相结合及演示一年中地球运动的变化和直射点的位置、时间、产生的现象。

  第三,有些抽象的概念,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这样学生更容易直观的去了解比较难点的知识内容。便于学生掌握和识记。

  通过前面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地球的运动在地球表面所产生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稍留意就会发现,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直射点的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现象也不同。当我在演示时需要同学来当助手,他们都积极要求当助手,在演示时他们配合得相当好。这样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

  当然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自己没有想到的问题,这部分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的难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应该采取放慢速度,逐个突破的方法,而不应该急于求成,反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5、《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从去年开始,通过郭思乐教授我了解了生本,在郭教授展示的视频中让我认识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课堂,什么才是让学生快乐学习的教学模式。于是我开始对生本教学进行尝试与实践。最初面对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感到沉甸甸的。如何让学生体会生本的快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就成为我备课的主题

  在09 年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的尝试,但在尝试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例如课堂秩序混乱,教学进度缓慢,学生知识掌握水平低等等,说实话我很快就要选择了放弃。但是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到生本教育先进的地区学习经验,和我校生本教育搞得越来越成熟,这似乎又让我燃起了信心,并决心要把它做好。

  非常幸运学校能给我这样一次机会,让我再次投入高一的生本教育中,于是,我把我学习到的经验,一点一点的应用的生本教学中。起初学生不懂什么叫生本,不知道怎么预习,不知道怎么上课,不知道怎么去参与课堂的活动,于是我一步一步的让他们认识如何去预习,并能有质量的完成学案,如何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分享个人的研究成果,如何去正确表达讲解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可以说,在一步一步的锻炼下,学生们逐渐了解了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

  在同学们对生本有了一定的熟悉时,学校安排我上一节生本课,说实话,我心里真是很没有底,因为按照进度我正赶上高中地理难度比较大、又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 《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是考试常考并题型多变的一节内容。之所以说它难,除了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之外,相关的知识准备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比如经纬网的知识、立体几何知识、日照图的判读、世界地理知识以及一些生活常识等。

  为了能上好这节课,我首先对本节课的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这一节课包括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征以及各自产生的地理意义。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特征搞清楚,是学习和理解整节内容的基础。

  本节课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二是理解地球运动是自传和公转的叠加运动,黄赤交角的产生,以及二分二至日位置的判断。

  对于第一个难点,课本为了减轻难度,把恒星日和太阳日放于小字活动部分。但是我认为既然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参考标准,就有必要让他们去了解其中的原理。当然理解他们的区别的关键又在于能够否理解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是平行光这个道理。

  对于第二个难点,突破口在于地轴和黄道平面存在夹角,根据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几何运算,让学生推算出黄赤交角的产生,进而明确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形成了二分二至日。对于二分二至日的判读,突破口在于先判断二至日,后根据公转方向确定二分日。

  在分析完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和重难点之后,我开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模式,在我设计学案时,有针对行的把本节内容划分成六大块,便于每个小组都能对其中一块内容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第一个题板块是关键词解读。因为地理每节课都有新的名词出现,也只有把地理术语都能懂了,学生才能深入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第二、第三个板块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此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基础,同时也是本节课内容的关键。第四板块讨论黄赤交角的产生,以及分析研究黄赤交角发生变化时会引起什么变化。第五板块和第六板块是本节课知识的升华,即分析二分二至日的位置。

  说实话对于第五、六两大板块我在上课前还是心有余悸,害怕学生没有思路,完全找不到突破口。于是我在课堂小组讨论的时候,非常关注承担此部分内容的小组,但让我惊奇的发现,孩子们在各抒己见和激烈论证后,竟然把这个最难理解的问题讨论的一清二楚。

  可以说这一节课下来,又让我鼓起了对生本教育的信心。在张校长的点评下和自我反思后,我也找到了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1、在小组分享成果时,应该更多的调动同学参与进来,同时,让在座位上“留守”的同学承担起质疑其他组分享的成果的任务。

  2、对于学案的预习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预习和理解。

  3、更加大胆的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小组讨论的力量。

  以上是本节课带给我的一些思考,可以说生本教学实践使我逐渐解决了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学生通过自发主动的学习,在课前课后大量地查阅资料,充分感知、感悟和内化学习内容,自身去品尝知识的“ 原汁原味” 而不是无奈地“ 咽啃” 教师已“ 咀嚼” 好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走近地理,喜爱地理这门科学,尽管生本教育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我将和同仁们一起慢慢摸索,力争使其较好地应用于地理教学。

6、《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人类认识地球和其运动的历史》教学反思:本课内容是让同学回顾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出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是人类探索天体运动的两个重要学说,特别是“地心说”由于有着宗教势力的支撑,一直被人视为真理,可以说在哥白尼提出这样的“日心说”观点以前,“地心说”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即使有人有疑义,也没有充沛的、直接的证据,更多人只是畏惧宗教势力,不敢表达正确的言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只要让同学理解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证据,以和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更要学习哥白尼研究天体运行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气概。

  从同学层面来说,托勒密和哥白尼观点其实是不容易马上能理解的,即使有些同学在字面上能看懂。因此,让同学寻找科学家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教师要协助同学解释这些证据的意思。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同学的思维才可能到达一定高度,才干反过来考虑科学家这些证据是否就能够说明他的观点,同时我还引导同学建立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明)证据的观念和科学家利用思辨性语言来合理推测结论的研究方法。

  说到底证明一个学术观点,科学研究中可以利用观察到的直接现象,要么是实验中获得的有效数据。一般情况下,只有无法直接观察到现象或缺少有效数据的情况下,才可能应用思辨的方式进行说明,文科特别是哲学研究经常如此。而在托勒密和哥白尼的证据中除了利用直接事实来说明外,都用到了思辨的方法。

  虽然我以为现在给同学将到思辨,他们不一定能掌握或应用,至少在他们心中对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应该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同学通过解释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比较两位科学家之间的不同和相同,比较这些观点和前面的假使模型的联系,他们对于地球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将更加深刻,并能够根据已有观点选择前面正确的猜想。同时对于哥白尼的研究态度和坚持精神发生一些震动,为今后走向科学研究道理奠定心理上和精神上的点点基础。

7、《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肯定的地方:

  1、利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与前两节知识的联系,做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课堂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习中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读图、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有待改进的地方:

  1、应充分留给学生多的活动时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

  2、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差生的感受。

8、《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后记:在教学本单元前,我在8班用问卷测试了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等相关信息的科学前概念,发现整个几乎没有人能比较清晰的解释地球形状及其运动,对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更是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点,即使有学生知道,经详细询问,理解的比较肤浅。从而我们可以得知,关于天体运动是这批学生的科学知识的空白区,只有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细心准备教学材料,才有可能让更多学生通过经历探究活动掌握准确的科学概念。

  第一节课的内容,看似不难,然而如果学生不看书或预先不预习,教师提出昼夜交替是如何产生的呢?大多数学生会卡住,有少部分学生之前看过书可以作出一些推测,个别学生能够在书本上推测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说太阳和地球一起运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等。细想其实也很正常,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缺乏直观经验,没有知识储备直接让他们毫无根据的推测,难度很大,而且可能存在胡乱的假说,因此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状况,我选择让学生翻书本,看看书本上的推测可行吗?让他们间接有一个印象: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可能有这些原因。 

  要验证这些猜测,一旦教师提出建立模型,学生根据书本提示很容易想到需要光源(比如手电筒、蜡烛),然而聪明的学生认为蜡烛要比手电筒更好,虽然光暗一点,但是蜡烛光线是向四周散发的,与太阳更相似。课前我为学生准备了蜡烛和火柴,学生都很高兴,用学具袋里的材料做好地球仪,本想让他们贴上地形外观的.,课堂时间太少,只能先让学生做好标记。实验过程中,也是容易出现问题的,比如学生容易将蜡烛熄灭,还有调皮的会用火烧纸,不好好观察实验产生的现象。这一点我觉得还是自己在实验前介绍方法时不够仔细和全面,产生这种情况可能是一方面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本就不清楚,学习兴趣不浓厚,还有一部分就是没有听懂实验方法,就想别的心思来满足自己了。另外做实验时,最好将窗帘拉上,学生更容易观察。

  做完这部分实验,学生会有许多发现,他们并不会全部认同书本上的猜想。其一就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这个猜想学生认为是不正确的。我让学生演示了他们的实验方法后,就有学生马上出来反对。原因是前一组学生认为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地球只有一面始终被照到,而其它面一直都不会被照到。事实上学生对于地球公转的旋转角度变化和方向理解还不够清晰。其二由于我是让学生将地球从地球仪装置上拿下来的,其实就相当是一个球体,并没有让地球倾斜一定角度放置,与光源是保持平行的,并尽量保持同一水平面。因此,有学生就提出来地球自转时,(地球的最北部和最南部)即南极和北极有些地区并没有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因此这个猜测也是不能完全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的,我肯定了学生的发现,并没有马上给他做详细解释,我觉得这课内容还没有涉及地球饶地轴是有一定的倾斜角度的。学生能够发现这点其实他的观察还是比较仔细的,并没有人云亦云。

  课上完后,我要求学生收集相关的天文资料,自己先通过查询资料尝试解释昼夜交替现象究竟是如何产生的,科学家又是通过怎么样的证据说明的?


9、《你怎么知道地球在运动》教学反思

  有关天文学知识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非常地感兴趣,但问题也非常多而杂乱,而且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差,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小学生却很难真正弄清楚。地球的自转知识又是学生认识其他天文现象的基础,所以,让学生主动探究弄明白地球在自转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通过这节课,我试图向学生渗透这样的观念:有时候并不是眼见为实,有些现象后面另有真正的原因。这节课,通过在三个班的试教,我体会最深刻的有以下三点:

  1.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提的问题不可以太大太笼统,如上一课我提的问题是:“关于地球,你知道些什么?”结果学生回答的五花八门,答什么的都有,造成引导到中心研究的问题“地球的自转”非常困难。幸亏有个同学说到这个,要不然就尽在这儿浪费时间了。这就提醒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提问题尽可能紧扣主要研究问题发散,不然太发散反而效果很差。这个地方应直接问:“你知道地球会运动吗”然后相机引入“你怎么知道地球在运动”这一中心问题会更好。

  2.学生对相对运动的问题理解起来有困难。在一个班试教时,为了让学生弄明白人坐在车、船上时是和车、船同时在运动,具有和车、船相同的速度,我举了好多例子,但大部分学生仍固执地认为:“是车、船在动,人没动。”我只好说:“如果你认为车在动,你没动,那你在原地跳一下,能不能落在原地?”结果又是大部分学生居然认为落不到原地,一定落在后面的位置。这样问又牵扯到了惯性的问题,所以是越讨论越糊涂。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识地避开讨论“人和车、船具有相同的'运动速度”这个小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只是重点强调人在车、船上坐着,感觉不到车、船的运动,必须看车、船以外的物体才能判断出车船是否在运动,从而引入对太阳东升西落现象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中心问题的讨论,效果较好。

  3.模拟实验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天文知识的好方法。尤其在本课中,通过让学生模拟地球自西向东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老师模拟地球自转让学生明白北极星为什么总是在同一位置,学生用电筒,小地球仪模拟昼夜成因,既生动又直观,学生非常感兴趣又易于理解。

10、《地球运动》的教学反思

  从去年开始,通过郭思乐教授我了解了生本,在郭教授展示的视频中让我认识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课堂,什么才是让学生快乐学习的教学模式。于是我开始对生本教学进行尝试与实践。最初面对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感到沉甸甸的。如何让学生体会生本的快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就成为我备课的主题

  在09 年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的尝试,但在尝试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例如课堂秩序混乱,教学进度缓慢,学生知识掌握水平低等等,说实话我很快就要选择了放弃。但是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到生本教育先进的地区学习经验,和我校生本教育搞得越来越成熟,这似乎又让我燃起了信心,并决心要把它做好。

  非常幸运学校能给我这样一次机会,让我再次投入高一的生本教育中,于是,我把我学习到的经验,一点一点的应用的生本教学中。起初学生不懂什么叫生本,不知道怎么预习,不知道怎么上课,不知道怎么去参与课堂的活动,于是我一步一步的让他们认识如何去预习,并能有质量的完成学案,如何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分享个人的研究成果,如何去正确表达讲解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可以说,在一步一步的锻炼下,学生们逐渐了解了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

  在同学们对生本有了一定的熟悉时,学校安排我上一节生本课,说实话,我心里真是很没有底,因为按照进度我正赶上高中地理难度比较大、又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 《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是考试常考并题型多变的一节内容。之所以说它难,除了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之外,相关的知识准备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比如经纬网的知识、立体几何知识、日照图的判读、世界地理知识以及一些生活常识等。

  为了能上好这节课,我首先对本节课的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这一节课包括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征以及各自产生的地理意义。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特征搞清楚,是学习和理解整节内容的基础。

  本节课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二是理解地球运动是自传和公转的叠加运动,黄赤交角的产生,以及二分二至日位置的判断。

  对于第一个难点,课本为了减轻难度,把恒星日和太阳日放于小字活动部分。但是我认为既然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参考标准,就有必要让他们去了解其中的原理。当然理解他们的区别的关键又在于能够否理解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是平行光这个道理。

  对于第二个难点,突破口在于地轴和黄道平面存在夹角,根据二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几何运算,让学生推算出黄赤交角的产生,进而明确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形成了二分二至日。对于二分二至日的判读,突破口在于先判断二至日,后根据公转方向确定二分日。

  在分析完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和重难点之后,我开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模式,在我设计学案时,有针对行的把本节内容划分成六大块,便于每个小组都能对其中一块内容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第一个题板块是关键词解读。因为地理每节课都有新的名词出现,也只有把地理术语都能懂了,学生才能深入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第二、第三个板块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此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基础,同时也是本节课内容的关键。第四板块讨论黄赤交角的产生,以及分析研究黄赤交角发生变化时会引起什么变化。第五板块和第六板块是本节课知识的升华,即分析二分二至日的位置。

  说实话对于第五、六两大板块我在上课前还是心有余悸,害怕学生没有思路,完全找不到突破口。于是我在课堂小组讨论的时候,非常关注承担此部分内容的小组,但让我惊奇的发现,孩子们在各抒己见和激烈论证后,竟然把这个最难理解的问题讨论的一清二楚。

  可以说这一节课下来,又让我鼓起了对生本教育的信心。在张校长的点评下和自我反思后,我也找到了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1、在小组分享成果时,应该更多的调动同学参与进来,同时,让在座位上“留守”的同学承担起质疑其他组分享的成果的任务。

  2、对于学案的预习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预习和理解。

  3、更加大胆的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小组讨论的力量。

  以上是本节课带给我的一些思考,可以说生本教学实践使我逐渐解决了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学生通过自发主动的学习,在课前课后大量地查阅资料,充分感知、感悟和内化学习内容,自身去品尝知识的“ 原汁原味” 而不是无奈地“ 咽啃” 教师已“ 咀嚼” 好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走近地理,喜爱地理这门科学,尽管生本教育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我将和同仁们一起慢慢摸索,力争使其较好地应用于地理教学。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