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力学“力的分解”教学反思
1、物理力学“力的分解”教学反思
“力的分解”是整个高中物理力学的基础之一,与“力的合成”内容相辅相承,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也是对今后对矢量分析的基础。
一、课堂设计思路
本次课堂设计,我的思路源于“新课改”的教育思想,将“情景设置”引入教学中,辅以多媒体现代教育手段,增强师生间的课堂互动,让学生融入一个“情,景,理”的思考与钻研的过程,将以往的学生适应课堂的模式转化为课堂适应学生的模式,以期达到学而有趣,知识固化的目的。
二、课堂进行过程
在上课之初,我先设置一个通俗易见的实验,即如图(1)所示,这个实验学生也可以自己试着做,而且实验效果明显,即让学生自己分析出:重物的重力效果有两个作用效果:一是使绳子对手指有拉的作用效果;二是使轻杆对手掌掌心有压的作用效果。在这个探索的情景里,学生有了知识的准备以及兴趣的激发,给整节课的学习氛围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然后我们回顾了力的合成的内容,并再次强调了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从而引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并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和三维视频模拟,以及师生的讨论,总结出,在不设限制条件下,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之后,近一步重点分析力的分解只有惟一情况的两种情形,而后给出拓展思考,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学习情绪下区钻研更深层次的`物理规律。
而后,我给出了两个巩固练习,题目设计由分析物块放在平面上受力及其力的按需分解,到分析物块放在斜面上受力及其力的按需分解,两个练习难度递次增大且有着严格的逻辑性和统一性,典型具有代表性,在讲解练习的时候,充分发挥师生间互动,鼓励并抽取学生上台与教师共同解题,在知识上始终强调“按需分解”以及“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两个原则,并解释“力的分解最终目的是力的合成”,让学生及时将新学知识在应用中固化。
最后,对课堂进行小结。
三,课堂实施效果
本堂课完整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整堂课志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其在兴趣驱使下对物理规律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并掌握新学知识。本堂课的实施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学生由情景实验入手,表现了极大的学习兴趣,给整堂课奠定了良好的氛围基调。
在课上,黑板的板书辅以适当的多媒体动画模拟和三维视频模拟,表现了较高的教学效率,充分解放学生的形象思维,更快接受物理情景,从而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物理问题思考。
知识与巩固练习均环环紧扣,难度递增,有代表性,使整堂课虽氛围轻松却知识紧凑,符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掌握过程,体现了国家对于高中教育新课改的指导思想。
课堂上教师在授课方式上的激情投入和引导,也在一定程度感染了学生;师生间的互动,也使学生了有学习的“主人翁”精神,并从中提出了创新的思维,如学生罗树菖在课上大胆的提出非常规的利用合力中点作并行四边形的方法,可以说是本节课的亮点。
课后学生反映以及作业练习情况均表现出本堂课在知识的授予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大体上掌握了“力的分解”方法,并“按需分解”。
四,课堂教学反思
课后,几天的观察和反思,总结以下几点尚需改进之处:
1、课堂引入应更简洁,把时间尽量留给课堂教学重点,使课堂教学重点突出;
2、课堂上的知识点要及时小结,在课堂最后来一次总结,使课堂教学更富层次感,也能使知识能在学生心中逐步固化;
3、课堂上研究问题的提出要精练且有条理,不宜给出难度过大,覆盖面过广的问题,善于把大的问题分成几个小的问题解决,否则学生易失去学习信心及兴趣;
4、拓展思维点到为止;
a) 板书必须有条理,作图必须认真严谨规范,且禁止在同一个图上多次作图。本次上课这个环节是我最大的疏忽的缺陷,鉴于此,今后应携带三角尺作图;
b) 课堂教学要前后呼应,如总结的时候可以重新提一下课前的情景实验;
c) 课堂教学要善于联系旧知识,如本次课的授课时不应脱离受力分析和力的合成的内容;
d) 鉴于学生基础参差,课堂内容的编排和难度的取舍要照顾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本次课堂内容编排略为过大,巩固联系最后一题难度过高,基础差或精力稍微不足的学生恐难跟上;
e) 物理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授课时须时时注意用词的精辟性,言多必失,要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表率。
《力的分解》的一点想法
“力的合成与分解”可以说是高中物理所遇到的第一个重点与难点,也是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第一个台阶,其丰富的教学内容正是高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发展物理能力的有效载体,尤其“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承接力的合成,又为数学向量的运算打下一定的基础。所以平行四边形定则依然是本节的重点。本人认为可从如下几点对其教学功效进行挖掘。
1、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在课堂上的再现。此部分的教学内容的传统教学方法模式为:教师举例,学生想象,教师点拨。本节课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用拇指和中指顶住一端削尖的铅笔,笔的中部吊一小重物。让学生感知力的作用效果,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的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2、渗透“等效替代”的思考方法。力的分解是当几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时,可以用几个力来代替一个力的作用效果。这种等效替代的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本节课的内容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这种思考方法。
3、加强作图训练,培养抽象思维能力。高中阶段作图法(或图象法)是许多物理问题解决的手段之一,且要求很高。因此在力的分解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加强作图的训练,在此处不但能在习题中找到许多作图的素材,而且在新课的教学中也有许多相关的内容。在作图中涉及到平行四边形、圆、 垂线 、 三角形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老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不但能训练学生的作图基本功,为今后的物理作图打下基础,而且能提高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数、物”知识的综合应用中提高了抽象思维的能力。
4、精选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习题往往涉及多种解法,通过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此外不少习题还涉及较深的数学问题,特别是一些极值问题与三角函数和几何知识都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训练能有较地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5、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力的分解与合成互为逆运算(对立性),都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统一性),利用这一规律向学生渗透矛盾对立统一的世界观教育。
2、力学物理教学反思
本月中旬进行了期中考,以匀变速直线运动及重力,弹力为考查的重点,期中考后又进行了摩擦力的教学,并对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一章进行了单元测试,从两次力学知识的测试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在力学的初中所学的基础知识中掌握得很不牢固。对这三种力,我们一直强调大小及方向,但很多学生还是只顾大小,无论方向。弹力是高中新介绍的一种力,从它的产生条件:接触、形变。从弹力产生的原因:由于形变要恢复原状的产生的一种力大部分学生无法理解为:书放在桌面上受到支持力的.作用是由于桌面形变而产生的,我便总结出: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产生弹力作用,一个物体受到的弹力是由于另一个物体的形变而产生的(不是由于自身形变产生的)。摩擦力是力学中的难点,也是重点。摩擦力的大小计算之前,我强调学生:一定要先判断物体是动还是静,然后再确定解题方法。而方向的制定是难上加难;在相接触的两上物体间,判断其中一个物体摩擦力方向,要先以另一物体为参照物,判断这个物体相对另一物体的运动及运动趋势的方向。在这里,我同时强调学生记住了一些曲型的常见的例题,用这些题的分析方法,解题思路套用其他类似的习题中。
力学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在这一阶段,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打好这一基础,逐步学会受力分析,作受力分析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题的能力。
3、高一物理力学运动学的教学反思
今天与学生交流,好多学生说物理难学,我也从自己学习物理的经历感觉了一下,自己的高中物理几乎是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感悟而学的,成绩也曾经不好过,但因为喜欢从没有过放弃的想法,一直坚持至今。别人的传闻不要管,专心思考自己的问题就成。
站到了讲台上,再让自己的学生象自己那样去感知,绝对不合乎实际,想了又想,高一是基础,是兴趣,高一砸了,这物理就会放弃了。在这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学生们抽象思维太欠缺了,迫使我们对自己的教学做出新的尝试。
将高中物理内容整体思考了一下,重点就是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在高一打基础的这个时候,力的范围就课本上学过的那几种力。学生较易理解。教学中应将生活实际中的情景搬到课堂上,让学生去体会、去感知。让他们觉得物理就在身边,即使他的成绩不理想,但他也觉得物理有趣,这就会使他在兴趣的驱使下逐步提高成绩,应付考试。一直到运用物理思维去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若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即使他能在考试中拿上高分,也能进入大学,但物理这们科学我觉得不会对他的成长增添任何乐趣,在他的印象中,那只会是一堆烦躁的公式、公理、定理、规律。
因此,将生活中与物理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联系起来就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当老师的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而不是死守课堂,紧盯着手重的那几本资料及习题。只要我们老师将生活与课堂联系起来了,在你的潜移默化下,学生自然而然也会逐渐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这样的学生,就不会是一群只会考高分,只会读死书,而不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
4、物理力学“力的分解”教学反思
“力的分解”是整个高中物理力学的基础之一,与“力的合成”内容相辅相承,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也是对今后对矢量分析的基础。
一、课堂设计思路
本次课堂设计,我的思路源于“新课改”的教育思想,将“情景设置”引入教学中,辅以多媒体现代教育手段,增强师生间的课堂互动,让学生融入一个“情,景,理”的思考与钻研的过程,将以往的学生适应课堂的模式转化为课堂适应学生的模式,以期达到学而有趣,知识固化的目的。
二、课堂进行过程
在上课之初,我先设置一个通俗易见的实验,即如图(1)所示,这个实验学生也可以自己试着做,而且实验效果明显,即让学生自己分析出:重物的重力效果有两个作用效果:一是使绳子对手指有拉的作用效果;二是使轻杆对手掌掌心有压的作用效果。在这个探索的情景里,学生有了知识的准备以及兴趣的激发,给整节课的学习氛围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然后我们回顾了力的合成的内容,并再次强调了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从而引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并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和三维视频模拟,以及师生的讨论,总结出,在不设限制条件下,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之后,近一步重点分析力的分解只有惟一情况的两种情形,而后给出拓展思考,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学习情绪下区钻研更深层次的`物理规律。
而后,我给出了两个巩固练习,题目设计由分析物块放在平面上受力及其力的按需分解,到分析物块放在斜面上受力及其力的按需分解,两个练习难度递次增大且有着严格的逻辑性和统一性,典型具有代表性,在讲解练习的时候,充分发挥师生间互动,鼓励并抽取学生上台与教师共同解题,在知识上始终强调“按需分解”以及“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两个原则,并解释“力的分解最终目的是力的合成”,让学生及时将新学知识在应用中固化。
最后,对课堂进行小结。
三,课堂实施效果
本堂课完整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整堂课志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其在兴趣驱使下对物理规律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并掌握新学知识。本堂课的实施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学生由情景实验入手,表现了极大的学习兴趣,给整堂课奠定了良好的氛围基调。
在课上,黑板的板书辅以适当的多媒体动画模拟和三维视频模拟,表现了较高的教学效率,充分解放学生的形象思维,更快接受物理情景,从而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物理问题思考。
知识与巩固练习均环环紧扣,难度递增,有代表性,使整堂课虽氛围轻松却知识紧凑,符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掌握过程,体现了国家对于高中教育新课改的指导思想。
课堂上教师在授课方式上的激情投入和引导,也在一定程度感染了学生;师生间的互动,也使学生了有学习的“主人翁”精神,并从中提出了创新的思维,如学生罗树菖在课上大胆的提出非常规的利用合力中点作并行四边形的方法,可以说是本节课的亮点。
课后学生反映以及作业练习情况均表现出本堂课在知识的授予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大体上掌握了“力的分解”方法,并“按需分解”。
四,课堂教学反思
课后,几天的观察和反思,总结以下几点尚需改进之处:
1、课堂引入应更简洁,把时间尽量留给课堂教学重点,使课堂教学重点突出;
2、课堂上的知识点要及时小结,在课堂最后来一次总结,使课堂教学更富层次感,也能使知识能在学生心中逐步固化;
3、课堂上研究问题的提出要精练且有条理,不宜给出难度过大,覆盖面过广的问题,善于把大的问题分成几个小的问题解决,否则学生易失去学习信心及兴趣;
4、拓展思维点到为止;
a) 板书必须有条理,作图必须认真严谨规范,且禁止在同一个图上多次作图。本次上课这个环节是我最大的疏忽的缺陷,鉴于此,今后应携带三角尺作图;
b) 课堂教学要前后呼应,如总结的时候可以重新提一下课前的情景实验;
c) 课堂教学要善于联系旧知识,如本次课的授课时不应脱离受力分析和力的合成的内容;
d) 鉴于学生基础参差,课堂内容的编排和难度的取舍要照顾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本次课堂内容编排略为过大,巩固联系最后一题难度过高,基础差或精力稍微不足的学生恐难跟上;
e) 物理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授课时须时时注意用词的精辟性,言多必失,要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表率。
《力的分解》的一点想法
“力的合成与分解”可以说是高中物理所遇到的第一个重点与难点,也是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第一个台阶,其丰富的教学内容正是高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发展物理能力的有效载体,尤其“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承接力的合成,又为数学向量的运算打下一定的基础。所以平行四边形定则依然是本节的重点。本人认为可从如下几点对其教学功效进行挖掘。
1、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在课堂上的再现。此部分的教学内容的传统教学方法模式为:教师举例,学生想象,教师点拨。本节课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用拇指和中指顶住一端削尖的铅笔,笔的中部吊一小重物。让学生感知力的作用效果,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的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2、渗透“等效替代”的思考方法。力的分解是当几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时,可以用几个力来代替一个力的作用效果。这种等效替代的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本节课的内容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这种思考方法。
3、加强作图训练,培养抽象思维能力。高中阶段作图法(或图象法)是许多物理问题解决的手段之一,且要求很高。因此在力的分解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加强作图的训练,在此处不但能在习题中找到许多作图的素材,而且在新课的教学中也有许多相关的内容。在作图中涉及到平行四边形、圆、 垂线 、 三角形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老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不但能训练学生的作图基本功,为今后的物理作图打下基础,而且能提高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数、物”知识的综合应用中提高了抽象思维的能力。
4、精选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习题往往涉及多种解法,通过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此外不少习题还涉及较深的数学问题,特别是一些极值问题与三角函数和几何知识都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训练能有较地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5、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力的分解与合成互为逆运算(对立性),都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统一性),利用这一规律向学生渗透矛盾对立统一的世界观教育。
5、“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物理教学反思
1、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
优点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基本可适应。老师可直接了解到学生课程听懂程度,学生有何问题亦可以直接向老师提问,达到理想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沟通效果。缺点是:学生人数多后,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加重了老师上课负担,最重要的是——上课的时间都几乎是花在授课的过程中,因此在上机时好少或几乎没有什么时间来辅导学生。课堂容量小。结论:这一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多学生听课前提下,取得的教学效果不太明显。
2、电视或投影仪的媒体教学手段
不论是采用电视和投影仪,其取得的效果差不多,所以都有共同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弥补了传统黑板教学的不足,可以直观的把电脑的操作界面在电视或投影仪显示出来,这样学生像看电视或电影形式来观看老师的.电脑操作过程,让课堂更为生动。老师也不需要像以上方法样,要分组给学生授课,从而大大节省更多的时间来辅导学生。
缺点:图像不够清晰,甚至摸糊。由于是全班学生观看一个电视或一个屏幕,加上图像又不太晰,故在界面的直观性大有不足。
3、多媒体软件网络教学系统
优点:可将教师的电脑操作时实过程传到每一个学生的显示器,学生只需看自己电脑的显示器就行了,这样便取得了很好的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操作过程的可视化。也大节省课堂的时间,从而大增加了学生的课堂的辅导时间。
缺点:比前两者都更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正是由于更现代化、可视化教学更为直观,所以容易让教师产生依赖的心理,容易认为已经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一来也无形因“现代化”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结论:多媒休软件网络教学系统是很能适应教学的基本需求,加以稍微的缺点刻服,可取得比前二者教学手段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实际上,传统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仍占主导,现代教学技术还远没实现其应有的巨大作用。有些学校虽然有了计算机、校园网、语音教室的现代化设施,但其利用率还不够理想,“藏在深闺无人识”,大量硬件设施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因此,要想向前走好,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就显得更重要。目前,能把现代教学技术辅助教学运用得恰到好处者毕竟是少数,只有观摩课上有所应用,平时教学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并不多。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大势所趋。
对此,学校应该让重金购置的现代化设备发挥出最大的优势,为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服务,把眼光聚焦在如何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巨大作用上。这里还应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有专业技术人员与教师相结合,制作出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应用软件,丰富现代化教学技术应用资源;二是加大对教师应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培训,使教师自觉使用现代教学技术辅助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6、物理分组教学的反思物理教学反思
开学以来,我们响应学校的号召实施分组教学。现对在实施分组教学的过程中,自己的一点体会进行反思如下:
一、分组教学实际上是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合作,也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必备的一个能力。在我们的教学中,就要尽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恰当地与他人合作来解决一些大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仅仅通过分组,有时候还不能达到我们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教学目标。如有的学生看到人多了,可能就将工作全部推给“能干”的同学了,自己就在一边玩起了小游戏。因此,小组分好后,还要让每一位组员都要有明确的任务,由小组内部讨论后,小组长上报一份工作明细表。做好后,根据评价表,展开小组互评,在新教材中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很多,所以在课堂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们分小组讨论,哪一组讨论出解法就写在黑板上。学生们的热情很高,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虽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完全掌握这些知识,但几乎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了!不像平时上课时,老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有走神儿的,注意力不集中。为此,分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分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整体推进的`课堂教学的模式,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样在实施分组教学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而且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课堂效率。使我们老师从以前关注自己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创建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合作互动的快速高效的课堂体系。
三、困惑
1、实施分组教学,课堂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2、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做到有事干
3、如何引导学生预习,使学安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4、有基础训练,学案练习有无必要
7、九年级物理《力学》课后教学反思
在现行九年级物理教材中,力学从第十二章第四节开始,教学顺序是第四节力——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第六节二力平衡——第十三章第一节弹力弹簧测力计——第二节重力——第三节摩擦力。从表面看起来,这种安排似乎没有什么不妥,但走进实际物理教学,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些问题,如果不对力学的教学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教与学都会显得很吃力。
在力学第一节中,按教材的安排,教学内容包括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什么是力和力的性质,接着进行第二节牛顿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然后再是测量力和重力。第一节中我们会发现学完力的作用效果后学习力的单位及三要素有些知识联系不上,学生都不知道什么是力,谈什么单位和三要素,教材编排者的本意是希望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什么是力,因为力的概念很粗象,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希望了解了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因为有力而产生一系列的效果再来认识力更好。这种本意是好的,但后续安排没跟上。个人认为,第一节教学可先通过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后现学习什么是力,接着学习力性质和力的三要素,最后学习力的示意图。本节内容安排2课时教学为宜,毕竟学生初次接触力,还是有一些难度的。
学完第一节力后,不必马上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可按着安排第十三章的弹力弹簧测力计,因为在前一节学习中,我们让学生明确了力是有大小的,接着学习力的测量似乎更符合认知规律,这对学生刚学习力也是一个缓冲。学完力的测量后,继续学习第十三章的第二节重力,毕竟重力是力学中应用最多的`一种力,在第十二章的二力平衡中有大量应用,如果没有学习重力,很多二力平衡都不好说明。学完重力后,可适当补充介绍压力和支持力的示意图,然后继续补充合力的知识。合力在现行物理教材中没有介绍,但在市教科院的考试说明中是有要求的,同时这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也是有帮助的,因为牛顿第一定律的条件是物体不受外力,而我们又在实际中找不到这样的物体,我们可将一个所受合外力为零的物体理解为不受外力的物体,还有平衡力中,平衡力的实质就是合力为零。
学完重力后再可返回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然后再跳到第十三章第三节摩擦力。
8、新课改下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反思物理教学反思
我教书以来,一直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该给学生什么……?特别是
我校出现一些让人不可思议的现象。今年段考同样是两个参加中考的班级,成绩相差太大。比如我校的06(9)、06(7)两个班的物理成绩,06(9)班的平均分80.80分而06(7)班不到50分,及格率,优秀率都相差50个百分点以上。出现这种现象真的是难以想象的事情。面对这种现象,经过深入了解发现:我们必须注重物理课堂的教学。
一、注重教师的.角色,构建和谐的课堂
我们课堂上不仅教好学生知识,教好学生方法,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会自己去学。经调查06(7)班普遍有这样的现象:“平时学生不太爱上物理课,平时不主动去思考问题,所以他们平时也没有什么问题可问。他们也习惯了老师把知识灌给他们,等老师要答案。课堂也很沉闷,因此成绩也出现了这样的结果。”面对事实怎么办?我们知道学生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物理教学中,他们容易使自己的思维方式持续停留在那里,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进入角色、是否掉队、是否迷路,一旦发现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始终沿着正确的分向有效学习探究,提高学习效率,形成创新理念;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要合理引导、帮助、分析;当学生遇到难点时,要合理点拨,帮助学生突破;当学生出现偏差时,要及时帮助矫正。
有时我们更应该走下讲台,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去,与学生交朋友;放下教师的尊严和傲气,与学生达成平等帮扶关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让课堂充满爱。现代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提倡师生和谐互动,不仅教会学生的认知,而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探究。
二、注重引导组织与爱国主义教育
06(9)班他们爱上物理,对物理课堂充满期待。无论课堂上,还是课后他们都想把物理学好。原因是什么呢,一教师的正确引导,二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用学生的话说“是老师使我们想学好物理,不是老师要我们学好物理”。只有学生自己想学了,他才对学习有兴趣,才能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以顽强毅力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引导学生与爱国主义教育放在第一位。引导与爱国主义教育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我们课本讲到很多的物理学家,牛顿、安培、焦耳等,在教学中我们要介绍其生平及科学探究历程,使学生消除对科学研究的神秘感,拉近与科学家的距离,激励他们把对科学家的崇拜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
三、注重传授知识向获取知识的教学转变
曾经在应试教育的大气候下,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都以传授知识为主,少部分教师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等以获得知识为主,但,有时他们被看成误人子弟。如今,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要转变这个思想。现代教育要求我们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学习素质的提高,要求发展学生能力,注重学生在学习生活在探究获取知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既要重视学习方法的研究探讨,又要重视学生怎样学,用什么方法学,如何才能学得更好。我们应该去做如何促进他们能学的更好。例如:我们神舟七号飞船飞天成功,我们的航天员遨游太空。我们看到他们手上的笔能悬在空中为什么?假如有一天我们地球突然失去重力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学生的答案也许很多,如:石头会悬在空中,我们不能把开水倒入口中,河水不会流动……等等。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充分的想象体现他们的想法,情感等,调动学生积极地去拓展知识面,从而到达自觉去获取知识的效果。
总之,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观念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一定要让他们爱上学习,为了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让学生能快乐地去学习,学得活,培养能力又培养思想,增强自主探究意识,让课堂教学健康、和谐我们须注意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