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老师走向成熟和理性的标志教学反思
1、生物老师走向成熟和理性的标志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教无止境,学更无止境”,教师从课本、教学杂志中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但是也可以从教学实践中、从学生中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更具有个体性、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本...
“教无止境,学更无止境”,教师从课本、教学杂志中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但是也可以从教学实践中、从学生中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更具有个体性、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生动的学习的过程。反思这些问题,更有助于我们高中生物教学的开展,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以下是我个人在一年高三生物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案例,和同行们一起来分享,也希望同行多多指点。
案例一:听取学生意见,高三复习课采用多媒体教学。
情景再现:自己认为多媒体教学适宜在新课教授过程中作为一种辅助的手段使用,如在高二教学碰到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基因表达、细胞分裂等),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因此在高三刚开始复习的前几个星期中,自己采用最普通“黑+白”的方法进行高三生物的教学,但是总是感觉一节课下来时间很短促,只能勉强完成自己制定的教学任务,很难体现高三的复习高强度、高密度、大容量,但是又重细节、重系统性的特点。
于是我做了一个学生教学情况的调查,特别列出了一条,假定我把一些思路和提纲列在多媒体上你们感觉效果是否会更好呢?结果大部分同学都赞成这一观点,并且迫切的希望我早点开始,他们在问卷调查中这样写道,总感觉生物复习不够带劲,好象一节课复习的内容不够多。学生有这样的想法,我怎么可以忽视呢?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把教学的思路、内容框架、拓展深化、易错点、注意点、习题等一系列的教学内容经过精心设计置于多媒体中。
通过跟踪反馈,学生谈话,学生反映这样应用多媒体进行高三生物复习最大优点有三点:
1、课堂容量非常大,内容非常详实,细节的地方不会遗漏,能非常好的完成夯实双基的作用。
2、内容更加系统化,逻辑顺序更强了,复习的更加有条理。
3、题目的展示更加的科学、避免由于板书而产生细节上的小差错;并能及时补充一些拓展性的习题,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案例反思:现代师生关系不是单纯的传授与被传授的关系,教师这个特殊的群体在不断扮演着新的角色,学生也一样。现代师生关系中学生应该更加有主体意识,对教师教学方法、手段,甚至教师的师德问题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看法,也会向教师及时提出学生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这些建议往往比较朴素和直观,也有比较幼稚甚至带有学生自己的感情色彩的,但是这些建议往往会被很多教师所忽视。个人认为,假设老师没有很好得从学生那里获得应有的反馈的话,那么作为教师,可能就少了很多进步的源泉。
学生反馈:认为在第一轮、第二轮复习过程中,采用了多媒体展示的方法,弥补了单纯“黑+白”的缺陷,效果非常好。而自己也完成制作了一套高三复习的多媒体应用软件,为以后的高三生物复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真的要感谢学生。
案例二:对于一个问题的争论?
情景再现:在复习植物的新陈代谢时,如何提高大棚作物的产量?我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①白天适当的提高温度,晚上适当的降低温度,适当增加昼夜温差,利于有机物积累。②适当提高大棚的CO2浓度(如增施一些农家肥、或者用CO2发生器),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呢?白天提高温度,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酶活性都升高了,那么是不是温度对光合作用的促进作用比对呼吸作用的促进作用更强呢?然后他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假设温度再升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应该下降的,那么下降的幅度谁大呢?由于没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光是教师自己讲结果不能让学生信服,于是我把课前预备的图表(如右图所示)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分析,探讨原因。
学生分析得出了自己的结果,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最适温度应该比呼吸作用有关酶的最适温度要来的低。在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最适温度之前升高温度,对光合作用的促进比对呼吸作用的促进要来的大,有机物净积累量增加;在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与呼吸作用最适温度之间提高温度,光合作用的速率降低了,而呼吸作用的速率升高,反而不利于有机物积累。当超过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在升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被抑制。
案例反思:对于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点,教师不能以权威的态度强迫学生接受,假设这样的话,学生是不能很好的把握住教师所讲的内容。对于教师,应该充分作好课前的准备活动,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分析学生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反应,提出么样的问题?设计合适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某个现象、某道题目,并从中让学生获得对新的知识点的掌握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假设自己在授课前准备不充分,可能对学生的这个问题很难有一个很好的解释,充分体会到课前仔细备课、分析学情的重要性,不能把学生看成灌输的容器,他们是有很强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群体。
学生反馈:学生们对于这个问题研究的比较透彻,也充分理解了为什么说“在白天一定温度范围内适当提高温度”的'含义了。同时对于温度如何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本质有了深入的理解。在高三后半阶段的复习中,学生碰到类似的题目总是能够想起这个知识点。
案例三:关于一道试题的探讨?
情景再现:用秋水仙素诱导产生多倍体,起作用的时期、细胞停留的时期分别是( )
A.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 B.有丝分裂的前期和后期
C.有丝分裂的前期和前期 D.有丝分裂的间期和中期
学生选择A、B、C的很多,然后我请他们各自说出自己的理由。选择A、B、C选项的学生都说出一个共同的理由,秋水仙素作用于纺锤体的形成,而纺锤体的形成是在有丝分裂的前期,所以作用于前期。但是至于秋水仙素到底使细胞分裂停留在哪个时期,回答的学生都明显底气不足。其实这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很难清晰化的一个概念。为了使学生理解,于是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考虑。
问题1:划分前中后期依据是什么?
问题2:没有纺锤体染色体会排列在赤道板吗?
问题3:着丝点分开需要纺锤体的牵拉吗?
问题4:着丝点分开是否就意味着染色单体分离呢?
在这几个问题的冲击下学生的思维更加混乱了,然后我说出自己的观点:前期没有纺锤体,染色体不能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故不能形成中期的特点,应该停留在前期;没有纺锤体,染色体还是可以继续螺旋化变粗,达到中期最明显、最清晰的形态,从这个角度分析可以形成中期的特点;进而由于着丝点自动一分为二染色单体转变成染色体,而着丝点分离后染色单体并没有分开,不能在纺锤丝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不能形成后期染色单体分开变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的特点,故停留在有丝分裂中期。
学生都能理解我所说的内容,但是他们非常渴望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我当时的处理办法是理解了这个现象,知道了秋水仙素使染色体加倍的原理就可以了,不必要去追究秋水仙素到底使细胞分裂停留在什么时期。假设要确定的说一个时期,我更加赞同分裂期,毕竟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都是我们人为划分。
案例反思:高中生物学中有很多内容是教师讲不透的,非常模棱两可,这些内容在教师参考书甚至在大学教材中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明,对于这些内容如何处理是教学上的一个难题。个人观点,能讲透的的内容一定要把它讲透,不能讲透就让它模糊着,点到即止,但是一定要告诉学生关于这个知识点在高中阶段应该如何处理。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产生误解,以为自己在高中生物的某些知识点上还存在的漏洞,又导致他们碰到类似的内容产生恐慌。
学生反馈:学生在后面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因为这个问题跟我争论,在做到关于秋水仙素知识点时,他们也能很好的处理这个问题。学生们认为,关键在于理解这个知识点,不必要一定要知道到底停留在细胞分裂的前期还是细胞分裂中期,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案例四:一次失败的经历的反思。
情景再现:课本上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分成四个步骤:一、提取目的基因;二、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三、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四、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强调目的基因必须与运载体相结合才能导入受体细胞(理所当然的认为,并没有去认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于是下课后有位学生问我。提取目的基因后不跟运载体结合为什么不能直接导入?我回答,课堂上不是已经讲了吗,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后才能在细胞内稳定的存在并且复制和表达,并且能够遗传给下一代,直接导入目的基因完成不了这样的功能(自认为回答的还是蛮不错的)。于是学生给我看了一道题目,题目如下:
在植物细胞工程中,常见的导入目的基因方法为:在授粉后向子房注射目的基因的DNA溶液,利用植物在开花、受精过程中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DNA直接导入受精卵细胞,并进一步地被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随着受精卵的发育而成为带转基因的新个体,目的基因克隆、表达。
(1)目的基因已整合到图中 结构中。
(2)写出该目的基因表达过程中遗传信息传递过程?
(3)以本图比照植物根部细胞的缺陷是该图多画了 。
(4)如将细胞置于30%蔗糖溶液中,细胞的水势将比细胞外的水势 。
看完题目我惊呆了,虽然说这道习题总体是比较简单的,我完全可以说,这道题目你“根据答案理解了就好了”给搪塞过去。但是此题又恰好跟我课堂所说的关于基因工程的步骤有些许出入,它是把目的基因直接导入了受精卵中,总不能自己抽自己耳光吧。由于自己对于这个问题自己课前根本没有怎么研究,所以只能跟那个学生说,这道题目有点超纲,老师也把握不了,具体的原理等老师查过相关资料再来答复你。通过查询资料后自己确认,其实通过基因枪介导转化法、花粉管通道法等办法都可以把目的基因直接导入真核生物的受体细胞,并且跟真核生物受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整合。我们书本中“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后”导入受体细胞中,没有明确描述出该目的基因是如何表达。
案例反思:回答不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是一个比较难堪的状况。知识在不断更新,教师贮存的知识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否则我们永远都不会进步。学生是一个千变万化的群体,他们会时刻提出一些非常犀利和尖锐的问题,这对我们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应该只停留在大半桶水中,尽量在自己的水桶中多注一些水,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学方法应用,跟上学生的要求能够熟练的制作和使用多媒体;师德方面,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这个是教师的本质。
学生反馈:该学生其实那道题目是会做的,但是由于跟教材上的差异,对于答案并不是非常的确定。虽然我后来核实资料后把一些理论全部为他讲解清楚了,但是他心里还是有一点小疙瘩,原来生物老师也有不知道的地方,对于本人在他心目中的位置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这些内容不会对学生高考成绩产生怎样影响,但是对我个人来说,触动真得很大。
2、生物教学反思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较强的预见性。
教学反思是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应变能力,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措施,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这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环节。主要反思以下几方面:
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反思生物知识的学习采用问题来激发互动。如在复习有关呼吸作用内容时,教师和学生围绕有氧呼吸的场所在哪里?过程如何进行?哪些类型生物能进行有氧呼吸?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当有同学提出“细菌属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为什么有的细菌是好氧细菌”?问题时,互动的内容就更进一层。
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反思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思维等能力。如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时,学生发现用毛细吸管不容易把滤液细线划细划匀,甚至有时还会把纸划破,此时笔者提问:“你能找到替换毛细吸管的更合适的划线工具或划线方法吗?能否用其它蔬菜代替菠菜?效果如何”?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对学生情感形成的反思老师要用强烈情感语言创设情景,把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在生物知识构建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如:“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我先轻松愉快地说:“同学们,据史学家考证,六千年前,陕西、甘萧一带是个风景优美,充满生机的地方,那里山清水秀,林木参天,遍地绿草如茵,处处鸟语花香”。讲到这儿,学生因受老师情感的感染,内心充满喜悦,那种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热爱之情油然而生。接着心情沉重地说:“由于人们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围湖造田、环境污染等造成的不良后果,使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同学们,我们要有环保意识,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讲到这里,师生情感产生共鸣,近而产生共振,教学的效果得到优化。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身的教学水平才能跟时代步伐。
3、生物教学反思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20xx年X月X日 X天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生物学科教学工作,从考试情况来看,成绩不算理想。认真回顾这半年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无心向学、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体会的过程。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赏识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讲究方法,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针对情况,我准备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转变学生学习态度。针对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我要拉近与他们的关系,走进他们的心理,找出根源,转变学生对学习的错误认识,消除学习中的消极情绪。给予他们学习方法的指导。
第二。加强课堂管理,提高课堂效率。要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愿意学,乐意学,积极主动地学。在每节课上,每次作业都要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与能力。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能力以及工整的书写。培养学生细致审题的能力,防止马虎出错。
第三。努力提高自己。平时多看一些有关教学方面的资料,特别是与自己所教年级有关的。多听课,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
第四。认真备课,精选试题保证学生学足,学精。
第五。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进一步提高教学成绩,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实现优生成绩的提高。
第六。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用书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要服务于学生又要不拘一格;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寻求规律的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4、生物教学反思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本节反思总结:在教学过程中,闪光的地方有:
1、在新课的引入上:我采用了典故导入法:讲一段历史,然后引导学生通过问题逐步引入新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
2、对课标的把握准确:备课前我深入研究了课标中有关本课的教学要求,在本教研组老师的集体研讨中,我更加明确了本科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准确的把握了课标的要求。在备课中将课标要求逐项落到了实处,将“学为主体”作为整个教学的重中之重。
3、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要求到位:本课有一个探究活动——鸟适于飞行的特点。这个活动在新课标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但鸟适于飞行的特点较多,而且探究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备课时,结合本组老师的意见,我将“鸟适于飞行的特点”这一探究活动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设计成“小组PK”的形式,在课堂让各小组学生合作探究,在学生开展探究前提出明确要求,指导学生展开探究。在学生探究时,及时了解各小组学生的探究进度及探究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帮助探究有困难的小组完成探究活动。之后组织各学习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间合作交流及再次展示合作探究成果,最后师生共同合作,互动交流,概括总结,得出结论。
4、情感教育落实到位:在教学中采用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小组间合作交流讨论及二次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交流意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探讨,让学生进一步强化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将情感教育落实到了课堂教学中去。
5、图文结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时,让学生看书中图片,自主绘画,信息直观形象,简洁明了,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不足之处有:
1、在知识点间的过渡上,语言设计组织不够精炼,过渡不太自然。
2、在进行探究时,没有给学生提供活体材料,让学生观察鸟类的飞行。
3、在探究活动结束,概括鸟类特征之间的过渡太突然。
4、在学生的展示中,由于时间所限,参与展示的学生人数较少。
5、在新课结束时,知识的整合方式有待改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学习,从书中学,从同行中学,从实践中学,努力提升自己。
5、生物教学反思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短短三年,已经带过两届文科班了。第一届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全部通过,这一届才参加完考试,等待结果中!文科班和理科班的教学不同,备课,作业要求,及上课的方式都不太一样。如何能更好的开展文科班的生物教学,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我校文科班现状作为一个省示范高中
我学校还是以理科为主打,当然文科也是很强的,县里面的文科状元,文科前几名一直在本校。今年的全县文科前20名中,我校占了一大半。但是同理科班相比,文科班学生相对来说,有点良莠不齐。好学生非常优秀,但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学习上自主性不够。高一文理分班后,文科学生在心理上已经忽视理科科目。高二时候,文科班平均每周也只有一节生物课,学生更加不重视这门课程了。
二、我在文科班教学中的所见所思所感说实话
我的两届文科班课堂教学中,有一部分精力去维持纪律去了。文科班上理科科目,学生兴趣不大,有一部分学生交头接耳或者做其他事情了,听课的学生恐怕只有一半而已,课堂纪律不好。有些时候,我的声音淹没于学生的唧唧喳喳中了,怎能不生气。文科班一般不布置课余作业,因为没必要。一半的学生积极听课已经足够了,不需要额外增加他们负担。而有些自觉性不够好的学生,布置了最后也是抄袭了事。我常常感觉,在文科班上课好累,比理科班更消耗体力和精力。
三、文科班教学策略首先,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是一门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生活中的种种生物现象都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应当多与生活相联系,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有的放矢。文科班要求较低,所以,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放弃。建议参考学业水平测试大纲备课上课。
再次,及时复习反馈。一般每节课可以留一段时间让学生当场练习,及时记忆。可在每节课课前复习回顾前一次课堂内容;也可以在每节课课余做一些小练习。
最后,多与班主任交流。每个班里都会有一些“学业水平测试达标危险分子”,及时与班主任沟通,早些注意。
只要有心,只要肯投入,文科也好,理科也罢,都可以吸引学生兴趣,快乐教学,快乐学习!
6、生物教学反思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教师要经常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写好教学反馈。主要是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办法。
反馈可以是教完一节课或一章节内容后,写下的心得之见。可以是阅完作业后的一种反思,也可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迸发出的智慧火花,更可以是为教学中出现的疏漏失误而作为一种记录和分析。
(1)记教学中的较成功的教法,每一节课成功之处及时记录,不断积累。例如讲《关注合理与食品安全》一节时引用了“黄金搭档”广告词“维生素保健康,吃之前要看配方。中国人磷铜已超标,铜过量伤肝脏,安全可靠是黄金搭档”引入课本内容。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反思教学中失败与教训。缺失在哪里?哪些内容处理不当;哪个环节安排不合理;哪一重点突出不明显;哪一问题处理不科学,哪一合作落实不到位,哪一环节时间不充分,哪一语言评价不得体。
(3)回忆教学中随机应变的处理方式。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后教师若能注意教学应变的整合,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课堂应变能力,应付五花八门的问题,促进教学能力提高,才能把课讲活,教出成绩来,例如,讲《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一节。前排一名学生的桌子弄倒了,传来稀里哗啦的响声,此时我顺势让学生体会自己有什么反应,从而进一步深入本节教学
(4)回想学生的疑难之处。学生对某些概念理解、现象分析、对某些方法运用等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疑问,都是课后及时记下疑难之处,并作出分析判断,搞清问题根源采取各种形式补救,对改进教法,增高课堂教学效果大有益处。
(5)写下学生见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例如,讲到《血液循环》一节时,循环途径内容我提出糖尿病患者不能口服胰岛素,必须注射那么讨论一下胰岛素所走的途径,这个问题同学情绪高涨,踊跃发言,作案各异,教师都及时做好这类课后记,对教师水平提高起促进作用。
(6)修改教案的缺撼。例如在讲《真菌》一节时,教学设计上的顺序是讲完之后练习,但是通过实际学生的练习的反馈,我觉得在讲完霉菌之后马上把课后习题1、2拿出处理,之后再让学生归纳衣物、水果、粮食发霉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效果更好,不仅使学生巩固了知识,同时更深刻理解了霉菌的生物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这个记录下来,以后再上这节课时,就有意识注意这一问题,练习效果相当满意。
7、生物老师走向成熟和理性的标志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教无止境,学更无止境”,教师从课本、教学杂志中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但是也可以从教学实践中、从学生中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更具有个体性、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本...
“教无止境,学更无止境”,教师从课本、教学杂志中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但是也可以从教学实践中、从学生中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更具有个体性、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生动的学习的过程。反思这些问题,更有助于我们高中生物教学的开展,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以下是我个人在一年高三生物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案例,和同行们一起来分享,也希望同行多多指点。
案例一:听取学生意见,高三复习课采用多媒体教学。
情景再现:自己认为多媒体教学适宜在新课教授过程中作为一种辅助的手段使用,如在高二教学碰到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基因表达、细胞分裂等),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因此在高三刚开始复习的前几个星期中,自己采用最普通“黑+白”的方法进行高三生物的教学,但是总是感觉一节课下来时间很短促,只能勉强完成自己制定的教学任务,很难体现高三的复习高强度、高密度、大容量,但是又重细节、重系统性的特点。
于是我做了一个学生教学情况的调查,特别列出了一条,假定我把一些思路和提纲列在多媒体上你们感觉效果是否会更好呢?结果大部分同学都赞成这一观点,并且迫切的希望我早点开始,他们在问卷调查中这样写道,总感觉生物复习不够带劲,好象一节课复习的内容不够多。学生有这样的想法,我怎么可以忽视呢?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把教学的思路、内容框架、拓展深化、易错点、注意点、习题等一系列的教学内容经过精心设计置于多媒体中。
通过跟踪反馈,学生谈话,学生反映这样应用多媒体进行高三生物复习最大优点有三点:
1、课堂容量非常大,内容非常详实,细节的地方不会遗漏,能非常好的完成夯实双基的作用。
2、内容更加系统化,逻辑顺序更强了,复习的更加有条理。
3、题目的展示更加的科学、避免由于板书而产生细节上的小差错;并能及时补充一些拓展性的习题,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案例反思:现代师生关系不是单纯的传授与被传授的关系,教师这个特殊的群体在不断扮演着新的角色,学生也一样。现代师生关系中学生应该更加有主体意识,对教师教学方法、手段,甚至教师的师德问题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看法,也会向教师及时提出学生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这些建议往往比较朴素和直观,也有比较幼稚甚至带有学生自己的感情色彩的,但是这些建议往往会被很多教师所忽视。个人认为,假设老师没有很好得从学生那里获得应有的反馈的话,那么作为教师,可能就少了很多进步的源泉。
学生反馈:认为在第一轮、第二轮复习过程中,采用了多媒体展示的方法,弥补了单纯“黑+白”的缺陷,效果非常好。而自己也完成制作了一套高三复习的多媒体应用软件,为以后的高三生物复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真的要感谢学生。
案例二:对于一个问题的争论?
情景再现:在复习植物的新陈代谢时,如何提高大棚作物的产量?我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①白天适当的提高温度,晚上适当的降低温度,适当增加昼夜温差,利于有机物积累。②适当提高大棚的CO2浓度(如增施一些农家肥、或者用CO2发生器),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呢?白天提高温度,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酶活性都升高了,那么是不是温度对光合作用的促进作用比对呼吸作用的促进作用更强呢?然后他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假设温度再升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应该下降的,那么下降的幅度谁大呢?由于没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光是教师自己讲结果不能让学生信服,于是我把课前预备的图表(如右图所示)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分析,探讨原因。
学生分析得出了自己的结果,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最适温度应该比呼吸作用有关酶的最适温度要来的低。在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最适温度之前升高温度,对光合作用的促进比对呼吸作用的促进要来的大,有机物净积累量增加;在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与呼吸作用最适温度之间提高温度,光合作用的速率降低了,而呼吸作用的速率升高,反而不利于有机物积累。当超过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在升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被抑制。
案例反思:对于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点,教师不能以权威的态度强迫学生接受,假设这样的话,学生是不能很好的把握住教师所讲的内容。对于教师,应该充分作好课前的准备活动,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分析学生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反应,提出么样的问题?设计合适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某个现象、某道题目,并从中让学生获得对新的知识点的掌握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假设自己在授课前准备不充分,可能对学生的这个问题很难有一个很好的解释,充分体会到课前仔细备课、分析学情的重要性,不能把学生看成灌输的容器,他们是有很强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群体。
学生反馈:学生们对于这个问题研究的比较透彻,也充分理解了为什么说“在白天一定温度范围内适当提高温度”的'含义了。同时对于温度如何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本质有了深入的理解。在高三后半阶段的复习中,学生碰到类似的题目总是能够想起这个知识点。
案例三:关于一道试题的探讨?
情景再现:用秋水仙素诱导产生多倍体,起作用的时期、细胞停留的时期分别是( )
A.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 B.有丝分裂的前期和后期
C.有丝分裂的前期和前期 D.有丝分裂的间期和中期
学生选择A、B、C的很多,然后我请他们各自说出自己的理由。选择A、B、C选项的学生都说出一个共同的理由,秋水仙素作用于纺锤体的形成,而纺锤体的形成是在有丝分裂的前期,所以作用于前期。但是至于秋水仙素到底使细胞分裂停留在哪个时期,回答的学生都明显底气不足。其实这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模糊的、很难清晰化的一个概念。为了使学生理解,于是我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考虑。
问题1:划分前中后期依据是什么?
问题2:没有纺锤体染色体会排列在赤道板吗?
问题3:着丝点分开需要纺锤体的牵拉吗?
问题4:着丝点分开是否就意味着染色单体分离呢?
在这几个问题的冲击下学生的思维更加混乱了,然后我说出自己的观点:前期没有纺锤体,染色体不能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故不能形成中期的特点,应该停留在前期;没有纺锤体,染色体还是可以继续螺旋化变粗,达到中期最明显、最清晰的形态,从这个角度分析可以形成中期的特点;进而由于着丝点自动一分为二染色单体转变成染色体,而着丝点分离后染色单体并没有分开,不能在纺锤丝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不能形成后期染色单体分开变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的特点,故停留在有丝分裂中期。
学生都能理解我所说的内容,但是他们非常渴望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我当时的处理办法是理解了这个现象,知道了秋水仙素使染色体加倍的原理就可以了,不必要去追究秋水仙素到底使细胞分裂停留在什么时期。假设要确定的说一个时期,我更加赞同分裂期,毕竟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都是我们人为划分。
案例反思:高中生物学中有很多内容是教师讲不透的,非常模棱两可,这些内容在教师参考书甚至在大学教材中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明,对于这些内容如何处理是教学上的一个难题。个人观点,能讲透的的内容一定要把它讲透,不能讲透就让它模糊着,点到即止,但是一定要告诉学生关于这个知识点在高中阶段应该如何处理。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产生误解,以为自己在高中生物的某些知识点上还存在的漏洞,又导致他们碰到类似的内容产生恐慌。
学生反馈:学生在后面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因为这个问题跟我争论,在做到关于秋水仙素知识点时,他们也能很好的处理这个问题。学生们认为,关键在于理解这个知识点,不必要一定要知道到底停留在细胞分裂的前期还是细胞分裂中期,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案例四:一次失败的经历的反思。
情景再现:课本上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分成四个步骤:一、提取目的基因;二、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三、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四、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强调目的基因必须与运载体相结合才能导入受体细胞(理所当然的认为,并没有去认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于是下课后有位学生问我。提取目的基因后不跟运载体结合为什么不能直接导入?我回答,课堂上不是已经讲了吗,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后才能在细胞内稳定的存在并且复制和表达,并且能够遗传给下一代,直接导入目的基因完成不了这样的功能(自认为回答的还是蛮不错的)。于是学生给我看了一道题目,题目如下:
在植物细胞工程中,常见的导入目的基因方法为:在授粉后向子房注射目的基因的DNA溶液,利用植物在开花、受精过程中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DNA直接导入受精卵细胞,并进一步地被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随着受精卵的发育而成为带转基因的新个体,目的基因克隆、表达。
(1)目的基因已整合到图中 结构中。
(2)写出该目的基因表达过程中遗传信息传递过程?
(3)以本图比照植物根部细胞的缺陷是该图多画了 。
(4)如将细胞置于30%蔗糖溶液中,细胞的水势将比细胞外的水势 。
看完题目我惊呆了,虽然说这道习题总体是比较简单的,我完全可以说,这道题目你“根据答案理解了就好了”给搪塞过去。但是此题又恰好跟我课堂所说的关于基因工程的步骤有些许出入,它是把目的基因直接导入了受精卵中,总不能自己抽自己耳光吧。由于自己对于这个问题自己课前根本没有怎么研究,所以只能跟那个学生说,这道题目有点超纲,老师也把握不了,具体的原理等老师查过相关资料再来答复你。通过查询资料后自己确认,其实通过基因枪介导转化法、花粉管通道法等办法都可以把目的基因直接导入真核生物的受体细胞,并且跟真核生物受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整合。我们书本中“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后”导入受体细胞中,没有明确描述出该目的基因是如何表达。
案例反思:回答不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是一个比较难堪的状况。知识在不断更新,教师贮存的知识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否则我们永远都不会进步。学生是一个千变万化的群体,他们会时刻提出一些非常犀利和尖锐的问题,这对我们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应该只停留在大半桶水中,尽量在自己的水桶中多注一些水,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学方法应用,跟上学生的要求能够熟练的制作和使用多媒体;师德方面,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这个是教师的本质。
学生反馈:该学生其实那道题目是会做的,但是由于跟教材上的差异,对于答案并不是非常的确定。虽然我后来核实资料后把一些理论全部为他讲解清楚了,但是他心里还是有一点小疙瘩,原来生物老师也有不知道的地方,对于本人在他心目中的位置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这些内容不会对学生高考成绩产生怎样影响,但是对我个人来说,触动真得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