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参考
1、《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参考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一)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一篇童话。小燕子真是一个好孩子,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它观察的一次比一次认真仔细,每次都有新的发现。终于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点: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这篇童话将“只有认真仔细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这一道理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
这篇文章浅显易懂,我指导学生用“读一读,标一标,圈一圈,画一画”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了解课文隐含的道理。同学们用了自己喜欢的符号来标、圈、画,学习兴趣异常高涨。分角色朗读更是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找出了小燕子的三次发现后,我对同学们说:“小燕子经过三次仔细观察,发现了冬瓜与茄子的不同之处。老师相信你们比小燕子更加认真仔细 . 请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冬瓜与茄子还有什么不同?”同学们的发现出乎我的意料,纷纷说:“冬瓜的花是黄的,茄子的花是紫的”“冬瓜的叶子像手掌,茄子的叶子比较狭长”“冬瓜胖,茄子瘦”……
只有认真仔细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二)
课程改革的春风给原本机械、沉闷的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下,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在短短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要“以人为本,以学定教”。下面举个给我印象较深的例子:
在《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集体交流了小燕子三次去菜园观察发现冬瓜和茄子的三个不同之处,教案中接下来的一个环节是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突然,有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冬瓜和茄子还有不同的地方。”一时,下面就有另外几位小朋友“响应”。说实话,我在备课时没有往这方面想过,十分惊喜学生的发现。于是,我鼓励小朋友们大胆地说,他们兴致勃勃地说出了许许多多课文中没有介绍到的知识,如:“冬瓜的花是淡黄色的,茄子的花是紫色的;冬瓜的叶子像手掌、大大的,茄子的叶子椭圆形、小小的;冬瓜有细细弯弯的藤,而茄子没有;冬瓜的皮硬硬的,茄子的皮软一些,而且很光滑……”我听了兴奋地说:“你们说的这些不同之处小燕子还没来得及发现呢,如果燕子妈妈再让小燕子去观察、实践,它也一定能发现的。”我就让学生小组讨论,可以仿照文中的对话续编童话故事,喜欢表演的小朋友可以分角色演一演。教师巡回指导,对有困难的小组巧妙地帮扶。后来汇报时,学生说得津津有味,表演得活灵活现。虽然后面的教学任务无法按预定课时完成,但这种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了目标预定的要求,活跃了学生思维,锻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创造想象力,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反思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我大多是按照备课时设计好的 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往往被动地在老师预定的范围内活动,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如今,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要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学,更应该根据学生的现实表现来及时调整教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定教”,从而发展性地完成教学。课堂上,教师不应拘泥于备课时设计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需要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师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不同体验、不同思考决不能漠然视之,要用相应的对策,创设良好的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2、《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笔者曾撰文论述中国当代小语名师那极富激励性的课堂教学语言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以及个性发展所带来的巨大作用。如今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上,许许多多的小学语文教师也正运用着极富激励性的语言来激励、唤醒、鼓舞我们的学生。
教学一年级上册第15课《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时,由于课文篇幅一下子比前面的课文长了许多。一部分学生在读通课文时遇到了困难。是知难而退?还是迎难而上?
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用上恰如其分、富有激励性的语言。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你到菜园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在指名读时,一位学生第一遍读成:“你到菜园,去看看冬瓜茄子有什么不一样?”有两个地方读错了。老师说:“别着急,看仔细,请再读一遍。”第二次,学生读成:“你到菜园,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老师说:“真棒,有一个地方改过来了,再看仔细,老师相信还有一个地方你也能改过来。”学生第三次读,一个字也没有读错。此时,全班同学都情不自禁地为他鼓起掌来。老师说:“你真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相信此时此刻,这个场景,这句与课题密切联系的鼓励语,将铭刻在这位学生的心中,也会伴随着全班同学共同成长。
3、《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
为了赶课时,每天都是匆匆忙忙的上课,其实学生没有扎实的掌握好课文,只是囫囵吞枣的粗粗把课文理解了下,但实在也没什么办法,因为时间太紧张了,再说一年级新课标的内容太多,只好抓紧时间上新课,以至于今天在上《一次比一次进步》时,重视了朗读而忽略了词句的教学。
其实本课的词语容易懂,个别词语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看图和联系句子,帮助他们理解。例如,学生看图上燕子做窝的地方,自然就懂得“屋檐下”的意思。但从今天的作业来看,学生的.“什么”“仔细”并没有真正懂进去,只是停留在表面。准备明天抽个时间再巩固下。
明天教学内容思考如下:
“什么”是疑问代词,表示疑问。“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意思是冬瓜和茄子哪些地方不相同。在学生理解了“什么”的意思后,可以启发学生口头造句。如,“这是什么颜色?”“你在找什么?”等。
“仔细”就是细心,指导学生联系课文来理解,使学生懂得正是小燕子细心去看,才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可指导学生用“仔细”口头造句,如,“妈妈做事很仔细。”“我做完作业,又仔细地检查一遍。”
4、《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一篇童话。小燕子真是一个好孩子,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它观察的一次比一次认真仔细,每次都有新的发现。终于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点: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这篇童话将“只有认真仔细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这一道理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
这篇文章浅显易懂,我指导学生用“读一读,标一标,圈一圈,画一画”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了解课文隐含的道理。同学们用了自己喜欢的符号来标、圈、画,学习兴趣异常高涨。分角色朗读更是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找出了小燕子的三次发现后,我对同学们说:“小燕子经过三次仔细观察,发现了冬瓜与茄子的不同之处。老师相信你们比小燕子更加认真仔细。请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冬瓜与茄子还有什么不同?”同学们的发现出乎我的意料,纷纷说:“冬瓜的花是黄的,茄子的花是紫的”“冬瓜的叶子像手掌,茄子的叶子比较狭长”“冬瓜胖,茄子瘦”……
只有认真仔细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
5、《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一篇童话故事。小燕子真是一个好孩子,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它观察的一次比一次认真细仔细,每次都有新的发现。终于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点: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这篇童话将“只有认真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这一道理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
这篇文章浅显易懂,我指导学生用读一读,标一标,圈一圈,画一画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了解课文隐含的道理。分角色朗读更是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这一节课,孩子们始终在一种认真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兴高采烈地读,认真地观察,积极地表达。下课铃响后,还有很多孩子嚷嚷着:“老师,我还有发现!”他们的高涨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我,我忽然明白,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语文课,才是孩子们喜欢的语文课,而有了孩子们的喜爱就意味着获得了成功的一半。
面对低年级学生,又该如何让他们初步体会课文中角色的情感,并用朗读来表现出来呢?如果只是在老师的指令之下被动地读书,又怎么能读出情感?课堂上,我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领悟,感受到小燕子的进步,学习通过仔细观察去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文章共4个自然段,其中第2、3、4自然段结构相似。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扶放的教学方法,先一步一步地组织学生学习第2自然段,再带领大家总结学法(读读这一小节、画画燕子妈妈和小燕子的话、读读它们的对话、找找小燕子的发现),接着让学生按上面的方法学习第3自然段。在学习第4自然段时,引领孩子们比较一下,燕妈妈第三次让小燕子去观察时,有什么不同(再去仔细看看)。当孩子们找出了小燕子的三次发现后,我说:“小燕子经过三次仔细观察,发现了冬瓜与茄子的不同点。老师相信你们比小燕子更认真、更仔细。请仔细观察,你还发现冬瓜与茄子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同学们的发现出乎我的意料啊,大家纷纷说:“冬瓜的花是黄的,茄子的花是紫的。”“冬瓜的叶子象手掌,茄子的叶子比较长。”“在吃冬瓜的时候要把里面的瓤取出来,而茄子可以整个吃”。
整个设计重视语言的实际运用,由扶到放,让学生模仿课文进行语言迁移运用,从而完成了由书本语言到自我语言的读书内化的过程。
6、《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讲《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课文之前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思考,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到菜园去了几次,小燕子回来后都分别看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对妈妈说的?”
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立刻行动起来。我呢!也像往常一样,在同学们之间,来回巡视着,观察着,想看看同学们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开始孩子们都认真的读着课文,可是读完一遍课文后,有的同学却拿出文具当玩具玩了起来;而有的同学东瞧瞧,西看看,不知道在干什么好;还有的同学干脆就和同学聊起天来,根本没有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看着同学们的表现,我不免有些生气,心想:这些孩子们不好好读文,怎么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呢?正在这时,我忽然看见吴兆盟同学在书上画着什么。看到此情景,我心里更生气了,心想:“不认真读书,还在书上画小人儿。我边想边怒气冲冲的走到他身旁,想以他为典型,好好批评批评全班学生。而当我来到他的身边,却发现我错了。只见他一手扶着书,一手拿着铅笔正在把课文中描写的这样的句子画上了横线:“小燕子飞去了;小燕子又飞去了;小燕子又一次飞去了”等三条横线,看到他画的句子,我欣喜的想:这不正是我所要的问题的答案吗?
想到这儿,我立刻抚摸着孩子的头,轻声的问:“孩子,你画的是什么呀?”“老师,我把您刚才提出的问题的答案,画了下来,一会儿回答问题时,我就知道怎么回答了。”“你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说完我立刻拿起吴兆盟的书,回到了讲台前,把他画上横线的句子,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给大家看,并对同学们说:“瞧,吴兆盟同学多会学习、多会思考问题呀!他知道在一边读书时一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而且还能在书上找出答案,并把它画了下来。快来为他会学习、会思考问题的这种做法,鼓鼓掌,希望同学们都来向他学习。”听了老师的话,孩子们不由自主的把头转向吴兆盟,用羡慕的目光望着他,并向他竖起大拇指。看着孩子们的表情,我接着又说:“老师相信你们,也能真正做到边读课文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把老师提的问题的答案用铅笔在书上画下来,因为老师提出的问题的答案都在书上呢,只要你是个有心的孩子,一定也能找出问题的答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话,再次向吴兆盟同学投去了敬佩的目光。接下来的学习,老师在提出问题时,同学们都会认认真真的一行一行、一句一句的读着,并真的在书上边找着边画着答案。此时看到同学们认真学习的情境,我会心的笑了。
通过吴兆盟同学这个小小的举动使我认识到两点:一是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孩子的学习能力。以往我们总觉得教给学生边读书边在书上圈圈点点,寻找答案,那是高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学习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根本做不到这一点,或者说不需要低年级老师去培养,去训练。而吴兆盟同学的这种学习表现却使我扭转了这个错误的'想法。记得新课程倡导下的学生观写到: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它要求教师应努力学习,熟练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学活动,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这就说明只要我们教师能够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大胆的、有意识的开展教学活动,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并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的去培养去训练,相信学生确实能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能的,学生也一定能获得应有的学习方法。
二是使我真正领会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培养者,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记得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也就是说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师为了不教。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他就会主动的去探索、去发现新的知识、新的信息以及提出的新问题,这不正是一种创新性学习吗?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了。
7、《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参考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一)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一篇童话。小燕子真是一个好孩子,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它观察的一次比一次认真仔细,每次都有新的发现。终于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点: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这篇童话将“只有认真仔细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这一道理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
这篇文章浅显易懂,我指导学生用“读一读,标一标,圈一圈,画一画”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了解课文隐含的道理。同学们用了自己喜欢的符号来标、圈、画,学习兴趣异常高涨。分角色朗读更是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找出了小燕子的三次发现后,我对同学们说:“小燕子经过三次仔细观察,发现了冬瓜与茄子的不同之处。老师相信你们比小燕子更加认真仔细 . 请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冬瓜与茄子还有什么不同?”同学们的发现出乎我的意料,纷纷说:“冬瓜的花是黄的,茄子的花是紫的”“冬瓜的叶子像手掌,茄子的叶子比较狭长”“冬瓜胖,茄子瘦”……
只有认真仔细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二)
课程改革的春风给原本机械、沉闷的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下,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在短短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要“以人为本,以学定教”。下面举个给我印象较深的例子:
在《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集体交流了小燕子三次去菜园观察发现冬瓜和茄子的三个不同之处,教案中接下来的一个环节是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突然,有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冬瓜和茄子还有不同的地方。”一时,下面就有另外几位小朋友“响应”。说实话,我在备课时没有往这方面想过,十分惊喜学生的发现。于是,我鼓励小朋友们大胆地说,他们兴致勃勃地说出了许许多多课文中没有介绍到的知识,如:“冬瓜的花是淡黄色的,茄子的花是紫色的;冬瓜的叶子像手掌、大大的,茄子的叶子椭圆形、小小的;冬瓜有细细弯弯的藤,而茄子没有;冬瓜的皮硬硬的,茄子的皮软一些,而且很光滑……”我听了兴奋地说:“你们说的这些不同之处小燕子还没来得及发现呢,如果燕子妈妈再让小燕子去观察、实践,它也一定能发现的。”我就让学生小组讨论,可以仿照文中的对话续编童话故事,喜欢表演的小朋友可以分角色演一演。教师巡回指导,对有困难的小组巧妙地帮扶。后来汇报时,学生说得津津有味,表演得活灵活现。虽然后面的教学任务无法按预定课时完成,但这种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了目标预定的要求,活跃了学生思维,锻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创造想象力,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反思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我大多是按照备课时设计好的 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往往被动地在老师预定的范围内活动,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如今,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要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学,更应该根据学生的现实表现来及时调整教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定教”,从而发展性地完成教学。课堂上,教师不应拘泥于备课时设计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需要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师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不同体验、不同思考决不能漠然视之,要用相应的对策,创设良好的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8、《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优秀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讲《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读课文之前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思考,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到菜园去了几次,小燕子回来后都分别看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对妈妈说的?
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立刻行动起来。我呢!也像往常一样,在同学们之间,来回巡视着,观察着,想看看同学们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开始孩子们都认真的读着课文,可是读完一遍课文后,有的同学却拿出文具当玩具玩了起来;而有的同学东瞧瞧,西看看,不知道在干什么好;还有的同学干脆就和同学聊起天来,根本没有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看着同学们的表现,我不免有些生气,心想:这些孩子们不好好读文,怎么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呢?正在这时,我忽然看见吴兆盟同学在书上画着什么。看到此情景,我心里更生气了,心想:不认真读书,还在书上画小人儿。我边想边怒气冲冲的走到他身旁,想以他为典型,好好批评批评全班学生。而当我来到他的身边,却发现我错了。只见他一手扶着书,一手拿着铅笔正在把课文中描写的这样的句子画上了横线:小燕子飞去了;小燕子又飞去了;小燕子又一次飞去了等三条横线,看到他画的句子,我欣喜的想:这不正是我所要的问题的答案吗?
想到这儿,我立刻抚摸着孩子的头,轻声的问:孩子,你画的是什么呀?老师,我把您刚才提出的问题的答案,画了下来,一会儿回答问题时,我就知道怎么回答了。你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说完我立刻拿起吴兆盟的书,回到了讲台前,把他画上横线的句子,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给大家看,并对同学们说:瞧,吴兆盟同学多会学习、多会思考问题呀!他知道在一边读书时一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而且还能在书上找出答案,并把它画了下来。快来为他会学习、会思考问题的这种做法,鼓鼓掌,希望同学们都来向他学习。听了老师的话,孩子们不由自主的把头转向吴兆盟,用羡慕的目光望着他,并向他竖起大拇指。看着孩子们的表情,我接着又说:老师相信你们,也能真正做到边读课文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把老师提的问题的答案用铅笔在书上画下来,因为老师提出的问题的答案都在书上呢,只要你是个有心的'孩子,一定也能找出问题的答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话,再次向吴兆盟同学投去了敬佩的目光。接下来的学习,老师在提出问题时,同学们都会认认真真的一行一行、一句一句的读着,并真的在书上边找着边画着答案。此时看到同学们认真学习的情境,我会心的笑了。
通过吴兆盟同学这个小小的举动使我认识到两点:一是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孩子的学习能力。以往我们总觉得教给学生边读书边在书上圈圈点点,寻找答案,那是高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学习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根本做不到这一点,或者说不需要低年级老师去培养,去训练。而吴兆盟同学的这种学习表现却使我扭转了这个错误的想法。记得新课程倡导下的学生观写到: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它要求教师应努力学习,熟练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学活动,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这就说明只要我们教师能够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大胆的、有意识的开展教学活动,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并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的去培养去训练,相信学生确实能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能的,学生也一定能获得应有的学习方法。
二是使我真正领会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培养者,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记得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也就是说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师为了不教。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他就会主动的去探索、去发现新的知识、新的信息以及提出的新问题,这不正是一种创新性学习吗?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了。